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修離貪是為求成佛,即三界無上的福田,這樣就會朝這個偉大的目標進取,會盡心盡力地在“遠離貪欲”這一條上實修,讓心量盡可能廣大,盡可能施捨,而這樣所得的功德又自覺地往無上菩提迴向,由此就積聚起廣如虛空的福德。到成佛時,自然出現以無量福德所成就的如來色身,成為三界恭敬供養的大福田。
敬錄自 益西彭措堪布官方微博
現在修離貪是為求成佛,即三界無上的福田,這樣就會朝這個偉大的目標進取,會盡心盡力地在“遠離貪欲”這一條上實修,讓心量盡可能廣大,盡可能施捨,而這樣所得的功德又自覺地往無上菩提迴向,由此就積聚起廣如虛空的福德。到成佛時,自然出現以無量福德所成就的如來色身,成為三界恭敬供養的大福田。
敬錄自 益西彭措堪布官方微博
敬錄自《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宗喀巴大師 造 法尊法師 譯 益西彭措堪布 編述
http://www.xianmifw.com/book/downssfy.php?nav=&pid=3&nid=21
午三、意業分三:一、貪欲 二、嗔恚 三、邪見
未一、貪欲分三:一、何為貪欲 二、貪欲之究竟 三、以理與事例教誡學人
申一、何為貪欲
【貪欲。事者,謂屬他財產。】
貪欲的事,是屬於他人的財產。
【意樂分三:想者,謂於彼事作彼事想;煩惱者,謂三毒隨一;等起者,謂欲令屬我。】
貪欲的意樂分三:一、想,是對某事物確認無誤,比如對一台電腦,知道它是電腦,而不是其它東西;二、煩惱,是貪嗔癡中任何一種;三、等起,是對此事物的占有欲。
【加行者,謂於所思義,正發進趣。】
貪欲的加行,是對所欲求的事物真實發起進趣。
比如,生起追求心後,一再往所欲方面希求獲得,就是貪欲的加行。
申二、貪欲之究竟分三:一、真實 二、圓滿之量 三、非圓滿貪欲
酉一、真實
【究竟者,說於彼事,定期屬己,謂念其財等願成我有。】
貪欲的究竟,是對彼事決定企圖占為己有,也就是心想:願此財物等歸我所有。
酉二、圓滿之量
【此中貪心圓滿,須具五相:】
貪心圓滿之量,必須具足以下五相:
【一、有耽著心,謂於自財所。】
一、有耽著心:貪求財物成為己有。
【二、有貪婪心,謂樂積財物。】
二、有貪婪心:希求財物輾轉增長。
【三、有饕餮心,謂於屬他資財等事,計為華好深生愛味。】
三、有饕餮心:對他人所有的資財等事,心中分別此是殊勝美好而深深生起愛戀。
【四、有謀略心,謂作是念,凡彼所有何當屬我。】
四、有謀略心:即內心圖謀:此等財物如何歸屬於我。
【五、有覆蔽心,謂由貪欲不覺羞恥,不知過患及與出離。】
五、有覆蔽心:被貪欲覆蔽,自己不覺羞恥,不了知貪欲過患及從貪欲中出離。
在生起前四心時,心中若能認識貪欲的過患,就能止息貪欲發展,而從貪欲中出離。可見,知過患是因,出離是果。
酉三、非圓滿貪欲
【若此五心,隨缺一種,貪欲心相即非圓滿。】
以上有耽著心等五心,缺少其一,貪欲的心相便不圓滿。
【《瑜伽師地論》中,於十不善俱說加行。】
有人懷疑:貪欲只有意樂,為什麼還說加行?答:這是依據《瑜伽師地論》而宣說的,該論中對十不善業都說了加行。
以下舉例宣說不圓滿貪欲的種種情況:
【又非圓滿貪欲之理者,謂作是念:云何當能令其家主,成我僕使,如我所欲?】
非圓滿貪欲之理,即心想:怎樣才能使此家主成為我的僕人,稱合我的心願?
唐譯《瑜伽師地論》中說,緣家主心想:我如何才能與家主一樣,隨意使喚奴僕,使他聽從我,為我做事。如是希求他人侍奉自己,是對供侍生起貪欲。
【又於其妻子等及飲食等諸資身具,亦如是思。】
或者心想:他的妻子、兒女、僕人等,或者他的飲食等資身之具,怎樣才能歸屬我呢?這是對攝受等生起貪欲。
【又作是念:云何當能令他知我少欲遠離、勇猛精進、具足多聞、成施性等?】
或者心想:怎樣才能讓他知道我少欲遠離、勇猛精進、具足多聞、樂於布施等呢?“等”字包括“安住正念,寂定聰慧,諸漏永盡,守持戒律”等。如是希求他人讚揚、稱頌,是對名譽生起貪欲。
【又作是念:云何當能令諸國王及諸商主、四眾弟子,供事於我,得衣食等?】
或者心想:怎樣才能使這些國王、商主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眾弟子供養承事我,獲得衣食等財物?比如遇上一位富翁,心想:如何才能使他每月都供養我。如是希求供養,是對供養生起貪欲。
【又作是念,起如是欲,云何令我當生天上,天妙五欲以為遊戲,當生猛利[1]、遍入世界,乃至願生他化自在。】
或者心想:如何能使我生到天界,在天界中以五種妙欲盡情遊戲。如何能使我生在自在天、遍入天中,乃至使我生到他化自在天。如是希求升天及享受天界妙欲,是對天界妙欲及殊勝之生生起貪欲。
【又於父母、妻子、僕等、同梵行者[2]所有資具,發欲得者,亦是貪欲。】
或者心想:如何能讓我獲得父母、妻子、子女、僕人、朋友、宰官、親戚、兄弟、同梵行者等所擁有的資產,如是對資具發起欲得之心,是對資產生起貪欲。
申三、以理與事例教誡學人
學習上述貪欲的業相、貪欲圓滿之相,及不圓滿貪欲諸相時,如果不能做到反觀自心,而只是在字面上記憶談論,那就與修行無關。上面說過,佛菩薩的聖言都是指示我們修行的教授,如果聞思的是此事,而修行的卻是彼事,那就成了聞思與修行脫節,即使聽聞也得不到受用。正確的方法是:聽受言教後,當即反觀自心、修正自心。如此學一分法,就有一分離過增德的效用。比如:這一段說貪欲之相,實際是指示當人內心貪欲的相狀。所以應當隨法反觀自身在哪方面有貪欲,是貪名譽?還是貪利養?或者貪恭敬?貪異性?貪升天?這些要一一檢查,如果貪欲很大,則是墮惡趣的前相,應當及時修法遣除,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學習貪心圓滿五相,要從中體會到:業本源於心念,一念微細間不知防範,就會發展成大禍患。因此要學會觀照微細一念,所謂“念起即覺,覺之即無”。
比如,對小車、洋房等外物有耽著心,如果不及時對治,習氣就會增長,逐漸發展成有貪婪心、有饕餮心、有謀略心、有覆蔽心,習以成性之後,便淪為不知羞恥、不知出離的狀態,形成貪結,嚴重障礙出離。因此,一念心雖小,關係卻極大,不及時對治會發展成巨大過患。修行人應在自己起心動念處詳加勘察,到底對何人、何物、何法耽著,察見有耽著之心,就立即自責或持咒念佛來轉念,不令其相續。
下面看兩則案例:
佛世時有一位居士,生前虔誠信奉供養三寶。他臨終時,由於妻子傷心痛哭,使他心生悲哀,在依戀不捨中死去。而他的神識並沒有離開,在妻子的鼻中化生為一隻小蟲。
有個道人見婦人哭得傷心,就以好言勸解。這時婦人的眼淚和鼻涕一塊流出,蟲子也跟著掉落在地。婦人見了,十分羞愧,想用腳踩死蟲子。道人急忙說:“不要踩死,它是你丈夫。”婦人說:“我丈夫奉經持戒,精進修法,無人能比,怎麼會變成蟲子?”道人說:“他臨終的時候,你的哭泣讓他動了情,所以墮落成小蟲。”道人為小蟲說法,小蟲聽法後懺悔,命終升到天界。
案例中的居士一生勤修,臨終對妻子生起一念愛染,就墮為小蟲,可見貪欲是解脫的大障,不可不除。而要做到不為欲塵所轉,必須在生前就鍛煉從欲塵中出離,如果只寄望於臨終有種種順緣輔助,這是不保險的。只有靠平時在境界中治心,長久練習,臨終才有把握。平時接觸色聲等欲塵時,要保持高度警覺。一發現心有染著,就立即依一句咒語或佛號,如利劍般斬斷情思。若不這樣修治,臨終一刻,一念情生,就會前功盡棄。
《釋迦佛廣傳》中記載,釋迦佛因地時曾是一位名叫桑嘎拉的商主。一次,他帶領五百人去海中取寶,誤入了銅洲羅剎女的領地,和羅剎女們結婚,生兒育女。後來,他們發現了羅剎女的真相,就一起騎上一匹具有神力的駿馬王準備逃跑,這時打扮得美麗妖豔的羅剎女們攜帶著兒女趕來對商人們高聲喊道:“懇請你們能把我們當作家屬,我們已經沒有任何家人親戚,只有你們可以作我們的怙主、依投處、無偏親友。這些是你們所有的飲食、妙衣、住處、珍寶、金銀、右旋海螺……,請與我輩女人共享幸福生活。如果你們已經不再需要我們,那也請你們無論如何要把兒女一同帶走。”
商人們聽後,有些開始生出“我的妻子”的念頭,有些想到兒女,有些想起飲食等物,結果這些人全部落馬,眾羅剎女頃刻就把他們全部吃光,只有桑嘎拉一人無思無念,順利返回。
這則案例具有很大的啟發性,其實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就是羅剎世界。物質異常繁榮,色聲欲塵令人眼花繚亂,到處充滿了誘惑,只要有錢,就能受用美食、時裝、首飾、轎車、豪宅、美女、種種奢侈享受。如果身處在這個欲海中的修行人,對這些看似清淨美妙的假相產生了耽著愛染,那就決定個個落馬,成為羅剎女吞吃的對象。
這些欲塵從本質來說是虛妄不實的,但我們凡夫無始以來就對五欲有強烈的貪執習氣,認為這是恒常、真實、清淨的,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由此長劫受生在六道中,備受苦惱。欲求解脫的人只有像桑嘎拉那樣於欲塵無著無染,一心出離,才有希望。
《賢愚經》中有一則頂生王的因緣:
頂生王由宿世所造的福業力上升到了忉利天,歷經三十三代,與帝釋平起平坐。在第三十三代帝釋王朝時,阿修羅王興兵攻上天庭,與帝釋交戰。帝釋打不過,只好退兵回入天城。頂生王出來應戰,他吹貝角,彈弓箭,阿修羅王當即墜落在地。擊敗了阿修羅後,頂生王想:“我的力量無人能比,還與帝釋平起平坐幹什麼?不如把他推翻,獨霸為快。”他才生此心,當即掉落在天宮的大殿前。在他快死時,天人問他:“如果後世有人問頂生王是如何命終的,應怎樣回答?”他說:“應答:‘頂生王是因貪欲而死。’”
看過《賢愚經》的人都知道,頂生王曾統領四大部洲四十億年,以他的福德力,七天連續降下珍寶雨,後來他逐步發展到四天王天、忉利天,享盡了榮華富貴,但他仍然不知滿足,欲獨霸天庭,結果墜落而死。我們看到頂生王的貪欲是一級一級發展起來的,本來他享受福報,只是宿世福業成熟所致,不應再有非分企圖。而他享福時,耽著利養,不知滿足,因此由耽著心發展為貪婪心,想在享受上不斷增長;進而又有饕餮心,對帝釋的權位勢力,心生羨慕;由權力欲膨脹又生起謀略心,想獨霸天庭;以貪欲不知羞恥,不知從貪欲中出離,最終貪欲圓滿,導致墮落。
貪欲的異熟果是墮入三惡道,墮入地獄,痛苦極為深重,轉生餓鬼道和旁生道時,也是沒有衣食,即便是拋棄的糞穢也難以得到,如此在惡趣中歷經漫長的痛苦。即使以善業力恢復了人身,仍然貧窮下劣,乞討也是一無所獲,縱然有少許收穫也被人剝奪,沒有自在享受的福分。
敬錄自《佛子行》講記 無著菩薩 著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83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zb/zhengfatihu.pdf
丁三(修菩提心學處)分五:一、修學六度;二、修學經中所說四法;三、修學斷煩惱之理;四、具足知念而修學行他利;五、善根迴向圓滿菩提。
戊一(修學六度)分六:一、布施度;二、持戒度;三、安忍度;四、精進度;五、靜慮度;六、智慧度。
己一、布施度:
獲得菩提身尚捨,何況一切身外物,
故不圖報異熟果,慷慨布施佛子行。
從佛陀的傳記看,若要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連最寶貴的身體都要捨棄,何況是其他身外之物了。佛陀在因地時,多生累劫中將恒河沙數的頭目腦髓、身體支分等布施給有緣眾生,這些故事在《釋尊廣傳》裡數不勝數,大家應該非常清楚。當然,沒到一地菩薩之前,佛陀並不開許布施身體,我們在行持布施時,也沒有必要說:“今天我把身體布施給你,你要不要我的身體啊?”
佛陀曾轉生為一個王子,身體非常莊嚴,有次他在路上看見一個瀕死的病人,王子問:“你需要什麼啊?”他說:“我需要骨髓。但沒有人捐給我,我只有等死了。”王子聽後就用刀子割開自己的肉,析出骨髓捐給他。現在有些慈善機構,也有捐器官、捐骨髓、捐腎臟等現象,這種行為確實非常偉大,但若能以大乘布施心來攝持,即使是凡夫人,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有時候我看報紙,發現有些人為了讓別人活下來,將身體最珍貴的部位也捐給他,不知道這人到底是凡夫還是菩薩。
其實最偉大的捐獻者,就是佛陀。現在有些慈善機構,認為捐了
身為大乘修行人,既然身體都可以捨棄,更何況是房屋車輛、家人子女了。這方面的公案,《釋尊廣傳.布施品》中講了很多。其實真正的布施,不應該貪求相貌端嚴、身材魁梧等即生的果報。現在很多人作一點布施供養,就附帶很多很多要求:“我今天給你一百元,你可不可以讓我的病全部消失,我的家庭要幸福,我丈夫一定要喜歡我……”給一百塊錢帶這麼條件,有時候都不敢接受。或者他是希求來世果報,希望來世變成富翁,或者轉生到天趣中去,過天人的生活。然而,真正的布施沒有任何條件,並不希求這些異熟果報,只要眾生獲得快樂、獲得利益,就是唯一的目標。佛陀傳記裡也經常有,帝釋問他:“你布施身體有什麼希求?”“唯願眾生得到利益,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要求。”
因此,將所有的財物善根全部給眾生,才是真正的布施度。寂天菩薩也說:“身財及果德,施予眾生心,經說施度圓。”將身體、財物、善根無條件地施給眾生的心,大乘經典中說,就是圓滿布施波羅蜜多,何時能生起這種境界,即是證得了一地菩薩。儘管我們現在還不行,但還是要盡量去做,一點一滴地積累,慢慢習慣以後,就能將很多東西布施給眾生。博朵瓦格西曾說:“從一針一線等開始修學布施,逐步串修,最終就能做到對任何物品均不耽著而施捨。”當然在布施過程中,最主要的就是不求果報,《經莊嚴論》中說是“不求之布施”,不求果報的布施最清淨。
布施可分為法布施、財布施、無畏布施,這些凡夫人都可以做到。法布施是對有緣眾生傳授佛陀的甘露妙法,這一點希望大家盡量去做,但在傳法的過程中不要求名聲。昨天有個法師從外面回來給我匯報:“我去了一個比較偏僻的地方,傳了《大圓滿前行》、《入中論》,當地的人對我非常恭敬,都知道我的名字。”但知道你名字有什麼用呢?作為修行人,這種名聲真的沒有任何意義。財布施,是遇到可憐的人時,根據自己的財力盡量幫助。而最重要的就是無畏布施,即很多眾生在遭殺時,通過放生護生等方式來保護它們。
我們佛教徒在一年中,每個人都可以作這三種布施,只不過個人的財力和能力不同而已。其實盡心盡力地作布施,就是行持六度萬行,也是護持行菩提心的戒律。
敬錄自《親友書》講記 龍樹菩薩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sskc/html/20101231123_4.php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zb/qinyoushu.pdf
戊二、隨念布施:
知財動搖無實質,如理施比丘梵志,
親朋貧者為他世,施外無餘勝親友。
我們要認識到,有漏財物如同水泡一樣,現而不實、剎那毀滅,無有可信賴的實質。有些人無論多麼富足,仍然貪得無厭,明白這個道理之後,理當如理如實地布施。(如果布施是為了自己的名聲或來世的財富,這種發心非常不清淨,我們理應杜絕。)
至於布施的對境,應是具足功德的比丘、沙彌等功德田,因為他們相續中有戒體;或者是印度的梵志(婆羅門),他們一輩子行持善法,最終獲得五通;唐譯《親友書》中說還有“仙師”[1],即仙人,是在寂靜地方有超越功德的一些修行者;以及恩德非常大的父母等恩田,或者修行過程中饒益自己的好友;還有貧困者、弱小者、脆弱者等等。對這些對境應該盡量作布施。
布施對來世的利益相當大,為了來世,再沒有比布施更殊勝的親友了。世間親友在你離開人間時,一個也帶不走,但如果盡心盡力地布施,來世定有福報和功德伴隨著你,即使轉生為餓鬼,也會變成守財餓鬼[2]。
其實世間財物虛幻不實,今天你是億萬富翁,明天也許會一貧如洗。10多年前有一個人叫邢詒前,他擁有億萬資產,是遠近聞名的香港富豪,但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家財散盡、身無分文。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故事。因此,當你擁有財富時,理應“知財動搖無實質”,廣作布施、造福眾生。
2006年,“股神”巴菲特宣布,他將陸續把85%的個人股份,捐贈給比爾.蓋茨夫婦慈善基金會,價值高達370億美元。
2008年6月,比爾.蓋茨對全世界宣布退休,這條消息本是財經界轟動一時的大事,但他的退休“宣言”卻比這更令人震驚。他宣布:將把自己580億美元財產全數捐給名下的慈善基金,一分一毫也不會留給自己的子女。
這些人有沒有大乘或來世的概念,我也不太清楚,但這樣主動散盡家財,的確不失為明智之舉。因此,有條件的話,應該盡量布施。但如果沒有條件,也可以像《賢愚經》中所說:有一個窮人沒有錢,撿幾塊乾淨石頭供僧,因為有誠心,後於91劫中隨意享受安樂。
這方面的公案比較多。有一次,嘎達雅那尊者去舍衛國的途中,見到一位女人手持水瓶,坐在河邊大哭。尊者問她為何如此傷心,她說:“我是一個苦命的窮人,每天都感受著餓鬼般的痛苦,實在是不想活了!”尊者開導她說:“不要傷心,你可以把貧窮賣給別人。”女人驚叫起來:“你不要亂說,有什麼人肯買貧窮?”尊者回答:“賣給我,我肯買!”“那怎麼賣呢?”尊者開示道:“要布施!窮人之所以貧窮,是前生沒有布施;富人之所以富貴,是前生肯布施。因此,布施是賣貧買富的最好方法。”
女人聽後道:“你說得不錯。不過我一無所有,手中的水瓶也是主人的,你叫我怎麼布施呢?”尊者把缽遞給女人說:“布施不一定要錢,見別人布施,自己隨喜也可以。現在你持此缽盛水給我,作為你對我的布施。”女人此刻才真正明白布施的意義,當即依教奉行。後來她以供水功德,死後轉生為天界具福報者。
如今很多唯物論者的因果觀念比較差,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貧窮。其實就如同一個父母所生的兩個孩子,一個好好讀書,成長之後有智慧;一個不願意讀書,長大後就找不到工作,二者命運有天壤之別。同樣,我們即生中若勤於布施,來世就會有財富,但如果特別吝嗇,理所應當變得貧窮。所以,我們希求“因”比希求“果”更重要。有一個人總抱著黃財神像說:“黃財神,我很想發財,你快給我財富!快給我財富!”聽說她在佛堂裡天天磕頭,一直把頭貼在黃財神身上。其實就算黃財神的威力不可思議,但你若沒有種布施之因,也不能得到財富之果。所以,布施對今生來世的功德非常大。
敬錄自《親友書》講記 龍樹菩薩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sskc/html/20101231123_4.php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zb/qinyoushu.pdf
丁二(廣說)分六:一、布施;二、持戒;三、安忍;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
戊一、布施:
這裡只象徵性地講了一些布施,至於具體內容,可從其他論典中了知。
何者孝敬父母親,彼族具梵阿闍黎,
供養彼等今名揚,他世亦轉善趣中。
此處布施的主要對境,是恩重如山的父母。作為大乘修行人,要對一切眾生作父母想,但是首先,應該對今生的父母孝順恭敬,否則,想把其他眾生視為父母是不現實的。
大小乘的佛經中,非常強調對雙親的孝敬。一個人若能做到這一點,那在他的家族中、在他的命運中,會得到梵天、帝釋、四大天王為主的白法天尊之護佑和加持。同時,諸佛菩薩化現的善知識也非常喜歡這種人,對他進行加持之後,他的家族中會不離堪為世間應供的阿闍黎。
《親友書》的字面意思,雖然看似好懂,但對於有些頌詞,希望你們不要解釋錯了。現場聽聞的人也好,以後通過光盤學習的人也罷,一定要認認真真思維,看你的理解是怎麼樣的,再對照講義裡的解釋,看一看有什麼出入。不要憑自己的妄想分別念,把這個頌詞解釋成:如果孝順父母、供養上師阿闍黎、供養梵天等,那麼今生感得妙色,來世轉生善趣。如果這樣理解,簡直與法義差十萬八千里。因此,大家平時學習經論時,千萬不能改變聖者的本來意圖。
恭敬父母的人,其家族中不離護法天尊的加持,以及善知識的轉世。同時,今生會以感恩圖報等功德而美名遠揚,處處得到人們的交口稱讚,來世也將轉生到善趣中。由此,假如一個人忤逆不孝,他的下場也可想而知。
不管在佛教中,還是傳統文化中,孝敬父母都是最重要的,依此可看出一個人的人格和德行。無論你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父母如果仍健在,自己應盡心盡力地照顧,倘若實在照顧不上,也要經常安慰他們、問候他們。從佛教的角度來講是這樣,從世間的角度來講也是這樣。若沒有父母的生育、養育之恩,我們根本不會懂文化知識、取捨智慧。阿瓊堪布在《大圓滿前行筆記[1]》中專門講了父母對孩子的恩德,包括世間智慧的恩德、出世間智慧的恩德,以及一些做人的道理。如果沒有父母的教導,你從小在牛群中長大,現在吃飯可能連筷子都不會拿。所以,有報恩之心非常重要,這種人即生中名聲遠播,他世能轉生到人天善趣中享受快樂。
不過,現在社會變得比較可怕,古人對父母尊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如今這個社會,孩子只學習文化知識,從來不懂孝養父母,這也跟教育脫不了干係。其實中國文化是建立在孝道基礎上的,“孝”字上面是一個“老”字,下面是一個“子”字,意謂兒女把父母頂戴在頭上。可是現在的人若孝順父母,大家都覺得特別稀有,紛紛歌功頌德,這是極其顛倒的。
現今這個時代跟以前不同,以前每一家有三四個孩子比較正常,但現在因為種種因緣,父母生的孩子比較少,如果這個孩子不孝順,那父母一輩子就沒有指望和依靠了。有些人說:“我已經出了家,沒辦法報答父母的恩德。”這種說法不對。華智仁波切在《前行》中引用佛經的教證說:“兒子將父母扛在左右雙肩上轉繞大地承侍,也難以報答父母之恩,若使父母趨入正法,則能回報恩德。”蓮池大師也在教言中說:“大孝之中的大孝,就是引導父母念佛,最終往生淨土。[2]”
然而現在有些父母,子女如果出家了,就覺得一切都完了,讓他永遠不要回來,不然,附近的人會指指點點,自己也抬不起頭來。但我們藏地有些地方恰恰相反,一家如果沒有出家人,就覺得這家跟屠夫家一樣,特別不光彩,所以到了一定的時候,父母會千方百計讓孩子出家,並且把這作為炫耀的資本,到處去宣傳。
你們如果有出家的緣分,當然非常好,但若沒有這種緣分,不管怎麼樣,父母健在時,自己也應該供養承侍。《大集經》中說:“世若無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世間上若無佛出世,善於承侍父母,即是承侍佛陀。縱然父母已離開人間,我們在開法會、朝聖地時,提一提他們的名字,或者交錢請僧眾加持,也是一種孝順的表現。已故的父母為了養育你造過很多惡業,如今可能墮在地獄、餓鬼、旁生中,若依靠僧眾的威力念經超度,他們也有擺脫的機會。《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還說:“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六祖壇經》也說:“恩則孝養父母。”因此,我們應當報答父母的恩德。如果實在不能報恩,也不要天天讓他們生氣,畢竟老年人很快會離開人間,在短暫的歲月裡,你沒有能力讓他快樂,也不要讓他大動肝火。有些父母脾氣不太好,假如給氣死了,你過失也比較大,已經造“無間罪”了。
子女對父母孝順,就會得到護法神的幫助,很多上師也喜歡他,寺院的大和尚、住持肯定會加持,賜予他悉地。否則,對父母都不孝順,有些上師有點害怕:“他對生身父母尚且如此狠,會不會有一天對我也是這樣?”所以不敢接近他。
現在的教育體系,我始終認為,缺少感恩或者孝順的理念,這樣一來,孩子長大之後,對父母漠不關係、置之度外。我看到一本書裡說,人們把該恭敬的父母扔出門外,不該恭敬的寵物迎到家裡,而且“娶了媳婦拋棄娘”,種種行為非常過分。父母一輩子嘔心瀝血撫育他,結果他長大之後,把父母像仇人一樣對待。米拉日巴的道歌中,這方面的教言比較多[3],我們講《前行》時也描述過。
你們已經出家的人,父母雖然不一定同意,但你平時積累的善根,應該迴向給今世父母為主的有情眾生,以報答他們的恩德。假如父母已然辭世,有機會要給他們多作迴向。我母親現在77歲了,每次一開法會,都寫她父母的名字請僧眾念經,這種傳統很值得學習。我們這裡極個別道友,一年也不給父母去一個電話,父母的心情如何,你們也應該清楚。有些人的父母去世了,但他遇到殊勝的對境時,從來不提他們名字,也不作一點善根迴向,這是不孝順的表現,以後應該學會關心父母為主的眾生,這是很重要的!
[1] 即《顯密寶庫26─前行備忘錄》。
[2] 蓮池大師有言:“人子於父母,服勞奉養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顯之,大孝也;勸以念佛法門,俾得生淨土,大孝之大孝也。”
[3] 米拉日巴尊者說:“子初悅意如天子,慈愍之心難形容,中間過分催索債,雖施一切無悅時。別人之女迎入內,大恩父母逐出外,父親呼喚不答覆,母親呼喚不應聲,後成冷淡之鄰居。勾結狡者造惡業,自生怨敵刺痛心,應斷輪迴之耙繩,世間子孫我不求。”又說:“女初笑顏如仙童,掠奪財寶具大力,中間討債無盡頭,父前公開索要走,母前暗地偷偷帶,施給不知報恩德,嗔恨大恩之父母,後成紅面羅剎女。若善他人之榮耀,若惡自己禍害源,禍害魔女刺痛心,斷除無覺之憂愁,禍根之女我不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