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為公主樂出離 領眾修行趨本淨
慧眼能識蓮師德 以身相許超世俗
柴薪大火轉成湖 舉國傾倒鹹皈化
無死岩穴修雙運 骨飾莊嚴虹光身
救脫難女成空行 提攜後進勝楷模
住世化現紐古媽 恩德彰顯無量壽
曼達拉娃空行我頂禮!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對於 曼達拉娃佛母的簡介:
透過如史詩般的文字,徹底且完整的認識蓮花生大士的印度佛母 - 曼達拉娃,她不平凡的生世流轉、她對佛法的堅毅信心、對蓮師證悟事業的幫助,以及身為一位女性修行者,如何挑戰不平等的對待及宿命,突破重重難關,在修行之道上圓滿成就。
曼達拉娃是位真正卓越超凡的女性,她是蓮花生大士的虔誠弟子。她生於皇族,自幼便一心只想修行。然而父親沙霍國王卻執意迫使其出嫁,因此她逃離皇宮而進入尼院,並於該處遇見蓮師且成為其在印度的佛母。國王十分震怒,他將曼達拉娃丟入滿是荊棘的地洞,並極力想要活活燒死蓮師卻未能成功,反而因此創造了位於北印度的措貝瑪之湖,此處至今仍是朝聖之地。
在伊喜.措嘉為了未來世代利益而隱藏的伏藏《曼達拉娃的生世與解脫》中,有著上述和許多其他的故事,皆描繪出曼達拉娃於諸多生世當中所面臨的許多磨難,而她於這些生世都在追求證悟。對於鼓勵當代男女尋找方法,以掙脫那些強加於自身性別不平等的束縛,這些故事當能提供必要的啟發和指引的明燈。
------------------------------------------
有一天,在沙河爾王宮中著名的預言宮裡,曼達拉娃公主向 蓮華生大士獻上最珍貴的曼陀羅,並致以最恭敬的禮拜,然後雙手合十,一心祈請蓮華生大士道:“具足一切智慧的佛子 - 蓮華生大士!請您賜予我,佛法的甚深抉擇,讓我能總持了悟一切佛法的要義。”
蓮華生大士十分歡喜地說:“公主!我是具足一切法的法主,你有任何教法的疑義,請你啟問吧!我會給你最圓滿的答覆。”
“什麼是生死與涅盤,這兩者之間有何不同?”
“生死與涅盤這二者,其實根本沒有任何不同,但是對眾生而言,卻是截然相異的兩件事情。而其間的差別,就在於你是一個覺悟者或是無明的眾生。對於一個覺悟者而言,他現見生死涅盤等同如一,不厭生死,不棄涅盤;而菩薩行者卻是為一切眾生故,不入涅盤。但一切眾生,不能瞭解生死即涅盤的真義,所以反而在輪迴當中,不能夠成證實相涅盤的境界。所以依此而言,生死即無明,涅盤即覺悟,但體性卻是一如的。”
公主這時有一點靦腆地問道:“請問上師,我過去的宿命為何?而我到底已經經過了多少次的生死輪迴?”
蓮華生大士就笑著說:“公主啊!所有的生生死死都是經由無量無邊輪轉不息而來的,這些生死的境界如果用白骨來計算的話,我們以一次生死算一堆的白骨,那麼自我們生死輪迴以來,這白骨早已填滿了三千大千世界。所以說,生死輪迴的次數是說也說不清,數也數不完的!你應當安住在現前的境界當中,努力修行才是最重要的。”
公主聽完之後,感覺十分的羞赧,但是仍然忍不住的又問道:“那我父王的過去又是如何呢?”
蓮華生大士雙眼安祥地注視著公主,歎了一口氣,然後回答說:“眾生總是十分好奇,很希望瞭解這些事情的,雖然不一定有特別的利益,我還是滿你的願吧!公主!你父王的過去世,是在蘇拉柏國嘎林嘎城中,他出生為一位婆羅門的王子。當時,他到婆羅捺耶佛陀的僧團中出家,成為一位比丘。”
“那父王當時能夠安心的修行嗎?”
“啊!可惜沒有,因為當時,有一位外道婆羅門星友,變亂盜國,擁兵自立都于華氏城,自稱為星友王。
“星友王希望自身功業能與無憂王同樣的在歷史上永垂不滅,但他自知威德不及無憂王,因為無憂王曾造八萬四千塔,並佈施傾國的財物供養三寶而留盛名。於是星友王在外道佞臣的唆使之下,他便決心相反地毀塔滅法,大作惡事,殘害佛教僧眾弟子來留盛名。於是,對於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不問少長,集體屠殺,血流成川。並壞寺塔八百餘所;清淨信士,也遭囚擊鞭罰。那時迦濕彌羅國有五百羅漢登南山而逸,才能得倖免於劫。
“所以在當時,從印度中部摩揭陀國至北印度闍爛達羅遍地烽火,大部分的寺院多遭焚毀,連摩揭陀國中的雞園寺,都遭外道軍隊圍困。”
“雞園寺是一座什麼樣的寺院?”
“雞園寺位於中印度摩揭陀國華氏城的東南,又稱為雞林精舍、雞雀精舍或雞寺。該寺自古即已存在,而在無憂王時代,曾將舊寺加以修茸裝飾,並召集千位僧人居此,成為朝廷保護的大寺。
“無憂王晚年曾發誓願,擬贈與雞園寺十萬億金。然而臨終之時,仍未足數但是已無財可施。這時大王不得已,只能佈施半顆阿摩勒果而卒。其後,由王子補贈四億,始得圓滿無憂王的誓願。此寺之後建有阿摩落迦大塔,其中仍藏有無憂王最後供養之半顆阿摩勒果的果核,就是紀念這個因緣。”
“這座寺院有多重要呢?”
“當時這座寺院極為廣大,可說是佛法的中心。有五十棟的精舍,常住有一百零八位大學者班智達。中央是大佛殿,其側有一百零八座聖廟,共有百八座的佛殿。其中央有二門,而寺院周圍則有四座大門。這時外道的軍隊,派了守衛,隨時巡邏這四座大門,使寺中的僧伽不能夠逃出。”
“那父王怎麼辦呢?”
“有一天,你父王的前身,就偷偷地用網罩套住了外道的士兵,希望能夠逃出寺院。但是,這位外道的士兵卻掙扎逃脫了。於是這位出家為僧的婆羅門王子就追出寺門,手持著大刀和長矛,趁著黑夜,殺死了外道士兵。婆羅門王子僧人在當時,為了保衛寺院,所以累積了功德;但是他因為殺死外道士兵的緣故,卻又造了罪孽。而他的功德與罪業,兩者如影隨形一般,經常糾纏在一起。”
“此世之後,他又是如何呢?”
“此後他又在生死大海中輪迴了許多次,而前一世與我極為有緣,是出生在印度嘎吾先的地方。當時該國的國王阿爾達王的愛妃死去後,發願以天葬來供養眾生。由於她的發心與因緣的關係,我就化身為天葬剖屍者在天葬場上為她剖開屍體,將一片一片的身肉佈施給食屍的鷲鳥。當時她已懷孕時滿,屍身裡面有一個活嬰兒,我救度了這個嬰兒,而當因緣時至,這個嬰兒又轉生為你的父親。其實所有因緣果報的現象,我們都不應該執著的。許多人聽聞一些宿世因緣之後就十分執著,反而害了此生,而產生極為不好的因緣;生死是如幻如化的,連現前這個肉身都是虛幻的,何況過去世乃至未來世,都沒有任何值得驕傲與悔恨的理由啊!所以這件事情你瞭解就好,不要執著也不必讓人知道。”
曼達拉娃公主瞭解了父親的前世之後,十分地憐憫同情,立即痛哭失聲,她是那麼深切地關心她的父王,所以又急切地向蓮華生大士問道:“那我的父王,以後是要轉生到哪裡去呢?他到底還要再轉生輪迴多少次呢?”
蓮華生大士寂靜地回答說:“他將來要投胎到雪域之中,到那傳說為觀世音菩薩與猴子所傳衍後裔的吐蕃西藏地區去了,他將來的名字叫做阿嘎爾馬德舍拉。之後,他又會在烏達拉國,出生為烏達拉王若瑕日巴之女,即是曼德桑姆公主。而後,他又會往生阿修羅界,在蓮花勝利的刹土聽聞佛法;隨後又投生在尼泊爾國,成為兩個修道人的兒子,名叫阿嘎爾贊禮;隨即再前往普陀山之中,聽聞觀世音菩薩宣講佛法。
“從此之後,他已能夠飛行自在,前往諸佛國土,隨學、供養于諸佛。之後,他又到邊遠的地方轉世,出生為貴族種姓,由於佛法的信心不退,所以又成為佛子拉吉。再過了二十世之後,會再轉生到沙河爾國,由於宿緣所致,所以他有時會投胎入於畜生道中,有時又會成為高貴的國王,有時又會出生為智慧的大學者,當然更會示現為普通人,而這些因緣你都了知,我告訴你這些事情,是要讓你了知因果的眾相,使你一心的修行,並非要你知曉你父王的轉生現象而已;希望你能體悟,不要隨便對人宣說。”
曼達拉娃公主聽了之後,心中驚悟,並十分驚歎地說:“大士啊!那我父親的生生世世,豈不是宛如六道輪迴的真實表徵一般,隨生於六道之中嗎?那麼請問大士,他何時不再輪迴呢?”
蓮華生大士就笑著對曼達拉娃公主說:“公主啊!你不要以為你的父親的轉生,是像無明的眾生一般,輪迴轉世不得自主啊!當他修行成就之後,又在眾生界當中投胎轉世,完全是因為大悲菩提的緣故。他為了教化眾生,所以要隨緣受生,以修習成就大菩提道。所以你的父王不斷地投胎轉世,是為了使輪迴的眾生能夠圓滿成佛,所以才不斷地投胎受生的,千萬不可誤解。
“其實一切的諸佛,隨順因緣恒常化生於法界的一切處所,以廣度一切眾生。而依據你父王所發的大願來說,他必須等到一切眾生都圓滿成佛之後,他才不會再轉生。或許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吧!你父親所發的大願,宛如要等沙子能夠榨出油來的時候,河水變成了火焰,他就不再轉世了,這真是偉大的願力啊!
“為了使一切眾生得到圓滿的解脫,你的父親當然要不斷地轉世投胎來教化有緣眾生。一個真正的大乘佛教徒,一個真正的菩薩行者,絕不是在外貌上裝著像一位菩薩的樣子,說要發心發願,但是實際上卻拋棄所有的眾生,不再去投胎救度他們。眾生在黑暗當中,永遠需要指路的明燈,而你的父王,發起了大願,正需要去降伏這些眾生,要去救度這些眾生,才能圓滿菩提。所以他會不斷地再轉世投胎,公主啊!你要記住,千萬不可以成為他的障礙,阻礙他的大願啊!
“愚昧的眾生界,正缺少導引依怙之主,所以一位實踐大菩提道的修行人,應該當仁不讓地來導引眾生成就圓滿。而你父王在六道中的轉世,就是為了要度盡一切眾生的勝行。所以千萬記住,絕對不要成為他的障礙,障礙了大乘佛教的實踐啊!”
聽到蓮華生大士嚴正的指示,公主雙手合十,十分敬畏地說道:“大士!我永遠不會成為佛法的障礙者,我要發願護持我的父王。但是,大士!我還是有所疑問,我的父王會不斷在六道中轉世,是不是還是宛如在輪迴當中不能得到解脫?這樣的修行是不是不夠圓滿呢?”
蓮華生大士微笑地回答說:“公主啊!你不要有這種邪見啊!一個具足菩提行的菩薩,哪裡能夠將投胎乃至輪迴轉生之事視作惡事,而將在法界中不斷的轉生度眾的事業拋棄掉呢!
“成就者的體性是如如不動自在隨緣的,所以對於生死涅盤都是平等齊視,圓同一如。因此他當然不會有棄絕轉生、輪迴而趨入涅盤的戲論啊!”
“一個真正的菩提道行者,他不就輪迴、不棄涅盤,亦不就涅盤、不棄輪迴。他根本不會將轉生、輪迴當作惡事,也不會將涅盤寂靜當作善事;他只是不斷的以性空如幻的正見,安住在大悲中救度眾生,而沒有救度眾生的執著。這就是‘如是滅度一切眾生,而實無一眾生得滅度’之理。一個拋棄掉輪迴救度眾生而不再轉世示現的人,能夠安然成佛嗎?這是沒有道理的。所以你的心,也應該安住在寂靜的法性之中,發起大悲菩提,不變隨緣地救度眾生吧!” (摘自蓮花生大師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