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知
一個在你心中有份量的朋友
不在於他的才氣、相貌、能力和學識
最重要的是他的心境與你的相通
我想聽的話
是我聽不到的話
我想去的地方
是我到不了的地方
我想見的風景
是奢望裡的假想 好像可以那樣
不管怎麼努力
感覺還是不夠阿
這樣的心情 該怎麼解釋才好
封閉心房 這樣比較不麻煩吧
有些話想講 卻再也不能講 因為說了 也是這樣
多想聽見的那句話
到頭來 不論存在多少的幻想
感覺 還是聽不到吧
從你口中說出 短短的一句話
想都不敢想 只能繼續 守在身旁
也許哪天 我不必 守望這對翅膀
因為 那對翅膀 已經展翅飛翔 留我一人 獨自凝望
最想聽的話 偏偏是不可能的話
明明知道這樣 卻放棄不了 繼續逞強
信賴 背叛 互為表裡
讓我默讀悲傷 等到哪天 解放
我想望見那抹笑容
所以無止盡的寬容
不論結局 會是怎樣的結果
我想撫慰那些煩憂
所以無止盡的退後
結果 還是化解不了那些憂愁
我所擁有的時間
其實並不屬於我
放手 才能自由 拒絕 才能解脫
渴求自己得不到的東西 要到什麼時候
追求不可能中的可能 要到什麼時候
要跨越多少的距離 才能讓人動容
還是動容之後 依舊一無所有
好到無路可退之後
聽見那句話的人 不是我
是不是 只要留在身邊 就好
還是 為了免於受傷 背過身去 摀住耳朵
那句我想聽的話 永遠也聽不見吧
因為對我來說 那是句永遠不可能的話
感謝老佛爺師兄的分享
有一本葉舟編著的「佛經的智慧」滿不錯的: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四十二章經〉
〈僧人問佛:什麼樣的人有大勢力?佛說,能夠忍辱的人有大勢力。因為他不懷惡心,而且安然健康。能夠忍辱的人沒有惡念,一定被人尊敬。〉
佛法云:「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眾相好。」忍辱,是六度裡面的第三度。忍辱的意義是什麼呢?忍辱就是指自己和別人都能得到一種安穩的修養。一個人如果沒有忍辱的修養,他會使自己和別人都處在一種不安的狀態中,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知道,一個人如果缺乏忍辱,他的嗔恨心很重。當他嗔恨心來的時候,就把自己燒的不行了,坐立不安了,此時此刻說出來的話或做出來的事,都會傷害到別人。
我想,以上所述,我們都有些經驗,是嗎?!所以我也不斷的在修養自己。
孩子 (紀伯倫的詩)
一位懷抱嬰兒的婦女說,請你給我們講講孩子的事情。
他於是說:
孩子其實並不是你們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自身渴求的兒女
他們借你們而生,卻並非從你們而來
儘管他們與你們同在,卻並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把你們的愛給予他們,卻不能給予思想,因為他們有他們的思想
你們可以庇護他們的身體,但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棲息於明日之屋,那是你們在夢中也無法造訪的地方
你們可以努力地造就他們,但是,不可企圖讓他們像你
因為生命無法倒流,也不會滯留於昨日
你們是弓,而你們的孩子就像從弦上向前射出的生命之箭
那射者瞄準無限之旅上的目標,用力將你彎曲一一拉滿弓,以使手中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應為射箭者所造就的一切而欣喜
因為他既愛飛馳的箭,也愛手中握著的、穩健的弓
讀書不是來追求功名的,讀書除了增長我們的知識外,能夠陶冶我們的品行,擴大我們的視野,拓展我們的胸襟,雖然,在現實中人們常以讀書外在的成就看待一個人,但也有德高望重的人,是不會以如此的標準來衡量ㄧ個人的價值的。
我想,不管我們是在小草、大樹甚至是神木的階段,一生中免不了會遭遇風霜、飽受摧殘,而在風雨給予你打擊時,自己是否是成為被泥土淹死的,亦或者是靠著自己韌性,抵禦風雨的那株,就在於堅強,而堅強之道就在於自己的一念之間,勇於接受問題面對問題,那麼智慧就會從苦難中得來,而憂愁卻會帶來許多悲劇;如果ㄧ顆心從來沒有領略過挫折打擊的痛楚、祈禱的安慰,則這顆心如鐵石,就無法體會人生,因為如果了解這些痛苦,我們就能夠較自在的迎接人生的任何。
自己人生的自我實現與活下去的目的,是能學到對人生的境遇有信心,不論上天怎摩安排,我都欣然接受,因為我深信,修行悟到並不在彼岸,它就在這個艱苦的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