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 【轉貼】享譽千古的一代名相諸葛亮

您是本帖的第 1969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享譽千古的一代名相諸葛亮
amq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蝙蝠俠
文章:772
積分:971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20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amq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享譽千古的一代名相諸葛亮
諸葛亮,現代爭議最多的三國人物。卻也是讓我ㄧ頭栽進三國世界的「元兇」。^^每次閱讀諸葛亮傳,總是讓我有無限感慨!來看看吧!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要大臣,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發明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諸葛亮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諡為忠武侯,所以被稱為武侯、諸葛武侯,此外因其早年外號,也稱「臥龍」或「伏龍」。
生平
  諸葛亮父親諸葛珪早逝,諸葛亮與其弟諸葛均便由叔父諸葛玄撫養。諸葛玄接受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之後,諸葛亮與胞弟諸葛均隨同叔父赴任,從此與兄長諸葛瑾分葛兩地。後來朝廷選朱皓代替諸葛玄之職,而諸葛玄又與荊州牧劉表有舊交,便帶同諸葛亮前往依附。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和弟弟在南陽郡襄陽隆中(一說南陽臥龍崗)務農。諸葛亮平日好唸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不以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韜相信他的才幹。他與當時的荊州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聽到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醜女,頭髮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諸葛亮應許這門親事,立即迎娶她。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里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當時,劉備依附於劉表,屯兵新野。後來在一次拜訪司馬徽時聽過他說:「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能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才是俊傑。此時只有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後又受徐庶推薦,想徐庶帶他來引見,但徐庶卻說:「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將軍宜屈尊以相訪。」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史稱「三顧茅廬」),劉備便叫其他人避開,對諸葛亮提問道:「現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權。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智慧、謀略短小、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不過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機可乘,而且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天下;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說後世稱之為《隆中對》。劉備聽後大讚,力邀諸葛亮出山相助,於是諸葛亮便步上仕途。劉備常常和他議論,關係也日漸親密。關羽、張飛等都大感不悅,劉備向他們解釋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般,希望諸位不要再說了。」關羽、張飛等便不再抱怨。諸葛亮於208年時提出的《隆中對》成為之後數十年間劉備和蜀漢勢力的基本國策。當時,劉表之子劉琦因其後母影響,劉表對劉琦漸漸不悅。劉琦十分器重諸葛亮,數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但諸葛亮每每推辭,劉琦便在一次飲宴時用上屋抽梯的辦法迫使諸葛亮授以對策,諸葛亮便反問劉琦:「你沒看到春秋時期申生留在內部而遇危險,但重耳在外卻得安全嗎?」劉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黃祖被孫軍殺害,劉琦便自薦為江夏太守,出走江夏。
  208年八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位,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劉備在樊城知道後,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坂追上劉軍,徐庶之母被捉,徐庶只好向曹操投降。劉備到達夏口,而孫權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並向劉備建議遣使向孫權求救。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如果能以吳、越的軍民與中原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如果認為不能抵擋,何不解除武裝,向北方稱臣呢?」[「北面」在這裡有雙重意義:其一是曹操當時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見面時,臣子通常面向北方。]孫權反問諸葛亮為何劉備不投降,諸葛亮便抬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也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鬥。諸葛亮最後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彊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後肯定的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十分高興,後又受到魯肅、周瑜的遊說,決定聯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諸葛亮便隨軍回到劉備處。十一月,曹操在赤壁之戰大敗,回師北還。
  赤壁之戰後,劉備於十二月平定荊南四郡,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駐於臨烝,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211年,益州牧劉璋派法正請劉備助攻張魯。諸葛亮便與關羽、張飛等鎮守荊州。至下年十二月,劉備與劉璋決裂,劉備隨即由葭萌折返,攻擊劉璋的領地,卻陷入龐統戰死、屢攻不下的困境。諸葛亮便與張飛、趙雲等入蜀助陣,留關羽負責荊州防務,分兵平定各郡縣,與劉備一起圍成都。至214年,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並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每每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如漢中之戰就替在連連戰敗的劉備提供資援。220年,曹丕篡漢自立。221年,群臣聽到漢獻帝被害的消息,勸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用耿純遊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於是劉備才答應,任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同年張飛被部下暗殺,再領司隸校尉。
  222年八月,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逝去,否則劉備不會有此大敗。223年二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先生可以自行其事。」諸葛亮涕泣說:「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和其他兒子事諸葛亮為父。延至四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縣侯,武鄉在諸葛亮祖籍琅玡郡,實際在曹魏控制下,屬於遙領),開設相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因劉備大敗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兵,而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修好。
  225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60人。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討伐雍闓、孟獲,諸葛亮採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打敗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漢晉春秋》還提到當時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終讓對方心悅臣服的事。蜀漢以南中的豐富資源為國家提供軍用,蜀國變得富饒,便開始訓練士兵,準備北伐。227年三月,諸葛亮向劉禪上《出師表》,表明心跡,發兵沔陽,準備北伐。228年春天,諸葛亮率領大軍出漢中,開始第一次北伐。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與此相呼應,姜維便是在此時歸順了諸葛亮。但駐守街亭的馬謖違背諸葛亮的軍令,大敗於魏將張郃之手。諸葛亮處死馬謖,上疏自貶為右將軍,暫時代理丞相的職務。同年冬天,諸葛亮再次進兵魏國,包圍陳倉城,卻遭到守將郝昭激烈抵抗,因運糧不繼於撤兵之際斬獲追擊而來的魏將王雙。229年,諸葛亮再次進兵魏國,擊破魏將郭淮,平定武都、陰平二郡。他也因為此功復職為丞相。231年諸葛亮復出祁山,於糧草用盡撤退之際,射殺追擊而來的魏將張郃。到234年春,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以木牛流馬運輸糧食,又讓士兵屯田於當地,使糧食供應不致斷絕。與魏將司馬懿戰於五丈原時病重,臨終前推薦蔣琬、費禕作為後繼。八月逝世,享年54歲,歸葬定軍山勉縣的武侯墓。
特徵
  諸葛亮少時已有超出眾人的才能,英傑霸者的器度,身高八尺(漢制,約今1.85公尺),容貌甚為俊偉,當時的人都十分奇異。諸葛亮忠於主君,備受後世推崇。在受劉備託孤後,他一直對劉禪盡心盡力,做事都親力親為,憂公如家,《出師表》中表明心跡,直至最後令自己食少事煩,病死軍中。諸葛亮在割據一方的政權中大權獨攬十餘年,但是既不斂財,也不謀任何私利或名位,一直只以興復漢室為任。另一位託孤重臣李嚴曾寫信給諸葛亮,希望他受賜九錫,但諸葛亮拒絕,表示不能為漢室收復中原就不算有功。諸葛亮曾上表說自己沒有多餘財產,只有八百株桑樹、十五頃旱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給的,就算兒子都是自給自足,自己沒有一點多餘的財產。果然,諸葛亮直至死也是如此,甚至在臨死前,也吩咐下葬時挖一個洞,只要棺木能放進去便夠,自己則只須穿平常的服裝,不須其他配葬物。諸葛亮死後三十年,他的長子諸葛瞻、長孫諸葛尚一起在保衛國家的戰爭中戰死沙場。
  諸葛亮在治政上更有突出的成績,除在《隆中對》提出了劉備政權長期戰略外交規劃外,早期常為劉備足食足兵。等到他開始獨掌蜀漢軍政大權以後,則以「法」為根本,到後來在朝內作八務、七戒、六恐、五懼訓誡各臣,而朝外亦民風樸實,賞罰分明,突出法制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極為罕見。他鼓勵其他朝臣以集思廣益的態度進諫,又敢於認錯,在第一次北伐時,因誤用與他最為親密的馬謖而失敗,後上表自責,自貶降官,將馬謖處死。《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的父親因馬謖兵敗連坐被髡(髡刑:剃髮),但是他對諸葛亮的評價卻是「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
諸葛亮在技術發明上亦有靈巧的構想,曾發明損益連弩(諸葛弩、元戎)、木牛流馬(猶如現代手推車)、孔明燈等。諸葛亮推演兵法,作的八陣圖,直至唐代名將李靖仍十分推崇。由於《三國演義》誇大了諸葛亮的軍事指揮方面的才能,近現代經常有徹底質疑諸葛亮軍事能力的觀點。但是作為蜀漢十多年間的最高軍事指揮和前線決策者,除平定南方叛亂以外,諸葛亮以不足曹魏五分之一的人口和兵力,不但長期進攻曹魏使其基本不敢入侵本國,反而佔得了魏國陰平、武都兩個郡,其能力還是毋庸置疑的。
家庭
諸葛姓源有三:
1、自葛姓所改。相傳,伯夷的後裔葛伯的封國滅亡後,原居於琅琊郡諸縣(今諸城市)之葛氏有一支遷徙至陽都,因陽都已有葛姓,遂稱後遷來的葛姓為諸葛氏。
2、出自有熊氏之後,為詹葛姓所改。春秋時齊國有熊氏之後有複姓詹葛,因讀音訛為諸葛氏,後改為諸葛氏。
3、封賜所改。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時,有大將葛嬰屢立戰功,卻被陳勝聽信讒言殺害。西漢文帝封葛嬰的孫子為諸縣侯,其後代遂以諸葛為姓,稱諸葛氏。

祖先
諸葛豐,漢元帝時任司隸校尉,他以執法嚴格、性情剛直見稱。
父親叔父
諸葛珪,(?-187年),字君貢,東漢末年人物,曾任青州泰山郡丞。共育有三男兩女諸葛亮父親。東漢末年為泰山郡丞。於諸葛亮幼年已死。
諸葛玄,(生卒年不詳),東漢末期人物,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諸葛亮叔父。本為豫章太守,後投靠劉表,照顧諸葛亮和諸葛均。諸葛玄是任職豫章太守,後來被朱皓取代,唯有帶著孔明及其姊和弟投靠襄陽的劉表。後來諸葛玄一直病至去世,期間由張仲景(當時諸葛家之大夫)所照顧。按《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

兄弟姊妹
諸葛瑾,諸葛亮之兄。東吳大將軍、左都護、豫州州牧。兄弟二人於公事上都不帶親屬感情。
諸葛均,(189年-?),諸葛謹、諸葛亮之三弟。與諸葛亮及兩名姐姐避亂到荊州南陽臥龍崗,劉備三顧茅廬後仍留守隆中。後曹操南征,隨嫂舉家遷往江夏並出仕劉備,蜀漢建立後曾出任長水校尉。並卒於江州。一生嚴謹,不負兄名。其在正史和三國演義中的評價與表現不及他兩個兄長諸葛謹和諸葛亮。
諸葛亮有兩位姊姊,一位嫁給龐山民(龐統的堂兄),一位嫁給襄陽望族蒯氏。

妻子
黃夫人,名士黃承彥之女,劉表的外甥女,民間相傳名黃媛、黃月英。
子女
諸葛喬,字伯松、原字仲慎,諸葛瑾的二子,諸葛亮的養子,官至翊武將軍。諸葛亮在未生孩子之前,他的哥哥諸葛瑾便把自己的二子諸葛喬過繼給孔明。後來諸葛亮的親生子諸葛瞻在諸葛亮47歲左右才出世,但他沒有因此而廢去養子的承繼權,仍以諸葛喬為嫡子,武鄉侯爵位的繼承人。但諸葛喬早死,另外諸葛瑾的長子諸葛恪又遇上滅族之禍,因此諸葛喬之子諸葛攀才回到吳國繼後香燈,而武鄉侯爵位的繼承權才落回親生子諸葛瞻身上。
諸葛瞻,(227年-263年),字思遠,祖籍青州琅琊郡(山東沂南縣),出生於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著名書法家、畫家,是諸葛亮的長子。蜀漢延熙六年,蜀後主封諸葛瞻為騎都尉,還曾出任羽林中郎將,且多次陞官,並讓他娶公主為妻。蜀漢景耀六年(263年),諸葛瞻與魏大將鄧艾交戰於綿竹,由於兵力不足,與長子諸葛尚一同陣亡,年僅三十七歲,其子亦只得十八歲就英年戰死。
諸葛懷,諸葛亮幼子。晉太傅王覽建議朝廷,召錄漢代名臣之後裔到京城任職,惟諸葛懷未至。經查訪得知,原打算給諸葛懷封爵,他推辭說生活可以自給,無才幹補閏,願終老於家。晉帝同意了他的請求。


諸葛攀,諸葛喬之子。因諸葛恪被殺,無嗣,便回吳作諸葛瑾之後。
諸葛尚,(245年-263年),諸葛瞻長子,諸葛亮之孫。景耀六年(263年)曹魏伐蜀,諸葛尚與諸葛瞻在綿竹和鄧艾交戰,父子兩人皆戰死,終年十八歲。
諸葛京,諸葛瞻次子。264年,與諸葛攀之子諸葛顯移居河東,在晉朝仕官。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諸葛京依著他的才能,被任命為郿(今陝西眉縣)令,而晉朝大臣山濤也稱讚過諸葛京為郿令時政績可稱,應予拔擢。諸葛京最後官至江州刺史。
諸葛質,諸葛瞻幼子。

後裔
  根據古代史料,有關諸葛亮後裔三代之後裔孫下落均無記載。1992年,浙江蘭溪諸葛村發現《高隆諸葛氏族宗譜》,據此記載,自宋代以來諸葛亮後裔一直生活在浙江蘭溪一帶。現在諸葛亮的後裔主要聚居在建德、蘭溪、龍游三市縣相鄰的50公里範圍內的11個村鎮中,那裡有諸葛亮的後裔八千餘人,多是諸葛亮的第49代和第50代孫。
諸葛亮後裔聚居浙江是從其第14代孫諸葛利任五代時壽昌縣縣令開始的。五代時的壽昌即今浙江建德。諸葛利生子諸葛青,其後子孫開始四遷:
長子諸葛承陰的後代於南宋時遷到泉麓村。泉麓村現屬蘭溪市,現該村有109戶569人,其中450人是諸葛氏後裔。
次子諸葛承枯的後代從壽昌遷到石鼓坂腳,石鼓坂腳即今浙江省建德縣李家鎮石鼓村,現那裡有諸葛後裔292人。
三子諸葛承載的後代於南宋時遷居到浙江高隆定居,高隆之名取諸葛亮高臥隆中之意。高隆即今蘭溪市諸葛鎮。
四子諸葛承突的後代從壽昌遷到浙江省龍游縣華龍村定居,目前這裡有諸葛後裔49戶230人。
諸葛後代散居在高隆周圍的7個村落生息繁衍,到了明朝人們便開始稱高隆為諸葛鎮了,這個稱呼一直叫到現在。現在的諸葛鎮有諸葛後裔2500人,是諸葛後裔最集中的地方,現已成為諸葛後裔的活動中心。諸葛鎮保存有始建於明代的諸葛大公堂和丞相祠堂。在大公堂內的寶樓上珍藏著《諸葛氏宗譜》,這本宗譜共修過15次,第一次在南宋初年,最後一次在1947年,當時的國民黨元老陳果夫為這部宗譜的最後修訂寫了序。

評價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集忠、孝、義、謀於一身,可以說是公認的中國歷史上的智慧神的最傑出化身。歷代朝野都對諸葛亮有很高的評價,「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成了無數仁人志士的座右銘。
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有如下評價:「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在《三國志》中亦附有陳壽在《諸葛亮集》中的序言。而《三國志注》中,裴松之亦引出袁子談論諸葛亮的功績。以下是《三國志》描述的一些人物對諸葛亮的評價:
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司馬徽:「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孟獲:「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
劉曄:「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
徐庶:「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張裔:「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楊洪:「西土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馬良:「尊兄應期贊世,配業光國,魄兆遠矣。夫變用雅慮,審貴垂明,於以簡才,宜適其時。若乃和光悅遠,邁德天壤,使時閉於聽,世服於道,齊高妙之音,正鄭、衛之聲,並利於事,無相奪倫,此乃管弦之至,牙、曠之調也。」
樊建:「聞惡必改,而不矜過,賞罰之信詛感神明。」
張溫:「然諸葛亮達見計數,必知神慮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無疑貳。」
司馬懿:「天下奇才也!」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諸葛丞相:「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於未夷。 」
習隆、向充:「況亮德範遐邇,勳蓋季世。」
司馬炎:「善哉,使我得西人以自輔,豈有近日之開乎!。」
傅干:「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
郭沖:「金城郭沖以為亮權智英略,有踰管、晏,功業未濟,論者惑焉,條亮五事隱沒不聞於世者,寶等亦不能復難。扶風王慨然善沖。」
劉禪下詔:「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前年燿師,馘斬王雙;今歲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興復二郡,威鎮凶暴,功勳顯然。方今天下騷擾,元惡未梟,君受大任,幹國之重,而久自挹損,非所以光揚洪烈矣。今復君丞相,君其勿辭。」、「惟君體資文武,明叡篤誠,受遺託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勳。如何不弔,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諡,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諡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諸葛亮逝世後民間有諺:「死諸葛走生仲達。」(晉書•卷一)
後人對諸葛亮的忠誠和智慧也是大加讚揚,例如:
西晉梅陶讚陶侃:「機神明鑒似魏武,忠順勤勞如孔明。」
東晉常璩:「治國以禮民無怨聲,不濫用私刑,沒尚有餘泣」
隋朝王通:「若諸葛亮不死,則禮樂大興」
唐代孫樵:「武侯死殆五百載,迄今梁漢之民,歌道遺烈,廟而祭者如在,其愛於民如此而久也。」
清朝康熙帝:「諸葛亮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唐文粹》中記錄了尚馳在《諸葛武侯廟碑銘序》所說:「至令官書廟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內,每有風行草動,狀帶威神,若歲大旱,邦人禱之,能為云為雨,是謂存與沒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貴於生。」另一篇呂溫的《諸葛武侯廟記》說:「大勛未集,天奪其魄。至誠無忘,炳在日月,烈氣不散。長為雷雨。」
清朝王鳴盛認為諸葛亮的才能非但不止十倍於曹丕,甚至他自比的管仲、樂毅也不及他,只有杜甫的「伯仲之間見伊呂」將其與伊尹、呂尚相媲才稱得上「品題」。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曾對諸葛亮的事蹟甚為欣賞,曾作過數首詩關於諸葛亮,包括《蜀相》(當中有兩首同名蜀相)、《詠懷古跡其四》、《諸葛孔明》、《八陣圖》、《古柏行》、《武侯廟》、《諸葛廟》、《閣夜》。《蜀相》中「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亦成為日後講述諸葛亮一生的名句。
其他詩人亦有作過不少詩詞讚賞諸葛亮,如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諸葛武侯》、明朝文學家楊慎的《武侯祠》、近代歷史學家郭沫若的《蜀道奇》,還有近代政治家董必武、陸定一等。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在肯定諸葛亮才智的同時,曾試圖分析諸葛亮統一中國失敗原因。針對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荊州、益州兩路出擊北伐曹魏的總戰略,毛澤東評論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前一句的意思是諸葛亮的戰略不妥,荊州離益州千里之遙,兩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讓蜀漢失去兵力上的優勢。後一句「三分兵力」指的是關羽之鎮守荊州、劉備之進攻東吳、諸葛亮之北伐中原,「三分兵力」的歷史事實最終導致蜀漢元氣大傷,失去的統一中國的基礎。然而亦有人不同意毛澤東的分析,隆中對本是希望以「利盡南海」的全個荊州支持荊州軍北伐,再加上益州進行鉗形戰略,但後來劉備未能達到,亦因南郡之失,才令關羽失去在襄樊之戰中的優勢,而非為二分兵力之果。另一方面,對於失街亭、斬馬謖的歷史事件,毛澤東曾評點道:「初戰亮宜自臨陣。」認為當時諸葛亮應親率大軍挺進、臨陣調度,不應分散兵力、委責於人。
成都武侯祠諸葛亮殿懸掛的攻心聯,為清朝學者趙藩所作。此聯曾引起毛澤東等的重視,其內容是:
「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

國父孫中山先生在三民主義之民權主義中稱讚諸葛亮:「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夠成立很好的政府,並且能夠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吳魏鼎足而三。」。

民間藝術
三國演義
  小說《三國演義》總成過往傳奇、野史、戲曲、地方世代說法、被官史避畏說法、說部話本及民間傳說中諸葛亮的故事,他被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和《三國志》中的諸葛亮很不一樣,而且事蹟亦有所出入,如火燒博望與新野,諸葛亮尚未出仕劉備;三顧茅廬、七擒孟獲、六出祁山(實際是五次北伐,只有第一、四次出祁山)等都經過誇張和劇情創造,歷史上諸葛亮用兵的功績不如他治理蜀國的政績耀眼;而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智激周瑜、三氣周瑜、空城計等則是虛構或將劇情移花接木。但這些都成為家喻戶曉故事,而小說當中的一些劇情,將諸葛亮描寫成為一個道士,如七星壇祭風、延壽七星燈等,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批古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諸葛亮為「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將一貫有法家風範的諸葛亮神化成了算無遺策、通天曉地、精通軍事、運籌帷幄的一個完美人物。
戲劇
  在中國傳統戲曲中,諸葛亮一角以老生所演,身穿印有八卦圖案的外袍,手持羽扇。而劇目多來自《三國演義》,參與的劇目有《群英會》、《借東風》、《三氣周瑜》、《空城計》、《戰馬超》(又名《兩將軍》)等。
傳說、俚語
  諸葛亮在四川地區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現代仍有頭戴白布的習慣,據說就是為諸葛亮戴孝,歷時一千多年。
在高承《事物紀原》中,有記載諸葛亮南征班師時,正遇風起,不能渡河,孟獲說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頭和牲畜祭祀,便會風平浪靜。但諸葛亮覺得用人頭太殘忍了,於是用麵粉搓成人頭狀,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為饅頭。(又有一說,饅頭乃張飛征蜀時發明)。
另外,相傳諸葛亮擔任軍師中郎將時,因解決糧食問題,向百姓詢問了當時名為「蔓菁」的野菜的種植方法,並下令士兵開始種蔓菁,補充軍糧,後世便把這菜稱為「諸葛菜」。
亦有傳說指諸葛亮另有一兒諸葛懷與一女諸葛果。在晉朝時曾召錄漢代名臣之後裔到京城任職,但諸葛懷推辭,自給自足,在家終老。而諸葛果則相傳在成都西南乘煙觀修行和成仙升天。
在山區的居民過去要放送消息,會施放「孔明燈」,相傳是諸葛亮傳下來的。 在雲南(三國時南中之地),佧佤族有傳說指諸葛亮曾教他們祖先蓋房子、編竹籮;傣族傳說指當地的佛寺大殿屋頂就是仿照諸葛亮的帽子建造的,又有說諸葛亮南征時發明一種銅鼓,稱為「諸葛鼓」,白天做飯,晚間可敲它作警報。 而現有許多俚語,如「事後孔明」,意思是等到事情過後才發表各種高論,自以為先知;也有「三個臭皮匠,勝個一個諸葛亮」一說,亦有指是「三個臭裨將,勝個諸葛亮」的訛傳」,但意思仍是指形容集體智慧的偉大。

武侯祠
  在諸葛亮死後,蜀人十分思念他,紛紛要求爲他立廟,朝議認為不合禮制,一概不准,百姓便在道上私自拜祭。後來有人建議在成都立廟,但劉禪亦沒有聽從。直到263年春天,習隆、向充上表以周人懷念召伯、越王勾踐思念范蠡的故事勸諫劉禪為諸葛亮立廟,劉禪便下詔於沔陽(今陝西勉縣)建廟,這是最早的一座武侯祠。魏將鍾會伐蜀時也到廟拜祭諸葛亮,命令軍士不可在其墓左右伐樵。
到後來,多個地方都有修建武侯祠紀念諸葛亮,中國目前另外尚保存九處武侯祠,其中四川成都最為著名,而河南南陽臥龍崗、湖北襄陽、黃陵廟、甘肅祁山、陝西勉縣、岐山、重慶白帝城、雲南保山都有武侯祠。
台灣供奉諸葛亮的廟宇則有南投縣魚池鄉啟示玄機院孔明廟、新竹青草湖孔明廟、台北縣九份孔明廟。

著作
《隆中對》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衆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冑,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
《出師表》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宏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褘、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衆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也。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探,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褘、允之任也。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褘、允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課,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誡外甥書》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三國志人物事典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1/1/7 上午 11:33:33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373
積分:119984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2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諸葛亮為何遺命葬於定軍山?

諸葛亮歸葬定軍山原因的探討

諸葛亮一生以其對蜀忠貞不二的高尚情操,倍受後人敬仰,譽為醇臣楷模。對安葬地的選擇,就充分地體現了他的愛國情懷

西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率軍出斜谷北伐曹魏,駐軍於武功五丈原(今陝西岐山縣),隔渭水與司馬懿對峙百餘日,憂勞成疾,病逝於此。臨終遺言:“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塚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

一、客觀上,就地安葬,歸葬桑梓和還葬成都無法實現

亮逝於三國鼎立時期,蜀魏邊境以秦嶺為界,嶺北為魏地,五丈原屬敵國疆土,亮自不可就地安葬。而諸葛亮的家鄉山東沂南當時也屬魏土,作為蜀漢丞相,“葉落歸根”,還葬故鄉也絕無可能。

就地安葬和還葬故里無法實現,那麼成都呢?作為蜀漢都城:又是亮因感知遇之恩而誓死為之效忠的劉備葬地,身為丞相,生前效忠先主,死後亦盡忠伴備於地下,葬於成都。然亮卒時值秋八月,氣候尚熱,屍骨不宜久存,況五丈原至成都,路程有一千多公里,須翻越秦、巴,多為崎嶇山路,歸葬成都,受到了當時客觀條件限制,更何況這不是諸葛亮最理想的安息之地。

二、主觀上,葬於漢中定軍山是諸葛亮心之所願

1、漢中是蜀漢的北方屏障。漢中處於秦巴漢水之,間,秦嶺和巴山兩山脈象天然屏障一樣包圍著漢中,關隘重重,易守難攻。

2、漢中是蜀漢的北伐基地。

3、葬定軍山最能表達他與蜀漢共存亡的堅定信念。

漢中定軍山下,激勵國人繼續完成其北伐大業,體現了他與蜀漢江山生死與共、至死不忘北伐的堅定信念。“生為興劉尊漢室,死猶護蜀葬軍山”正是諸葛亮一生政治軍事生涯及其歸葬漢中定軍山的最好詮釋

諸葛亮乃千古難得之良臣,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高尚情操和至死不忘北伐,也成了千古明言,劉備有幸得之當至死無憾,若無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應不致如此英年早逝,但也或許無法成就為世代流芳之賢良輔臣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3/9/9 上午 08:46:36

 2   2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4688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