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刊載於美洲世界日報紐約區域生活版:2004.08.30
圖說:本圖取自大正藏大悲胎藏大曼荼羅中的阿彌陀如來像,手持阿彌陀佛定印。
《往生咒》正確全名為《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顧名思義,此咒包含兩種意義與功效:「拔一切業障根本」與「得生淨土」。與上二期本欄介紹的般若系統的《心經》中的咒語一樣,阿彌陀佛西方淨土的經典中,原來也很少有咒語;而約於西元440年譯出的《往生咒〉的出現,其實在淨土的發展史上有重大的意義,因為修行者開始使用咒語,且自只對來生利益的追尋(得生淨土),轉向也兼顧現世利益的獲得「拔一切業障根本」。
以《往生咒》簡稱此咒,是件很可惜且遺憾的事。由於「往生」二字易使人誤以為此咒只與往生有關,只能讓念誦者或所祈求的特定對象「得生淨土」,而忽略了它的另一個積極且重要的功效與意義,即「拔一切業障根本」的消除業障的現世利益部份。不少人會以為:我家又無人往生,為什麼要學習或持誦往生咒。以前的我也是其中一例,在93年3月我繼父往生前,從未持過往生咒;當然後來才知道這是個對《往生咒》的大誤解。
此咒由劉宋.求那拔陀羅所譯,原文註明本咒出自《小無量壽經》,是部已失佚的《阿彌陀經》之異譯本。在阿彌陀系咒語中,《往生咒》是第一個出現的咒語,此咒文內共使用四次甘露,因此另有一個俗名叫四甘露咒。
雖然傳統上譯經者多半主張咒語不意譯的原則,但處於現代資訊發達的工商時代,每個人可利用的時間非常有限,將咒語的意義明朗化,不僅有助於學習與記憶,更能掌握正確的斷句與發音,進而了解咒語的真正意義,結果就能快速熟練的持誦,早日享用持咒的功效。
《往生咒》是個全文皆有文字意義的咒,而且是個結構完整的咒。一般而言,結構完整的咒語內容可分成:(1)歸敬呼請文,(2)即說咒曰,(3)咒語中心內容,(4)祈願祝禱文,(5)結尾文。茲依此五段分法,說明本咒如下:
(一) 歸敬呼請文:
梵文羅馬拼音: namo amitabhaya tathagataya
簡易羅馬拼音: namo amitabaya tatagataya
傳統漢字音譯: 南無 阿彌多婆夜 哆他伽哆夜
簡易漢字音譯: 南摩 阿彌塔巴呀 塔塔軋塔呀
說明:
本咒與阿彌陀佛西方淨土有關,因此開頭先禮敬阿彌陀佛。namo(南無)是歸命、禮敬;amitabha(阿彌陀婆)是阿彌陀(嚴格說是無量光,amita是無量,abha是光);tathagata(哆他伽哆)是如來。
說到阿彌陀佛與西方淨土,有二個梵字值得了解,那就是阿彌陀(Amita)與阿彌利哆(Amrta)。此二者的梵、漢發音和字型很接近。從字源看,「阿彌陀」(Amita)來自「ma」的字根,為「測量、量度」之意,相當於英文的measure,其過去被動分詞為「mita」,即英文的measured;若在字前加上否定接頭詞「a」,即變成「不可測量,無法量度」的「amita(阿彌陀)」,即英文的unmeasured或infinite。過去漢譯佛典將其意譯為「無量」,或音譯為「阿彌陀」。
由以上的說明可見,阿彌陀是無量或不可限量之義,是由a(阿,意為「無」)及mita(彌陀,意為「量」或「限量」)組成;因此,阿彌陀(無限量)實在不可簡稱為彌陀(有限量)。因為如是簡稱,會把無量光或無量壽佛,改成有量光或有量壽佛。(這種加a變成否定意思的用法,在同屬印歐語系的英文裡也有不少類似的例子。如:symmetry是對稱,而asymmetry則為不對稱。)
「阿彌利哆」(Amrta或Amrita)來自「mr」的字根,是「死亡」之意;「mrta」是其過去受動分詞,意思是「已經死亡」;若在字前加上否定接頭詞「a」,即變成amrta(或amrita,阿彌利哆)的「不死」,英文是not having died或immortal,引申為「不死靈藥」。以前漢譯佛典意譯成「甘露」,或音譯為「阿彌利哆」。
(二)即說咒曰:
簡易羅馬拼音: tadyata
傳統漢字音譯: 哆地夜他
簡易漢字音譯: 塔地呀塔
說明:
本句意思是:即說咒曰,也有音譯成「怛侄他」,如《準提咒》及《大悲咒》。咒語在本句之前,屬於歸依禮敬呼請文;在本句之後,為咒語的中心內容。
(三)咒語中心內容:
簡易羅馬拼音: amritodbave amrita-sidambave amrita-vikrante amrita-vikranta
傳統漢字音譯: 阿彌利都婆毗 阿彌利哆悉耽婆毗 阿彌利哆毗迦蘭諦 阿彌利哆毗迦蘭哆
簡易漢字音譯: 安利拖得巴威 安利塔悉丹巴威 安利塔微克蘭貼 安利塔微克蘭他
這段共有四句,每句都以「甘露amrita(阿彌利哆)」開始。第一句(3)來自amrita + udbhave,amrita(阿彌利哆)的意思如上期所說是不死,常意譯為「不死靈藥」或「甘露」。udbhave有起來、生起、生產等意。a+u依梵文連音規則變成o,因此二字合成amritodbhave(阿彌利「都」婆毗)。因漢字無m的尾音,amri我試用「安利」音譯。
第二句(4)中的悉耽siddham來自siddha(悉陀),是成就之意;婆毗(bhave)是誕生、生起、存在、繁榮等意。
第三句(5)的vikrante(毗迦蘭諦),為強力、英勇、勝利等意。克蘭用以音譯kran。
第四句(6)的「毗迦蘭哆(vikranta)」與上一句只是語尾變化的哆與諦之不同,在此為主格。
(四)祈願祝禱文:
簡羅: gamine gagana kirta- kare
傳漢: 伽彌膩 伽伽那 枳多 迦隸
簡漢: 軋米內 軋軋那 吉爾塔 軋累
gamine(伽彌膩)是走向、達到、獲得。gagana(伽伽那)是天空、虛空。kirta(枳多)是名聲、稱揚、讚歎。漢文無ki音字,kir我試用吉爾音譯。kare(迦隸)是起、做、為、等意思。
(五)結尾文:
簡羅: svaha
傳漢: 莎婆訶
簡漢: 刷哈
持〈往生咒〉的功效
一、在求那跋陀羅所譯的此咒原文裏,可見到此咒功效為:
(1)阿彌陀佛常住持咒者之頂,日夜擁護。
(2)無令怨家而得其便。
(3)現世常得安穩。
(4)臨命終時任運往生(西方淨土)。
前三點即現世利益,後一點為來生利益。
二、同文後附有一〈阿彌陀經不思議神力傳〉,述說此咒功效為:
(1)滅現世所造罪業。
(2)現世所求皆得。
(3)不為惡鬼神所亂。
(4)面見阿彌陀佛。
前三點即現世利益。
此〈傳〉中,有一個關於持誦此咒功效之例,文中比太陽還亮的白銀臺、妙音、異香與如輪火炬等情節,類似當今影視中常見的所謂幽浮(UFO)現象,相當有趣。該〈傳〉白話大意如下:
陳.天嘉年間(西元560-566),盧山的珍禪師在打坐時,見數百人共乘一艘七寶華舫前往西方,珍禪師請求同行,但船上的人說:珍法師!您宣講《涅槃經》是很大且不可思議的因綠,但因您未持《阿彌陀經》與〈阿彌陀咒〉(即〈往生咒〉),所以不可同去。
珍法師因此廢止講經事業,日夜專誦《阿彌陀經》與〈阿彌陀咒〉,合計念滿二萬遍。在他臨命終前四七日夜晚四更,有神人從西方送來一座白銀臺,於空中比太陽還明亮。神人並告訴他:法師壽終時,將乘此白銀臺往生阿彌陀佛國,我今特來告知:您必定往生西方。
珍法師臨終時,在場者不論出家、在家,皆聽到空中傳來妙音並聞到異香,香氣經數月不散。當晚峰頂寺內僧眾,皆見到山谷內有數十個大如車輪之炬火。
三、由上文二看來,持誦《阿彌陀經》與《往生咒》,至少對珍禪師來說,是能往生西方淨土的必要條件。
從以上三項可知,多持誦俗名〈往生咒〉的〈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確實是個可兼顧現世及來生兩種利益的咒語,值得修行者經常持誦。
一位曾任教於哈佛、目前轉往哥倫比亞大學的朋友,在美東莊嚴寺聽我演講後,研讀拙著咒語類中,收錄幾乎所有阿彌陀系統咒語相關資料的《往生咒研究》一書,而開始持往生咒,並在八個月內持滿三十萬遍,結果讓她在各方面都顯著地感受到現世利益的改善。她於今年八月十二日,在我正為小女兒生日與我編著的世界歷史上第一本《梵漢大辭典》完稿試印而慶祝時,唸到第345,678遍。她打電話給我,讓我聽她唸誦此很有意義的序號的前後幾次誦咒,令我相當感動。
圖說:本圖取自大正藏大悲胎藏大曼荼羅中的阿彌陀如來像,手持阿彌陀佛定印。
《往生咒》正確全名為《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顧名思義,此咒包含兩種意義與功效:「拔一切業障根本」與「得生淨土」。與上二期本欄介紹的般若系統的《心經》中的咒語一樣,阿彌陀佛西方淨土的經典中,原來也很少有咒語;而約於西元440年譯出的《往生咒〉的出現,其實在淨土的發展史上有重大的意義,因為修行者開始使用咒語,且自只對來生利益的追尋(得生淨土),轉向也兼顧現世利益的獲得「拔一切業障根本」。
以《往生咒》簡稱此咒,是件很可惜且遺憾的事。由於「往生」二字易使人誤以為此咒只與往生有關,只能讓念誦者或所祈求的特定對象「得生淨土」,而忽略了它的另一個積極且重要的功效與意義,即「拔一切業障根本」的消除業障的現世利益部份。不少人會以為:我家又無人往生,為什麼要學習或持誦往生咒。以前的我也是其中一例,在93年3月我繼父往生前,從未持過往生咒;當然後來才知道這是個對《往生咒》的大誤解。
此咒由劉宋.求那拔陀羅所譯,原文註明本咒出自《小無量壽經》,是部已失佚的《阿彌陀經》之異譯本。在阿彌陀系咒語中,《往生咒》是第一個出現的咒語,此咒文內共使用四次甘露,因此另有一個俗名叫四甘露咒。
雖然傳統上譯經者多半主張咒語不意譯的原則,但處於現代資訊發達的工商時代,每個人可利用的時間非常有限,將咒語的意義明朗化,不僅有助於學習與記憶,更能掌握正確的斷句與發音,進而了解咒語的真正意義,結果就能快速熟練的持誦,早日享用持咒的功效。
《往生咒》是個全文皆有文字意義的咒,而且是個結構完整的咒。一般而言,結構完整的咒語內容可分成:(1)歸敬呼請文,(2)即說咒曰,(3)咒語中心內容,(4)祈願祝禱文,(5)結尾文。茲依此五段分法,說明本咒如下:
(一) 歸敬呼請文:
梵文羅馬拼音: namo amitabhaya tathagataya
簡易羅馬拼音: namo amitabaya tatagataya
傳統漢字音譯: 南無 阿彌多婆夜 哆他伽哆夜
簡易漢字音譯: 南摩 阿彌塔巴呀 塔塔軋塔呀
說明:
本咒與阿彌陀佛西方淨土有關,因此開頭先禮敬阿彌陀佛。namo(南無)是歸命、禮敬;amitabha(阿彌陀婆)是阿彌陀(嚴格說是無量光,amita是無量,abha是光);tathagata(哆他伽哆)是如來。
說到阿彌陀佛與西方淨土,有二個梵字值得了解,那就是阿彌陀(Amita)與阿彌利哆(Amrta)。此二者的梵、漢發音和字型很接近。從字源看,「阿彌陀」(Amita)來自「ma」的字根,為「測量、量度」之意,相當於英文的measure,其過去被動分詞為「mita」,即英文的measured;若在字前加上否定接頭詞「a」,即變成「不可測量,無法量度」的「amita(阿彌陀)」,即英文的unmeasured或infinite。過去漢譯佛典將其意譯為「無量」,或音譯為「阿彌陀」。
由以上的說明可見,阿彌陀是無量或不可限量之義,是由a(阿,意為「無」)及mita(彌陀,意為「量」或「限量」)組成;因此,阿彌陀(無限量)實在不可簡稱為彌陀(有限量)。因為如是簡稱,會把無量光或無量壽佛,改成有量光或有量壽佛。(這種加a變成否定意思的用法,在同屬印歐語系的英文裡也有不少類似的例子。如:symmetry是對稱,而asymmetry則為不對稱。)
「阿彌利哆」(Amrta或Amrita)來自「mr」的字根,是「死亡」之意;「mrta」是其過去受動分詞,意思是「已經死亡」;若在字前加上否定接頭詞「a」,即變成amrta(或amrita,阿彌利哆)的「不死」,英文是not having died或immortal,引申為「不死靈藥」。以前漢譯佛典意譯成「甘露」,或音譯為「阿彌利哆」。
(二)即說咒曰:
簡易羅馬拼音: tadyata
傳統漢字音譯: 哆地夜他
簡易漢字音譯: 塔地呀塔
說明:
本句意思是:即說咒曰,也有音譯成「怛侄他」,如《準提咒》及《大悲咒》。咒語在本句之前,屬於歸依禮敬呼請文;在本句之後,為咒語的中心內容。
(三)咒語中心內容:
簡易羅馬拼音: amritodbave amrita-sidambave amrita-vikrante amrita-vikranta
傳統漢字音譯: 阿彌利都婆毗 阿彌利哆悉耽婆毗 阿彌利哆毗迦蘭諦 阿彌利哆毗迦蘭哆
簡易漢字音譯: 安利拖得巴威 安利塔悉丹巴威 安利塔微克蘭貼 安利塔微克蘭他
這段共有四句,每句都以「甘露amrita(阿彌利哆)」開始。第一句(3)來自amrita + udbhave,amrita(阿彌利哆)的意思如上期所說是不死,常意譯為「不死靈藥」或「甘露」。udbhave有起來、生起、生產等意。a+u依梵文連音規則變成o,因此二字合成amritodbhave(阿彌利「都」婆毗)。因漢字無m的尾音,amri我試用「安利」音譯。
第二句(4)中的悉耽siddham來自siddha(悉陀),是成就之意;婆毗(bhave)是誕生、生起、存在、繁榮等意。
第三句(5)的vikrante(毗迦蘭諦),為強力、英勇、勝利等意。克蘭用以音譯kran。
第四句(6)的「毗迦蘭哆(vikranta)」與上一句只是語尾變化的哆與諦之不同,在此為主格。
(四)祈願祝禱文:
簡羅: gamine gagana kirta- kare
傳漢: 伽彌膩 伽伽那 枳多 迦隸
簡漢: 軋米內 軋軋那 吉爾塔 軋累
gamine(伽彌膩)是走向、達到、獲得。gagana(伽伽那)是天空、虛空。kirta(枳多)是名聲、稱揚、讚歎。漢文無ki音字,kir我試用吉爾音譯。kare(迦隸)是起、做、為、等意思。
(五)結尾文:
簡羅: svaha
傳漢: 莎婆訶
簡漢: 刷哈
持〈往生咒〉的功效
一、在求那跋陀羅所譯的此咒原文裏,可見到此咒功效為:
(1)阿彌陀佛常住持咒者之頂,日夜擁護。
(2)無令怨家而得其便。
(3)現世常得安穩。
(4)臨命終時任運往生(西方淨土)。
前三點即現世利益,後一點為來生利益。
二、同文後附有一〈阿彌陀經不思議神力傳〉,述說此咒功效為:
(1)滅現世所造罪業。
(2)現世所求皆得。
(3)不為惡鬼神所亂。
(4)面見阿彌陀佛。
前三點即現世利益。
此〈傳〉中,有一個關於持誦此咒功效之例,文中比太陽還亮的白銀臺、妙音、異香與如輪火炬等情節,類似當今影視中常見的所謂幽浮(UFO)現象,相當有趣。該〈傳〉白話大意如下:
陳.天嘉年間(西元560-566),盧山的珍禪師在打坐時,見數百人共乘一艘七寶華舫前往西方,珍禪師請求同行,但船上的人說:珍法師!您宣講《涅槃經》是很大且不可思議的因綠,但因您未持《阿彌陀經》與〈阿彌陀咒〉(即〈往生咒〉),所以不可同去。
珍法師因此廢止講經事業,日夜專誦《阿彌陀經》與〈阿彌陀咒〉,合計念滿二萬遍。在他臨命終前四七日夜晚四更,有神人從西方送來一座白銀臺,於空中比太陽還明亮。神人並告訴他:法師壽終時,將乘此白銀臺往生阿彌陀佛國,我今特來告知:您必定往生西方。
珍法師臨終時,在場者不論出家、在家,皆聽到空中傳來妙音並聞到異香,香氣經數月不散。當晚峰頂寺內僧眾,皆見到山谷內有數十個大如車輪之炬火。
三、由上文二看來,持誦《阿彌陀經》與《往生咒》,至少對珍禪師來說,是能往生西方淨土的必要條件。
從以上三項可知,多持誦俗名〈往生咒〉的〈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確實是個可兼顧現世及來生兩種利益的咒語,值得修行者經常持誦。
一位曾任教於哈佛、目前轉往哥倫比亞大學的朋友,在美東莊嚴寺聽我演講後,研讀拙著咒語類中,收錄幾乎所有阿彌陀系統咒語相關資料的《往生咒研究》一書,而開始持往生咒,並在八個月內持滿三十萬遍,結果讓她在各方面都顯著地感受到現世利益的改善。她於今年八月十二日,在我正為小女兒生日與我編著的世界歷史上第一本《梵漢大辭典》完稿試印而慶祝時,唸到第345,678遍。她打電話給我,讓我聽她唸誦此很有意義的序號的前後幾次誦咒,令我相當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