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的大光明與大安樂
(黃念祖老居士一九八七年講於美國華府佛教會,一九
九一年整理成文)
黃念祖老居士,年輕時在中國與虛雲老和尚習禪,而後
又修持密宗,最後來到台灣,專修阿彌陀佛淨土法門,
於幾年前圓寂,瑞兆現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黃老
居士入滅後,其內修之圓滿純熟才被世人所發現。
(壹)光明與安樂,理體並妙用
今天我有機緣在華盛頓華府佛教會向大家匯報---佛教的大光
明與大安樂,十分榮幸。聽起來這個題目好像生一引起,新奇一些。
其實還都是我們常常說到的“放大光明”,“光明普照”,“拔苦與
樂”,“離苦得樂”。這也就是佛法的基本,自覺覺他,自利利他。
由於光明,方消癡暗,垢障消除,才得真樂。慧光破無明,正是自覺
覺他,覺心除幻結,正是自他俱利。這個光明與安樂非一切世間諸法
所能相比,故稱之為大。
光明有兩種:(一)、色光(指日月火珠及佛菩薩天人的身光)
。(二)、智光或稱智慧光,心光(指妙法能除眾生愚癡的垢暗)。
《大智度論》說:“光明有二種,一者色光,二者智慧光。”曇鸞大
師說:“佛光能破無明 ,故佛又號智慧光。”憬 師說:“光從佛
無癡善根心起,復除眾生無明品心。故智慧。”故《瑜伽論》稱之為
法光明。以現法破暗為義,別於色光,但佛光具一切光,故《信生論
》說:“佛光明是智慧相也。”藕益大師九天寫一部《彌陀要解》,
人稱這是從藕益大師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思益經》說:“如來身
者,即是無量光明之藏。”如來身是什麼呢?就是大光明之府庫。《
大日經》說:“大日如來所安住之處是------不壞金剛光明心殿。”
金剛是表示堅固,永遠不會壞,不會滅,不會減的。光明的心是贊嘆
如來覺心的勝德。殿原意是宮殿,此處光明心殿表示身住於心,心住
於身的不思議妙境。《思益》中光明說的是如來身。《大日》中光明
說的是如來心。由此可見,如來的身心就是大光明,也正是佛教的大
光明。再看,禪宗黃檗的師父百丈禪師,他就說:“靈光獨耀,回脫
根塵。”司人的心回然超脫六塵,只是一片靈光單獨照耀。這也是拿
光明譬喻這個心不與萬法為侶,心光寂然朗照之象。黃檗的弟子臨濟
禪師說:“曆曆孤明。”“曆曆”是清清楚楚,綿密不斷。“孤”就
是不以一切為侶伴,罄然獨存。“明”就是光明,明白,本明。也是
同樣敘述本心,所以佛教都以大光明來表示本來的妙明真心(妙明兩
個字就是勝妙光明的簡稱)。阿彌陀佛又號無量光佛,而且《無量壽
經》裏頭十二光佛,無量光,無邊光,無礙光,無等光,智慧光,常
照光,清淨光,歡喜光,解脫光,安隱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都
是阿彌陀佛稱號。法身阿彌陀佛所居的國土稱為常寂光土,可見彌陀
身土都是大光明。所以大光明就是佛之身,佛之土,佛之心,顯示佛
的本體。有體必定有用,從大光明的本體,自然流出大安樂的妙用,
就普令一切眾生都能因妙法光明消除自身癡暗,離苦得樂。更殊勝的
是每一個眾生常住於大光明的本體而得到大的安樂。
至於大安樂,更是十方諸佛的本懷。《昆盧遮那經》說:“大悲
為根”,所以慈悲是諸佛的根本。悲是拔苦,慈是與樂。令一切眾生
都得徹底究竟的永恆的大安樂,才是如來的本心,普度眾生都離苦得
樂。《阿彌陀經》說:“極樂世界的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
名極樂。”唐譯本裏說:“無有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清淨喜樂。
”是故名為極樂世界經中有十一處稱贊彼土甚可愛樂。《涅盤經》指
出:“常樂我淨”。不是無常,是常;不是苦,是樂;不是無我,是
有一個真我;不是惡濁,是清淨。常樂我淨,很樂呀!是真樂,不是
世間之樂。世間諸樂是壞苦,所愛之境都是無常,所愛破滅,成為大
苦。所以世樂不能不壞,壞則成苦。更重要的是《涅盤經》裏頭四句
偈子“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一切行皆無常,都是生滅之法,有生
有滅。“生滅滅已”,一切生滅都要放下,放下一切,生滅也滅了之
後怎麼樣呢?最要緊的後頭一句,那絕不是斷滅呀!斷滅,什麼都沒
有了,那大家修行了半天,都變成了桌椅板凳了。“寂滅為樂”,寂
是常寂光的寂,《首楞嚴經觀音圓通章》觀音反聞自性,在“生滅滅
已”之後,“寂滅現前”,馬上超越世出世間,得兩種殊勝。正與《
涅??》的“寂滅為樂”同旨。寂滅為樂,這是真實究竟的大安樂。禪
宗常說,火盡灰寒,忽然從冷灰裏爆出一顆熱豆。所以禪宗說必須大
死才能大活,絕後更 才是真活,這與《涅盤》,《楞嚴》同一氣氛
,冷灰爆出熱豆才是悟境。如同萬裏尋親,突於十字街頭一眼看見親
爹,這時歡喜不可形容,這正是大安樂。由上可見,佛教的教化,就
是從諸佛本有的大光明大安樂的本體,流出來令一切眾生同得大安樂
的妙用,普令一切眾生恢復他本有的大光明的本體。永離諸苦,但受
眾樂,直到自他永受寂滅的大安樂。這樣殊勝稀有的妙法真是不可思
議。
(二)世尊徹證理體,示佛知見
至於佛教當然是宗教,是宗教而超宗教,佛教是科學超科學,是
哲學超哲學;也可以說佛教是一切超一切。佛教的超越就在於我們教
主的超越,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世尊,他的殊勝正如贊佛偈所說的: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未有如
佛者。”至於我們教主在兩千多年前降生在尼泊爾,是一位太子,聰
明過人,文武全才,王妃也極其賢美,一切如意。但當他陪父親在禦
花園裏,父親休息了,他看見鳥吃蟲子,引發了極大的悲心。哎呀!
眾生為了自己的生存,就要互相來吞噬,這真是非常可悲呀!因此他
就要捨棄一切,出家求道。但父親不答應,後來有一次看到一個老人
,腰彎背駝,窮苦的老人。又一次看到病人,痛苦,面容憔悴,形容
枯槁,很痛苦。最後看到死人,知道了這是一切人都不能免的,就決
心出家了。出家之後,在雪山苦行修道,一天只吃一棵芝麻,一棵麥
子的結實。渾身骨頭都顯露於外,活像一具活骷髏。後來忽然醒悟。
如果這樣成道,後世就以為要成佛就必須苦行,這是一個誤解。所以
就放棄了苦行。就起來沐浴,沐浴的時候幾乎從水中起不來了。身體
衰弱,攀??一棵樹枝子才能夠出來。出來之後,吃了一個牧女供養的
牛奶煮的粥,體力就恢復了。於是發誓在菩提樹下解決問題。到了臘
月初八看見天上明星,這時候大徹大悟了。一切問題解決了。他這個
之前,他曾經在印度遍訪印度所有的一切外道諸師,他很快就把師父
所有的都學會了。都認為不究竟,不徹底呀!所以只有自己來修證,
當看見明星悟道之後,一切問題都粉碎了。驚呼:“奇哉!奇哉!一
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的眾生,不但包括我們所有的人
,白種人,黑種人,貓,狗,甚至於蒼蠅,螞蟻,以及地獄中的眾生
都在內呀!所以叫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如來
是佛的十號之一,從如而來。一切眾生都有同如來一樣的智慧和功德
之相。佛就是徹悟了這件超世稀有,無上殊勝,超情離見,
不可思議的大事情。這件事情確實是驚天動地,前無古人。
但是一切眾生既然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為什麼還有我們這樣在迷
的眾生相呢?世尊的下半句就敘述了,“唯以妄想執??不能證得”,
一切眾生本來跟佛一樣的,但是他有妄想,有所執??。抓住不放是執
,粘住不脫是??,眾生為情所縛,??於情綱,執見不舍,困於見林,
於是從妄生妄,從迷入迷。那麼他就不能顯現他的智慧德相了。這就
是佛悟道證道時第一句話。這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證,證明一切眾生
本有大光明大安樂的本體與妙用。所以這一句話也就是釋迦牟尼佛從
他的大光明藏中所流現的,給我們從生的一個大安樂法門。也可以說
,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典,都是這一句話的注解。所以現在將來
一切眾生都依這一句話而得度脫。世尊所證就是這樣。從這一句話,
我們就看出佛教就不同於其它宗教,是超宗教。超在什麼地方?就超
在佛教是一個大平等法門。佛和眾生平等,一切眾生都跟佛一樣,同
有這個智慧德相,彼此是平等的。這是個大平等的覺悟哇!佛不說我
是最高無上,我是獨尊的一個神,我高於一切,控制一切,創造一切
,而只是平等。佛就是已經徹底覺悟的人,我們在座的任何一位是還
沒有完全覺悟的佛(徹底平等)。所以《華嚴經》說:“心佛眾生三
無差別。”我們的心,和佛,和眾生,無有差別。所以佛不是上帝,
不是真主,不是什麼無始天尊等等,不是這些神,只是一個徹底的大
覺悟者。
佛之所證有法身,報身,化身。佛有三身,上面所說,人人本有
的是法身。所以我們的法身同諸佛的法身的沒有分別的,法身我們也
有。但是報身現在沒有顯現,佛的報身是萬德圓滿所莊嚴,所成就的
。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恢復本有法身,成就報身。那麼化身哪!就
是示現於印度這個太子,出家修道,後來以至於到八十歲涅??了。這
樣示現到人間來,跟我們人一樣,也有生也有死,也有成就也有說法
,這是佛的化身。佛的報身眾生就看不見了,只有菩薩才能看得見,
報身是無量廣大和微妙呀!多少萬由旬(一個由旬是四十裏)。我們
不要說微妙,微妙我們看不見,那個我們還不大好體會,就是這個廣
大我們就看不見。我們登到華盛頓最高的塔上,一看吧!那就看見是
一個圓形的景物,因為人們視力有限度,所以就把你視力當作半徑畫
一個圓,所看見的只在這圓之內,外就看不見了。所見不過是幾十裏
路,這幾十裏早稻,就是佛身上如果有一根毫毛,毫毛的萬分之一你
也看不到。凡夫看不到佛的報身,至於佛的化身是一個示現。釋迦牟
尼佛示現為一個太子,出家成道,示現了涅盤,這是為了度化我們而
作的示現。在實際,在《法華經》開權顯實,說出實際情況。那釋迦
牟尼佛在久遠久遠,無量劫無量劫,不可說不可說之劫之前早已成佛
。那佛之涅盤呢?那也就是在凡夫就看到佛是涅盤了。隋朝智者大師
,他讀《法華經》,讀到藥王菩薩焚臂,表示舍了斷常二見,經中說
是真供養,是真精進。智者大師突然看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佛在靈
鷲山說法,那個法會還在進行,還在說法,儼然未散)。可見佛何嘗
涅盤,在眾生妄想執??之中就見佛涅盤了。生佛同具法身,所以生佛
平等,佛有三身而眾生因妄想執??不能顯現,一迷一悟又有天淵之別
。眾生因迷造業,因業受報,在夢幻虛妄的六道之中枉受無量痛苦。
輪回之說許多人不信,現經種種調查與研究,證明確是世間真實
之事(許多證明散見於拙??中,不再重復)。人在善道之中,在人生
生老病死八苦交煎,一生酸辛欲哭無淚。何況墮入苦趣,像蒸籠中的
螃蟹,這是人人在生活中都能接觸到的,螃蟹雖苦只死一回,在地獄
中,死後立即復活,活後又立即受罪,人間一夜,地獄中千生萬死,
更加嚴重的是----三途(三惡道)一報五千劫(墮入三惡道後,一期
的罪惡報就是五千劫)》所以苦趣時長,欲出無門。同時推已及人,
自己雖在善道,而自己多劫以來的親眷無量無邊,都在惡道受苦,等
待自己去救度,自己焉能不勤求覺悟自覺覺他。
(三)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一切眾生本體中具有如來的智慧德相,這是本性固有的妙德,所
以叫做“性行”。雖本有性行,但以纏縛在妄想執??之中,性德無法
顯現,故須依靠自身修持的功德,來掃蕩一切塵勞妄想。修持的功德
稱為修德,譬如明鏡,鏡面上蓋滿了種種汗垢,鏡光不能顯現,鏡子
竟同廢物。但當我們努力去擦除塵垢,一旦功效圓滿,塵垢全消,“
鏡淨心明,本來是佛”,所以說:“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所以行
人應抓緊修德,才不辜負本有的性德。
修持方面,佛有八萬四千法門,門門殊勝。但末法眾生,應選契
機之法。我常說:買鞋,首先一條是大小合適,其次才是物美價廉等
等。為了輔助敘述大家抉擇,略談三根本與三無漏學,這是一切行人
共同遵循的道路。其下再介紹禪密淨圓頓法門。
(1)根本三要:出離心,慈悲心,菩提心
第一,出離心。此心雖比後兩者淺近,但他是首要的。常說:“
高明容易解脫難”,要能透脫人世間種種纏縛(妻兒子女,功名富貴
,生活享受),談談容易,做到很難。甚至有的出家人,雖然擺脫了
世間的家庭眷屬,名譽地位,可是內心仍夾雜??自己想當佛教領袖,
眾生導師。於是大佔山頭,大收徒眾,重用親信,宗派相爭,生活享
受如同富翁,這與世尊舍皇位離王宮,林間度夜,托缽乞食,真是鮮
明對比。所以世間這些難舍之物,都像癌細胞,是萬萬不能發展的。
所以首先要對這些難舍的東西能舍,不再留戀。出離心不是消極厭世
,恰恰相反,這是真正的大雄心。為了積極救世,就須輕裝上陣;自
己還在昏睡,焉能喚醒別人的酣夢?更切忌的是留戀世間,正是最嚴
重的執??,那麼你的鏡子就擦不乾淨了。首先要有一個出離心,這是
個最根本的。
第二,慈悲心。佛為什麼要出家?首先看到生物互相吞食,你吃
我我吃你,這樣來維持生命。眾生非常苦哇!因之發心求道救度,這
是慈悲心。在人世之間我們也看到多少災難,多少苦痛。非洲的災情
,兩伊的戰爭,多少血淚呀!怎??能無動於衷?這種同情與救度的心
就是慈悲心。佛菩薩看一切眾生與自身如同一體,這就是同體大悲呀
!佛看一切眾生如同佛的獨子,這是大慈悲心,是我們學佛的根本。
《華嚴經》說:“諸怫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
,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所以不管佛教那一宗,
都必須從慈悲心出發。修羅都有本領,所欠缺的就只是慈悲心。所以
你沒有慈悲心去修練,總之是盲修瞎練,成為阿修羅而後已。密宗《
昆盧遮那經》也說:“大悲為根”,第一句話就是要從大悲心出發,
可見顯教密宗同一根本。有人看見密宗金剛像很厲害,令人生畏,而
不知這是極度的慈悲。就跟父母要管小孩子一樣,他要生氣,要教導
,甚至責打孩子,都是為了要教好他們,並不是要傷害孩子,就是這
樣,都是大悲為根。如果沒有慈悲心,只是去修氣,不管修什麼練什
麼,最後都要成為魔的眷屬。
第三、菩提心(覺悟的心)。《昆盧遮那經》在“大悲為根”之
下,緊接??便是“菩提為因”,菩提的意思就是覺悟,也就是佛。一
切事從因得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以種菩提就得菩提,種佛就
得佛。“菩提為因”就等於是說,咱們現在播種,你種了一個佛的種
子,將來他就要結出佛的果。所以說“大悲為根,菩提為因。”這同
《華嚴》說:“因菩提心成等正覺”完全是一味的。菩提心簡單地說
,就是大悲大願大智慧相結合的心。《華嚴》說,這三個像是一盞油
燈的三個方面------燈油、燈炷與燈光,缺一不可。而關鍵是燈光,
不發光的燈有什麼用?燈的光譬喻大智慧。我們看到本來是佛的眾生
,因為妄想執??,不能覺悟,冤冤枉枉的在輪回之中受種種苦,所以
要救度,這是悲心廣大,眾生不盡,誓不成佛,這就是大願。大智慧
呢?那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正如《金剛經》:“終日度生而
終日無所度”。這樣的大悲大願大智慧相結合的心,就是菩提心。我
們要發起菩提心來,我們能發起這個心,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如果
學佛還沒有發菩提心,或者曾經發過,但又忘掉了。《華嚴》教導我
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這句經文應該引起學佛
的人的深切注意!離開了菩提心,縱使修種種善法,也是為魔服務。
這都是真語實語,佛不會嚇唬我們。
(2)戒定慧三無漏學
以上三種根本心,是大乘佛教行人,不可或缺的。本段的三無漏
學,同樣是一切大乘行人,不能缺少的。戒定慧是六波羅密的濃縮,
波羅密翻為“彼岸到”,華言就是到彼岸,也可譯為六度。迷惑與生
死是此岸,覺悟與涅盤是彼岸,煩惱是中流。我們處在生死輪回的此
岸,若能超脫一切煩惱,便能到達覺悟成佛的彼岸,所以名之為“度
”。六度代表萬行,濃縮便是三無漏學。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
,精進,禪定,這是前五度,第六度是般若,般若是特殊的重要。
(1) 戒。至於戒呢?是寶塔第一層。第一層若壞,塔就不能不存身了
。現在我們只談居士,居士朋五或。八關齋戒,因有過午不食,
這是齋。居士可以受菩薩戒,學密可以受密戒。戒不受則已,受
了就必須精勤守護,千萬不可犯戒。如果不守或,就如同一個漏
水的器具(這個花瓶漏水,我們就不能用)。一個漏器,所修的
一切功德都必然漏光,所以叫做“非器”。
(2) 定。就是禪定,例如四禪八定(色界有四禪,無色界還有四種定
,把色界無色界加在一起成為八定)禪定全靠自力,很不容易修
成功。世尊在《首楞嚴經》中開示,若不依靠密咒加持,行人修
禪定想避免魔擾是不可能的。至於外界有很多種練功,好象很了
不起,其實是初步又初步。但是大家不知道,或者他自己也不知
道,就大驚小怪!四禪八定是色界無色界的事,我們是在欲界,
欲界裏修練,起碼要超欲界才行。得了欲界定的人,在入定之後
,身就跟雲跟煙一樣的,非常空虛和清淨。不過還是感覺有身,
這個是欲界的定。
在這個地方修持再進一步之後,突然間一個很大的轉變,這個時
候自己不見自己有身,也不見自己的衣服,也看不見自己所坐的
床鋪,房子也沒有了,一切都空了。所以很多人到這個地步就妄
自尊大,自以為如何如何。其實這是未到定,還沒有到初禪哪!
初禪之上,二禪,三禪,四禪,他還不到初禪。就像還在幼稚園
,就自認為我是博士了,這些地方很容易錯認。你自己沒有開悟
,說開悟,沒有到四禪說四禪,這叫大妄語。大妄語是決定入地
獄的,所以這樣你修了半天還不如不修,這是我們修行人很需要
警惕的一件事情。我們不能聽見別人說到了這個境界,我們念佛
念了半天沒有到這個境界,就認為他比我強。應知:他不能和閣
下相比呀!那遠遠不能相比呀!他們縱不犯大妄語,沒有損人利
已的心行,最多是欲界天。我們則是橫超色無色界欲界諸天,直
生西方淨土,永不退轉,一產生辦。他們如何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