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 【轉貼】業報傳六世與福澤八百年

您是本帖的第 3813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業報傳六世與福澤八百年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364
積分:119900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業報傳六世與福澤八百年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宋太宗趙光義謀害兄長宋太祖趙匡胤,篡奪皇位,多行不義,遺害後世,子孫兩次絕後,還落得整個皇族淪為金國奴隸的奇恥大辱。與之鮮明對比的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他一生都在為國分憂造福百姓,不惜四次被貶。范仲淹清苦一生,卻後世興旺,福貴八代,其中的奧妙在哪裡呢?


篡江山改史書 宋太宗六世業報


儘管宋太宗趙光義多次篡改史書,很多歷史真相仍然難被掩蓋。他弒兄奪位,逼死了兄長的兒子,逼死了作為皇儲的弟弟趙廷美,都是為了把皇位壟斷在自己的子嗣。他還射死了花蕊夫人,在毒死了南唐後主李煜前,強暴其妻小周后,還毒死了原吳越國主錢俶……他以為這樣就能江山永固,豈料做惡的報應像一張天網向他的家族張開了。


太宗的長子瘋了,次子作了皇儲,結果病死了,三子登基就是真宗。真宗的兒女接連夭折,唯一的兒子就是後來的仁宗。仁宗無子,主脈絕後。過繼了堂叔的兒子,又往下傳到第二代、第三代時,發生了靖康之恥,太宗的後裔──京城皇室都被擄到金國為奴,女眷多被迫成為官妓(其中就有趙構的生母和髮妻),唯有趙構逃回,建立了南宋。兒女皆夭折,趙構又被金兵嚇得一蹶不振,從此絕後。史書記載,他在伯母元佑太后“異夢”的警醒下,不找太宗殘存的子嗣了,而是找宋太祖的後裔為皇子,把皇位又還給了太祖的後人。


別看太宗當時能凌駕於王法之上,做惡也能不受懲罰,可是道德的力量制約着一切,天理昭昭,善惡必報。


憂國為民造福祉 范仲淹家族繁盛


范仲淹是北宋名臣,還是著名的文學家、軍事家。他的《岳陽樓記》堪稱千古絕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境界,成為中華名士的理想風範。


范仲淹自幼喪父,在清苦的生活中發憤學習,考取進士后,處處為百姓憂勞,為百姓造福。


他做興化縣令(今江蘇興化市)時全面治理海堤。一次,大海潮捲走一百多人,他站在潮水裡指揮搶修長堤。不久,綿延數百里的長堤橫亘在黃海灘頭。鹽場和農田有了保障,流民扶老攜幼返回家園,人們把這條海堰叫作“范公堤”,至今尚存。


范仲淹對朝廷的錯誤不執行、不姑息,為此他四次被貶黜京城,仍不改本色。他領兵抵禦西夏,堅守築城。朝廷在冒進大敗后,按照他的戰略才取得了成效。敵國都敬畏范仲淹的治軍,後來終於和議,化解了兵戎。范仲淹主導了剷除弊政的全面改革,社會煥然一新,時稱“慶曆新政”。受讒言被貶之後,他仍然為百姓謀福。


范仲淹在任上病死時,朝野上下一片哀聲。全國百姓紛紛哭祭,連西夏國的少數民族都連日齋戒,聚眾祭奠。朝廷給了他文人最高的謚號:“文正”。


范仲淹一生樂善好施,死時家人貧困交加。但是,他把福德留給了後世子孫。他的兒子范純仁,後來也當了宰相。在富不過三代的常例中,范氏家族人丁興旺,蔭福八百多年,到民國時期范家還赫赫有名,這正是積德行善福報後代的真實寫照。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7/11/5 下午 05:18:10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7/8/6 上午 09:27:03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364
積分:119900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2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從范仲淹說起:祖宗功德福及子孫

北宋文學家范仲淹,不但以文章著稱於世,其功德也總是被歷代王侯將相、社會賢達津津樂道。直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仍對他褒揚有加。


 
「蘇人范文從,仲淹之嫡派也。洪武間拜御史,忤旨,下獄論死。太祖視獄案,見姓名籍貫,遽呼問曰:『汝非范文正後人乎?』對曰:『臣仲淹十二世孫也。』太祖默然,即命左右取帛五方來,御筆大書『先天下之憂而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二句,賜之。諭:『免汝五死!』」(《樵書》)

《樵書》還記載了一則故事,表明了范仲淹的功德文章,非但在士大夫中享有盛譽,就連平民盜匪也對其敬畏三分:范仲淹的裔孫范希榮,曾和別的商人一起做生意。途中遇到了強盜,在問答中,范希榮說,我是范仲淹的後代。強盜聽後,嘆息道:「好人的子孫。」遂一物不取。

范仲淹為官清廉,家業寡薄,但其功德文章卻是後人取之不竭的巨大財富。古人所謂「聖人立德,君子立功,其次立言」,說的也是這個道理。不管是「聖人君子」,還是一般人等,樹德建勛,以文喻理、教人,都會於國有益,於民有利的。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2/9/2 上午 10:14:58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8/12/4 上午 11:15:47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364
積分:119900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3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時,唯獨漏掉了一個人,最後被他奪去了宋朝江山
「 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千秋萬代的夢想,自秦始皇始。

不可否認的是,後世的帝王們,也均有此野望。

宋太祖趙匡胤亦然。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一夜之間,趙匡胤甩脫了臣子的身份,登頂為皇。

在皇權至上的時代,趙匡胤能有此「機緣」,不可謂不幸運。


只是,這種「機緣」十分容易復刻,因此,為避免類似事件重演,他獨創了歷史上有名的安內方略——「杯酒釋兵權」。

可惜的是,在解除大臣軍權威脅的時候,他唯獨漏掉了一個人,這個人是他日後最大的威脅,後來從他手上奪去了宋朝江山。

這個人就是趙匡胤的胞弟趙匡義。

在這個名字之外,他又名趙光義、趙炅。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趙匡胤出生在五代時期一個軍人家庭。

他的高祖、曾祖曾在唐朝任有官職,祖父在後梁當官,父親則歷任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這四個更迭的小朝代的官員。

趙匡胤的官途,就與他的父親有一部分重合。

趙匡胤長大後,投奔到了後漢樞密使郭威的帳下,當了一名親兵。



等到郭威稱帝、建立起後周之後,趙匡胤就成了後周的武官,與他的父親一同執掌禁軍。

趙匡胤跟隨的後周太祖,也就是郭威,曾是後唐莊宗李存勖的親軍,後因協助後漢高祖劉知遠稱帝有功,在後漢有了不錯的發展。

只是,到後漢隱帝劉承祐即位的時候,郭威的處境就變得糟糕了起來。

備受猜忌的他,眼見自己的前程被蒙上了陰影,索性就在部將的推戴下,於澶州黃袍加身,發動政變推翻了後漢,也建立起了自己的王朝——後周。

可以說,後來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很大程度就是受到了郭威的「啟發」。


這也是趙匡胤稱帝後,十分擔憂有「第三個人」發現這一條路線的原因。

不可否認,趙匡胤能夠成功「復刻」郭威的路線,離不開天時、地利與人和。


其中,「天時」和「地利」是包括趙匡胤在內,有「異心」的後周將領可以把握的要素,因而,趙匡胤能夠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實現了「人和」。

事實上,在趙匡胤成功發動「陳橋兵變」之前,比趙匡胤擁有更大兵權的侍衛親軍司統帥李重進,以及長期擔任殿前司最高統帥之職的張永德,都被認為更有可能發動政變。


其中,李重進是郭威的外甥,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他們與郭威養子、周世宗柴榮沒有血緣上的聯繫,和後來幼年繼位的周恭帝更是疏離。

周世宗病重時,非但不能將他們作為助力,反而要更加提防他們的存在,而作為周世宗的嫡系部將,趙匡胤就在這種情況下得到了重用。

這是他實現「人和」一個表現。

除此之外,趙匡胤還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這是他實現「人和」的又一原因。


趙匡胤的軍旅生涯是從基層逐次上升的。

他的軍事才能和功績皆有目共睹,這是他能夠取信於數萬精兵、在軍中立足的重要原因。


在最早的時候,他是郭威帳下的一名親兵,因跟隨郭威平叛有功,在郭威建立後周后,補任東西班行首,官拜滑州副指揮使。

兩年之後,他又被安排到郭威養子、也就是後來的周世宗柴榮身邊任職,眼見前程一片大好,自然就有不少武將願意與之交好。

最早和趙匡胤確立「兄弟」關係的一批武將,一共有九人,世人將他們並稱為「義社十兄弟」。

義社十兄弟中,除趙匡胤外,最出名的就是石守信、王審琦、李繼勛三人。



到周世宗病逝時,石守信已經官至殿前都指揮使,王審琦也成了右廂都校,李繼勛則擔任戰棹左廂都部署,三人皆已成為後周手握實權的高級將領。

而韓重贊、楊光美、劉廷讓等六人,也分別坐上了諸如控鶴軍都指揮使、鐵騎都指揮使和鐵騎右廂都指揮使的位置,同歸為中、高級將領。

他們都希望得到更大的好處,這也是後來他們支持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的原因。

只是,在得到這一批武將的擁戴的同時,趙匡胤也面臨著很大的政變阻力。


其中,張永德因為受到了周世宗的猜忌,被剝奪了手上的實權,因此他對趙匡胤的威脅並不大,但李重進掌管的侍衛親軍司,還是給趙匡胤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因此,在發動政變之前,趙匡胤想方設法地通過周恭帝的養母符太后,也就是弟媳的親姐妹,達成了分化侍衛親軍司的目的。


他把侍衛親軍司里與自己敵對的人,如李重進、袁彥改任為節度使,安排到地方任職,換句話說,就是把他們從中央排除了出去。

同時,他又為自己的密友如高懷德、張令鐸、王審琦等人做了升職調動,讓「自己人」把控住了最重要的職位。


除此之外,他還維持中立人員如韓通等人的職務不變,減弱甚至消除他們的提防心理。

就這樣,趙匡胤「潤物細無聲」地促成了一輪權力的更替,之後的「陳橋兵變」也就是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杯酒釋兵權,趙匡義成「漏網之魚」

陳橋兵變後,趙匡胤搖身一變,成了北宋的開國皇帝。

但在「如何將皇位傳至二世三世至於萬世」之前,他首先要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鞏固自己的地位。

要知道,趙匡胤能用「陳橋兵變」脅迫周恭帝禪位、改國號為「宋」,與唐末後藩鎮跋扈局面長期存在,政權「轉移」成了常態,以及周世宗去世、周恭帝幼年即位、後周政局不穩等離不開關係。


一旦這些「要素」被另一個人所掌握,那麼剛剛登上帝位的趙匡胤,就有可能成為另一個被奪權的「周恭帝」。

因此,為鞏固自己的地位、保全宋朝的江山,趙匡胤就必須思考如何集中軍事權力,抑制地方軍閥抬頭,建立和鞏固中央集權封建統治,防止軍人實力派的顛覆活動。

這是趙匡胤建立宋朝後,擺在他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在這個重要課題上,相國趙普給趙匡胤提供了一個思路,那就是對主兵權的「故人」,也就是石守信、王審琦等人「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採納了這個建議。

他在建隆二年秋天的一個晚上,預備了一場豐盛的酒會,邀請包括石守信在內幾位故人一起飲宴。

在喝到盡興的時候,趙匡胤屏退左右侍奉的人,對石守信等將領說道:「我如果沒有你們的協助,也沒有辦法到如今這種地步,想到你們的恩德,實在深厚無窮。然而做天子也很艱難,實在不如當初當節度使那麼快樂,我現在早晚都不能安心,也睡不好覺。」

天子趙匡胤把話說到這個地步,在場眾人也只能放下酒杯,來為天子排憂解難。

石守信等將領紛紛開口詢問天子的憂愁,趙匡胤嘆了一口氣,說道:「這並不難明白,天子的位置,誰不想坐呢?」


話說到這裡,在場眾人都不是傻子,自然知道趙匡胤是忌憚他們,害怕他們有了反心。

當下,石守信等人齊齊跪下叩頭,惶恐著稱自己絕無二心。

跟趙匡胤對這個回復並不滿意,他接著說道:「你們雖然沒有這個意思,卻並不代表你們的部下沒有這個想法。如果有一天,他們想要富貴,把黃袍強加在你們身上,你們就算不想做,也不行呀。」

聽到這裡,諸位將領只能再次叩頭,哭著表示自己蠢笨,從沒想過這種事情,還望陛下可憐他們,給指一條生路。


石守信等人的「識相」取悅了趙匡胤。

趙匡胤自然也是直接,表示可以放下兵權,購買一些良田美宅,為子孫立下永久的基業,再多安排些歌舞美女,每天喝酒作樂一直到老,這樣一來,君臣之間就再沒有嫌隙。

石守信等人聽完,一再拜謝,次日就紛紛上書,以「病重」為由,請求皇帝解除他們的兵權。

趙匡胤很快就同意了他們的請求,作為補償,他又把他們安排到一些散職上,同時在經濟上做出讓步,或者以聯姻的方式表明對他們的看重。

這樣一來,趙匡胤既解決了心頭大患,又不至於使其他朝臣寒了心。


被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武將里,不乏有為他建立宋朝立下大功的結拜兄弟。

然而,在權勢、地位面前,任何友誼都像泡沫一樣脆弱。

唯有一個人成了例外,他就是趙匡胤的同胞兄弟趙匡義。

趙匡義與趙匡胤同父同母,是宋宣祖趙弘殷和杜太后所生的第三個兒子。

在他們之前,還有一位名叫「趙匡濟」的長兄,但他早早夭折了,並沒有在歷史上留下什麼痕跡。

趙匡義比二哥趙匡胤年幼12歲。


在趙匡胤於後周擔任都點檢等要職的時候,趙匡義的經歷還很少見於史書。

等到趙匡胤謀權篡位,建立宋朝時,趙匡義也沒有多大建樹,因此,在軍中,他也很難樹立起自己的威信,更不用說要和趙匡胤「較量」了。

儘管趙匡義表現不是很突出,但在趙匡胤建立宋朝的途中,他還是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時,因為血親的關係,趙匡義天然成了趙匡胤的同盟,站在了擁護他的一邊。

後來,藉助輿論,為趙匡胤披上黃袍的人也是他。


除此之外,趙匡義還有一大貢獻,那就是間接地幫助趙匡胤排除敵對力量,為更好發動「陳橋兵變」做準備。

這是趙匡義另一個身份給予的「底氣」。

在後周顯德年間,趙匡義就迎娶了魏王符彥卿的第六女符氏為自己的繼室。

這使他擁有了一個厲害的岳父和一個有倚仗的妻子。

比如,後者的兩個姐姐就先後成了周世宗的元後和繼後,也就是歷史上記載的大小符皇后。


其中,大符皇后生下的兒子,在周世宗去世後登上帝位,成了周恭帝,而小符皇后則以姨母的身份接過撫養周恭帝的重任,成了朝臣口中的「符太后」。

只是,臨朝聽政的符太后既無呂后的強勢,也無呂后的手腕,在幼帝長成、能夠親政之前,她很難守住柴家的天下。

在群狼環伺的情況下,與其將江山拱手讓與其他沒有關係的人,不如如了有姻親關係的趙家的心願,在這點上,符彥卿和符太后父女隱諱地達成了共識。

這才使得趙匡胤能夠通過符太后,對侍衛親軍司內部勢力做新一輪洗牌,達到排除異己、安插親信的目的,更好地發動了「陳橋兵變」。


因此,後來新朝建立,符彥卿不僅重新得到重用,還能悠遊終老、全身而退。

而讓出權力的符太后則避世出家,在61歲去世時,被宋氏朝廷補以皇后之禮,葬於懿陵,和親姐大符皇后一起長眠在了西北。

符彥卿、符太后之所以願意幫助趙匡胤奪權,一是因為他們很難替周恭帝守住江山,二是因為六女符氏嫁給了趙匡義,他們和趙家建立起了姻親關係,趙匡胤登上帝位,符合他們的利益。

因此,可以說,趙匡義用婚事「加速」了趙匡胤的稱帝。

基於這些原因,也基於他們之間的血脈親情,相比其他武將,趙匡胤對趙匡義要更信任、更耐心,也更包容。

因此,在其他有擁戴之功的武將被解除兵權的時候,趙匡義幸運地成了「漏網之魚」。

這個時候,趙匡胤不能想到的是,漏掉趙匡義,將給他帶來沉重的打擊。


趙匡義奪走宋朝江山

趙匡胤登上帝位後,為避諱,趙匡義和四弟趙匡美紛紛更名為「趙光義」和「趙光美」。

歷史上,親王為保全身家性命,往往在政治上「避之不及」,然而,這樣的「慣例」放在趙光義身上卻不起效。

趙光義不是一個淡泊名利之人,相反,他對政治事務極有熱情,不僅敢向趙匡胤拼死進諫,私下裡也不斷培植自己的親信,爭取和趙普等官員交好。


他的野心可見一斑。

趙匡胤並非不清楚趙匡義的野心,但比起提防自己的兄弟,他更願意花心思在保全宋朝江山上。

趙匡胤經歷過漫長的亂世,也見慣了王朝的更迭。

宋朝建立時,趙家宗室的力量還十分薄弱,除他和趙太后之外,就只剩下21歲的三弟趙光義、還沒成年的四弟趙光美,9歲的長子趙德昭,剛滿周歲的次子趙德芳。

在這種情況下,一旦趙匡胤出現人身意外,唯一能勉強頂上的就只有趙光義。

因此,趙匡胤認為,與其和兄弟內耗,不如為保全趙家江山,把趙光義拉到和自己同一條戰線上。


這樣一來,趙匡胤勢必也要表現出一些誠意。

因此,趙匡胤對趙光義作出承諾,那就是他會把趙匡義當成繼承人培養,日後等他退位,坐上皇位的人也不會是他的兒子,而會是趙光義。

這個承諾一出,本就野心勃勃的趙光義就更將皇位當成自己的囊中之物。

早先,為消除趙光義的顧忌,保護宋朝社稷,也保護自己的兒子,趙匡胤始終有意壓制自己兒子的地位。


但等到趙德昭、趙德芳漸漸長成後,趙匡胤卻開始安排他們參加一些重大場合的政治活動,並且有意撇開趙光義而拉近與四弟趙光美的關係,顯然,趙匡胤有意打破原有的「兄終弟及」的承諾,而更傾向於將皇位傳承給自己的兒子。

這讓趙光義變得氣急敗壞,兄弟倆爆發了激烈的爭吵。

事實上,這個時候,因為多年的「儲君」身份,晉王趙光義在朝中的勢力已經是根深蒂固,趙匡胤的兒子即便已經成年,卻也很難與之抗衡。

在察覺到趙匡胤有改換儲君的心思後,趙光義提前行動了。


公元976年,10月19日當晚,趙光義被趙匡胤留宿宮中,次日清晨,趙匡胤病逝。

隨後,趙光義提出世所未見的「金匱之盟」一說,以「趙匡胤生前曾向杜太后承諾日後會將帝位傳給趙光義」為由,即位為宋太宗。

在這之後,趙光義更名為趙炅,趙光美為避諱,更名為趙廷美。

宋朝江山就這樣脫離了趙匡胤一脈,被趙炅所奪走。

剛剛即位時,趙炅還有不少顧忌,因此,他特意下詔,把「皇侄」趙德昭封為武功郡王、趙德芳封為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


而「皇侄」二字一出,趙德昭、趙德芳也就被斷了繼位的可能。

等到趙炅坐穩帝位之後,趙德昭、趙德芳相繼殞命,趙炅就更加理所當然地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子孫。

此後,宋朝的江山一直在趙炅一脈中流轉,直到北宋滅亡,康王趙構因沒有子嗣而收養趙匡胤七世孫趙昚為養子,趙匡胤一脈才終於在趙昚登上帝位後,重新恢復了「正統」的身份。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2/9/2 上午 10:14:00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22/9/2 上午 09:59:39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364
積分:119900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4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宋太宗想舉行封禪大典,老天一個雷劈下來,嚇得他不敢再提
從太平興國六年開始,宋太宗在清理趙廷美之後,對中書省和樞密院這兩個國家重要部門進行了頗有意味的調整,由此構建了一個新的執政格局。這樣一來,太祖朝與太宗朝新舊官員的交替徹底完成,這標誌著宋太宗在登基八年後,真正進入了自己的時代。

在古代中國,一個新的統治開始往往會有一個重大標誌,那就是封禪。因此,大宋的文武百官也開始忙活著封禪之事。


封禪首先是一個祭天地的活動,對於中國古代的帝王來說,它首先是一項宗教活動,同時還是一個政治活動和國家的大典,歷代帝王都非常看重這一點。從歷史上來看,只有君王才有資格進行封禪,並且意義非凡,它表明你是正統的,你的繼位是認同的,還證明你的權威性,所以這個活動對帝王本身來說意義太大了,所以中國古代的歷代帝王都想舉行封禪大典,但實際上我們看歷史記載,真正舉行封禪大典的皇帝是非常少的。

帝王為什麼熱衷於封禪呢?

第一、神化帝王。歷代帝王都有一個特點,他是奉天承運,奉天就是奉上天的旨意來治理天下子民百姓的,所以歷代帝王為了證明自己繼承皇位的合法性,都要說明自己是奉昭天地的旨意來治理子民,為了印證和坐實這種關係,封禪是最好的一種儀式,它是神化帝王。

第二、粉飾太平。因為封禪大典的舉行,它有一個前提,一定是太平盛世。如果不是太平盛世,你沒有資格舉行封禪大典,所以舉行封禪大典的時候,就意味著天下太平了。


第三、張皇功德。封禪大典實際上就是明目張胆地公開為皇帝加冠加冕,就是自己表揚自己。

第四、誇示夷狄。因為舉行封禪大典,不光皇帝大臣參加,還要帶著很多少數民族的首領參加,在這樣一個大典中間,像少數民族的首領宣稱我是中華民族的最高統治者,你們這些番邦夷狄都是我們的附屬。

第五、長壽成仙。在我國的古書記載中,黃帝封禪後成仙了,這只是一個傳說,但帝王門都清楚,成仙很不容易,但最起碼可以長壽,所以封禪往往成為帝王追求長壽、成仙的一個重要場所。

我們看古代文獻的記載,所有的封禪大典都在泰山舉行,為什麼選擇泰山?有兩大原因:

一、泰山是東部的第一大山。

二、東方崇拜的觀念。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太陽升起的地方就是崇拜的地方,就應當是祭祀的地方,東方最高的山是泰山,選泰山作為封禪之地也就順理成章了。另一方面,認為東方主生,中國古代最早產生的是陰陽學說,在陰陽學說之後產生的是五行學說,在五行中間,東方屬木,木為五行之首,所以認為東方是主生的地方,所以,東方崇拜就成為先民對泰山崇敬的一個依據,導致封禪泰山成為一種慣用的做法。


自古受命的帝王,沒有一個不想封禪的,封禪需要什麼條件呢?概括起來有三個條件:

一、統一 一定是統一天下的帝王才有資格去泰山封禪。

二、興盛 國家一定要興盛,如果不是太平盛世、國家不興盛,你沒有資格舉行封禪大典。

三、祥瑞 祥瑞要出現,就是要出現一些平時看不到的東西,比如說麒麟、鳳凰出現,禾生雙苗或者枯木重生,所有這一切都叫祥瑞。古人認為祥瑞出現,等於是領導肯定你的工作了,領導是老天,肯定代天統治天下的皇帝,皇帝天下治理的好。

這就是帝王去封禪的三個最重要的條件,缺一不可!

宋太宗有資格去封禪嗎?我們按照三個條件來看,先看統一,宋太宗經過太祖、太宗兩朝把北漢滅掉,除了幽雲十六州天下統一了,所以這個統一問題,在宋太宗這兒是打了折扣的,這個折扣就是幽雲十六州沒有收復;第二個問題就更難說,興盛,什麼叫興盛?我說現在興盛,那就是興盛,這個指標比較軟,不好認定;第三個指標祥瑞,祥瑞的問題更好辦,只要你想要有,什麼時候都有。據文獻記載,就在宋太宗宣布封禪泰山前後,這一兩年之內,各地報上來的祥瑞多如牛毛。所以宋太宗夠不夠資格,按這三條來看,說夠也夠,說不夠也不夠。誰說了算呢?皇上說了算,皇上說夠了,那就夠了。


根據史書的記載,宋太宗本人對封禪似乎沒有表現出很高的熱情,宋太宗好好的皇帝坐著,為什麼突然間想起來玩封禪呢?

根據現有的文獻記載來看,大概有兩個方面的原因,或者說兩個方面的強烈的請求,一個是老百姓的強烈請求,一個是文武百官的強烈請求。

百姓請願這件事,文獻有記載。太平興國八年的六月,兗州七縣的老百姓一共是4139人,在當地官員的帶領下到京城開封進行請願,要求皇上泰山封禪,泰山當時屬於兗州境內,皇上的答覆是:不行,我不夠格。老百姓退了,第二年四月,又是泰山兗州七縣的老百姓到京城來了1000多人,進行第二次請願,皇上又沒有答應。

第二次泰山老百姓請願團到京以後不久,以宰相宋琪為首的文武百官也上表請願了,文武百官動員的人數比老百姓請願的人數多多了,達到了兩萬六千三百五十個人,包括文武百官,還包括各個少數民族的首領,甚至包括一些宗教界人士,甚至一些高齡高壽的人也被集中起來,二萬多人聯名請願,這個聯名請願有三大特點:


第一、代表性很強,各界人士都有;

第二、人員眾多。二萬六千三百五十人,這個數字在宋代來說是個非常龐大的數字;

第三、要求強烈。這些官員來到以後,連續三次上表,而且提出的理由讓皇帝反駁都反駁不回去。

第一次提了四個理由:一、中國統一;二、四方賓服;三、萬眾期盼;四、祥瑞頻現。結果皇上說了兩條:一、封禪需要有堯舜禹湯那樣功德的帝王才有資格,我不夠格;二、國家治理還沒有達到非常好的成就,還沒有進入盛世,安定、團結各個方面還有問題。第一次百官上表,皇上拒絕了。

文武百官又來個第二次上表,這次上表有三條理由:一是文治武功。武功指滅了北漢,文治武功都有了;二是文德化成;三是祥瑞頻現。宋太宗第二次又拒接了,拒絕的理由也很漂亮,說武功那是武將們的功勞,文德化成那是文武百官治理的功勞,至於祥瑞頻現,那是上天的垂青,都和我無關,我不能舉行這個大典。

文武百官又來個第三次上表,第三次上表更簡單,關鍵詞就一個盛,叫盛德、盛世、盛瑞,這麼一個時代,你必須舉行封禪大典。這一次文武百官第三次上表,要皇上來個自我表揚的時候,皇上答應了,而且說得非常好,先說我不夠條件,到目前為止我仍然不夠條件,但是老百姓和你們再三說,加入舉行這個封禪大典,能夠滿足天下億萬百姓的心願,能夠為天下百姓祈福,我倒願意去做這件事。言外之意是說,我舉行封禪大典,不是為了表揚我自己,而是為天下萬民祈福。


所以他在雍熙元年四月下令今年的十一月二十一號在泰山封禪,經過了兗州七縣百姓的兩次請願、文武百官的三次上表,宋太宗總算答應舉行封禪大典。

在宋太宗封禪泰山的問題上,表現出皇帝不急臣民急的狀態,泰山百姓兩次興師動眾到京師請願,文武大臣三次上表,宋太宗最終才勉強答應。宋太宗表現得似乎很不情願,這是真的嗎?其實,通過以下三點,我們就明白了:

一、封禪大典是歷代帝王夢寐以求的事情,我們看《史記封-禪書》講過兩句很有名的話:自古受命,帝王何嘗不封禪?自古以來受命於天的帝王沒哪一個不願意去封禪,所以從秦始皇開始,一直到宋太宗,沒有一個帝王不願意舉行,因此,宋太宗的心理是願意的。

二、封禪大典可以證明你受命於天,是奉天承運,這兩句話對宋太宗來說太需要了,舉行一個封禪大典,等於說利用一個儀式證明自己是合法繼承人,可以把所有的謠言、各種悠悠眾口給堵住,你說皇上能不願意嗎?

三、宋太宗本質上是一個文人,作為一個文德著稱的皇帝,他一直執行一個政策—-重文抑武,太宗皇帝的強項是文治,而封禪大典就是文治中間最高的一個典禮,剛好和他的治國理念相吻合。


看完這三點,我們就會明白,太宗皇帝心裡是非常希望搞封禪的,但是他表面上又表現出來他是最不喜歡搞封禪的,太宗皇帝為什麼表現得那麼不願意呢?

第一、不夠格。國家統一了嗎?幽雲十六州沒有收復,國家統一實際沒有完成,不夠格。

我們講封禪大典需要那麼多條件,其實概括起來就是要求皇帝的道德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標準,太宗皇帝的道德水準很高嗎?舉三個例子就可以說明他的道德水準是打了個大大的問號,而且後面還要加上一個驚嘆號!

一是取得帝位有謀殺之嫌;

二是趙德昭之死有逼迫之嫌;

三是趙廷美之死有冤殺之嫌;

三大嫌疑除不掉的你,道德水準很高嗎?所以功不至德不強,他心裡頭髮毛,這叫不夠格。其實宋太宗心裡非常明白,封禪的好處太多,但是自己的條件太差,他還想要封禪,所以就得上手段了。

第二、拿拿架兒,你不夠格,人家叫你來一個自我表揚的大典,人家一提你就欣然接受,那不叫人家嘲笑嗎?所以一定要裝裝樣子,拿拿架子,推一推擋一擋,然後半推半就。

前面提過的兗州百姓兩次請願、文武百官三次上表,是老百姓、文武百官自發的嗎?

不是,我們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有組織,有規模。是有組織的活動,若沒有組織,兗州的老百姓怎麼能串聯到一塊啊,而且地方官員護送,如果沒有地方官員組織,可能辦得成嗎?而且浩浩蕩蕩幾千人到京城來,京城路口沒有人查嗎?怎麼能讓幾千人浩浩蕩蕩的就進來了?不可能的事情!肯定是有組織的,而且是得到了批准的。

在一個你看一下規模,第一次是4139人,第二次是1000多人,這是老百姓組織的,官員更多,二萬多官員串聯起來,都簽上名,那容易嗎?所以,這個活動應該是一個有組織、有規模的活動,它絕不是一個自發的請願。組織者應當是當時的宰相宋琪。

為什麼說組織者是宋琪呢?很簡單,宋琪是太宗在開封府晉王府的老部下,而且是太宗部下中間第一個擔任宰相的人,所以宋琪有責任給他的老主人唱讚美詩,給它的老主人臉上貼金,而且它的權力很大,他是宰相;第二點,宋琪想用這個儀式來消除太宗北伐的意志。因為他知道宋太宗一直想舉行第二次北伐,打契丹,打幽州,宋琪在宋遼兩國都做過高官,他對兩國的實力是最清楚的,他覺得這個時候倉促北伐不合適,所以他想用這種大典把北伐的事給緩一緩。

就這樣,在宋太宗和宋琪的運作下,經過數千百姓的請願和文武百官的上表,宋太宗終於下定決心要封禪泰山,結果一個月後自我取消。為什麼要取消大典?因為發生了一場大火,這場大火能夠把宋太宗的封禪大典的念頭徹底燒掉嗎?確實燒掉了,因為這場大火來得太蹊蹺了。

四月份宣布十一月搞封禪大典,五月份發了個大火災,這個火災的地點很蹊蹺,在京城開封皇宮裡最重要的兩個大殿,一個叫乾元殿,一個叫文德殿,乾元殿是皇帝登基大典舉行的地方,文德殿是冊封皇后、大臣和王子的地方,科舉考試殿試的地方,這兩個宮殿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這兩個宮殿怎麼被燒的?五月份正是開封的雷雨季節,五月的一天晚上,雷雨交加,下雷陣雨的時候,雷電擊中了這兩個宮殿起火了,在大雨滂沱之中,這兩個最重要的大殿整整燒了一宿,一直燒到第二天上午,把兩個大殿徹底燒垮。這個事情的關係就大了,因為火災意味著災疫,封禪的三大條件之一是祥瑞,現在卻出現了災役,說明上天對你治理天下不滿意,說你不合格。

這個影響太大了,所以五月的一場大火,宋太宗認為是上天在給他示警,太宗下令取消十一月的封禪大典。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3/2/4 下午 02:40:46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22/12/7 上午 01:34:07

 4   4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18750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