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 《入菩薩行廣釋》 除嗔恚—— 寂天菩薩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講釋

您是本帖的第 834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入菩薩行廣釋》 除嗔恚—— 寂天菩薩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講釋
皈依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論壇遊民
文章:154
積分:1646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3年6月17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皈依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入菩薩行廣釋》 除嗔恚—— 寂天菩薩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講釋
恭敬录自《入菩薩行廣釋》 寂天菩薩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講釋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515

己二、(正論)分三:庚一、除嗔恚;庚二、修安忍;庚三、恭敬有情。

庚一、(除嗔恚):

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聚,

       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





        對菩薩生起一念嗔恚,就會摧毀千劫以來布施、供養諸佛等一切善行所積聚的福德善根。

      要對治嗔恚,必須先認識這種煩惱的危害性。因此,在本品之首偈,便說了嗔恚心可怕的破壞力:一念嗔恚,能摧毀千劫中供養聖尊等所積聚之福德。

      在解釋這個頌詞時,以往各論師有很多辯論,主要辯論的問題是:一嗔的具體定義,嗔恚的具體對境,所毀福德的詳細範圍、界限等等。對這些問題,沒有甚深智慧眼目,用凡夫分別念是難以抉擇的。在漢傳佛教中,弘一大師對這個問題也引《華嚴經》、《佛遺教經》作過論述,但對具體定義方面,沒有詳細的辨析;在藏傳佛教中,對這些問題有很多細緻的辨析。我們在此作一番簡析,以便讓大家清楚地認識這個問題的細節,同時,也培養細緻思維分析的習慣。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嗔」。「一」是指時間,在根霍仁波切的講義中,定義為「成事剎那」,即成辦某一件事從頭到尾的時間。有的人發起「一嗔」,時間可能要長一點,幾分鐘、一兩個小時還是氣鼓鼓的;有的人生嗔恨的時間只是一會兒,臉陰一會兒就雲散天開,恢復正常。這裡的「一」不是細微剎那(一彈指之六十四分之一),如果是這樣,凡夫沒辦法認識嗔恨心。「嗔」在此指程度很猛烈的嗔恚煩惱,在一些論師的注釋中,定義為「強而有力的嗔鬥心」。嗔心更具體的定義在《瑜伽師地論》中抉擇為五相──憎惡心、不堪耐心、怨恨心、謀略心、覆蔽心(《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五、一百二十八頁中也有詳述),這五相全部具足的稱為圓滿嗔恚惡業。關於「一嗔」的定義,爭論較少,在此也不作廣述,總之,就是心相續中的一種損害惡業。

      關於嗔恚所毀的福德善根,辯論有很多,本論中說是千劫供施所積聚之福德;在《入中論》說為一百劫中供施、持戒所積聚之福德。這兩論的差異是由嗔恚的對境不同而引起,《入中論釋》云:「於凡夫生嗔壞百劫之善,於菩薩生嗔摧千劫之善。」嗔恚的對象一般有四種:上位菩薩對下位菩薩、下位菩薩對上位菩薩、等位菩薩互嗔、非菩薩嗔菩薩。《入中論》中所說的是上位菩薩對下位菩薩生嗔,此論所說的是下位菩薩或非菩薩對上位菩薩生嗔,以此有百劫與千劫的差異。有的論師說,此二論之差異是所引經典不同而成,《入中論》根據是《曼殊室利遊舞經》,此經云:「曼殊室利,所謂嗔恚,能摧毀百劫之善根。」而《入行論》所根據的是《寶積經》,此經中說:一嗔能毀千劫所積之善。大家如果去翻閱《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可以看到很多詳細的教證與論述。

      關於嗔恚所毀的善根,果仁巴論師、宗喀巴大師、根桑曲扎仁波切都說包括迴向與菩提心所攝受的一切善根,這一切都可為嗔恚所毀。宗喀巴大師說:菩薩肯定是有菩提心的,但在經論中都說過,他們生嗔恚會毀壞福德善根,以此可推證菩提心與迴向所攝的福德善根能被嗔恚摧毀。也有一些論師引用《華嚴經》與《大集經》中的教證,說菩提心所攝的善根如同金剛寶、入大海之雨滴,乃至未得菩提之間都不會毀壞;在根霍仁波切的講義中,也說已迴向的善根與菩提心所攝的善根不會為嗔恚所毀。當然,我們可以去理解上述的教證中所說的,是無有強烈違緣的情況下,迴向菩提所攝善根肯定是不會失壞的,如果有強烈的嗔恚違緣,菩提心與迴向所攝的善根也能被毀壞。這個辯論大家應動腦筋去分析,也應去尋找教證,找找漢傳佛教中是否有論師分析過。

      善根分為隨福德分善根與隨解脫分善根,前者是有漏的福德資糧,後者是智慧資糧。二者中隨福德分善根,許多論師都承認可以毀壞,但智慧資糧是否可以摧毀呢?這也有許多辯論。在別的論著中還說:願菩提心所攝的善根能被嗔恚摧毀,行菩提心所攝的善根不能被摧毀等等;還有關於嗔恚摧毀的是福善的現行而不是種子……有許多不同的觀點。在此我們從簡,不作廣述。

      無論如何,對一個已生起菩提心的佛子生嗔,其後果非常嚴重,在第一品中也說過:「佛言彼墮獄,長如心數劫。」《經集論》中引用了《三摩地王經》云:「互相若生嗔恨者,淨戒廣聞不能救,參禪住靜不能救,布施供佛亦無救。」凡是想積累資糧的修行人,應盡全力去避免犯這種過失。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3/8/5 下午 08:33:22編輯過]

大悲攝受具諍濁世剎  爾後發下五百廣大願  讚如白蓮聞名不退轉  恭敬頂禮本師大悲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3/8/5 上午 08:32:52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3125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