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籍《神僧傳》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公元746年,當時非常顯赫的韋氏家族迎來了一個男孩,取名韋皋。韋皋出生才三天,家裡就舉行了召僧齋,請了很多高僧來為小寶寶祈福。有一個不知名的印度僧人,不請自來,看見還是嬰兒的韋皋就問:"別久無恙乎?″小韋皋似乎聽懂了他的話,直對着他笑,大家都非常驚異。在韋皋母親的一再追問之下,這個僧人才說韋皋就是諸葛武侯的轉世,所以出生在世將之家,以後還要當蜀地的元帥,庇護蜀地。
雖然胡僧的話荒誕不經,但一說蜀漢名臣諸葛亮轉世投胎到了自己家中,還是讓半信半疑的韋家倍感興奮,畢竟即使是假的,也算討個好彩頭,並給兒子取名韋皋。
然而之後事情的發展卻似乎跟胡僧所說的大相逕庭,韋皋9歲那年,唐朝爆發安史之亂,原本是名門望族的韋家家道中落,韋皋也四處流落,遠赴江夏寄人籬下多年。
直到郭子儀收復長安,韋皋才得以回到長安家中,憑藉曾經的士族身份,門蔭挽郎一職。「挽郎」用現代的話說,就是當帝王出殯時給皇帝抬棺哭喪的職業人。顯然,這是一份沒多大出息的工作。
此後的十年時間裡,韋皋始終遊走在各地節度使府做幕僚,無官無職,窮困潦倒。公元780年,已經34歲的韋皋來到了當年胡僧所預言的福地——西川,給西川節度使張延賞做了一名小吏。
張延賞是中唐時期的顯赫家族,他的父親張嘉貞、岳父苗晉卿、兒子張弘靖全都官至丞相,而他本人也官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鎮守西川。
韋皋剛來到成都就被張延賞的夫人苗氏相中,苗夫人不顧張延賞的反對,執意招韋皋做了「三相張家」的上門女婿。然而婚後張延賞卻對這位窮女婿非常鄙視,經常找理由斥責,以至於連府中的丫環奴僕都輕視韋皋。只有苗夫人對他一直很好,其他人對他都愛搭不理,韋皋在張府中受夠了冷落,又在妻子張氏的勸說下便決定出去闖蕩一番。
3年後(公元783年),發生一場兵變大大轉變了韋皋的人生,讓韋皋從此在中唐的歷史舞台上大放光彩。
當時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反叛,當時的皇帝德宗詔姚令言率鎮兵前往援救。姚令言率五千士卒抵長安,當時天寒地凍,士兵又累又餓,京兆尹王翔只賞賜粗飯。涇原兵不滿王翔犒賞太少,於是嘩然兵變,佔領了長安城。亂兵推舉當時在長安的原鳳翔隴右節度使朱泚作了大秦皇帝,德宗則倉惶逃到了奉天(今陝西干縣)。
此時韋皋正在鳳翔治下的隴州任職。隴州的位置剛好卡在西北和關中平原的中間,因為山高溝深歷來是兵家的必爭之地。
隴州有朱泚的舊部五百人,頭兒是兵馬使牛雲光,牛雲光暗中策劃背叛行動準備擒拿韋皋,事機敗露後投奔朱泚。朱泚故意招攬韋皋,派牛雲光前去隴州遊說韋皋歸降。韋皋假裝答應,牛雲光當韋皋一介書生不以為意放鬆了戒心,韋皋便讓牛雲光的軍隊進城。第二天,韋皋在府中擺酒席,分別在兩邊走廊設下埋伏,酒巡一過,便將全部叛軍殺掉,並將牛雲光的腦袋砍掉示眾。朱泚派兵猛攻四十天都無法攻破韋皋把守的隴州,沒有打通關中通道,朱泚的援軍就進不了長安,最後被唐軍打敗,唐德宗重新回到了長安。奉天之難結束,韋皋被封為金吾衛大將軍,第二年就接替老丈人張延賞出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張延賞羞愧地話都不敢說,交接完工作就撒腿跑,事情傳開後,大唐全國的岳父,都不敢再虐待自家上門女婿!
定軍巴蜀地
熟悉唐朝歷史的都知道,劍南西川節度使並不是一個輕鬆的職位。蜀地民風強悍,少數民族眾多不說,南面有南詔,西面有吐蕃。早在天寶年間,唐軍和南詔的戰爭總共十八萬精銳都覆沒在這片土地上,這也是造成後來安史之亂唐軍無力平亂的原因之一。韋皋調任劍南西川節度使,開始負責招降南詔、抗擊吐蕃。
貞元四年(公元788年)十月,吐蕃出動十萬大軍進犯西川,命令南詔也出兵支援。韋皋成功離間了南詔、吐蕃後,派遣精兵攻打吐蕃,在巂州(治所為今四川西昌市)的台登北谷將吐蕃軍隊打得大敗,附近的吐蕃城寨紛紛向韋皋投降,幾年之內,巂州全境也被收復。韋皋的大名在吐蕃之地逐步傳開。
793年,南詔王國第三任國王異牟尋,在他的中國籍宰相鄭回設計下,重新歸附中國。明年(794),韋皋派遣使者前往南詔國會盟。南詔王在點蒼山下對天起誓:「歸降大唐,永不叛離!」至此,唐朝與吐蕃的實力再次發生扭轉,回到了同一起跑線上。
南詔剛與大唐結盟,就向吐蕃反戈一擊。當時,吐蕃與回鶻爭奪北庭,正打得你死我活,雙方僵持不下,吐蕃命南詔發兵前往助陣。異牟尋先是故意表示國小力弱,只能派出三千人,吐蕃使節一再堅持,才勉強派出五千人。但數萬人的南詔精銳兵團,卻遙遙地跟在五千人之後,進入戒備森嚴的吐蕃國境的神川(雲南麗江),縱兵攻擊,吐蕃又大敗,被俘十余萬人。南詔砍斷橫亙在金沙江上的古老鐵索吊橋(在雲南中甸南),斷絕兩國交通,然後派遣使節到長安獻捷,宣告南詔與大唐牢不可破的關係從此確立。
唐軍的節節勝利,使以前如同牆頭草般的諸蠻紛紛歸附,先是西山八國脫離吐蕃控制,後是松州生羌2萬餘戶內附,韋皋都予以妥善安置。樣樣事情都辦得妥妥貼貼,自然讓唐德宗稱心如意,韋皋的官職也就步步高升,796年,被加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797年,韋皋收復了被吐蕃占領的巂州城,800年,唐軍又大破吐蕃於黎、巂二州。韋皋時時拿刀捅捅吐蕃人的心窩子,吐蕃人氣得半死,發誓要將韋皋碎屍萬段,他們築壘造舟,圖謀入寇,卻次次遭到挫敗,如同孫悟空翻不出如來佛的五指山,敵人氣餒了,軍心動搖了,不斷有吐蕃酋帥率領部落來向韋皋投降。吐蕃的有生力量被大唐拉走,雙方的衝突與矛盾更加激化,吐蕃贊普終於決定孤注一擲,801年雙方投入了大量的兵力,進行了空前規模的大會戰。
開始的時候,吐蕃軍隊氣勢洶洶,猛攻大唐的靈、朔二州,並攻陷了麟州。唐德宗命令韋皋「圍魏救趙」,向吐蕃腹地發起進攻。韋皋的軍隊兵分十路,勇猛出擊,一舉擊潰吐蕃軍,「康、黑衣大食等兵及吐蕃大酋皆降,獲甲二萬首」。從八月到十月,唐軍擊破吐蕃軍隊十六萬,攻下城池七座,拿下軍鎮五座,斬首萬餘級,生擒六千人,吐蕃的維州城被圍得象鐵桶一般。吐蕃的救兵紛紛趕到,卻被唐軍打得落花流水,萬般無奈之中,吐蕃撤回了進攻大唐西北方的軍隊,十萬吐蕃軍趕來解救維州之圍。
韋皋早已設下埋伏,只等敵人上鉤。吐蕃軍統帥論莽熱眼見唐軍人少,自信心爆棚,帶領全部人馬追趕唐軍,結果伏兵四起,亂石穿空,維州決戰,唐軍完勝,吐蕃完敗,吐蕃十萬人馬被殲滅過半,論莽熱硬是被唐軍生擒活捉。這一年十月,論莽熱被送到長安獻俘,唐德宗高興之下,赦免了論莽熱的性命,對韋皋大加封賞,「皋以功加檢校司徒,兼中書令,封南康郡王」。
唐順宗繼位後,韋皋被封為檢校太尉。當時,唐順宗中風不能理政,韋皋上表請太子監國,後又支持太子受禪登基。也是在這一年(805),韋皋得急病去世,享年六十一歲。唐憲宗贈封太師,韋皋的諡號為忠武。
韋皋在蜀地二十一年,多次出師,共擊破吐蕃軍隊四十八萬,擒殺節度、都督、城主、籠官一千五百人,斬首五萬餘級,獲牛羊二十五萬頭,繳獲器械六百三十萬件,可以說,與韋皋同一時代的武將,戰功如他這樣出類拔萃的絕對寥寥無幾,而且,韋皋的政治也玩得團團轉,尤其擅長收買人心,婚喪嫁娶,他總是替別人大包大攬,在蜀人心目中,他就是一尊活菩薩,蜀人把他當作神靈一樣崇敬,即使在他死後,蜀人見到他的遺像也必會參拜。
千古不朽之事
韋皋不只文能安邦,武能定國,而且擅長詩書,精通音律,可以說是全才。不過說到他做的千古不朽之事,並不是在仕途上。
從他剛出生就碰到的那位印度僧人可以看出,韋皋與佛家非常有緣,他一生也是向佛虔敬。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完成了樂山大佛的修建!
樂山大佛是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開始動工的。修建的原因是因為古代的樂山三江匯流,水勢相當的兇猛,舟輯常常被顛覆。每當夏汛,江水直搗山壁,常常造成船毀人亡的悲劇。海通禪師為減殺水勢,招集人力,物力修鑿佛像。
建造大佛的消息一傳開,遠近的能工巧匠都爭先恐後的雲聚到了凌雲山。到了開工的那一天,千錘擊石,喊聲震天,千古少見。據說深藏在江底興風作浪的水怪,都驚慌地竄出水面,倉皇逃遁。大佛的輪廓越來越清楚,三江匯流處也越來越平靜。
可是當大佛修到肩部的時候,海通禪師去世了,工程因此中斷。
多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捐贈俸金,海通的徒弟領着工匠繼續修造大佛,但是當修到膝蓋的時候,章仇兼瓊遷家任戶部尚書,工程再次停工。
四十年後,韋皋捐贈俸金繼續修建樂山大佛,就這樣歷經三代工匠,90年時間,到了公元803年,樂山大佛終於建成了。韋皋還編寫了《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記》載錄了開鑿大佛的始末。
樂山大佛通高7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石造佛像,比排名第二的阿富汗巴米揚大佛高出18米。這尊彌勒佛坐像,雙手置膝,足踏蓮花。面對着滾滾東流的江水,神情自若,看護着芸芸眾生。
不過已經很少有人知道是韋皋最終完成了這個偉大的工程,更不知道原來他是諸葛亮轉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