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錄自《阿毗達磨俱舍論頌講記》 世親論師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apdmjslsjj/default.php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20.pdf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21.pdf
甲二(真實隨眠)分七:一、隨眠之分類;二、形象之差別;三、心具隨眠之理;四、生起煩惱之理;五、宣說異名;六、與何法相應;七、宣說五障。
乙一(隨眠之分類)分二:一、真實宣說隨眠之分類;二、旁述。
丙一(真實宣說隨眠之分類)分二:一、根本隨眠之分類;二、特殊隨眠之分類。
丁一、根本隨眠之分類:
六種即貪如是嗔,慢無明見以及疑,
彼六貪分說七種。二界所生為有貪,
內觀之故為遣彼,解脫之想而宣說。
見五壞取見邪見,邊執見與見取見,
以及戒禁取見十。
根本隨眠有六種,即貪心以及如貪一樣而增上之嗔心,還有傲慢、無明、見以及懷疑;若將貪分開宣說,則有七種。上二界所生之貪稱為有貪,因其為執著內觀之故,為遣除此為解脫之想法而作單獨宣說。若將見分為五種,即壞聚見、邪見、邊執見、見取見以及戒禁取見,總共有十種隨眠。
隨眠有多少種分類呢?根本隨眠有六種,即貪、嗔、慢、無明、見、疑。頌詞中說“如是”,以此說明嗔心是在貪心的基礎上蔓延的,也就是說首先由貪心執著諸法為我所,認為“此柱子或某人是我的”,之後為此生起嗔心,比如五蘊本是空性、無我的,但眾生以無明而對此並不了知,先以貪心將五蘊執為我,之後若五蘊受到傷害即生起嗔心,以此種貪心,壞聚見、邊執見等五種見解也隨之產生。因此本論認為貪心是一切煩惱之根本,若貪心已經滅除則煩惱不會產生,如同牆已經倒塌則牆上的花紋不可能存在一樣。有些注釋中說,大地若有水來滋潤,種子即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同理,貪心以我與我所的方式得以滋潤,即會產生各種煩惱。
六種隨眠也可以分為七種,即貪隨眠分為欲貪與有貪兩種。欲貪就是指欲界眾生緣執色聲香味之後,所產生的興趣與貪心。上兩界生起的貪心稱為有貪。那為何將色界與無色界的貪心合而為一統稱為有貪呢?因為上兩界的有情多數貪執等持而內觀入定,而且,此二者的有覆無記法相同,所以均稱為有貪。那為何要對有貪單獨宣說呢?上二界的天人以傲慢之心認為,自己的這種內觀境界就是一種解脫,正是為了遣除這一點,而將其稱為貪,以此說明這種內觀等持屬於一種貪心、增上慢。
若將六種隨眠中的見分為五種,再加上五種非見,則隨眠也可分為十種。但是在下文將要講到,傲慢也可以分為七種,這樣一來不就有十六種了嗎?按大乘觀點,慢是從對境角度進行分類的,見解則是從其本體及形象來分的,所以未將慢的分類安立在十種隨眠中。
表一: 六根本烦恼 七种烦恼 十种烦恼 贪 欲贪 贪 有贪 嗔 嗔 嗔 慢 慢 慢 无明 无明 无明 见 见 坏聚见 边执见 邪见 见取见 戒禁取见 疑 疑 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