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要「離苦得樂」,就是心「想家」的感覺
明就仁波切
慈心和悲心二十四小時都與我們同在,你們相信嗎?
慈心和悲心就是一種感受,而覺知就是「知道」,那麼,這個感受是什麼?
我們共有的基礎感受,就是「想要快樂」。在座有多少人想要快樂呢?想要快樂的心就是慈心。在座有多少人不想要痛苦呢?這就是悲心。有時候我們會把想要快樂、不想要痛苦的感受,當成是一種「想家」的感覺,這就像是鳥兒從鳥巢飛出去之後,牠們還是會想要回家,我們的自性就是我們真正的家。
我們自性始終都是沒有痛苦的,擁有真正的快樂,這就是我們慈心和悲心的基礎。
問題就在於,我們沒有認識自性本質,無明就一直覆蓋著它。這就像是潔白的光外面裹了一層黃色的玻璃,外頭再覆上一層綠色的玻璃,綠色的玻璃再覆上很多的影像,這就是我們自心的覆障。但這個潔白的光,就是我們的本質和本性,那是覺知、慈悲、智慧。所有層層覆蓋的情緒和念頭,讓我們在輪迴中痛苦,所以最重要的就是重新連接上我們本有的自性和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