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觀賞。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討論版電子書(Life論壇) → 自在心語之三

您是本帖的第 6850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自在心語之三
阿貴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817
積分:1156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4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阿貴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自在心語之三
自在心語之三
「自在心語」是上法下禪法師所撰寫的,法師於出家前
名〝自在居士〞,其弘揚禪法於台灣基隆一帶。而本文
是由佛友邱建滄提供,希望能讓更多佛門同參道友們蒙
受法益。
自在心語第七集
法禪法師

○ 守戒猶如一炷香,這一炷香點燃了不但可以薰自己,也可以薰別人
   。你想修行嗎?如果你要修行,守戒就是第一道關卡,也是第一緊
   要之事,因為「戒為無上菩提本」啊。
○ 生命的意義不在於妻、財、子、祿,也就是說不在於高官厚祿,不
   在於嬌妻美妾,不在於孝子賢孫,更不在於洋房汽車,而在於肯付
   出,當你對家人、社會、國家、或全人類的付出愈多,那麼你的生
   命就會越有意義。
○ 古人修行總是有堅強的信心,也都能夠為道為法忘軀:而今人修行
   總是吃不了一點苦頭。其實世間法都須要耐得住勞苦方能有成,更
   何況要成為法門龍象或人天導師的修行人呢!
○ 「寧可累劫受沉淪,不從諸聖求解脫。」這是禪宗祖師的大氣魄,
   也就是「不依倚一物」的表徵。而就最上乘的心法上言是無道可修
   ,無佛可成,一切佛法總不用學,只學無求無得。因為有求有得都
   是狂人,都還是墮在生死岸邊。簡言之,就小乘、中乘、大乘上言
   是有求、有學、有得,但就最上乘言則不如此,尤其禪宗是單提向
   上一著的工夫,當下要做的是斬斷一切葛藤,若臍帶不剪斷,那將
   永遠成為長不大的嬰兒。
○ 女人出門總喜歡塗香粉之類的,其實世間的香總是比不上心香。心
   香就是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這五分法身香是
   向內薰的,薰久了自然香潔無比,甚至在你身邊的人也會沾染到香
   光哩!
○ 研閱佛典是要依照佛陀所說的教理,老實的修行,如果只當作一般
   知識上的理解,那是一點益處也得不到。
○ 修行人最好不攀緣,但可以與人多結法緣或佛緣,當然愈多愈好。
○ 修行之先應慎選明師,所謂明師就是明眼善知識。有了明師指導才
   不至於誤入歧途。若無明師,則應先深入經藏,了解佛陀說法的本
   意,再依教而行。
○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知有生必有死,則死並不是一件可怕之事。
   而不知死往何處去,那是一件相當可怕之事,因此修行的終極目標
   就是要了脫生死。
○ 能夠日日知非,日日改過,這也算是一種修行。
○ 飲食男女,人之大慾存焉,這是世俗人的看法。就修行人而言,飲
   食只是湯藥,能療飢渴就好了;而男女間的愛欲要當做毒蛇猛獸看
   待,因為它能啃噬吾人的法身慧命,而讓眾生跳不出六道輪迴。

自在心語第八集
法禪法師

○ 以工作繁忙為理由而自認為沒有時間修行的人是相當可憐的,其實
   只要一口氣不來,不管你的工作是多是少,你都得放下。趁著一口
   氣還在,何不偷一些時間來修行呢?說穿了,工作忙往往只是藉口
   ,不想修行倒是事實。
○ 對境之心要如何安放呢?簡單的說是要把此心當做一片明鏡,物來
   則現,物去則不留痕,則不管境緣是好是壞,心自然無有罣礙。
○ 多多原諒他人的過錯,這是好的,但對於自己所犯的過錯卻不可以
   絲毫放過,應勤求懺悔,永不再犯。
○ 為人處事應培養良好的節操,但若以節操來傲人,這樣也是不對的
   。
○ 無味者真味也,無求者真求也,無得者真得也,無住者真住也,而
   俗人總是參不透這層道理,甚至產生顛倒想。
○ 活在當下或活在今天,比活在過去或活在未來踏實多了!但是要怎
   麼活,那可要由自己選擇了!
○ 在問題中只做類推思考,不一定能夠解決問題;若能夠回到問題的
   原點,找出問題的根本所在,則很多衍生出來的問題都可以迎刃而
   解。
○ 只有付出而不望回報的愛是慈愛;摻雜著佔有欲的愛是私愛;挾雜
   著很多欲望的愛是貪愛。三種愛中,慈愛是健康的,其餘兩種則是
   病態的。
○ 一個情塵意想都完全斷盡的人,是天下最瀟灑的人。
○ 修行者多少要具備一些忍辱的功夫,如果修行者在俗事上一味地與
   人計較,那一定很難修證道果。總言之,行者應先死了這顆「凡心
   」,才好修行。
○ 「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這
   是一句見性人的見性話。良以一位見性者,已不為空間相所惑,因
   此無邊剎境與目前所見無異相;而且他也不再被時間相所迷,因此
   ,十世古今與當前一念無異相。而所謂無異相者,乃是就體性上而
   言,這是無妨於妙用上的森羅萬象。
○ 「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禪門之行者也應有如是之
   胸量。每見時下之修行者,心中容不得人,容不得物,總見不得人
   家好。見到勝於己者,則生起毀謗、謾罵之心,總欲去之而後快,
   而自己卻一點證量也無。貪瞋之心比世俗人都強的行者,他連修行
   的邊都還沒有摸到,那還有何證量可言呢?
○ 修行者有幾分證量才好說幾分話,最好不說。若將幻相執為真,將
   會永劫受沈淪。

自在心語第九集
法禪法師

○ 以哲學及心理學來指引人生是屬於理性的;耶教與回教的信仰偏重
   於感性的;而佛教的信仰則是智性的。以理性來指引人生是不錯的
   ,只是「理」並無絕對的標準,所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嘛!以感性做為信仰的基礎很容易墮在盲從的深淵中,但卻能很快
   在心靈上得到某種程度的安慰;而以智性來引導人生,那是需要用
   智慧來啟發內在的心靈,雖則不易為之,但卻是可長可久,而且可
   以將人生的根本問題徹底解決。
○ 教中云:「反聞聞自性,反觀觀自心」,這是在告誡行者不要一直
   往外尋求,因為本性是本自具足。問題是只要一起心動念都是向外
   ,故要反聞或反觀並不是一件那麼容易的事了!甚至可以說是一件
   相當困難的事。其實所謂反聞或反觀並非要你去聽什麼或看什麼,
   而是要你歇息念念向外馳求之心,也就是歇息一切的妄緣,歇息到
   無可歇之處,甚至連歇息之念亦無,就在這當下迴光反照(反觀反
   聞),本性自然的就呈現出來。因為本性並不是個東西,就算呈現
   出來,其實依然是眼不可見,心不可思,意無可感,只見者自然了
   了分明,但要說見到什麼嘛卻又不可能。
○ 一般人修行往往有個大毛病,就是一味地想去知「道」或求「道」
   ,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因為「道」並不屬知或不知的範疇。
   知只是個妄覺,而不知是無記。知與不知與道是了不相干的。
○ 眾生之心與諸佛之心原無有異,只因眾生「情生智隔,想變體殊」
   所以不如。情想者非他物,乃眾生心中的我見、我痴、我慢、我愛
   這四種根本煩惱。簡單的說就是從本來無我中妄認有我,又以我為
   中心建立一切幻有假相,而在幻有的假相中造業受報,輪迴不已。
   因此只要能歇得一切情想——想相、相想,眾生與佛本無有異。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4/7 下午 05:20:33編輯過]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4/7 上午 05:19:42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3125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