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 【轉貼】中國禪師幫日本抗元

您是本帖的第 1851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中國禪師幫日本抗元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意淨言靈
等級:版主
文章:12868
積分:126064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中國禪師幫日本抗元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1279年,這是個特殊年份,南宋滅亡,蒙元入主中國全境。

在這一年,中國浙江雁盪山能仁寺住持無學祖元,受日本幕府北條時宗邀請赴日。

那裡離南宋都城臨安700里,離日本最近的與那國島水上距離也是700里。未廢多少周折,無學祖元蒞臨日本,得到日本幕府厚待,先任建長寺住持,後為圓覺寺開山。

這個中國大師是什麼來頭?何以受到日本幕府如此青睞?

無學祖元,俗姓許,號子元。所以世俗社會叫他“許子元”也可以。實事求是地描述,許子元是個非常有精神修為的禪師。關於他的修為,最具傳奇性的故事,是獨守寺廟喝退蒙古兵。

臨安淪陷後,蒙古大軍進逼溫州指向能仁寺,眾僧逃離,只剩許子元一人,蒙古兵揮刀架在許子元脖子上,喝令降服,許子元坦然誦詩:

乾坤無地卓孤筇,喜得人空法亦空;珍重大元三尺劍,電光影里斬春風!

據說,殺手為許子元的氣勢所震撼,狼狽而去。

那麼,許子元為什麼在南宋滅亡後去了日本?

因為國破,寺廟也不能成為避難所。

東渡日本後,許子元的禪道得以廣傳,日本朝野包括武士群廣為受益。

據稱當蒙古大軍伐日時,北條時宗率眾抗擊時那句氣吞山河的“莫煩惱募直向前”也是受到他的啟發。許子元以無我的精神鼓勵了鎌倉執政者北條時宗和日本將士,在抗元中取得文永、弘安兩次戰役的勝利,決定了日本與中國不同的命運。並且,為武士道注入了新元素——所謂“道”就是這樣一個一切皆空,死不易志的氣度。

許子元在中國大陸的命運充滿憂患和悲傷,在日本則煥發了奮發與飛揚,他成功地塑就了日本文化中的剛性。乃至於在歷史重大轉折期,日本文化的剛性時常給大陸的萎靡腐朽強刺激。

南宋滅亡,中土文化遭到巨大摧殘。日本人放眼四海,自感日本是碩果僅存的中土文化繼承人(當時朝鮮半島高麗也在蒙古的控制之下)。此後的日本政府,不但極力拉攏中土文化的代表人物去日本,也理所當然地把蒙古人治下的中國當作了“蠻夷”,對忽必烈的使者斬殺之,對蒙古遠征軍抗擊之。

當時以許子元為代表的南宋遺民,不消說,是站在日本一邊的。“中土文化情結”將南宋文化遺民與日本連在了一起。許子元赴日佈道當然也是“中土文化情結”的延續一部分。在近代日本與中國交惡之前,認同日本是“中土文化之一傳承者”的漢民族文化移民代不乏人。乃至幾百年後的清末民初,寫《痛史》的吳研人,還把日本痛擊元朝大軍看成是“天道好還”。漢民族亡國後,確實有不少南宋遺民樂見日本同佔據中國大陸的蒙古人交戰。在他們看來,日本抗元,甚至可以成為伍子胥“流吳亡楚”的翻版。

正因如此,中國歷史的第三次移民潮大約就發生在此間。不然就無法解釋崖山之局——南宋海上行朝有官兵17萬,民兵30萬,隨行民眾不計其數。端宗病死後,散去大半,剩20萬。這散去的一部分去哪了?崖山之戰,陸秀夫負幼帝投海,殉國者10萬。而殉國方式除了蹈海,難道就沒有其他遠渡之舉嗎?若遠渡,第一站當然是離日本最近的東洋海面。

可以想見,蒙元滅南宋,一部分不願臣服於異族的“中土士人”流亡日本,最終成為日本的“歸化人”。而數百年後,華夏再遭華夷之變深陷刀俎之中,他們的後裔作為侵略者亦出現在故土上。此情此境,不知許子元們泉下有知,作何感念?


六字名號隨口出,佛光一路伴君行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7/4/26 上午 10:40:30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意淨言靈
等級:版主
文章:12868
積分:126064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2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

元,字子元,號無學。俗姓許氏,明州慶元府人,宋理宗寶慶二年生。七歲就家塾讀書,強記絕倫,年十二,隨父兄遊山寺,聞僧吟「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突潭底水無痕」,默契於懷,已無在俗意。年十三喪父,秋七月,隨師兄赴臨安府,投淨慈寺出家。冬十月禮住持北磵和尚,落髮受具。翌年登徑山,見佛鑑無準師範禪師。十七歲參「狗子無佛性」話,不出僧堂五年,一夜聞首座寮前板聲,忽然發明己事,即作偈曰:

一槌擊碎精靈窟,突出那吒鐵面皮,兩耳如聾口如啞,等閒觸著火星飛。

呈無準禪師,準不可之,而示香嚴擊竹頌,師不契。及準示寂,即到靈隱見石谿心月禪師。明年往育王參偃溪聞,再上徑山見石溪,偶聞松源普說,頓忘所得,繼往鷲岸庵參虛堂愚禪師,終有所省。於無準向所示香嚴擊竹頌,及狗子無佛性說,絕無疑惑,時年三十六。德祐元年秋,元兵騷擾,師避難溫州蕩山能仁寺,翌年元兵壓溫州,眾皆逃竄,唯師不去,獨坐堂中,兇暴殘忍之蒙古軍,竟以大刀加於師頸,在大刀逼迫下,他處之泰然

P.464

。口頌「乾坤無地卓孤筇,喜得人空法亦空,珍重大元三尺劍,電光影裏斬春風」。蒙古大兵聞之,為其氣勢所阻收刀作禮而去。次年,住天童山,訪法兄環溪和尚,環溪留居第一座。時日本建長寺虛席,副元帥北條時宗具書幣,聘師東渡。師將啟行,環溪以無準法衣授之。五月,離太白登船,八月著太宰府,即日本弘安二年秋,下鎌倉入建長寺,開堂說法,北條時宗仰師道化,遂執弟子之禮。

祖元為一烈性之傑僧,他與流寓博多之宋遺民李竹隱,志趣相同。因之,他不僅在精神上為時宗形影相依之偉人,即在抗元戰爭決策上,更為時宗最信賴之偉大導師。弘安四年春(一二八一年),師書「莫煩惱」三字示時宗。時宗不解是何意。師曰:「春夏之交,博多騷擾,不日靜謐,公勿慮」。忽必烈十萬大軍,果於五月侵犯壹岐,在忽必烈絕對優勢遠征軍壓迫之下,情勢日趨危急,而幕府軍力又極薄弱,惶惶不安。時宗迫不得已,血書金剛經與圓覺經,保扶國土,以示抗元的決心。並請祖元為之祈禱,由於祖元誠摯的祈禱,不僅穩定了幕府抗元的意志,鼓勵士氣,而祖元祈禱更發揮出無比的力量。試閱祈禱文句:

「菩薩發大心,不可思議力,剝皮與析骨,書寫佛功德,拔濟苦眾生,皆獲勝好樂,我此日本國,主帥平朝臣,深心學般若,為保億兆民,外魔四來侵,舉國生怖畏,朝臣發勇猛,出血書大經,金剛與圓覺,及於諸般若,精誠所感動,滴血化滄海,滄海渺無際,皆是佛功德。……常說如是經,一句與一偈,一字與一劃,悉化為神兵,猶如天帝釋,與彼修羅戰,念彼般若力,皆獲於勝捷,今此日本國,亦願佛加被,諸聖神武威,彼魔悉降伏,生靈皆得安,皆佛神力故」。



P.465

由於祖元日夜祈禱,更激發時宗斷然行其所信,果然,在一夜之間,竟爾應驗,海上狂風突起,蒙古軍團幾千隻的軍船,悉遭覆沒。未及逃命的元軍,都為日本捕獲成俘,日本稱此為「異國降人」。日本對這批「異國降人」,極為寬待。據元朝「國朝文類庫」載:「此時之所謂新降人,為元軍中之新附軍,即南宋之軍人,日本未殺,便為奴隸。蒙古兵與高麗,則盡處斬云」。因為日人當時只認蒙古人為敵,對舊日宋兵未懷若何怨恨。加之,南宋愛國僧人幕後疏通,以致日方種種寬待。弘安五年,時宗為追慰殲滅元寇陣亡將士,創建圓覺寺,並請祖元禪師開山,當日上野團長樂一翁院豪乞祖元開示法語。祖元隨揮毫書寫香嚴悟道偈法語四幅,迄今日本視為國寶之一。

鐮倉圓覺寺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第一幅:如來正法眼,非今亦非古,父子親不傳,千載密相付,香嚴擊竹偈,幾人錯指注,昨朝問長樂,直答無膡(賸)語,如人白畫行,不用(第二幅)將火炬,又如香象王,擺壞鐵鎖去。摩醯正眼開,

P.466

大撾塗毒鼓,普告大眾去,說偈作證據。公驗甚分明,鵝王自擇乳(第三幅),長樂一翁在,無準老人,雖會中同住,彼彼不相知,四十年後,山野到日本,主巨福山,翁特垂訪,備導前後工夫,辛苦之情,且云,不習語言拙於(第四幅)提唱,乞野人證其是非,野人因舉香嚴悟道偈探之,翁乃作大獅子吼,因陞堂說偈,普示大眾,弘安二年十一月一日,福山山主無學祖元書。

我們對祖元祈禱於一夜之間,殲滅元軍之記載,切不可認為這是天然氣象偶合,要知佛法無邊,這裡寓有不可思議的神秘力量。這不獨挽救日本國運,而影響整個亞洲抗元之役,竟出於宋僧在幕後策動與鼓勵,實令人不勝感歎!這些富有濃厚民族精神的宋僧,在國內固然未能引起史學家們重視,在日本亦復受了德川幕府以後,國家主義思想阻碍,使這些有功於日本的宋僧史蹟,遭受壓抑,掩沒而不揚。實為中日史學家們偏差態度所使然。祖元不僅為日本國家的功臣,亦復是中華民族的義士,是中日兩國悠久友好的好榜樣。在此尤應注意者,文永之役後,(一二七五年)元世祖曾數度派遣使節,至日本議和,均因宋僧幕後策動,全部斬決付於鎌倉瀧口,以示堅決。此種措施,實為挑起元世祖一二八一年二次遠征日本主要的因素。此為中日友好邦交史上最珍貴的史蹟,中日兩國史學家們應特別予以表揚!



六字名號隨口出,佛光一路伴君行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7/4/26 上午 10:41:26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意淨言靈
等級:版主
文章:12868
積分:126064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3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本欄位提供給僅會員閱讀,非本站會員無權檢視精華帖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20/10/13 上午 08:08:08

 3   3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4688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