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 佛告阿難: 十二因緣法難見難知,不是你想的這麼簡單。

您是本帖的第 782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佛告阿難: 十二因緣法難見難知,不是你想的這麼簡單。
jackwu123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令狐沖
文章:1683
積分:22691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2年5月8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jackwu123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佛告阿難: 十二因緣法難見難知,不是你想的這麼簡單。

《長阿含經》佛說長阿含第二分大緣方便經第九

喬正一譯於中華民國一○一年九月三十日星期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這是佛陀住在古印度拘流沙國所發生的事。當時,佛陀與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就住在該國劫摩沙這個地方。

有一次,阿難尊者在一處安靜的地方禪修思惟,他心想:「咦?奇怪了?世尊說十二因緣法之光明,甚深難解。但就我所來看,好像也沒那麼難懂,不知世尊為什麼會說它甚深難解?」

於是,阿難便走出禪修的靜室,來到世尊的面前,跪在地上,額頭觸地,頂禮佛足,然後起身坐在一旁,對世尊說道:「我剛才才禪房裡靜修,心想世尊說十二因緣法之光明,甚深難解。但就我所來看,好像也沒那麼難懂,不知世尊會說它甚深難解?」

這時,世尊立即對阿難說:「止!止!你千萬不可以這樣想,也不可以這麼說。阿難!十二因緣法真的難見、難知,不是你想的這麼簡單。世上的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未見緣者,若欲思量、觀察、解析其義者,必將迷失,見不到法,如墜五里迷霧,伸手不見五指。」

「這樣吧,阿難!我現在先從造成老與死的因緣說起,來逆推回溯十二因緣。如果有人這樣問你:『是什麼因緣造成老與死?』你就應該這樣回答:『出生是老與死的因緣!』

若還有人問:『那什麼又是導致出生的因緣?』你就應回答:『存有是出生的因緣。』

若又問:『那麼什麼又是造成存有的因緣?』你就應回答:『執取是有的因緣。』

若又問:『什麼是造成執取的因緣?』你就應回答:『渴愛是造成執取的因緣。』

若又問:『什麼是造成渴愛的因緣?』你就應回答:『感受是造成渴愛的因緣。』

若又問:『什麼是造成感受的因緣?』應答彼言:『接觸外境六塵是造成感受的因緣。』

若又問:『為什麼會有接觸產生?』你就應回答:『六根是接觸外竟的因緣。』

若又問:『為什麼會有六根?』你就應回答:『名與色是造成六根的因緣。』

若又問:『為什麼會有名與色?』你就應回答:『業識知覺是產生名與色的因緣。』

若又問:『為什麼會有業識?』你就應回答:『業行(身、口、意等善惡行為)是造成業識的因緣。』

若又問:『為什麼會有業行?』你就應回答:『愚癡、無明、顛倒邪見是業行產生的因緣。』」

佛陀又正推十二因緣:「阿難!就是因為有愚癡、無明、顛倒、邪見,才會有業行,因為有業行才會有業識,因為有業識才會有名與色,因為有名與色才會有六根,因為有六根就一定會外界接觸,因為有了接觸便有苦、樂、及不苦不樂的感受,因為有感受所以才會有渴愛,因為有渴愛才會有執取,因為有執取才會有存有,因為有存有才會有出生,因為有出生才會有老、死、憂、悲、苦惱,大患所集,這就是大苦陰緣。」

佛陀告訴阿難:「阿難,說起來好像很簡單,但你真的明白所謂『出生是老死的因緣』這句話的意義是什麼?假使一切眾生都沒有出生的話,還會有老死嗎?」

阿難回答:「沒有。」

「所以,阿難!我們就是從這一點可以證明老與死是由出生所造成的,因為有出生才會有老死,我所說的意義與重點就在這裡。」

「所謂『存有』是『出生』的因緣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假設一切眾生都沒有欲有、色有、無色有,你說還會有任何型態的出生嗎?」

「沒有了。」

「阿難!我就是因為這一點,才確知出生是存有所造成的,因為有『存有』才會有『出生』,我所說的意思與重點就在這裡。」

「為什麼『執取』是『存有』的因緣?假使一切眾生都不再有欲取、見取、戒取、及我取等四種執取,還會有『存有』嗎?」

「不會有。」

「阿難!我就是因為這一點,才確知『存有』是『執取』所造成的,因為有『執取』才會有『存有』,我所說的意思與重點就在這裡。」

「為什麼『渴愛』是『執取』的因緣?假使一切眾生都不再有欲愛、有愛、及無有愛,還會有『執取』嗎?」

「不會有。」

「阿難!我就是因為這一點,才確知『執取』是『渴愛』所造成的,因為有『渴愛』才會有『執取』,我所說的意思與重點就在這裡。」

「為什麼『感受』是『渴愛』的因緣?假使一切眾生都不再有苦受、樂受、及不苦不樂受,還會有『渴愛』產生嗎?」

「不會有。」

「阿難!我就是因為這一點,才確知『渴愛』是『感受』所造成的,因為有『感受』才會有『渴愛』,我所說的意思與重點就在這裡。」

「阿難!你要明白,因為有渴愛就會有所求,因為有所求,就會有利益,因為有利益就會有利害關係,因為利益衝突就會有佔有欲,因為有佔有欲就會有執著,因為有執著就會有嫉妒,因嫉妒就會有守,因為有守就會有護。阿難!由於有護的緣故,眾生彼此間便產生了刀杖、諍訟、作無數惡,我所說的意思與重點就在這裡。」

「阿難!假使一切眾生都不再護任何人與物,你說還會有刀杖、諍訟、及無數的犯罪嗎?」

「不會有的。」

「所以,阿難!我就是因為這樣,才確知刀杖、諍訟都是由『護』而引起的,因為有『護』便有刀杖、諍訟。阿難!我所說的意思與重點就在這裡。」

「阿難,所謂因『守』而有『護』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假使一切眾生都不再珍惜、重視任何人與物,你說還會有『護』嗎?」

「沒有。」

「阿難!我就是因為這一點,才確知『護』是由『守』而生,因為有『守』才會有『護』,我所說的意思與重點就在這裡。」

「阿難!所謂有『嫉妒』才有『守』,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假使一切眾生都不再嫉妒,你說還有什麼人、事、物值得眾生去珍守?」

「沒有」

「阿難!我就是因為這一點,才確知『守』是由『嫉妒』而生,因為有『嫉妒』才會有『守』,我所說的意思與重點就在這裡。」

「阿難!所謂有『執著』才有『嫉妒』,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假使一切眾生都不再執著,你說還有什麼人、事、物值得眾生去嫉妒?」

「沒有了。」

「阿難!我就是因為這一點,才確知『嫉妒』是由『執著』而生,因為有『執著』才會有『嫉妒』,我所說的意思與重點就在這裡。」

「阿難!所謂有『佔有欲』才有『執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假使一切眾生都不再有佔有欲了,你說還有什麼人、事、物值得眾生去執著的嗎?」

「沒有了。」

「阿難!我就是因為這一點,才確知『執著』是由『佔有欲』而生,因為有『佔有欲』才會有『執著』,我所說的意思與重點就在這裡。」

「阿難!所謂有『利害關係』才有『佔有欲』,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假使一切眾生都不再有利害關係了,你說還有什麼人、事、物值得眾生去佔有的嗎?」

「沒有了。」

「阿難!我就是因為這一點,才確知『佔有欲』是由『利害關係』而生,因為有『利害關係』才會有『佔有欲』,我所說的意思與重點就在這裡。」

「阿難!所謂有『利益』才有『利害關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假使一切眾生對一切都不再追求利益了,你說還有什麼利害關係或衝突產生嗎?」

「沒有了。」

「阿難!我就是因為這一點,才確知『利害衝突』是由『利益』而生,因為有『利益』才會有『利害衝突』,我所說的意思與重點就在這裡。」 

「阿難!所謂有『有所求』才有『利益』,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假使一切眾生對一切都無所求了,你說還有什麼利益可言嗎?」

「沒有了。」

「阿難!我就是因為這一點,才確知『利益』是因『有所求』而生,因為有『所求』才會有『利益』,我所說的意思與重點就在這裡。」

「阿難!所謂有『渴愛』才有『所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假使一切眾生對一切都無所愛了,你說還有什麼值得去追求?」

「沒有了。」

「阿難!我就是因為這一點,才確知『有所求』是因『渴愛』而生,因為有『渴愛』才會有『所求』,我所說的意思與重點就在這裡。」

佛陀又告訴阿難:「就是因為渴(貪)愛才有所求,乃至於守與護,感受也是如此,因為受而有所求,乃至於守與護。」

佛告阿難:「所謂有『接觸』才有『感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假使一切眾生對一切都沒有眼根、外色境、及眼識知覺,乃至意根、心法、意識等十八界,無所愛了,你說還會有所謂的接觸這種事嗎?」

「沒有。」

「阿難!假使一切眾生都沒有接觸外界,還會有感受嗎?」

「沒有。」

「阿難!我就是因為這一點,才確知『感受』是因『接觸』而生,因為有『接觸』才會有『感受』,我所說的意思與重點就在這裡。」

「阿難!所謂有『名色』才有『接觸』,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假使一切眾生對一切都沒有身與心(五蘊)了,你說還會有什麼心識去接觸外境嗎?」

「沒有了。」

「假使一切眾生都沒有外表、身體相貌的話,還會有身體去接觸外境嗎?」

「沒有了。」

「阿難!若沒有名與色(心與身,即五蘊),還會有接觸嗎?」

「阿難!我就是因為這一點,才確知『觸』是因『名與色』而生,因為有『名色』才會有『觸』,我所說的意思與重點就在這裡。」

「阿難!所謂有『業識』才有『名色』,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假使業識不入母胎,你說還會有什麼名色嗎?」

「沒有。」

「假設識入母胎,但不出胎,或胎死腹中,還會有名色嗎?」

「若識出胎,但嬰兒夭折,名與色還能成長嗎?」

「不能。」

「阿難!若無業識,還會有名色嗎?」

「沒有。」

「阿難!我就是因為這一點,才確知『名色』是因『業識』而生,因為有『業識』才會有『名色』,我所說的意思與重點就在這裡。」

「阿難!所謂有『名色』才有『識』,這又是什麼意思呢?假設業識不依靠名色而住,那麼業識必將無所住處;若無所住處,又怎麼會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不?」

「是啊,不可能有。」

「阿難!若沒有名色,還會有業識嗎?」

「沒有。」

「阿難!我就是因為這一點,才確知『業識』是因『名色』而住,因為有『名色』才會有『知覺』,我所說的意思與重點就在這裡。」【譯按:世尊的重點是告訴我們『名』、『色』、『識』三者間互為因緣,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猶如三根稻桿彼此相互交叉而立的原理。所以『識』絕不可能脫離『名』與『色』而獨存,它不是『我』或『我所』,所以沒有靈魂或中陰身去投胎這種事情!明白了嗎?@@】

「阿難!所以名色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大苦陰集。」

「阿難!諸比丘若於此十二因緣法中,能如實正觀而無漏心解脫。阿難!
這種比丘就是所謂的慧解脫阿羅漢。」

「阿難!凡是認定有『我』的凡夫,我們都可以說他們有『我見』,他們可能會在『名』、『色』與『受』等這些階段都認定是『我』。有人可能會說:『受不是我,但我是受。』或有人會說:『受不是我,我也不是受,但受法是我。』或有人會說:『受不是我,我不是受,受法也不是我,但愛是我。』」

「阿難!這些有我見的人,會說受是我,你就應當告訴他們:『如來說有三種感受,分別是:樂受、苦受、及不苦不樂受。當有樂受時,就不會有苦受、及不苦不樂受等同時存在;若有苦受時,也不會有樂受、及不苦不樂受等同時存在;有不苦不樂受時,就不會有苦受、樂受。』」

「這是什麼道理呢?阿難!樂觸緣生樂受,若樂觸滅,樂受亦滅。阿難!苦觸緣生苦受,若苦觸滅、苦受亦滅;不苦不樂觸緣生不苦不樂受,若不苦不樂觸滅、不苦不樂受亦滅。阿難!就好比兩塊木頭相攢摩擦而有火生,若將兩塊木頭分別各置異處,就不可能會有火。同樣的道理,因樂觸緣故而產生樂受,若樂觸滅、樂受亦俱滅;因苦觸緣故而產生苦受,若苦觸滅、苦受亦俱滅;因不苦不樂觸緣生不苦不樂受,若不苦不樂觸滅、不苦不樂受亦俱滅。而這三種感受都是無常,它們都是從因緣而生,盡法、滅法,都是會朽壞的現象。它們都不是我所有,我也不是它們,所以應當以正智如實觀之。所以那些有我見的人,如果以『受』為我,就是邪見。」

「阿難!那些有我見的人,如果說『受』不是我,我就是『受』的話,你就應當告訴他們:『如來說有三種感受,分別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如果,樂受是我的話,當樂受消失時,就應該會有二個『我』,但這絕非事實;若說苦受是我的話,當苦受消滅時,也應該有二個『我』,這也不事實;若說不苦不樂受是我的話,當不苦不樂受消滅時,也應該有二個『我』,也不是事實。』所以那些有我見的人如果說:『受不是我,但我是受。』,就是邪見。」

「阿難!那些有我見的人,如果這麼說:『受不是我,我不是受,但受法是我。』你就應當告訴他們:『如果都沒有感受的存在,又何來『受法』【譯按:感受的現象】?你又怎麼會是受法呢?』對方就會回說:『嗯!的確都不是我。』所以,阿難!那些有我見的人如果說:『受不是我,我不是受,受法是我。』的話,就是邪見。」

「阿難!那些有我見的人,可能會這麼說:『受不是我,我不是受,受法也不是我,但愛是我。』,當他們這樣說時,你就應該對他們說:『如果都沒有感受的話,又何來『愛』呢?你真的是『愛』嗎?』對方就會回說:『不是。』所以,阿難!那些有我見的人如果認為:『受不是我,我不是受,受法也不是我,但愛是我。』的話,就是邪見。」

「阿難!諸比丘若於此法中能如實正觀,便能得無漏心解脫。阿難!這種比丘就叫做慧解脫,有這種解脫心的比丘,他對於『有我』亦知,『無我』亦知,『有我、無我』亦知,『非有我、非無我』亦知。」

佛陀又告訴阿難:「那些有我見的人可能會以為『定』就是『我』,或說『少色』是我,或說『多色』是我,或說『少無色』是我,或說『多無色』是我。」【譯按:此處是指有禪定功夫的凡夫,以色界、無色界為我】

「阿難!他們可能會說『少色』是我者,『定少色』是我,我所見是真理,其他的都不對;或說『多色』是我,『定多色』是我,我所見才是真理,其餘者都不對;『少無色』是我者,『定言少無色』是我,我所見才是正確,其餘者為非;『多無色』是我,『定多無色』是我,我所見才是,其餘者為非。」

佛陀告訴阿難:「有七識住及二入處,是所有沙門、婆羅門都會說:『此處是安隱,是救贖、是庇護、是安全港、是燈塔、是光明、是歸宿,不是虛妄,沒有煩惱。』是哪七種識住?有些眾生,他們具有各種不同型態的身體,也有各種不同的心智,天神及人類,這就是第一種識住處,又稱作身異想異識住【譯按:身異想異識住,就好比人界及六欲天及(劫初起除外之色界初禪天),此處眾生的外表、容貌皆不同,苦、樂、不苦不樂之感受等心智亦大相逕庭。】」

「阿難!若比丘能洞悉初識住,洞悉明瞭它的生起、洞悉明瞭它的消滅、洞悉明瞭它的染著、洞悉明瞭它的後患、洞悉明瞭出離為要,能如實知者。阿難!這名比丘就一定會這麼說:『這些都不是我,我也不是它們,我已如實知見。』」

「或有一些眾生是來自劫初色界初禪之梵眾天,他們都自認為是大梵天王所生,而大梵天王也這麼想。大家都共同執著大梵上帝就是第一因,別無他想;然而大梵天王的身形高廣,容貌、威德、智慧、神通、言語、光明、衣冠等,一一不同於其他梵天眾神,所以又稱為身異想一識住。」

「還有一些是來自色界第二禪的光音天眾生,此天的眾生身形與容貌皆相同無異,但樂受與非苦樂受等二種心智互相交參雜,所以又稱作身一想異識住」

「還有一些眾生是來自色界第三禪的遍淨天。此天的有情身形完全相同,且只有喜樂的心智,故稱為身一想一識住。」

「還有一些眾生是來自空處,故稱空無邊處識住;還有一些眾生,住識處,故稱識無邊處識住;還有眾生是來自住不用處,故稱無所有處識住。以上就是為七識住處。」

「阿難!若比丘能洞悉明瞭這七識住,能知其生起、知其消滅、知其染著、
知其後患、知出離為要,能如實知見的話,這名比丘就一定會這麼說:『這都不是我,我也不是他們,我已如實知見。』這就是七識住。」

「什麼又叫做二入處?就是無想入、非想非無想入。阿難!此二入處,也可能會有沙門、婆羅門認定安隱、救贖、庇護、安全港、燈塔、光明、最終的歸宿、是真實不虛妄、是解脫煩惱的涅槃。』」

「阿難!若有比丘洞悉明瞭二入處,能知其生起、知其消滅、知其染著、知其後患、知其出離為要,能如實知見者,這名比丘就一定會說:『這些不是我,我也不是它們,我已如實知見。』」

「阿難!還有所謂的八解脫,又名八背捨,即八種背棄捨離三界煩惱的繫縛的禪定,是哪八種呢?分別是:

一、            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謂心中若有色(物質)的想念,就會引起貪心來,應該觀想到外面種種的不清淨,以使貪心無從生起,故叫解脫。

二、            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即心中雖然沒有想念色的貪心,但是要使不起貪心的想念更加堅定,就還要觀想外面種種的不清淨,以使貪心永遠無從生起,所以叫解脫。

三、            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一心觀想光明、清淨、奇妙、珍寶的色,叫淨解脫,觀想這種淨色的時候,能夠不起貪心,則可以證明其心性,已是解脫,所以叫身作證,又他的觀想,已經完全圓滿,能夠安住於定之中了,所以叫具足住。

四、            空無邊處解脫。

五、            識無邊處解脫。

六、            無所有處解脫。

七、            非想非非想處解脫。(這四五六七的四種解脫,都是無色界的修定人,各在其修定的時候,觀想苦、空、無常、無我,使心願意捨棄一切,所以叫解脫。)

八、            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滅受想定又名滅盡定,謂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就會領受色聲香味觸之五塵,領受五塵,就會生出種種的妄想來,若有滅除受想的定功,則一切皆可滅除,所以叫滅盡定。」

「阿難!若比丘們能於這八種解脫禪定,逆遊行、順遊行,出入自在,這樣的比丘就叫做得俱解脫的阿羅漢。」

阿難尊者聽聞佛陀所說以上的十二因緣法,心中歡喜異常,並依法奉行。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9/7/30 上午 11:39:56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14063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