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諸葛亮北伐
三國蜀建興六年至十二年(228—234年),蜀丞相諸葛亮前後五次出師攻魏,進攻雍州西部渭水以南地區。
諸葛亮按照“西出祁山,進據隴右,相機攻佔關中,再進取中原”的戰略方針,先平定南中,以鞏固後方,積蓄力量。於建興五年(227年),親率大軍進駐漢中,密謀策反魏新城(今湖北房縣)太守孟達歸蜀,以威脅南陽,牽制魏軍。六年正月,諸葛亮首次出師攻魏。孟達通蜀事泄,被司馬懿率軍擊殲。魏明帝曹叡進駐長安,派左將軍張郃率兵5萬拒戰。由於蜀將馬稷失守街亭,諸葛亮被迫退回漢中。八月,司馬懿率魏軍主力攻吳,大敗于石亭。十一月,諸葛亮乘機再次攻魏,出散關進圍陳倉,魏將郝昭據城堅守,強攻20餘日不下,糧盡退還漢中。七年,諸葛亮第三次攻魏,派陳式出陽平關攻佔武都、陰平二郡,自率主力進至建威,逼退魏援軍後,撤回漢中。九年二月,諸葛亮第四次攻魏,再出祁山,北趨上邦,以木牛流馬運送糧草。司馬懿率軍拒守,堅不出戰,雙方相持四月,蜀軍師勞疲憊。適逢雨季,因軍糧運輸困難,中都護李嚴假傳詔令,命蜀軍撤回。途中,諸葛亮設伏殺魏將張郃。十二年二月,諸葛亮第五次攻魏,率軍10萬出斜穀,屯兵五丈原,同時遣使者約吳出兵協同攻魏。司馬懿率軍在斜谷外渭水南岸據險設防。五月,吳軍應約三路出兵攻魏。魏明帝曹叡採取“西守東攻”戰略,親率大軍反擊吳軍。吳軍奉命主動後撤。蜀魏兩軍相持百餘日,蜀軍無隙尋機決戰,諸葛亮積勞成疾,病卒軍中,蜀軍只得退往漢中。
此戰,諸葛亮不顧戰略上的失策,以一州之地強攻中原之魏,縱使竭忠盡智,終因實力懸殊而難以實現其戰略目的。
六出祁山未有寸功之我見
政治:在三國相對穩定的時期,各國政治都比較清明,魏國國主曹丕至曹睿至曹芳,雖無有曹操的雄才偉略,但作為守成之君尚無明顯過錯。反觀蜀國卻存在政治混亂的問題。由於蜀地偏遠,教育落後,人才匱乏,在朝輔政的官員有限。且劉備剛剛建立蜀國政權就在白帝城病死,隨劉備東征西討的第一代輔臣僅剩下諸葛亮和馬謖等幾人,而第二代謀臣如蔣婉、董允、費褘等人則由於諸葛亮的事必躬親而缺乏鍛煉機會,政治才能沒有得到磨練。只有蔣婉在諸葛亮北伐過程中才有施展才華的機會。由於第一代謀臣和第二代謀臣共事時間過短,缺乏彼此之間的信任。其中董允、譙周、李嚴等是反對諸葛亮北伐的。這在政治上對諸葛亮北伐是不利的。而劉禪生於安逸又沒有兄弟和他爭奪皇位,所以劉禪本身沒有什麼才能,更缺乏做君主的威信,對臣下的約束力和對軍隊的威懾力都有限,從而造成蜀軍的士氣低落,缺乏為君主效命的決心。由於上述原因,只有諸葛亮在朝中的時候才能保證蜀國的政治清明,一旦諸葛亮出師北伐,朝廷必然陷入國中無人的窘境。而宦黨勢力則在此期間得到膨脹,由於宦黨是封建統治階級中最腐敗的因素,宦党輔政必然造成國政混亂,最終影響諸葛亮北伐的成果。反觀魏國,由於謀臣和君主的權利協調,政治清明,老百姓對漢室政權逐漸失望,曹氏政權逐漸成為正統,這也是諸葛亮急於北伐的原因之一。
經濟:由於三國時期軍閥長期的割據混戰,各國經濟基礎都比較薄弱,不具備統一的經濟條件,而曹氏政權所在的北方是當時的經濟中心,經濟相對發達,生產技術也相對先進。又由於北方是最早安定的地區,經濟恢復時間較長,比其他兩國更具有統一全國的經濟條件。從曹操開始,曹魏一直在北方實行屯田制,大量流亡的農民都習慣于在北方耕種,而蜀國雖然比較適合種植農作物,但由於長期處於落後地位,經濟實力無法和魏國抗衡。而此時只是經濟中心由北向南的第一次轉移,南方的經濟還遠遠不如北方。再從國土面積上來講,魏國的土地面積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二,蜀國和魏國的戰爭等於是一隅抵全國的戰爭,魏國可以從全國徵調物資來贏得戰爭。
外交:在外交中,荊州的歸屬問題一直是吳蜀之間最敏感的問題,也是統治利益上最直接的矛盾,而根本矛盾在於兩國都在防止被對方吞併,由此可見荊州的矛盾只能減化而不能調和。荊州對蜀國的重要性是很大的。首先,這裏是蜀國的重要賦稅基地,這裏最*近北方,相對於四川和江南地區,這裏經濟基礎較好。其次這裏是重要的軍事基地,這裏即是江南的門戶又是北伐的出口。從荊州出兵可以直接到達東都洛陽,威脅整個魏國的統治。從關羽水淹七軍迫使曹操差點遷都就可以看出。而諸葛亮前半生的謀略都是圍繞荊州展開的,《隆中對》中諸葛亮對劉備講:“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聯吳會,西通巴蜀,此戰略要地非其主不能守……待天下有變,將軍可命一上將以荊州之兵以出宛洛,將軍則領益州之兵以出秦川,百姓豈不簞斯壺漿以迎將軍乎?誠如所言,則江山可定,漢室可興矣。”由於關羽的大意使蜀國丟失了這個重要基地,使蜀國東西兩線夾擊魏國的戰略計畫落空,後期諸葛亮聯吳伐魏也是為了彌補荊州丟失造成的戰略被動。可惜荊州的丟失使劉備喪失冷靜,舉傾國之兵伐吳,73萬大軍死於非命,使蜀軍遭受了從未有過的慘敗。後期吳蜀雖暫時聯盟,卻由於出於自身統治利益的考慮,吳國對蜀國的北伐並未給予真正的支持,從而使魏國避免了兩線作戰的不利局勢。吳國卻在此時保存實力,導致吳蜀聯盟名存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