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天就是夏至,但不用看節氣我們也能感受到,炎熱的夏天早就已經來了。在為人母前,此時節我通常只關注家中冷氣的安好,但有了孩子以後,夏天的煩惱就嚇人多了,腸病毒、登革熱、腸胃炎等「孩之大敵」。
值得慶幸的是,現代的台灣隨處可見設備良好、技術高超的醫院,人人也對常見傳染病有一定的了解。但在過去,有些傳染病至今沒人明白究竟是哪裡來的,並且連歷史都被它永遠改變。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汗熱病」。
此項病症發生的時間、地點、對象、症狀都十分詭異:它在十五世紀末突然於英國爆發,時值玫瑰戰爭剛結束,正是普天同慶的好日子,倫敦卻被一場迅速致死的怪病撂倒。患者起初會忽然陷入一股嚴重的恐慌,等情緒稍微平復,真正合理的恐懼竟開始了:他會渾身疼痛、發冷打顫,緊接著是大量汗水不停往外冒,同時發高燒、劇烈頭痛、心跳加速、心臟發疼,甚至精神錯亂。
等折磨到了一定程度,患者會陷入疲憊和虛脫,開始極度嗜睡。可這一睡就不得了,很多人再也醒不過來,連臨終懺悔都來不及做。醫生全部束手無策,只能指示儘量別讓病人入睡。更恐怖的是,以上症狀可能在短短幾小時內就全部發生完畢。有的貴族早上還在跳舞,傍晚已經要入殮,死亡率超過30%。受害者尤以貴族為主,反倒營養較差、缺乏醫療照護(雖然以當時的醫療水準,後者搞不好更有利)的平民更安全。當時英國人聞汗色變,連新王加冕這樣的大日子,都因疫情被迫延期。
古怪的是,汗熱病幾乎只發作在英國,特別在城市。起初人們還認為是新王亨利七世聘的法國雇傭兵帶來的,可實際上更早之前英國就出現,法國卻沒有聽說。汗熱病在英國本土一共爆發過三次大規模疫情,直到三、四十年後才傳進歐陸,而且每次出現的時間都極短,死者也不多,不像英國遭到重創。
汗熱病受害人遍及全英,其中一個最「動搖國本」的,還真是英國的國本:王太子亞瑟。這名十五歲的年輕男孩,是紅白玫瑰家族血脈的融合,以傳奇人物亞瑟王命名,足見父母對他的期望之高。亨利七世為繼承人鄭重迎娶了西班牙公主,誰知就在婚禮過後,小夫妻同時得病,最終活下來的只有新娘,英國王位改由亞瑟的弟弟接班,成了英國史上惡名昭彰的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最為人所知的,即是「寵妾滅妻」,為了迎娶情婦安妮博林,帶領英國脫離天主教,另立新教,引發嚴重的宗教內戰。然而歷史似乎差點又改變心意:安妮也曾不幸中標,最終居然活了下來──假如她也被帶走,英國新教失去最重要的支持者,說不定很快就會退場;都鐸王朝名垂千古的明君伊麗莎白一世無法出生,對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大勝恐怕也未必能發生。另一方面,據傳「親切和藹」的亞瑟,或許能帶領英國走向另一個盛世也說不定。
歷史向來難有如果,但更難的是,史學家和醫學家至今都搞不清楚汗熱病究竟是什麼、從哪來。在三次大爆發之後,該病就永遠消失,也或許那只是命運專門為改變英國準備的注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