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菩 提 心 的 修 法 ─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講授

您是本帖的第 4271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菩 提 心 的 修 法 ─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講授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菩 提 心 的 修 法 ─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講授

菩 提 心 的 修 法

2007年於杭州開示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講授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釀吉欽布奏旦涅密襄  大悲攝受具諍濁世刹

松內門蘭欽波鄂嘉達  爾後發下五百廣大願

巴嘎達鄂燦吐契密多  讚如白蓮聞名不退轉

敦巴突傑堅拉恰擦洛  恭敬頂禮本師大悲尊

上師瑜伽速賜加持

內慶日沃再愛香康素  自大聖境五臺山

蔣華圖吉津拉意拉門  文殊加持入心間

晉美彭措夏拉所瓦迭  祈禱晉美彭措足

共究多巴頗瓦津吉洛  證悟意傳求加持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菩提心的修法若講廣一點,內容就比較多,但因為時間關係,我只是給大家略說。

大概在半年以前,我要求大家每天早上要觀菩提心,時間最少是半個小時,可是我當時比較忙,沒有詳細講怎麼樣觀修,很多人在這個問題上比較茫然。有些人早上起來之後,想一想「我今天要幫助眾生、利益眾生」就可以了,有些人觀到勝義菩提心的空性方面去了,這種現象最近比較多,所以我今天簡單介紹一下觀修方法。

一、觀修菩提心的必要性:

學過《入行論》等大乘論典的人都知道,在所有的修行當中,菩提心的地位舉足輕重。如果沒有修成菩提心,一切顯宗和密宗的修法功德不大,甚至很可能修偏了,所以首先一定要了解菩提心。

但光是了解還不夠,現在很多人對佛法只了解就滿足了,其實學佛法、信佛法、修佛法是不相同的。我們相信佛法,叫信佛法;字面上知道一點理論,這叫學佛法;不但是相信、知道,而且實際行動中真的去做,這叫修佛法。這幾個概念是完全不同的。比方說,我們首先不知道某個企業,後來通過各種方法,相信有這個企業的存在,這叫信;然後了解它的建築、規模、設施,這叫做學;最後掌握企業從開業到發展的整個狀況,自己在行動中去運作,就叫修。

有些人根本不信佛教;有些稍微信一點;有些信一點,也學一點,但從來沒有修過,實際上最關鍵的是什麼呢?就是要修佛法,將自己所了解的知識再三串習,再三修持。很多人字面上知道菩提心,剛才有些居士也背了《入行論》第一品,功德真是非常大,但你們修了沒有呢?沒有修的話,佛法的力量體現不出來。所以,信佛法不行,學佛法也不行,一定要修佛法,否則自己臨死時可能一點也用不上。有些人理論上講得天花亂墜,自相續卻與佛法背道而馳,原因是什麼呢?就是沒有修持。因此,我非常希望大家一定要修菩提心。

我們平時所修的法是大乘還是小乘,完全取決於是否有菩提心。我以前也提過多次,比如說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詞上面不分大乘和小乘,以出離心來攝持,就成了小乘的念佛法門;以菩提心來攝持,就是大乘的念佛法門。在佛面前磕頭、供燈,也不分大乘和小乘,此善根成為什麼樣的善根,根本決定於自己的心態。譬如三個人今天在佛像前供燈、燒香、磕頭,一個人是為了今生的利益,求佛保佑家庭平安、生意興隆;一個人想自己獲得解脫;一個人是為了天下無邊的一切眾生而發願。表面上看來,三個都是供三盞燈、點三支香、磕三個頭,功德似乎一模一樣,可是由於不同的三種發心,相應就有了世間、小乘和大乘三種功德。所以,在修行過程中,每個人需要發菩提心。

藏傳佛教的大成就者恰美仁波切說過:「密宗的即生成就,是以菩提心為因,密宗的方便方法為緣。」可見,藏傳佛教的即生成就,離不開菩提心。同樣,漢傳佛教的淨土宗和禪宗,也離不開菩提心。釋迦牟尼佛三藏十二部經典中,離開菩提心的大乘法門,絕對是找不到的。不能說「正因為我是禪宗的,正因為我是淨土宗的,這個法肯定是大乘」,要知道,之所以說是大乘,必須以菩提心來攝持。故大家先要知道菩提心的重要性,知道了以後,自己才會願意去修。

二、觀修菩提心的方法:

具體怎麼樣修呢?這個竅訣非常多,無垢光尊者的《大圓滿心性休息》、巴楚仁波切的《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堪布阿瓊(巴楚仁波切的傳承弟子,大圓滿虹身成就者)的《大圓滿前行筆記》、恰美仁波切的《山法》及阿底峽尊者的教言中,都講到了修菩提心的竅訣。我今天將這幾個結合起來,大致給大家介紹一下。

菩提心,是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獲得無上佛果的一種發心。有人認為菩提心非常簡單,行住坐臥、吃飯走路,以利他心來攝持就成了菩提心;有人認為菩提心非常困難,只有等明心見性或證悟空性以後才可以生起。實際上,這兩個都是墮入一種極端。我們不能認為菩提心太簡單,隨便哪個凡夫人都能修得起來;也不能認為太難了,因為很多高僧大德都明確說過,即使沒有得到一地菩薩的境界,也可以產生菩提心,故大家應該對自己有信心。

1、菩提心的前行:四無量心 ()

你們早上起來之後,先要從四無量心開始修。所謂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捨。為什麼稱之為「無量」呢?因為修這四種心,功德無量,福報也無量,沒有大的心量,沒辦法修持,所以叫無量心。

本來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中,最初應該從慈心開始修,但是按照巴楚仁波切的竅訣,如果首先沒有修成捨心,那麼慈心與悲心就會偏墮一方,達不到完全清淨,所以最先要從捨心開始修。

所謂的捨無量心是指斷除對怨敵的瞋恨、對親友的貪愛而對一切眾生無有親疏的平等心。許多人對親人很關心,親人遇到一點麻煩,就全力以赴地去幫助,而怨敵如果遇到困難,不但不幫助,反而心裡樂滋滋的,大叫「活該」。有了這種心態,相續中有沒有真正的菩提心呢?沒有!

儘管凡夫人無法根除這種習氣,但起碼也要盡量去做,看到任何一個眾生遇到困難時,應當有幫助之心。對親友不要特別貪執,對怨敵也不要特別憎恨,這兩個若能完全平等,就叫做捨無量心。

正式觀修的時候,應該將親人觀在左側,怨敵觀在右側(這是堪布阿瓊的竅訣,與《前行》的觀想方法不同)。以普通人的習慣,如果敵人坐在這一邊,母親坐在那一邊,他會面朝母親而背向敵人,為什麼呢?因為他對敵人有意見,對母親有貪執。但在修菩提心時,一定要將這二者同等對待。因為眾生無始以來都當過自己的父母,這一點有豐富的教證和理證,噶當派的阿底峽尊者,在講七種教言的前三種──知母、念恩、報恩時,對此分析得相當透徹。

任何眾生都當過自己的父母,剛開始很多人有點想不通,覺得這是不可能的。其實在這個世間上,不可能的事情非常多,只要你通過再三辯論、再三思維,逐漸逐漸會接受的。若能明白眾生都當過自己的父母,那為何對怨敵有憎恨心呢?這都是未經觀察所造成的。事實上,眾生與自己的親疏關係不定,如今被當作親友的這些人,在以往的生生世世中,有許多都是曾加害過自己的仇人。

從前,國王赤松德贊(文殊菩薩的化身)的女兒蓮明公主,十七歲就突然離開了人世。國王見到蓮花生大師時,問道:「我這個公主也算是一個很有福報的人,因為她轉生為我的女兒,並有幸遇見了您等猶如真佛般的大智者,可是為什麼她的壽命如此之短呢?」

蓮花生大師回答說:「其實,你這位公主並不是因為福報而投生為你的女兒,而是她前世跟你有仇怨。往昔我們修建夏絨卡繡大塔時,蓮明公主在那時為一隻毒蜂,它叮在你的肩上,你無意之中把它打死了,正是由於當時的命債,它才轉生為你的女兒。」

同理,我們現在恨之入骨的怨敵,甚至隨意殺害的旁生,往昔也曾經做過自己的父母。淨宗十一祖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中講過一個事實:南京有個養驢的人家,主婦生下一個兒子,不久即去世,死後墮入畜道為驢,且轉生於原來家中。多年後的一日,其子令驢背糧食回家,由於驢已衰老,行走極為緩慢,遂遭鞭子狠狠抽打,直至皮破出血。這天晚上,驢托夢給兒子說:「你不要這樣狠心打我,我就是你的生身母親,因過去偷你父親四兩銀子,今生變驢來還債。現在債已還清,我也已經脫苦,所以才能托夢於你。」兒子從夢中驚醒,非常後悔,從此善待此驢,不再使用。

還有一則故事說:從前有個屠夫,買了一頭大肥豬,想把這頭豬牽去宰殺。說來也奇怪,不但自己牽它不動,就是請很多人去牽,它也紋絲不動。大家正在無計可施時,文殊菩薩示現一個普通人對屠夫說:「你如此勞心費力也無濟於事,不如讓我來試試。」屠夫聽了很歡喜,以為這個人力大無比。豈料此人並不去牽它,只是輕輕呼喚它的名字,豬就欣然移動身軀,隨之而去。這時,那個屠夫卻放下屠刀,泫然而泣,因他聽到的名字不是別人,正是他已去世的父親。

漢傳佛教也好,藏傳佛教也好,都承認一切眾生當過父母,包括自己的怨敵和所殺害的眾生。我們沒有宿命通,並不能現見這一點,但是通過學習,應該對親人不生貪心,對怨敵不生瞋心,這兩個基本上平起平坐時,捨無量心就修出來了。

其實,我們執著的範圍是可以擴大的。打個比方說,兩隊進行比賽時,如果是家庭與家庭之間,我會希望我這一家要贏;如果是村子與村子之間,我就想我們村要贏;如果是杭州與北京比賽,那麼我所執就在杭州上了;如果中國與美國比賽,執著的範圍會進一步擴大……因此,執著是虛幻無實的,如果真正去觀察,敵人也是我的,父母也是我的,道理上完全可以打平。到了這樣的境界時,看見敵人不會有害心,看見親人不會有貪著,貪瞋的對境都是平等的。

當然,開始修會有一定的困難,但若修了一兩個月,明顯的效果就可以出來了。

然後修悲無量心悲無量心是願三界輪迴的所有眾生,全部都離開痛苦。我剛才也講了,一切眾生都當過父母,知道這一點叫「知母」;其次要憶念恩德,他們當父母時,賜予我身體和生命,給予我財產及學習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機會,所以父母的恩德非常大,我一定要「念恩」;了知上述道理後,最後的結論是什麼呢?就是要「報恩」

報答恩德,對我們佛教徒來講非常重要。有些人認為出家就是不孝,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從佛傳中也可以看出,釋迦牟尼佛對父母非常感恩,與世人不同的是,佛的報恩方式更勝一籌。佛陀當年證道之後,曾回迦毗羅衛國為父親宣說佛法,並上三十三天為母說法。淨飯王圓寂時,阿難以佛的堂弟身份,請求為伯父扶棺;羅睺羅以淨飯王的長孫身份,要求為祖父扶棺。佛陀對兩人的請求予以婉拒,說:「你們的孝行非常可嘉,然而為給末法時代的眾生示範,今日必須由我親為父王扶棺,以免一般人以為出家不問父母之事。」結果佛陀親扶靈柩,步行直到火葬之處。

在漢傳佛教中,順治皇帝的國師玉琳國師,就曾接母親到寺中侍養。他將別人供養自己的錢分作五份:一份供佛,一份印法本,一份奉養母親,一份自己受用,一份與眾結緣。黃檗禪師說過:「一子出家,九族生天,若不生天,諸佛妄言。」這樣的行孝,一般人以為不孝,殊不知這才是真正的大孝。

修悲無量心時,不用觀旁邊的怨敵和父母,只需以母親為所緣境,唯一對她觀修,然後慢慢推至沒有關係的眾生、自己的怨敵,範圍擴大到一個國家、兩個國家……最後對一切眾生普遍觀修。這樣,悲心自然可以生得起來。

悲心和慈心的修法,也可通過呼吸修持自他交換。即觀想眾生的痛苦、惡業、不愉快,以氣體的形狀吸入自己身體,自己代受三界眾生的一切痛苦,這是悲無量心;觀想自己的快樂、善業、福報等,以氣體的形狀呼出,融入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快樂,這是慈無量心。

其實這個很簡單,如果短暫的時間中一直這樣修,功德是非常大的。有了慈心,邪魔外道也不能摧毀,堪為世間的應供處;有了悲心,一切佛法的根本就具足了。因此,你們修菩提心實在困難的話,可通過這種方式來先修慈悲心。

2、菩提心的正行

四無量心若修得好,修菩提心就不會太難。前面的修法若沒有成功,即使你遇到一個眾生或者緣所有眾生的總相,暫時生起一點菩提心,但遇到關係不好的人或其他旁生時,以菩提心來對待是很困難的。

有些人雖然發了菩提心,可是實際行動中,自己的母親生病了,馬上把她送到醫院,錢全部拿出來付醫藥費;而素不相識的人生病了,一分錢都捨不得花;怨恨的敵人生病了,那就更不用說了。這就是因為捨無量心沒有修好,如果修好了,縱然你沒有得到一地菩薩的果位,徹頭徹尾是個凡夫人,但在你的修行境界中,父母跟其他眾生也不會有任何差別。

所以,大家不要認為自己境界很高。有些人稍微學一點佛,就整天講神通、開天眼,「我看到這個,我看到那個」,經常都是說這些,沒有必要!我們的境界真的很低,看見一個可憐的眾生時,只是會想「他多可憐啊」,根本不會像對待母親那樣去幫助,因此我們離大乘還差得非常遠。當然,也不要把佛教看成是神話,覺得「像我這樣的人永遠也修不成,永遠也沒有機會」,不要這樣歧視自己,只要肯下功夫,每個人都有殊勝的因緣。

修菩提心之前,打好四無量心的基礎很重要,修的時候還要具備兩個條件:願眾生離開痛苦、願眾生獲得佛果。光是看眾生很可憐,想要幫助他,是不是菩提心也不好說,因為菩提心必須要「緣佛果」。什麼叫緣佛果呢?就是願眾生獲得佛的果位,遠離三界的所有痛苦,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自己心甘情願做任何事情。

佛陀在《教王經》中,將菩提心的學處講得非常清楚,經云:「對自他一切善根進行隨喜,之後迴向發願,是願菩提心的學處;盡心盡力地行持六度萬行,是行菩提心的學處。」因此,大家不要認為自己境界很高,我們不要說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也修得不好。但即便如此,還是要修,哪怕修十分鐘,功德也是不可思議。有些人每天早上起來時,什麼都不觀想,光閉著眼是沒有用的。現在初學者最需要的是修自他交換和知母念恩等教言,若能反反覆覆修持,菩提心肯定會生起來的!

希望你們以後每天至少要修一修菩提心。其實這沒什麼不會修的,通過呼吸來修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七八十歲的老菩薩都能做到,而這種功德,是任何一種功德都比不上的。現在的佛教界中,有些人對神通很感興趣,一提到菩提心就不太重視。這種做法不太好。以前的大天比丘有八大共同成就,天眼等統統具足,正因為具足這些,最後他造的業也非常可怕。所以,大家不要希求外相上的東西,應該在心地上下一番功夫。

如果有了菩提心,罪業再大也可以消除;如果沒有菩提心,怎麼樣懺悔也收效甚微。恰美仁波切有個比喻說,鐵丸子雖然很小很小,但放在水裡會沉下去,同樣,若沒有菩提心攝持,罪業儘管微不足道,卻可以讓你墮落惡趣。空心的鐵管雖然很大很大,但放在水裡會浮起來,同樣,儘管你造的業非常可怕,可是若有菩提心,那麼不會墮下去。這是非常好的一個比喻。

你們大城市裡的人,不管是吃肉也好、殺生也好,從小到現在可能造了很多惡業,現在沒有懺悔的話,未來的命運如何非常難說。因果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簡單,無論你信不信,只要播下了種子,果肯定會出現的,只不過自己不發現而已。如果你因不發現就隨便造業,這是非常愚癡的行為。大家得到了這麼好的人身,遇到了這麼殊勝的佛法,應以菩提心來攝持修行,倘若錯失良機,的的確確非常可惜!

我經常發自內心地想:「今生幸好遇到了法王如意寶這樣真正指示解脫道路的上師,同時又遇到了這麼好的正法,否則在茫茫人海中,假如遇到一些邪知識和邪法,自心很可能隨外境而轉,結果陷得越來越深,最後不可救藥。」

你們遇到佛法也很不容易,千萬不要浪費人身,一定要學習佛法、行持善法。尤其在行持善法時,切忌追求表面形象,理應切實地觀想佛陀、修菩提心。哪怕只修五分鐘的菩提心,形象上的功德也不及其萬分之一。菩提心的功德誰都了知,但如果沒有觀想、沒有行持,對自己也不會有絲毫利益。

菩提心的具體修法,《大圓滿前行》、《心性休息三處三善引導文》當中也有。沒有什麼不會的,一定能修得起來。做任何事情剛開始都會有困難,比如修一間房子,挖地基、搞設計,很多方面非常麻煩,但是打好基礎之後,進展就會比較順利。同樣,任何修行在起步時,心態還沒有調整過來,要進入另一個世界,很多人覺得困難重重,但只要真正去修,就不會有那麼大困難。

我們學哪個教派都一樣,凡是釋迦牟尼佛的法教,都要先發菩提心,中間積累資糧,最後成就佛果。宗派方面是不分的,不要認為「我是這個上師的弟子,我是學那個教派的,可能不需要修菩提心」。自己欺騙自己是沒有用的,別人欺騙你也沒辦法,但若自己欺騙自己,這個世界上誰會救你呢?

你們現在有殊勝的緣分,還是要多學一點,認認真真去修菩提心,不然會像遇到如意寶卻沒有使用一樣,非常遺憾。但願大家能生起真實無偽的世俗菩提心,繼續努力之後,一旦生起了遠離一切戲論的勝義菩提心,那個時候,度化眾生的事業自然而然會興盛的。

 

附:

問:通過呼吸修自他交換,我有一個顧慮:很多大德因發菩提心代眾生受苦,身體變得比較差,我們會不會也變成這樣?

師言:肯定不會的。很多大德身體不好,也不一定是菩提心觀得太多了。菩提心的力量和功德非常大,而且這種呼吸法,是一種竅訣性的修法。

退一步說,即使你身體不好,作為發了菩提心的人,只要能減輕眾生的痛苦和惡業,我們應該心甘情願代受,身體不好也可以。

但實際上,因為你觀得太多,以致身體爬不起來了,不會有這種狀況!

 

問:如果身體不好,請上師加持,上師會不會痛呢?

師言:上師肯定不會痛的,因為上師沒有造惡業。

每個人所得的病,一種是前世殺害眾生的果報,還有一種是今生中偶爾四大不調。上師一加持,病就跑到上師身上,這種現象應該沒有。不然的話,我們去醫院讓醫生治療,病全部跑到醫生身上,那所有的醫生都不敢看病了。

作為上師,他是祈求三寶的加持,讓你遠離相續中的邪魔干擾或四大不調。有些通過加持可以去掉,而有些因前世殺害眾生,今生必須通過身體的痛苦來償還,上師作了加持也不一定馬上見效。但不管怎麼樣,給上師不會添麻煩的,盡量讓他加持吧!

問:既然如此,為什麼《大圓滿前行》中說,有位上師能代狗受挨打之苦?

師言:是啊,這個有點嚴重啊!(眾笑)

在我們藏傳佛教中,修菩提心的時候,確實有將眾生痛苦自己代受的竅訣。《前行》中也講過,阿底峽尊者的上師仁慈瑜伽,可以把狗的痛苦自己代受。有這方面能力的話,他自己會不會特別痛呢?在顯現上,他可能會說「啊喲喲,很痛啊」,實際上有了這樣的能力,就不會痛。這一點,看過《釋迦牟尼佛廣傳》便會清楚。

接受別人的痛苦,對有能力的上師而言,是非常輕易的事情,只不過是將眾生的痛苦歸為己有,這也是諸佛菩薩在修道中的一種現象。因此,上師顯現上可能會痛,但不會有麻煩的。

 

問:四無量心本是獲得梵天果位的因,但現在看來,它是菩提心的前行,是成佛的因。這個界限是怎麼分的?

師言:四無量心也叫「四梵住」,這在《俱舍論》中講得比較廣。梵天認為三界輪迴的眾生都是他的子女,而我們發大乘菩提心時,也是觀所有眾生為自己的父母,這個地方有相似之處。但是按照小乘的觀點,梵天並沒有讓眾生獲得佛果的心態。因此,二者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梵天所緣的眾生是無量無邊的,因為他當時認為三界眾生是自己的子女,故希望他們都獲得快樂,這樣的發心還是有一定功德。但真正的菩提心已經超出了四梵住,儘管她也有四無量心,但與四梵住不同的就是──願一切眾生獲得佛果。

 

註:四無量心若想廣修,則慈、悲、喜、捨都要修;若想略一些,可只修慈心和悲心;若想最略,只修悲心即可,其他的已包含其中。此處只講了捨心和悲心的修法,修慈心、喜心的竅訣,可參閱《大圓滿前行》或《大圓滿心性休息》。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11/26 上午 03:12:57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2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http://www.larong-chuling.com/pages/category5_2.htm

http://211.72.163.194/pdf/06.pdf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

普賢上師言教

全知巴楚仁波切 著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譯

 

法 王 序

大圓滿龍欽寧體是集廣大班智達派《龍欽七寶藏》及甚深古薩里派《四心滴》二者之密意於一體、即生可獲得金剛持果位之甚深正法。

此《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不僅完全包括了三士道次第,而且具有殊勝竅訣要點。因此,諸欲解脫者必須實修。尤其是當今時代許多人不經過前行修煉,卻首先高攀大手印、大圓滿等正行法,以致正法與補特伽羅背道而馳。所以,諸位首先唯一實修此前行至為重要。

此深法攝集了藏地興盛的薩迦、格魯、噶舉、寧瑪派的引導文及廣弘於漢地的淨土、華嚴、禪宗等一切顯密修要,並且具有持明傳承殊勝之加持。祈請三根本、護法神賜予如理修行此法之具緣者加持,並普降成就甘露妙雨。

本法傳承︰巴楚仁波切傳與樂喜堪布公美,彼傳給喇嘛羅珠仁波切,大恩上師羅珠仁波切傳與我。

對於此次譯成漢文、校訂並傳講,本人由衷隨喜。同時,祝願弘法利生事業吉祥圓滿!

              釋迦比丘晉美彭措勇列致

於藏曆鐵龍年神變月初三自壽六十八歲之際

              西元二○○○年二月八日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11/26 上午 03:15:32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3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簡介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一九六二年出生於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爐霍縣下羅科瑪鄉。與生即俱對三寶不退之信心,以及對眾生猛烈之悲心。

一九八四年,捨俗出家,於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依止大恩根本上師如意寶 晉美彭措法王,潛研教理,勤苦修持。後通過講論、辯論、著論成為學院大堪布。

十多年來,對藏漢學法弟子未嘗間斷地傳講顯密經論、竅訣。尤其於一九八七年隨法王朝拜五台文殊聖地後,有感於內地聖教衰微,邪外猖獗,遂立志弘揚密乘於漢土。十幾年來,至勤至精,日不缺講,夜不乏譯,就這樣藏傳古德大論之漢譯文一本接一本問世,令漢族四眾弟子欣喜雀躍承飲法雨甘露。於翻譯經論的同時,為了釐清種種錯誤混淆的知見,堪仁波切又著作了許多啟迪信眾的精短論文。如今弟子們自己集結其譯作,總名《顯密寶庫》;著作總名《妙法寶庫》。

堪仁波切是法王任命的漢族四眾弟子的主要傳法上師。喇榮顯密國際學經會,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現有眾多常住漢族四眾弟子。在堪仁波切的精心安排下,次第學修顯密經論。為了令弟子們能安住道場,專心學修,堪仁波切又費心張羅弟子們的生活費,從學習到生活,無不關懷照料。數年來,堪仁波切以其悲願,培養造就了眾多具正知見、持清淨戒的僧才,其中於教於證,均不乏佼佼者。

堪仁波切平日不苟言笑,甚至時而現忿怒相,不留情面地直指弟子之錯誤,然而他真切猛厲之悲心,以及母憐獨子般的慈愛關懷,令座下弟子由衷敬畏愛戴。

若非乘願而來的菩薩,誰能發如此的悲弘誓願,誰有如此堅固的耐心,能夠數年來始終如一,不眠不休的傳講、翻譯、著作,將身心全然奉獻給上師、三寶、眾生!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11/26 上午 03:17:20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4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索達吉堪布住世祈請文

具德上師加持入心間

不偏眾生普降大法雨

三學之藏索朗達吉尊

祈請身壽不變久住世

願以發心皓月之光明

五濁黑暗消於法界中

由喇榮漢僧法會的所有弟子,鄭重請求寫此文。但堪布本人特別遮止故,吾者無計奈何時,心中頓顯此偈於十七勝生丁丑年西元一九九七年三月二十八日,阿旺羅珠宗美(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善言也。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11/26 上午 03:18:24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5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譯著開示集:

http://www.zhibeifw.com/index.htm

http://www.zhibeifw.com/book.htm

菩 提 文 庫

《佛教科學論》 《智海浪花》 《略說佛教各派互不相違》

《博士訪談錄》 《紅塵中的佛光》 《僅有借鑒與研究是不夠的》

《前世今生論》 《百業經》 《開啟修心門扉》 《放生功德文》

《金剛經釋》 《修心八頌略釋》 《持戒功德如意寶樹》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修心七要>耳傳略釋》

《親友書釋•白蓮鬘》 《山法寶鬘論》 《菩薩寶鬘論略記》

《親友書略釋》 《入菩薩行廣釋》 《入行論釋•善說海》

《三十忠告論要義簡疏》 《<入行論>之修行次第》 《三殊勝》

《入菩薩行論略釋》 《教言彙集》 《君規教言論釋》

《二規教言論淺釋》  《格言寶藏論釋》 《自我教言略解》

《戒律輯要》 《俱舍論釋》 《俱舍問答》 《因明論集》

《阿毗達磨俱舍論頌講記》  《中觀莊嚴論釋》 《中論釋》

《中觀四百論廣釋》 《現觀莊嚴論釋》 《密宗斷惑論》

《小甘露丸》 《事師五十頌釋》 《入密明燈論》 《藏密素食觀》

《事師法五十頌大義》 《破除邪說論》 《藏密問答錄》

《觀音心咒轉經輪功德》 《<遠喚上師•悉地藏流>簡釋》

《竅訣金鑰簡釋》 《轉經輪的功德》 《上師瑜伽速賜加持》

《大圓滿龍欽寧體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 《勝利道歌淺釋》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解脫道總要》 《四法寶鬘論略解》

《竅訣寶藏海》 《竅訣寶藏論釋》 《定解寶燈論淺釋》

《智悲精滴》 《蓮師刹土雲遊記》 《全知無垢光尊者略傳》

《密宗大成就者奇傳》 《欽則益西多吉密傳》 《藏傳淨土論》

《全知米滂仁波切略傳》 《密宗虹身成就略記》 《文殊占筮法》

《三主要道論簡釋》 《菩提道次第攝頌淺釋》 《旅途的腳印》

《悲慘世界》 《修學的旅途》 《泰國遊記》 《兒童佛教課》

《順治皇帝出家偈淺釋》 《預言》 《閒談問答錄》

殊勝法寶持續增加中……

 

http://www.zhibeifw.com/media.htm

法 音 宣 流

心經(共10講)  中論(共114講)中觀莊嚴論(共128講)

中觀四百論(共93講)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共188講)

俱舍論(共161講)定解寶燈論(共61講) 讚戒論(共17講)

山法寶鬘論(共49講)三戒論(共102講)沙彌五十頌(共9講)

事師五十頌釋(共8講)修心七要(共8講)淨土教言(共8講)

開啟修心門扉(共55講)巴楚仁波切之教言(共5講)

克主傑十大誓願(共1講)遠喚上師(共1講) 轉經輪功德

三殊勝  觀音心咒之功德  供燈之功德  繞塔之功德

持續新增中。此欄所收藏之法寶,僅為堪仁波切所傳講經論中之極少部分。

 

http://www.larong-chuling.com/

http://www.larong-chuling.com/pages/category5.htm

慧 光 集

http://211.72.163.194/pdf/01_001-272.pdf

密宗斷惑論

藏密問答錄

密宗虹身成就略記

http://211.72.163.194/pdf/03_001-552-s.pdf

百業經

http://211.72.163.194/pdf/06.pdf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

普賢上師言教

http://211.72.163.194/pdf/07.pdf

藏傳淨土教言

http://211.72.163.194/pdf/08.pdf

http://211.72.163.194/pdf/09.pdf

http://211.72.163.194/pdf/10.pdf

入菩薩行論廣釋

http://211.72.163.194/pdf/13.pdf

http://211.72.163.194/pdf/14.pdf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http://211.72.163.194/pdf/17_001-424.pdf

http://211.72.163.194/pdf/18.pdf

格言寶藏論釋

http://211.72.163.194/pdf/19.pdf

晉美彭措法王教言薈萃

http://211.72.163.194/pdf/20.pdf

雪域高僧傳

http://211.72.163.194/pdf/24.pdf

開啟修心門扉

山法寶鬘論

http://211.72.163.194/pdf/26.pdf

《定解寶燈論》淺釋

全知米滂仁波切 著

《親友書》略釋

龍樹菩薩 著

《自我教言》略解

巴楚仁波切 著

http://211.72.163.194/pdf/27_001-552-s.pdf

入行論釋•善說海

http://211.72.163.194/pdf/29.pdf

俱舍論釋

http://211.72.163.194/pdf/31.pdf

中觀四百論廣釋•

句義明鏡論

http://211.72.163.194/pdf/34.pdf

正法醍醐

《二規教言論》講記

《金剛經》開示錄

http://211.72.163.194/pdf/35.pdf

中論釋•

善解龍樹密意莊嚴論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11/26 上午 03:19:52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6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喇榮堪布索南達吉

無 量 壽 蓮 生

特 勝 度 母 眾

令 師 壽 堅 固

教 眾 願 成 辦

應中國內地漢族四眾弟子之祈求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烏金欽列多傑

書於菩提迦耶金剛座聖地

公元二零零六年一月十五日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11/26 上午 03:21:36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7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菩 提 心 略 修 法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 傳講

一、菩提心的利益及其重要性

以前,我曾反覆強調過菩提心的重要性及其利益,也要求大家修菩提心。但是其具體修法,這裡絕大多數人還沒有聽過。看書和聽講還是略有不同的,所以,今天講一講菩提心的修法。

以前講過,有了菩提心才能夠救渡衆生,菩提心是我們唯一的依處,除了菩提心以外,不要說世間所謂的圓滿,就是出世間聲聞、緣覺等小乘修法,都是不究竟的。所以,只有菩提心才能夠挽救自他一切衆生,只有菩提心才能夠解決一切問題。

如果我們有菩提心,就能於一刹那間清淨無始以來的罪業,犯別解脫戒和密乘戒的罪過也能清淨,同時也能圓滿衆多資糧,這是菩提心自身所具備的能力。也就是說,即使沒有單獨修金剛薩埵等懺悔的法,也沒有單獨修曼茶羅等積累資糧的法,僅僅依靠菩提心,也可以得到同樣的結果。所以,如果有菩提心,一切就都可以圓滿。

那麽,五加行中爲何有積資懺罪的法呢?沒有菩提心時,這些修法可以幫助我們發起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後,再加上積資懺罪之法,則修法的進步會更快、更圓滿。之所以需要這些修法,不是因爲菩提心不能清淨罪業,也並非因爲菩提心不能積累資糧。所以,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生起真實不虛的菩提心難度很大。從無始以來,我們一直在串習著一切爲自己打算,而一心一意、誠心誠意爲其他衆生打算的念頭少之又少,即使有,其範圍也非常有限。因爲,我們早已習慣了自私自利之心,卻從未串習過利他之念,所以,要發起菩提心確實很難。但縱使困難再大,也要勵力修習。

如果有菩提心,莫說後世,即使在現世當中,無論遇到的是幸福還是痛苦,自己也都能坦然面對、妥善處理,而且能爲衆生帶來諸多利益。比如說剛剛發起菩提心的人,他雖然沒有什麽證悟的境界,但是,僅僅依靠菩提心的能力,他也可以給予衆生極大的利益。

既然菩提心這麽重要,我們應該用何種方法使自己生起菩提心呢?在彌勒菩薩的《經莊嚴論》中講道:在前世善根成熟時,有些人便可以産生菩提心。何謂前世善根?它成熟時是怎樣的情形呢?

所謂的前世善根也叫做佛種。佛的種子有兩種:一個是智慧的種子,另外一個是方便的種子,亦即慈悲心的種子。

1、智慧的種子。智慧的種子成熟時是怎樣的情形呢?在《入中論》裡講過,一些大乘根機成熟的人在聽到大空性時,會感動得汗毛豎立、眼淚直流,生起極大的歡喜心,此時,這種人便開始成熟了智慧(證悟空性)的種子,他若能繼續學修,就有可能很快證悟空性。

2、方便的種子,也稱做慈悲心的種子。慈悲心的種子成熟時又是怎樣的情形呢?這種人在沒發菩提心之前,當看到或聽到菩薩無自私心地度化衆生的傳記時,也會感動得汗毛豎立、眼淚直流,嚮往之情不禁油然而生,這些表現說明他已經開始逐漸地成熟了方便的種子,此時,他若能再看一看《入行論》等經論,修一修菩提心的修法,就有可能很快發起不造作的世俗菩提心。

所謂的佛心也就是大乘菩薩的兩個佛種。此佛心初步成熟時便有這樣兩種現象,有這兩種現象的人就是大乘菩薩的根機。如果聽到空性、般若波羅蜜多後,沒有任何反應;他人宣講大悲心、菩提心時,也只是聽聽而已,沒有什麽感受,這說明其大乘根機尚未成熟。

已經成熟佛種的徵兆,就如黎明時的天光。黎明時分,太陽還未升起,天邊卻已經現出曙光,這說明,太陽很快就要出來了;同樣的,有以上兩種徵兆的人,其前世善根也可以很快成熟。而沒有這種徵兆,則像在半夜一兩點時,不要說太陽,連曙光都沒有。

以上所講的是成熟大乘佛種的兩種現象。如果有這種徵兆,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很快發起菩提心、證悟空性。若沒有任何徵兆也不用失望,我們是有辦法的,只要自己能夠去做,佛、菩薩以及善知識們,就一定會將方法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而且只要肯精進,這些方法都是普通人能夠做到的。這是很重要的。

佛陀曾經講過,想成佛的人不要學太多,只需要學一個法,這個法就是大悲心。爲什麽只需學大悲心呢?如果有了大悲心,一切都很好辦。如果沒有大悲心,那麽不要說爲了自己現世的健康長壽,就是爲了自己的解脫而聞思修,在大乘佛法中也沒有什麽意義。如果有大悲心,就有了菩提心的根機,那麽,無論你目前的能力有多大,無論你目前的境界有多深,你的一切所作所爲都會爲其他衆生打算。這是佛經上的標準。

現在,我們要反觀自心,看看自己與菩提心有沒有距離,有多遠的距離。若是相距甚遠,就一定要精進;若是近在咫尺,就應該更加努力精進,因爲,這樣做可以很快走上大乘資糧道。雖然,走上大乘資糧道的人也有可能退轉,也無法避免永遠不墮惡趣(如果這種人犯了菩薩戒,或造了比較嚴重的罪業,也會墮入惡趣)。但是,這種人即便在惡趣中,也會度化衆生。

比如說,若此人轉生爲畜生,他就會以畜生的身分去利益身邊的衆生。又如,平時在六道輪迴當中最希望死而又不可能死的,就是地獄有情。但是,在佛的傳記中記載著,佛在墮地獄時也有過利益衆生的決心,而且這個利益衆生的念頭一經生起,他便立即死去,並往生天界,學佛成道。其他走上大乘資糧道的人也是這樣。

在《經莊嚴論》裡講,有菩提心的人,即或造了墮地獄的業,也不可能近期內墮落,此業在很久以後才會成熟;墮入地獄後,他所能感受到的痛苦也很輕微,歷時很短,不同於其他的地獄衆生;在感受這些痛苦的同時,他也從未捨棄過利益衆生的決心;而且此念一出,他就像從夢中蘇醒過來一樣,地獄苦報便會立即結束。所以,菩提心是很重要的。

假如只是因爲菩提心可以解決自己的痛苦,所以才發心,那麽這種出發點並不正確。然而,若首先能以這種心態修習菩提心,然後再不斷改善發心的動機,最後能夠真正發起菩提心的話,那麽其結果還是一樣的。

發菩提心和不發菩提心的利害,無需多言,只要看看佛陀與凡夫,便可一目了然:凡夫,從無始以來始終只爲自己打算,一切都是爲了自己的幸福和快樂,可是至今仍然一無所得,依然在輪迴中受苦佛陀,雖然沒有希求自己的解脫,沒有希求自己的幸福,只是一心一意地投入了度化衆生的事業,但是他早已成就,圓滿了一切功德。《入行論》裡就是這樣講的,事實也是如此,這是顯而易見的。

現在我們雖然是凡夫,還沒有解決自己的生老病死,但是,若能將自己的問題置之度外,首先考慮衆生的解脫,爲衆生修行,那麽,自利就會自然而然成辦,不用單獨去做。如果爲衆生修行,不爲自己修行,自己便不能成就的話,那麽釋迦牟尼佛是不會成佛的。因爲,自從發了菩提心以後,他再也沒有爲自己著想過,但事實上他卻成就了。這說明,如果我們能夠捨棄自私心,一切就都會圓滿。

只是我們自己放不下,始終都將自利置於首位,而最終也只能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利己做不到,利他同樣做不到,自他二利都化爲泡影;相反的,佛陀徹底地放下了自私心,一心一意投入到利益衆生的事業當中,沒有求自己的解脫,而最終他卻成了佛,圓滿了自他二利。由此可知,菩提心自身就有這樣的能力──不求自己的解脫也可以得解脫。所以,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

我曾多次要求大家,在沒有修出離心和菩提心之前,先不要修其他的法。這不僅僅是我的要求,在佛經中也如是記載著釋迦牟尼佛的教言:欲成佛者,無需修很多法,只修大悲心一法即可。能夠發起菩提心的那種悲心叫做大悲心,大悲心是菩提心的因。所以,在沒有修出離心、菩提心之前,修其他法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有些人在修小乘的四禪八定時也會有一些感受,所謂的感受就是心能夠平靜下來,並能在較長時間內保持這種狀態。但是,這有何功德呢?沒有什麽功德。此修法,佛教有,外道也有,是內道和外道所共有的。如果有出離心、菩提心或空性見,那麽就可以將這種寂靜修法,做爲一種修行的基礎;如果沒有,那麽這種修法究竟屬於外道,還是屬於佛教,都很難說清楚。

即使我們修禪定時能在二十四小時之內不起一個雜念,那又怎麽樣呢?沒有雜念能解脫嗎?在沒有雜念的基礎上證悟空性,才能解決生死問題,若沒有證悟空性,只是心平靜下來,也不是很難。以前也講過,很多動物在冬眠時,心裡也沒有太多雜念。還有,我們在昏沉時、進入深度睡眠時、或是暈倒時,內心也沒有什麽粗大的念頭。但是,這能解決什麽問題呢?不能解決什麽問題。

有些人在修了一兩天禪定,有了一點感受之後,便自以爲了不起或生起好奇之心,因此就會繼續修習。而實際上,只有在修起出離心和菩提心之後,才能考慮這些修法;在沒有出離心、菩提心之前,不能修這些法,連大圓滿也不能修。

爲什麽不能修大圓滿呢?大圓滿本身是無上密法,是非常殊勝的。但是,若缺少了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幫助,大圓滿也有可能成爲世間法。以前我曾經講過,一天早晨,阿底峽尊者說,在印度,他的一個修喜金剛的弟子墮入了聲聞的滅定。尊者身邊的侍者就問,修喜金剛怎麽會墮落小乘道呢?阿底峽尊者講得很清楚,若不能如理如法地修喜金剛,也有可能墮入小乘,也有可能墮入惡趣。那麽,大乘和小乘的差別究竟是什麽呢?阿底峽尊者強調,其差別只在於是否發了菩提心,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別的差別了。

目前漢地居士在修行上存在很多普遍性的問題。其中有些是比較嚴重的,有些雖然不嚴重,卻可以導致一系列的問題,或者是與解脫沒有太大關係。正是因爲缺少了系統修法的教育,才會出現這些問題,這是很危險的。

那麽,該如何挽救呢?首先,我們不談很多理論,只要求先把出離心和菩提心修起來,有了這兩個基礎,再修任何法都不會繞太多彎路。若不修這兩個法,而去追求許多其他的灌頂、修法,是會走錯路的。暇滿人身不會一次又一次獲得,若這一次走錯了,以後再想重返正途,是很難再有機會的。大圓滿、時輪金剛等修法都非常殊勝;但是,若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它們就會成爲世間法。因此,希望大家在修行初期,一定不要修太多的法,只修出離心和菩提心。只是偶爾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有感受至深的、穩定的出離心和菩提心,才算得上是一個修解脫法的人。在這兩個基礎打好以後,我們再考慮其他的修法。

二、世俗菩提心的修法

今天是講菩提心的修法,而菩提心有兩種: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

其一、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就是證悟空性的智慧,現在還不講,基礎都沒有,證悟什麽呢?首先要修出離心和世俗菩提心,從最低限度開始做起。

其二、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有兩種:一是願菩提心,一是行菩提心。爲了度化一切衆生而願獲得佛的果位,這樣的念頭叫作願菩提心;不但心裡有這樣的願望,而且去實踐六度萬行,這就叫作行菩提心。先講願菩提心,這是最關鍵的。

怎樣才能産生世俗菩提心呢?在修願菩提心以前,需要先修四無量心。四無量心較廣的修法,在很多經書和以前的五加行開示中都有談及,故今天不再廣講,只是從總體上略講一下。若想廣修,則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都要修;若想略一些,則可只修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若想最略,最簡單的修法就是只修悲無量心,其他的已包含於其中。今天只講捨無量心和悲無量心的修法,這也屬於一種簡略的修法。

修法的前後,也就是三殊勝中的發心殊勝和迴向殊勝,以前已講得很詳細了,此處就無需贅言,現在便開始講菩提心的正式修法。

修菩提心時,既不是僅僅把心平靜下來,什麽都不想,也不是去觀想佛像之類的對境,而是要去思維。思維什麽呢?思維輪迴中的衆生彼此之間是什麽關係,要去認識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思維的能力,在對問題有了正確的認識以後,就會産生動力,然後便會著手去做,這是很自然的。比如,一個做買賣的人,如果他清楚地看到某項計劃會帶來利潤,就會立即開始行動;否則,便會猶豫不決。此外,人們都願意去做自己喜歡或自認爲有益的事情。所以,在發菩提心之前需要思維。

(一)捨 無 量 心 的 修 法

在修捨無量心時,有觀想和觀察兩個階段。

1、觀想。這時所要觀想的,不是佛像,不是本尊,而是人。觀想什麽人呢?就是觀想世俗中的人。將打坐前的準備工作做完之後,就靜下來,觀想自己的左右兩邊有兩排人,右邊一排是現世或前世傷害我的仇人,可以是人,也可以是非人;左邊一排是我現世的母親、父親以及兄弟姐妹等對我有恩的人。這樣觀想好後,自己便像平時一樣,對右邊的人發起瞋恨心,對左邊的人發起愛心。瞋心和貪心雖然是煩惱,但這時卻需要讓它們發出來,以便下面繼續觀察。觀想的內容就是這些,下面是觀察的階段。

2、觀察。這時,該怎樣觀察呢?首先觀察,剛才我對右邊的人生起了瞋恨心,對左邊的人生起了愛心,不但這一次生起如此煩惱,而且經常都是這樣。以前我認爲這是很有道理的,因爲仇人害我,我就應該恨他們;而父母等人有恩於我,我就應該愛他們。但是,現在我要深入地思維一下,這到底對不對呢?思維時,應該從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進行觀察。具體的方法是:

1)觀察右邊的仇人。首先是過去世。雖然從目前的情況看,右邊的這些人是我的仇人,害了我,但是,在過去世中,他們是否始終是我的仇人呢?肯定不是。因爲,沒有哪個人會生生世世害一個人。在過去的無數世當中,他們肯定做過我的母親,當他們作我母親的時候,是怎樣對待我的呢?肯定和現在的母親沒有兩樣。所以,在過去無數世中,他們不但不是我的仇人,沒有傷害我,反而是我的親人,給我帶來了種種利益,對我有種種恩德。

其次是現世。在現世當中,他們會不會一輩子都害我呢?這也是不一定的。他們只是目前這樣害我,以後,我或者他們都有可能發生變化。一旦發生了變化,在這一生中,他們也會成爲有恩於我的朋友。這種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

再次是未來世。那麽,在遙遠而漫長的未來世中,他們會不會生生世世都害我呢?這是不可能的,他們肯定會再做我的父母。那時,他們會和現世父母一模一樣地疼愛我、利益我。

以上是對右邊仇人的觀察。平時,我們對仇人的瞋恨心很大,經過這樣的思維,瞋恨心就可以慢慢減退。

2)再觀察左邊的父母親人。觀察的方法與前面一樣。

首先是過去世。從目前的情況看,他們是我的父母親人,賜予了我各種各樣的恩惠,是關心愛護我的。但是,在過去世中,他們是否始終是這樣呢?不是。在過去世中,他們肯定作過我的仇人,而且傷害過我,就和今天坐在我右邊的人一模一樣。同樣的,坐在我右邊的人今天雖然是我的仇人,但是,他們在過去世中做我親人的時候,也和今天在我左邊的人群一模一樣。時間改變了,左右兩邊的位置也會隨之而改變。

其次是現世。在現世當中,他們是否會一輩子都利益我呢?這也是不一定的。也許在將來的某一天,我和他們也會因爲種種原因而反目成仇。兒女怨恨父母,兄弟姊妹因財産糾紛而相互猜忌,朋友之間互相嫉妒,諸如此類形形色色的事例,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隨處可見的。

再其次是未來世。那麽,他們在未來世會是什麽樣的呢?未來,他們也不一定做我的親人。在未來的生生世世當中,他們肯定會一次又一次地做我的仇人。那時,他們也會像現在的仇人那樣對待我。

以上是對左邊親人的觀察。這樣思維以後,對左邊親人的片面愛心也會慢慢減退。

通過觀察便會發現,在輪迴當中,我們找不到一個絕對的親人和一個絕對的仇人。此時才會恍然大悟:原來我是如此地盲目,只看眼前的幾十年而已。自己所有的愛和恨,就是來自於如此狹小的範圍,我一直是根據這短短的幾十年中自己的所見所感,來判斷誰是我的仇人,誰是我的親友。如果我的眼光能超越這個範圍,看到過去和未來,就會發現以前的判斷竟然都是錯誤的。

這些都是事實,不是爲了能夠生起菩提心才這樣講,實際上就是這樣。如果佛沒有告訴我們,我們就感覺不到,就會將親怨劃分得清清楚楚。但是,若從整個輪迴的角度觀察,誰是仇人,誰是親人,這是很難區分的。

總之,一切衆生都做過我的父母,賜我以恩德,同時也都做過我的仇人,加害於我。既然如此,我對仇人便沒有了特殊的瞋恨心,對親友也沒有了特殊的貪心,這叫做無記的捨心。它既非善業,也非惡業,所以不是我們所需要的。我們所需要的,是超越這一層次的境界──對一切衆生的平等慈悲。該怎樣超越呢?

當貪心和瞋心基本達到平衡時,就可以停止以上的觀察,開始修知母、念恩、報恩等修法。

但是,如果在修悲無量心之前沒有捨心的基礎,我們的貪心和瞋恨心就會太不平衡,就只能對少數人修悲心,而不能對一切衆生修悲心,這樣就無法修起平等的悲無量心。

這時可以繼續觀察,他們做我父母的時候,對我都是恩重如山,但是,他們做我仇人的時候,是否對我只有損害沒有利益呢?不是這樣的。正是因爲他們害我,才使我有機會修忍辱,並對他們修菩提心;也正是因爲他們害我,才使我對輪迴生起厭患之心,並開始走上解脫道。其實,他們的加害也給我帶來了很多利益。所以,雖然他們害過我,但是,今天我不想重提舊怨,而只想念其恩德,只就衆生利益我的一面進行觀察。

(二)悲 無 量 心 的 修 法

接下來,便在無記捨心的基礎上,開始修悲無量心。慈無量心或者悲無量心是我們修菩提心時最需要的。

在修悲無量心時,也有觀想和觀察兩個階段。

1、觀想。這時,不用觀想很多人,只觀想自己的母親。有些人也許會因爲兒時母親的抛棄等各種因素,而對母親感情不深。在這種特殊情況下,就可以觀想人群當中對自己最親、最好的人。但一般情況是觀想自己的母親。

怎樣觀想母親呢?要把母親觀想在自己的面前,不用觀想本尊的相貌,而只觀想母親現在的儀容。如果她已經去世,就觀想她生前的容貌。

我們對母親本來就是有慈悲心的,但是還需要不斷加強,然後再將慈悲心遷移到其他人身上。早期是觀想母親,其次則觀想目前對我無利無害的普通人,最後便觀想仇人。在對仇人成功地修好慈悲心後,再將觀想的範圍逐漸擴大,最終將範圍擴大到天下一切衆生。這樣一步一步修行是必要的,如果沒有這種循序漸進的方法,雖然偶爾會冒出這樣的念頭:「一切衆生都是我的母親」,但是,在遇到一些具體情況時,就不會這樣想了。所以,首先從小範圍修起,再將對境一點點擴大,這樣修是最踏實的。

2、觀察。最開始時應該觀察現世的母親,這是因爲對現世的母親容易生起悲心的緣故。這時,可以分成三個步驟來思維:第一是知母,第二是念恩,第三是報恩。

1)知母。所謂知母,就是要知道一切衆生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將來乃至獲得解脫之間也不例外。對於現世的母親,這一世就無需觀察了。可是還要思維:她不但現世是我的母親,而且在過去、未來的很多世中也肯定做過我的母親。觀想現世母親時,這樣思維就可以了。

但是,再將範圍擴大時,就要知道所有衆生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這是肯定的。因爲,我們的生命源頭是極其遙遠的。雖然我現在因爲無明的遮蔽,而變得如此無知,連明天將要發生的事情都不清楚。而且,在我剛出生,還是一個弱小生命的時候,肯定也有思維和感受,當時我在想什麽,有什麽感受,我也早已記不得了。然而,這些只是我不知道而已,並不等於不存在。同樣的,雖然前後世我也不知道,但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

佛經裡講過,在無始以來的輪轉過程中,在三千大千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上,我們都死過成千上萬次,也生過成千上萬次,而大多數的生命都是依靠父母而生的。通過以上推理,我們可以知道,所有的生命都肯定做過我的母親。不僅過去如此,將來也是這樣。對其他人修知母時,要這樣思維。這樣觀察後,就能深深體會到,一切衆生都做過我的母親。這叫做知母。

2)念恩。所謂的念恩就是指想念、回憶母親的恩德。在佛經中,將母親的所有恩德分成了五種:

第一是賜予肉體的恩德。人絕大多數是胎生的,當我們在中陰世界裡毫無自由地生活,不斷受到極爲恐怖的中陰現象威脅,痛苦異常,走投無路,非常渴望能找到一個肉體的時候,因爲跟這世母親有緣,才終於找到了投身之處。那麽,我們當然應當知道,沒有母親就不可能有我現在的身體。這是賜予肉體的恩德。

第二是賜予生命的恩德。剛出生時,我雖然有了這個身體,但是,作爲嬰兒的我是沒有自理能力的,不可能依靠自己活下來,是母親養育了我,而沒有讓我死去。這是賜予生命的恩德。

第三是賜予財産的恩德。這種恩德,每一個人都知道。小孩子剛剛出生時是一無所有的,身上連一件衣服都沒有。但是,作爲母親,卻能義無反顧地把自己的財産全部送給兒女。當然,這些是一般的情況,在現在的某些地方,母親的這種恩德可能會慢慢淡化。但從傳統的角度來看就是這樣:父母不認爲家産是自己的不該給兒女,而是把一生的積累全部送給他們;兒女也毫不推辭地把父母的財産當做自己的來享用。

在以前困難的時候,母親養育孩子是很不容易的事,特別是貧困的母親。她是怎樣把我們養育起來的呢?在養育過程中她是怎樣無私奉獻的呢?對此,每個人的實際情況肯定都不一樣。然而相同的是,每一位母親對自己的兒女都有這種深恩厚德,很多畜生也不例外。

我們可以回憶小時候母親是怎麽心疼自己,怎麽養育自己的。她辛苦得來的東西捨不得自己用、捨不得供養三寶、捨不得布施衆生,把好吃的、好穿的統統讓兒女們享用。

在這裡,我講得簡單一些,法本上則講得十分詳細,其中的大多數內容是就西藏人的生活而談的,或許和你們的生活不太相符。但是,你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進行思維。這樣思維後,我們會深深地體會到,原來,母親賜予了我這麽大的恩惠。

第四是教世間法的恩德。小孩子剛出生時什麽都不懂,連說話、走路、吃飯都不會。這些最基本的生活常識和技能,不是學校教給我們的,都是母親教的。

第五是賜給修法機會的恩德。因爲母親養育了我們,才使我們有機會學習和修持佛法,這是母親賜予我們的最大恩德。

在法本上就講了這五個方面的恩德。除此之外,母親對自己言之不盡的恩德,都可以拿來一一地反覆思維。

對現世母親修好知母、念恩後,就要將同樣的觀察遷移到其他人身上,並將範圍逐步擴大。其實,只是我們回憶不起前世而已,如果我們可以回憶,並在大街上見到上一世母親的話,那會是怎樣的感覺呢?實際上,無論是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也好,還是前面觀想的仇人也好,他們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將來也會做。在做我母親時,他們肯定對我有這樣的五種恩德。這就是念恩的修法。

3)報恩。既然已經知道了一切衆生在多世累劫中都做過自己的母親,都對自己有這五方面的恩德,那麽最後的結論是什麽呢?就是要報恩。這是修悲無量心的最終目的。

確實,平時遇到的所有衆生都曾經是自己的母親,那麽,該如何去報恩呢?布施他們一些錢財,或是在他們生病時去照顧照顧,這是不是報恩呢?這是世俗人報答恩德的一種方法,菩薩也並不排斥,可以這樣做。但是,這並不能幫助他們解決生死輪迴的根本問題。因爲,從無始以來,我們彼此之間已經這樣做過成千上萬次了,然而我和一切衆生依然流轉至今,沒有解決什麽問題。

雖然母親們非常希望自己能擁有一切快樂,甚至包括炎熱夏季中一陣涼風的吹拂,但卻不知道什麽是獲得快樂的究竟方法;雖然母親們真心希望自己能不受一絲痛苦,甚至包括蚊叮蟲咬之類的微小苦痛,但卻不知道什麽是徹底斷除痛苦的最佳良方,由於被無明所驅使,終日造作與快樂背道而馳的惡行。比如,她們會爲了自己的健康無病,而去作宰雞、殺魚等痛苦之因,所以永遠也無法滅盡痛苦。

因此,我們一定要想辦法幫助一切衆生解決生、老、病、死的痛苦。生、老、病、死的痛苦該怎樣解決呢?是不是用神通和神變來解決呢?不是。讓他們明白生死輪迴的本體,怎樣抛棄煩惱和痛苦,懂得自己該如何走解脫道,這才是最關鍵的。

爲此,就需要爲他們傳講佛法,若想最究竟地傳講佛法,就要自己成佛。目前,佛法尚存於世,即使自己沒有開悟,也可以依照佛的教言來宣講佛法。但是,在佛教不存在的時間或地點,若連自己都不懂佛法,就更不可能爲他人講法了。所以,還是需要自己懂得佛法、自己證悟,最終要自己成佛。

由此可知,報恩的方法不是別的,就是要讓一切衆生得到解脫,這是真正報答母親恩德的最殊勝的方法。然而,如果我們連自己的煩惱都控制不住,那麽不要說度所有的衆生,只度一個人都成問題。所以,我們要發願自己先成佛,再度化衆生;也可以發心自己與衆生同時成佛;或者是發心讓衆生首先成佛。讓衆生先成佛是最殊勝的發心,但實際上這樣發心以後,自己還是會先成佛的。

悲心的本體是願一切衆生遠離所有痛苦,此修法需要四個具備:1、具備想望:強烈地希求一切衆生遠離所有痛苦;2、具備發願:發起願一切衆生遠離所有痛苦的心願;3、具備發誓:下決心以自己的力量而令一切衆生遠離所有痛苦;4、具備祈禱:祈禱三寶加持自己能夠令一切衆生遠離所有痛苦。

這四個修法必須反覆地鍛鍊。總而言之,悲心+發誓成佛=菩提心。

4)觀想、思維的次第。在觀想好以後,反反覆覆地思維是十分必要的。因爲,人心有一個特點:讓它學什麽,它就可以學會什麽,好的可以學,壞的也可以學。所以,要反覆地鍛鍊自心。

世俗人都知道母親對自己很好,在她剛去世時,總有一陣子會悲痛欲絕。但是,很多人會認爲這是自然的規律。而且,他們爲了減輕自己的痛苦,還會想盡一切辦法將母親的恩德抛到腦後。於是,過了一段時間後,他們的痛苦也就消失了。

但是,現在我們不能這樣做,而是要將那些往事一一地重新提起、反覆地回憶,由此便會自然而然地産生報答母親恩德的渴望。這種心念是世俗人所沒有的,卻恰恰是我們所要培養的。

這種慈悲心在母親身上修得很成功的時候,再遷移到一個現世對自己無利無害的普通人身上,對他修知母、念恩、報恩;這樣修好以後,再遷移到一個自己今生不但不想利益,而且想還以報復的仇人身上,對他同樣修知母、念恩、報恩等一系列修法。修好以後,自己不但對他沒有了瞋恨心,而且有了很強的報恩之心。

我們雖然對現世母親、一個普通人以及一個仇人生起了報恩之心,但是還沒有對人群修悲無量心。所以,要將範圍逐漸擴大到一個村、一個鄉、一個縣……最後便觀想天邊無際的有情,對所有衆生修悲無量心。

這樣修好後,我們在世間便再也找不到一個所謂的敵人,一切衆生都是我的親人,都是我的父母,這不是一時的豪言壯語,而是內心感受至深的體會。那時我們便會一心一意地幫助他們,而且不是一般的幫助,就是要解決一切衆生的生、老、病、死,心甘情願爲此修法。從此以後,我們就有了真正的菩提心,成爲真正的菩薩。菩提心,就是通過這些修法得來的,不可能從天而降,也不可能由地而生。

在今天的開示中,講了四無量心中的捨無量心和悲無量心,是簡略的修法,廣的修法(四無量心)請看五加行中的菩提心修法。

三、依次第修菩提心

你們在正式修行時,先要修出離心,也就是修外加行的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迴過患這四種修法。出離心修好以後,暫時不要考慮靜坐、參禪等其他修法,而是要先把菩提心修出來。沒有菩提心,就沒有了目標,連目標都沒有,還參什麽禪?修什麽大圓滿呢?這好比人在遠行前,需要首先明確希望到達的目的地,辨清方向後,再仔細觀察路況,然後才能開始行動,腳踏實地地邁向終點。若連目標和方向都沒有確定,這不是盲動又是什麽呢?這樣做是不可能有任何結果的。

所以,出離心修到標準的時候,就開始一步一步地修菩提心,若自己肯循序漸進地下工夫精進,就絕對可以成功。因爲,以前所有走上菩提道的人都是這樣修起來的。所以,只要肯修,就一定會修起來;但是,如果不肯修,就永遠都是凡夫,永遠只會爲自己著想,爲自己打算,最終連自利也不能成辦。

這是寧瑪巴的一種大圓滿前行發菩提心的修法。這個修法簡單易行,能力很大,效果顯著。你們都看過《普賢上師言教》,其中的修法沒有這麽詳細。此修法出自於《普賢上師言教》的一個筆記,其中將如何修菩提心講得十分清楚和詳盡,薩迦派和格魯派的菩提心修法也基本上是這樣的,你們照此去修,肯定能夠發起菩提心來。

有了菩提心,其他的就很好辦。那時是不是成佛了呢?不是,離成佛還很遠,但從此以後的修行速度就很快了。在菩提心沒有修起來之前,我們不要考慮很多修法。先把菩提心修起來,然後再修其他的法。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11/26 上午 03:33:57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8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遠 離 四 種 執 著

至尊文殊師利菩薩 傳授

若執著此生  則非修行者

若執著輪迴  則無出離心

若執著自利  不具菩提心

當執著生起  正見已喪失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11/26 上午 03:42:20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9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慧 燈 之 光 ─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開示集

http://www.larong-chuling.com/pages/category5.htm

http://211.72.163.194/pdf/21.pdf

 

三個差別

三殊勝 ─ 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

淺談因果關係

素食的意義

放生的意義

四諦 ─ 脫離生死的出路

十二緣起支 ─ 生命輪迴的次序

菩提心略修法

菩薩的見修行果

怎樣抉擇外境是心的現象

二諦 ─ 開啟中觀門扉之鑰匙

中觀的基本觀點

無我的修法 ()

無我的修法 ()

淺談「如來藏」

顯宗與密宗之異同

金剛上師與灌頂

如何學密

 

http://211.72.163.194/pdf/22.pdf

五 加 行 開 示 錄

入座與出座

外加行:

人身難得

壽命無常

輪迴過患

因果不虛

解脫利益與依止上師

內加行:

皈依

菩提心的修法

金剛薩埵修法 ─ 清淨罪障之殊勝道

曼茶羅修法 ─ 積累資糧之殊勝方便

上師瑜伽

附錄:

薩迦派三十七堆曼茶羅修法

大圓滿龍欽心髓內加行修法

前行念誦儀軌•開顯解脫道

 

http://211.72.163.194/pdf/25.pdf

佛 教 的 世 界 觀

居士五戒

戒殺放生的功德

如何自受菩薩戒

自他平等的修法

自他相換的修法

自輕他重的修法

世界和平共處的訣竅 ─ 平等生存

佛教的物種起源說

佛教的世界觀

阿彌陀佛修法

附錄:

() 受戒行善的殊勝日

() 法王如意寶的遺教

犯失密乘戒的界線與懺悔清淨的方法

中陰的訣竅

 

http://211.72.163.194/pdf/33.pdf

菩 提 道 金 鑰

佛教的定義

生存的方式和生存的意義

如何做一個標準居士 ()

如何做一個標準居士 ()

如何轉病苦為道用

《三主要道論》講記

四法印的見解與修法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11/26 上午 03:49:48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10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簡介

慈誠羅珠仁波切,一九六二年生於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爐霍縣,自幼即展現悲智之宿性。成年後,毅然放下俗緣羈絆,於當今多康地區之佛法重鎮──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出家。二十多年來隨侍法王如意寶 晉美彭措上師座下,潛心深入經藏,以宿慧故,於短時間內即無礙地融貫顯密經教,成就聞思修三慧。其於戒定慧三學方面,亦成為年輕一輩堪布中之佼佼者,為承續法王晉美彭措佛行事業之主要法嗣,現任五明佛學院的監院兼羯磨師。

堪仁波切自入學院,二十年如一日,始終精進於聞思修,過著極其簡樸,少欲知足的生活。平時一直於學院中擔任教學重任,培養出為數眾多的僧才。近幾年來,每於夏天抽空前往各處放生,藏地牧區的牛、羊,漢地各城市待宰的水族類,廣行無畏施,發願令一切眾生往生極樂淨土,並極力宣導殺生的罪業及放生之功德,同時勸導世人戒殺放生。又利用放生期間,隨機給予信徒開示。

堪仁波切雖持戒嚴謹,然其行止卻灑脫自在,大比丘風範自然流露。稟性溫和,凡事謙沖自牧,甘處卑下,不居高位。其心極其寂靜,不喜言說,然於傳法時卻旁徵博引,侃侃而談,隨順聽者根基,深入淺出地開演,不時展現如海般的智慧。無論來者身份地位之高下,一律平等看待;無論來者如何剛強難調,始終維持一貫的溫厚。他就這樣靜靜地,間或點綴以發人深省的幽默,諄諄善誘著每一個具緣眾生。誠屬此末法時代,悲智圓滿堪為依止的大善知識。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11/26 上午 03:52:17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11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五加行開示錄》

菩 提 心 的 修 法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 傳講

菩提心的修法分三,一、菩提心的重要性;二、菩提心的基礎──四無量心的具體修法;三、菩提心的修法。

一、菩提心的重要性

第二個內加行的修法是發菩提心。菩提心的修法說起來十分簡單,但做起來卻是非常不容易的,它要求我們必須徹底放下自私的心。但是,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我們的自私心已經串習得太久太久,這個習氣對我們來說是根深蒂固、極其濃厚的。積重難返,想立即將其鏟除,自然絕非易事。

但也不是沒有辦法,辦法就是先修慈悲心。我們爲什麽那麽自私?歸根結底,就是因爲沒有慈悲心,不爲他人著想,一切的一切只是爲自己打算。如果真正生起了比較強烈的慈悲心,菩提心也自然而然會大功告成,沒有那麽麻煩,沒有那麽困難。很多修法都是有訣竅的,掌握訣竅以後,就不那麽難了。如果沒有訣竅,讓你當機立斷地放下一切自私心,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利益衆生的事業當中,一般是不容易做到的。但是,無論有多大的難度,我們一定要去做。

菩提心爲什麽那麽重要呢?因爲,無論修淨土宗、禪宗等大乘顯宗,還是修密宗,其出發點皆是菩提心,這是它們的共同基礎。

比如,念佛人希望能往生極樂世界,也要取決於他的目的。如果他認爲輪迴很苦,不願意輪轉其中,要到極樂世界去享受,那他往生的目的只是爲了自己的享受,這就已經南轅北轍了。因爲往生淨土也需要四個條件,既然其中的菩提心已經蕩然無存,又怎麽能夠往生呢?

禪宗講明心見性,爲什麽要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以後要做什麽?其實,明心見性的最終目的還是要轉法輪、度衆生。如果沒有考慮度化衆生,僅僅爲了脫自己的生死而希望大徹大悟,就不是大乘佛教裡的禪宗,只能是小乘法而已。

所以,一切的大乘法都需要以菩提心作爲基礎,密宗當然也需要。沒有菩提心,所作所爲的因從根本上就已經錯了。倘若因地不正,必使果招迂曲,所以一定要發菩提心。

真正發起無僞的菩提心,就會不講任何條件地付出一切。對菩薩的要求就是這樣:自你發心學大乘佛法以後,就不允許爲自己打算。

有人會反問,我們現在都是普通的凡人,不爲自己打算,自己的事情又怎麽辦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明確地答覆:如果你放下自己的事情,一心一意地投入,無條件地付出,那麽,自己的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成辦,這毫無疑問。對此,有很多公案可以證明,歷代高僧大德的傳記無不是最佳的例證。所以,現在一定要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是所有大乘佛教的基礎,不發菩提心就無法修大乘法。無論是大乘法或小乘法,在法的本體上是沒有太大差別的。

比如,念一句六字真言「嗡瑪呢巴美吽」,是大乘法,還是小乘法,或是密法呢?在它的本體──這六個字上面,並沒有大乘小乘的差別,那如何來區分大小乘呢?就是要看你的動機,即你爲什麽要念六字真言。

若是爲了得到世間的名譽、財産、健康、長壽等而念此觀音心咒,這就既不是大乘法,也不是小乘法,而只是世間法;

如果你念誦的目的是爲了解脫,但只是爲自己一個人的解脫,沒有爲其他衆生著想,這個六字真言的念誦就是小乘法;

如果你念六字真言時,沒有求世間法,而是求解脫;不但是求解脫,而且不是爲獨善其身,而是爲天下一切衆生的解脫而念,那麽這句六字真言就是大乘法;

在這種發心的基礎上,若具備了密宗所講的殊勝見解和修法,如一切法本來清淨和生圓次第的修法,以這樣的觀點和方法去念六字真言,這就是密法。

這樣,六字真言便有了從世間法到密法的各個層次差別。六字真言就是這六個音節,其上並沒有這些分別,念出來的是同樣的發音,但是由於動機、目的的不同,就導致各種差別顯現於其上。

同樣的,在佛像前供一盞燈,是大乘法,還是小乘法?若不看動機,便說不清楚。如前所講,若是爲了得到健康長壽等而供燈、燒香、拜佛,就通通和解脫沒有任何關係,純粹是世間法;如果是爲自己的解脫,就是小乘法;如果是爲一切衆生的解脫,就是大乘法;若再有密宗的智慧和修法,就是密法。

在一盞燈的燈芯、油和供杯上,是分不出大小乘的,在所供奉的佛像上也同樣不能區分。如果是以菩提心供養阿羅漢,就是大乘法;如果發的是世間的心(健康、長壽、發財、工作順利),即使供養密宗的普賢王如來等,還是世間法。所以,法本無高下,關鍵在於發心。由於發心的不同,其結果就有著天壤之別。這相當重要。

在座的各位中也有許多人曾聽聞過密法,接受過灌頂,也有很多是念佛或坐禪的人。那麽,現在我們回頭看一看,當你去接受灌頂時,是出於好奇心?還是覺得接受灌頂後,就會有一些前所未有的收穫?你是爲了脫自己的生死,還是爲了一切衆生?你的目的究竟是什麽?念佛人也是一樣,你一心不亂地祈禱阿彌陀佛,爲的是什麽呢?還有,心裡不起任何雜念的修禪人,你的目的又是什麽?請大家都回頭反省一下。

或許很多人的目的就是爲了自己。那麽,無論是爲自己的解脫,還是爲自己的健康長壽,所修的都根本不是大乘法。你自以爲得到了灌頂,實際上沒有。灌頂肯定是大乘的灌頂,但因爲你沒有這樣的發心,便不能成其爲大乘法。如果不是大乘法,小乘的灌頂並不存在,世間法中也沒有這樣的灌頂,那你得到的是什麽呢?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灌頂。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菩提心的重要性。沒有菩提心,就不可能修大乘法。

剛才講了供一盞燈、誦一句咒,是怎樣區分大小乘、世間和出世間法的。以前我也有一個這方面的開示,講了外道和佛教的差別,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差別,大乘和小乘的差別,其中也提到過這些。在這方面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知識。

所有這些問題說明,沒有菩提心就無法修大乘法,凡是想修大乘法的人必須要發菩提心。

二、菩提心的基礎──四無量心的具體修法

要發菩提心,首先要修慈悲心,若慈悲心真實不虛,發菩提心也就易如反掌了。

打一個比喻,當一個人的母親生病的時候,如果他對父母很孝順,就肯定會把母親送到醫院治療。這時,他是不會求什麽回報的,只是無條件地付出。他不會對母親提出:若要我送你去醫院,你要怎樣怎樣對我。這是爲什麽呢?因爲,他對母親懷著強烈的慈悲心,所以不求回報,這叫作無條件。菩薩就是這樣無條件地付出。

通常,世俗人也有一些慈悲心,但他的慈悲是針對父母親友的,相對陌生人而言,平等的慈悲就難尋難覓。而菩薩的慈悲心就可稱之爲無緣的慈悲心,也就是無條件、無意識、平等地利益衆生。無論你跟他有沒有關係,無論是經常來往的親朋好友,或是萍水相逢的陌路之人,他都以平等的慈悲心相待,這叫作無緣的慈悲,也可以叫無條件地付出,這才真正是大乘菩薩的行爲。除非你不想修學大乘,那就另當別論,人各有志,你也可以從小乘法起修,最後證得阿羅漢果。但是,只要想學大乘法,即使舉步維艱,也必須迎難而上。

我們可以循序漸進,首先培養慈悲心。雖然慈悲心與菩提心還有一定差距,但是,如果具備了慈悲心,就有發起菩提心的希望。所以,我們先講慈悲心的修法。

若要廣修慈悲心,那麽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都需要修;如果不願意太廣,就只修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這是中等的修法;有些人的根基不一樣,希望更簡單,就可以只強調悲心的修法。你們大多是剛剛開始修慈悲心的,最好完整地修習,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在現階段,四無量心我們都要修。

爲什麽稱作「無量」的慈悲喜捨呢?因爲修慈悲喜捨的功德不可思議,無法衡量,其善根深廣難思,故叫作無量心;再則修慈、悲、喜、捨時,其對境是普天下所有衆生,因衆生數量無盡,所以也稱作無量心。

四無量心在經書裡依次是慈悲喜捨,捨心列於最後。但是在修法時,捨無量心卻位居第一。因爲所謂的捨無量心就是平等的觀念。如果沒有衆生平等的感覺,則修出來的慈心、悲心都將成爲片面的慈悲心,是不完整的。所以,首先要修捨無量心。

(一)捨無量心的修法

捨無量心的修法有兩個步驟,第一是觀想,第二是思維(或叫觀察)。

第一是觀想。

觀想的時候,是以人爲對境,無需觀想本尊、上師等。在自己的右邊觀想一排人,左邊也觀想一排人。

右邊這一排是現世當中害自己的仇人。如果今生沒有仇人,就可以觀想經常害自己的一些魔障,如魔或鬼。如果這樣觀想也感覺困難,就可以想像,在無始以來的流轉當中,我們肯定有數不清的怨敵,就把他們觀想在自己的右邊。

左邊這排人是現世的父親、母親以及兄弟姐妹等親眷,也就是對我有恩的人,觀想他們坐在自己的左邊。

無論是怨敵,或是親友,他們實際的相貌怎樣,就觀成怎樣。觀想就是這麽簡單。

第二是觀察。

首先,對右邊的怨敵像平時一樣發起瞋恨心;對左邊的父母親人生起愛心、貪心。生起貪瞋以後,再回頭省察:剛才我於怨生瞋,於親生貪,而且不只是這一次,長久以來一直如此。但是,這樣做有沒有道理呢?我應該去觀察一下。

具體觀察的時候,可以從過去、現在、未來三個角度來思維。

首先觀察右邊的怨敵:他們不論是人或非人,現在雖然是我的仇人,想盡一切辦法來傷害我,但是,他們是不是在過去、現在、未來的生生世世當中都是這樣呢?答案是否定的。

雖然他們現在不擇手段地加害於我,但在過去世,他們肯定曾經做過我的父母。當其做我父母之時,也和現在的父母一樣心疼我、照料我,爲了我寧願捨棄自己的一切。他們對我的恩德是那麽深厚,給我帶來了那麽多利益。

再觀察未來的下一世,當我們再次轉世投胎,改身易形時,他們也不會永遠都是我的仇人。而且,在無有窮盡的來世當中,他們會再次做我的父母。再次做我的父母時,也會與現世父母完全一樣,要爲我克服諸多困難,給我帶來極大利益,可謂恩德巍巍。

也許無需等到來世,在不久的未來,在這一生的下半輩子,他們也隨時可能會發生變化。上半輩子他對我竭力迫害,但在下半輩子我們也有可能成爲水乳交融、心心相印的朋友。

所以,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所謂的仇人也是不一定的。我們也曾互爲父子兄弟,只是現在回憶不起了。如果這些仇家能夠回憶我們互爲母子的經歷,就絕對不會加害於我。例如,在兩人打架打得最激烈的時候,他們若能猛然憶起前世母子拳拳、手足情深的情景,所有的仇恨就會瓦解冰消,他們會立即扔掉武器,停止打鬥,這是肯定的。使我們相互敵視的罪魁禍首就是無明,正是它,使我們前世的父母親友們無法回憶過去,所以,即使現在他們害我,我也不能責怪他們。

這並不是精神上虛幻的寄託或安慰,事實就是這樣。什麽叫作仇人?什麽叫作親人?我們在輪迴中流轉,你、我、他都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時光,在這個過程當中,有時是仇人,有時是親人,親怨都是不一定的。

這樣再三思維後,修得比較好時,對仇人的瞋恨心會慢慢淡化,直至最後完全消失。所以,捨無量心的修法極其重要。

之後,再對左邊的親屬進行觀察,對他們的觀察與右邊相反。

他們雖然現在是我的父母或者親屬,爲我遣除各種違緣,給予各樣恩惠,對我恩重如山,但他們是否生生世世都是這樣呢?也不是。前世或者前世的前世,在無始以來的六道輪迴當中,他們肯定很多次地做過我的仇人,甚至傷害過我的生命,這是必然的。

再看看未來又如何呢?他們會不會在以後的生生世世中,永遠做我的親人呢?結果也是否定的。當我再投生到另一個身體的時候,他們很有可能會成爲我的仇人,那時候,就與現在右邊的人一樣,會千方百計地傷害我,甚至掠奪我的生命。即使在今生,雖然此時我們互相牽掛、情意綿綿,但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會反目成仇、分道揚鑣。這決非聳人聽聞,如果在短期之內不能解脫,長時漂泊輪迴的話,這就是確定無疑的。

這一切就像演戲一樣,現在這邊的人扮演我的仇人,另一邊的飾演我的親屬;但是下一輩子也許就會角色互換,演仇人的扮作親屬,演親屬的飾爲仇人。現在,因為我們爲無明所遮蔽,沒有智慧了知以前的事情,對未來的前途也茫然無知,唯一知道的,只是眼前很短暫的時光。但輪迴卻是極爲漫長的,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能夠回憶前世,或以長遠的眼光靜心觀察,我們就會深深地體會到所謂的親人與仇人,根本就是無常的,確實像演戲一樣。這就是觀察的方法。

這樣觀察後,我們會開始發現,原來我只是以狹隘的眼光去看一個很短很窄的範圍,因此而指定誰是我的敵人,誰是我的親人,並對敵人生瞋恨心,對親人生貪欲心。我因爲這樣的錯誤認識,就産生了這樣不正常的貪和瞋。

前世今生不是宗教的教條,不是臆造的神話,而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而且,在這樣輪轉再輪轉的過程當中,在我們投生的大多數時候,都是需要父母的。由此可知,現世的怨親都曾經做過我的父母,我也做過他們的父母;同樣,彼此也都做過仇人,只是在今天不能回憶而已。

大家應該思索,這一切究竟是事實,還是教條?如果你認定這是教條,就請你拿出證據來推翻。可是,無論過去還是將來,任何一個人,任何一種學說,都根本無法推翻它;相反,卻會有越來越多極具說服力的、強有力的證據來證明它。所以,這些都不是教條,不是無中生有的捏造,而是事實。

既然是事實,爲什麽以前我們卻從未察覺到呢?因爲我們沒有受過佛的教育,自己又不能高瞻遠矚、未卜先知,所以一直都是這樣迷茫。現在依靠佛的教育,終於使我們清醒地看到怨親等都是不定的這個事實。

這既是理論,也是修法。觀察以後,一定能有所體會。若不相信,你們可以嘗試在一個月或者半個月之內去思維,我敢保證會有感受。那時,你就會確確實實感覺到親、怨就是不一定的,雖然片面的貪心、瞋心仍然存在,但能意識到這是錯誤的。既然已經意識到錯誤,你就會慢慢地去改。以上是捨無量心的修法。

這種修法最後的結果是什麽呢?它有臨時和究竟的兩種結果,我們萬萬不能停留在臨時的結果上,這是很危險的。有什麽樣的危險呢?當你這樣修了一段時間,體會比較深時,會對仇人沒有特殊的瞋恨心,不想去害他;但對親人同樣沒有親切感,也不願意去利益他,親怨都似乎很平等。但我們所需要的不是這樣的平等,雖然這是修法要經過的一個階段,但最終我們要超越它,如果停頓在這裡,就會成為繼續前進的一大障礙。這叫作無記的捨心。無記的捨心就是不善不惡的平等心,這不是我們的目標,必須要逾越。

但是無記的平等心並非完全不需要。首先要設法把片面的貪心、瞋心降下來,降到一定的水平之後,就沒有了粗大的貪和瞋。然後,要在這樣的基礎上進一步思維:這些衆生雖然對我有利有害,但是,我應該不記前嫌,忽略有害的一面,而只強調衆生對我有利的一面,也就是,按照慈無量心修法中知母、念恩、報恩的修法進行思維。這樣,我們對所有的衆生就能生起平等的慈悲心,這才是四無量心中的捨無量心。捨無量心就是這樣培養起來的,非常重要。捨無量心修好以後,可以轉入慈無量心的修法。

(二)慈無量心的修法

慈心的本意是什麽呢?願一切衆生獲得快樂,這種念頭叫作慈心。慈無量心修法也有兩個步驟,第一是觀想,第二是觀察。

現在不用觀想兩排人,只需觀想一個對境──現世的母親。她的相貌是什麽樣的,就觀想成什麽樣,如果她已不在人世,就將她生前的模樣,觀想在自己面前。

然後開始觀察這一世的母親對我有怎樣的恩德。這時,要依次作三種重要的思維,也即:知母、念恩、報恩。

第一是知母。生死輪迴、前生後世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雖然現在我們看不見,但是從無始以來,在如此漫長的輪迴中,在三千大千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上,我們曾經死過成千上萬次,也生過成千上萬次,每一次生命的流轉,大多數都要依靠父母,所以我們敢肯定,所有的衆生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而且不是一次,而是無數次,這叫作知母。

第二是念恩。我們要憶念他們曾經做我母親時的恩德。雖然這些恩德是難以度量的,但在此修法裡,可以歸納爲五種:第一、賜予肉體;第二、賜予生命;第三、賜予財産;第四、賜教世間法。這四種是從世間的角度講的。第五是從出世間的角度來憶念,今天我們能有機會聽法,有機會修行,有機會解脫,這也是仰仗母親所賜的人身,如果沒有這樣的人身,這一切都不可能有。所以,要從這五個方面去思維。

1.賜予肉體:如果沒有父母,則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有今天的這個身體,這是很肯定的。

2.賜予生命:出生以後,如果母親不養育我們,則每個剛剛落地、嗷嗷待哺的嬰兒都無法依靠自己的能力去生存。從這方面來看,不但肉體是母親給的,連生命也是母親賜予的。

3.賜予財産:我們剛剛降臨人間的時候,每個人都是兩手空空,身無分文,吃、穿、用等所有的基本生活用品都是母親賜給我們的,這是給予財産的恩德。

4.教授世間法:每個人出生時,都不會說話,不會走路,連吃飯都不會。這些人間最基本的知識都來源於母親,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的第一位老師也就是母親。這就是教世間法的恩德。

這四點在這裡講的雖然不是很多,我們卻要反覆地思維:小時候,母親對我是如何地疼愛,她克服了多少困難,辛辛苦苦地打工、幹活來養育我……。每個人都可以從實際生活當中,擷取大量有用的修行材料。

我們都明白,天下所有的父母,對自己的子女都是極其關愛的,哪怕是毒蛇、老虎等猛獸也不例外。牠們雖然可以凶殘地殺死其他生命,可是對兒女們依然是舐犢情深、慈愛有加,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既然動物都能如此,人又豈能例外呢?可見父母的深恩厚德是難以盡述的。

大多數人對母親都有不同程度的慈悲心,通過這些觀察,對母親難以抑制的慈悲心就會源源不斷地生起。

第三是報恩,母親不但現世是我的母親,對我有這樣的恩德,而且在多世累劫當中,她也無數次地做過我母親。每次做母親時,都與現在一樣,對我有那麽多的恩德。她爲了養育我含辛茹苦、任勞任怨,還造了那麽多殺生等罪業。一位母親從懷孕到最後命終之時,在養育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造多少殺盜等業,這是每個人心裡都十分清楚的。因果報應,纖毫不爽,她當時爲我造業的果報,我沒有辦法代受,卻要讓她獨自去承擔。

若她已不在人世,就很可能已經因爲為我造業而墮落到地獄、餓鬼或畜生道中,正爲衆多劇苦逼迫,備受折磨、度日如年。去救她?還是對她的痛苦熟視無睹?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我無能爲力,還情有可原;但是,如果我有辦法,爲什麽還不立即行動?這樣,想救度母親的念頭就會不由自主地生起來。

怎麽去救度她呢?孝敬母親財物嗎?她現在身處何方,我都不知道,又怎能將錢財物品送給她呢?這些是無濟於事的。更何況,錢財又能起到什麽作用呢?能減輕她的痛苦嗎?能讓她永得安樂嗎?不可能!那該怎麽辦呢?唯一的辦法就是修法,通過修法救度她,這才是報答母親無邊恩德的最好方法。如果這個念頭很強,就可以爲了母親而將自己的一切棄置不顧了。

剛才講過,若自己的母親患了重病,孝順的子女絕對會不顧一切,即使在交通不便的地方,也要把母親背到醫院治療。他不會考慮把母親背到那麽遠的地方所面臨的種種艱難,只會無條件地付出。

同樣,如果慈悲心修得好,就會有很大的動力。這種慈悲心會一直鼓勵我們,不讓我們停滯不前。生起這樣的慈悲心後,就能夠放下自私的念頭,不管自己成佛也好,不成佛也好,都沒有關係,始終將母親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時刻督促自己:我就是要去度她!

這僅是以自己的母親爲對境,我們需要再將對境擴大,轉到這一世對我不利不害的普通人。他們曾經也做過我的母親,在做母親時,跟現在的母親完全沒有兩樣。同樣賜給我肉體、生命和財産,教我世間法,使我有學法的機會,同樣對我有這些利益。

當對普通人修得比較好的時候,再轉到對仇人進行觀察,將他納為對境,對他修慈悲心。此人現在雖然這樣害我,我卻不能責怪他,因爲無明,他已經忘卻我們曾互爲父母的經歷,如果他知道曾經發生的一切真相,是絕對不可能害我的,他這樣做是可以理解的。他以前做我母親的時候,同樣對我有如上的四種恩德。我現在如果不但不能利益他,反而加害他,就是不應該的。

對現在的母親、親屬、普通人甚至仇人都可以這樣去思維。最後起座的時候,要把觀想範圍再一次擴大:對一個村、一個縣、一個國家乃至整個地球的眾生進行觀察。最後,對遍天下的一切有情都會産生同樣的慈心。

爲什麽首先以母親爲對境,然後是普通人,再次是仇人,最後是一切衆生呢?這是一種訣竅。如果首先對所有的衆生觀想,而不是按照如上次序,就會導致這樣的問題:表面上看來,好像慈心、悲心已經具足了,但實際上,當遇到有人害你的時候,這種不牢固的慈悲心就會倏然消失。所以,要依照次第進行觀想。

爲什麽要首先觀想母親呢?因爲對母親發慈悲心是比較容易的,從易處下手,先對母親生起慈悲心後,對其他人也就會覺得比較容易了。不能先做最難的,否則你會覺得根本無法對仇人等一切有情生起平等的慈悲,那時你就會失望。

爲了避免這些問題,就要依次觀修。這樣觀修以後,即使今後有人害你,你也不會對他有太大的瞋恨心。作爲凡夫,有了菩提心以後,也不可能一點兒瞋恨心都沒有。但是相對而言,這種瞋心不會保持很久,也不會很強烈。

這是慈無量心的修法。

(三)悲無量心的修法

悲無量心的本體是願一切衆生脫離痛苦。一心一意祝願一切衆生脫離大大小小所有痛苦的不造作的發心,才是真正的悲無量心。

具體的修法是什麽呢?身、口、意的具體要點如前所講,在觀想上師、祈禱上師之後,就開始進行觀想和思維。

有關悲無量心的觀想有兩種觀點:

1.修悲無量心的時候,要觀想自己母親現在的相貌,就像修慈無量心時的觀想一樣。這是一種觀點。

2.修悲無量心時,要觀想一個正在感受難忍痛苦的衆生,比如屠宰廠裡待宰的牛羊或其他生命;或者,自己認爲人世間哪種痛苦最慘不忍睹,就將正在承受這種痛苦的衆生觀想在前面。觀想時,不能把自己當成旁觀者,像看戲一樣地看著他們。而要把自己也觀想成這個衆生,也可以把自己的母親觀想爲這個衆生。

修法時按照兩種修法的任何一種觀想方式都可以。

如果觀想自己的母親,就與前面一樣。將母親觀想在自己面前,然後修知母;知母修好以後,再憶念母親的恩德;其後,就思維如何才能報答母親的恩德。知母、念母、報恩修完以後,接下來的修法就是悲心的修法。

首先,要培養這樣的念頭:願現世的母親脫離一切痛苦,這比較容易。然後觀想,我的母親本來希望自己能享有人天所有的快樂、幸福,不願感受任何痛苦。雖然她不願意接受痛苦,但她經常做的卻是讓自己感受痛苦的業,她的所想和所做是背道而馳的。如果她不願意痛苦,按理來說,就不應該去造業,但事實恰恰相反,她卻不明事理地經常造業,既然造了種種惡業,接踵而來的痛苦就是無法迴避的。另一方面,雖然她希望擁有人世間所有的快樂,但是她卻沒有去做使自己快樂的因──行善。如果不做善事,她就不會得到人天善果。這一切,都是因爲無明,正是無明才使她的所作所爲顛倒錯亂,最終得到的便只能是痛苦的煎熬。

既然母親正在飽嘗痛苦,我們該如何觀修呢?就是要完整地修以下四條:

1.發願,即願我的母親能夠脫離一切痛苦;

2.希求,即非常希望母親能夠脫離所有的痛苦;

3.發誓,我從現在起就要爲母親脫離所有這些痛苦而努力。這樣發誓後,還應有實際行動。作爲大乘菩薩,發了菩提心以後,就要去弘法利生。雖然每個人的能力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差些,有些人強些,但無論能力如何,從現在起,就應該要有這樣的想法和實際行動;

4.祈請,在有了發願、希望和發誓以後,如果沒有三寶的加持幫助,僅靠自己的能力也不一定能夠實現這些目標,所以要祈請三寶加持我能夠讓我的母親脫離所有痛苦。

這四條不但修悲無量心時需要,而且在修捨無量心、慈無量心以及喜無量心時都需要。

這樣發誓後,要不要去實踐這誓言呢?當然要,否則就是欺騙所有的佛菩薩,是有罪過的。但實現此誓言也需要過程,也要根據自己的能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想一下子讓所有的衆生脫離痛苦,是不可能的。暫時能讓一個衆生脫離痛苦,就讓一個衆生脫離痛苦,能度一個就算一個。

總而言之,從現在起一定要有實際的行動,如果沒有實際行動,現在的發誓就等於是騙人的謊言。說具體一點,如果碰到路邊的殘疾人或是真正一無所有、生活窘困的人向你討錢,你卻視而不見,那你的誓言到哪裡去了呢?還有,比如你能講一點兒法,其他人又不懂,請你給他解釋一些問題,你並沒有其他理由,只是出於私心就拒絕了他,那麽,以前你雖然曾經發誓:從現在起爲了母親脫離痛苦而努力,但實際行爲卻大相徑庭。這說明,當時你也許在心裡誠懇地這樣想過,也許你當時內心根本就沒有真正發誓,僅僅是嘴上說說而已。無論是哪種情況,沒有實際行動都是不對的。

大乘菩薩發了大悲心後,並不是必須立即脫胎換骨,對自己所有的事情都從此不管,專門去利益衆生。如果能這樣做當然好,但這也需要一個過程。若能首先自己成佛,再去度化衆生也可以。無論怎樣,在對現世母親進行觀想時,就要以這四種發心反覆修習。

對現世母親發起這樣的心是很容易的。這樣修起來以後,再觀想一個普通人,對他修悲無量心。首先也是知母,即現在他雖然不是我母親,但是久遠劫以來,他做我母親的次數也是無量無邊的。他與我現世母親一樣,不願意接受任何痛苦,卻一直在造令自己痛苦的因;她也非常希望得到快樂,但整天種的無非是使自己不快樂的因。她是這麽痛苦、可憐和愚昧,我多麽希望她能夠脫離這樣的痛苦啊!我願將自己三世所有善根迴向給她,使她能脫離這樣的痛苦。從現在起無論有多艱難,我都會盡最大的努力去做能令她脫離痛苦的事。在這個過程當中,願上師三寶加持於我,使我能夠給他們帶來一些利益。要依次從以上四個方面去觀想。

對普通人修完以後,再觀想你的仇人,對他也如是修悲無量心。起座前,把所有的衆生觀想在面前,對一切有情觀修悲無量心。這便是悲無量心的修法。

在這些修心的過程中不能認爲,因爲經書上這樣要求,所以我才這樣思維。所謂經書的要求是指:如果你要修菩提心,就應該這樣修,順序就是這樣,可是做不做卻是自己的事情。不管經書上怎麽要求,發菩提心當然要主動,不能被動,發出離心也是如此。所有認爲「修法上這樣說或是上師說要這樣做,所以我才這樣做」,或者「因爲佛告訴我要這樣做,我才這樣做」的想法,都是不對的。

無論是佛的教言也好,上師的教言也好,若你心裡沒有真實的體驗,就是被動的。我們應該做到,無論佛是否要求我們度衆生,我們都應將度化衆生、利樂有情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有些人會想,現在我自己都是一個凡夫,又怎麽去度衆生呢?雖然你現在是一個普通人,連外加行都沒有來得及修,但是你可以發願:我現在雖然沒有能力,但是我要努力讓自己具備這樣的能力,等到有能力的時候,我一定要去度衆生。這樣的發心是必須要有的。如同一名學生在讀書的時候,什麽能力也沒有,但是他依然可以有很多未來的計劃,如畢業後要怎樣去開展自己的事業等等。同樣的,我們現在也需要有遠大的志向:雖然我現在在修行上沒有很大功德,但這些是我能夠做到的,做到以後我一定要去度衆生,一定要去幫助衆生!這樣的抱負一定要有!若沒有這種發心,所修的菩提心就是無根無蒂、不具生命力的。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11/26 上午 03:54:52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12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四)喜無量心的修法

喜是歡喜心,願一切衆生不離開快樂,就叫作喜無量心。修歡喜心的時候,也有觀想和思維兩個步驟。

觀想的時候,也要先將自己的母親觀想在前面,然後對她修知母、念恩和報恩。每一座裡一定都要有這三個修法,接下來就修喜無量心。

這時,要將母親現在所擁有的,無論是出世間修行方面的功德,或是世間的種種圓滿(如健康長壽等)作爲修行對境,進行如下四種思維而修歡喜心:

第一發願:願我母親生生世世不離開現在的快樂、幸福;

第二希求:希望母親不離開現有的世出世間功德,而且願她所擁有的一切善妙功德能更加增盛;

第三發誓:從現在起,爲了母親不離開這些世出世間的功德,我要倍加努力。發誓以後,還應將這些誓言付諸於實際行動;

第四祈請:願上師三寶加持,令我能夠讓母親不離這些快樂和幸福。

這四個過程都要一一觀修。修好以後,再換一個普通人的對境;對普通人修完後,再換一個自己的仇人。起座前,觀想天下所有的衆生,對他們修喜無量心:願一切衆生永遠不離開快樂!

這些修法就是四無量心的修法。實際上,四無量心中的捨心,也應包含慈心和悲心,這種慈悲心沒有任何親怨分別,沒有落入片面的泥潭,對一切衆生都平等相待,這才是真正的捨無量心。也是菩提心的唯一的基礎。

沒有這樣的基礎,儘管嘴上說得再漂亮:「願一切衆生離苦得樂」,實際上也是心口不一、名不符實。有些人只是因爲經書上是這樣寫的,所以才鸚鵡學舌般地跟著念誦,心裡卻沒有絲毫菩提心的影子。我們修發心的時候,發心的偈子要念十萬遍,如果你的心裡沒有配合,光念偈子有什麽用呢?沒有用。只有心裡有這樣的決心,口中也如是念誦,才能使發心更堅固、更穩定。所以,我們要真誠地念誦發心偈十萬遍。這樣念不僅是有很大的善根,更重要的目的是鞏固我們度化衆生的發心。

這樣修並不是自我欺騙,而是在明了真相以後,將以前因愚昧而導致的那些錯誤盡力挽救,改邪歸正而已。剛才所講的都是確鑿的事實,以前我們因爲盲目無知,所以沒有平等的慈心和悲心,現在恍然大悟以後,就會生起平等的慈悲心。

在把前面的外加行和皈依修完以後,一定要下功夫修這個法。因爲我們現在所處的不是別的地方,而是輪迴。無論輪迴中的天堂還是人間,都是非常可怕的。既然想從這個恐怖的地方逃出去,當然要下一點功夫,想輕輕鬆鬆地逃脫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接受這些修法。

放下自私心,生起利他的平等心雖然有一定難度,但這也不是常人所力不能及的。我們曾講過,這不是神仙、登地菩薩以及佛做的,這就是一個普普通通像我們這樣的人能做的事。很多人去做了,也成功了,他們已經做出了表率,我們只要願意,做到這一切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有些人會想,這些太麻煩了,只要求求福報就行了。爲了求福報而信佛當然比不信佛好得多,但這絕對不能解決生死輪迴的根本問題。我們現在講的都是能讓我們解決根本問題的一些修法,所以難度當然會有。你們每一個人都知道,辦企業、上班以及從事一些創造性的工作,也會有難度,但還是要去做。目的是什麽呢?目的是錢。既然爲了錢都願意這樣吃苦、這樣努力,那麽爲了解脫、爲了全體衆生的解脫又怎麽能不付出呢?

發菩提心的這些修法,是佛菩薩爲大乘佛子指引的必經之路,除非你覺得輪迴好,不需要解脫,不做也可以。可是,你現在覺得好不等於以後仍覺得好,當來世轉入三惡趣的時候,就更不堪設想。到那時,好與不好已無力扭轉,趁現在有辦法的時候,大家一定要抓住時機。

我們也曾講過,要發出離心,但並不意味著從此以後就什麽都不能做:不管家庭的事、不管孩子的事、不管單位的事……,當然不是這個意思。家庭事務、孩子的教育、自己企業的發展等等,可以照樣去做,而跟普通人不一樣的是什麽呢?普通人的目的,無非是爲了發財等等,這些就是他們最崇高的理想。學佛的人一旦發起無僞的出離心,就不會覺得這些是最好的,他們知道還有更崇高的人生意義。雖然這些世間的事務暫時要去做,但只是一種臨時的謀生方法而已。

現在儘管發了菩提心、出離心,可還是人呀,人要活在這個世上就要吃、要穿、要生活,這些生存條件當然要用自己的雙手去獲得,佛也沒有對在家人要求自從發出離心的第二刹那起,一切都要放下。但我們最終的目的不是這些,而是求解脫,這樣的觀點叫出離心,這是每一個學佛的人所應該做到的。佛不會勉強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發出離心、菩提心,但如果你想解脫的話,就要接受這些修法。若不肯接受,不這樣去想、不這樣去做,就無法解脫。擺在我們面前的就是解脫道,若不接受,就等於是拒絕解脫。除此以外,佛也沒有告訴我們第二條解脫道。

像菩提心這樣偉大的發願,是只有在佛陀教法下的修行人才可能具備的。其他世間的鬼、神,或是任何一個未修法的凡夫,他們不但白天沒有這樣的念頭和實際行動,即使連作夢都夢不到。菩提心是非常高尚的一種發心,這一世我們有機會去感受這樣的發心,去修習菩提心,實在是千載難逢,應該值得慶幸。所以,外加行修完以後,一定要去體會、去感受這些大乘佛教的精髓。

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就是這些。念咒、磕頭、燒香、拜佛是不是大乘佛教?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衡量的標準取決於有沒有這樣的發心,所以,四無量心的修法至關重要。

凡是想修大乘法的人,就要這樣修,就要有這樣的發心。沒有這樣的心,就放不下自私心,有自私心,就不會爲衆生付出什麽,即使付出,也是有條件的,希望自己能有所回報,這樣的付出不是大乘佛法的精神。我再三講過,大乘菩薩要付出,而且要無條件地付出,這才叫作無緣大悲,這是很重要的。

總結歸納從外加行到發菩提心的這些修法,我們應該明白:有三種心行一定要放棄,若不捨棄,便無法修學大乘佛法,無論念佛、打禪或修密……,你都絕對不是大乘行者,亦非小乘行人,這種「修行人」該如何稱呼呢?簡單地說,只能稱爲信佛的人,但不是學佛的人。我們講過,信佛、學佛是兩回事。信佛是你覺得佛陀很偉大,佛說的是真理,你不反對,但自己不去行持佛法,這叫做一般的信佛。而學佛是指,佛陀怎麽做我也一定要如是去做,雖然現在我不能具足佛陀的一切功德,所作所爲無法與佛陀一模一樣,但是要有此決心,這才是學佛。那麽,在修行過程當中,我們要斷除哪三種心行呢?

第一要放棄追求世間圓滿的欲望。這種貪欲若不肯放棄,那麽燒香、拜佛、念佛、打坐、做功課等,都是爲了獲得世間的圓滿,你做的這些根本與解脫無關。貪圖這一世的健康長壽,或者下一世的人天果報,都叫世間法。

不能貪求世間法,並不是指從今以後不要去工作,不要去發展自己的企業等等。但只能將這些當作臨時的生存手段,做爲一個活生生的人,我們的人生目的和價值不是這一點,而是在輪迴裡尋求一條非常安全的出路。所以第一個要放棄的就是貪求世間的念頭。

如果你割捨不下,就僅能算是修人天福報,與解脫還相差萬里。若是這樣,不修五加行也可以,只需在自己家中設置佛堂,供養供養佛,或者去廟裡燒燒香、拜拜佛,或許你能得到今生的健康長壽以及後世的人天福報等。珍寶人身如今已經獲得,難遇佛法如今已經聽聞,卻連這麽一點蠅頭微利都不肯放下,那麽,你要等到哪一天才能真正開始走解脫道呢?追求世間圓滿的結果對你來說只能意味著:長劫輪迴在所難免,解脫之日遙遙無期。因此,一定要放下貪著塵世之心。

第二要放棄的是自私心。很多人雖然在念佛、磕頭,但其目的僅是爲了自己解脫輪迴。比如一些人也在精勤地修五加行,若問他們:「你爲什麽要修五加行?」很多人都會想:「如果不修五加行,以後我就不能聽大圓滿或是其他密宗的修法。」「你不能聽密法又會如何呢?」「沒有機會聽大圓滿或者大手印的法,我就不能成就。」「你不能成就又怎樣呢?」「我不能成就,就會始終待在輪迴裡,那多苦呀!」。那麽,他們修五加行最終的目的還是爲了自己不痛苦。若是這樣,就說明他修的五加行,從名稱上看是大乘佛法,但實際上卻不是,因爲他們只是爲自己而修,沒有考慮其他衆生的解脫,所以這不是大乘的修法。因此,第二個要放下的就是自私心。

有人又會提出疑問:如果沒有自私心,是否便不用懺悔自己的罪障?從今以後也不必爲了清淨自己的罪業而修法,金剛薩埵也不用修了?不是這樣的,這些修法都需要修,修的時候也可以觀想清淨自己的罪業,但這不是自私之心。因爲要度衆生,首先必須要有度衆生的能力才行。怎樣才能讓自己有能力呢?就是先修金剛薩埵的修法,清淨自己的罪業;再修曼茶羅的修法,增長自己的資糧。這樣把自己的身心調整好了以後,才能具備能力。之所以強化自己的這些修行能力,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爲了將來度衆生。因此我們也不用這樣疑惑。

從另一角度講,若菩提心真正生起,其本身就有清淨罪業的能力,如五無間、謗法等很嚴重的罪業都能因此減少,而普通的殺生、偷盜等十不善業,就可徹底清淨。如果不修其他法,僅修菩提心,也能夠達到這樣的目的,再有其他修法的幫助會更快,所以,第二個要放下的就是自私心。

第三要放下的是什麽呢?等到把加行修完之後,就要去領悟、感受無我,即修密宗或者大圓滿正行的修法,其中所講的重點就是證悟空性的修法,那時,我們要放下我執,這是爲了能夠更好地、無自私地度化衆生。這是第三個要放下的。在修加行的時候,暫時不必急於去修空性,此時的機緣還沒有成熟。

修出離心時,要放下世間;修菩提心時,要放下自私;修無我時,要放下我執。這些若不捨棄,所謂的出離心、菩提心就都是空話,不可能生起,所以要把它們放棄。

今後,在修行過程當中,要時刻觀察自己有沒有進步,如何觀察呢?

第一、修外加行時,我們要觀察:在沒有聞修此加行法時,我們對世間有何看法、有何貪執;修了外加行中人身難得等一系列修法後,對世間又有怎樣的看法,如果前後毫無改變,一切還是爲了自己世間的健康、長壽、快樂等,便可確認自己的修行沒有任何進展,沒有任何收穫。

第二、修菩提心時,同樣要反省:在聽聞修持菩提心修法之前後,我的私心有何等差別?如果修法之前,一切只爲自己,對他人的苦樂無動於衷;修法以後,雖然口裡天天在念發菩提心的頌詞,哪怕念了十萬遍,但內心深處還是認爲其他人的好壞都無關痛癢,只盼自己能早日得解脫、自己能早日明心見性、自己能早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等等,沒有爲衆生著想,那就可以確認,聽加行修加行,自己沒有任何大乘法的收穫。

放下我執,對我們來說還有一定距離。雖然在修加行的過程中,根基好的也有可能明心見性,但對一般人而言是比較難的。所以對這點,暫時還不能要求。

總之,第一要捨棄世間,第二要放棄自私心,但不能産生誤會,認爲出離心是消極逃避,菩提心也是不能實現的妄想等等。一旦有這樣的想法,就會成爲修行的障礙。如果如理如法地去修,這些修法與你們的工作家庭並沒有任何矛盾。在佛住世時,印度的很多國王在治理江山管理天下的同時,也在發菩提心,這根本沒有抵觸。所以你們不能以爲一旦發了菩提心,就沒辦法生活和工作。

希望大家能夠重視菩提心和出離心,絕不能認爲出離心、菩提心可有可無,從而放棄這萬劫不復的修行機會。從無始以來,我們已經歷了成千上萬次不可思議的生死輪迴,直到今天還是一個普通人,再過幾十年告別人世時,如果沒有加緊修行,只能再次空手歸去,除了所造的如山般的黑白之業外,其他什麽也帶不走。所以,在整個生命輪迴的過程當中,這一世是非常關鍵的。無情的事實就是這樣,珍不珍惜此機會,全憑自己做主了。

三、菩提心的修法

四無量心修完後,就要正式修菩提心。

首先,我們要認清菩提心的概念是什麽?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菩提心,在這裡就是爲一切衆生的解脫,自己發誓修此覺悟的智慧。

菩提心需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對所有衆生的無緣慈悲心──大慈大悲。在大悲心生起後,就會自然而然發起想去幫助衆生的心。

若已經有了這樣的發心,那麽要去度衆生、幫助別人,什麽樣的方法最好呢?若搞一些慈善機構,幫助人們解除一些現世困苦,這當然也是菩薩行爲裡的一種,但這不能解決根本性的問題,根本性的問題要怎麽解決呢?我們講過,最重要的是讓每一個人、每一個生命自己去認識輪迴的真相、人的特質以及怎樣從輪迴裡找到出路……,也就是爲他們指路最爲重要。爲了讓他們明白這些道理,首先我們自己要有智慧。若想爲衆生指引一條完整的路,就要自己成佛,成了佛才能有這樣的智慧。所以要爲度化一切衆生發誓成佛,這便是第二個條件。

以上兩個條件具備了才是真正的世俗菩提心。

我們每次修法之前都要發菩提心:爲度化一切衆生而發誓成佛,爲了獲得佛的果位,所以我聽法、所以我受戒、所以我皈依、所以我做功課、所以我去放生等等,這就是大乘菩薩最重視的菩提心

菩提心的前提是四無量心,然而僅僅只有四無量心,對一切衆生都非常慈悲,有極其難忍的慈悲心,卻沒有考慮爲一切衆生而成佛,就缺少了利益他們的方法,在兩個條件中只具備了第一個條件,就不能稱之爲菩提心。

另有一些人認爲:佛已經斷除了所有的障礙、過失,圓滿具足了一切功德,很偉大,所以我要成佛。他雖然有成佛的心願,但並沒有考慮到衆生的解脫。因爲缺少第一個條件,所以這也不是菩提心。只有具足了非常完整的動機,才能叫作菩提心。

初發菩提心時,因爲慈悲心有非常強烈的、中等的、不強烈的三種差別,所發菩提心也因此而有以下三種:

第一是國王似的發心,也是最差的一種。世間國王必須在自己先登位以後,才能治理天下。同樣,自己首先成佛,成佛以後再度衆生的發心,就叫作國王似的菩提心。

第二是船夫似的發心。船夫總是和他船上的乘客一起到達彼岸,他既沒有辦法先走,也無法令客人先走。有些慈悲心比較強的人也會發心:如果我先成佛,再來度衆生,其間要經過很長時間,不能讓衆生等那麽久,所以,在衆生沒有成佛之前,我也不應該自己先成佛,我只能在他們成佛的時候同他們一起成佛。這就是中等的菩提心。

第三是牧童似的發心。牧童總是將放牧的牛羊驅趕在前面,而自己走在最後。慈悲心極強的人也會將衆生的解脫放在首位,視衆生的利益高於一切。首先最要緊的就是讓一切衆生先成佛,等衆生脫離痛苦以後,再考慮自己成佛。這叫做牧童似的菩提心,也是最上乘的菩提心。

這三種都是標準的菩提心。但是,由於慈悲心的強度不一樣,所以願力也不一樣。

往昔的密勒日巴尊者、無垢光尊者等高僧大德,他們都修菩提心,正因爲有了這樣的動機,他們才能夠排除萬難。有一句話叫「爲法忘軀」,那些高僧大德爲了修法,可以不顧自己的身體、不顧任何艱難險阻。有了這樣的菩提心,就能很快成就。大乘佛教最關鍵的不是別的,就是慈悲心。有了慈悲心,所有修行上的功德都會具足。如果沒有慈悲心,卻妄想修大乘法,實在是癡人說夢!

我們不能望而卻步,灰心失望地想:「這太難了,我肯定一輩子都做不到。」肯定能夠做到,關鍵在你願不願意修。這些修法本來就是爲人而設的,不是爲佛或登地菩薩而定的。你一旦願意接受,用不著一輩子的功夫,僅需幾個月或半年左右的專心修持,對菩提心就一定會有感受。所以不要怕修菩提心,修好菩提心後,也不要怕修空性。對世間法非常看重的人便懼怕出離心;自私心極重的人就懼怕菩提心;執著特別強的人就懼怕空性。這些都需要一個過程,只要肯修行,無論什麽樣的修法都能適應,最終一定會穩操勝券。

至此,菩提心的初步修法已經講完,自他平等等其他修法,大家可以參閱《入菩薩行論》。

修加行就是自我鍛鍊的過程,要親自去觀想、思維、感受。當菩提心真正生起以後,再去受菩薩戒,這樣才能夠得到菩薩戒。現在有很多人,因爲曾參加過傳授菩薩戒的法會,就自詡受了菩薩戒。我要提醒諸位,自己如果沒有菩提心,哪有可能得到菩薩戒呢?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先不要急於受戒,而要反反覆覆發菩提心,真正有了爲了度化一切衆生發誓成佛的決心以後,再去找一位善知識,在他面前受菩薩戒,這樣才能真正得到菩薩戒。得戒以後,再去學習菩薩的學處,菩薩的戒律。菩提心沒修好以前,就不要倉促地去受菩薩戒。

目前最重要的就是修四無量心,四無量心的修法已經講得比較清楚,不懂的地方可以參閱《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至少要把它的內容背下來,並付諸實踐,這樣就很有希望成就。即或今生沒有修起真正的菩提心,也因爲有了這樣的串習,在心田裡已經播下了菩提心的種子,這個種子最晚在下一世肯定會成熟,這是有教證的。經書上有記載:這一世發造作菩提心的人,下一世能夠度化整個南瞻部洲的衆生。他之所以會變成這樣的菩薩,其原因之一是緣起力,原因之二是菩提心的加持力。所以現在就要下功夫,不能認爲:放下自私心,我做不到!就草率地退卻了。恆河沙數般的佛菩薩都是從凡夫地開始修行的,我們也一定能做到。所以,現在至少要開始修造作的菩提心,這很重要。

至此,已講了四個外加行及內加行中皈依和發心的修法。你們在每一個修法完成以後,都應回頭比照,看自己的出離心、皈依的決心、無僞的菩提心等等是否已經增上,還要觀察自己修法的發心是否具備了不造作的菩提心。若什麽進步都沒有,跟以前完全一樣,那只是數量上的完成,質量上還沒有完成,就需要重新修。

《普賢上師言教》的作者是巴楚仁波切,他的弟子當中,沒有一個人未曾修過好幾次五加行,都是修了一遍又一遍。我們更不能認爲這些修法僅是加行,只需修一遍就萬事大吉。加行是需要付出一輩子的精力去修的法,作爲一個修行人,終生都不能離開這些修法。只是在修行初期對加行更強調一些,後面會強調其他的一些修法而已,但加行是自始至終都必不可少的。

在修加行期間,每天早上起來的時候,觀想皈依境中的諸佛菩薩、上師、護法都安住於前面虛空中,他們手中法鼓搖動的聲音將我們從夢中驚醒,觀想完後,也可念誦其他語加持的儀軌,如果沒有,就直接念誦《開顯解脫道》。

念誦的方法是,如果在修人身難得,那就從開始一直念到人身難得修法竟,不要再往下念,然後反反覆覆去思維人身難得。迴向之前,將剩下的儀軌念完。這樣,在一座裡就要念完一遍儀軌,如果早晚各一座,一天就要念兩遍。修其餘的加行時,儀軌的念誦可以此類推。念誦儀軌時,最好念漢文音譯,但是應當知道自己到底在念什麽,所以就應在念誦前,首先看儀軌的義譯,對儀軌的內容瞭如指掌,這樣才比較好。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11/26 上午 03:57:36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13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 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 傳講

一、基礎修法的必要性

三殊勝的修法,雖然是最基礎入門的修法,但對許多人來說,卻有可能是前所未聞的。這個修法說起來容易,但要做到卻並非易事,恐怕有些久學佛法的人也未能做到。但無論如何,在了解了佛經的思想和意趣之後,我們就應該盡量依照佛所講的方法去實踐,這樣才會有所進步和收益。

很多人在剛開始學佛時進步很快,但經過一段時間後,便速度減緩,甚至停滯不前,這種情況非常普遍。究其原因,主要就是缺乏系統的修法。關於這個問題該如何著手解決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並重視基礎的修法。因為,如果沒有加行的基礎,就妄想一步登天去修學如大圓滿、大手印等高深之法,最終,必然會因根基不成熟而一事無成。所以,一定要從最基礎的法起修,這樣才能有所收益。

佛經中將修行人分爲上、中、下三個等級。上等修行人一天比一天好,每天都有收益;中等修行人進步雖然略遜一籌,但每個月都有新的突破;下等修行人至少也是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進步。

我們不妨反躬自問,自己究竟屬於哪一等的修行人?今年是否比去年進步呢?如果連這點都不能做到,則我們根本就不在上、中、下這三種等級之列。但除此之外,又沒有第四種修行人,這就只能說明,雖然我們自詡爲修行人,卻根本不配稱為修行人。

我見到過一些皈依多年的居士,漫長的時間已經過去了,但他們還沒有修完最基礎的法。這種情況很糟糕,很令人失望。原因何在?主要就是因爲沒有動力,所以在修行上才會蝸行牛步,甚至打退堂鼓。

法王如意寶在學院傳講大圓滿法時,要求必須提前完成五加行,否則就不允許聽課。許多人在這種壓力的逼迫之下,很快就如期完成了加行。當然,如果只是完成了一個數量,內心卻沒有相應的發心和動力,則所有的修行不過是形式而已,內心是不會有什麽真實的收穫。所以,以清淨的發心攝持,而進行系統的修行是至關重要的。

佛經言:「人身難得、壽命無常」。你們中絕大多數的人都已經跨入了三、四十歲的行列,以後的時間也不會很長,人生幾十年轉瞬即逝,如果這一世沒有抓住機會修行,下一世就更難把握了。所以,必須要打下一定的基礎,爲下一世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

我們對這一世的最低要求,是要進入大乘菩薩的資糧道,這是邁向修行旅途所必須跨出的第一步。步入大乘資糧道的首要條件是什麽呢?就是要有不造作的菩提心。提起菩提心,想必在座的諸位都知道其含義,也許很多人還能侃侃說明菩提心的具體修法,但到底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這就很難說了。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如果今生沒有走出第一步,下一世想再獲得人身,都難上加難,而繼續修行的機會就更是微乎其微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住當下,如果今生能邁出這一步,即使修行的境界不是很高,也會爲來世打下良好的基礎。菩提心本身具有的加持力,就能讓我們擁有繼續修行的機緣。這樣,無論下一世投生到何等環境、何等人群當中,天生就會具有與衆不同的個性,成爲具足慈悲菩提心的人,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所以,第一步非常重要。

當我們在身體上未遭遇任何疾病折磨,生活上沒有任何艱難困苦時,會覺得這個世界很不錯,就不會爲無常的來臨做任何思想上的準備,行動上的努力,整天處於閒散放逸之中。一旦碰到意外、痛苦,就手忙腳亂、六神無主,欲臨時抱佛腳進行補救,然已爲時晚矣。

還有一些人雖然也在修法,但其發心卻是希望藉由佛菩薩的加持、保祐,使自己能夠健康、發財……。當然,在沒有遇到其他違緣的情況下,祈禱佛菩薩,肯定可以達到一定的目的。但是,追求這些世間圓滿(健康、長壽、發財等等)的短暫目標,卻不應該是修行人的選擇。

很多人認爲,如果年老時沒有錢,又沒有兒女的照顧,生活就沒有保障,所以拼命地爲錢奔波。他們爲今後的生活做了充分的準備,卻絲毫不考慮後世。然則,死亡與投生,是每一個人都必須經歷的過程,世俗人對此不做任何準備,是非常可怕的。

現實是無情的,從古至今,沒有一人能夠推翻前後世的存在,這是每個人都要面臨的事實。如果平時毫無準備,等到大難臨頭,再著急也沒用。所以,作爲修行人,必須具有未雨綢繆的遠見卓識,一定要走上自他解脫的光明大道。趁著目前身心各方面都自由自在時,一定要抓住機會修行,以精勤的修持來迎接無常的光臨,千萬不要讓自己落個悔恨交加的下場。

以上簡單介紹了修法的必要性,下面開始轉入正題:

二、三 殊 勝 修 法

(一)名義及重要性

此修法名爲「三殊勝」,以前我譯作「三要點」。爲何稱做三要點呢?爲了引起學人重視的緣故,故而,凡是學佛、修行的人,都必須做到這三件事,因爲十分重要,所以翻譯爲三要點。由藏文直譯,則叫三殊勝。

彌勒菩薩的《經莊嚴論》裡講了七種殊勝。菩薩行持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時,每一度都應具足這七殊勝。這七殊勝又可歸納爲三種。我們做一切善事(如打坐、燒香、磕頭等)時,都應具足這三殊勝。如果能具足此三種殊勝(或三要點),哪怕是在佛像前供一盞燈、磕一個頭的小小善根,也都成為成就之因;如果離開這三殊勝,即使外表上做了再多的善事,也都不能成爲解脫、成佛之因。

何爲三殊勝呢?第一是動機殊勝;第二是無緣殊勝;第三是迴向殊勝。

第一、動機殊勝。在每次行善之前,肯定會有目的,沒有任何目的而行善、修法是很少的。如果在行善時,具備殊勝的動機,就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二、無緣殊勝。是指在修行時所要達到的一種境界,如果能達到這種境界,則無論做任何善事,比如打坐或者放生,都能成爲非常殊勝的善行;

第三、迴向殊勝。行善修法結束後,還應當如理如法地迴向。在打坐、放生時,就已經成就了很好的善業,將此善業用於何處,是很關鍵的問題。是用於解脫?還是用於健康長壽?或是用於下一世的人天果報?這是自己可以選擇的,這種目的性的選擇,就叫迴向。

無論作任何善事,都不能離開這三種殊勝。一旦脫離了這三個關鍵問題,則不管所做的善事從外表上看來有多麽的了不起,實際上也是不好的。所以,弄清這三個殊勝並付諸實踐,至關重要。

(二)具 體 修 法

1、動 機 殊 勝

行善時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因而所希求的目標(動機)也千差萬別。此處,可將所有這些動機歸納爲三種:不善、無記和善。

1)不善的動機。現在信佛、學佛的人當中,其行善、修法動機往往都是不善的。何爲不善的動機呢?即,凡是僅考慮今生的快樂,僅爲現世生活打算的動機,如爲健康、長壽、發財、避免魔障及痛苦等等而行善,都稱爲不善的動機。爲了達到這些目的而修法,則無論所修的法有多麽高深,也只能成爲世間法。這樣的修法除了能使這一世健康,長壽,發財,避免魔障、痛苦等等之外,無法獲得其他的善報。

例如,如果人們是爲了消除這一世的病痛、魔障而修習大圓滿法,則大圓滿也是世間法。大圓滿法爲何成了世間法呢?大圓滿法本身不是世間法,但是,因爲我們的動機是爲了達到世間的目的,這就使它成爲世間法了。這樣的動機就稱爲不善的動機。

有人不禁會生起疑惑:這些人是在行善、修法,並非想殺人、偷盜,爲何要用「不善」二字呢?那是因爲,僅爲今生的健康、長壽等而修行,雖有可能達到目的,但是即使達到目的──健康長壽了,那又怎樣呢?也許,在健康無病之時,會造作更多的業,從而導致更多的痛苦。此動機本身雖然不是罪惡,但因爲畢竟是有漏之法,故而無法離開痛苦,會引發衆多苦痛,所以,此動機稱爲不善。

我們聽聞這些修法,並不是爲了茶餘飯後的閒聊,也不能把它當成一種文化、學問來研究,而是要運用於日常生活待人處事之中。該如何具體運用呢?

打個比方,《大乘阿毗達磨論》中講過:有三個人一起吃飯,其中一人想,吃完飯後我要去偷盜、殺生……;另一人想,吃完飯後我要去放生、磕頭……;第三人只是爲填飽肚子,吃完飯以後沒有任何打算。同樣是吃一頓飯,由於三人各自不同的目的,同樣的「吃飯」,就變成了三種不同的業。其中,吃飯後打算殺生、偷盜的人,他的「吃飯」就是造罪;吃飯是爲了有體力去磕頭或做其他善事的人,他的「吃飯」就變成善業,將來肯定會有善果;只想填飽肚子的人,他的「吃飯」就成了既非善、亦非惡的無記業,一種很平常的生活,也就不會有特殊的善惡果報。這三個人在吃飯時,雖然既沒有去造惡,也沒有去行善,但由於動機不同,「吃飯」的結果就有三種差別。所以,動機至關重要。

如前所講,若目的是爲了健康長壽等等,就是不善的動機。因爲動機是不善的,所以在此前提下所做的一切,無論是打坐、念經,都是世間法,與解脫沒有任何關係。巴楚仁波切講過,在不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上,即使閉關九年,斷絕與任何人的來往而修大圓滿,連解脫的種子都不能播下。若在心田中不曾播下解脫的種子,那更談不上成就了。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就是這麽可怕──即使修大圓滿法都不能播下解脫的種子,修其他的法就更不用說了。所以,千萬不能輕視對動機的選擇。

凡是爲獲得這一世的幸福,或者爲遣除這一生的痛苦而修法,這樣的動機都是不善的。雖然這樣的行善比不信佛、不行善好得多,但卻與解脫毫無關係。故而,對於希求解脫的修行人而言,絕不能有這樣的目的。經書裡講過,這種動機是需要斷除的。所以,我們在每次行善的時候,首先要觀察自己的動機。比如,心裡突然冒出一個念頭,我要去磕頭(或我要去放生),這時就要問一問自己,我爲什麽要磕頭(放生)呢?如果發現自己的動機是錯誤的,就必須及時糾正。

2)無記的動機。無記是指沒有善惡的記錄,既非善,亦非惡。例如,一個人去放生,邀請他的朋友同往。他的朋友並不了解放生的功德利益,只是應邀同去放生,心裡沒有任何目的。放生結束後,受邀同去者的所做之業就稱爲無記。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他不是同樣也解救了生命,爲何是無記呢?那是因爲,他雖然與大家在行爲上毫無二致,但是他的內心卻沒有這種概念,所以,他的所做就是無記的。在世間,也有類似這樣的概念。例如,若故意殺人,就犯了重罪;但若是無意中殺了人,其所犯之罪就沒有那麽嚴重。在這一點上,世間法與佛法是一致的。

經書上講,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的動機是無記的,就需要改善,而不是斷除它。因爲無記與善比較接近,而不善與善卻有著天壤之別,所以前者可以改善,後者只能斷除。平時我們在修行、打坐之前,一定要認真觀察,如果發現動機是無記的,就必須改善它。因爲在此前提下所作的一切,都不能成爲解脫法,與解脫毫無關係。以無記動機所造的善業雖然有些世間善報,但卻很微弱。

3)善的動機。這是三種動機中最上乘的。但是,善的動機又可分爲低、中、高三種層次: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

第一是下士道,這種動機是三種善的動機中層次最低的。具有這種動機的人不是考慮解脫,而僅僅是爲了下一世不墮地獄、餓鬼、旁生道,希望得到人、天的果報,爲了來世能得到健康、長壽,獲得擁有地位、財産、名譽的人身而去行善。這雖然是善,但仍與解脫沒有關係,所以是最低層次的。

有人會想不明白,前面講追求健康、長壽的動機是不善的,而現在又講這是善的,其原因何在呢?因爲,前面的動機根本沒有考慮後世,所有的目的都是爲了今世,所以叫不善。而作爲下士道發心的人,雖然沒有追求解脫,但是也沒有顧及現世,而是希求下一世的世間圓滿,所以叫善。

但對希求解脫的人而言,也不能以此動機來行善。現在很多居士每天都在念佛、燒香、拜佛……請你們捫心自問,自己的目的究竟爲何?是否是爲這一世的健康、長壽?抑或是爲下一世的健康、長壽、不墮地獄?如果是這樣,則一切所作永遠跟解脫無關。在這樣的基礎上修行,即或修一百年、一千年、甚至一萬年,也絕不可能解脫。因爲這些善業都不是解脫的因,此因成熟時,也不可能獲得解脫的果。以這樣的修法除了能使下一世健康、長壽、不墮地獄等等之外,沒有其他善報。

因果是有一定法則的。譬如,大米的種子長出的必然是大米,而不可能是青稞;同樣的,如果所修持的不是解脫之法,又怎能得到解脫之果呢?很多人都認爲:自己經常在念《金剛經》、《三十五佛懺悔文》、《普賢行願品》、《心經》……,就一定是學佛、修行的人。其實這是不一定的。念這些經固然很好,佛也讚歎了念誦這些經文的功德;但是,動機如何是很重要的。動機若不正,則一切都不正;動機若正,則所做一切都是正確的。

在座的各位中,有些人學佛較早,有些人近兩年才學佛。無論時間長短,我們都要回頭看一看,學佛以來,自己行善的動機是什麽?如果是前面所講的動機,雖然會有善果,但與解脫卻沒有關係。現在如果能意識到這個問題,我們也有辦法將已做善業變爲解脫法。最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發起菩提心。爲什麽呢?因爲,雖然從刹那刹那生滅的角度來看,以前的所作所爲已不存在了,但是,其種子的相續卻已經留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裡。一旦我們能生起出離心、菩提心,阿賴耶識中的相續就可以立即轉變,以前所做的善業,也能因此而成爲菩提之因。如果我們不去改善,那麽,它將永遠是世間法,永遠不能成爲解脫之因,這實在是太可惜了。

我們所講的不能以上述動機行善,並非是指佛法不能令人得到世間利益,也不是指絕對不能將佛法用於世間法。比如皈依,無論懷有何種動機,皈依後都可以避免人與非人的違緣,可以清淨許多罪業,也可以獲得健康長壽,這是皈依本身所具有的功德。又如,平時遇到痛苦或困難時,祈禱上師三寶是很正常的,是作爲學佛人所應該作的。我們並不排斥有時爲健康等而行善,也不排斥間或爲長壽、發財而做適當的法事。但是,如果將所有的修法,都用在追求世間圓滿方面,那就不對了。只有解脫,才是我們修行的最終目標。

第二是中士道,即小乘聲聞、緣覺的動機,亦即不是爲了追求世間圓滿,不是考慮健康、長壽等而修行。因爲這種發心的人,對世間圓滿以及自身五蘊(肉身等)懷有恐慌厭離之心,極其渴望能早日擺脫五蘊的束縛。所以,他的行善修法不是爲了追求世間圓滿。但是,他也從未考慮過衆生的解脫。那麽,阿羅漢是否沒有慈悲心呢?不是,他也有慈悲心,也認爲衆生非常可憐,但因其慈悲心深度不夠,所以沒有勇氣度衆生,只想解決自己的生、老、病、死。他們不願發菩提心,爲衆生而修法。故而,這種動機是中等的。以這種修法除了能使自己獲得解脫之外,無法獲得其他的果報。

或許有人會認爲:我是學大乘的、學淨土的、學禪宗的、學密乘的,不是小乘修行人,小乘的法沒有什麽可修的,大乘的法才殊勝,密乘的法才了不起,並因此而沾沾自喜。但是,請大家仔細地觀察一下自己的發心,也許我們會自慚形穢地發現,自己連小乘的修行人都不如。

佛教的一切分支都歸納於大乘和小乘當中,沒有其他的第三乘。要作小乘的修行人,第一個條件就是必須要有堅定不移的出離心,非常討厭世間圓滿,並不遺餘力地希求解脫,我們做到了嗎?如果沒有,就算不上是小乘的修行人。而大乘的修行人,又必須具備百折不撓的菩提心,能夠無自私、無條件地付出,我們能作到嗎?如果不能,則也算不上是大乘的修行人。

如果我們既不是大乘也不是小乘的修行人,那麽,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講,我們就根本不是佛教的修行人。那麽,我們是什麽呢?只是信仰佛教,信仰釋迦牟尼佛,平時念念咒、做做善事,比不信佛的人略勝一籌的人而已。雖然我們聽了很多法,灌了很多頂,拜見了很多高僧大德,卻與解脫了無關係。當我們反觀自省時,如果發現自己竟然不是佛教修行人,那是非常可怕的。

今天所講的三個要點(或三個殊勝),很多人以前也聽聞過,但僅僅聽聞是不夠的,關鍵在於能否做到。若不能做到,我想沒有必要聽更多的法,先把聽到的法落實到行爲上,做到一個,再聽下一個。就像在走路時,如果能先看清眼前的十幾米路,就可以穩穩當當地往前行進。如果始終寸步未行,那麽,即使前面一百公里、一千公里的路況你都能了然於心,那也無濟於事的。

所以,要做一名真正的學佛人沒有那麽容易,但大家也不用因此而灰心失望,認為出離心、菩提心,是否只有神仙或天堂裡的帝釋、梵天才能做到呢?事實並非如此。人就能夠發起出離心、菩提心,而且是像我們這些末法時代的凡夫俗子所能夠做到的。如果出離心和菩提心,是佛或者登地菩薩的專利,凡夫根本無法辦到,那麽,即使知道自己不是修行人,也無濟於事。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這些發心都是普通人能力所及的。所以,我們既不用太氣餒,也不能太傲慢,而是要如實地衡量自己,對自己有一個正確評價,並時刻激勵自己:「我必須努力改善、不斷進步,決不再做名義上的修行人!」當我們知道自己什麽也不是,並有了壓力之後,才會努力去改善。只有踏踏實實地付諸行動,我們才會成功。

不重視這些問題,是會錯走路頭的。我想,有些人根本沒有必要去聽大圓滿等高深之法。聽聞這些法是否沒有利益呢?不是,這樣做也可以在心田播下一些好的種子,也有聞法的功德,但除此之外,再沒有其他好處。所以我認爲,在基礎不具備的情況下,倉促地去聽這些法,並沒有很大意義。當務之急,是調整動機。

當然,是否具有出離心、菩提心,只有自己心裡明白。除非有他心通,否則,其他人即使通過算命、打卦,也是不可能了解的。所以,我們必須成爲在監督自己方面不講情面的糾察員。

第三是上士道,也就是大乘菩薩的發心,這是善的動機中難度最高的。以我的一己之見來看,能走上上士道的人很少很少。凡夫從無始至今,都是對自己珍愛有加,一切所作所爲,都是爲自己打算,很少考慮別人。即使考慮,也是有條件的,從不會無條件地爲他人著想。所以,想成就世間的事業並不是很難,而要生起無僞的菩提心,卻並非易事。可是,一旦缺少這些基礎,一切修行都不能成功。因此,無論發菩提心如何艱難,我們也要向這個方面努力,要挑戰自我,挑戰自私心,堅持不懈地與它作戰。如果肯下功夫,最終我們必定是會勝利的。

以前因缺乏智慧,所有人都毫不顧忌地愛自己,爲自己打算。但是,我們的自私心不但沒有理由、沒有根據,並且是我們獲得最終安樂的大敵。關於這點,在我們以前所學的世間文化裡從沒有提及,雖然有些人說過一些類似的話,但深度卻遠遠不夠。只有佛將這些真理告訴了我們,在依靠佛陀教言進行觀察抉擇之後,我們就會明白,以前爲了自己所作的一切是何等的錯誤!從而就能發起菩提心。

什麽是菩提心呢?所謂菩提心,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第一、要有決定度化衆生的慈悲心。或許現在我們沒有多少能力,但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如果不修行,就永遠都沒有能力。若肯努力修行,雖然目前能力不足,也無需爲此擔憂。釋迦牟尼佛也是從凡夫開始學道,從而獲得成就的,並不是先天的佛。密勒日巴傳記裡也有記載,他的弟子曾說道:「您肯定是金剛手或某尊佛的化身。」密勒日巴當場就批評道:「你們這樣講,雖然是對我的恭敬,卻是對法的極端誹謗。因爲你們不相信佛法能將一個普通人,轉變成一個像我這樣的人。」所以,有無能力不是問題,關鍵在於「現在去做」。

當然,偶爾生起一個「我要度衆生」的念頭並不是很難。在沒有遭遇任何痛苦折磨、衣食無憂之時,也許會有這種想法。但是,在面臨生死存亡之際,譬如要選擇自己與他人二者之中必死其一時,雖然我們羞於情面,不便說「要他死」,但肯定會說「我不要死」,這就是菩提心不夠的標誌。

第二、要有爲度化衆生而發誓成佛的決心。因爲只有成佛,才是度化衆生最究竟的手段。雖然度化衆生需要各種各樣的手段,但最迫切的手段,並不是指僅僅給予他人一定的錢財、名譽、地位,如開辦慈善機構,讓窮人吃飽穿暖、沒有病痛等等。而是爲人們傳法,令其明白道理,這是真實利益衆生的唯一方法。

其實,在發菩提心以後,作爲大乘菩薩,除了那些眼下雖有利益、卻後患不絕的事不能做以外,凡是利益衆生的事,無論大小鉅細、無論採用何種手段,都是可以接受的。這是佛陀的勸告,也是大乘戒律不同於小乘戒律之處。在小乘戒律裡,能做的事與不能作的事劃分得十分細微,永無開許之時。但對大乘菩薩而言,只要沒有自私心,在能夠利益衆生,且不會産生不良後果的前提下,就可以毫無顧忌地去做。大乘菩薩戒正是以此深遠的眼光、廣闊的胸懷來制定的。

但是,大乘菩薩主要不是以世俗手段來度化衆生,而是通過弘揚佛法,讓每個衆生明白如何去選擇正確的道路。因爲人是有智慧的生命,如果他們知道這條路是最安全的,就會做出明智的選擇,從而主動欣然地走上菩提大道。所有的行善都不該是被動的,勉強的行善因爲只是行於外表,而不是發自內心,實際上就不是善。所以,讓每個人理解大乘佛法的精神、見解與行爲至關重要。

對於其他衆生,則可以採用其他相應的手段。比如,在放生時,就應該爲所放生命念誦佛的聖號和咒語。因爲,如果爲其講法,牠們也無法明白,但我們相信,爲其念誦經咒肯定可以在牠們的心田裡播下解脫的種子,這些種子會很快成熟。到那時,牠們便會明白這條路該怎樣走,而且會主動地去走。對於動物,我們只能用這種方法。然而,人是有思想的,所以,爲人講法極其重要。

巴楚仁波切在《現觀莊嚴論》的解釋裡,講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他說:成佛不是大乘菩薩的目標。如果成佛也不是目標的話,那麽大乘修行人到底有沒有目標呢?

此話的真實意趣是,如果僅僅因爲佛非常偉大,遠離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而發願成佛,就沒有考慮衆生的解脫,所以不是大乘法。這句話揭示出,如果不考慮衆生的解脫,即使爲發誓成佛而努力也不是大乘法。作爲五部大論之一的《現觀莊嚴論》,不是淺顯的論典,其中包含了很多的修法和訣竅。很多高僧大德的「訣竅」,都是從五部大論等衆多經論中提煉出來的。以上觀點,也是巴楚仁波切從中歸納出的一個重要開示,大家一定要重視。

綜上所述,發菩提心的第一個條件,是發願度衆生;第二個條件,是要有爲度化衆生而發誓成佛的決心。

在此,我不得不再次提醒大家,請回頭看一看,自己在學佛後的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中,所做所爲是不是根本不考慮自身的解脫,而只關心如何利益衆生?有沒有這樣的想法?如果從來都沒有想過,相應的行動就更不要說了,那麽,我們就不是大乘的修行人。即使每天念誦《受菩薩戒的儀軌》,如果沒有「我要爲度化衆生而成佛」的決心,儀軌念得再多、再動聽,對我們也起不了任何作用,僅是形式而已,這是很可怕的。

如果至今還沒有生起菩提心,就應當勵力生起,其具體的方法,在《普賢上師言教》裡有比較詳盡的說明。《普賢上師言教筆記》中還有更廣的一些修法,在《五加行開示錄》中,已經收集了這些修法的詳細內容,此處不再重複。開示不是論典,一看就能夠領會,在領會之後若肯實修,就能夠生起無僞的菩提心。

衆所周知,一位體育運動員經過訓練所獲得的成績,是未經鍛鍊的人所無法企及的。但是,如果我們經過鍛鍊,也同樣可以做到。能否具備菩提心,是與鍛鍊與否密切相關的,而不是不可改變的。我們如果不從現在開始鍛鍊發菩提心,將永遠是自私自利的人,永遠不能成爲大乘修行人。如果鍛鍊一段時間(三個月、半年或一年),多少會修出些菩提心來。發菩提心不僅要靠鍛鍊,還需其他助緣,如聽聞菩提心的功德、聞思相關的大乘經典、盡量地積累資糧等等,當然,最關鍵的還是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若能這樣,發菩提心也不是很難。對於不修行的人來說,發菩提心很難,但對修行精進的人而言,這也並非難事,學佛的人必須要過這一關。

正如以前所講的譬喻一樣,古代的城市都有城牆圍繞,假如城牆只有一個城門,那麽,所有進城的人都必須通過此門,才可以到達城內的任何一戶人家,否則一家也去不了。同樣,如果沒有過出離心和菩提心這一關,我們就沒有選擇的餘地,就無法修習真正的大圓滿、大手印、時輪金剛等法;如果過了這一關,修淨土、禪宗、中觀、大手印或大圓滿,便可由我們任意挑選。

在家居士修出離心,與上班工作並沒有任何衝突。一個現代人所要養活的家口,頂多只有七八個。而在佛住世的時候,即使日理萬機的印度國王,也可以在佛陀的適當安排下,使管理國家與修學大乘佛法齊頭並進。同樣,在我們生起出離心與菩提心後,也不是要立即不上班、不處理家務、放棄世俗的一切,只要對世間沒有貪執之心,就可以在做世間工作的同時進行修行。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不但與平時的工作沒有衝突,在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或者與他人發生利害衝突的關鍵時刻,真正的修行人反而會處理得更加完美。

當然,對於那些雖然相信因果輪迴,但僅僅是爲了得到一些世間圓滿而作善事,卻不願意修解脫道的人而言,是不需要出離心和菩提心的。然而,對於修解脫道、修菩薩道的修行人而言,發菩提心是必須特別強調的首要問題。

有了菩提心,修行上的許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因爲菩提心本身,已經包含了積累資糧、懺悔清淨罪業等等不可思議的能力。因此,菩提心是開啓大乘佛法門扉不可或缺的「萬能」鑰匙。

菩提心可分爲兩種: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前面所講是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就是證悟空性的智慧。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已經涵蓋了所有的大乘佛法,是大乘佛教的精髓。所以,沒有菩提心,就沒有辦法修行大乘佛法,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

大乘菩薩真正的菩提心,是指毫無自私地奉獻、毫無條件地付出。尤其在遇到困難、艱辛之時,能保持這種精神是極難的。平時我們在順意安適之時,於修法打坐之中,偶爾生起「我爲度化一切衆生而發誓成佛,爲了獲得佛的果位,所以打坐、修行」的念頭也許不是很難,但這種菩提心是不穩定的。惟有反反覆覆地修煉,才會生起真實、穩固的菩提心。

只有依靠菩提心,才有希望走上大乘佛法的解脫道,這是真正的依處。無論是誰,都應該有一個依處。那麽,我們應該把什麽作爲自己的依處呢?每個人都知道,以金錢、名譽和地位爲依處是靠不住的。親人、朋友、同事可以作爲依處嗎?親眷好友可以幫我們解決一些現世的生活問題,但是,在了脫生死的難題上,他們卻無能爲力。佛經裡將此譬喻爲:兩個不懂水性的人同時溺水,是誰也救不了誰的。同樣,親友和自己同是凡夫,同在生死輪迴中流轉,他們連自己都不能自救,又如何能拯救我們呢?所以,把他們作爲依處也是靠不住的。那麽,以一些社會團體等爲依處,是否靠得住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在解決生老病死、從輪迴獲得解脫的問題上,誰也幫不了我們。唯一值得我們依靠的就是解脫道,特別是菩提心。

即使我們現在活得很開心,但這種快樂是不可能持續到永遠的,我們將來肯定會面臨很多苦難。有的人因爲現在沒有明顯痛苦,就不爲來世作準備,卻因爲擔心將來會過苦日子,而處心積慮地去拼命掙錢,甚至不考慮因果,這是很愚昧的。他們未曾想過,畢竟我們已投生到人間,日子就算過得再苦,與三惡道的苦仍有天壤之別。但下一世我們會投生何處,是否還能像現在這樣獲得人身,這是很難保證的。所以,我們必須要爲下一世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才是明智的選擇。所謂充分的準備是什麽呢?既不是發財,也不是求名,而是要修法。雖然小乘的法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但解決不了衆生的問題。所以,一定要發菩提心,唯有菩提心才能救渡自他。

在以前的所有開示裡,我都沒有特別強調大圓滿等密法。現在我本人,也沒有奢求證悟大圓滿。爲什麽呢?是不是大圓滿不殊勝呢?絕對不是。大圓滿、大中觀等密法是非常殊勝的,但我的根基還不夠,出離心、菩提心等基礎還沒有打好。這就好比一個人要畫壁畫,如果牆壁都沒有,又畫什麽壁畫呢?所以,首先要把牆壁砌好,然後才能於其上作畫,目前我的狀況就是如此。所以,雖然大圓滿、氣脈明點等修法,是我所欠缺和必須的,但我現在只能處於希求、嚮往出離心和菩提心的階段,暫時不去追求、嚮往大圓滿等密法,因爲即使嚮往,也是無濟於事的。現在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將基礎打牢。而基礎的修法只有兩個,一是出離心,二是菩提心。外加行、內加行的很多修法,都是圍繞這兩個修法而展開,都是爲達到這兩個目的而進行的。

我當前的境界就是這樣,不知道你們的境界如何?你們在追求的目標是什麽?這些只有你們自己才了解。我想,作爲一名佛教徒,尤其是聽聞過許多大乘佛法的佛教徒,其目標決不應該是金錢,決不應該是現世生活中所謂的圓滿。在座的很多人或許都是像我這樣離大圓滿等高深密法尚有一定距離的人,這種人應該從基礎的出離心和菩提心開始。

出離心要從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迴過患這四個外加行修起。外四加行修好以後,出離心自然而然就會有了。而世俗菩提心包含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願菩提心的修法就是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修法爲門徑,以此修法即可産生慈悲心。一旦生起慈悲心,離菩提心也就只有咫尺之遙了。唯有像這樣一步一步地走,我們才會有希望。

所有修行人都應該自我審視,問問自己究竟在希求什麽,樹立了怎樣的目標?如果發現目標不正確,就等於發現了自己最大的不足。那麽,我現在就只能算是一個尚未入門的人,如果再不努力,就永遠只能是個凡夫。如果現在肯踏實地去做,則每個人都能生起無僞的菩提心。因爲,釋迦牟尼佛所傳的菩提心修法,主要就是針對像我們這樣沒有入門、沒有發菩提心的人而言的。

以前所講的一系列開示,幾乎都是關於出離心和菩提心的,雖然我也會講五部大論或密宗的修法,但目前這些法對在座的許多人而言,並沒有太大的作用。就像廚師應該做食客能夠消化的飯菜一樣,假如廚師做了很多,食客的腸胃卻不能消受,又爲什麽要做這麽多呢?我之所以現在不太願意講許多高深的法,也就是基於這個理由。

但爲什麽我要反覆強調這些基礎修法呢?因爲這樣反覆,就可以使人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能更重視這些基礎。如果我只是輕描淡寫地隨口帶過,你們就不會有深刻的體會和印象。或許有人已經因爲我的嘮叨而厭煩了,但無論如何,出離心和菩提心始終都是貫穿於整個修行的中心要點。

有些人將這些基礎修法棄置不顧,在不知道何爲灌頂,不知道灌頂後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的情況下,不辭辛勞地奔波於藏漢兩地,到處去接受灌頂。但這樣的結果,卻與解脫道沒有多少關係。所以,希望在座的每個人,應該以出離心、菩提心爲目標,嚴格要求自己。在出離心和菩提心沒有修出來之前,不要修任何密法,只需堅持不懈地在這兩個修法上下功夫。只有過了這兩關以後,才能考慮大中觀、時輪金剛、大手印、大圓滿等高深妙法。在藏密裡,殊勝的法多如牛毛,應有盡有,但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是沒有資格修這些法的。總之,目前對我們而言,唯一最關鍵的、最重要的就是出離心和菩提心。

2、無 緣 殊 勝

所謂無緣,就是空性之義。你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也許還沒有證悟空性,即便如此,也不用著急,只要能修起出離心和菩提心,證悟空性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妄想證悟有如蒸沙成飯。就像在春天播種,就很容易長出莊稼;而在冬天撒種,則因爲機緣不成熟,再努力也是徒勞無功一樣。在所有的條件成熟以後,一切願望都會瓜熟蒂落的。

佛經對無緣殊勝的要求是,在不離空性境界的同時,去行持布施、持戒等六度。例如,放生的時候,應了知放生者(自己)、所放生命和放生行爲都是無有自性、如夢如幻的,亦即做到三輪清淨(或稱三輪體空),這就是無緣殊勝。

在沒有證悟空性時,真正的「無緣」是無法達到的。這時,我們可以按「相似的無緣」來行持,它比較接近無緣,但卻不是真實的無緣。比如,我們將中觀的思維方法學好後,就能深刻體會到,一切法都是顯而無自性,是如夢如幻的。但這只是字面上的了解,並非真實的證悟。仍以放生爲例,最好在放生的同時,至少也應在放生完畢迴向的時候,以中觀理論來抉擇三輪的無實空性,這樣的抉擇就叫「相似的三輪體空」。這雖然不是真實的三輪體空,但已經比較接近於真實,可以作爲初期的三輪體空來行持。

以上講了相似的無緣與真實的無緣。真實的無緣是指登地的菩薩在證悟空性後,於不離空性境界的狀態下,行持六度萬行。因爲菩薩已經證悟了一切現象都如夢如幻,故而沒有任何執著。但是,沒有證悟的人最多只能做到相似的三輪體空。如果不懂中觀,那麽就連相似的三輪體空也無法做到。如果相似的無緣與真實的無緣都做不到,「無緣」之說又從何談起呢?

針對這種人,佛陀也爲他們指明了一條路:佛經中講,在行善時,雖然不能做到「無緣」,但也要認認真真、一心一意地去做。所謂的「一心一意」,是指在行善時,不但身體要認真去做,內心也要如理如法地發心、迴向,認真謹慎地觀想、作意,這可以算是「無緣」的最低限度。如果身體在行善,心裡卻在胡思亂想,就只是表面上的善事,作表面善事是勞而無功的。所以,大家應當對此加以重視。

如果要解脫,必須證悟空性,無論困難有多大,都一定要知難而上,這是最後衝刺的一關。早期要過的關是出離心和菩提心,在出離心和菩提心完全具足以後,還要過證悟空性這一關。即使已經圓滿了出離心和菩提心,如果沒有證悟空性,離解脫就還有一定的距離,所以,我們最終必須證悟空性。

在沒有證悟之前的「無緣殊勝」,就是在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上,認認真真、心不散亂、如理如法地去行持。雖然現在做到無緣殊勝有一定的難度,但如果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證悟空性也是指日可待的,因爲菩提心與證悟空性的智慧是互相觀待的。也就是說,如果證悟了空性,出離心和菩提心就能自然而然地生起;有了出離心和菩提心,證悟空性的智慧也就唾手可得了。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11/26 上午 04:07:31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14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3、迴 向 殊 勝

迴向的含義是什麽呢?譬如,有十個人,其中只有一人有食物,而其他九人都沒有,現有的食物本來可以被擁有者獨享,但是他卻捨不得,而願與其他九個人共同分享。迴向的含義也與此類似。人們在行善時所造的善根,能夠獲得善報,但大乘的修行人卻不願獨自享受此善果,而是將它分給普天下所有的衆生,這就是迴向的內涵。

迴向有兩種,一種是有毒的迴向,一種是無毒的迴向。所謂「有毒的迴向」,就是有執著的迴向。《般若波羅蜜多經》裡講過,凡是有執著的善根,就像有毒的食品。有毒的食物,在吃的時候也許還會感覺味道鮮美可口,但當毒發之時,就會痛苦異常;同樣的,有執著的、非三輪體空的善根,雖然也會帶來一些暫時性的善報,但因其是有漏之法,所以非但不能究竟脫離輪迴的痛苦,反而會引發衆多苦受。

無毒的迴向是指無執著的迴向、無緣的迴向,亦即在證悟空性的境界中迴向。無毒的迴向又分爲兩種:一是真實的無毒迴向,二是相似的無毒迴向。所謂「真實的無毒迴向」,是指登地以上的菩薩在無緣禪定中的迴向,這是薄地凡夫所無法做到的。我們現在只能做相似的無毒迴向,這種迴向不是指以中觀的邏輯來抉擇一切法是空性,而是按照《三十五佛懺悔文》裡所講的方法進行觀想:所有十方三世的佛菩薩如何迴向其善根,我也如是迴向我的善根,這樣真心誠意地迴向,就是相似的無毒迴向。

很多經書上說過,這雖然不是真實的無毒迴向,卻可以代替無毒迴向。例如,在放生過程中所造的善業,該如何迴向呢?我們應一心一意地想:過去的佛、現在的佛、未來的佛如何迴向他們的善業,我也如此迴向我的善業,這就是無毒的迴向。當然,我們也可以念誦《普賢行願品》,因爲其中包含了很多殊勝的迴向。如果不會念或沒有時間念全文,就可以念誦從「文殊師利勇猛智」至「爲得普賢殊勝行」的八句兩個偈頌。龍樹菩薩說過:這八句兩偈是整個《普賢行願品》的精華。所以,僅念這八句就等於念誦了全部的《普賢行願品》。這種迴向不但簡單易行,同時又是相似的、清淨的無毒迴向。

做了善事以後,一定要如理迴向。因爲善業在沒有成熟前,是有可能遭到損壞的。何種情況會毀壞善業呢?

第一、生起瞋心。在大乘佛教裡,所有煩惱中最嚴重的就是瞋恨心。生起嚴重的瞋心,立即就可以毀壞一百個大劫所積累的善業;

第二、自詡功德。例如,某人在念了一億文殊心咒以後,故意在他人面前賣弄自己的功德,炫耀自己的修行,夸夸其談地宣傳自己如何了不起,這樣也會毀壞自己的善業;

第三、於善生悔。例如,某人如理如法地放了生,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後,就生起後悔心:「我當時的放生是在浪費錢財,是不應該做的。」像這樣的後悔,就會立即毀壞以前所做的一切放生善業;

第四、顛倒迴向。例如,某人在行善之後,如果這樣迴向:「祝願我依靠此善根,能夠成爲一個很有實力的人,從而消滅我的怨敵某某人。」這就是顛倒迴向。凡是以貪瞋癡爲根本的迴向,都叫顛倒迴向。這樣迴向以後,雖然有可能成熟其所發的惡願,但在此果成熟以後,就再也不會産生其他的善報。

如果我們不及時如法地迴向,在以上這些情況下,即使再多、再殊勝的善根,都會被毀於一旦。在這些毀壞善業的因素當中,最容易出現的是瞋恨心,它能毀壞無以計數的善業,對凡夫而言,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行善之後必須立刻迴向。

如理迴向之後,善業是否便不會被毀壞呢?如法的迴向,特別是在爲菩提而迴向之後,在一般情況下,善根是不會被毀壞的。這就像在電腦中存檔一樣,在文檔保存好以後,通常是不會丟失的。

此外,迴向應當與發心相應。我們的發心如果是爲一切衆生而行善,最後也要爲一切衆生而迴向。前後不應該是矛盾的,如果發的是菩提心,迴向卻是爲自己就不合理。按照大乘佛教的思想,我們既不能爲這一世的圓滿──自己的健康、長壽、發財而迴向;也不能爲了獲得聲聞、緣覺的果位而迴向;而是要爲證得菩提、獲得佛陀的果位而迴向,這是最殊勝的迴向。這樣迴向後,善根生生世世也不會窮盡,其善果雖然一次又一次地成熟,卻永無完結之時。因爲善根已經迴向了菩提,所以在未證得菩提之前,它們是不會消失的。

迴向和發願有何差別呢?在行善(如放生)時,造了善業,以此善業爲前提,於行善後所發之願,即是迴向。平時,不以所造善業爲依託的發願,即是普通的發願。如看到佛像、佛塔時,於其前發願「祝願我生生世世……」,這就不是迴向而是發願。迴向和發願的差別在於有無行善,有無所迴向的善業。

在此,還有一些需要強調、值得注意的事項:

第一、作爲一位大乘修行人,無論在發願或迴向時,首先應當發誓:「祝願我在從今乃至菩提間的生生世世中,即使爲了自己的身體乃至生命,也不傷害任何一個有情的性命,即使衆生的一根毫毛也決不損壞。」當然,因爲誓言一定要做到,如果這種發誓暫時無法完全做到的話,做爲大乘佛子,最低限度也要這樣發誓:「祝願我在從今乃至菩提間的生生世世中,即使爲了自己的身體乃至生命,也決不故意傷害衆生的生命。」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欲修學大乘佛法根本就免談。不僅如此,我們還應當讓自己盡早發起並實現前一種無上、偉大的誓願,將其作爲目前的修行目標與奮鬥方向。

第二、佛經中記載:每當我們迴向時,無論所做善業是大、是小,決不能發「祝願我依靠此善根,從而獲得轉輪王的果位或者健康、長壽……」等人天、聲聞乘之願;而是應該發願:「願我依靠此善根,能夠生生世世成爲衆生的怙主(怙主指救渡衆生的人),成爲度化衆生的人。」這樣專心致志地發願迴向,就是大乘菩薩的迴向。

有關迴向的譬喻,是一個人捨不得將食物獨自享用,而將它與衆人分享。那麽,在迴向之後,自己的善業是否也隨之而減少了呢?就如某人以十元錢來用於十人共分,此人只能得一元錢一樣。但是,善根卻不是這樣的,越是迴向給衆生,善根就越增長;越是捨不得迴向,善根就有可能越減少。善根在此方面的特點,是與世俗事物恰好相反的。所以,千萬不要忘記迴向。

迴向時,如果想簡單,就可以念誦《普賢行願品》中的那八句二偈;如果想廣繁,也可以選擇其他較長的迴向文。如《入菩薩行論》的最後一品是迴向品,其中的內容都是大乘菩薩的迴向,念誦這一品的頌詞也很殊勝。

但值得注意的是,發願文、迴向文有無加持力,與其作者有極大關係。像我們這樣的凡夫能否寫迴向文呢?如果自己發心清淨,此清淨心可能有一些能力,但是,我們寫的迴向文本身卻沒有任何加持,即使念上一千遍、一萬遍,也沒有任何作用。所以,迴向文的作者最好是登地菩薩,至少也應該是加行道高層次的證悟者,只有他們的語言才會有加持力,平時我們也應念誦這種迴向發願文。

無垢光尊者講過,所有的善業,無論大小,都不能離開這三個框架,都要框於此三殊勝中間。如果不離開三殊勝,則所做的一切善業皆爲解脫道;如果離開這三種殊勝,即使表面上再偉大、再深廣,也不是解脫道。所以,這三個殊勝非常重要。

對我們多數人而言,雖然目前很難做到無緣殊勝,但也可以暫時以相似的無緣殊勝來代替。如果想真正做到發心與迴向殊勝,肯定也要以一定的修行爲基礎。正如體育運動員爲了取得異於常人的成績,就要提前鍛鍊一樣,要發如此偉大的誓願,肯定是要提前修行的。沒有修行,就不可能發此大願。希望每一個修行人都能重視、實踐這三個殊勝,尤其是出離心和菩提心,至於其他的修法,在基礎穩固了以後再修也不遲。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迴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迴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

 

發心無緣迴向三殊勝  一次眾生獲得勝福德

相續生起能夠得佛果  祝願成就佛喜此善道

─《極樂願文大疏》─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11/26 上午 04:11:50

 14   14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76563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