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保守派“人事”雜志(Human Events)網站2010年5月29日刊發題為“中國的遠海挑釁”文章,對中國海軍的發展做出評論,文章稱中國擴展的貿易利益連同其新的海上戰略,加上“進攻性”的海軍能力,要求華盛頓做出一些強硬斷然抉擇。目前看,奧巴馬政府計劃在亞太地區維持一種可靠的力量,它最近從大西洋調遣數艘核潛艇到太平洋,以幫助監視中國的潛艇部隊。
文章首先說,中國在遠海“挑釁性”的動作、迅速擴展的海軍力量以及新的全球戰略,表明中國謀求與經濟地位同樣的地緣政治權力。這就是為何美國或者選擇容忍即將到來的“力量對等的競爭對手”(Peer Competitor),或者冒著與崛起中的強國爆發軍事衝突的危險。
文章繼而提到,中國海軍艦艇編隊在今年4月份在東海的動作,提到中國警艦隊穿越了宮古海峽,中國的艦載直升機近距離飛躍了日本艦只,引發日本嚴重關切。日本外相岡田克也(Katsuya Okada)還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表達了對中國海軍實力和核武庫的擔憂。文章還稱,美國海軍也是與中國“衝突的受害者”,在2001年中國的戰鬥機與美國海軍EP-3偵察機相撞,美機迫降中國機場;2007年一艘中國的“宋”級潛艇“危險地”從水面上接近了在太平洋上演習的美軍“小鷹”號航母;而去年在南海地區發生了中國艦只與美國海軍“無暇”號間諜船對峙事件,雙方僅僅距離25英尺。文章評論說,上述事件表明中國海軍正在扮演一種新式的“危險的”角色。
文章分析說,中國尋求大規模海軍的舉動不僅僅意在保護貿易通道,中國上升中的“民族主義”瞄向了日本和美國——它們是中國長期以來的海上敵手。較大型的海軍提高了中國的民族自豪感,有助于最終實現完全統一,有助于掌控海岸線之外的有爭議的海島,在那裏構成一個新的外圍防禦安全帶。這種多面的舉動促成中國戰略軍事轉變,美國五角大樓在2010年的《四年防務評論報告》中提到這種轉變:“中國軍事開始發展新的任務角色以及支撐起崛起中的地區和全球利益的能力”。
文章還說,中國經歷了二十年的防務費用兩位數增長,這根本上增強了海軍力量。225,000人規模的海軍分為三大艦隊,配備了260艘艦艇,包括75艘主要戰鬥艦艇和超過60艘潛艇,而美國海軍有286艘戰鬥艦艇,盡管在質量上要優于中國海軍。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威拉德上將在今年3月份稱中國海軍的發展“相當令人吃驚”,主要的擔憂是中國軍事現代化看起來是在謀求挑戰美國在這一地區的行動自由。而中國海軍“相當令人吃驚”的發展就包括計劃在2015年前部署兩艘航母,中國已經獲得了四艘退役的航母,一艘從澳大利亞獲得,其他三艘來自蘇(俄),在3月21日前蘇聯制造的航母——“瓦良格”號翻新之後離開大連的幹船塢,如今正在進行電子係統和武器係統的安裝。
文章還提到了所謂中國的“珍珠鏈戰略”,還提到中國從2008年開始派遣編隊赴亞丁灣護航,今年三月兩艘中國戰艦停靠了阿布扎比,這是現代中國海軍首次靠港訪問中東國家,中國還在商談尋求在伊朗的新停靠港口。中國擴展的貿易利益連同其新的海上戰略,加上“進攻性”的海軍能力,這就要求華盛頓做出一些強硬斷然抉擇。文章提出,美國是否依然在亞洲擔負保護經濟和安全利益的責任?目前看起來,奧巴馬政府計劃在這一地區維持一種可靠的力量,它最近從大西洋調遣數艘核潛艇到太平洋,以幫助監視中國的潛艇部隊。
文章還說,美國應當促使中國掀掉其軍事計劃和地緣政治意圖的神秘面紗,安全合作計劃如聯合演習、軍事交流等能夠減緩緊張,“機動空間”(maneuver-space)協議可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衝突。中國正在迅速崛起為海軍強國,不久將變成美國力量對等的競爭對手,華盛頓應當利用每次機會與北京接觸以促進中國的(軍力)透明,在亞洲維持可靠威懾的同時與中國合作,否則美國的經濟和安全利益將不可避免地(與中國)衝撞、很容易走向新的“冷戰”或者更糟。
文章在末尾注明作者簡介:羅伯特-馬金內斯(Robert Maginnis)是一名美國退役陸軍中校,國家安全和外交事務分析師,美國陸軍高級戰略分析師
文章首先說,中國在遠海“挑釁性”的動作、迅速擴展的海軍力量以及新的全球戰略,表明中國謀求與經濟地位同樣的地緣政治權力。這就是為何美國或者選擇容忍即將到來的“力量對等的競爭對手”(Peer Competitor),或者冒著與崛起中的強國爆發軍事衝突的危險。
文章繼而提到,中國海軍艦艇編隊在今年4月份在東海的動作,提到中國警艦隊穿越了宮古海峽,中國的艦載直升機近距離飛躍了日本艦只,引發日本嚴重關切。日本外相岡田克也(Katsuya Okada)還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表達了對中國海軍實力和核武庫的擔憂。文章還稱,美國海軍也是與中國“衝突的受害者”,在2001年中國的戰鬥機與美國海軍EP-3偵察機相撞,美機迫降中國機場;2007年一艘中國的“宋”級潛艇“危險地”從水面上接近了在太平洋上演習的美軍“小鷹”號航母;而去年在南海地區發生了中國艦只與美國海軍“無暇”號間諜船對峙事件,雙方僅僅距離25英尺。文章評論說,上述事件表明中國海軍正在扮演一種新式的“危險的”角色。
文章分析說,中國尋求大規模海軍的舉動不僅僅意在保護貿易通道,中國上升中的“民族主義”瞄向了日本和美國——它們是中國長期以來的海上敵手。較大型的海軍提高了中國的民族自豪感,有助于最終實現完全統一,有助于掌控海岸線之外的有爭議的海島,在那裏構成一個新的外圍防禦安全帶。這種多面的舉動促成中國戰略軍事轉變,美國五角大樓在2010年的《四年防務評論報告》中提到這種轉變:“中國軍事開始發展新的任務角色以及支撐起崛起中的地區和全球利益的能力”。
文章還說,中國經歷了二十年的防務費用兩位數增長,這根本上增強了海軍力量。225,000人規模的海軍分為三大艦隊,配備了260艘艦艇,包括75艘主要戰鬥艦艇和超過60艘潛艇,而美國海軍有286艘戰鬥艦艇,盡管在質量上要優于中國海軍。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威拉德上將在今年3月份稱中國海軍的發展“相當令人吃驚”,主要的擔憂是中國軍事現代化看起來是在謀求挑戰美國在這一地區的行動自由。而中國海軍“相當令人吃驚”的發展就包括計劃在2015年前部署兩艘航母,中國已經獲得了四艘退役的航母,一艘從澳大利亞獲得,其他三艘來自蘇(俄),在3月21日前蘇聯制造的航母——“瓦良格”號翻新之後離開大連的幹船塢,如今正在進行電子係統和武器係統的安裝。
文章還提到了所謂中國的“珍珠鏈戰略”,還提到中國從2008年開始派遣編隊赴亞丁灣護航,今年三月兩艘中國戰艦停靠了阿布扎比,這是現代中國海軍首次靠港訪問中東國家,中國還在商談尋求在伊朗的新停靠港口。中國擴展的貿易利益連同其新的海上戰略,加上“進攻性”的海軍能力,這就要求華盛頓做出一些強硬斷然抉擇。文章提出,美國是否依然在亞洲擔負保護經濟和安全利益的責任?目前看起來,奧巴馬政府計劃在這一地區維持一種可靠的力量,它最近從大西洋調遣數艘核潛艇到太平洋,以幫助監視中國的潛艇部隊。
文章還說,美國應當促使中國掀掉其軍事計劃和地緣政治意圖的神秘面紗,安全合作計劃如聯合演習、軍事交流等能夠減緩緊張,“機動空間”(maneuver-space)協議可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衝突。中國正在迅速崛起為海軍強國,不久將變成美國力量對等的競爭對手,華盛頓應當利用每次機會與北京接觸以促進中國的(軍力)透明,在亞洲維持可靠威懾的同時與中國合作,否則美國的經濟和安全利益將不可避免地(與中國)衝撞、很容易走向新的“冷戰”或者更糟。
文章在末尾注明作者簡介:羅伯特-馬金內斯(Robert Maginnis)是一名美國退役陸軍中校,國家安全和外交事務分析師,美國陸軍高級戰略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