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奇文共賞版(Life論壇) → 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佛」……

您是本帖的第 1921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佛」……
omahhum999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大大善知識
文章:6629
積分:57229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0年2月21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omahhum999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佛」……

 

 

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佛」……

 

    「佛者,覺也」,佛是覺悟的人,佛是過去人,人是未來佛。佛法能給我們提供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能指導我們的生活,助力于我們步入健康的正道之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9/2/22 上午 05:32:26
omahhum999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大大善知識
文章:6629
積分:57229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0年2月21日
2
 用支付寶給omahhum999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一、明瞭因果,勤修福慧

 

    眾所周知,因果報應與緣起性空是佛教的基本理論和內容。

 

    《三世因果經》載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即是說,我們在今生的作為,是前世的果報;我們在來世的果報,來自於今生的作為。

 

    因果報應有三種:現報,現作善惡之報,現受苦樂之報;生報,或是前生作業今生報,或是今生作業來生報;速報,眼前作業,目下受報。

 

    因果報應與六道輪回同時並存,因果在六道中來回,六道在因果中輪轉。

 

    佛教有偈曰:「堪歎人生苦,兒孫娶祖母。牛羊席上坐,六親鍋裡煮。」這首偈子直觀立體地展現了六道輪回與因果報應的不可思議。

 

    鑒於佛教因果報應之說,作為眾生中一員的我們,理應積德行善、勤修福慧。

 

    我們從事的職業,切勿與殺生、偷盜有關,不能行有違倫理道德的損人利己的惡行,以免遭受因果輪回之苦;我們不能幹傷天害理、有違良知的事情,以免落入因果之中,自嘗苦果;我們不能做坑蒙拐騙、陰險狡詐的勾當,以免傷人害己、落入苦果,等等。

 

    在工作中、生活中,我們為人處事一定要斟酌再三、小心謹慎,不能說過火的話、做過火的事,像惡口、兩舌、綺語等「口業」,更是不能造下,因為造下口業也難逃果報。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9/2/22 上午 05:32:39
omahhum999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大大善知識
文章:6629
積分:57229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0年2月21日
3
 用支付寶給omahhum999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二、廣結善緣,眾善奉行

 

    《七佛通戒偈》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即是說,佛教的根本在於導人向善,引導眾生廣行善舉、息滅惡念。當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充滿善的念頭、遠離惡的念頭時,世界也會變得清淨無染,正所謂「心淨,則國土淨」。

 

    濟群法師在《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一文中寫道:「善行能使我們內心善的種子得到滋養,所以在付出的當下,就會使我們的心靈得益。這正是佛教對於因果報應的更重要詮釋。」

 

    我們所做的一切善行,就像是給樹澆水、施肥、除草、整枝一樣,只要不斷地積累善行,總會有收穫累累碩果的那一天。

 

    廣結善緣,比如用「四攝法」、「六和敬」來為人處事,用溫暖柔和的話與人交流,用真誠無私的心與人交往,用寬廣坦蕩的心胸來做事,這些都是結下善緣的殊勝方式。

 

    生活中,我們有很多結善緣的機會,比如在公車內為老弱病殘孕及抱小孩兒的乘客讓座,在馬路上及時將看到的垃圾扔進垃圾桶,見到殘疾人過馬路時攙扶一把,為需要救助的災區同胞貢獻一份力量,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們捐獻一份愛心,等等。

 

    只要我們願意去發現、去努力,定能結下無數善緣。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9/2/22 上午 05:32:51
omahhum999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大大善知識
文章:6629
積分:57229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0年2月21日
4
 用支付寶給omahhum999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三、放下執著,看淡得失

 

    佛陀曾說過:「大地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是說,眾生都有佛性,但因為妄想執著,很難顯露佛性、證悟成佛。

 

    佛教認為,一切煩惱和罪惡的根源皆是對自我的執著,故而有「為何團團轉,只因繩未斷」之說,這個「繩」就是指「執著」。

 

    執著的原因,往往是過於看重個人得失。如果一個人總想著個人得失,總是患得患失、難以自拔,必定會活得特別痛苦。

 

    比如,追求完美的人,就會因為偶爾的失誤而痛苦不堪;追求高效高質的人,就會因為一時的疏忽而破罐子破摔;執著於感情的人,就會因失戀而迷失自我;執著於事業的人,就會因事業上的不順心而心生痛楚……如果把這些得失看得很淡,無論結果如何,都不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得與失,不過一念之間,很多時候,得到不一定就快樂,失去不一定就痛苦,只要我們保持一份淡然的心態,就不會糾結於得與失之間。

 

    佛教裡面講到「隨緣」二字,就是希望眾生不要總是陷於執著之中,不要總是懷著攀援的念頭而生愚癡,學會隨順因緣,堅定地認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只有用這樣的心態,才能輕鬆地放下執著、看淡得失,達到「去留無意」、「寵辱不驚」之境,不被執著所累,不被得失所惱。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9/2/22 上午 05:33:02
omahhum999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大大善知識
文章:6629
積分:57229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0年2月21日
5
 用支付寶給omahhum999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四、慈悲待人,寬容大度

 

    佛教中有「菩薩低眉」之說,這個「低眉」就是一種慈悲,「慈予安樂,悲為拔苦,常懷慈悲,是菩薩心」。

 

    當我們進入寺院裡,就會發現,不管是三世一切佛,還是諸大菩薩的造像,都是慈悲祥和的神態,有很強的親和力與攝受力。這種慈悲,就是佛教接引眾生的大智慧。

 

    把佛菩薩的慈悲理念應用于我們的現實生活之中,就是要慈愛一切眾生、悲憫一切眾生,時刻想著拔除他們的苦痛,給予他們以快樂。

 

    北齊文學家顏之推在《顏氏家訓·治家篇》中說:「父不慈,則子不孝。」即是說,父親不知道慈悲愛護兒子,兒子就不知道孝順尊敬父親。上行下效,有其父必有其子。

 

    再拓展開來講,領導不知道對下屬慈悲,就得不到員工的真心;老師不知道對學生慈悲,就得不到學生的尊敬;丈夫不知道對妻子慈悲,就很難維繫良好的夫妻關係,等等。

 

    佛教中的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即對一切眾生都很寬容大度,願意接受他們的一切,更願意幫助他們解決任何困難。

 

    慈悲心即是寬容心,慈悲對人就是寬容待人,不斤斤計較,不睚眥必報。我們若能以慈悲心對待身邊的人,以寬容大度對待遇到的事情,就能營造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助力於自己的工作與生活。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9/2/22 上午 05:33:14
omahhum999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大大善知識
文章:6629
積分:57229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0年2月21日
6
 用支付寶給omahhum999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五、直面無常,笑對人生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即是說無常的道理。

 

    佛教從因緣法的角度,提出諸法是因緣生,因緣會變異而終將滅壞,因此說無常,說「四大皆空」。

 

    無常的示現,時刻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比如人生的「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取蘊苦),就是無常的明證。人生中一切突如其來的變故,皆是無常的彰顯。特別是死亡,更是無常的體現。

 

    佛教所講的「無常觀」,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生死觀」。面對無常,我們只能坦然面對,用勇猛精進來化解無常來襲。而勇猛精進的前提,就是要征服內心的煩惱,戰勝心中的敵人,戰勝自我。

 

    莊子在妻子死亡時,鼓盆而歌,認為死亡是另一種復活;阿基米德看到羅馬士兵過來逮捕自己時,不慌不忙,請求他們留幾分鐘給他,他好把一道幾何定律寫出來,留給世人;臨刑前夕,譚嗣同在監獄的牆壁上留下「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悲壯詩行……

 

    面對無常,他們沉著應對,淡然處之,毫不畏懼,這種積極的人生觀值得我們學習。直面無常,笑對人生,我們才能心無所住、心無掛礙,才能讓人生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9/2/22 上午 05:33:28
omahhum999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大大善知識
文章:6629
積分:57229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0年2月21日
7
 用支付寶給omahhum999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佛是覺悟的大導師,佛法是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集合體,能給我們的人生以指導,助力於我們不斷地成長、不斷地覺醒。

 

    佛法如煙海,既博大精深,又直指人心,只要我們認真、用心地去學習、去參悟,一定能有所收穫,有所啟迪。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9/2/22 上午 05:33:38

 7   7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9375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