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 【轉貼】金庸的武俠小說《鹿鼎記》中,寫了藏有大清龍脈藏寶圖的《四十二章經》

您是本帖的第 2723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金庸的武俠小說《鹿鼎記》中,寫了藏有大清龍脈藏寶圖的《四十二章經》
阿全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小飛俠
文章:1229
積分:13715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9年12月15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阿全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金庸的武俠小說《鹿鼎記》中,寫了藏有大清龍脈藏寶圖的《四十二章經》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讀過金庸武俠小說《鹿鼎記》的朋友都知道,小說中寫了一部叫《四十二章經》的經書。
據小說所述,《四十二章經》中藏著驚天秘密,關乎大清龍脈。清人入關前,怕日後王朝被推翻,在關外鹿鼎山埋藏了大量寶藏,以資後用。並繪製一幅藏寶圖,割為八片,分別藏於八部《四十二章經》內。為了這八部《四十二章經》,宮廷、江湖等各派勢力明爭暗搶,廝殺不已。
在佛教典籍中,確實存在《四十二章經》這本佛經。
《四十二章經》全稱《佛說四十二章經》,是佛法初傳東土,翻譯至中國的第一部重要佛經。
相傳東漢永平七年(公元 64 年),漢明帝夜夢一仙人,身放金光,飛空而至,繞行御殿。次日明帝召集群臣詢問,博士傅毅啟奏說:皇帝所夢之仙,為西方佛陀。
於是次年,明帝派郎中蔡愔、博士秦景等 12 人出使天竺,尋訪佛法。使團行至西域大月氏,巧遇印度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見二位高僧所攜佛經、佛像等物,蔡愔等邀請二位往赴東土,弘傳佛法。
東漢永平十年,二位印度高僧與使團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
為紀念一路東來辛苦馱經的白馬,永平十一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佛寺,取名“白馬寺”。作為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馬寺也被稱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
為了弘傳佛法,來到東土後,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位高僧便開始著手翻譯佛經。因為文化背景的不同,為了讓未接觸佛法的東土人士比較簡明扼要地接受佛法,兩位高僧便首先翻譯出了這本《四十二章經》。
《四十二章經》汲取佛經精華,集結了佛陀關於持戒、忍辱、斷欲、精進、觀空等事的四十二段語錄,通篇言簡義豐,明了易懂,通攝大小乘一切教義,涵諸法要。
這部佛經的體例,很大程度上說,與東土所傳的儒家經典《論語》、道家經典《道德經》極為相似,也算是佛法為度化眾生、廣為傳播所行的“隨緣方便”的一種形式。
說到這裡,可能許多朋友都會對《四十二章經》經文比較感興趣,這本傳譯到中國的第一本佛經,究竟主要講了哪些內容。接下來,就讓我們選取幾段章節,以窺其貌: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
佛陀說:離開親人出家修行,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本心,認識到一切事物本質的緣起性空,能夠悟解佛理佛法,這樣的人才可以稱作沙門。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佛陀說:出家修行的沙門,要斷絕貪愛慾念,認識自己的本性,領會最深的佛理,了悟無為無不為的佛法,內心不生執著,身外沒有什麼貪求,心境不被修道牽絆,也不無明造作生業。不要做惡事,造惡業,沒有妄念,沒有虛妄的行為,修到極點無可再修,已經得道,不需再證,不需要再經歷成佛的各個階位,而自己自然就達到最高的果位,這樣的沙門就叫做成道了。
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佛陀說:一個人剃去鬚髮出家修行,他遵依佛教道法,拋棄世間的資產財富,拿上飯缽出門乞食,只要能吃飽就行了,每天只在中午吃一頓,一棵樹下只睡一宿,很謹慎地不再求其他的享受了。人之所以會因愚癡而受蒙蔽、犯下過失,就是由於執著地貪求和慾望所造成的。
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舍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
佛陀說:人如果心懷貪求的慾望,就不能得到佛家真理,不能進入佛門。這就像一池本來很澄亮透淨的水,你用手去攪渾它。眾人都來到這池水前,沒有一個人能看到自己在水中的影子。人就因為對色財的愛欲交替纏繞著,利令智昏,把心中水攪渾濁了,所以就不明白道理,無法證得佛法果位。你們這些沙門,應當捨棄愛欲,愛欲如塵垢一樣洗除乾淨後,就能明心見性,見道證果了。
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佛陀說:人因為有愛欲,便從此生出許多憂愁煩惱,從憂愁煩惱又生出許多恐懼害怕之心。如果斷除了愛欲,那還有什麼值得憂愁恐怖的呢?
佛言:如人鍛鐵,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淨矣。
佛陀說:好像人煉鐵一樣,只有把鐵的渣滓去掉了,製成器物,那麼這樣的器物才會精美結實。修習佛道的人,只有去掉心中的貪欲雜念,你的道行自然清淨了。
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數日間。佛言:子未知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飯食間。佛言:子未知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間。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佛陀問一位沙門:“人的壽命有多長呢?”這位沙門回答:“人命只有數日時間。”佛陀說:“你還不明白佛家的道理。”佛陀又問另一位沙門:“人的壽命有多長?”這位沙門回答說:“有吃一頓飯那麼長的時間。”佛陀說:“你不明白佛家的道理。”佛陀又問第三個沙門:“人的壽命有多長?”這位沙門回答說:“人的壽命只有一呼一吸這麼短的時間。”佛陀說:“好啊,你明白佛家的道理了。”
佛言:夫為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視;出離淤泥,乃可蘇息。沙門當觀情慾,甚於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佛陀說:修習佛道的人,就好像一頭牛背馱著很重的東西,在很深的泥裡艱難地行走,疲倦到了極點,不敢向左右看一眼。只有走出淤泥道路之後,才能稍微休息一會兒。沙門應當看到,人的塵情慾念比淤泥還要厲害。只有一心一意思念佛道,按佛法奉行,才可以免除人生之苦。
在武俠小說《鹿鼎記》中,八張藏寶圖是藏在八本《四十二章經》的封皮夾層中。事實上,所有爭奪《四十二章經》的人,都只關心藏寶圖,卻都忽略了佛經的內文。
至於《四十二章經》究竟是不是一本藏寶秘笈,就要看我們對寶藏的理解了。
佛經中將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碼瑙列為“七寶”,這也是世人心中對世間寶物的理解。
佛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賣佛偈的長者,他只記取了佛經中一首四句偈,即要向聽聞者售賣十兩黃金。更有甚者,《金剛經》中講: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其價值都比不過佛經中一句智慧的偈語。
金銀財寶有用盡的時候,甚至,這些財物也常常會招來橫禍。智慧的佛語卻是生生世世,受用無窮。它們引導你修行開悟,解脫世間輪迴中的一切煩惱與痛苦。
在學佛的修行中,有一個重要的修行就是觀修“佛法難聞”。依佛法所講,世間有情眾生需要有極大的修為和福報,才能在此身聽聞佛法。這也從另一方面,闡明了佛法的彌足珍貴之處。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字字璣珠的《四十二章經》,當然也可以稱得上是一本藏寶秘笈了!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6/7/27 上午 10:34:48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364
積分:119894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2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一覽須納金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瑞 華
 
   
   
自從印刷術發明後,書本的流通與閱讀,變得非常容易。因此對於書本文字的愛惜大不如前,甚至輕忽而隨便。佛法傳來中國後,佛教經典也因為印刷術的發明而廣為流傳,但唾手可得的經典,往往為人輕忽而失去恭敬之心。讓我們一窺古人如何珍惜經典勝過黃金吧?
  
 玄鑒居士,印度人,是唯識宗十大論師之一護法菩薩的門徒。護法菩薩造唯識稿本一百卷,將要入滅時,把書交付給玄鑒居士說:「從中國來的菩薩到時,你將稿本交付給他。在印度這裡如果有人要借閱,須尋求黃金一百兩,才可以借他看一遍。」玄奘大師在玄鑒居士那裡得到這個稿本,回到中國後,翻譯為十卷,就是現在的《成唯識論》。
   
天親菩薩造了《唯識三十頌》,交付一位居士,也吩咐他說:「假若有人要看,須索取黃金一兩。」之後,來請求觀看《唯識三十頌》的人,像市集一般熱鬧,人人都以黃金換得看《論》的代價。
   
從這兩則故事,可知古人重視教法而輕忽珍寶,尊敬有德而愛惜佛法。何況聽聞佛法就能入道,即為出世的人,哪裡是世間珍寶可以相比的呢?所以《法華經》偈頌說:「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倘若有聽聞佛法的人,沒有不成佛的。(見《心賦注》)
   
珍惜佛法,輕忽身外之物,如此修道當然有成。像唐朝的龐蘊居士,世代學儒,家中富有無比。元和年間,龐蘊遊於湖北襄陽,喜歡此地的風土環境,便以船載著家中的資財,沈於江中,帶著妻兒躬耕於鹿門山下。不戀一物,不著一塵,一心在佛法上用功,龐蘊全家都徹悟佛法,證得涅槃。
   
末法時代,仍有教法,卻無行無證,佛教經典隨處可得,但敬重者少,故成就也少。護法、天親兩位菩薩「一覽須納金」的故事,值得吾人深深警惕。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護法菩薩說:如果有人要借閱,須尋求黃金一百兩,才可以借他看一遍。)

*****

唯識宗在中國的弘揚,只有唐玄奘、窺基等數十年時間,後來唐中葉,因為遇到安史之亂及唐武宗滅佛後,典籍遺失,所以就斷絕了。
 
宋元有一些人研究唯識,但不成一家之言,因為缺乏玄奘、窺基的書無從深入研究,明清亦如此。因為沒有唯識的書,所以只好用宗鏡錄去研究唯識,所以搞出來的相宗八要,有許多錯誤。

中國開始又研究唯識,就是楊仁山居士,從日本請回來各種唐朝的唯識典籍,例如「成唯識論」等多種,所以中國才又開始研究唯識。

(歐陽漸居士﹕「明末諸老,仗宗鏡研唯識,以故相宗八要,諸多錯謬。居士(指楊仁山)得唯識述記而刊之,然後圭臬不遺,與基之論討有路」。(仁山居士傳)))

第一代是楊仁山、章太炎,第二代就是太虛大師、呂澂、三時學會的韓清淨、宜黃大師歐陽漸,王恩洋、梅光羲、朱芾煌、周叔迦、唐大圓、熊十力等等。

唐朝中葉開始,至宋元明以降,千年來中國確實沒有正統的、唐朝所傳之唯識宗、唯識學的研究(書都被毀了,沒有書怎麼研究?)直到清末民初才從日本迎回唯識典籍,唯識宗才得以在中國復興。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6/7/29 上午 10:35:34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6/7/28 上午 01:13:34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364
積分:119894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3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悲哀的現況:經書成廢紙

【2015-02-10 01:23:13 聯合報 徐正雄/農(新北市) 】

我很喜歡看經書,家裡不知不覺累積了許多,本想將經書拿到寺廟回收,廟方卻表示不歡迎。因為許多人認為印經書有功德,紛紛印製大量經書到寺廟放,寺廟早就經滿為患;我問寺廟如何處理這些經書?廟方說:放不下就送到焚化爐燒毀。

印經除需要錢,還要犧牲很多樹木的生命,尤其這些經書都是高僧大德用生命換來的智慧,現在,竟然落得如此下場。

這樣盲目印經,不管有沒有需要,將經書送到寺廟亂放生,究竟有沒有功德?

記得了凡四訓中有一則小故事,有人問了凡居士:為何做好事卻沒有善報?了凡居士答:做善事若不用智慧,結果可能變成壞事,不但沒有福報,反而招來惡果。

建議大家印經書前應該三思,和寺廟溝通,若想行善,孝順父母、常說好話、對人微笑…都能得到善報,不然,把錢捐給慈善機構也很好,沒必要亂放生經書。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6/7/29 上午 08:03:44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364
積分:119894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4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本欄位提供給僅會員閱讀,非本站會員無權檢視精華帖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8/6/13 上午 10:24:35

 4   4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3125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