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錄自《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宗喀巴大師 造 法尊法師 譯 益西彭措堪布 編述
http://www.xianmifw.com/book/downssfy.php?nav=&pid=3&nid=21
子二、成辦一切種智的至言攝入上士道
【如覺沃[1]所造《攝行炬論》云:“尊長佛[2]說依,密咒度彼岸[3],能辦菩提故,此當書彼義。”謂修種智方便有二,謂密咒大乘及波羅蜜多[4]大乘。此二攝入上士法類。】
《攝行炬論》的這一頌是立誓句。
阿底峽尊者所造的《攝行炬論》中說:“因為上師佛宣說依靠密咒大乘和顯教大乘能夠成辦大菩提,所以這裡即將闡述這些法義。”依照阿底峽尊者所說,修習一切種智的方便有二種,就是密咒大乘和顯教大乘。這兩類佛語,都歸攝在上士道的法類當中。
譬如:密教的《時輪金剛》、《大幻化網》等續部以及《明燈論》、《五次第論》等論典,顯教的《華嚴經》、《般若經》等經典以及《大乘莊嚴經論》、《中論》、《入行論》等論典,這些至言全都歸攝在上士道的法類當中。
【上士夫者,謂由大悲自在而轉,為盡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學習六度及二次第等故。】
“上士夫”,即由大悲自在而轉,為了遣除有情一切痛苦的緣故,希求得到佛果而修習六度和生圓次第等,因此稱為“上士夫”。
這也是從動機和行持兩個方面,認定上士的體相。
動機:“由大悲自在而轉,為盡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即最初由大悲心的推動,一心想要遣除有情的痛苦,故而發起希求成佛的菩提心。這個動機的根源就是大悲心。
行持:“學習六度及二次第等”,即修習顯教的六度和密教的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等。
【《道炬論》云:“由達自身苦,若欲正盡除,他一切苦者,是為勝士夫。”】
《道炬論》說:由於了達自身的痛苦,而想要真正遣除其他眾生的一切痛苦,這類人就是上士夫。
由於深刻體認到自身的痛苦而想要遠離痛苦,更以此推己及人,對一切有情的苦難感同身受,而以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之苦者,即為上士。
【此士所修菩提方便,謂波羅蜜多及咒,下當廣說。】
上士所修菩提道的方便,就是顯教大乘和密咒大乘,下文將會具體宣說。
上士的分類和界限:
上士有未入道和已入道二類:剛剛甦醒大乘種性的士夫,是未入道的上士;已生起無偽世俗菩提心的士夫,是已入道的上士。後者又有凡聖二類:資糧道與加行道的上士,為凡夫上士;見道與修道的上士,為聖者上士。
上士的界限,從“產生增上意樂”開始,直到成佛之間。
綜合上述三個方面,我們就可以理解“三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的道理”。三士道中無餘含攝佛陀的一切教法,而此三士道也就是本論要依次引導學人趣入的菩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