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奇文共賞版(Life論壇) → 【轉貼】知量知足常安樂

您是本帖的第 762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知量知足常安樂
善達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風清揚
文章:2011
積分:23882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0年10月28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善達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知量知足常安樂

究竟常樂,誰先覺?

  曾經有項關於亞洲國家青少年快樂程度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如香港、新加坡、台灣等每人年所得較高的國家,約有七十百分比的青少年普遍不快樂;相反地,每人國民所得很低的印度青少年絕大多數是快樂的。可見一國所得只是判斷一國國民生活水準的高低,而無法與生活品質或生活素質畫下等號,豐衣足食的物質生活也不是快樂的泉源。若依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1954)人類行為的動機分析,人有求溫飽生活的生理或生存需求,及安全、歸屬與愛、受尊重、自我實現等的需求;顯然的,決定幸福的有物質面也有精神面,而且心理層面似較物質面重要。

  經濟行為基本上以「趨樂避苦」、趨吉(利益)避凶(成本)為鵠的,與「離苦得樂」的修行旨意相近。獲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貝克(G.Becker)分析家計與利他行為時,指出:個人的快樂不只是自身擁有的東西,也決定於家人的快樂上;同時,個人的捐獻、見義勇為……等利他行為中,因受尊重或自我實現,也會增進個人福利。但人們卻常患健忘症,不是捨本逐末,就是在逐樂過程中製造更多的「苦」,或者錯以為感官的享樂就是真樂,或把不當的「樂」視為「樂」,或將短暫的樂視為究竟的樂,也輕忽精神面決定幸福的重要性,而變成金錢的奴隸。

  一國追求經濟成長或發展,是過程而不是最終目標。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印度經濟學家沈恩(A.Sen)在《經濟發展與自由》(Development as Freedom,1999)一書中說「發展的目的是要擴大個人的自由」、「發展可視為一種擴張人們享有真實自由的過程」、「經濟發展的目的不該只是所得的增加,還必須包括個人福利的增進」、「自由的真諦在於個人有能力去做他認為有價值的事」。

   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的路易士(A.Lewis)也認為:經濟發展的目的在增加人類自由選擇的機會。經濟學的賢哲如是說,可是我們卻經常忘記所為何來,主其事者不是意識型態作祟,不然就是譁眾取寵、作秀技倆層出不窮;社會一有風吹草動,在新聞媒體競相以聳動的言語大肆渲染、捕風捉影下,八卦新聞滿天飛,當事者及無辜大眾受更深污染,社會「共業」於焉形成,大眾無端承受不斷的「苦果」。一般平民百姓,外在的煎逼,加上內在無明「惑」,也不時造作諸「業」,衍生一齣齣「苦」不了的戲碼。「大夢誰先覺」?不禁令人噓唏!

明因識果,活在當下

  社會是個大熔爐,彼此是共存共榮的生命共同體,大環境改變加上經濟不景氣的「共業」下,有人步伐穩健依舊,有人挺腰迎風而立,有人光鮮亮麗如昔,有人持續飛黃騰達,卻有不少人掉了飯碗,也有不少企業家從原本的「戰場」上退守。同樣的情境,有人怨天尤人、失去鬥志、往下沉淪,甚至一蹶不振;有人卻力爭上游、奮鬥不懈,視「危機」為「轉機」、化「困頓」為「力量」,再起爐灶、重闢舞台,以不同的戲碼,演出幕幕扣人心弦的故事,精湛的演技,篇篇的詩歌,博得觀眾的掌聲。相同的時空,同樣的太陽,一樣的月光,際遇不同,窮通各異,時也?命也?運也?非我所能也?諸君以為如何?

  我們都是局外人,也是圈內人,設身處地思量,過去不可得,現在的結果,誰也無法改變,這是事實;我們要接受現實、面對現實、照單全收,並勇於承擔這自作自受的結果,不要沉緬於過去的平順與光輝中,或者執著於當前的表相與結果。未來還是變數,卻也是一片天,就看我們用怎樣的筆來彩繪;如果是世間學的知能不足,那麼,我們就不能固守過去的一招半式闖江湖的心態,適應這多元多變的社會,我們需要變通,多擁有幾把刷子、充實知能就是第一要務。當然,過去也許做法或心態的不當,或者是疏忽廣植福田、善結人緣,才造成今日的閃失,成為滑落的一群,這就要痛定思痛,徹底檢討反省,懺前愆悔後過,改變作風、調整心態,譬如「要喜歡做我的工作,不要做我喜歡的事」,切忌眼高手低、東挑西撿;只要不違佛制、律法與社會倫理的,心態純正,則事事是好事,種好因必得善果,貴人也會常相左右,這是活在當下的真諦。

自知之明,樂在其中

  色身雖是虛幻不實,但是人只要一口氣在,只要還是活著,基本的生理需求就存在,餓了要東西吃,渴了要水喝,冷了要衣穿。但是同樣的民生大事,一樣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有人卻為它而灰頭土臉,有人卻樂在其中,有人更營造「有詩有畫也有花」的氣氛。其間關鍵到底是什麼呢?應該是繫於自量力或不量力及習性、心念的差別吧!如果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能力的限制,不作非分之想,或開源或節流,就能「安貧樂道」、「知足常樂」,即使是「蔭瓜菜脯」,也是甘之如飴,甚至「禪悅為食」;反之,想要的超過需要,不知道「資源有限」,卻索求無度、揮霍無方,源未開、流未節,難免落入「無米之炊」、「欲壑難填」的困境。

  經濟學的基本定義是:如何管理或運用有限的資源以便做最好安排的學科。它告訴我們:消費者在收入限制下如何消費以求最大滿足,生產者在一定預算下如何生產、如何定價以求成本極小,進而求最大利潤。這些不也告訴我們:人們要在一定限制條件下做最適的抉擇,而不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心態。有多少能耐做多少事,自可找出最好的結局。如果自不量力,老是打腫臉硬充胖子,或者崇尚虛榮,不顧裡子卻死要面子,這種浮華不實的心態與作法,正是「形為罪藪」的寫照。進而,如果不顧自身的能耐,「心無厭足,惟得多求」,所求不能如願,苦惱必然相伴,也「增長罪惡」。人生有夢、希望相隨,但總要築夢踏實,一步一腳印,一點都造次不得。還沒暖身,就要上場做「三級跳」,受傷機會就高。不先練基本功、不厚植知能、不廣求來源、不凝聚各項因緣,而希冀一飛衝天,無異是自尋煩惱、緣木求魚;個人如此,企業也是如此。

  再仔細想想:出入是高級座車者,乍看是較舒適安全,可是車主卻得處處提心吊膽,一下怕被盯梢,一下子牽掛著車被偷、被撞傷;而擁有一般座車者,開起車來卻比較自在;無車者也可享「安步當車」之樂。其間,你要如何選擇呢?坐擁高級別墅、花園洋房者,固然氣派非凡,可是樹大招風,易遭人覬覦;反而,處陋巷簡室者,卻可小而美,也可營造溫馨人性化的氣氛與格局,〈陋室銘〉不是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可見豐厚之物質,不見得使人心曠神怡。亮麗耀眼之外相,不見得具高尚內涵。「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有形物質、無形諸法,全在我們一念之間;「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身處當今社會環境,有人如坐牢獄,有人卻怡然自得,可見不同的心念,可為天堂也可是地獄。陶淵明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也是同樣的道理嗎?可是,一般人常是隨順習性、追逐風尚、以物役形、以形役心,只見果相,而不明因、不識緣,因此,遇境被境轉,而不自覺,更談不上自拔,終而隨波逐流,永墮苦惱深淵。所以,是天堂、是地獄,端視這念心是悟、是迷。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3/12/22 上午 11:22:34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1563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