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錄自《開啟修心門扉》 金厄瓦羅珠加參尊者 著 索達吉堪布 譯
http://www.zhibeifw.com/book/kaiqixxmf/default.htm
十一、憶念妙欲過患
修法的成功與否還取決於是否了知妙欲的過患。聖者無著對於經中之說在《本地分》(古印度佛學家無著所著《五地論》或《瑜伽師地論》之一分卷)之注疏中闡釋道:「經云『眾生具有忘失想,安於所詮之諸眾,於所詮義未通達,終與死神相值遇。若能明了所詮義,則除知所詮以外,其他所詮不存在,能詮者之心亦無。』其含義可如此領會:比丘、婆羅門以及在家諸眾,若要尋找或享受妙欲,就必須依靠言語進行吩咐和說明,故將妙欲稱為『所詮』;另外,由於世間的濁骨凡胎們自己不能了知妙欲的危害,故諸佛菩薩針對其過咎深入細緻地進行詮釋,從這一角度來講也可將妙欲稱為『所詮』。彼等『所詮』或者妙欲具有滔天之罪戾,凡夫眾生們卻未能察覺,仍然沉湎其中,悠哉樂哉地肆意享受妙欲,由此積累善惡之業,並因業而感受生死之苦。
具有遠見卓識之智者們,由於深明妙欲的罪咎,無論親屬、受用多寡,一概毫不痛惜地放棄而出家。為了獲得涅槃,而悉心畢力地修持。其他人也許會對他們譏諷謾駡道:『你因為不喜歡自己的親友,才放棄今生的享受,並精勤地修行,難道不是為了來世獲得更大的享樂嗎?』即使遭到這樣的惡語中傷,他們也能堅定立場,明白自己並沒有這些過失。甚至對於自己是否有此等過失的想法也從不上心。因為他們沒有絲毫追求今生以及來世享樂的念頭。
經云『是故當斷名色之希求,斷除我慢不具貪欲心,煙霧清淨無損無希冀,人天界中爾等不存在。』其內涵可理解為:因所謂『名色』,能使近取五蘊之身現見痛苦的緣故,所以應當摧滅欲念,使貪執徹底根除。如果這種決心能再再增長,就能獲得阿羅漢的果位,並能將貪執的隨眠習氣徹底掃除。所謂『煙霧』即是指耽執,其行跡於三毒之火的前列,能危害智慧之眼。低劣的分別念甚至不能讓人安於平庸,是令人煩亂急躁、尋釁爭鬥的罪魁禍首。如果能將彼等貪欲徹底屏棄,從此也就踏上了享受清淨安閒生活的通衢大道。
我們應當做到,不論施主迅速快捷地供養了多麼琳琅滿目、妙不可言的物品,也對施主以及所得沒有半點貪念,則是以貪欲不能損害;如果自己的境遇恰恰相反,也不會大失所望、咬牙切齒、怒火中燒,則是以嗔恚不能摧伏;如果能通達利益的過患,並以正念攝持而享用,則是以愚癡不能毀損。不論施主給予何等的供養,也應平等相視,絕對不能有任何希圖之念。
晝夜之間,數不勝數的死緣會隨時隨刻地侵擾我們,所以,應當謹小慎微地住於行將就木的念頭中,恒時憶念死亡。這樣的阿羅漢,則無須領受來世,人天世界也就不會再次出現了。」
因此,了知妙欲的過患極為關鍵,在眾多的經典以及論著中,都不吝重墨,大張旗鼓地對此理加以明示。在本人所著的《善護論》等著作中,也廣泛深入地宣說了這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