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量義經》簡介
《無量義經》梵名 Amitarthasutra,全一卷,分三品,由中天竺沙門曇摩伽陀耶舍傳入我國,與《法華經》、《觀普賢經》合稱「法華三部經」。《無量義經》乃佛陀住世後期所說,因有情眾生煩惱無量,是故佛陀說法無量,義亦無量;無量義生自一法,而此一法即無相之本性;此經內容又多以《法華經》為中心,因此也是《法華經》之開經。
佛陀為教導眾生行菩薩道、破除我執,讓大眾了悟一切法本就是清淨、不生不滅、平等、空寂,故宣說《法華經》之前,先講《無量義經》。此經一如佛陀所言:「是經本從諸佛宮宅中來,去至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住諸菩薩所行之處。」期許眾生能生起大悲心,成就菩薩道。
成佛妙法十六字
慈濟精神以《妙法蓮華經》為主臬,而法華經之前有《無量義經》。佛陀宣演法華經之前,先演說無量義經,之後再接著演說法華經;可見,無量義經是法華經的精髓,法華經是無量義經的延伸。
每次談到《無量義經》,我就滿心歡喜!尤其經中有一段是:「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這十六個字,每天都在我腦海中浮現!慈濟三十年路,就是依照這十六個字走過來。
靜寂清澄
人生為什麼有煩惱呢?人生為什麼會有錯誤呢?就是因為欠缺「靜寂清澄」的心。心志動搖不定,就像是一湖濁水,如果再丟石頭下去,擾動了濁水,就會「一念差,萬念錯」了。
心靜下來,智慧才能顯現。所謂「大圓鏡智」,是指—顧好心念,運用「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在分秒中隨時丟掉煩惱,一點都不讓煩惱擾亂自己的心;如果能有這樣的功夫,心就如一面圓而清澈的鏡子,山來山照,水來水照,智慧心光明明朗朗照耀人間。
志玄虛漠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既得人身,就要把握此生度此身,好好地發大願、立大志。願大、志大,就是「志玄虛漠」—「玄」是玄遠微妙、廣無邊際的意思;也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將大愛奉獻給普天下的眾生—發大悲心、立大志願。
守之不動•億百千劫
但是發心容易,恆心難。凡夫心反反覆覆,「發心」很快,「變心」也很快—開始時很感動,生起一念喜捨心,過沒多久就後悔,覺得自己太衝動,愈想愈「捨不得」。所以,發願立志要有「真喜捨」的心,不論遇到何種境界,都要經得起考驗,這個志願要能經歷「億百千劫」也不動搖。
「靜寂清澄、志玄虛漠」是「意念」的境界;「守之不動,億百千劫」代表「毅力」。只要做到這十六個字,成佛就不難!
經書適合隨身攜帶.慈濟精神以《妙法蓮華經》為主臬,而法華經之前有《無量義經》。
由師姐發心120本.免費結緣.如索取再以一座五輪塔吊飾結緣.
慾索取者請隱密告知寄送地址(郵遞區號)姓名.
如要多索取者請告知原因.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