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歷史上在唐朝之後的是五代十國時期,時間跨度大約九十多年,既從唐昭宗既位後四年(西元890年)年起,至宋太宗初年(西元979年)平定北漢止.中原共經歷了前後相繼的五個朝代,依次是朱溫建立的梁(907-923年),李存勖建立的唐(923-936年),石敬瑭建立的晉(936-946年),劉知遠建立的漢(946-950年),郭威建立的周(950-960年).五代十國是唐玄宗末年經安史之亂引發的藩鎮之禍的擴大和延續,那段時間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動盪的時期.連年的戰爭使得無辜百姓流離失所,社會生產力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縱觀五代五十三年裏,只有兩段相對穩定安康的時期.一段是唐明宗李嗣源天成年間.這段時間守成有餘,外治不足.而另一段就是周世宗柴榮顯德年間.這短短的六年裏不僅使國內大治,面且外戰屢勝,積蓄國力,為後來趙匡胤的統一事業打下了極堅實的基礎.
周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柴榮(920-959年),周太祖郭威的外甥兼養子,953-959年在位.周太祖郭威原仕漢為侍中時便十分看中柴榮的才能.950年,郭威代漢稱帝建周,封柴榮為晉王,鎮守鄴都.委以重任,因為郭威原有二子於漢隱帝時被殺,侄子數人也同時被害,只得取妹子柴榮入繼為養子.至953年郭威崩世,命柴榮繼位.此時的中原四分五裂,計有南唐,吳越,福建,湖南,南漢,荊南,後蜀,北漢.此外還有雄據朔方的契丹,定難軍閥,西部的黨項,吐谷渾等.而不和周接壤的只有吳越,福建和南漢三國.其他諸國與周或離或和,北部的北漢視周為極仇,勾結契丹屢犯邊界.南部邊界與蜀,唐戰事頻繁,可以說是周四面受敵,國際形勢是十分緊張的.擺在柴榮面前的是一副爛攤子,國貧民弱,外敵四起.柴榮對這些困難不是不清楚,但他面對困難並不畏縮,而是迎難而上,主動去擺脫困難.他登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親征河東,盤距在太原一帶的北漢政權聯合契丹
攻潞州.欲乘柴榮立足未穩,先發制人,亡掉周朝.柴榮不慌不忙,傳召四方,徵募勇士,入編禁軍.接著簡選良將四面出擊,在人數不如漢遼的情況下,沈著應戰,終將漢軍擊潰,潞圍自解.
五代之所以朝興夕亡,主要原因是將驕兵惰,拒鎮為患,主權下移,仍蹈唐藩鎮之禍的覆轍.柴榮利用處死兩個臨陣潰逃的將軍樊愛能和何徽的時機大動手腕,先殺後葬,以示懲罰.此後各路將卒懼主雄武,再也不敢持功驕惰了.柴榮因把主要精力放在統一上,對於藩鎮之亂遺留下來的積弊也不是坐視不理,只是覺得時機尚不成熟.
當漢朝內亂之時,西部邊界的秦鳳成階四州投降後蜀.柴榮擊敗北漢劉崇後,便把下一個戰爭的目標對準了後蜀.柴榮只派了一個鳳翔節度使王景前往伐蜀,王景聯同向訓,韓通數將四面出擊,並不費力的擊敗後蜀,收回秦鳳成階四州.這固然是王向韓待用兵善謀,更主要的是柴榮慧眼識人,胸有成竹,並沒有親征.而是準備大規模進攻南唐,這次攻蜀只是敲山震虎,讓後蜀見識周朝厲害,不敢輕舉妄動,且威嚇住吐谷渾,黨項等少數民族勢力,以便放心的南征.
南唐據有兩淮,江西,江東等地,土地肥沃,尤其是兩淮之地,不但地理位置重要,控制兩淮可以扼制住江南咽喉,而且兩淮人口眾多,經濟發達,是個難得的生財之地.周朝成立不久,國力尚不甚強,柴榮只能通過戰爭搶奪土地和人口以便增強國力.南唐主李景昏潰無道,五鬼當朝,忠良遠竄,國內政治十分黑暗腐敗,其軍隊戰鬥力十分低下,對唐發動戰爭的勝率很大,這是柴榮久欲攻唐的重要原因.柴榮率師親征,剛開始受到有勇有謀的南唐名將劉仁瞻的頑強抵抗,雙方展開拉鋸似的攻守.柴榮不願和劉仁瞻死拼,決定拋開壽州,留重兵困守壽州,不讓劉仁瞻有可退之機.遂後命趙匡胤率輕兵直襲清流關,攻下江北重鎮滁州,使唐都金陵直接暴露在周軍強大的火力控制範圍之內,讓李景大為驚慌,遣使求和,柴榮既以得手,豈肯就此罷手,還要獲得更大的利益.柴榮斥退唐使,便遣將攻取揚州,泰州,光州,蘄州,鄂州,舒州,唐江北土地已經被周奪去一半,周軍用了兩年多時間終於攻下死守不降的壽州,氣死劉仁瞻.柴榮逼李景交出江北廬,黃數州,讓唐人全面退守江南,悉數把江北送給周朝.這次伐唐大獲全勝,周共得到江十四州六十縣,國力驟然增強,為下一步的軍事行動提供強大的動力.
北漢趁周伐唐時,又聯合契丹南下攻周,柴榮早做好了心理準備,並沒有驚慌.而是看透形勢,認為北漢拉住契丹來戰,主要是因為契丹實力強大.柴榮決定來個釜底抽薪,直接去攻契丹,憑周軍士氣旺盛,國力正強之勢,攻契丹勝算較大,打敗契丹,北漢勢孤,到時更容易收拾.柴榮再次親征,未大動實力便攻下契丹的寧州,益津關,瓦橋關,莫州,瀛州.契丹大震,國內一片驚恐,也無心助北漢.漢人無助,對周實際上已經構不成多大危脅,這次危機已經化解.
如果不是柴榮忽然得病,病情且日益沉重,不得不退兵的話,憑周朝的實力和柴榮的雄才大略,不出一年,便可收復晉時割給契丹的幽雲十六州,還可輕而易舉的滅掉北漢,一統北方,再經過數年休整,南下攻取蜀,唐,越,漢,閩,荊,楚等國不會受到太大的阻力,這樣一來,統一中國的事業就完成在柴榮的手中,而不是後來代周稱帝趙匡胤.趙匡胤之所以能統一中國,除了他本身的雄才大略,勃勃野心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接手的周政權國力強大,軍隊大多參加過對北漢,契丹,後蜀,南唐發動的戰爭,富有戰爭經驗,不是柴榮辛辛苦苦批下的良好基礎,趙匡胤的統一戰爭絕不可能在二十年內完成,元朝統一中國用了七十四年,清朝統一中國用了六十六年,相較而言,趙匡胤是相當幸運的.柴榮死的時候只有短短的三十九歲,統一大業尚未完成,實在讓人遺憾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