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當發何等念死之心 ─ 益西彭措堪布 編述

您是本帖的第 1025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當發何等念死之心 ─ 益西彭措堪布 編述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當發何等念死之心 ─ 益西彭措堪布 編述

敬錄自《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宗喀巴大師 造  法尊法師 譯  益西彭措堪布 編述

http://www.xianmifw.com/book/downssfy.php?nav=&pid=3&nid=21

丑三、當發何等念死之心分二:一、非此處所指的念死之心    二、所應發起的念死之心

【第三,當發何等念死心者。】

應當發起何等念死之心呢?論中首先說明,念死無常所應發起的念死之心,並不是由貪執親友等所產生的怖畏心。然後,再認定此處所應發起的念死之心,並且從因、體相、作用三個方面分析這二者的差別。

寅一、非此處所指的念死之心

【若由堅著諸親屬等增上力故,恐與彼離起怖畏者,乃是於道全未修習畏死之理,此中非是令發彼心。】

如果由於對親屬等強烈執著的緣故,恐懼和他們分離而生起怖畏,這是對於道完全沒有修習畏懼死亡之理所導致的,這裡並不是要讓我們發起這種怖畏心。

這種念死心,就是一般常人怖畏死亡的心態,對此分別從因、體相、作用三個方面分析。

一、怖畏之因:“由堅著諸親屬等增上力故”,即由於強烈貪執今生的親屬、財產、權力等,而對死亡時的分離生起大怖畏。

二、怖畏之相:“恐與彼離起怖畏者”,即由於貪執增上的緣故,恐懼死時和兒女親人離別,失去現世的財產、權力等,而心生怖畏。

三、怖畏的作用:“雖生怖畏,暫無能遮”,這個身體是由業惑力的牽引而入胎結生,終究不免一死,所以雖然死亡充滿恐懼,但也沒有任何助益,無論人們再怎麼恐懼,終須被業力牽引而訣別此生的一切。

寅二、所應發起的念死之心

【若爾者何,謂由惑業增上所受一切之身,皆定不能超出於死,故於彼事雖生怖懼,暫無能遮。為後當來世間義故,未能滅除諸惡趣因,未能成辦增上生因、決定勝因,即便沒亡而應恐怖。若於此事思惟怖畏,則於此等有可修作,能令臨終無所怖畏,若未成辦如是諸義,總之不能脫離生死,特當墮落諸惡趣,故深生畏懼,臨終悔惱。】

那麼,修習死亡無常所應發起的是何種心呢?即由惑業力所招感的所有身體,決定都無法超越死亡,因此對於死亡時將與所愛分離這件事,雖然心生恐懼,但暫時也無法遮止。為了後世義利的緣故,沒有能夠滅除諸惡趣因,不能成辦增上生與決定勝的因,便這樣死去,對此事則應當感到恐懼。如果思惟此事而深感怖畏,就會對後世的義利有所作為,由此便能使自己臨終時沒有任何怖畏。如果即生當中不能成辦後世的義利,總的來說,就不能脫離生死輪迴,特別則將墮入三惡趣中,所以臨終時必定深生恐懼,悔恨憂惱。

這是指出修習無常所應發起的怖畏心,對此也可以從因、體相和作用三個方面來分析。

一、怖畏之因:“為後當來世間義故”,即希求後世義利之心。“後世義利”,包括增上生與決定勝二種義利。

二、怖畏之相:“未能滅除諸惡趣因,未能成辦增上生因、決定勝因,即便沒亡而應恐怖”,即對於未能及時成辦後世義利便死去,心生畏懼。

三、怖畏的作用:“則於此等有可修作,能令臨終無所怖畏”。以下士來說,因為害怕今生當中不能及時成辦增上生因,死後將會墮入惡趣,於是便在生前勤修增上生之因、滅除惡趣之因,所以臨終時就能無所畏懼,轉生安樂善趣。以上士和中士來說,因為害怕即生沒有成辦決定勝之因,死後將會墮入輪迴,於是就在生前勤修決定勝之因、滅除生死之因,所以臨終時便能毫無畏懼。

經由上面二段的比較可以了知,世人畏懼死亡和修行人畏懼死亡有天壤之別,因為:前者是由貪執現世而害怕死時與所愛分離,這種恐懼毫無意義,而且沒有任何助益;後者是由希求後世的義利,而畏懼今生不能及時成辦實義而墮落,這種畏懼能使自心轉入修善,所以有大利益。

【《本生論》云:“雖勵不能住,何事不可醫,能作諸怖畏,其中有何益。如是若觀世法性[1],諸人作罪當憂悔,又未善作諸妙業,恐於後法起諸苦,臨終畏懼而蒙昧。若何能令我意悔,我未憶作如是事,復善修作白淨業,安住正法誰畏死。”】

往昔世尊轉生為王子月時,有一個斯達薩子,想要吃王子,但王子月絲毫沒有畏懼之色,神態安然。斯達薩子非常詫異地問:“世人都害怕死,為何你卻不怕?”

當時王子月的回答,就是《本生論》中這一段頌文:有情以惑業受生之後,縱然再如何努力也無法長久安住,任何事物都不可能醫治死病,因此害怕死亡而怖畏又有什麼利益呢?如是若觀察有情的實相,臨死時人們想起生前所造的罪業,必將生起憂惱和悔恨,而且因為生前沒有行持善業,害怕死後會在來世產生各種痛苦,因此臨終時內心便會處在恐懼而蒙昧的狀態。然而有什麼事能讓我心憂悔呢?我想不起曾經做過這樣的事,而且我一生當中勤修清淨的善法,身心始終安住在正法當中,那麼誰還畏懼死亡呢?

【《四百論》中亦云:“思念我必死,若誰有決定,此棄怖畏故,豈畏於死主。”】

《四百論》中也說:如果誰能在心中決定,認為自己必死無疑,那麼依靠這個念死的心就能夠捨棄怖畏,所以又怎麼會畏懼死主呢?

【故若數數思惟無常,念身受用定當速離,則能遮遣希望不離彼等愛著,由離此等所引憂惱增上力故,怖畏死沒皆不得生。】

因此,如果再三思惟無常,憶念自己的身體、受用必將迅速捨離,就能遣除希望不離開身體、受用等的貪著,由於遠離了貪著所引起的憂惱之力,所以對死亡的怖畏都不會產生。

上面通過說明不念死的過患和念死的利益,成立了“以心執取不死為一切衰損之門,憶念死亡是一切圓滿之門”,由此我們便能明確念死的必要性,從而發起修習念死的欲樂。有了這個欲樂之後,再進一步認定所應發起的念死之心,並不是隨念死亡而畏懼死時將與現世分離的心,而是畏懼死時未能成辦後世義利的心。



[1]   世法性:“世”指有情,“法性”指實相。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3/10/19 上午 10:19:04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4688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