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原則: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
心理學家史基諾(B.F Skinner)經由動物實驗證明:
「因好行為而受到獎賞的動物,其學習速度快,學習效果亦較佳;因壞行為而受處罰的動物,則不論學習效果都比較差。最近的研究顯示,這個原則用在人身上也有同樣結果。批評不但不會改變事實,反而只有招致憤恨。」
另一位心理學家漢斯•席爾也說:
「更多的證據顯示,我們都害怕受人指責」
因批評而起的羞憤,常常使員工、親人和朋友的士氣大為低落,並且對應該矯正的事實狀況,一點也沒有助益。
《小故事一》 |
奧克拉荷馬州的喬治•強斯頓,是一家營建公司的安全檢查員。檢查工地上的工人有沒有戴上安全帽,是強斯頓的職責之一。據他報告,每當發現有工人在工作時不載安全帽,他便會用職位上的權威要求工人改正。其結果是,受指正的山人常顯得不悅,而且等他一離開,就又把帽子拿掉。 |
人們總是做錯事時,只會怨天尤人,就是不會責怪自己。我們也都知此,所以,明天你若是想責怪某人,請記得那些你曾經指責過別人卻吃力不討好的例子吧!讓我們認清:批評就像家鴿,最後總是飛回家裡。也讓我們認清:我們想指責或糾正的對象,他們會為自己辯解,甚至反過來攻擊我們,或是只是對你無奈的說:「我不知道所做的一切有什麼不對。」
假如你想引起一場令人至死難忘的怨恨,只要發表一點刻薄的批評即可。讓我們記得:我們所相處的對象,並不是絕對理性的動物,而是充滿了情緒變化、成見、自負和虛榮的東西。班哲明•富蘭克林年輕的時候並不圓滑,但後來卻變得富有外交手腕,善與人應對,因而成了美國駐法大使。他的成功秘訣是:「我不說別人的壞話,只說大家的好處。」
只有不夠聰明的人才批評、指責或抱怨別人,但是善解人意和寬恕他人,需要修養和自制的工夫。卡來爾說過:「偉人是從對待小人物的行為中,顯示其偉大。」
《小故事二》 |
鮑伯•胡佛是個有名的試飛駕駛員,時常表演空中特技。有一次他從聖地牙哥表演完後,準備飛回洛杉磯,回程時,在三百呎高的地方時,剛好有兩個引擎同時故障。幸虧他反應靈敏,控制得當,飛機才得以降落。雖然無人傷亡,飛機卻已面目全非。 |
「了解就是寬恕。」
就如約翰生博士所說的:「上帝本身也不願論斷人,直到末日審判的來臨。」所以我們凡人更需如此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