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 [轉貼]印光大師強力推薦之做人處事指南(一)

您是本帖的第 1559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印光大師強力推薦之做人處事指南(一)
thomasjuang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新手上路
文章:46
積分:650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8月22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thomasjuang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印光大師強力推薦之做人處事指南(一)

文昌帝君陰騭文

一推薦


 

印光大師有云:[文昌帝君於宿世中,心敦五常,躬奉三教,自行化他,惟欲止於至善o功高德者,遂得職掌文衡o恐末學無知,昧己永劫常住之性,因作陰騭文,以訓世人,俾世人深明因果,廣行陰騭,修善修福,得獲善果o]又云:[陰騭文係斷惡修善之資糧,學佛之人,應躬行陰騭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精修淨業,始能了脫生死o]又云;[陰騭文若以大菩提心行之,則可以超凡入聖.了脫生死,斷三惑以證法身,圓福慧以成佛道o]

二文昌帝君簡介

文 昌 帝 君 的 來 歷 : 文 昌 原 是 天 上 六 星 之 總 稱 , 即 文 昌 宮 。 一 說 在 北 斗 魁 前 , 一 說 在 北 斗 之 左 。 六 星 各 有 星 名 , 稱 上 將 、 次 將 、 貴 相 、 司 命 、 司 中 、 司 祿 等 。 文 昌 封 為 帝 君 , 並 且 又 稱 梓 潼 帝 君 , 當 是 元 仁 宗 時 之 事 。 元 仁 宗 延 祐 三 年 ( 1 3 1 6 年 ) 封 梓 潼 神 為 「 輔 元 開 化 文 昌 司 祿 宏 仁 帝 君 」 。 梓 潼 神 與 文 昌 神 合 為 一 神 。 《 明 史 》 的 《 禮 志 》 稱 , 「 梓 潼 帝 君 , 姓 張 , 名 亞 子 , 居 蜀 七 曲 山 , 仕 晉 戰 歿 , 人 為 立 廟 祀 之 」 。 張 亞 子 即 蜀 人 張 育 , 東 晉 寧 康 二 年 ( 3 7 4 年 ) 自 稱 蜀 王 , 起 義 抗 擊 前 秦 苻 堅 時 戰 死 。 後 人 為 紀 念 張 育 , 即 於 梓 潼 郡 七 曲 山 建 祠 , 尊 奉 其 為 雷 澤 龍 王 。 後 張 育 祠 與 同 山 之 梓 潼 神 亞 子 祠 合 稱 , 張 育 即 傳 稱 張 亞 子 。 唐 玄 宗 入 蜀 時 , 途 經 七 曲 山 , 有 感 於 張 亞 子 英 烈 , 遂 追 封 其 為 左 丞 相 , 並 重 加 祭 祀 。 唐 僖 宗 避 亂 入 蜀 時 , 經 七 曲 山 又 親 祀 梓 潼 神 , 封 張 亞 子 為 濟 順 王 , 並 親 解 佩 劍 獻 神 。 宋 朝 帝 王 多 有 敕 封 , 如 宋 真 宗 封 亞 子 為 英 顯 武 烈 王 , 宋 光 宗 時 封 為 忠 文 仁 武 孝 德 聖 烈 王 , 宋 理 宗 時 封 為 神 文 聖 武 孝 德 忠 仁 王 。 元 仁 宗 延 祐 三 年 ( 1 3 1 6 年 ) 敕 封 張 亞 子 為 輔 元 開 化 文 昌 司 祿 宏 仁 帝 君 。 於 是 梓 潼 神 張 亞 子 遂 被 稱 為 文 昌 帝 君 。


忠 主 孝 親 : 文 昌 帝 君 除 有 抗 擊 戰 死 、 忠 主 救 民 之 功 績 外 , 《 梓 潼 帝 君 化 書 》 稱 , 張 亞 子 「 生 及 冠 , 母 病 疽 重 , 乃 為 吮 之 , 並 於 中 夜 自 割 股 肉 烹 而 供 , 母 病 遂 愈 。 後 值 瘟 疫 流 行 , 夢 神 授 以 《 大 洞 仙 經 》 並 法 籙 , 謂 可 治 邪 祛 瘟 , 行 之 果 驗 」 。 因 此 , 文 昌 帝 君 也 是 慈 祥 孝 親 的 楷 模 。 成 書 於 宋 元 時 的 《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 列 舉 古 代 士 人 行 善 得 福 的 事 例 , 說 明 善 有 善 報 、 惡 有 惡 報 , 「 近 報 則 在 自 己 , 遠 報 則 在 兒 孫 」 的 因 果 報 應 , 勸 人 行 善 積 德 。


文 章 司 命 : 《 文 昌 帝 君 陰 騭 文 》 稱 , 文 昌 帝 君 曾 七 十 三 次 化 生 人 間 , 世 為 士 大 夫 , 為 官 清 廉 , 從 未 酷 民 性 烈 , 同 秋 霜 白 日 之 不 可 侵 犯 。 「 濟 人 之 難 , 救 人 之 急 , 憫 人 之 孤 , 容 人 之 過 , 廣 行 陰 騭 , 上 格 蒼 穹 」 。 因 此 , 天 帝 命 文 昌 帝 君 掌 天 曹 桂 籍 文 昌 之 事 。 凡 世 間 之 鄉 舉 里 選 , 大 比 制 科 , 服 色 祿 秩 , 封 贈 奏 予 , 乃 至 二 府 進 退 等 等 , 都 歸 文 昌 帝 君 管 理 。


奉 祀 : 元 明 以 後 , 隨 著 科 舉 制 度 的 規 模 化 和 制 度 化 , 對 於 文 昌 帝 君 的 奉 祀 也 逐 漸 普 遍 。 各 地 都 建 有 文 昌 宮 、 文 昌 閣 或 文 昌 祠 , 其 中 以 四 川 梓 潼 縣 七 曲 山 的 文 昌 宮 規 模 最 大 。 一 些 鄉 間 書 院 和 私 塾 也 都 供 奉 文 昌 神 像 或 神 位 , 其 間 雖 時 有 興 廢 , 但 因 文 章 司 命 , 貴 賤 所 繫 , 所 以 一 直 奉 祀 不 衰 。 舊 時 每 年 二 月 初 三 日 為 文 昌 帝 君 神 誕 之 日 , 官 府 和 當 地 文 人 學 士 都 要 到 供 奉 文 昌 帝 君 的 廟 宇 奉 祀 , 或 吟 詩 作 文 , 舉 行 文 昌 會 。


五文昌:

陰曆二月初三是文昌帝君的誕辰,文昌帝君本名叫「張亞子」或「張惠子」,傳說系晉朝人,事母極孝,做官時不幸戰死,百姓懷念他給他立了一座廟當作「雷神」拜,因為靈驗異常,百姓有求必應。

科舉制度的興盛,每逢考季,士子赴京趕考都會到廟裡拜拜祈求金題名,以後逐漸從「雷神」演變成「梓潼神」,主掌科場命運及士子的功名利祿,凡是讀書人不管是舉人、秀才、貢生、童生及私塾的老師在這天都要準備供品至文昌廟裡祭拜,除了祈福最大的目的就是感恩。風水裡記載:『文昌足學飽經才,南極祥光照玉台,乾坤久固天齊福,神仙來慶壽筵開。』只要考試這個制度還存在,那麼文昌帝君永遠是香火鼎盛。

第二位文昌神即魁星,魁星又稱奎星,係北斗七星第一星,事實上奎星係廿八宿中西方七宿的第一星。「魁」字即鬼搶斗,民間最有名的就是「魁星點斗」,「獨占熬頭」,每逢考季台南赤嵌樓的魁星殿,魁星爺手中的那枝硃砂筆常常不翼而飛,不用說硃砂筆一定是有心人請回家供奉去了。

第三位文昌神即關聖帝君,因為關聖帝君能文能武,文武雙全是目前台灣香火很旺的文昌神。第四位文昌神即呂洞賓,係八仙之一亦是五聖恩主,唯民間把祂想成是破壞姻緣的始作俑者,因此很少人拜祂為文昌神,在此要呼籲讀者千萬別道聽塗說,人云亦云。

第五位文昌神即朱衣使者亦即宋朝的理學家「朱熹」,朱熹整理了相當多「易經」資料,目前台灣風水界所用的易卦大部分出自朱熹之手。至於屏東客家庄一般是供奉「韓愈」為文昌神。新竹關西范家十進士供奉的是范仲俺。以上係台灣有關文昌神的狀況。

三祭拜

民間祭拜文昌帝君的供品一般以生菜為主。1芹菜:代表勤勞、勤奮,2蒜:計算,3蔥:聰明、開智慧、耳聰目明,4菜頭:好采頭,5桂花:發貴、蟾宮折桂,6發糕粽子:高中,7竹筍:順利,8包子、粽子:包中,9油一瓶:加油。

其含義就是希望考生勤奮用功,一舉高中,金榜題名,得到好采頭。唯讀都必須謹記祭拜過的供品一定要帶回家煮給考生吃,千萬別留在廟裡製造垃圾,但民俗有一項禁忌,芹菜、蔥、蒜煮時不可加丸子、蛋,免得考生考個零蛋或完蛋。

四原文

文昌帝君陰騭文

(如有時間 每日晨昏可讀誦一遍 並依照遵循 更有不可思議之功德 很靈驗喔!)

                 帝君曰:

     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
     之孤,容人之過;

     廣行陰騭,上格蒼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賜汝以福。

     於是訓於人曰:

     昔于公治獄,大興駟馬之門;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

     救蟻,中狀元之選;埋蛇,享宰相之榮。

     欲廣福田,須憑心地;

     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

     正直代天行化,慈祥為國救民;存平等心,擴寬大量,

     忠主孝親,敬兄信友,和睦夫婦,教訓子孫,毋慢師長,毋侮聖言;

     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經,報答四恩,廣行三教;

     談道義而化奸頑,講經史而曉愚昧;

                  濟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

     矜孤卹寡,敬老憐貧,舉善薦賢,饒人責己;

     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施棺槨,免屍骸之暴露;

     造漏澤之仁園,興啟蒙之義塾;

     家富,提攜親戚;歲饑,賑濟鄰朋;

     斗秤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奴僕待之寬恕,豈宜備責苛求;

     印造經文,創修寺院;

     捨藥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煩;點夜燈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濟人渡;

     或買物而放生,或持齋而戒殺;

     舉步常看蟲蟻,禁火莫燒山林;勿登山而網禽鳥,勿臨水而毒魚蝦;

     勿宰耕牛,勿棄字紙;

     勿謀人之財產,勿妒人之技能;勿淫人之妻女,

     勿唆人之爭訟;勿壞人之名利,勿破人之婚姻;

     勿因私讎,使人兄弟不和;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

     勿倚權勢而辱善良,勿恃富豪而欺窮困;

     依本分而致謙恭,守規矩而遵法度;諧和宗族,解釋冤怨;

     善人則親近之,助德行於身心;惡人則遠避之,杜災殃於眉睫;

     常須隱惡揚善,不可口是心非;恆記有益之語,罔談非禮之言;

     翦礙道之荊榛,除當途之瓦石;修數百年岐嶇之路,造千萬人來往之橋;

     垂訓以格人非,捐資以成人美;作事須循天理,出言要順;

     見先哲於羹牆,慎獨知於衾影;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永無惡曜加臨,常有吉神擁護。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

     百福駢臻,千祥雲集,豈不從陰騭中得來者哉?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6/10/23 上午 03:18:07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4688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