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心
尊貴的上師
嘎瑪仁波切
發心,是在紛雜眾多的分別念裏,引發出特別的念頭,也就是動機。發心,分為不善、無記、善的發心。
有些人遇到苦難、病痛和障礙,會尋找佛法來寄託。為了脫離病魔苦難,求助庇護的動機,以此發心學佛,不管修什麼法,也僅止於救離這些怖畏,學佛的定義局限得太小,受益很有限。當然,如果沒感受到痛苦,多數人也不會學佛。祈求脫離痛苦很自然,所以要感謝病魔和苦難,讓自己有機會進入佛門。但人生還有生老病死種種束縛,只要束縛存在,一定還會在輪迴六道中受苦。學佛初期通常會有救畏的發心,練習放大心量,將會更加受用。
有些人學佛,是為了滿足生活所需或祈求事業順利,想依靠佛法得到今生的利益,稱為善願的發心。這種祈求好報的心態並不究竟,是用珍貴的佛法來交換世間利益,如此一來,再如何精進修持,也無法從輪迴解脫,屬於不善的發心。我們要反觀自心,是否執著世間法而修行?要知道,世間沒有永恆的人事物,生老病死和榮華富貴,本就無常。無常來得很快,一切都會變化消失。所以,不要為了今生的痛苦和快樂來修行。
有些人學佛求法,沒有什麼追求的目標,沒有善的動機,也沒有不善的念頭。巴祖仁波切說,這種無記發心,連播下解脫的種子都沒有,也有上師說沒有善惡的無記發心,只能播下解脫的種子,無法真實解脫。
善的發心,分為小士道、中士道和大士道發心。小士道發心是害怕死亡後,墮入地獄、餓鬼、旁生道等三惡趣,受到種種恐怖的痛苦,而希求來世脫離三惡趣,獲得人天善趣的果位。這是為了來世的福報而修行,希求個人利益的自私心。其主要修法是斷除十不善業,行持十善業。最高的成就,是得到輪迴中的人天福報,無法脫離輪迴,稱為人天乘。以自私自利的發心,即使持守出家戒律,所修的是小乘直至大圓滿之間的法,都是獲得輪迴三善趣的因,不會成為證得佛果之因。
中士道的小乘行者,了解六道都是痛苦的自性,希求自己一個人解脫,但這也是自私自利的動機,即使修持從小乘到大圓滿之間的法,都算不上是大乘佛教徒。他們獲證的最高果位是阿羅漢,也無法成佛。這種發心,比小士道更廣大,但比大士道狹小,所以稱為中士道的發心。
大士道的發心,是深刻體會六道眾生受種種輪迴之苦,心懷大悲,所以,學佛求法的動機,是希望一切眾生永離苦因及苦果,獲證圓滿佛果而修行,也就是具足悲智的菩提心。這是大乘顯宗和密宗的共同發心。
三要行中的前行發心,就是排除無記心、噁心、世間善心、只求自我解脫等不良心態,從而生起菩提心。但真正的菩提心,不是口中說說的口號,也不是心中隨意想想的念頭,而是清凈真誠的心愿,這必須依靠清凈傳承的方法觀修,才可能真正生起。
修行能獲得什麼果位,關鍵在於發心;不同的發心,得到的果位也會不同。如果有良好的發心,則任何微小的行善止惡之行,都將獲得無邊的利益。所以修行的動機,比所修的法更為重要。因此,修行時,前行發心比法門重要。
如果發心是為了今生或來世的名聲財富,觀修生起次第的寂靜本尊,最好的結果,也只能轉生到欲界天;如果觀修忿怒本尊,則會轉生為魔。即使修的是大圓滿的立斷和頓超法門,就算做到清凈罪障、積累資糧,最多也只可轉生為天人;如果沒有以清凈罪障、積累資糧來配合,來世只會變成冬眠的動物。冬眠時的動物沒有粗大的分別念,就像安住在無念的閉關中,仍然無法從輪迴中解脫。
修行者如法與否,以發心是否清凈為主。修行時要很清楚是為利益他人,還是為了私利,這在因果上有天壤之別。我們無法了知別人行事的真正動機,盡量不要對任何人和事,用一己片面的想法來評論,應多多隨喜他人大小善事。對於大成就者們的行誼,更無法用世俗標準去分別好壞,以我們的修為,還不能明白他們的密意。將上師一切言行視為清凈善行,虔誠恭敬,剎那不生邪見,對自己的修行才有幫助。希望所有傳承上師們的加持力,融入自己心中,我們如是祈禱。
很多時候,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都很忙,想讓心態安寧,就要像孔子說的那樣「一日三省吾身」。我們的祖師龍欽巴大師說過:作為佛教徒,要首先想到眾生的苦難。所以每天早上一定要很好地發願發心:為了讓所有一切苦難的如母眾生遠離痛苦、脫離輪迴,今天用我們的能力所及,去積德行善。
不要擔心大乘佛教徒如此廣大的願力做不到,只要發心,用心去思維,學習把自己的心量不斷放大,這種發心,人人都做得到。但讓所有眾生遠離苦難,早日成佛,我們做不到,連釋迦牟尼佛也還沒做到,阿彌陀佛也還沒做到,但是我們要和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一樣,有這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