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 中國從古發展至今職業~三姑六婆、五花八門與三教九流

您是本帖的第 7569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中國從古發展至今職業~三姑六婆、五花八門與三教九流
yikinki123
美女呀,離線,留言給我吧!
射手座12-20
等級:黑俠
文章:613
積分:73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8月2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yikinki123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訪問yikinki123的首頁

發貼心情
中國從古發展至今職業~三姑六婆、五花八門與三教九流

三姑六婆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三姑六婆原本指的是古代中國民間女性的幾種職業
現代
漢語中的「三姑六婆」常指社會上各式市井女性或喜愛搬弄是非的人。

定義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
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

簡介
三姑指的是三種
宗教的出家女性。
尼姑是
佛教
道姑是
道教
卦姑是專門
占卦的。

六婆中,
牙婆是專門販賣人口的
人口販子,專為人買賣奴婢妾侍
媒婆是專為人介紹
姻親的女性。
師婆是專門畫符施咒、請神問命的
巫婆
虔婆是
妓院內的鴇母
藥婆是專門賣
的女人。
穩婆則是專門接生的
接生婆
六婆是各種專業的名稱,有時一人可以身兼數職。

由於三姑六婆因職業關係可穿堂入舍,接觸三步不出門的婦女,故此也有機會進行淫媒勾引之勾當,亦令三姑六婆負上惡名。

三姑六婆
三姑尼姑 | 道姑 | 卦姑
六婆牙婆 | 媒婆 | 師婆 | 虔婆 | 藥婆 | 穩婆

◣典源◥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一○.三姑六婆》
三姑者,尼姑1>、道姑2>、卦姑3>也。
六婆者,牙婆4>、媒婆5>、師婆6>、虔婆7>、藥婆8>、穩婆9>也。
蓋與三刑六害同也。

人家有一於此,而不致姦盜者,幾希矣。
若能謹而遠之,如避蛇蝎,庶乎淨宅之法。

〔注解〕
(1)尼姑:民間對出家女眾的稱呼。
(2)道姑:女道士。
(3) 卦姑:以占卜算命為業的女子。 
(4) 牙婆:以介紹人口買賣為業的婦人。 
(5) 媒婆:以作媒為職業的婦人。 
(6) 虔婆:妓院的鴇兒。 
(7) 師婆:巫婆,以通鬼神為人祈福消災、占卜為職業的女子。 
(8) 藥婆:賣藥為人治病的婦人。 
(9) 穩婆:舊時以幫助產婦分娩為業的婦女,亦稱為「接生婆」。 

◣典故說明◥
根據元代陶宗儀所著的《南村輟耕錄》記載,
「三姑六婆」原本是指古代婦女從事的九種職業的總稱,但這九種職業被當時一般社會大眾認為是不高尚的,有違社會禮俗。
一個家庭裡如果有人從事其中一種工作,家中很少不會發生姦汙、竊盜等邪惡淫亂的事情。
若是能像躲避蛇蠍般謹慎,遠離這些人,也許是使家宅安寧的方法。
也因為古代社會風氣保守,婦女大都足不出戶,只有這些三姑六婆和她們接觸的機會較多,閒話家常之下,容易搬弄是非,造謠生事,所以有人就用「三姑六婆」來比喻那些愛搬弄是非的婦女。
後來「三姑六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愛搬弄是非的婦女。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比喻愛搬弄是非的婦女。貶義。
使用類別 用在「長舌婦女」的表述上。
例  句
01 這件事被一些三姑六婆渲染之後,已經完全變質了。 
02 我最怕的是家族裡那些三姑六婆信口雌黃,說長道短。 
03 自從那位三姑六婆型的婦人住到村裡來,村子就開始不安寧了。 
04 為人媳婦這種三姑六婆的習性千萬要不得,否則家中將雞犬不寧。 
05 原本是一件好事,哪知被那些三姑六婆一說,反倒變成了件醜事。

「三姑六婆」這名詞大家也聽慣了,
但其實這集體名詞是約形成於南宋末年至元代初期,
原也非指定三種姑、六種婆,而是代表低層社會中某一批特殊的人物,
宋袁采就曾指出這群人物的特色:「尼姑、道姑、媒婆、牙婆及婦人以買賣針黹為名者,皆不可以令入家,凡脫漏婦女財物及引誘婦女為不美之事,皆此曹也。」
但此說並未提及「三姑六婆」之名。
直到清褚人獲的《堅瓠己集》中,才將「三姑六婆」各自分述,並進一步說明其具體內容──
「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師婆、虔婆、 藥婆、穩婆也。」

職業分類
「三姑六婆」乃是中國傳統的女性職業(要注意的是,此「女性職業」乃指靠女性天生的優勢而成的職業)。
其可分為「宗教信仰」、「醫療生育」與「買賣仲介」三類職業類。
尼姑、道姑、卦姑和師婆屬於宗教與民間的信仰修行人;
藥婆、醫婆、穩婆與師婆是傳統社會中的女性醫療人員;
而賣婆、牙婆、媒婆與虔婆則是買賣與仲介之人。

在宗教信仰方面,尼姑、道姑均是出家入道的女信徒;
而卦姑及師婆(亦稱「師娘」,亦即是女巫)則是師巫系統,分別是替人扶乩、畫箕、卜卦、測命的婦女,及以畫咒語、收驚為生的。
在醫療生育方面,藥婆、醫婆,皆是民間通曉術數與醫秘方的婦人。
藥婆,即今捉牙蟲,賣安胎、墮胎藥之類;
穩婆即是產婆,乃是助女子分娩的。
在買賣仲介方面,牙婆以販賣胭脂、花粉等婦人用品維生,但又居中介紹買賣,負責仲介大戶人家選買寵妾、歌童、舞女,常為人買賣人口;
媒婆,「通二姓之言,定人室家之道」(《禮記.曲禮上》),也就是為人斟酌二姓、說合婚姻的人;
虔婆指開設秦樓楚院、媒介色情交易的婦人,亦即是「淫媒」。

從「三姑六婆」的職業看,這些女性不同於一般富室閏女與妻妾,
亦不同於平常人家的女子,她們必須自己尋求經濟供給以維持生計。
但她們因受到中國傳統社會對女性的約束,能從事的職業並不多,
她們僅能以女性身份串街走巷,做一些小買賣,或從事接生等瑣事。
不過,她們卻十分活躍於社會,其工作與婦女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亦反映了相當的社會需求。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姑婆族群中,職業分屬也是相當混雜的,常有身兼數職的情況,
如《金瓶梅》中的王婆:「原來這開茶坊的王婆子,也不是守本分的。
便是積年通殷勤,做媒婆,做賣婆,做牙婆,又會收小的,也會抱腰(註:收生婆的助手,專管生產時抱產婦的腰),又善放刁。
還有一件不可說,髻上著綠,陽臘灌腦袋,端的看不出這婆子的本事來! 」
(《金瓶梅詞話》第二回)

形象的演變
一般來人對於「三姑六婆」的印象是「無事誘出有事來」,性喜搬弄是非、哄賺詐騙的女性,使人對其抱有厭惡之意。
其負面形象從何而來呢?
「三姑六婆」的負面形象,可從職業上來看,她們賣樂、花粉等,甚至買賣人口,或替人關說牽合,都不是什麼崇高的職業,
且要拋頭露臉,故往往無法獲得「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認可。
因此,歷來她們受到許多負面的評價,
不僅背負著「淫盜之媒」、「奸盜之招」的惡名,人皆「謹而遠之,如避蛇蠍」,
且在中國古典文學中,也幾乎全是以丑角或反派的姿態粉墨登場。
就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來說,是以士大夫階層為中心,以「三姑六婆」而言,
其宗教信仰既迥異於儒家,職業類別又多屬引車賣漿之流,常為儒者所不屑道,
而且知識分子既已認定婦女們唯有將自己局限於家庭範圍,才可稱得上是具有「三從四德」,
這群「職業婦女」或「宗教信徒」,顯然已經有違他們理想、信念的領域,
從此姑婆們便被列入了「不可觀」之類,還更加誇大了她們的缺點,
甚至將之與道教觀念中的「三刑六害」相提並論,可說是跳到黃河也洗不清了。
身為女人身份的「三姑六婆」,卻反而受制於傳統的男尊女卑觀念,
故「三姑六婆」,成為一種習用的成語,專門指一些多口多舌,以挑撥離間、貪佔便宜為能事的婦女了
而其負面的評語早在宋時已約見端倪。
北宋李元弼指出勿使尼姑登堂入室,即使是為婦女接生的穩婆,也不能讓其逗留在家中太久。
但其時仍沒有明確地道出為何。
至南宋初年,一些文人開始批評「三姑六婆」這些婦人經常順手牽羊,哄騙欺瞞,並引誘居家婦女為「不美之事」,應不讓其入內。
元代以降,文人對「三姑六婆」的看法,均不離於此,漸漸定型,對她們的印象,幾乎離不開「貪」字。
元人陶宗儀指出:「……蓋與三刑六害同也。人家有一于此,而不致奸盜著,幾希矣。若能謹而遠之,如避蛇蠍,庶乎淨宅之法。」
 
及至明,姑婆的形象越演低下和粗俗,帶有相當濃厚的貶抑與歧視的意味。
她們的惡劣形象大量出現在筆記、小說中,對她們的批評隨處可見,
所謂「三姑六婆,閏中之賊」,她們的形象已定形為利口、貪財與淫媒。
故此,亦造成今日對這詞的籠統理解。
明人凌濛初亦曾指出:
「三姑六婆,最是人家不可與他往來出入。
蓋是此輩功夫又閒,心計又巧,亦且走過千家萬戶,見識又多,路數又熟,
不要說那些不正氣的婦女,十個著了九個兒,
就是一些針縫也沒有的,他會千方百計弄出機關,
智賽良、平,辨同何、賈,無事誘出有事來。」
(《初刻拍案驚奇.卷六》)

刻板形象
在中國古典文學裏,「三姑六婆」是出現頻繁的一群,
她們通常扮演配角,有時僅是串場跑跑龍套,
但有時卻往往是穿針引線的靈魂人物,但都不難發現她們的共性。
貪財好利
由於「三姑六婆」本身靠著化緣求施、經濟營生,汲汲於生計,與錢財脫離不了關係,
加上慣用欺哄詐騙的小伎倆,道德人格上的缺憾,幾乎所在可見。
在《金瓶梅》中假借佛法斂財的薛姑子,也是箇中翹楚,
能利用每個人的弱點,加以敲詐,中飽私囊,
無怪王婆會自誇地說:
「這刷子(註:刷子,指浪子)踅的緊,你看我著些甜糖,抹在這廝鼻子上,叫他舔不著。
那斯全討縣裡人便益,且叫他來老娘手裡納些販鈔,撰他幾貫風流錢使。」
(《金瓶梅》第二回)
能言善道
「三姑六婆」均是一些中、老年的婦人,具有豐富的社會歷練,
故往往表現出老成精明的世故與圓滑,能運用其三寸不爛之舌,為人籌謀策劃,更為自己賺進大筆銀兩。
如《金瓶梅》中的王婆,書中就曾這樣形容她的口才:
「開言欺陸賈,出口勝隨何。
只憑說六國唇鎗,全杖話三齊舌戰。
隻鸞孤鳳,霎時間交仗成雙;
寡婦鰥男,一席話搬唆擺對。
解使三里門內女,遮麼九皈殿中仙。
玉黃殿上,恃香金童,把臂拖來;
王母宮中,傳言玉女,攔腰抱住。略施奸計,
使阿羅漢抱住比丘尼;
纔用機關,教李天王摟定鬼子母。
甜言說誘,男如封涉也生心;
軟語調和,女似麻姑須亂性。
藏頭露尾,攛掇淑女害相思;
送暖偷寒,調弄嫦娥偷漢。
這婆子,端的慣調風月巧排,常在公門操鬥毆。」
(《金瓶梅詞話》第二回
哄騙欺瞞
「三姑六婆」常予人哄騙欺瞞,信口雌黃的形象,原因在於她們貪財好利,如蠅逐臭,一旦拿到別人的錢便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連哄帶騙為他人撮合,
如在《驚世通言.卷十六》中的張員外,他已年近六旬,但仍想窺覬一個人材出眾、門當戶對的少妻,
而張媒、李媒為了賺他幾貫謝媒錢,竟昧著良心瞞去他二十歲,可憐那嬌嫩欲滴的小夫人
 
反映的兩性關係
明代以降,文人對三姑六婆的描寫呈現出淫、盜、貪等形象,
在另一方面亦反映出當時社會上的理想女性形象。
因為姑婆的活動不合乎,甚或破壞了時人對女性的形象,以至於士大夫要致力禁絕。
那究竟當時理想的男女關係是怎樣呢?
 
男外女內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理想的兩想關係該是男女有別,男女該處處防閑。
時人禁止婦女出閏房,認為女子必須在家裏.不可外出,若然出來露頭臉,必然招惹淫覓之事。
故婦女要避免登山謁廟、燒香、看戲、出遊、燕會等活動,以避免任何違禮之事的發生。
相反,這群「三姑六婆」正正違背了傳統社會中,理想的兩性關係──男外女內。
她們時穿門入戶,在「外」做起賣買、游說之事而營生,
當然也就顧不得古代婦女必須深居簡出的矜持,時常必須在外拋頭露面,
這對於極力禁止婦女出外的社會不容,故時人對「三姑六婆」亦極盡貶抑之能事。

男女有別
「三姑六婆」這群人混跡市井,毫無男女之防,並誘引居家婦人違反此道,
如《醒世恒言.卷三》中的莘瑤琴死也不肯接客時,
虔婆劉四媽便鼓動其三寸不燦之舌,抓住莘瑤琴從良的心理,
什麼「真從良」、「假從良」、「樂從良」、「苦從良」地說一大通,讓莘瑤琴甘心樂意地去接客。
這都為時人所不容,故對其極盡貶抑之能事。
又如,尼姑在庵中接見香客,出外化緣,種種拋頭露臉的行為,與禮教悖離,違背傳統的社會規範。
故此,時人對她們的描寫繪影繪聲,視寺廟、尼庵為淫亂之媒介場所。
另外,由於男女有別、「匪媒不得」的封建婚姻禮制,
人們不得不依靠這些媒婆為他們說媒,亦反映當時的兩性關係
人事防閑
在古代,婦女們許多日常生活所需用品,常需要藉由牙婆、媒婆等,不定期的供應,而這些需求,都可說是其得以生存之條件。
可見當時男女防閑森嚴,婦女在此環境中,往往被認為需留在閏房中,社交受到重重限制。
而具女性身分的姑婆,在當時的封建社會中,確實有相當大的便利性,能方便出入於閨閣門禁,直接與千金閨女們打交道。

結語
「三姑六婆」的形象多偏向負面,就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很令人討厭。
這似乎很容易讓人發生錯覺,以為因其從中作祟,奸拐偷盜、悖理犯義的事才會發生。
如在明、清小說中,「三姑六婆」往往被稱為「牽頭」、「馬伯六」
(註:牽頭,指拉攏男女雙方搞不正常關係之人)、「馬伯六」
(註:馬伯六,屬於勾搭男女成姦的一種惡稱)。

但,其實「三姑六婆」就是在這種禮教森嚴的環境下產生,
為著「三從四德」的婦女不能為的,做著常人不敢為的,
即使她們在性格和行事上存在著許多明顯的缺點,
如為了貪財圖利,不惜欺拐誘騙等,但她們卻是社會必需的。
而且自唐代以來,法律已明文規定媒婆的行業是婚姻成立的條件之一,
當然就不可能皆如小說中刻意醜化的「淫媒」,且尼姑、道姑中也盡有修行的學道之人。
不過,儘管那些負面的評述不能完全代表當時社會的實際情況,
但在作者們有意無意的塑造下,卻似乎成了姑婆們普遍的藝術形象了

無論如何,「三姑六婆」的具體內容在今人心中已然模糊,
但「三姑六婆」仍是出現相當頻繁的族群,
她們仍存在於現今開放的社會和古代傳統封建的社會,只是,意思不再一樣罷了。

三教九流與五花八門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的文字意蘊深長。
然而不知何故,一些原本沒有貶義的由文字組合而成的成語,卻在不知不覺之中變成了貶義成語,並常常被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例如“三教九流”與“五花八門”這兩個成語,就遭遇到了淪為貶義的命運。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通常把“三教九流”與地痞流氓、狐朋狗黨等不受歡迎的人物相提並論,而“五花八門
”又通常與社會閒雜、雞鳴狗盜等讓人厭煩的人事混為一談。

換言之,“三教九流”與“五花八門
”這兩個成語,好像從來都不是什麼好東西。

然而,歷史告訴我們,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意蘊深長的文字生涯中,
形成于春秋時代的“三教九流”與“五花八門
”這兩個成語,
原本並沒有任何貶義之意,至少在唐朝以前應該是“清白”的。


三教九流
”:
三教
”指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
”:指
儒家思想者流、道家思想者流、陰陽家思想者流、
法家思想者流、名家思想者流、墨家思想者流、
縱橫家思想者流、雜家思想者流、農家思想者流。

九流
”事實上也就是泛指九種思想學說流派,也就是春秋時期“諸子百家”文化鼎盛時代的產物。
由此看來,“三教九流”這個成語原意是指三種教派和九種文化思想流派,並無任何貶義。


五花八門
”:
是古人用五種花名和八個文字來對從事不同謀生職業者的比喻。

五花
”:
金菊花——比喻專門從事賣茶為生的女人、
木棉花——比喻遊走四方為人治病的郎中、
水仙花——比喻在酒樓賣唱為生的歌女、
火辣花——比喻在街頭玩雜耍技藝為生的人、
土中花——比喻賣苦力為生的挑夫。

八門
”:
一門巾——指算命占卦之人、
二門皮——指賣草藥之人、
三門彩——指變戲法之人、
四門挂——指江湖賣藝之人、
五門平——指評彈說書之人、
六門團——指街頭賣唱之人、
七門調——指搭棚扎紙之人、
八門聊——指高臺唱戲之人。
由此看來,“五花八門”這個成語泛指十三種職業,並不含有貶義。


據說,形成于春秋時代的“三教九流”與“五花八門
”這兩個成語,
後延用到了漢代,都沒有被賦予貶義之意。

不過,到了唐朝,在唐人撰寫的《春秋榖粱序》中,
就把“九流
”與“異端”進行了並列,
再加上當時佛教與道教的迷信日盛,
後人就開始把“三教九流
”用來形容社會上形形色色、各行各業的人物,
並與“五花八門
”這個成語聯絡在了一起使用,
有時還將“三教九流”與“五花八門
”應用到了帶有貶義的對聯之中。

從此,“三教九流”與“五花八門”這兩個成語就被賦予了完全的貶義色彩,而且延用至今。

當然,筆者並無意為“三教九流”與“五花八門
”這兩個成語“鳴冤叫屈”,更無法為它們“平反昭雪”,
只是在無聊之餘借此文閒侃閒侃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意蘊深長的文字而已,就權當是筆者還沒有從文化和文字中“數典忘宗”吧。
http://big5.southcn.com/gate/big5/bbs.southcn.com/thread-405613-1-1.html

九流十家一稱出自班固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序》,
東周時期諸子百家的具代表性的十家,
即是
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當中小說家不入流。
「九流十家」的「九流」與與「
三教九流」的「九流」不同。
其他:醫家 | 方技家 | 兵家 
諸子百家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9%9D%E6%B5%81%E5%8D%81%E5%AE%B6

在古代中國,尤其在春秋戰國時代,小說家為諸子百家中的其中一家,

據班固所著《漢書.藝文志》曰:「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意即小說家所做的事以記錄民間街談巷語,並呈報上級等為主,然而小說家雖然自成一家,但被視為不入流者,故有「九流十家」之說。

古中國小說家所著之書,今多已亡佚,故其學說,已難考查。
班固寫《漢書.藝文志》時,撮了今已亡佚的古書《七略》所錄,將十五本著作編入「小說家」的名下,並以自己的理解作註解。

分別是:
書名:
《伊尹說》 《鬻子說》 《周考》 《青史子》《師曠》《務成子》 《宋子》 《天乙》 《黃帝說》《封禪方說》 《待詔臣饒心術》《待詔臣安成未央術》 《臣壽周紀》《虞初周說》 《百家》


根據上述,列為小說家的作品十五家,共有一千三百八十篇章的著作。
 
“九流十家”是劉向、劉歆父子的劃分方法。
分別是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
 
“九流十家”其實到漢朝時才有比較明確的定義,
簡單的說,他們都是在春秋戰國時代,百家思想爭嗚時所留下來較大的門派,而這些門派的爭鬥,往往影響一個朝代的政治思想,
例如由法家一手扶持的秦朝、東漢由儒家治世、西漢將近七十餘年的黃老治術,則源自道家。
“從戰國以降,更是雜引陰陽、儒道合流、外儒內法,各家相互結盟對抗時有所聞,交錯盤節的關係更是一本爛帳。

又找了一下,這個比較全和正規些:

三教九流與五花八門一、三教指儒、佛、道三教。見三教條。
九流指先秦至漢初的九大學術流派。見九流條。

三教九流指各種學術流派。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一個通徹三教九流,一個曉盡描鸞刺繡。後亦用於指社會上各種行業或各色人物。

鏡花緣˙第九十九回:細細看去,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一不有。亦作九流三教。

資料來源:教育部國語辭典 http://140.111.1.22/mandr/clc/dict/GetContent.cgi?Database=dict&DocNum=137564&GraphicWord=yes&QueryString=九流

二、
“三教九流”是人們經常遇到的詞語,但對其所包含的內容能完整表達出來的卻不多。
所謂“三教九流”,是指舊中國對人的地位和職業劃分的等級。

根據相關資料解釋,其具體內容爲: 三教:指儒教、道教和佛教。

《北史·周高祖記》載:周武帝建德二年“十二月癸巳,集群官及沙門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釋三教先後。以儒教爲先,道教次之,佛教爲後”。

九流: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九流按傳統分法又可分爲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

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閣老六宰相,七進(進士)八舉(舉人)九解元。

中九流:一流秀才二流醫,三流丹青(畫家)四流皮(皮影),五流彈唱六流金(蔔卦算命),七僧八道九棋琴。

下九流:一流高臺二流吹,三流馬戲四流推,五流池子六搓背,七修八配九娼妓。

資料來源:http://66.102.11.104/search?q=cache:KpV24BAq6ewJ:www.yss-nsh.org.cn/yqyd/sjjl.htm+%E4%B8%8A%E4%B9%9D%E6%B5%81+%E4%B8%8B%E4%B9%9D%E6%B5%81&hl=zh-TW&ie=UTF-8

三、
“三教九流”一般都理解爲古代職業的名稱,並認爲這是泛指舊時下層社會闖蕩江湖從事各種行業的人。
古代白話小說中的“三教九流”,往往含有貶義。
“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

“九流”,指先秦的九個學術流派,見於《漢書·藝文志》。

這九個學派是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九流”分爲“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上九流”是:帝王、聖賢、隱士、童仙、文人、武士、農、工、商。

“中九流”是:舉子、醫生、相命、丹青(賣畫人)、書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是:師爺、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時妖(拐騙及巫婆)、盜、竊、娼。

資料來源:http://www.chedan.com/ShowArticle.asp?ArticleID=32

(佛光教科書)第十冊宗教概說(1-20) 第十五課  佛教對三教九流的看法

儒、釋、道並稱為三教的說法,由來已久。
釋教即指佛教,為釋迦牟尼佛的教法。
儒教其實即指孔、孟重倫理、禮治等儒家的教化而言。
道教則是以貴生為主旨,含括以丹鼎、齋醮、符籙、積善、經戒為道法的各道派之教。

儒、道屬於中國本土文化,佛教則傳自印度,因此,三教不論在教義思想或信仰儀禮方面,多有差異。
但是,三教在中國流傳的過程中,由於相互影響,繼而產生三教合流之說。

九流之說根據《漢書?藝文志》所記載
一曰儒家流、二曰道家流、三曰墨家流、四曰法家流、五曰名家流、六曰陰陽家流、七曰縱橫家流、八曰雜家流、九曰農家流。

是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中重要的學說流派。

九流各有所長。

儒家的孔孟中心思想著重於「仁」,強調三綱五常,四維八德,學習六藝,堪稱為知識分子。

老莊道家之學,「以道為理,以德為體,以常為宗,以無為本,充其極致,乃至於無所不為」。
老子力主返璞歸真,順乎自然。

墨家的創始人為墨翟,主張「兼相愛,交相利」,以自苦利人為神聖,重視勇士的精神,即令赴湯蹈火,在所不惜,末流遂演變為遊俠幫派。

法家主張積極變法以富國強兵,通過嚴刑峻法使萬民承順。
李悝、商鞅、慎到、申不害、韓非皆為其中翹楚,
此家學說對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但由於嚴苛的暴政也引起人民強烈的反彈。

名家是專研「名實」關係的學術派別,
偏好辯說理論,對邏輯學的思惟方式饒有貢獻,惠施、公孫龍等專研解析名相,不過其中含有混淆辯證的矛盾觀念。

陰陽家以土、木、金、火、水五行相勝之理來解釋朝代興衰,預言未來變化,
創始人鄒衍提出「五德終始」之說,雖然引起爭霸天下的諸侯好奇,但是最終成為讖緯迷信。

縱橫家有如現代的外交專家,當時遊說於戰國諸侯之間的蘇秦和張儀,採取的「合縱對抗」及「連橫和解」政策,即大大影響戰國七雄與秦始皇的決策。

雜家試圖「兼儒、墨,合名、法」,綜合諸家思想而理出一套治國方術,以秦朝呂不韋為代表人。

農家為農業生產技術專家,致力於「播百穀,勤農桑,以足衣足食」。
創始人許行還倡導「君臣並耕」。

九流各具特色,皆因當時社會所需而衍生,
然因時代的變遷,至今除儒、道二家仍然屹立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前列外,其餘大多於春秋戰國時代後就漸漸沒落了。

但是,若以現代觀點來看「三教九流」,發現它們仍舊融於社會的各個領域
,如:教育學說、法律典制、政治理論、外交公關、邏輯演算、民俗節慶、幫派教會、卜卦算命、心理諮商、農業知識等各行各業中。

先秦的「九流」對中國社會的發展,的確有著啟髮帶動的貢獻,它匯集先民智慧經驗的大成,是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

儒、釋、道三教歷經時代文化的融會後,修行的立論,濟世的宗旨,難免會有相互比附之處。
比如:
儒說「正心」,釋說「明心」,道說「煉心」;
儒以「治世」,釋以「治心」,道以「治身」;
儒近「人道」,釋近「佛道」,道近「天道」;

儒曰「獨善其身,兼濟天下」,
佛曰「上求菩提,下化眾生」,
道曰「清淨守心,無為而治」等。

不過,仔細的探本溯源,三教說理的淺深,陳義的歸趣,還是迥然不同。
儒教說:「未知生,焉知死。」
舉凡有關宇宙來源、神秘現象、生死問題皆置之不理,一切順天由命。

道教則以「一氣化三清」的理念,將宇宙的生成與神仙思想結合,並認為天地萬物皆由三清尊神所化,這是唯物思想的體現。

佛教則揭櫫「緣起性空」之理,以解答宇宙成、住、壞、空的因緣觀,並以善惡因果、三界輪迴的學說,打破人們對生死的迷惑。
佛教的教義圓融無礙,使佛教能躋身於儒道九流之中,而能久遠流傳。

現今的「三教九流」已脫胎換骨融入社會上的各種行業中,形成嶄新的風貌。
更由於科技文明的日新月異,新的行業不斷的出現,已非昔日的三百六十五行可以涵蓋得盡。

新的行業無奇不有,然好壞、正邪雜然紛陳,
因此,應以佛教的正見、正命來辨別正邪,只要合乎因果業報、五戒十善等清淨律儀,能自我要求、自我淨化及發起自利利他的菩薩心腸,
則傳統的「三教九流」,現代的「百家爭鳴」,都能在善美戒法的規範之下,使社會更祥和安定,世界更趨於清淨美好。


“三教九流”一般都理解為古代職業的名稱,並認為這是泛指舊時下層社會闖蕩江湖從事各種行業的人。
古代白話小說中的“三教九流”,往往含有貶義。

其實,“三教九流”的本意,是指三種宗教和九種學術流派。

關於“三教”,據記載此說起於三國時代。
吳國的孫權和上書令闞澤談話中所提到的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指先秦的九個學術流派,見於《漢書·藝文志》。
這九個學派是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優缺點】

諸子各有優缺點,且縱橫歷史千餘年,實不該一言以蔽之。

《論諸子》——諸葛亮(節錄)
老子長於養性,不可以臨危難。商鞅長於理法,不可以從教化。蘇張長於馳辭,不可以結盟誓。
(以上分別為道、法、縱橫家之優缺。)

現簡介如下
一、儒家:
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張德治和仁政。

是中國封建文化的主體,推崇孔子學說,影響最為深遠。
自漢至“五四運動”前,一直在中國思想界佔重要地位。孟子、董仲舒適是著名的代表人物。

《漢書》: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司。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

這指明儒家出於司徒之官司總結的言論,古代司徒之官是掌管教化的,相當於現代教育部門的領導。
儒家怎樣來明教化呢?
主要是“順陰陽”,即按客觀規律,立出分陰分陽的標準,辨識、處理事物,這個標準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度,這個標準是客觀的,不能隨任何人的主觀意志而改變的,如有事物的本質、特點等。
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完整資料來源: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8/200701/14264.html

二、道家:
以先秦老子的“道”的學說為中心的學術流派。

以老子和莊子的自然天道觀為主,強調人在行為思想上應“修心練性,抱元守一。”
效法“道”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
《漢書》說:“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曆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

這就是說,道家出於史官,相當於管理國家歷史檔案的官員。
他從歷史上得出一套處理事物的方法,主要分秉要、執本、清虛自守、卑弱自持四個方面。

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被稱為“道德家”。
老子哲學思想是客觀唯心主義,但它的“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的思想,具有樸素辯證法的思想。漢代道教尊奉老子為道教的始祖,但老子的學說實非宗教。

三、陰陽家:戰國時提倡陰陽五行之說的一個學派,代表人物是齊國的鄒衍,
主張陰陽五行之說,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受金、木、水、火、土五種力量的生、克、制、化的支配。
《漢書》說:“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陰陽家是研究天文,律曆的一派。為易學的理論依據提供了豐富資料。

但《漢書》也提出:“及拘者為之,則牽於禁忌,泥於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

如果把計算天文、氣象的甲子數,用於推算人事的禍福窮通,這就是殺雞用牛刀了,背離了學術的研究原則。
陰陽五行之說對辯證法的發展很有借鑒與可取之處。

四、法家:
戰國時主張法治的重要學派。源於春秋時的管仲、子產,代表人物是戰國時的商鞅、申不害,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主張厲行嚴刑峻法,監察官吏職守,建立官僚制度。
提倡耕戰政策、以農致富、以戰求強。
《漢書》說:“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易曰:先王以明罰布法”。

理官是判案執法的官員,
包括了公儉法等機構,提倡賞罰分明,來輔助國家政策法令的推行。
“明罰飾法”一語,出自《周易•噬嗑》一卦。
即言要賞罰分明,以正整頓法律的正確貫徹和執行。

韓非子說:法當“一而固”,這就是說,法必須有統一的、固定的標準,若違背了這個標準,法必大亂。
法不能循情,否則就會發生偏向,如無限上綱,或大事化了。


需要注意的事,司馬氏父子論“六家”,
主要不是針對先秦時期有學術師承的學派,
他們所說“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
是討論六個對於“治”有重要影響的思想理論、學術宗派,
沒有談及縱橫等與“治”關係不大的學說
(《論六家要旨》可能有所承于《尹文子•大道上》)。 
 

五、名家:是戰國時的學派,一名“辯者”,實是古代的邏輯學。代表人物公孫龍。
重視討論“名”(概念)和“實”(內涵)關係的問題、以及研究思想方法。

《漢書》說:“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

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禮官是掌管國家制度的官員,空虛部門涉及上下官員、職員的名分、權力和職責,所以提倡名實要統一,要有這個名分,才能有這個權力和職責。

反之,如有職無權、尸位素餐,或超載職責,都是名分不正。
由於這樣,所以古代在政治生活中,經常有類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事件發生,這就在一定條件下名可勝實的例子。

六、墨家:是戰國時的學派,提倡“非攻(反對非正義的戰爭)”、“節用”、“節葬”等。創始人是墨翟。
墨家思想共有十項主張: “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節葬”、“節用”、“非樂”“非命”。

 其中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基本點。至於兼愛、尚賢,則與《周易•同人》一卦主張大公至正,與天下之人同心同德的宗旨相類同。

《漢書》說:
“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官。
茅屋采椽,是以貴檢;
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
選士大射,是以尚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
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
以孝理天下,是以上同。”

墨家主張維護勞動者的生存權,保護財產的私有權利,反對貴族專權,提出“尚賢”,選任賢人治理國家。

七、縱橫家:戰國時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策士中有“合縱派”和“連橫派”。
代表人物蘇秦(主張“合縱”,即六國團結抗秦)、張儀(主張“連橫”,即瓦解六國的團結,使之分別奉事秦國)。這兩類策士統稱“縱橫家”。
擅長外交辭令,專向諸侯論述當時局勢的分合利害,以求取得權位富貴。

《漢書》說:“縱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孔子曰:誦詩三百,使于四方,雖多,亦奚以為!”

又曰:“使乎!使乎!言其當權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辭。”

行人類似現代的外交官或公關人員,所以要從各國詩歌中瞭解其政治主張、風土人情。
而且要具有雄辯的口才,要能權衡事實作出合適的對策,才能在外交上取得勝利。
如古代雄辯的外交家蘇秦、張儀、唐順、諸葛亮等都是如此,在動之以利害方面,具有說服對方的巨大魅力。

八、雜家:
戰國至秦漢間雜揉各學派思想的一部分學者,他們的特點是“兼儒墨,和名法”。
這是博采各派思想的綜合學派,相容儒家、墨家、名家、法家的思想,以求中和。代表著作為《呂氏春秋》、《淮南子》。

《漢書》說:“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制之無不貫。”

雜家出於諫議之官,類似參政、議政的職能。
從各個不同角度,向國家提出多種方案或辦法以供選擇,並可指出時弊,獻計獻策。
所以雜家的思想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論證,不拘於一種說法。
 
九、農家:
戰國時反映農業生產和農民思想的學術流派。

以君與民共耕食為宗旨 實際是以不要有王 有領導之人即可

“五花八門”有時候也解釋爲古代戰術中的陣勢:“五花”是五行陣;“八門”則是“八門陣”。

春秋戰國時期,許多戰略家都懂得使用這種五行陣。
五行系指金、木、水、火、土。
古人認爲,構成各種物質的種種元素即是五行。
加之五行又代表紅、黃、藍、白、黑五種色素,它們混合在一起還可變成多種顔色,能夠使人眼花繚亂。

八門陣也稱八卦陣,這個陣勢,原來是按照八卦的次第列爲陣勢的。

但是,八八可變成六十四卦,常使對方軍隊陷入迷離莫測之中。
相傳,春秋時期的孫武、孫臏最早運用八門陣。
後來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又將八門陣改變成爲“八陣圖


森蘭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0/3/19 上午 01:47:12
lisav
美女呀,離線,留言給我吧!
頭銜:北韓解放軍
等級:蝙蝠俠
文章:787
積分:9006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0年10月18日
2
 用支付寶給lisav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1/6/1 上午 04:37:28
ppo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李小龍唯一傳人
等級:版主
文章:2045
積分:21864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10月9日
3
 用支付寶給ppo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4/4/3 上午 10:16:06
ppo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李小龍唯一傳人
等級:版主
文章:2045
積分:21864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10月9日
4
 用支付寶給ppo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6/8/18 上午 03:49:22

 4   4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25000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