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9年 諾門罕戰役
蘇聯遠東紅軍 VS 日本關東軍
日本沒有敗的「敗戰」
小松原道太郎日本關東軍第23師團
蘇聯英雄 朱可夫大損400輛裝甲車~
1939年5月11日~1939年9月16日
関東州と南満州鉄道(満鉄)の付属地の守備をしていた関東都督府陸軍部が前身。
關東軍(1919年~1945年) 是日本在満州国的首都新京(現・吉林省長春)警備地稱為"関東州"之駐紮部隊。前身是守備中國遼東半島(関東州)與南満州鉄道(満鉄)之附属地之「関東都督府陸軍部」。
關東軍曾達74萬人以上,有「精強百万関東軍」之稱。
由於地緣政治上的衝突,日俄在近代曾多次開戰。兩國在1904年在中國的東北爆發全面的日俄戰爭,結果日本戰勝,中國的東北落入日本的勢力範圍,俄國亦被迫把庫頁島南部割讓與日本。
1931年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全面佔領中國東三省,之後在1932年成立聽命日本的滿洲國。中國的外蒙古則在蘇聯的支持下,於1921年宣佈獨立,成立聽命於蘇聯的蒙古人民共和國。
滿洲國與蒙古國為鄰,並分別有日本及蘇聯的駐軍。雙方在不少的地段存在邊境糾紛。
1938年7月30日、俄兩軍在中、蘇、朝交界的張鼓峰便因為邊界糾紛發生武裝衝突,結果一個月後的8月10日雙方議和停戰協定。
1939年5月11日,約7至90名蒙古騎兵在哈拉哈河以東、諾門罕附近的地區(今中國內蒙古呼倫貝爾盟西南部,阿爾山以西)放牧。
日本及滿州認為滿、蒙邊境應該在哈拉哈河,該地為滿州國國土,而蘇、蒙則認為邊界在河東約十六公里,諾門罕的東面,該地為蒙古國國土。
蒙古國騎兵被滿州國騎兵驅逐。兩天後蒙古國騎兵帶同援兵到達,再次在該地駐紮,滿州國兵未能將其驅趕。
日、俄雙方的軍隊分別代表滿洲國及蒙古國交戰,但日、蘇雙方並沒有向對方正式宣戰。此時日本關東軍決定出兵干涉。
開戰開始,東京認為「大整肅」(清黨審判Great Purge)後的蘇軍已不足為慮,蘇聯高級軍官中,5位蘇聯元帥中的3員遭到處決,包括當時影響力最大、最有創新能力的圖哈契夫斯基(Mikhayl Nikolayevich Tukhachevsky)元帥,以及遠東方面軍司令長官、張鼓峰戰役時打敗日軍第19師團的布留赫爾元帥等,各大軍區的司令長官中,僅剩一人沒有被處決。
蘇軍基層軍官中,營、連長級遭到處決或送勞改營者,總數達到43,000人,指揮系統與戰鬥力遭到徹底的破壞。
1938年6月蘇聯遠東地區大整肅的負責人、蘇軍總政治部保衛局局長留希科夫大將叛逃至滿洲,7月蘇軍步36師軍械部部長弗倫特少校叛逃,8月蒙軍(Mongolian forces)騎6師政治部宣傳課長賓巴上尉叛逃。
一連串叛逃事件,反映出蘇蒙軍在大整肅後軍心動蕩,關東軍也從叛逃者身上得到可貴的情報,從而認為這是打敗蘇聯,實現北進政策的絕佳時機。
日本宣稱「日軍一個師團可以對付蘇軍3個師。」關東軍各部隊好戰情緒被激發起來。
關東軍第23師團小松原道太郎中將長期為日本駐蘇聯大使館的武官,是日本陸軍中專門培養出來對付俄軍的將領。
第一次諾門罕之戰
5月13日或5月14日,隸屬關東軍小松原師團的捜索隊長東八百蔵中佐指揮山縣武光歩兵第64連隊第3大隊與連隊砲中隊山砲3門、速射砲中隊の3門兵力1058人、輜重部隊340人、加上満州国軍騎兵464人協同,總兵力2082人出動,15日成功驅趕蒙古騎兵。
蘇聯紅軍在史達林指示紅軍最高指揮部(Stavka)下準備反攻計劃,並決定由朱可夫負責指揮。
1939年5月27日,日軍向蘇蒙軍發起攻擊,5月28日至5月29日,蘇、蒙軍隊的蒙古第6騎兵師団約250人出現。
蘇聯・蒙古軍總兵力約1450人、装甲車39輛、火砲14門(自走砲4門)、反戦車砲6門。在裝甲兵支援下,以優勢兵力擊敗日軍。
東八百藏之捜索隊軍力減損63%:8名軍官和97名士兵被殺,1名軍官和33名士兵負傷。
第23師團東八百藏中佐騎兵和重裝甲車部隊雖包抄奇襲蒙軍指揮部得手,但很快被蘇軍坦克包圍,一交手,關東軍便嘗到了蘇軍的厲害,日軍的重裝甲車比鐵皮罐頭厚不了多少,根本不是蘇軍坦克的對手。
東八百藏中佐戰死,歩兵第64連隊長山縣武光自殺。此為第一次諾門罕之戰。
第二次諾門罕之戰
之後的整個六月,蘇聯向諾門罕附近,哈拉哈河(Khalkhin-Gol river)兩岸增兵,並攻擊滿州國士兵。
6月20日,第23師團全體出動,小松原道太郎向諾門罕進發了,發動第二次諾門罕之戰,同時出動的還有作為戰略預備隊的第7師團主力與安岡正臣第1坦克師團,第7師團是參戰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主力部隊,被公認是日軍戰鬥力最強悍的部隊。
1939年7月,《紐約時報》這樣評價道:「日本第7師團的士兵們在齊齊哈爾附近塵土飛揚的草原上長期接受高強度訓練,主要集中於三種日軍所重視的技能:刺殺、射擊和衝鋒。他們反覆練習肉搏戰,這是一支最精銳的部隊。其官兵據說全來自北海道,那地方被認為盛產頑強和冷靜的武士。」
日本第1坦克師團(指揮官為安岡正臣中將)是全日本當時僅有的一個坦克師,從來就沒捨得用過,這次也上了前線;關東軍航空兵主力傾巢出動飛抵海拉爾機場。
為了第二次諾門罕之戰,關東軍動用戰車。可令東京想不到的是,此刻他們的對手已換成了蘇軍一代名將——坦克戰專家朱可夫(Georgi Konstantinovich Zhukov)。
日軍的計畫是步兵主力渡河迂回包抄,坦克師團正面強攻,但坦克攻擊並不順利,從7月1日起,第1坦克師團的多次衝鋒都無功而返,蘇軍頑強地把守著河東岸陣地。
只有7月3日晚,第4坦克聯隊利用大雨掩護和蘇軍的麻痹,奔襲蘇軍第36摩步師重炮陣地。從戰術意義上看,這是一次成功的奇襲,這也是日軍坦克部隊在整個諾門罕戰爭中唯一的一次勝利。
朱可夫以蘇聯閃電戰式的立體機動作戰,特別是大量投入的500輛以上坦克,令前線的日軍快速潰敗。
7月4日,蘇軍將偷渡過河的關東軍步兵主力擊潰後,朱可夫將軍開始騰出手來收拾正面的安岡正臣中將的日軍坦克師團,(日本89式中戦車38輛、輕戦車35輛(他に装甲車が約20両)蘇軍兩個坦克旅以壓倒一切的氣勢衝入日軍戰車群中。
在7平方公里的戰場上,近千輛各型戰車相互廝殺,炮聲隆隆,煙塵彌漫,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坦克大決戰」與亞洲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坦克會戰開始了。
蘇軍的T-26(24輛)、BT-5(340輛)、T-37(15輛)坦克和BA-6、BA-10裝甲車等各型現役戰車相互配合實施「坦海戰術」,打得關東軍數量劣勢的89式坦克與既92式、94式輕戰車無招架之功,更無還手之力。
日軍坦克和裝甲車,很快變成了一堆堆冒著黑煙的鋼鐵垃圾。此戰之後,日軍坦克部隊基本癱瘓了。
朱可夫將軍戰後這樣評價日軍坦克部隊:「(日本)坦克非常落後,基本戰術動作也很呆板,死盯著迂回和側擊這一種辦法,很容易被消滅。」
在正面鏖戰的同時,關東軍航空兵出動了三個旅團119架飛機,飛越國境深入蒙古領空達120多公里處,奔襲了蘇聯的塔木斯克機場,這是亞洲空戰史上第一次大機群成功突襲敵方機場,戰術上達到了出奇制勝的效果。
蘇軍前線飛機損失大半,一時喪失了制空權。不過,蘇軍新型的伊-16戰鬥機投入戰鬥後,很快奪回了制空權,蘇聯空軍採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雙機進攻隊形,首日交鋒便用火箭彈將6架日機打得淩空爆炸。
蘇聯空軍英雄斯克巴里欣甚至創造了正面撞毀敵機自己卻安全降落的奇跡,給日軍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多個王牌被陸續擊落後,關東軍的飛機更多時間是放在地面上。
7月15日,關東軍駐滿洲各地的炮兵聯隊紛紛忙碌起來(包括駐旅順的守備炮兵),重型履帶牽引車一門門炮管碩長的加農炮從洞庫中拖拽出來。

7月23日,關東軍大口徑火炮一起開了火,整個諾門罕戰場火光衝天,如此大規模、長時間的炮擊。
不過日本炮兵從未受過超遠程射擊訓練,也從未經歷過飽和射擊,雖打得熱火朝天,但前沿傳回消息說效果並不好,精度尤為不夠。戰至中午,炮群一口氣打出了近萬發炮彈。
更令關東軍惱火的是重炮相繼發生故障,多門重炮炮架折斷,炮身過熱、膛炸、炮管燒蝕等事故層出不窮。
下午,轉移到新陣地上的蘇軍炮群開始反擊,大量炮彈發出令人恐懼的呼嘯聲,暴風驟雨般砸在了日軍炮兵陣地上,陣地頓時成了一片火海。
面對蘇軍排山倒海般的打擊,日軍還擊的火力近乎於呻吟,步兵甚至請求旁邊的炮兵千萬不要還擊,以免招來更猛烈的打擊。
關東軍的火砲中,最大射程是21,000公尺的M89式150公厘加農砲,而蘇軍的火砲中M1939式210公厘加農砲射程達到30,100公尺,遠遠超過日軍的火砲;而日軍的砲兵訓練素質相當的差,不具備與步兵的協同作戰能力,曾經有幾次步兵發起衝鋒,結果反而被日軍的砲兵打死,形成對士氣的嚴重打擊。
關東軍記載:「蘇軍的還擊遠遠超出預料,密度之大、持續時間之長是從未見過的,陣地被黑雲一般的煙塵覆蓋,能見度只有兩三米,濃煙遮住了視線,到處是傷患、屍體和損毀的兵器,無一處完好的炮位。」炮戰延續了三天,日軍已毫無還手之力,炮兵決戰失敗。
既然空、坦、炮方面接連失敗,日軍只好又回到步兵「萬歲衝鋒」。入夜後,數萬名日本步兵一起衝出了掩體配合戰車第4連隊的87輛軽戦車夜襲,關東軍端著刺刀呐喊著發起了集團衝鋒。
一時間關東軍的叫喊聲響徹了整個諾門罕夜空,令人毛骨悚然。月光下,幾萬把閃亮的刺刀明晃晃地折射出一股兇殘的殺氣,關東軍的眼睛都紅了。
當關東軍衝到蘇軍陣地前沿時,蘇軍突然打開了車載探照燈,幾千發照明彈也先後升空,暴露在強光下的日軍還沒明白過來怎麼一回事,就成片成片地被打倒了。日本戰車隊長吉丸清武戰死。
蘇聯方面前線指揮官であるレミゾフ第149自動車化狙撃連隊長は8日に、ヤコブレフ第11戦車旅団長は11日に、戦死。
據戰後統計,關東軍連續幾次大規模夜襲作戰,共傷亡5000多人;蘇軍僅陣亡263人,防線後縮2—3公里。
8月24日,蘇軍南北兩翼在諾門罕合圍。日本關東軍師團第23師團的主力被包圍。
蘇軍兩翼包抄的裝甲部隊順利會師,完成了對日軍的分割包圍。同時,強大的炮火和空軍密集的轟炸將日軍所有前沿炮兵陣地、觀測所、通訊站完全摧毀。
朱可夫派第203傘兵旅突襲敵後,成功地切斷了日軍的補給線。
8月24日淩晨,反攻部隊紛紛從坍塌的工事中爬了出來,等日軍完全脫離了陣地之後,蘇軍的炮火鋪天蓋地般打了過去,無處躲藏的日軍傷亡慘重。
一天的反擊中,日軍僅僅前進了不足兩公里,但傷亡卻是可怕的。有些地方屍體多得摞在了一起,讓人無處下腳。
關東軍第23師團步兵第23團長小林恆一少將 重傷,歩兵第74連隊長森田徹大佐陣亡,代理步兵第74連隊長東宗治中佐衝入敵陣戰死。
關東軍的瘋狂反擊失敗後,防線全線崩潰,已損失79.0%戰力的關東軍第23師團趁夜色「脱出」,蘇軍追擊到將軍廟一線停了下來。
1939年8月中,歐洲形勢急劇變化。蘇、日兩方亦在八月底後加緊外交談判。蘇軍雖然在遠東取得戰役的勝利,但無意擴大戰果。
雙方於9月16日停火,事件最後以日本退讓,承認現存邊界結束衝突。1940年6月9日,蘇、日兩方正式締結協議。
傷亡
受到關東軍第23師團壊滅的打擊,小松原道太郎團長被撤職,調返東京,諾門罕戰役1年後,小松原道太郎病死。
旧日本陸軍官僚達は、精神主義一辺倒で、明治から装備改良を怠っ ていた。白兵(銃剣)突撃が主な戦法だった(突撃中、発砲禁止) 。ノモンハン事件で、関東軍は近代装備のソ連軍に大敗 。
判明参加兵力の32.2%が失われ、東八百蔵(Azuma Yaozo)中佐の率いる騎兵連隊の全滅をはじめとして特に小松原道太郎中将の率いる第23師団79.0%的損失。
また、重砲は投入した全門が失われ、戦車・航空機の損害は前述のとおり約30両と180機であった。
23師団參謀長大內孜大佐、捜索19騎兵連隊東八百藏中佐、戰車第3連隊長隊長 吉丸清武大佐、歩兵第74連隊長森田徹大佐陣亡,代理步兵第74連隊長東宗治中佐衝入敵陣戰死
染谷義雄、飯島照雄、島貫忠正、古田秀夫、河野巖中佐戰死。
後任參謀長岡本德三大佐傷重而死。
捜索隊長井置榮一 、步兵第64連隊長山縣武光大佐、歩兵第72連隊長酒井美喜雄大佐、野砲兵第13連隊長 伊勢高秀大佐、第8国境守備隊長長谷部 理叡大佐自盡。
日本關東軍損失,戰死7720人、戦傷8664人,病2363人,計1萬8979人。
日本報紙報導:「大量高級軍官如此集中的傷亡是日俄戰爭後從未有過的。」日本陸軍省被迫承認「諾門罕之戰是日本陸軍自成軍以來首次慘敗」。
但日本軍方與報紙不知道其實蘇聯損失更慘。
蘇聯方面的損害數字已經被公開,從1990年代俄國方面側公開資料來看,俄軍戰死、失蹤不明約8000人、負傷・病患約16000名、合計約2萬4000名。
飛行機損失約350機、裝甲車輛約400輛,比日本估計還高出許多,其中坦克被擊毀280多輛。
由雙方損失來看,蘇聯損失其實比日本還慘重!尤其是朱可夫原來大損了400輛裝甲車輛的坦克大師神話破滅。
影響
「這是一場陌生的、秘而不宣的戰爭」,1939年7月20日,《紐約時報》的社論這樣評價蘇聯紅軍和日本軍隊在蒙古草原上的這場苦鬥,時報不屑一顧地嘲諷道「(他們)在人們注意不到的世界角落裏發洩著憤怒”。」
諾門罕戰役發生前,日本東京當局仍為「北進」及「南進」的策略而爭論。北進計劃是以陸軍向蘇聯西伯利亞發動攻勢,目標是進攻至貝加爾湖一帶。
而南進計劃則是以海軍為主,奪取東南亞資源(特別是荷屬印尼的石油)。
諾門罕戰役的失敗,德國與蘇聯又私下秘密簽訂互不侵犯秘約,德國把日本賣了和蘇聯勾結共同瓜分波蘭,日本知道後氣的跳腳 ,自己也和蘇聯簽了蘇日中立條约。
又蘇聯紅軍的實力對日本陸軍來說仍然是相當強大,「北進」派受挫。
1941年7.8月間,為配合納粹德國對蘇聯的進攻,關東軍組織了以蘇聯紅軍為目標的「關東軍特別大演習」(關特演),並以此為掩護對部隊進行大規模的兵員擴充。
在一定程度上,諾門罕戰役導致日本改為傾向採用更錯誤的南進的戰略目標;最終引致兩年後日本偷襲珍珠港、向強敵美國宣戰。
從1943年開始,隨著太平洋戰事發展,關東軍主力逐漸被抽調至太平洋戰線。
1945年1月,日軍大本營再次抽調關東軍13個師團赴太平洋戰場。其中「関東軍最強」的第14師団(水戸歩兵第2連隊、高崎歩兵第15連隊)在帛琉血戰「美國最強」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
1944年9月15日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預計在4攻天內攻佔帛琉島,卻打到11月27日,1萬関東軍中川州男玉砕,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9000多人傷亡(戦死者 1,794名,戰傷者 8,010名 被日軍打到精神異常者數千名)。
4月美軍佔領沖繩並開始空襲日本本土,日軍為集中兵力進行本土決戰,又從關東軍抽調7個師團和所儲備的近1/3戰略物資回日本本土備戰。
1945年5月,納粹德國投降後,日本為防守蘇聯可能進行的進攻,再次擴充關東軍兵力,將在東北的25萬退伍的日本軍人重新徵召,經過迅速補充,關東軍兵力達到24個師團,約70萬人。
關東軍總人數的增加只是一種表面膨脹,武器裝備嚴重不足,甚至抽調中國偽軍的落後裝備補充新編關東軍部隊,很多新兵是老人和孩子,軍事素質無從談起。
1945年8月8日「八月風暴行動」,蘇聯紅軍大舉出兵中國東北,本抵抗到底的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所精心部署的防禦陣線卻傾刻之間全面崩潰,關東軍整個部署被打亂,部隊被割裂,失去統一指揮。
滿州國崩盤,弱化的日本關東軍猛烈抵抗蘇聯紅軍戰死高達8萬餘人。
19日起,關東軍繳械投降,山田所率領的昔日號稱「皇軍之華」的關東軍向蘇軍投降的有: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連同將領148人,校以下軍官和士兵59.4萬人。
許多日本關東軍官兵作為俘虜被送到西伯利亞從事強制勞動,部分日本官兵加入共產黨軍隊參加對中國政府軍的內戰,成為林彪的第四野戰軍。
其中關東軍官林弥一郎還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之父」。
蘇聯遠東紅軍 VS 日本關東軍
日本沒有敗的「敗戰」
小松原道太郎日本關東軍第23師團
蘇聯英雄 朱可夫大損400輛裝甲車~
1939年5月11日~1939年9月16日
関東州と南満州鉄道(満鉄)の付属地の守備をしていた関東都督府陸軍部が前身。
關東軍(1919年~1945年) 是日本在満州国的首都新京(現・吉林省長春)警備地稱為"関東州"之駐紮部隊。前身是守備中國遼東半島(関東州)與南満州鉄道(満鉄)之附属地之「関東都督府陸軍部」。
關東軍曾達74萬人以上,有「精強百万関東軍」之稱。
由於地緣政治上的衝突,日俄在近代曾多次開戰。兩國在1904年在中國的東北爆發全面的日俄戰爭,結果日本戰勝,中國的東北落入日本的勢力範圍,俄國亦被迫把庫頁島南部割讓與日本。
1931年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全面佔領中國東三省,之後在1932年成立聽命日本的滿洲國。中國的外蒙古則在蘇聯的支持下,於1921年宣佈獨立,成立聽命於蘇聯的蒙古人民共和國。
滿洲國與蒙古國為鄰,並分別有日本及蘇聯的駐軍。雙方在不少的地段存在邊境糾紛。
1938年7月30日、俄兩軍在中、蘇、朝交界的張鼓峰便因為邊界糾紛發生武裝衝突,結果一個月後的8月10日雙方議和停戰協定。
1939年5月11日,約7至90名蒙古騎兵在哈拉哈河以東、諾門罕附近的地區(今中國內蒙古呼倫貝爾盟西南部,阿爾山以西)放牧。
日本及滿州認為滿、蒙邊境應該在哈拉哈河,該地為滿州國國土,而蘇、蒙則認為邊界在河東約十六公里,諾門罕的東面,該地為蒙古國國土。
蒙古國騎兵被滿州國騎兵驅逐。兩天後蒙古國騎兵帶同援兵到達,再次在該地駐紮,滿州國兵未能將其驅趕。
日、俄雙方的軍隊分別代表滿洲國及蒙古國交戰,但日、蘇雙方並沒有向對方正式宣戰。此時日本關東軍決定出兵干涉。
開戰開始,東京認為「大整肅」(清黨審判Great Purge)後的蘇軍已不足為慮,蘇聯高級軍官中,5位蘇聯元帥中的3員遭到處決,包括當時影響力最大、最有創新能力的圖哈契夫斯基(Mikhayl Nikolayevich Tukhachevsky)元帥,以及遠東方面軍司令長官、張鼓峰戰役時打敗日軍第19師團的布留赫爾元帥等,各大軍區的司令長官中,僅剩一人沒有被處決。
蘇軍基層軍官中,營、連長級遭到處決或送勞改營者,總數達到43,000人,指揮系統與戰鬥力遭到徹底的破壞。
1938年6月蘇聯遠東地區大整肅的負責人、蘇軍總政治部保衛局局長留希科夫大將叛逃至滿洲,7月蘇軍步36師軍械部部長弗倫特少校叛逃,8月蒙軍(Mongolian forces)騎6師政治部宣傳課長賓巴上尉叛逃。
一連串叛逃事件,反映出蘇蒙軍在大整肅後軍心動蕩,關東軍也從叛逃者身上得到可貴的情報,從而認為這是打敗蘇聯,實現北進政策的絕佳時機。
日本宣稱「日軍一個師團可以對付蘇軍3個師。」關東軍各部隊好戰情緒被激發起來。
關東軍第23師團小松原道太郎中將長期為日本駐蘇聯大使館的武官,是日本陸軍中專門培養出來對付俄軍的將領。
第一次諾門罕之戰

蘇聯紅軍在史達林指示紅軍最高指揮部(Stavka)下準備反攻計劃,並決定由朱可夫負責指揮。
1939年5月27日,日軍向蘇蒙軍發起攻擊,5月28日至5月29日,蘇、蒙軍隊的蒙古第6騎兵師団約250人出現。
蘇聯・蒙古軍總兵力約1450人、装甲車39輛、火砲14門(自走砲4門)、反戦車砲6門。在裝甲兵支援下,以優勢兵力擊敗日軍。
東八百藏之捜索隊軍力減損63%:8名軍官和97名士兵被殺,1名軍官和33名士兵負傷。
第23師團東八百藏中佐騎兵和重裝甲車部隊雖包抄奇襲蒙軍指揮部得手,但很快被蘇軍坦克包圍,一交手,關東軍便嘗到了蘇軍的厲害,日軍的重裝甲車比鐵皮罐頭厚不了多少,根本不是蘇軍坦克的對手。
東八百藏中佐戰死,歩兵第64連隊長山縣武光自殺。此為第一次諾門罕之戰。
第二次諾門罕之戰

6月20日,第23師團全體出動,小松原道太郎向諾門罕進發了,發動第二次諾門罕之戰,同時出動的還有作為戰略預備隊的第7師團主力與安岡正臣第1坦克師團,第7師團是參戰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主力部隊,被公認是日軍戰鬥力最強悍的部隊。
1939年7月,《紐約時報》這樣評價道:「日本第7師團的士兵們在齊齊哈爾附近塵土飛揚的草原上長期接受高強度訓練,主要集中於三種日軍所重視的技能:刺殺、射擊和衝鋒。他們反覆練習肉搏戰,這是一支最精銳的部隊。其官兵據說全來自北海道,那地方被認為盛產頑強和冷靜的武士。」
日本第1坦克師團(指揮官為安岡正臣中將)是全日本當時僅有的一個坦克師,從來就沒捨得用過,這次也上了前線;關東軍航空兵主力傾巢出動飛抵海拉爾機場。
為了第二次諾門罕之戰,關東軍動用戰車。可令東京想不到的是,此刻他們的對手已換成了蘇軍一代名將——坦克戰專家朱可夫(Georgi Konstantinovich Zhukov)。
日軍的計畫是步兵主力渡河迂回包抄,坦克師團正面強攻,但坦克攻擊並不順利,從7月1日起,第1坦克師團的多次衝鋒都無功而返,蘇軍頑強地把守著河東岸陣地。
只有7月3日晚,第4坦克聯隊利用大雨掩護和蘇軍的麻痹,奔襲蘇軍第36摩步師重炮陣地。從戰術意義上看,這是一次成功的奇襲,這也是日軍坦克部隊在整個諾門罕戰爭中唯一的一次勝利。
朱可夫以蘇聯閃電戰式的立體機動作戰,特別是大量投入的500輛以上坦克,令前線的日軍快速潰敗。
7月4日,蘇軍將偷渡過河的關東軍步兵主力擊潰後,朱可夫將軍開始騰出手來收拾正面的安岡正臣中將的日軍坦克師團,(日本89式中戦車38輛、輕戦車35輛(他に装甲車が約20両)蘇軍兩個坦克旅以壓倒一切的氣勢衝入日軍戰車群中。
在7平方公里的戰場上,近千輛各型戰車相互廝殺,炮聲隆隆,煙塵彌漫,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坦克大決戰」與亞洲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坦克會戰開始了。
蘇軍的T-26(24輛)、BT-5(340輛)、T-37(15輛)坦克和BA-6、BA-10裝甲車等各型現役戰車相互配合實施「坦海戰術」,打得關東軍數量劣勢的89式坦克與既92式、94式輕戰車無招架之功,更無還手之力。
日軍坦克和裝甲車,很快變成了一堆堆冒著黑煙的鋼鐵垃圾。此戰之後,日軍坦克部隊基本癱瘓了。
朱可夫將軍戰後這樣評價日軍坦克部隊:「(日本)坦克非常落後,基本戰術動作也很呆板,死盯著迂回和側擊這一種辦法,很容易被消滅。」
在正面鏖戰的同時,關東軍航空兵出動了三個旅團119架飛機,飛越國境深入蒙古領空達120多公里處,奔襲了蘇聯的塔木斯克機場,這是亞洲空戰史上第一次大機群成功突襲敵方機場,戰術上達到了出奇制勝的效果。
蘇軍前線飛機損失大半,一時喪失了制空權。不過,蘇軍新型的伊-16戰鬥機投入戰鬥後,很快奪回了制空權,蘇聯空軍採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雙機進攻隊形,首日交鋒便用火箭彈將6架日機打得淩空爆炸。
蘇聯空軍英雄斯克巴里欣甚至創造了正面撞毀敵機自己卻安全降落的奇跡,給日軍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多個王牌被陸續擊落後,關東軍的飛機更多時間是放在地面上。
7月15日,關東軍駐滿洲各地的炮兵聯隊紛紛忙碌起來(包括駐旅順的守備炮兵),重型履帶牽引車一門門炮管碩長的加農炮從洞庫中拖拽出來。

7月23日,關東軍大口徑火炮一起開了火,整個諾門罕戰場火光衝天,如此大規模、長時間的炮擊。
不過日本炮兵從未受過超遠程射擊訓練,也從未經歷過飽和射擊,雖打得熱火朝天,但前沿傳回消息說效果並不好,精度尤為不夠。戰至中午,炮群一口氣打出了近萬發炮彈。
更令關東軍惱火的是重炮相繼發生故障,多門重炮炮架折斷,炮身過熱、膛炸、炮管燒蝕等事故層出不窮。
下午,轉移到新陣地上的蘇軍炮群開始反擊,大量炮彈發出令人恐懼的呼嘯聲,暴風驟雨般砸在了日軍炮兵陣地上,陣地頓時成了一片火海。
面對蘇軍排山倒海般的打擊,日軍還擊的火力近乎於呻吟,步兵甚至請求旁邊的炮兵千萬不要還擊,以免招來更猛烈的打擊。
關東軍的火砲中,最大射程是21,000公尺的M89式150公厘加農砲,而蘇軍的火砲中M1939式210公厘加農砲射程達到30,100公尺,遠遠超過日軍的火砲;而日軍的砲兵訓練素質相當的差,不具備與步兵的協同作戰能力,曾經有幾次步兵發起衝鋒,結果反而被日軍的砲兵打死,形成對士氣的嚴重打擊。
關東軍記載:「蘇軍的還擊遠遠超出預料,密度之大、持續時間之長是從未見過的,陣地被黑雲一般的煙塵覆蓋,能見度只有兩三米,濃煙遮住了視線,到處是傷患、屍體和損毀的兵器,無一處完好的炮位。」炮戰延續了三天,日軍已毫無還手之力,炮兵決戰失敗。
既然空、坦、炮方面接連失敗,日軍只好又回到步兵「萬歲衝鋒」。入夜後,數萬名日本步兵一起衝出了掩體配合戰車第4連隊的87輛軽戦車夜襲,關東軍端著刺刀呐喊著發起了集團衝鋒。
一時間關東軍的叫喊聲響徹了整個諾門罕夜空,令人毛骨悚然。月光下,幾萬把閃亮的刺刀明晃晃地折射出一股兇殘的殺氣,關東軍的眼睛都紅了。
當關東軍衝到蘇軍陣地前沿時,蘇軍突然打開了車載探照燈,幾千發照明彈也先後升空,暴露在強光下的日軍還沒明白過來怎麼一回事,就成片成片地被打倒了。日本戰車隊長吉丸清武戰死。
蘇聯方面前線指揮官であるレミゾフ第149自動車化狙撃連隊長は8日に、ヤコブレフ第11戦車旅団長は11日に、戦死。
據戰後統計,關東軍連續幾次大規模夜襲作戰,共傷亡5000多人;蘇軍僅陣亡263人,防線後縮2—3公里。
8月24日,蘇軍南北兩翼在諾門罕合圍。日本關東軍師團第23師團的主力被包圍。
蘇軍兩翼包抄的裝甲部隊順利會師,完成了對日軍的分割包圍。同時,強大的炮火和空軍密集的轟炸將日軍所有前沿炮兵陣地、觀測所、通訊站完全摧毀。
朱可夫派第203傘兵旅突襲敵後,成功地切斷了日軍的補給線。
8月24日淩晨,反攻部隊紛紛從坍塌的工事中爬了出來,等日軍完全脫離了陣地之後,蘇軍的炮火鋪天蓋地般打了過去,無處躲藏的日軍傷亡慘重。
一天的反擊中,日軍僅僅前進了不足兩公里,但傷亡卻是可怕的。有些地方屍體多得摞在了一起,讓人無處下腳。
關東軍第23師團步兵第23團長小林恆一少將 重傷,歩兵第74連隊長森田徹大佐陣亡,代理步兵第74連隊長東宗治中佐衝入敵陣戰死。
關東軍的瘋狂反擊失敗後,防線全線崩潰,已損失79.0%戰力的關東軍第23師團趁夜色「脱出」,蘇軍追擊到將軍廟一線停了下來。
1939年8月中,歐洲形勢急劇變化。蘇、日兩方亦在八月底後加緊外交談判。蘇軍雖然在遠東取得戰役的勝利,但無意擴大戰果。
雙方於9月16日停火,事件最後以日本退讓,承認現存邊界結束衝突。1940年6月9日,蘇、日兩方正式締結協議。
傷亡
受到關東軍第23師團壊滅的打擊,小松原道太郎團長被撤職,調返東京,諾門罕戰役1年後,小松原道太郎病死。
旧日本陸軍官僚達は、精神主義一辺倒で、明治から装備改良を怠っ ていた。白兵(銃剣)突撃が主な戦法だった(突撃中、発砲禁止) 。ノモンハン事件で、関東軍は近代装備のソ連軍に大敗 。
判明参加兵力の32.2%が失われ、東八百蔵(Azuma Yaozo)中佐の率いる騎兵連隊の全滅をはじめとして特に小松原道太郎中将の率いる第23師団79.0%的損失。
また、重砲は投入した全門が失われ、戦車・航空機の損害は前述のとおり約30両と180機であった。
23師団參謀長大內孜大佐、捜索19騎兵連隊東八百藏中佐、戰車第3連隊長隊長 吉丸清武大佐、歩兵第74連隊長森田徹大佐陣亡,代理步兵第74連隊長東宗治中佐衝入敵陣戰死
染谷義雄、飯島照雄、島貫忠正、古田秀夫、河野巖中佐戰死。
後任參謀長岡本德三大佐傷重而死。
捜索隊長井置榮一 、步兵第64連隊長山縣武光大佐、歩兵第72連隊長酒井美喜雄大佐、野砲兵第13連隊長 伊勢高秀大佐、第8国境守備隊長長谷部 理叡大佐自盡。
日本關東軍損失,戰死7720人、戦傷8664人,病2363人,計1萬8979人。
日本報紙報導:「大量高級軍官如此集中的傷亡是日俄戰爭後從未有過的。」日本陸軍省被迫承認「諾門罕之戰是日本陸軍自成軍以來首次慘敗」。
但日本軍方與報紙不知道其實蘇聯損失更慘。
蘇聯方面的損害數字已經被公開,從1990年代俄國方面側公開資料來看,俄軍戰死、失蹤不明約8000人、負傷・病患約16000名、合計約2萬4000名。
飛行機損失約350機、裝甲車輛約400輛,比日本估計還高出許多,其中坦克被擊毀280多輛。
由雙方損失來看,蘇聯損失其實比日本還慘重!尤其是朱可夫原來大損了400輛裝甲車輛的坦克大師神話破滅。
影響
「這是一場陌生的、秘而不宣的戰爭」,1939年7月20日,《紐約時報》的社論這樣評價蘇聯紅軍和日本軍隊在蒙古草原上的這場苦鬥,時報不屑一顧地嘲諷道「(他們)在人們注意不到的世界角落裏發洩著憤怒”。」
諾門罕戰役發生前,日本東京當局仍為「北進」及「南進」的策略而爭論。北進計劃是以陸軍向蘇聯西伯利亞發動攻勢,目標是進攻至貝加爾湖一帶。
而南進計劃則是以海軍為主,奪取東南亞資源(特別是荷屬印尼的石油)。
諾門罕戰役的失敗,德國與蘇聯又私下秘密簽訂互不侵犯秘約,德國把日本賣了和蘇聯勾結共同瓜分波蘭,日本知道後氣的跳腳 ,自己也和蘇聯簽了蘇日中立條约。
又蘇聯紅軍的實力對日本陸軍來說仍然是相當強大,「北進」派受挫。
1941年7.8月間,為配合納粹德國對蘇聯的進攻,關東軍組織了以蘇聯紅軍為目標的「關東軍特別大演習」(關特演),並以此為掩護對部隊進行大規模的兵員擴充。
在一定程度上,諾門罕戰役導致日本改為傾向採用更錯誤的南進的戰略目標;最終引致兩年後日本偷襲珍珠港、向強敵美國宣戰。
從1943年開始,隨著太平洋戰事發展,關東軍主力逐漸被抽調至太平洋戰線。
1945年1月,日軍大本營再次抽調關東軍13個師團赴太平洋戰場。其中「関東軍最強」的第14師団(水戸歩兵第2連隊、高崎歩兵第15連隊)在帛琉血戰「美國最強」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
1944年9月15日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預計在4攻天內攻佔帛琉島,卻打到11月27日,1萬関東軍中川州男玉砕,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9000多人傷亡(戦死者 1,794名,戰傷者 8,010名 被日軍打到精神異常者數千名)。
4月美軍佔領沖繩並開始空襲日本本土,日軍為集中兵力進行本土決戰,又從關東軍抽調7個師團和所儲備的近1/3戰略物資回日本本土備戰。
1945年5月,納粹德國投降後,日本為防守蘇聯可能進行的進攻,再次擴充關東軍兵力,將在東北的25萬退伍的日本軍人重新徵召,經過迅速補充,關東軍兵力達到24個師團,約70萬人。
關東軍總人數的增加只是一種表面膨脹,武器裝備嚴重不足,甚至抽調中國偽軍的落後裝備補充新編關東軍部隊,很多新兵是老人和孩子,軍事素質無從談起。
1945年8月8日「八月風暴行動」,蘇聯紅軍大舉出兵中國東北,本抵抗到底的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所精心部署的防禦陣線卻傾刻之間全面崩潰,關東軍整個部署被打亂,部隊被割裂,失去統一指揮。
滿州國崩盤,弱化的日本關東軍猛烈抵抗蘇聯紅軍戰死高達8萬餘人。
19日起,關東軍繳械投降,山田所率領的昔日號稱「皇軍之華」的關東軍向蘇軍投降的有: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連同將領148人,校以下軍官和士兵59.4萬人。
許多日本關東軍官兵作為俘虜被送到西伯利亞從事強制勞動,部分日本官兵加入共產黨軍隊參加對中國政府軍的內戰,成為林彪的第四野戰軍。
其中關東軍官林弥一郎還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