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價一個地方是不是戰略要地,主要就是兩大要素:其一,山;其二,水。也就是古人常說的山川之險。
山的作用毋庸置疑,在飛機發明之前,高山幾乎就等於不可逾越。那麼在山脈之間的一些穀道,就成了連接兩大區域間的唯一通道。歷史上又經常在這些穀道上修築一些易守難攻的關隘,就成了兵家必爭的咽喉要道。
河流同樣具有防禦作用,但不如山脈那樣明顯。然而河流卻同時具有另外兩大功效:一,交通運輸;二,農田灌溉。一個光險要而沒有經濟實力的地域是缺乏戰略價值的,因而山、水兩要素,必不可少。
就這兩條而論,中華大地上最為得天獨厚的地方,莫過於秦國的故土——關中。
01:關中
在中國歷史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關中都是絕對的天下第一重地。這重地的中心,就是中國第一古都,長安。
長安周圍,是渭河、涇河、洛河以及它們的支流所衝出來的一些平原,統稱關中平原。周族人的老家,秦國的老家,都在這附近。因此這裡也是中國開發最早的地區,沃野千里,人煙稠密。這些河的許多支流,都從長安旁邊流過,古有「八水繞長安」之說(涇、渭、灞、滻、豐、鎬、潦、潏),簡直就是天然的護城河。秦與西漢年間,又不斷在此地修建水渠,使得長安周邊無論是交通還是防禦,都極其發達。
這說的是關中的腹心之地。下面再向外延伸,說說關中的四面邊界。
關中最紮實的邊界,當屬南邊的秦嶺。秦嶺是相當險峻的一條山脈,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就有好幾座,以奇絕壯美著稱的華山也是秦嶺的一支(不過海拔只有 1000米左右)。諸峰之中最重要的,是秦嶺東段的崤山。我們還記得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場殲滅戰,先軫導演的崤山之戰就發生在這裡。到戰國初期,秦國就在崤山北麓上修建起了一座天下名關——函谷關。
函谷關
函谷關夾在崤山與黃河之間,旁邊就是三門峽,與中條山隔河相望。也就是說,無論從南邊還是北邊,除非大範圍迂迴,否則很難繞過這裡。它牢牢扼住了關中與中原的咽喉。只要守住這裡,中原勢力很難進入關中。戰國時代,就有好多次多國部隊攻打函谷關未遂的事情。
除了南邊的秦嶺之外,關中西邊是隴山,北邊也是群山環繞,只有東部邊界的黃河算是稍稍容易過的地方了。所以戰國時期秦魏對河西之地展開激烈爭奪,爭的其實就是關中的門戶。
另外,除卻函谷關,關中東南有武關通向中原,西南有散關通向漢中,西北蕭關則是長安出發的絲綢之路上的重地。這四關史稱「關中四塞」,差不多是進出關中最直接的四個直線出入口。其餘的路,走起來就不大方便了。這一點我們後面還會提到。
關中就成了進可攻、退可守,安全而又富庶,這就難怪「得關中者王天下」了。
(西邊和南邊的黃河邊界很明顯,大家注意一下東邊的太行邊界)
02:山西
從關中向東,便是山西。所謂「山西」,是說太行山脈以西,指的是黃河「幾」字右下角的直角彎與太行山夾出來的一個長條地帶。 這也算是一個被包起來的地方。東面太行山脈極長,其間只有著名的太行八陘與東面的河北相通。
它西面和南面的黃河內岸還有呂梁山、中條山為屏障,北面便是中華與蒙古草原的重要分界線陰山山脈。陰山以南,雲中、雁門這等重要關隘把守着中國的北面門戶。
整個山西地區,就像楔子一樣插進關中與河北之間,是整個中國北方的樞紐地帶。戰國時秦圖大業,商鞅力主首先攻魏;楚漢相爭韓信略定北方,也自山西始。日後更有不計其數的大戰在山西地帶展開。
但山西內部的地形,就不像關中那麼好。雖然一條汾河貫穿南北,可其間大小山脈交錯縱橫,使得山西很容易分裂成小的政治集團,所以歷史上經常由外部力量統一山西。而山西一旦統一起來,由於它四面均易守難攻,就成了一個極佳的戰略地帶。
04:山東
由河北向南跨過黃河,便是山東。
前面講關中、山西、河北,都說了四面屏障。可是對山東來說,沒有。它除了東面的渤海、黃海算是安全之外,其餘三面,幾乎無險可守。整個山東地區一馬平川,一打就穿。戰國時樂毅一口氣吃掉整個齊國,然後田單又一口氣將整個齊國吃回來,這種事情,也只有在山東地區才會出現。
但山東卻又是兵家必爭之地,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這裡很富。
山東漁鹽之利天下聞名,而且山東也是中國傳統的工商業發達地區。平原之上,糧食自然也相當充足。此地便成了歷史上重要的經濟基地。
對於山東的戰略地位,清代地理大家顧祖禹在他的名作《讀史方輿紀要》中寫道:「山東以自守則易弱以亡,以攻人則足以自強而集事。」堪稱至理。
山東向西,便是古代中國的中心地帶,自古戰事最為激烈的地區——中原。
逐鹿中原、問鼎中原……儘管沒有什麼割據勢力是從中原起兵的,但任何有野心的人物,心裡都裝着一個中原之夢。
至於中原地區究竟是個什麼概念,說起來卻有些複雜。現代一般使用中原地區稱謂,常指「黃河中下游地區」,以河南省為主體,包括陝西省東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山東省西部、江蘇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我們只得將其再細分,劃成四個小區域。
整個中原:
西北洛陽附近為三川河谷
西南以襄陽、南陽(即宛城)為中心為南陽盆地
東南為淮河上游
東北黃河流域為河內
三川 河內
南陽 淮上
西北,為三川河谷。所謂三川,指的是黃河、伊河、洛河沖積出來的小平原,中原重鎮洛陽正位於其上。三川地區除了北臨黃河之外,三面環山。山間亦有險關,西面是函谷,東面是成皋,南面是伊闕,北面是黃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孟津。這四處都是歷史上的知名地帶。函谷自不必提;當年劉邦為了給韓信的戰略包圍贏得時間,頂住項羽的瘋狂進攻,守的便是成皋;戰國時秦國與魏、韓爭奪伊闕,白起斬殺二十四萬人,足見此地之重要;周武王」八百諸侯會孟津「,雖有傳說成分,但也能說明孟津的地位。三川河谷,可謂中原的重中之重。
西南,為南陽盆地。此地地勢雖說不上有多險要,但確實是兵家必爭的樞紐之地。它北面,是中原重地洛陽;西北面的武關是關中門戶;南面的漢水、方城山又是荊楚的門戶;另兼西接漢中、東臨江淮,四通八達,不可不取。歷史上,圍繞南陽盆地兩大重鎮宛城、襄陽,發生的戰爭故事數不勝數。
東南,為淮河上游地區。此地最大的特點,河流眾多,淮河、汝河、潁河、渦河、汴河等等,水運發達,堪稱中原水系的命脈所在。我們知道在古代,河運極其重要,走水路比走陸路便宜太多。因而掌握這片地區,對於本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又加上南面靠着大別山,是中原少見的有所屏障之地。
東北,是太行山與黃河夾出的一個區域,是關中、山西、河北、中原之間的一個過渡地區。漢代在此置河內郡,郡治在今河南沁陽地區。在即將講述的劉秀統一戰爭中,此地便被劉秀定為兵馬、糧草的轉運中心。可見這裡與中原其它地區一樣,起著至關重要的樞紐作用。
以上講到的五大戰略要地,主要位於黃河流域,基本屬於我們概念中的北方。在歷史進行到公元前後,中國北方的生產力水平,遠勝南方。因此以上五個地區,是之前歷史的主體地區。但下面的四個地區,將在日後的歷史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06:漢中
中原西邊,為漢中。漢中地區,是秦嶺和巴山之間夾出來的一個長條地帶。秦嶺隔開了漢中與關中,巴山則把漢中與巴蜀分在兩側。
漢中這個地方,在九大戰略要地裡面差不多是最小的。單獨佔據漢中,很難成事,必須要向關中或者巴蜀挺進,才能把根據地建得更加厚實。所以漢中的意義,主要在於與關中和巴蜀的聯繫。
漢中與關中隔着秦嶺,其間只開了四條穀道曲折相通。自西向東,分別是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
陳倉道自不必說,韓信暗度陳倉之策已是中國戰史的經典,它的北口正是關中四塞之一的散關。褒斜道並不出名,但卻開發最早,當年司馬錯正是從此道進入漢中,進而拿下蜀地的。儻駱道最為險峻,極少用兵,更加少為人知。而子午道卻由於《三國演義》的宣傳而極其有名。它實際上是公元5年才開發出來的,而且相比其它的谷道也有些繞遠,當時不太受重視,所以魏延才覺得能起到奇襲的效果。
至於漢中與巴蜀間的巴山之中,穀道更少,只有兩條。其中直通成都的叫金牛道,由於路途最短,最直接,所以為兵家必爭。道上的劍門關也是古代名關之一,李白《蜀道難》中創造的名句「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就是說這兒的。金牛道東邊,還有條米倉道,就需要從巴中、閬中,繞到成都了。
07:巴蜀
下面我們就順着這兩條谷道穿過大巴山脈,來說說巴蜀之地。
就防禦的角度而言,巴蜀比關中更加穩固。其南面是雲貴高原,西面是青藏高原,敵人根本不可能攻上。僅有的兩條通路,在北邊和東邊。
北邊我們說過了,掐住劍門關,守住米倉道,便可保巴蜀腹心成都的安全。而巴蜀的東面門戶,在重慶。重慶是全國有名的山城,因此從東面陸路進攻巴蜀,幾乎不可能,只能走長江水路。而巴蜀又位居長江上游,順流而下易,逆流而上難,加之有三峽阻隔,可謂萬無一失。
所以說,巴蜀之險,幾不可破。但這裡有個問題,就是崇山峻岭太多,外面不容易進去,裡面也不容易出來。因此巴蜀最容易出現局部割據的勢力。然而,一旦巴蜀脫出局域,則變得極其重要。與東面的荊楚相連,則佔盡長江天險,足以與北方抗衡;與北面的關中、漢中相連,則可順流而下,直取荊楚、中原。加之成都平原也是一個巨大糧倉,自古有「天府之國」美譽。這兩個條件使得巴蜀雖不是兵家必爭(因為很難打下來),卻是得之可安天下的重地。
周文王結盟巴蜀,得其兵戈相助,周武王遂能敗殷帝;
秦昭襄王占巴蜀,始皇帝能滅六國;
漢王封地漢中,能敗西楚霸王,定漢鼎400年;昭烈帝據巴蜀,延漢祚50年;
司馬家平巴蜀,定西晉鼎; 桓溫平巴蜀,南朝苟安200年;
西魏下巴蜀,北周能滅北齊,隋能平陳;
蕭相國說巴蜀歸唐,唐定鼎300年;玄宗入蜀,安史亂平;僖宗入蜀,黃逆覆滅;
莊宗滅蜀,諸侯震動;宋太祖滅蜀,北宋立150年;
蒙古韃靼占巴蜀,忽必烈遂能滅南宋;
女真韃靼滅獻忠占巴蜀,遂能敗南明;
蔣介石入巴蜀,天下歸心,倭亂遂平。
08:荊楚
從巴蜀向東,跨過長江三峽,便是荊楚之地。這是整個南方的樞紐地帶。與巴蜀相連,則順江而下,江東岌岌可危;與江東相連,則據守三峽,足可困死巴蜀;又憑藉長江、漢水之險,堪與北方對峙。在我國南北對峙中,南京的敵人多從北方而來,陸地上的對抗講究守江必守淮,水路上的對抗講究保揚州必保荊州,所以荊州很重要。任何一個立足於南方的政權,如果不拿到荊楚,就不會有任何前途。因此,有人統計說《三國演義》一百二十回里有七十二回提到荊州,就是這個道理。
位於荊州中央的襄陽,更是江南地區防禦鏈上的重要一環。襄陽不僅是荊州的樞紐,更是天下的樞紐。著名地理學家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說到:湖廣之形勝,在武昌呼?在襄陽呼?抑荊州(江陵)呼?曰: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
襄陽為什麼這麼重要 ?
秦嶺--淮河分界線不但是中國的南北分界線,而且一起組成了抵禦北方政權侵略的天然屏障。黃河在冬天會結冰,軍隊可以藉此越過黃河南下進攻,但是淮河冬天不會,可以阻止不善水軍的北方軍隊。
所以在宋金戰爭中,金軍雖然初期勢如破竹,當推進到秦嶺--淮河線時也停下了腳步。但是,從圖上可以看出,秦嶺和淮河並不是連接在一起的,中間有個缺口,而襄陽就坐落在這個缺口上,由此成為了南宋最為重要的戰略中心。其實金軍和偽齊政權在初期是占領過襄陽的,多虧了岳飛通過一系列戰役(岳飛收復襄陽等六郡之戰)最終收復了襄陽。
隨著吳階、吳璘在川陝戰場站穩了腳跟,南宋的秦嶺--襄陽--淮河防線構築完畢。這條防線堅持了130多年,直到咸淳九年被元軍攻下。襄陽城破,南宋的國防被撕開了一個口子,10多年後就亡了。
不單單是戰略上,襄陽本身也是個很重要的交通要道。
往南可以抵達武漢、荊州,往北可以去中原,往西可以進入關中和漢中,如此便捷的交通優勢是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的一個原因。
我們再從荊楚順江而下,便來到了我們九宮地域的最後一站——江東。
由於長江在安徽境內拐向東北,所以長江中下游的皖東南、江浙一帶,歷史上又稱江東。此地是中國地圖上水網最密集的一個地方。因而北方鐵騎要想從此地跨江南渡,幾乎不可能,必須取道荊楚。因而江東政權只要在西線防住荊楚,便足可割據一方。若能拿下荊楚,便有望爭雄天下。春秋時期吳國可以置其餘大國於不顧,盯着楚國打,就是這個道理。只不過沒想到側背出了個越國,才驟然滅亡。若吳越連成一體,則大事可圖。
又由於發生在江東內部的戰事極少,北方由於戰亂所致的流民大量湧入江東,使得這個地區在歷史上是越來越發達。江南魚米之鄉,三江五湖之利,此地便漸漸成為中國新的經濟重心所在。
江東政權的另一個優勢,就在於與它隔江相望的江淮之間地區,常常是各方勢力的真空地帶。它便很有機會跨過長江,在江北淮南之地建立根據地,為北進中原做好準備。
當天下分崩離析之時,有四個邊角地區最容易建立割據政權,即關中、河北、巴蜀、江東。
其中,關中和河北位於北方,東西對立。
巴蜀和江東位於南方,東西對立。
而山西、漢中、江淮、荊州,則是統一過程中的關鍵和阻力所在。
1、關中與河北統一的關鍵在山西(北方的統一)
在北方分裂的混亂局面中,爭雄北方的勢力大多起於關中和河北,而夾在二者中間的山西便是北方統一的關鍵所在。
山西,東為太行山,是河北的西部屏障
山西,西為呂梁山與黃河,成為關中的東部屏障
但由於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關中統一河北更為容易。
秦漢、隋唐一統天下的過程幾乎是相同的,均以關中為基礎,出山西,東入太行,席捲河北,統一北方。
2、巴蜀與江東統一的關鍵在荊州(南方的統一)
南方的統一往往在巴蜀和江東之間展開,而完成統一的關鍵在荊州。
長江沿岸的地勢,從荊州開始由山地變為平原,江面變寬,軍隊在此可以順流而下,因此掌控荊州便成為割據江東的政權的必然選擇。
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朝荊州的掌控與否是南方能不能保持統一的關鍵。
東晉時期的王敦、桓玄、劉毅、司馬休之,劉宋時期的謝晦、劉義宣、沈攸之、蕭齊時期的蕭衍,梁末的王琳,均自荊州而叛亂。
巴蜀地區,由於過於封閉的盆地地形,反而成為真正的割據政權。
3、關中和巴蜀統一的關鍵在漢中(南北統一的第一步)
北方的統一在宋朝之前均從關中開始,關中占山西而掌控河北,占漢中而掌控巴蜀。
關中統一巴蜀的關鍵在於奪取漢中。
漢中與關中的分界在秦嶺,漢中與巴蜀的分界在大巴山。
與大巴山相比,秦嶺更為險峻。巴蜀地區擁有漢中則可以共享秦嶺天險,而關中地區擁有漢中則大巴山不足以阻擋大軍南下。
公元前316年,秦司馬錯南下滅巴蜀,從此對於六國而言,秦國完全位於上游,居高臨下,完全處於攻勢。
公元前206年,劉邦之所以能夠「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進入關中,就是因為當年張良為劉邦求來了漢中之地,否則劉邦多半要老死蜀地了。
當關中地區東滅河北,南控巴蜀之時,天下一統便不遠了。
南北朝時期,北周先占巴蜀,後滅北齊,距離統一天下僅一步之遙。
從這個意義來說,年輕有為的宇文邕由於英年早逝,白白為楊堅做了嫁衣。
4、北方與南方統一的關鍵在江淮
南北統一的最後一步往往在江東,而滅江東的關鍵在於江淮地區的爭奪。
《讀史方輿紀要》中寫道:
江南以江淮為險,而守江者莫如守淮。南得淮則足以拒北,北得淮則南不可復保矣。
一語道出了江淮地區之於南北的重要性。
對於江東政權而言,保荊州以固長江上游,無荊州則政權本身無以立足。
保江淮可以與北方對抗,無江淮則國必滅。
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南陳國土最小,不僅沒有了巴蜀地區,北方也以長江與北周為界。
當南方政權只剩下長江天險時,被滅就只是時間問題了,劃江而治從來就不存在,或者說不可能持久。
5、得中原者失天下
這裡所說的得中原者失天下,是指首先占據中原的勢力,由於處於四戰之地,往往成為邊角勢力崛起的踏腳石。
戰國初期,魏國最強,以趙魏韓三駕馬車對齊、秦、楚不斷開戰,但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始終是位於邊角的齊、楚、秦,還有戰國後期的趙,魏國不可避免的成為了秦國東出的犧牲品。
隋朝末年,王世充占據洛陽,無疑占據了中原地區,但最終仍然只能為大唐崛起鋪路。
自中原崛起的王朝,宋朝算是一個,但宋朝自始至終無法完成大一統。
宋朝滅北漢,北伐遼國,本身便居於南朝的地位。
但古語有云「得中原者得天下」,指的並非占了中原就一定能擁有天下,而是指的中原的正統地位。當一個邊角政權(比如關中、河北、江東)同時擁有中原地區,那麼它統一天下除了實力之外,還擁有了中原正統的影響力。
6、歷朝統一華夏的模式
關中模式
秦漢、隋唐——由關中占河北、巴蜀,進而一統天下。
河北模式
東漢以河北為根據地,統一天下
元、清雖非漢族政權,但同樣以河北為統治中心,進而一統天下。
江東模式
明朝,這是我國唯一一次以南統北的政權。
中原模式
宋朝,嚴格來說,宋朝並非大一統,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可以看作第二個南北朝。
由於明朝在朱元璋去世之後,朱棣造反成功,政治中心重新北移至北京,歷代一統天下的模式其實也可以看作只有關中和河北兩個模式。
而兩個模式的分界線便是唐朝的滅亡,唐朝之前是關中模式,唐朝之後是河北模式。
7、為什麼東周時的齊國滅亡之後,今山東省地區再沒有作為獨立而有重要影響力的割據板塊出現過?
齊魯的戰略形勢就是因為地理吃了虧。黃淮海平原一馬平川,華北一體,山東丘陵地勢稍高,但實在沒有資質可以擺脫和燕趙淮泗一體的大格局。
山西同屬華北。但西有黃河,與同樣黃土高原的關中隔斷,東有太行,與河北山東隔斷。所以北方分裂,關中與河北為兩個中心爭奪北方,山西夾在其中,誰有了晉陽這個砝碼,誰就基本穩贏了。
山東齊魯不同。東邊靠海,雖是邊角,但沒有秦楚那樣大後方戰略縱深。
更加沒有餚函那樣雄視天下的險要,他的命運只能被定格在附屬於以河北為中心的關東集團,或臣服於以關中長安、河南洛陽為中心的北方、大一統天下。
偶然有幾個例外爆表的超常表現。但也就蹦達那麼幾下。
但是說齊魯之地內乏強兵,這就太絕對了。
齊國的崛起,佔了開發優勢、邊角地理天然決定,以及經濟發展。
最重要的一點。齊國開發的好,和中原一樣甚至後來居上,現在也是,人口前幾的人口資源大省。
人口分布密集,人口資源充足。
最直觀的表象是什麼?
人口多,從事農業人數足夠,經濟發展支柱完備,兵員充足,一整個邏輯鏈條下來,結果就是軍事能力強!
豈不聞戰國齊技擊,魏武青州兵乎?
綜上兩點,這樣一個有強大軍事潛力的地方,同時又沒有險要的地方,想控制他怎麼辦呢?
把他分割了!
齊魯地大。秦並天下三十六郡,齊地分為齊郡、瑯琊郡、薛郡三地。
劉邦出於其他考慮把整個齊地封給了大兒子劉肥,希望憑藉齊王七十餘城的強大力量牽制呂氏。後來剷除諸呂,內有周、陳勛戚,外有齊王宗室,朱虛侯居中協調,一舉事成!
齊悼惠王劉肥者,高祖長庶男也。其母外婦也,曰曹氏。高祖六年,立肥為齊王,食七十城,諸民能齊言者皆予齊王。
可惜最後帝位沒落在齊王支繫上,給了戍邊母家地位低微的代王文帝。
因為呂后已經老早就把齊國瓜分削弱了。
漢代的情況,看這張圖就夠了。齊魯之地被青州、兗州、徐州瓜分,三州治下十數個郡國。這樣你還能希望他作為整體有什麼作為?
再給大家看看齊魯在春秋戰國時的大致範圍。面積要比現在山東一省要大得多。還有它最盛時的聲威,青州齊魯本地,河北河南三大區域交接交通樞紐:兗州大部。再控制淮泗。這不是和秦國一樣的東西二帝,還有別的人選嗎?!
這是樂毅伐齊前的齊疆域全景。這時候是齊國剛吞併宋國,齊國過度擴張成了眾矢之的,很快就引起五國伐齊。
就這樣,自秦漢之後,對這個有軍事潛力、無險要地勢的齊魯,歷代進行了儘可能最大化的分割治理。他想割據有所作為都難。
天下大分裂時一般作為以河北為中心的政治集團附屬組成部分。大一統就被管的死死的。
但也有例外的時候,中晚唐淄青鎮成為全國最大藩鎮,為禍百年。
之後的時代,全國政治中心東移,長安、洛陽、南京、開封、北京。京杭運河,南北溝通。山東位於南北兩個政治中心,南京北京交通必經之路。給控制的不能再死了。實在蹦達不了了,乖乖聽兩個老大哥的話。
綜上,因為歷代對齊魯地區行政地區的規劃施行分割壓制政策,加上自身外無險要的特點。
齊魯地區本身很難以在歷史進程中以自己為核心根據地統治天下,說白了就是不適合做京畿,全國政治中心。
偶然的幾個歷史機會憑藉軍事潛力起家可以,比如:魏武帝借兗州之地,青州之兵起家。但發跡後,仍舊必須要把政治中心遷往河南內地,天下之中。
關中、河北,居高臨下,為天下之上游,西北、東北之邊患,泰半源於兩地。
山西又為關中、河北之上游,自古山西攻河北易,河北攻山西難,如高歡之並爾朱,則追亡逐北之餘也。劉秀之入河東,則所對皆烏合之眾也。
山西的優點是形式完固,自成一國,應有盡有,春秋時晉以此立國爭霸,缺點是出擊不如關中、河北平坦方便。山西呂梁、太行包住的中間類似於一個葫蘆,葫蘆腰容易被切斷。
山東似一小關中,故齊之地,東有大海,西有大河,南有穆陵關,亦非全無險要可守,且擅漁鹽之富,也是根據地的一選,後期運河發達,更是掐死北方咽喉,朱元璋取大都,則先定山東,斷其運道,不過確實是利攻不利守。
洛陽西有崤山、函谷,東有滎陽、虎牢,北有黃河、孟津,南有龍門、伊闕,看似天險,實為天牢,因為從四處險固進至洛陽城下,都只須一天,戰略縱深狹小,不足以支持自己對峙到底;而且其東部山地不夠厚實,北面則只有黃河作為屏障,對比於關中,的確稍顯遜色。所以張良反對在此建都。
後來李世民滅王世充,大部分時間都用在攻佔洛陽周圍的據點上,等到佔領四處險要,反而方便唐軍阻斷救援,王世充空有河南、安徽的大量援兵,只得做了瓮中之鱉,就連來救的竇建德也屯兵虎牢關下,被李世民尋機一併滅了。唐軍河陽之潰後,李光弼棄洛陽守河陽,就是把史思明關進了天牢,任自己揉捏。可見洛陽看似天險的迷惑性害人不淺啊。
此外,方城山似在伏牛山與桐柏山交界之處,南陽盆地北端,而非南端。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比喻說法,二地好像相距甚遠。
楚滅申、鄧,得方城,強則從此進取中原,宰割陳蔡鄭宋,弱則退入方城,據此自守,晉人懸師在外,束手無策,且由於山西南下不易,晉人行動常比楚人慢半拍,直至用孟獻子之策築城虎牢,取得戰略前沿。
荀文若曰:昔漢高據關中,光武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致天下。
後漢之世,寇恂則比於蕭何,鄧禹則差強張良,耿弇則彷彿韓信,但又都是縮水版。
補充:
01:《史記·留侯世家》:
劉敬說高帝曰:「都關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東人,多勸上都雒陽:「雒陽東有成皋,西有殽黽,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留侯曰:「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劉敬說是也。」於是高帝即日駕,西都關中。
可是自宋朝後 中國就不再以關中為政治中心 為何關中沒落了?
唐朝以前,關中地區的氣候溫暖濕潤,適合農業的發展,能夠承載大量的人口。但自唐中期以後,氣候變的越來越寒冷乾燥,這在中高緯度地區更加明顯。特別是東南季風由於受距離遞減規律的影響,西北地區氣候大陸性越來越強,水資源越來越匱乏,使得長安地區的農業經濟衰退嚴重,民生困難,社會矛盾突出。在唐德宗時, 因京師缺糧 ,帝王不得不常去洛陽就食 , 長安禁軍因饑饉鬧事,曾險些釀成兵變。
再者唐代以前的關中,自秦漢之後(楚漢相爭在關中的戰爭時間並不長),只有兩漢之際關中遭到蹂躪,光如此就讓劉秀放棄以長安為都的計畫,選擇破壞較少,且有山河之固的洛陽。此後至魏晉關中地區雖也屢為戰火波及,但對於北方政權來說,還算是相對精華的地區(畢竟整個華北幾乎都成為戰場)。不過以魏晉南北朝來講,自北魏統一華北後,整個華北可以說逐漸恢復元氣,因此讓承接其後的各朝(特別是隋、唐)可以再度以長安為都。
唐中葉以後,長安幾乎每次大亂都要失陷個兩三次,每次城破帶來的屠殺與劫掠都十分可觀,就算長安沒事,整個關中平原因分屬三、四個節度使,光是這些藩鎮彼此攻伐,就足以造成整個關中地區的密集破壞,所以關中殘破的情況可以說是長期密集破壞的結果。
其實早在隋朝,關中的農產就已經大幅落後,因此隋煬帝大興運河,目的之一就是要運江南的米到關中,至五代時,關中的水利設施因戰亂而破壞,而中國南北也分為不同政體,所以自五代以來首都都定到運河終點的開封。等到北宋亡國,運河徹底喪失功能,關中也就完全沒落了。
唐末五代大亂百餘年,長安三輔地區屢陷戰火,姑且不論長期戰爭對水利設施的破壞與環境變遷,光人口大規模流失這點,就難以讓生產力恢復。加上日後政治重心轉移,各王朝不再將關中視為要害之地,也就不可能積極地花大錢去恢復關中的生產了。
02: 為什麼秦漢以降,崤山、函谷關作為關隘的防禦效應遠不如先秦時期那麼大,以至於後世史書上都不再怎麼提及了?
先說說函穀道的問題。
函穀道,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說法。
廣義上的函穀道,指的是從函谷關到潼關之間長140里的道路,這條道路並不是一直狹小,事實上,它雖然非常險峻,倒也沒有到「深險如函」的地步,中間也有好幾個地方可以離開這條函穀道而轉入他途。
真正的「函谷」,是指的狹義上的函穀道,這條道路長度僅僅15里,它其實是稠桑原上的一條裂縫。
稠桑原是典型的黃土高原上的塬的地形,頂部平坦如原,但高度非常高,四周峭壁陡立,黃河從稠桑原北面流過,緊貼著原壁,所以東來的行人要進入關中,沒有其他道路可以走,只能從這條裂縫通過。這條裂縫中,絕岸壁立,寬不過數米,真正的是「車不能方軌,馬不能並鞍」。古代形如函谷關之險要,往往用一個詞來形如,叫「丸泥可塞」,這四個字真不是誇張,函谷確實是丸泥可塞。
函谷關就位於這條裂縫的開口處,也就是今天河南靈寶縣的王垛村。在稠桑原的東面,也就是函谷關的關前,就是弘農河(提起這條河,可能沒幾個人知道,但它有條支流卻是大大有名,叫做斷密澗,即李密喪命之所,將軍犯地名啊)。今天看來弘農河水量很小,但在古代卻不是這樣,因此弘農河就成了函谷關天然的護城河,敵人要進攻函谷關,就必須先渡過弘農河,這已經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渡過河之後,由於弘農河緊貼著稠桑原東側而流,河岸和關城之間的只有一條狹小的窄路,無論敵人有多少兵馬也無法擺開,這是函谷關又一險要之處。
這是函谷關的模型。兩邊高地即稠桑原,中間裂隙即函谷,關城建在裂隙口,關前即是弘農河。
到今天,由於水土流失函谷已經基本湮沒,但還有遺迹可尋。在河南靈寶縣的王垛村,有一條溝壑,長7里,深有17米,這就是當年函谷的遺迹。
這是Google地圖上的函谷遺迹,那條縱貫東西的大溝就是當年函谷,王垛村所在就是當年的函谷關。
從地圖上來看,稠桑原上道路縱橫,毫無天險可言,那為什麼古代非要鑽那條函谷呢?那是因為古代的稠桑原上都是森林,——聽這個名字就知道了,「稠桑原」,可知其上桑樹是何等密集。其實不單單是稠桑原上森林密布,從崤山到潼津,古代稱作「桃林之塞」,又叫「松柏之塞」,可知這一百多里路,到處都是密集的森林。春秋時晉國曾派人駐守桃林之塞,以遏制秦國東進。其實駐守的地方就是後來的函谷關。——正是由於原上森林密布,人不得通行,只能在原體的一條裂縫中行走。所以只要扼守住這條裂縫,就能斷絕東西交通。
這是今天函谷的模樣,這麼窄小的一條溝壑,自然是千百年來缺少維護塌方淤積的結果,但從這裡卻可以明顯的知道什麼叫做「丸泥可塞」。
函谷關為什麼後來荒廢了?
那是因為在漢武帝年間,漢武帝把函谷關向東挪動了300多里,挪到了新安。
為什麼漢武帝要把函谷關挪到那地方去呢,按照傳統的說法,說樓船將軍楊仆,數立大功,但深以自己為關外之人而羞恥,因此向漢武帝請求,不願封賞,但願為關內人。於是為了照顧他,漢武帝就把函谷關向東移動了300多里,把楊仆的家鄉圈了進了。現代有一些學者(如辛徳勇)不認同這種說法,說簡直胡扯,楊仆算個什麼東西,漢武帝犯得着為了他挪動函谷關?漢武帝挪動函谷關的真正原因,是為了擴大關中的領地。
不管怎麼說吧,反正是漢武帝下令在新安重建了一座關城,並命名為函谷關,把原有的老關城毀棄,在其上建立了弘農縣。
這樣,從漢武帝開始,所說的函谷關就不再是戰國、秦朝時說的函谷關了,而是新安縣的那個。
但是,新安的函谷新關形勝遠不如故關,在戰略上的意義大大降低,而且並沒有發生過大的戰役(因為不是兵家必爭之地了,比如赤眉入關中,就是兵分兩路,繞過函谷新關,會師於弘農縣(也就是函谷故關),由於弘農沒有防禦,因此得以輕鬆進入關中),所以新關的知名度遠遠小於故關。
正因為新關在軍事戰略上不能完全取代故關,所以新關雖設,但故關的戰略任務仍然存在,只不過是由弘農縣來承擔罷了。但函谷關的榮耀畢竟雨打風吹去,我認為這裡面的原因,除了新關遷置之外,故關(即弘農)附近的地形變化也應該是重要原因。
函谷故關的天險,實際上依賴於兩點,一是黃河緊貼著稠桑原北壁而走,不留一點空隙。二是稠桑原上森林密布,人不得通行。但這兩點都是非常容易發生變化的。
稠桑原是典型的黃土高原的地形,黃土高原的重要特性就是土質疏鬆,非常容易流失,特別是在流水作用下,河流的下切現象非常明顯。一開始時,黃河緊貼著稠桑原,但隨着河流不斷沖刷,河道不斷下切,黃河水位也隨之不斷降低,原來緊貼著原體的河道就會裸露出來,形成河灘。而這河灘一旦形成,函谷關的天險就將不復存在,因為人們都從河灘走了,千軍萬馬不再擠函谷那條裂縫了。河灘的這條新路,在東漢末年就已經形成了,曹操征伐關中,因嫌函谷險惡,於是命令許褚於故關以北十里處鑿建新路,並在那裡建立了關城,史稱魏函谷關。魏函谷關這條道,其實就是在黃河裸露出的河灘上形成的。隨着新路的開闢,函谷故關的戰略重要性極大的降低了。漢代弘農縣城在函谷故關的關址之上(即今王垛村),但隋朝時將縣城移往黃河邊,其實就是為了封鎖河灘上的那條新大路。從此之後,縣城就一直在黃河邊上,直到解放後,因為要修建三門峽水庫,才將靈寶縣城向南遷移到今天的地方。
另外,稠桑原上森林的消失,也使得函谷關的天險不再。那些森林是什麼時候消失的,現在已經無從稽考,但可以肯定的是,森林的消失,必然導致函谷關喪失其戰略意義。
再說潼關。
潼關之名首見於史冊,是曹操大戰馬超,所謂割須棄袍於潼關,奪船避箭於渭水是也。因此有理由相信,潼關始建,應該在東漢末年。
函谷關、函谷新關、潼關關係圖
潼關的地形也非常險要,它位於渭河與黃河的交匯點,春秋時稱渭汭,對面就是黃河的重要渡口風陵渡。在黃河的南面,有兩條河流,西面的一條叫潼水(這也是潼關得名的原因),東面一條叫遠望溝,在潼水(及其支流禁溝)與遠望溝之間,是一個塬,寬有兩公里,高六、七百米,由於兩側常年被水流沖刷,因此峭壁陡立,非常險峻。在塬的北面就是黃河,和函谷關一樣,黃河緊貼著塬體流淌,沒有任何空隙,使得每個向西行進的人,都必須通過原上,而再無其他路可走。
要登上塬,就只有一條路可以通行,叫做黃巷坂,這條路和函谷一樣,南面緊靠高原,北面和黃河之間有一高岸隆起,形成了南依高原,北臨絕澗的形勢,中間唯一孔道,寬僅數米,也是丸泥可塞,非常險峻。這條黃巷坂,當地人也叫「五里暗門」,「五里」言其長度,「暗門」形容其險峻。我記得上世紀90年代時,央視有一紀錄片《孫子兵法》,片中編導人員走訪潼關,在五里暗門經過,即使在螢幕中看,其險峻也是令人心驚膽戰。
前面說函穀道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狹義的函穀道僅僅指稠桑原上的那條孔道,但廣義的函穀道指的是從函谷關到潼關整個140里長的道路,這140里的道路,其起點是15里函谷,其終點就是黃巷坂這條5里暗門,都是丸泥可塞的險峻之所,可謂造物奇絕。
沿着黃巷坂上了塬,就到了潼關。和函谷關不同,潼關並不是建在孔道的起點,而是建在了孔道終點的高原之上。
在潼關之西,就是潼水及其支流禁溝。其中禁溝深數十米,其險峻超過了潼水,是潼關西面的屏障。然而,禁溝雖然阻斷了東西,但禁溝之內仍可南北通行,當人們從黃巷坂登上塬頭,經過潼關後,就由潼關南行,抵達禁溝,然後再從禁溝北上,到達禁溝與潼水的交匯點潼河溝口,出潼河溝口後,就可以沿渭水直奔長安了。
潼關形勢圖1
當然,這是漢朝建立潼關時的情況,事實上,潼關和函谷關面臨著一個同樣的問題,就是黃河的下切。漢朝初建潼關時,黃河緊貼著塬體流淌,要想通過只能登上高原,但隨着黃河不斷沖刷,河道不斷加深,河床不斷下降,原來的河床就會裸露出來,形成河灘,從而導致天險不再,行人從黃巷坂出來,不必再登塬,從河灘上過去就行了。如此一來,原上的漢潼關就成為了聾子的耳朵。因此從唐朝開始,就給潼關挪了地方,從塬上移到了河灘,而把原來塬上走禁溝的舊路廢止了。
由於禁溝向南可以直抵秦嶺,並通向武關,倘若敵人自禁溝北上,就可以到達潼關背後,因此禁谷的防禦是潼關防守的重中之重,作為潼關防守的配套,在禁谷之中建立有十二個關隘,稱作十二連城,在唐朝時是禁止人通行的,禁谷的所以名為「禁」,就是這個原因。黃巢攻潼關,就是派軍隊自禁溝北上,繞到潼關背面,兩面夾擊,從而攻破的。唐軍之所以疏忽了對禁溝的防守,就是因為這條溝平時禁止通行,從而形成的思維定式,忘記了這裡可以通行。明朝李自成攻潼關,也是自潼關南面繞道至關後,兩面夾擊從而破關,但卻不是走禁溝,而是走是南山的山麓。因為明朝時禁溝是一條重要道路,明軍不可能不防守。
因此,潼關北依黃河,南靠秦嶺,東有黃巷坂之險阻,西有禁溝之天塹,自然是天下雄關,關中門戶。
潼關形勢圖2
細細考究函谷關和潼關的興廢,有政治因素,也有千年之間地形變化的因素。
為什麼一開始秦人設關時設的是函谷關,而不是潼關?
這裡我認為有兩個因素。
一是從政治上講,函谷關之始建,是在戰國時,這時潼關已經是秦國領土。秦人設函谷關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禦敵於國門之外,既然在函谷關有非常險要的地形,那就沒有必要退縮一百餘里了。
二是從地形上講,函谷關有一個非常優越的地方,就是它永遠只面向一個方向的敵人,敵人永遠只能從東面來,而沒有第二條路可走。這點是潼關比不上的。潼關在地形險要方面不如函谷關,敵人可以從禁溝來(如黃巢),可以從秦嶺南麓而來(如李自成),也可以從北面蒲津來(如曹操)。從這個意義上講,函谷關的地形是要優於潼關的。
那為什麼後來潼關又取代了函谷關呢?
也是兩個方面,一是政治上的,漢武帝為了擴大關中領地,加強中央集權,將函谷關挪到了新安,從而降低了函谷故關在政治上的分量。
另一方面,也是地形和環境的變化。由於黃河的下切,使得稠桑原北側可以通行,使得西向關中不再需要經過函谷關。同時,稠桑原上森林的消失,使得天險不再。失去了森林和唯一通道地位,函谷關就已經失去了軍事上的意義,所以它必然要被取代。
在這種情況下,潼關作為函谷關的替代就出現了。雖然後來潼關也出現了黃河下切的問題,但潼關勝過函谷關的一點是,它不必依賴於森林作為自己的防護。所以黃河下切產生了新的道路,對於潼關來說只需要移動關城就可以繼續鎮守要津,作關中門戶。
河西走廊在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這裡曾是佛教東傳的要道、絲路西去的咽喉;這裡漢時即設四郡,戍兵屯田,是漢朝經略西北的軍事重鎮,後來又因諸多山脈的天然阻隔,成為中原名士躲避北方戰火的棲息場所;這裡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名勝古蹟燦若星河。
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東西長約1,000公里,它自古就是西北地區重要的交通要道,兵家必爭之地。漢武帝將河西走廊納入中原王朝,徹底打通了古絲綢之路通往西域、歐亞的通途。控制河西走廊,也使得中原文化得以向西域各國傳播,為後代將新疆、西藏納入華夏版圖打下了有力的基礎,所以說河西走廊併入中原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地域征服。
河西走廊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https://kknews.cc/zh-tw/history/bjp64r6.html
中華大地有多處戰略要地,諸如太行山、南中、漢中、徐州、山海關等等地方,不過要說到一處地方能關係到天下興亡,堪稱古代第一戰略要地,還是當屬河套地區。
清初沿革地理學家顧祖禹有這麼一句話點評河套地區對古代中國王朝的重要性:「陝西據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陝西之在天下也,猶人之者頭項然,患在頭項其勢,必至於死。河套南望關中,控天下之頭項,得河套者行天下,失河套者失天下,河套安,天下安,河套亂,天下亂。」
簡單的說就是陝西是中原的頭,而河套又是陝西的頭,這個頭中之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為什麼說河套地區有如此重要性呢?
河套平原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又稱後套平原。通常是指內蒙古高原中部黃河沿岸的平原,西到賀蘭山,東至呼和浩特市以東,北到狼山、大青山、南界鄂爾多斯高原。又稱河套地區。何丙勛在《河套圖考》序中指出:「河以套名,主形勝也。河流自西而東,至靈州西界之橫城,折而北,謂之出套。北折而東,東復折而南,至府谷之黃甫川,入內地迂迴二千餘里,環抱河以南之地,故名曰河套。」
而此地區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大家可以看上面的地圖,河套地區位於蒙古高原和關中的交界處,被陰山山脈給隔開了。
這就形成了一條天然的屏障,中原王朝只要守住「河套四郡」的幾個險要處,就能擋住北方草原民族的兵峰,保證關中、中原地區的安全。對於北方遊牧民族來說,占據了河套,則可以作為根據地,南下關中,逐鹿中原,勢如破竹。
然後是河套地區是中原王朝最重要的養馬基地。
其實很多人不明白,就拿北宋為例,北宋疆域也有幾百萬平方公里,為什麼史書上一直要強調,北宋因缺少養馬基地,而一直騎兵不行,然後就被北方政權壓著打。北宋那麼大的地盤,難道就騰不出地方來養馬嗎?
這其實是有偏見的,其實北宋時期有多達九處的馬匹來源地,在知乎上有大神給了我們詳細的答案,這九處馬源地分別是:
西北馬,主要來自現在的青藏及新疆地區;
秦馬,主要來自現在的陝西、山西一帶;
女真馬,也就是從女真人那裡通過海運將東北地區產的馬渡海運至山東;
河北馬,也就是宋遼邊境地區產的馬;
京東馬;京東馬不是說從京東強哥那買來的馬,而是指宋代京東路,相當於今山東全省和豫東、蘇北部分地區所產的馬匹;
淮馬,也就是江淮牌的馬,顧名思義就是江淮地區產的馬;
川馬,顧名思義就是四川一帶產的馬;
廣馬,也就是廣西雲南一帶的馬;
所以宋朝馬匹的來源地不少,馬匹的數量也不少,可是問題還是很大,那就是不是什麼馬都能做戰馬,戰馬也不一定能成為優秀的戰馬,因為戰馬這個東西對產地氣候等等方面都是有極高要求的。
馬種在體格,性格,耐力,爆發力等方面上有很大的不同,這就造成了有的馬適合作戰,有的馬適合拉車,有的馬適合馱物。騎兵所需要的戰馬,更是需要大馬,而河套地區就是中原王朝能發現的最適宜養馬的地方,首先是河套地處西北,水草豐美、氣候冷涼能牧好馬,然後由於黃河的灌溉,讓此地水源充足、土地肥沃能植農桑,適合農耕為業的漢民族在這裡生存繁衍,能靠本地的產出維持大規模駐軍。
出了陰山,因為氣候嚴酷,水少沙大,漢民族難以生存,大軍也沒法長期駐紮,而中原其他地區一是水草不豐,氣候太熱,馬匹飼養成本高而且易生瘟疫,難以蕃息。二是中原地區農耕開發程度太高,也無法辟出良田來當牧場。
所以有知乎大神就給出了這樣子的答案,說為什麼河套是中原漢人王朝最適宜養馬的地方:
1.氣候適合馬匹繁殖,「馬喜高寒,非炎方所利」。
2.大片草場,提供草料。
3.距離戰區比較近,本身就在邊郡,轉運比較方便,間接減少馬匹損失。
4.距離中原比較近,同樣方便轉運到其他地區。
第三四點要再說明一下,特別是第四點,馬匹的運輸也是很講究的,路途太遠運送成本高,這對財力是很大的壓力,而且在路上怕發生瘟疫,搞不好一匹馬染病,就讓整群馬都遭殃。
總之一句話,不是其他地方不產馬,而是綜合來看,河套地區是是中原王朝最重要,也是最穩定的騎兵來源,少了河套地區,中原王朝就無法組織起大規模的強大騎兵了。
咱們再來從具體歷史實例來看河套地區對中國的重要性。
可以這麼說在古代,只要中原王朝控制了河套地區,就能橫掃大漠,而一旦失去了河套地區,那就有亡國之禍,而誰控制了河套,就能逐步控制中國。
早在先秦時期,匈奴人(當時應該叫犬戎人)就因占據了河套地區,在周幽王時,犬戎人就打進了中原,滅掉了西周。
趙武靈王驅逐了匈奴人,然後在河套地區建立了雲中郡,當時趙國基本上就是無敵了。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王翦、蒙恬,發20萬大軍卻匈奴七百餘里,建立了九原郡,然後匈奴人就老實了幾十年。
秦二世因內亂又將雲中、九原的邊民內遷,讓匈奴人再次占領了河套,然後劉邦三四十萬大軍都戰敗,被圍白登山,之後幾代皇帝都只能靠進貢和女人的胸脯來換取屈辱的和平,甚至是匈奴人提出要呂雉去侍寢,大漢也不敢說不行(呂雉當然沒去,卻給了匈奴人很多錢糧和美人)。
漢武帝時期,耗盡了幾代人積攢下的國力、財力,終於讓衛青霍去病等絕世名將,將河套從匈奴人手裡奪了回來,然後漢朝在此設置了朔方郡(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和五原郡(今包頭西)、後又置西河郡(今陝西府谷西北),再加上之前的雲中郡和定襄郡,算是真正的控制了河套。雖然西漢末年王莽新朝時丟了河套一段時間,但東漢又收了回來,於是兩漢便能稱雄整個西域地區,占領了河西走廊,打得匈奴人逃去了歐洲……
三國兩晉時期,中原內亂,內附的匈奴人再次占領了河套地區,西晉就被匈奴人給滅了,於是就有了五胡亂華等悲劇發生。
而在南北朝時期,河套則成為了群雄爭奪的焦點。先是匈奴劉淵、石勒,然後是氏人苻堅、鐵弗赫連勃勃、鮮卑拓跋珪等都是靠河套這地面上崛起,繼而爭霸天下的。
北朝時期,北魏崛起於河套,滅了北涼,後來北魏權臣高歡將北魏武帝趕回了關中自立為東魏,宇文泰殺掉西魏的魏武帝,然後在關中成立了北周。宇文泰當時只有鮮卑勇士一萬餘,可高歡卻繼承了鮮卑勇士二十餘萬,可是擁有河套的北周最終還是成為了大贏家。隋朝的建立就不說了,因為其就是替北周自立的。
然後隋朝控制了河套,就將突厥打成了東西兩突厥,唐初因中原內亂,不得不向東突厥稱臣納貢,可是大唐占據了河套,沒幾年發起反擊,最終滅掉了突厥。
歷史的車輪滾到了宋朝,大家會發現在北宋時期,大宋更多是在和西夏交戰,宋夏戰爭斷斷續續打了上百年,宋朝寧肯放棄收復幽雲十六州的夢想,也要滅掉西夏,這是為什麼呢?有人說,北宋將西夏視為叛賊,覺得是宋朝內部的事,所以是要平亂。其實更主要的原因就是,北宋朝廷知道,西夏占據了河套,讓大宋失去了最佳的養馬地,不搶回來,就永遠不可能裝備起一支強大的騎兵,就只能被人壓著打,雖然宋朝有錢向吐蕃、西域、女真和大理等地購買馬匹,可是能買到的數量畢竟有限,而且馬匹來源還得被控制,這是有巨大的戰略隱患的。
元朝就不用講了,再看明朝,明初朱元璋占據了河套,徐達便能北征蒙古將蒙古打成了韃靼、瓦拉和朵顏三部,明成祖就能北伐韃靼打到斡難河邊。
可是後來明朝衰弱了,等草原民族占領了河套後,大明就只能被壓著打了,特別是後來女真人更是能經常繞過山海關,經山西南下,時不時就兵圍北京城,實在是讓大明朝臉都丟光了,卻對女真的八旗鐵騎,一點辦法都沒有,最終也亡國了。
所以說河套地區就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戰略要地,而且沒有其他。
中國歷史上,位居中原的農耕民族經常面臨北方遊牧民族入侵。
以前我們鄙視大宋、大明,怪這兩朝無能,先後被金、清所滅。其實不是宋、明無能,是天地對宋、明不仁,對東北蠻族開放了遼西走廊(秦皇島-錦州一線),導致中原王朝被滅。
從夏商周開始,華夏民族開始建立國家,中原民族的王朝都是以農耕立國。
經過500年春秋戰國混戰之後,秦朝統一天下。秦朝疆域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秦朝的疆域,涵蓋了中原民族核心區域。這些區域土地肥沃,適合農業,能夠建立城市和行政區管理。
北宋疆域東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門關為界;西北以陝西橫山、甘肅東部、青海湟水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為界。北宋和秦朝相比,北方疆域少了不少,尤其是燕雲十六州。燕雲十六州傳統上是農耕區域,適合建立行政區,更重要這裡是抵抗北方遊牧民族的一個天然屏障。失去了燕雲十六州,北方的強大騎兵就可以在華北縱橫馳騁,中原地區將無險可守。後晉石敬瑭出賣了燕雲十六州,北宋從建國開始就一直同遼作戰謀求收復,最終金國也是從這裡出兵滅亡了北宋。
燕雲十六州就這麼重要?為什麼宋朝以前這裡沒有過大的戰爭?一個意想不到的原因竟然是地理變遷,北宋以後沿著渤海邊出現了一條遼西走廊!
遼西走廊亦稱榆(渝)關走廊。位於今遼寧省錦州市與河北省山海關之間,東臨遼東灣,西依松嶺山,西南-東北走向,長約185公里,寬8~15公里。走廊背山面海,丘陵起伏,形勢險要,是溝通山海關內外的重要通道。
遼金之前遼西走廊不通。秦時遼西走廊未貫通,馳道到這裡只能通到碣石(葫蘆島綏中)。秦漢至隋唐各朝,從中原到東北的主要路線是出榆關再順大凌河谷經建昌(現葫蘆島所轄)、朝陽轉而向東到東北重鎮遼陽。唐朝時期還記錄遼河下游有「遼澤泥潦,車馬不通」,「遼東以西水潦壞道數百里」。
公元10世紀契丹興起,在西遼河上游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利用俘掠來的漢人進行開墾,草原變成農田,使遼河含沙量漸增,海岸伸展逐漸顯著。另外地理變遷,這一帶地勢抬高,逐漸成為陸地。遼寧營口市在明末清初還是遼河口外一沙島,到19世紀20∼30年代才與大陸相連。
唐朝以前,中原民族向北防禦,主要依靠長城防線,居庸關、古北口、喜峰口等關口是北方草原通向中原的要道,山道幾個地方一堵,千軍萬馬也過不來。而且燕山山脈中的山路險峻,無路迂迴,到處可能被伏擊,敵軍也不敢輕易來。可是到了北宋時候,秦皇島-錦州一線貫通了。
從錦州到秦皇島大約200公里全是平地,敵方騎兵數日間就可以進入華北平原,不過,此時燕山的關口在遼國手中,遼國沒必要繞道秦皇島南下,所以該通道的軍事價值沒有顯現。當北宋與女真一起滅了遼國之後,女真占領了秦皇島附近,遼西走廊一下子就成為攸關北宋生死的軍事要道了。北宋收回幽雲十六州,鞏固北方防禦,沒想到上天又給了蠻族遼西走廊,比燕山小道好走百倍,真是天滅中原啊。
1123年七月前遼國將領、金國平州(今秦皇島市盧龍縣,在山海關以西)留守張覺以平州降宋,完顏闍母、完顏宗望從錦州出發前往討伐,打敗張覺。1125年8月,完顏宗望率軍自平州攻燕山府,滅宋戰爭開始。公元1126年1月,於白河(今北京密雲縣白河峽谷)和古北口(今密雲縣古北口鎮)大敗宋軍;兩天後,宋將郭藥師降,宋燕山府防衛崩潰。公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兵擄走徽、欽二帝及宗室、宮人四百餘人北返,北宋至此滅亡。
到了明朝,這條通道更加便利好走,殘餘的蒙元勢力經常從這裡襲擊大明。明太祖下決心在永平府境內重修長城,增設關口駐防。今天的山海關即此時所建。但是防禦的方向多了,兵力也被迫分散,明末終於被滿洲人攻破。(滿洲人忽而從古北口、喜峰口進攻,忽而從遼西走廊進攻,導致大明分兵駐守),假如明朝末年這條通道沒了,滿洲人要想從燕山攻破北京的防禦體系,可謂痴心妄想。
明末在錦州,寧遠,山海關一線長期與滿清長期對峙,打了很多仗。遼西走廊屬於平原,適合騎兵作戰,明朝本身就被動;後期滿清與蒙古結盟,繞道長城防線突進明朝境內,明朝更加被動;明亡以後滿清入關還是經山海關,進入後直撲北京。
地球地理環境的一個小小變遷,導致了遼西走廊的出現,進而影響了中原民族與遊牧民族的對戰形勢。華夏民族二次亡於北方異族,導致文明倒退,這是可悲啊!
https://weiwenku.net/d/107443540
https://kknews.cc/history/5r4qvy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