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春將至, 今年又逢甲午年.
回顧一百二十年前的甲午戰爭, 清廷水師戰敗, 翌年 (1895年) 與日方簽訂馬關條約, 割讓台澎金馬予日本. 這場歷史風暴, 對台灣的命運而言毋寧說是沉重的!
記得在學校的時候, 每每有老師論及甲午戰爭歷史與北洋水師將領鄧世昌英勇殉國的往事, 其語調是沉痛的! 其心情是哀傷的!
不過, 在筆者就讀高中的時候, 有一位素來以風趣幽默聞名的歷史老師, 以十分詼諧, 甚至插科打諢的方式敘述這段歷史, 差點令台下同學笑掉大牙!
底下, 是這位吳姓老師的講述:
“ 日本明治維新以後, 國力大增, 本來就有向外擴張的野心. 剛好這個時候, 朝鮮發生東學黨之亂, 李氏王朝求助於中國; 清廷礙於先前的協議, 約日本共同出兵平亂. 但是亂平之後, 日本卻藉故不撤軍, 且對清廷派駐漢城的官吏百般挑釁; 後來, 甚至在朝鮮外海擊沉了清朝水師的運兵船.
本來, 清王朝抱著 “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的心態, 想要息事寧人. 後來, 在日本步步進逼之下, 不得不被迫對日宣戰.
烽煙乍起, 雙方由陸戰打到海戰, 清軍節節敗退. 原本第二次英法聯軍之役戰敗之後, 清廷為了救亡圖存, 寧願花大錢學習西方的船堅砲利, 開始肇建北洋艦隊, 可說是擁有當時全亞洲最強大的海軍力量.
可是, 慈禧太后為了慶祝自己的六十大壽, 把籌建北洋水師的經費挪為興建頤和園之用, 耗費高達三千多萬兩白銀. 因此, 在1894年以前的六年期間, 北洋海軍就沒有再添購新的船艦. 無怪乎, 甲午戰亂, 事起倉皇之間, 雖有願意捨身取義的將領如鄧世昌者流, 清王朝海軍不僅被中國人視為倭寇的東瀛小國, 日本所敗; 整個北洋水師最後竟難逃全軍覆沒的命運.
吳老師表示:
“ 北洋海軍軍紀敗壞, 平常就在船艦的砲台, 砲管上面晾衣服, 大家也都習以為常. 見有朝廷高官來視察, 就趕快把曬在外面的衣物收起來, 做做表面功夫.
更糟糕的是, 由於欠缺建軍經費, 再加上平日維修不力, 久而久之, 大砲和炸彈就生銹毀壞, 不能用了! 船艦指揮官擔心朝廷要員再來巡視, 請人用木頭刻了好幾門大砲和炸彈, 再塗上黑漆以作掩飾. 砲彈在太陽底下閃閃發亮, 就像真的一樣. 就連前來視察的人也看不出來.
到了甲午年, 中日黃海戰役爆發, 北洋水師被封鎖在渤海灣, 最終無法擺脫被日本艦隊一一擊沉的命運! 當清軍艦艇全部沉沒在汪洋大海中的時候, 最後, 只有大砲和炸彈浮起來! “
-----------------------------------------------------------------------------------------
好了! 笑話歸笑話. 至於清廷甲午戰敗的原因是什麼? 大學者梁啟超評論其失敗原因時,留下一句名言. 那就是:
“ 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內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民。“
先哲之言, 雖區區數語而言重, 僅供讀者諸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