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 【轉貼】淺談「和親」的歷史作用

您是本帖的第 436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淺談「和親」的歷史作用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意淨言靈
等級:版主
文章:12876
積分:126193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淺談「和親」的歷史作用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說到委屈的和平,剛才粘爸有提到了 和親 這個案例,當然也就提到了王昭君。其實我必須說,和親是分等級的,之前我說過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人生而不平等的社會,所以和親是派誰去,就代表了對於對方國家的重視程度。

王昭君的身分是宮女,所以她和親的時候,其實是匈奴破散的衰弱期,漢強而匈奴弱,呼韓邪才會以昭君為閼氏。在此之前,嫁往匈奴的最高等級是「宗室女翁主」,也就是宗室旁支的女兒,而其他的國家也以求許公主和親為一種被漢重視的榮耀,能夠真正娶到皇帝親生的公主,那這個國家大概就要死心塌地做牛做馬了。

很多人認為,和親的女性都非常委屈,當然,我們不能否認婚姻不諧、文化差異的困難,不願意再嫁、不願意接受遊牧民族的收繼婚未必是真的有多愛亡夫(因為繼承的新王一般來說年紀比較般配),而是心態上無法接受,當然也很有可能是不適應想要回家。

但從政治上看來,和親公主在夫家國度就是具有武裝實力的全權大使,性的問題是非常不重要的,甚至對方也未必希望公主產子,因為一旦有了具有中國血緣的皇子,中國一定會伸手進來,而且雙方就會從 翁婿之國 進到 甥舅之國 的層次,但要注意,不管是哪一種,都是這又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北朝的時代,因為遊牧民族本來就很常以聯姻來顯示部落與部落之間的結盟,所以這是稀鬆平常的事。甚至北齊的開國之父高歡、北周武帝,都是為了得到更北邊的柔然與突厥強勢奧援,自己迎娶柔然與突厥的公主,而這兩位公主結婚時,都是帶著自己的私兵浩浩蕩蕩進駐的。

到了隋代,也是與突厥和親來爭取支持,尤其是義成公主,連嫁了三代可汗,她最後的丈夫與她年歲應該相差很多,但這都不影響義成公主以可敦的身分統治突厥。義成公主最有名的事蹟是隋煬帝被突厥圍起來的時候,義成公主通報北方有警而使突厥撤退,但明顯是背刺丈夫的事,但公主竟然沒事,顯見得她的手腕。在隋滅亡後,義成公主資助了許多戰爭,也收留了隋煬帝的皇后與孫子,因為義成公主的影響太大,當唐帝國奔襲突厥時,煬帝的妻子孫子只是活捉,但義成公主是直接就被除掉了,顯見得她其實才是六到七世紀突厥汗國的幕後統治者。

唐代開始,開始出現了不需要透過公主來求和的聲音,但事實上唐代仍不停地以宗室女來完成他們的佈局,尤其是態度很不穩定的吐蕃,唐一開始派的是文成公主,但文成其實是小老婆,而後又派出了武則天的親孫女、中宗的養女金城公主,是那時派出的等級最高的公主。

而對於他們真正的敵人,後來復國的突厥第二汗國,唐始終沒有答應派出公主,而突厥也非常聰明,他們曾經指名要迎娶武則天親生的太平公主,後來又甚至指名要武則天的親兒子或孫子"嫁"到突厥,當武則天派遣了武氏家族的後裔去時,突厥直接就打槍說:「這種雜種冒牌貨不要搪塞我們,我們可是了不起的突厥呢!」

唐代是直到安史之亂天下大亂時,才不得已將皇帝親生的寧國公主嫁給回鶻來顯示誠意,同時,派遣了與回鶻同文同種的大將僕固懷恩跟其他厲害的大使們同去,即便如此,回鶻雖然很高興,卻只將可敦的妹妹而不是王女嫁到唐帝國,而唐這邊迎娶回鶻公主的人卻是唐帝國的近支宗室親王,兩國之間的地位與角力可見一斑。

要說違反公主意願而且不是正常和親、純粹是貪色的情況,就是靖康之難,金人因為先抓到了茂德帝姬的宮女,知道茂德是公主中最美的,指名要她,宋欽宗就騙了妹妹,茂德因此成為第一批受害者,但犧牲了茂德帝姬並沒有換來和平,而後茂德的所有姊妹們除了還在襁褓、沒有被抓到的恭福帝姬之外,幾乎全都遭到了非人的虐待,最後都死在金國。

到了蒙古的時代,蒙古其實不算中國,應該是中國屬於蒙古才對,蒙古根本沒有在管什麼和親不和親,成吉思汗的岳父德薛禪說過一句話:「兒子是我們的矛、女兒是我們的盾」,德薛禪家族憑著美麗聰慧的女兒成為蒙古帝國累代的皇后部落,而成吉思汗的女兒與後代孫女們,也通通透過婚姻代替她們的父親統治對方的國家,因為女婿必須跟著岳父一起上戰場。最有名的就是蒙古西征時,沿路的補給線之所以暢通無阻,就是因為成吉思汗的女兒們統治著絲路上的國家跟蒙古本部。

總之,和親這件事情說實在肯定違反公主們的意願,但在那個時代、那樣的身分不存在著婚姻自由的可能性,和親本身就是一個外交角力,這不是委屈的和平,而是兩個國家之間的競逐。

現在我們當然不需要靠著統治者的女兒去結盟,因為外交已經成為一個專業領域,中國史從來不是鐵板一塊,把和親討論得很哀怨悲情,其實是過往的中國文人喜歡踩在受害者的位置上,感覺自己是被迫無奈地「社稷託婦人」,好像自己都是正義又受害的一方。

但站在遊牧民族的角度,政治聯姻是一種必然,就是一個外交手段,我將女兒送去盟友家,一方面是人質跟大使,但 眼中有火臉上有光 的女兒也會替夫家奉獻己力,這是兩個部落之間的正常來往。這樣的概念擴大到中國史上時,就變成了遊牧汗國跟農業帝國之間的文化衝突。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3/5/1 上午 08:18:14編輯過]

六字名號隨口出,佛光一路伴君行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23/5/1 上午 08:17:25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意淨言靈
等級:版主
文章:12876
積分:126193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2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此人提出和親政策,影響歷史千年,劉邦賜他國姓!
在歷史上,「和親政策」一直飽受爭議。許多人都認為「和親」是大漢民族懦弱的表現,是屈辱的象徵!可實際上,把皇室的女子嫁於外國的王子,相當於讓外國皇室流入漢人血統。(在雙方的皇室都是親戚的情況下,無論兩國是戰是和,可以談判的空間都比較大。不會出現你死我活,被滅族的慘況!)再加上中華文明在潛移默化中的滲透作用,這種和平同化的方式不可小覷。(這可能是最早期「和平演變」的策略了。)西漢初年,「和親政策」的發明人劉敬就是這麼說服漢高祖劉邦的。


劉敬原名婁敬,是西漢著名的謀略家。在治理國家的問題上有著十分超遠的智慧與眼光。他提出的建議劉邦採納後(定都長安、移民漢中、和親政策)個個都是立萬世的良策。劉邦唯一一次沒有聽劉敬的建議是征討匈奴。當時劉敬被派去出使匈奴,他回來報告說:"兩國交兵,這時該炫耀顯示自己的長處才是。現在我去那裏,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這一定是故意顯露自己的短處,而埋伏奇兵來爭取勝利。我以為匈奴是不能攻打的。"這時漢朝軍隊已經越過了句注山,二十萬大軍已經出征。劉邦聽了劉敬的話非常惱怒,罵劉敬道:"齊國孬種!憑著兩片嘴撈得官做,現在竟敢胡言亂語阻礙我的大軍。"就用鐐銬把劉敬拘禁起來押在廣武縣。結果,此戰確如劉敬所言,是匈奴單于的誘敵深入。貪功冒進的劉邦在白登被圍,大敗而歸!不過,劉邦還是知人善任的。敗歸的劉邦對劉敬說:"我不聽您的意見,因而在平城遭到圍困。我已經把前面那十來批出使匈奴,說匈奴可以攻打的人都斬首了。"於是賞賜劉敬食邑二千戶,封為關內侯,稱作建信侯。(這與官渡之戰大敗而歸的袁紹,因羞愧而殺死良臣田豐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別。)




後來匈奴冒頓不斷侵擾漢朝北部邊境。劉邦感到憂慮,問劉敬對策,劉敬說;「天下剛剛安定,士兵們因兵事還很疲勞,不宜用武力去征服冒頓。但冒頓殺父奪位,把父親的群妃佔為妻子,以暴力建立權威,我們也不能用仁義去說服他。唯獨可以用計策,使他的子孫長久做漢的臣屬,然而我擔心陛下做不到。」劉邦問:「如何做呢?」回答說:「陛下如果能把嫡女大公主嫁給他為妻,又贈送豐厚俸祿,他一定仰慕漢朝,以公主為匈奴的閼氏,生下兒子,肯定是太子。陛下每年四季用漢朝多餘而匈奴缺乏的東西,頻繁地慰問贈送他們,乘機派能說善辯的人士前去諷勸和講解禮節。這樣,冒頓在世時,他本是漢朝的女婿輩;他死後,您的外孫便即位為匈奴王單于。難道曾聽說過外孫敢和外祖父分庭抗禮的嗎?我們可以不經一戰而讓匈奴漸漸臣服。如果陛下捨不得讓大公主去,而令宗室及後宮女子假稱公主,他們知道了,不肯尊敬親近,還是沒有用。」劉邦說:「好!」(可惜的是:由於呂后捨不得將自己的嫡公主遠嫁塞外,所以西漢最初是用宮女冒充公主嫁出去的。由於「和親政策」一開始就在執行時出現了偏差,所以後來每次和親都只能帶來數年的和平。之後匈奴就又開始滋擾邊境,掠奪人畜,如此反覆不止。。。。。。)


要說骨氣,明朝的皇室是最有骨氣的。他們在外交上秉持「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的政策。無論明軍在前線被打得有多慘,面臨的情況有多麼危急,都絕不退讓半步。只不過,太過剛強的東西都容易折斷。在土木之變時,明朝尚可以靠于謙力挽狂瀾;可到了吳三桂降清後,就再也無力回天了。末代皇帝崇禎雖然做到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壯舉,可是卻由於政策僵硬,使得明朝缺乏休養生息的時機。最後直接導致了漢民族的淪喪,這個教訓不可謂不大!




附錄:《醜陋的中國人》的作者柏楊是這樣評價劉敬以及「和親政策」的:婁敬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遠見的政治家之一,建議定都長安,使國家的根本穩固。而創議和親政策,更銳利地觀察到十年百年之後的外交形勢。「 和親」是一種能力,西漢王朝開始嘗到和親的美妙滋味,唐王朝簡直幾乎全靠和親,才使邊疆蠻族順服。到了清王朝,和親更成為一種秘密武器,使內外蒙古心甘情願、俯首帖耳地作中國藩屬。滿洲人完全執行婁敬的策略,把大批皇女嫁給蒙古王子,生下的兒子,從小就隨母親住在皇宮,不但生活習慣幾乎全部中華化,而且跟外祖父(現在皇帝)、舅父(下任皇帝或親王)、表哥表弟(再下任皇帝或親王),玩耍在一起、讀書在一起,那種濃厚的感情,使他在成年回到蒙古當權之後,跟中國關係更加密切。「和親政策」像《西遊記》盤絲洞的網,密不可破,在蒙古境內,自己、兒子、兄弟、侄兒,所擁有的家庭主婦,都是清王朝的皇女。日累月積,想謀反,連找個人商量都找不到。只有宋王朝和明王朝在僵固頭腦壓力之下,喪失了和親能力,認為把皇女嫁給蠻族,是一項侮辱。文既不肯和親,武又怎麼打都打不過,結局大家共知:國土日縮,人民日苦,而終於覆滅淪亡,皇女成了婢女,不得不給蠻族當奴,備受凌虐。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3/5/1 下午 02:53:56編輯過]

六字名號隨口出,佛光一路伴君行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23/5/1 上午 08:22:50

 2   2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4688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