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 【轉貼】滿清入關前的策略管理

您是本帖的第 1600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滿清入關前的策略管理
qqw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1965
積分:2075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2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qqw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滿清入關前的策略管理
歷史月刊 2009/10/26
【文/薛中鼎(作者為中華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副教授)】


滿清的開國人物是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屬於建州女真,年輕時候在明朝的遼東大將李成梁麾下工作。我相信努爾哈赤在李成梁軍營中,學到了很多戰略與戰術的思想。之後在一次的戰役中,努爾哈赤的父親與祖父被誤殺了。

滿清王朝是一個以「異族」統治中國的王朝。滿清入關之後,歷經順治、康熙兩朝,形成了一個相當穩定的政權。滿清王朝除了有效的控制原來明朝的領土範圍,也一步步的掌控住蒙古、新疆與西藏等邊疆地區。滿清王朝的幅員廣袤,人口眾多。據估計,到康熙年間,滿清王朝的政治結構大約是60萬的滿洲人,統治著接近1 億的漢人。統治族群與被統治族群的比例是 1比150。滿族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統治人口占絕大多數的「外族」,實在是做得很成功。

日本人也企圖學習滿洲人,以「少數民族」的大和民族入主中原。所謂的「田中奏摺」,似乎就沿襲了滿清統治中國的發展軌跡。但是最後日本以戰敗投降,慘淡收場。顯然,滿清成功的經驗,也不是那麼容易複製的。

我們要問,滿清王朝的創始人努爾哈赤,以及他的子孫,皇太極、多爾袞、福臨、玄燁等等是如何的「策略性思考」、如何的「策略性管理」?

我認為,開創一個王朝與開創一個企業,在基本上都是相通的。開國的君主與開創企業的Founder CEO,其實是一樣的意思。整個「蓽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過程,都需要有很好的策略性思考(Strategic Thinking),以及很好的策略執行(Strategy Implementation)。

當然,開創一個王朝比開創一個企業要更加的複雜與艱難。能夠充分瞭解開創王朝的策略思考與策略執行,必然有助於瞭解開創企業的策略思考與策略執行。

因此,我們可以來研究一下滿清開國初期的君主,是採用了哪些成功的策略性思考,以及是如何成功的執行既定策略。

努爾哈赤早期的策略管理

滿清的開國人物是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屬於建州女真,年輕時候在明朝的遼東大將李成梁麾下工作。我相信努爾哈赤在李成梁軍營中,學到了很多戰略與戰術的思想。之後在一次的戰役中,努爾哈赤的父親與祖父被誤殺了。努爾哈赤以父祖留下的13副鎧甲起兵,首先是要替父祖報仇,攻打建州蘇克蘇滸部的圖倫城。從此,展開了他統一建州女真各部落的事業。

努爾哈赤的「策略管理」很簡單,就是不斷的「拉攏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當然在不同的戰略階段,就會有不同的「次要敵人」與「主要敵人」。

一開始,努爾哈赤的戰略目標是要統一建州女真。他的策略就是對相對強大的海西女真示好;對蒙古與朝鮮進行拉攏;努爾哈赤對明朝政府更是十分的恭順,他「遣使通好,歲以金幣聘問」。努爾哈赤還多次親自到北京朝貢,所以大明朝廷對他很信任。

努爾哈赤在統一了建州女真之後,下一個要面對的對手,就是海西女真的哈達、烏拉、葉赫、輝發等四個主要部族。這四個部族形成一個聯盟,一般叫做海西四部。海西四部的總體力量,比努爾哈赤的建州女真要強大的多。海西四部中,又以烏拉族與葉赫族二族較為強大。

努爾哈赤面對強大的部族聯盟,他的策略性思考是什麼呢?他說得很清楚:「欲伐大木,豈能驟折?必以斤斧伐之,漸至細微,然後能折。相等之國,欲一舉取之,豈能盡滅乎?」(《滿洲實錄》)簡單來說,努爾哈赤的策略性思考,就是「分而解之」的策略。

努爾哈赤先致力拉攏烏拉族領袖布占泰。他與他的弟弟速爾哈赤,分別娶了布占泰的姪女與妹妹為妻;速爾哈赤又把女兒嫁給了布占泰,強化了他們與烏拉族的關係,減弱了海西四部的聯盟力量。另一方面,努爾哈赤逐步先行攻滅了較為弱小的哈達部與輝發部。

到了1613年,努爾哈赤的力量已經超越了海西聯盟,於是他滅了烏拉族;在1619年,滅了葉赫族。自努爾哈赤在1583年,以13副遺甲起兵以來,經過 30年的奮鬥,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自東海至遼邊,北自蒙古、嫩江,南至朝鮮鴨綠江,同一語音俱征服……諸部始合為一。」(《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 3)

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之中,努爾哈赤也需要建立他的「組織管理」(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組織管理」的重點是先要做好「組織」,才能做好「管理」;要利用組織架構來做好管理工作。

努爾哈赤的「組織管理」,就是著名的「八旗制度」。努爾哈赤的八旗制度,是一個軍政合一的統治制度。當時所謂的八旗,每一旗的步騎為7500名。所以滿清建國的基礎,「八旗子弟」大約只有6、7萬的精銳。滿清的開國君主,就是以這八旗子弟為開國的基礎,最終打下了整個人多地廣的中國江山,更兼併了蒙古、西藏與新疆。仔細想想,真是不可思議。

自中國有史以來,雖然漢唐盛世曾經占領過蒙古西藏與新疆,但是都是短期的占領。只有清朝,才是對於這些地區,實行長期的統治與管理。

我在台灣的大學裡的國際企業系任教。我常常會想,到底什麼是「國際企業管理」。其實,滿清的開國君主,源自於偏遠東北的小小部族;一路走下來,到了努爾哈赤五世之後的乾隆盛世,滿清的GDP幾乎是占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一。我認為,滿清開國的艱辛歷程,就是一個「國際企業管理」的很好典範。其中有關於策略管理、策略執行、組織管理、國際化管理、中央與地方的管理與制衡,林林總總各方面的內涵,是非常豐富多彩。

薩爾滸戰爭前後的策略管理

努爾哈赤在統一了女真各部之後,才給女真各部一個統稱,他把這個統一的部族,叫做「滿族」。努爾哈赤建立了八旗制度,他又以蒙古文字母,配合女真的語音,創建了「滿文」。努爾哈赤的開國工作,不單是軍事也包含了軍政組織、經濟政策、文字與文化。當滿族的勢力興起,無可避免的,就會衝撞到大明王朝的勢力範圍。於是,努爾哈赤的後金,與傲慢而又腐敗的大明王朝的矛盾日益加深。

在 1618年,努爾哈赤決定對「中國」明朝宣戰。努爾哈赤說:「朕與明朝成釁,凡七大恨。其餘大小忿更難悉舉,宜往伐之」。所以努爾哈赤就在當年,以「七大恨」告天,做為伐明的檄文。「七大恨」等於是要讓自己師出有名。在「七大恨」中,有的還算實在,譬如指控明朝殺害了他的祖父與父親。有的很可笑,譬如努爾哈赤指控明朝陰謀「老女改嫁」,把原來該要嫁給他的葉赫族「老女」東哥小姐,給撮合轉嫁了蒙古喀爾喀部族。

其實努爾哈赤的七大恨告天,就是等同於一個企業宣示「國際化」的文宣。客觀而論,在當時的情況之下,努爾哈赤決定以小博大,公開向明廷下戰書,也的確是敢做敢為,有英雄氣概。

在次年的1619年,雙方攤牌,努爾哈赤與明朝發生了一場關鍵的戰役,叫做「薩爾滸」之戰。明朝出兵10餘萬人,號稱47萬大軍;努爾哈赤親自率領八旗子弟6萬與戰。明朝的戰略是兵分四路夾擊;努爾哈赤的分析是:「明使我先見南路有兵者,誘我兵而南也。其由撫順所西來者,必大兵也。急宜拒戰。破此則他路兵不足患也」。換句話說,努爾哈赤判斷由南而來的兵是誘兵,西路而來的兵才是主力。

於是,努爾哈赤的薩爾滸之戰的戰略,變得極為簡單。努爾哈赤說:「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努爾哈赤的戰略,就是要集中兵力,殲滅由西而來的明軍主力部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1/1/1 上午 04:57:19
qqw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1965
積分:2075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2日
2
 用支付寶給qqw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滿清入關前的策略管理 (下)

•歷史月刊 2009/10/26
【文/薛中鼎(作者為中華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副教授)】

1929年,皇太極親率大軍,取道蒙古,繞過袁崇煥的寧遠山海關防線。他以蒙古騎兵為先導,從喜峰口入關,直抵北京城下。袁崇煥與祖大壽從山海關急忙馳援,在北京廣渠門外大戰,擊退了來犯的清軍。之後,皇太極由北京撤兵...

努爾哈赤逝世之後,由皇太極繼位。次年,皇太極進攻寧遠、錦州,依舊是踢到鐵板,是明朝所謂的「寧錦大捷」。因應袁崇煥的堅固難破的寧錦防線,皇太極該如何調整他的「策略管理」呢?

皇太極很靈活的採取了以下的一些策略管理:

1.皇太極不斷派人,經由袁崇煥與明朝議和。一方面利用議和的過程,來製造明朝皇帝與袁崇煥之間的矛盾;一方面爭取時間、儲備力量、等待適當的時機再發動戰爭。

2.皇太極重用漢族的知識分子,如范文程、高士俊等。一方面是吸取「以漢治漢」的智慧;一方面可以借此收攬漢族人的人心。

3.致力於經營蒙古的關係。對於蒙古各部族,採取「恩威並用」、「既征又撫」的策略。如果是依附來歸的如科爾沁部,就賜予厚禮、授之以官爵、統管其民;如果是依附明朝的,如察哈爾林丹汗,則以武力征服。

4.尊崇喇嘛教。西藏達賴喇嘛也曾派遣使者到盛京瀋陽,皇太極更是盛情接待。皇太極希望通過對達賴喇嘛使者的禮遇,能夠加強他與蒙古西藏的友好關係。

5.皇太極征伐朝鮮,逐步逼使朝鮮斷絕與明朝的關係,向他稱臣。皇太極征服朝鮮,意義很大。一方面是取得了來自於朝鮮的糧食供應;一方面解決自己與明朝戰鬥的後顧之憂;再一方面對於攻取明朝,多了份支援的力量。

整體來說,皇太極的策略性思考,還是延續了他父親努爾哈赤的說法:「欲伐大木,豈能驟折?必以斤斧伐之,漸至細微,然後能折。」好像是下圍棋一樣,皇太極所圍下的地盤是越來越大,明朝的地盤是越來越萎縮。

1929年,皇太極親率大軍,取道蒙古,繞過袁崇煥的寧遠山海關防線。他以蒙古騎兵為先導,從喜峰口入關,直抵北京城下。袁崇煥與祖大壽從山海關急忙馳援,在北京廣渠門外大戰,擊退了來犯的清軍。之後,皇太極由北京撤兵,但是用了反間計(註:有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使得崇禎殺了袁崇煥。這段驚心動魄的 歷史故事,金庸在他的〈袁崇煥評傳〉中作了分析,金庸認為是袁崇煥與崇禎皇帝之間的問題,基本上就是兩人性格衝突的問題。有一句話,叫做「性格決定命運」。袁崇煥的「蠻子」性格,遇到了猜忌多疑、剛愎自用崇禎皇帝,最終必然會被誅殺;崇禎皇帝的性格,也決定了他成為亡國皇帝的命運。

皇太極雖然這次繞道蒙古進攻北京城沒有成功,其實收穫很大。直接的結果是導致崇禎皇帝殺了袁崇煥,排除了滿清入關的一大障礙。之後,袁崇煥的副手祖大壽畢 竟還是投降了滿清。祖大壽有個很有名的外甥,叫做吳三桂。在後來的1644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祖大壽多多少少也起了些勸降或是示範的作用。

1636年,漠南蒙古16個部族49個領主在盛京瀋陽召開大會,尊奉皇太極為可汗。整個漠北、漠南諸部都臣服於皇太極的後金,東起鴨綠江、西至賀蘭山的塞外江山,都屬於後金的版圖。到這個時候,皇太極才建立國號為「大清」。皇太極是「大清帝國」的建立者、開國的皇帝。所以準確的說,這個努爾哈赤、皇太極所 領導的八旗軍政集團,在1636年之前,只能稱為「後金」;到了1636年大清建國之後,才能稱之為「滿清」。當然,八旗的編制也擴大了,除了原來的滿洲八旗,後來也有了蒙古八旗與漢軍八旗。在入關前,滿清軍隊的規模也有了10多萬人。

皇太極統一蒙古漠南漠北各部,不僅消除了滿清來自於蒙古的威脅,驍勇善戰的蒙古騎兵,也進而成為滿清進攻明朝的一股重要力量。

皇太極關鍵性的「圍點打援」

1640年,皇太極認為各方面的條件已經成熟,於是決定再攻取錦州。明清兩國展開了一場關鍵的「松錦之戰」。皇太極在「松錦之戰」中所用的戰略是「圍點打援」,結果又是滿清大勝,明朝慘敗。這場戰役,進行了約有2年之久,基本上完全掃除了明朝與滿清的對抗力量。

什麼是「圍點打援」?首先是皇太極命令鄭親王濟爾哈朗、武英郡王阿濟格、貝勒多鐸等帶兵圍攻錦州。當時的錦州守將祖大壽,向崇禎皇帝求援。崇禎緊急調派名 將洪承疇,率步騎13萬馳援。洪承疇是當時追剿李自成,軍功最為卓著的明朝將領。洪承疇原先計畫步步為營,伺機與清兵作戰,但是崇禎皇帝下密詔,命令洪承疇速戰速決,要盡快解救錦州之圍。說來有趣,崇禎要洪承疇速戰速決的一個很大原因,是認為是13萬軍士花費太高。早點決戰,可以節省軍帑。

皇太極知道消息,抱病嘔血、晝夜兼行;集中所有兵力來打擊洪承疇的援軍。皇太極在四天之內,從瀋陽趕到錦州;並且在松山、杏山之間,做好了軍事布局。皇太極首先切斷了洪承疇的糧道;又擊敗在塔山護糧的明朝軍隊,搶奪了明軍的糧草。

明軍失了糧草,軍心開始動搖。為了因應糧草困乏的問題,洪承疇企圖把他的兩路兵力合而為一。在明軍部隊移防的半路上,遭受到了清軍的伏擊。洪承疇兵敗,被 迫退居松山城,結果被清軍團團圍住。洪承疇曾經先後做了五次突圍,都不成功。清軍圍松山城圍了半年,城內糧盡援絕,難以支撐。最後,洪承疇的副將夏承德投降滿清,做了清軍的內應。夏承德開了城門,引清兵進入松山城,大明朝的名將、薊遼總督洪承疇,成了皇太極的俘虜。

錦州的祖大壽,知道松山城破、洪承疇被俘,感覺大勢已去,只好舉城投降。沒有多久,被俘的洪承疇,也投降了滿清。洪承疇後來是盡心盡力為滿清服務,對於滿清打下中國的江山,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明朝與滿清的對抗力量,至此已經全部瓦解。

簡單來說,皇太極的「圍點打援」,就是先圍住錦州這個城市,等著錦州的守將,向明朝皇帝求援。然後皇太極再在松山布局,利用地形地利,消滅來援的明朝軍隊。一旦援軍被全部殲滅,原來被包圍的錦州部隊,在無路可走之下,也只有舉城投降一途了。

有趣的是,在國民黨與共產黨的戰爭時期,共產黨也很慣用「圍點打援」的戰爭策略,也非常的有成效。譬如在平津戰役中,共軍就是對張家口圍而不攻,誘使國民 黨的機動部隊第35軍馳援。結果馳援而來的35軍,與被圍在張家口的部隊,都被共軍分割殲滅了。至於共產黨的軍事領袖,是否是從皇太極的「松錦之戰」中得到了「圍點打援」的戰略啟發,我就不得而知了。

在松錦之戰後,皇太極說:

取燕京如伐大樹,需先從兩旁斫削,則大樹自仆……今明國精兵已盡,我兵四圍縱略。彼國勢日衰,我兵力日強。從此燕京可得矣。(《清太宗實錄》卷62)

松錦之戰是在1642年4月底結束。1643年9月,皇太極因為腦中風突然病逝。他的年方6歲的兒子愛新覺羅•福臨繼位,是為順治皇帝。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多爾袞實際掌權。

定鼎燕京夢想實現

第二年的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上吊自殺,明朝等於已經滅亡了。當時天下大亂,滿清趁勢而行,多爾袞引清兵南下,直逼山海關。山海關守將吳三桂,夾在李自成與多爾袞之間,被迫必須要做一個選擇。吳三桂是應該選擇「歸順」李自成呢?還是應該選擇聯合滿清與李自成作戰?

吳三桂的初衷是「歸順」李闖王的「大順王朝」的。據記載,吳三桂是在赴北京「參拜」李自成的路上,聽說自己的父親遭到囚禁、自己的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給 「收攏」了。吳三桂勃然大怒,掉轉馬頭,回到山海關,決定與多爾袞議和,共同討伐李自成。這就是著名的「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吳梅村〈圓圓曲〉)故事。

客觀而論,李自成與李自成的大將劉宗敏這些人,畢竟還是「草寇本色」。我認為他們處理吳三桂的「歸順」問題上,處理得非常拙劣。完全沒有 “Strategic Thinking”。吳三桂的父親被囚禁,愛妾都被強占了,吳三桂怎麼還可能歸順李自成呢?很多人喜歡責罵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但是我覺得李自成的「策略管理」太差,才是問題的關鍵。

相比之下,不論是努爾哈赤、皇太極還是多爾袞,這些所謂滿洲「韃子」的“EQ”與才幹,比崇禎皇帝朱由檢以及闖王李自成等,都高得太多。滿清入主中國主要的原因,我認為還是滿洲的領導人比「中國」的領導人優秀。不論是「策略」還是「管理」,滿洲的領導人都是一流的;崇禎皇帝與李自成,根本就不是對手。

於是,吳三桂拜見多爾袞,「以白馬祭天、烏牛祭地、歃血斬衣、折箭為誓」(《明季北略》)。因為是吳三桂有求於多爾袞,所以吳三桂雉髮稱臣,奉多爾袞為統帥。滿清就這樣輕輕鬆鬆的,進了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最後,理所當然的多爾袞的清軍大敗李自成,把李自成趕出了北京城。

1644年的6月6日,多爾袞的清軍在一片歡迎聲中進了北京城。多爾袞很大方睿智的為「殉國」的崇禎皇帝辦了喪禮,贏得了不少的民心與掌聲。四個月之後,1644年的10月,大清王朝的小皇帝順治進駐北京城。

幾天之後,1644年10月30日(陰曆十月初一),愛新覺羅•福臨在北京正式即皇帝位,「號曰大清,定鼎燕京,紀元順治」。他的祖父努爾哈赤以及父親皇太極的夢想,終於在這個7歲孩童的身上,得到了實現。

結語

國際企業管理,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一步一步占領原來並不屬於他的新市場;滿洲開國皇帝打天下的過程,其實也是一步一步占領原來並不屬於他的新領土。企業國際化與開國打天下,雖然形式不同、工具不同,但是基本的精神是相通的。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1/1/1 上午 04:58:22

 2   2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3125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