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 雲 遊 子 意
愛因斯坦在「為什麼世界文明不致隕滅?」中說到:「工業及機
械過份發達,使人類為了生存競爭,不得不消失其個性之發展,社會
中有領袖資格的份子,往往因沒有充份的暇時,使其天才得充分發展
,而致煙沒於煤礦之下。‧‧‧結果,失業問題,動與亂,不安與恐
怖,充滿了這個時代。」又說:「將來的史家,敘述我們這一代的困
難艱厄,一定會說這種文明的由來,在於文明的步調過快。」
以上節錄自一九三三年八月二十三日美國自由雜誌,愛氏深刻的
人文省思,至今歷久彌新。而處在文化危機中的知識份子,東方猶較
西方坎坷。西方的人文傳統不曾中斷過,而中國自五四運動以來,傳
統文化在主流的社會價值中是被批判和否定的。舊文化被視為科學進
步的障礙,歐風美雨的時尚,推波助瀾的在知識份子中助長了功利買
辦投機的風氣,道德和良知就在其中陪葬了。
末學在一年多以前,就在這樣的時空下,讀書、求學、成長、工
作,當然也學佛法。徐老師要末學把過去學佛經過以及這一年來到禪
門佛教文化中心參訪的心路歷程,向讀者作一個簡介。在去年以前,
末學在本身的專業領域裡可以說是蒸蒸日上的明日之星,而且獲得了
博士學位,同時任教兩所大學,擔任副教授,平日的演講邀約不斷。
按照末學的事業規劃,下一步就是貢獻所學走向國際化,策動整合產
、官、學系統,帶動全方位的專業新紀元起飛。是不是很上進呢?
那學佛呢?說來慚愧,末學雖然有幸在高中就因家住在大雄精舍
附近,親近明光法師,初次見面,師父持贈一小冊精裝摺疊封面描紅
燙金題的普賢行願品給末學,並開示其發心出家即本於此。大雄精舍
的觀音昌國息災法會以及每日五支香的大悲懺(大雄精舍的大悲懺是
傳承自海明寺悟明長老,因為明光法師的師父聖雄法師是悟老的弟子
),末學常隨喜參加,每次圓滿迴向之後,頓時身心清涼,塵勞皆忘
。
大學一年級開始,末學參加學校的佛學社,學社熱心的學長,帶
我去聆聽李雪公老師講「華嚴經」、「孝經」。李老師貫通儒釋,氣
象恢宏,詩文書畫俱工,時任職孔廟奉祀官府,晚年專弘淨土,末學
因此認識了淨土法門。大學二年級暑假,末學參加了懺公師父所主持
的大專學生齋戒學會,至此正式皈依三寶,幸承懺公師父賜名「淨逸
」。
以後在密教方面曾經在台中寶覺寺聆聽陳健民大德的介紹,陳居
士當時以打油詩發抒一個行者對牛馬的悲心,並從悲心的層次,開示
修行的次第。時值隆冬,夜色清冷,末學忽覺過去未嘗用心。
初入社會工作,末學常在下班後以麵包在公車果腹,趕赴噶舉佛
學會聽嘎旺喇嘛講藏傳佛教的「修心七要」、「岡波巴大師傳」‧‧
‧。喇嘛是加拿大的人,用簡潔的美式英語開示,他相貌莊嚴,舉止
脫俗,難得的是教導的過程中特別的親切、有耐心。當時同修有兩大
積習,一是功利,一到法會灌頂,就戶限為穿,若講授基本四加行則
寥寥可數。二是懈怠,甚至課堂中偶有喧嘩之聲。喇嘛則常說他的上
師卡盧仁波切是如何的稱讚台灣佛弟子是如何的修行認真!?對待出
家眾是如何的恭敬!?來勉勵同修。一年以後卡盧仁波切來台,傳授
時輪金剛法,並慈悲的接受弟子皈依,又二年卡盧仁波切示寂。後來
末學也隨喜參加過創古仁波切、宗薩仁波切、敏珠林法王、貝諾法王
‧‧‧的法會。
除了顯密法緣以外,末學從高中以來就常讀誦「金剛經」、「普
門品」,特別崇尚「華嚴經」、「楞嚴咒」,對於祖師的傳記手稿,
像是「一夢漫言」、「六祖壇經」、「虛雲和尚年譜」‧‧‧,末學
平日都愛不釋手。
末學平生尚有一最大福報,就是在上高三的那年暑假,因與同學
討論中國文化的機緣,蒙他引薦,向青年學者辛意雲老師問學。辛老
師教末學從四書、莊子、道德經等先秦諸子入手,才不至於學無根底
。末學當時雖然信受,可惜限於自身長久專攻科學領域,又幾經升學
壓力競爭的摧折,思考行動都有些機械化,尤其是日常簡直是手足無
措,難登大雅。
辛老師師承國學大師錢賓四先生的治學見地,教人從性情出發,
從平日的生活起居從容調理身心,舒暢情志,就是大學的「天命之謂
性,率性之謂道」。
中庸說:「人莫不飲食,而鮮知味也。」老師常留心口味道地、
火候精純的遵古雅饌,往往在導覽古蹟藝術後,引導學生配合天候食
宜品嘗,隨機傳授養生的方法和素養。衣著適體,也是老師最出色當
行的,不論質地、色料、剪裁以及配件的掌握搭配,老師總能在自然
中突顯優雅的風格。至於家居的佈置,老師更是一絕,因為老師是碑
帖文物的鑑賞家,簡單的中堂加上案頭的清供,就是明清翰林書齋的
風華再現。老師說理條暢,聲音攸揚明亮,引氣清遠,聞之忘俗,宗
風湧現。不過老師雖然修養出文化內涵的風範,卻絕不是崇尚奢華,
他只是有眼光,善理氣順勢。錢穆先生在雙溪獨語提到的「居移氣,
養移體」,辛老師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了。
末學曾經不解的問過辛老師:「為什麼要如此講究生活之美呢?
」當時老師是說:「美的品味是善的體現,眾生見到美的事物,都生
了歡喜心,這就是善了。」剛好當時末學也在易經中看到了「群善為
美」,從此原本不修邊幅的末學才開始慢慢整齊起來。後來末學慢慢
才了解在老師的想法裏,破壞美的秩序,相當於在道場裏破壞法的莊
嚴。
辛老師曾學佛法於印順老和尚、張澄基居士及方東美教授。張澄
基居士希望他深入華嚴經,他自己卻最好禪宗的思考方式。末學可說
是相當用功的追隨辛老師學習中國文化,而且末學對經典往往是過目
不忘。可是當末學向辛老師請教時,老師常常不免嘆氣,因為當時末
學實在缺乏品味,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都不能在末學的生命內化。
其實當時在老師的深沉感傷中,還有一個對末學的最大隱憂,那就是
如果末學一直不能提點出高尚的生命品趣,其實就是證明末學的生命
並沒有完整的理性結構,那不管是科技教育、人文教育,都不能拯救
末學成為情緒庸俗的奴隸。
西方討論文化,康德提出的第三批判是「品味批判」,也就是「
判斷批判」,余英時詮釋說是「味道」的能力。辛老師善於因材施教
,他教末學讀「楞嚴經」,他說:「懂楞嚴,方能味法。」楞嚴二十
五菩薩較量法門,因地證果。自此末學的顛倒妄想少去很多,以後末
學在為人處世上漸能卓然自立,得力於楞嚴甚多。
末學是很偶然與禪門佛教文化中心結緣的。那是四、五年前,末
學雖然一向如履薄冰在工作,卻因不諳人情事故,不免顧此失彼,又
因鋒芒太露,迭遭橫逆打擊,心神也徬徨不定,但是每次在素食館用
餐,隨手翻閱「法語新知」後,總有一種內心得到共鳴的安定感覺。
其中至少有兩次甚至讓末學暫時忘卻俗世紛擾,彷若置身深山古剎的
清風似水中(可能是「前世記憶」以及「菩薩道」這兩集)。終於有
一天,末學按照「法語新知」上的地址參訪了俊文師兄。
末學除了常與俊文師兄切磋初機學佛的下手處,也研讀了禪門出
版的「實修系列」、「正覺系列」與「家庭生活系列」。末學深受感
動,禪門的文化志業可說從個人乃至家庭,在末法濁世中自修、安身
立命到通達體性、圓融行願,皆絲絲入扣,既源本正法的風格,又切
合時代的需求。以利益輪迴苦海的迷途佛弟子,方便解脫煩惱,覺悟
歸返清淨本心自性。這可說是繼往開來革命的手眼,末學看待禪門文
化志業,有如虛空莊嚴的菩提道場,開權顯化「輪迴」與「涅槃」的
不二義。
這是一年前的事情了,那時的末學表面上是佛教徒和知識份子的
雙重身分,內心卻是不折不扣的「俗人」。儘管有著豐沛的佛法資糧
和一代學人的長期提攜。末學的真性情從學生時代的課業壓力,進入
社會的是非爭鬥,乃至六親眷屬的俗業逼迫,早已銷磨得無影無蹤了
。正如文前所引的「生存競爭」佔據了末學的身心乃至所有的細胞。
種種負面的習性,像是僥倖、功利、物化‧‧‧充塞了末學的感官。
有一個更大的惡緣在等著末學,那就是因為自幼多年的佛法思考訓練
,使一派天真的末學極容易識破了環境上黨同伐異卻表面偽善的佈局
,末學常扮演濟弱扶傾、行俠仗義的俠客。然而在人心品質迅速惡質
化的台灣,弱小者卻傾向欺壓者認同,藉求自存,孤身仗義者稍有閃
失卻成了眾惡皆歸之代罪羔羊。當身陷此種濁世火坑時,末學常怨天
尤人,而長期的「千夫所指」又造成了末學對人的遠隔甚至猜忌心態
。八大人覺經說的「貧苦多怨,橫結惡緣」,就是這樣了。
徐老師大約一開始就看出了末學生命的矛盾,「犬羊之質,虎豹
之文」,兢兢業業的上進在世間法中,卻掩蓋了天真純良的心性。所
以當俊文師兄將末學引見給徐老師時,第一次徐老師是問末學:「你
記得最小是什麼時候?」末學立刻想到那時末學的心裏一片清欣,而
且沒有人我之分,週遭都瀰漫著祝福和讚美的風起雲湧。末學一回神
,記起蘇東坡洞仙歌裏:「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卻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彷若隔世!
第二次徐老師給末學的課題是:「除了世俗的工作和六親眷屬,
你在這世界上還剩下什麼?」末學想要背出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
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卻當
下不再妄語。末學自孩提時代有志文化利益世道人心,父母每以「生
存競爭」強迫選擇理工科系,及長,因缺乏歷鍊,誤入職場功利是非
的共業歧途中。是末學有如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
末學在一次又一次的參訪禪門之後,日漸褪去了世俗的外衣,煩
惱也日漸輕減了,因為末學決定冷卻一向熱衷的心態,離開計較的是
非之地,慧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末學可說是三生有幸,因過去一
年依止正信的善知識,在俗業與出離的雙輪漸能平衡調適。這是末法
時代了生脫死的殊勝資糧,末學對於禪門的師兄師姐滿心感激,更感
激諸佛菩薩默佑感應道交!
回想近年來台灣佛教界,一反二十年前,祖庭空寂,青燈紅魚疏
落,窗前梅花對月的孤冷。各大道場相率招兵買馬,加以企業化管理
建設,多元化經營發展。吸引了無數新貧中產階級,踴躍投入納編,
政商鉅子最後後來居上。名山盛況空前,擁眾動輒百萬,物華天寶,
朝野轟動,法筵席開流水,旗幟漫天接雲。一時江山如此多嬌,引得
無數英雄盡折腰!成為經濟日漸蕭條、國事紛亂動盪中的異景。然而
教化安立眾生,摧伏群生魔業的如來家業,又荷擔了多少呢?至於隱
處山林市集,不踵事聲華,不攀緣權勢的清淨僧眾,生事日益艱困,
貧病窮乏少助的悽慘,又豈是錦上添花的佛事所能粉飾的?
幸而殷憂啟聖,也有無數佛遺教四眾弟子,振發無上道意,秉持
如來家風,凍死不攀緣,餓死不化緣,窮死不求緣,自立更生,披弘
誓鎧,為凡夫眾生,作大依怙。
聖佶師父就是中年醒悟出家的僧寶,師父長年馬不停蹄的深入監
獄弘法,尤其關心年輕的受刑人,希望監獄少一個犯人,國家社會多
一個棟樑。地藏菩薩發大弘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末學經常在
東區道場的白板看到師父手書「監獄不空,誓不成佛」。
末學此文希望喚醒迷途世間火宅的慧命佛弟子,其實身陷俗世功
利重重網障,雖然有自由的人身,內心卻早已成了五欲牢獄的階下囚
。謹以此文祝天下所有內心被浮雲蔽障的慧命佛弟子:「放下、看破
、自在。」
三寶弟子 淨逸 敬筆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4/4 下午 09:09:16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