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 【轉貼】日本人對清朝的觀點

您是本帖的第 5608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日本人對清朝的觀點
ppo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李小龍唯一傳人
等級:版主
文章:2045
積分:21864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10月9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ppo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日本人對清朝的觀點


 當年曾經日本有一個地方叫長崎﹐是個很有名的港口。當時德川幕府封閉整個日本國境﹐長崎是唯一對外開放的一個港口﹐很多清朝的商人就在那登岸﹐跟日本人有生意往來。於是長崎的地方長官宗川宗英﹐就派一堆人去跟這些清朝來的商人﹐跟他們做調查。關於清朝上上下下﹐所有老百姓生活的全方面的資料記錄下來﹐然後還找畫工去跟這樣清朝的人聊天﹐去讓他們描述他們的生活環境﹐生活上的各種器具﹐然後把它們一一畫下來。從這些畫的記錄﹐看得到日本人蒐集情報的那種興趣跟耐心和細致。為什麼要蒐集這些東西呢﹖日本人就主要就是為了要了解﹐因為他們封閉了海域﹐但是他們還是很快希望了解現在中國到底是怎麼回事。但是你也可以把它看成戰爭的或者國防用的戰略用的情報的意義。

這裏面連洗臉都有記錄﹐記錄當時清朝人洗臉﹐男女均在洗臉前先卷起袖子﹐以防弄濕衣服﹐不向前後濺水。然後裏面又說到﹐吃飯的時候要充分注意﹐不要弄臟衣服﹐路上步行的時候﹐也要小心﹐不要沾到泥土。活動的時候需要脫去上衣﹐只穿小衣﹐系緊腰帶﹐以便於行動最為重要。這記錄的真是夠仔細的。


從書的內容看日本人的心態還不是這本書裏面顯示出日本人對中國有多了解﹐而是看這書的序言﹐就是當年1799年這本書出版的時候﹐那些日本的官員給這本書作序的時候﹐裏面顯示出來一種心態﹐比如這一段﹐這裏面有一個幕府裏面的一個大老級的人物﹐他是日本作家﹐他寫到﹐我們看這本書﹐看這些清朝來的商人﹐看他們﹐紮著個辮子﹐穿的衣服呢﹐都是蠻夷的服裝﹐這是滿洲人的服裝。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得出來﹐今天的中國﹐就當時日本人心目中的中國﹐已經是個蠻夷征服的國家了。而中國最偉大的時代﹐是從三代開始﹐漢唐宋明﹐這些時代所有最美好的東西﹐都被我們日本人學過來了。而今天﹐我們把這些中華文明的正統﹐完全保留在日本﹐大家奉行的很好。

反觀中國﹐卻已經成了一堆蠻夷了﹐這就是一個重點﹐很多歷史學家最近研究﹐原來在德川幕府時期﹐當時很多日本人有已經有這個想法﹐就是中華文明﹐在中華大地上面已經斷了﹐已經喪失了﹐自從明朝滅亡就已經沒有了。現在華夏文化的正統反而在日本﹐是留在日本了。就從這時候開始﹐日本對中國的看法有一個微妙的變化﹐他過去是很崇拜中華﹐但他崇拜的是中華文化﹐而今天這個文化正統已經到了他們那兒去了。所以今天的﹐就是當時的清朝反而已經成了一堆蠻夷﹐那當然他們有看不起中國的本錢了﹐不是嗎﹖


──《鳳凰衛視》


下面看幾段《清俗紀聞》裏日本人的原文﹕


夫海西之國﹐唐虞三代亡論也﹐降為漢﹑為唐﹐其制度文為之隆尚﹐有所超軼乎萬國而四方取則焉。今也﹐先王禮文冠裳之風悉就掃蕩﹐辮發腥膻之俗﹐已極淪溺﹐則彼之土風俗尚真之不問可也。


我東方古昔盛時﹐聘唐之舶留學之員傳乎彼而存乎此者﹐乃皆三代聖王之禮樂。則今日民間通行禮俗有不與彼變於夷者同也。

北京﹑盛京之間民俗名物﹐其為滿也純矣。西南方或大滿而小漢矣。其小滿而大漢可以觀唐宋遣風者﹐獨有閩浙而已。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9/10/3 上午 06:15:28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意淨言靈
等級:版主
文章:12866
積分:126031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2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不只是日本,連當時中國週遭的藩屬國如朝鮮越南等都有相同的看法:

自明王朝滅亡,朝鮮和越南同時認為滿洲人不過夷狄之輩,中國在中國故土已經消滅,滿洲人所篡奪的只是中國的軀殼,只能算是假中國。中國的靈魂,即真中國,已轉移到朝鮮和越南的國土──朝鮮人堅持他們是正統的中國,越南人也堅持他們是正統的中國。那就是說,中國已變成了夷狄,朝鮮、越南才是中國。兩國對滿洲人的清王朝,在武力上雖然不能不低頭,但從心眼裡卻十分的瞧它不起。這種心理持續約一百餘年,直到十八世紀結束時,才逐漸把清王朝跟中國合而為一。


六字名號隨口出,佛光一路伴君行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9/10/3 上午 02:06:43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意淨言靈
等級:版主
文章:12866
積分:126031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3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
江戶幕府與清朝都不想與對方有外交關係..可參見下列資料
出處_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 第十九卷》
日本與大清雙法一直迴避官方接觸..因此有說法是以下事件是施琅想效法鄭芝龍發展自己的海商勢力的緣故..也就是說繼續實施禁海遷界的話..施琅就有搞頭..
不過康熙廿四年(1685年)即發布《展海令》開放貿易-其後雖縮收南洋貿易但始終開放日本貿易,展海令是否針對施琅野心而發?這有學術爭議..但康熙、雍正二朝都曾派遣密使暗訪日本、希望擴展貿易倒是事實_有機會再介紹這段歷史公案_當然日本人是不會領情的..才不理汝等蠻夷咧!!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六字名號隨口出,佛光一路伴君行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2/6/28 上午 09:58:42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意淨言靈
等級:版主
文章:12866
積分:126031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4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日本眼裏的清朝,與明粉清粉想的都不一樣,顛覆了傳統認知
作為東亞文明的核心,中華文明深刻影響著日本、朝鮮、越南、琉球四國,進而形成了「漢字文化圈」。在中華文化的影響之下,漢字文化圈裏的國家很早就形成了一致的「華夷」標準,即仰慕華夏、鄙視蠻夷。

被視為「胡虜」的清朝入住中原之後,日本等國對華態度急遽轉變,開始蔑視清朝版的中國,認為自己才是中華正宗傳承,比如日本對清朝使者稱「中原,天子國;彼虜,小醜也」;19世紀鴉片戰爭戰敗,日本蔑視清朝,甲午戰爭失敗之後,更是瞧不起清朝了。

然而,在17世紀清朝崛起之初,和19世紀清朝接連戰敗,日本這麼看待清朝可以理解,但到了18世紀,清朝統治日固,甚至出現了「康乾盛世」,那麼此時的日本又如何看待清朝呢?答案非常矛盾,與明粉清粉想的都不一樣,也與多數中國人想的不一樣,顛覆了傳統認知。


17世紀,德川幕府掌權之後,為了穩固統治,日本實行了嚴格的「閉關鎖國」政策。但與清朝閉關鎖國不同的是,日本鎖國並不與世隔絕,而是留了一扇窗口,用以了解清朝,這就是日本的「風說書製度」,即建立專門機構,培養專門情報人員,詳細詢問來日本貿易清朝商人(包括歐洲商人),記錄問答甚至配以繪畫,最後編輯成冊,報告給德川幕府領導。日本近現代情報系統為何那麼發達?其實就與日本歷史悠久的風說書製度密切相關。

在這些風說書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成書於18世紀的《清俗紀聞》,其中就有不少日本對18世紀中國的看法。

需要註意的是,日本風說書製度,並不意味日本獲得消息非常落伍,或消息不夠全面。《華夷變態》是日本一本風說書,是1644-1724年風聞的合編,其中序文中提到「崇禎登天,弘光陷虜,唐、魯才保南隅,而韃虜橫行中原,是華變於夷之態也」,可見日本基本及時掌握了當時中國局勢,並認為中華文明已變成「蠻夷」。

《清俗紀聞》成書於1799年,日本情報部門為了給德川幕府領導提供清朝信息,耗時一年多做出的一本清朝全面調查輯要,古今都非常受歡迎,在1989年時已經再版9次。這本書是通過詢問清朝商人的所得見聞,主要局限於乾隆(見下圖,油畫)時代的江蘇、浙江、福建一帶的社會見聞。

此書開頭曰:「古來清國東西風異, 南北俗殊,切不可誤認為此書所載乃清國普遍之風俗。今至崎陽之清人多來自江南、浙江,故宜知此書所錄多為江南、浙江之風俗。」可見,日本對中國認識非常深刻,研究的非常透徹,令人不寒而栗,這是後話暫且不談。

風說書的內容,相對比較客觀,但序言卻能表達一定情緒,只不過日本對清朝的情緒卻極為復雜矛盾。《清俗紀聞》序言中,有一個叫林衡日本大學頭(相當於國子監祭酒)在序文一中,先是表達了對清朝的蔑視,卻又描述了日本對清朝的羨慕。

今也,先王禮文冠裳之風悉就掃蕩,辮發腥膻之俗,已極淪溺,則彼之土風俗尚真之不問可也。而子信之有斯撰,自有不得已者也。

清朝實行剃發易服,讓中國失去了先王衣冠,如今是「辮發腥膻之俗」(《清俗紀聞》中的清人辮子,見下圖),顯示出林衡對清朝的蔑視。但接著林衡又指出一點,卻讓人詫異,日本對清朝江浙福建一帶還是很羨慕的。

余觀今之右族達官貴遊子弟,或輕佻豪侈是習,而遠物珍玩是貴。一物之巧,寄賞吳舶;一事之奇,擬模清人,而自詫以為雅尚韻事。竊恐是書一出,或致好奇之癖滋甚,輕佻之弊益長。

日本不少達官子弟,以清朝事物為貴,甚至「擬模清人」,反映出當時日本很多貴族子弟對清朝還是很仰慕的態度。林衡的意思是,不能讓這種喜好滋長,勸誡年輕人不要染上情人習俗,所以林衡擔心,這本詳細記錄清朝風俗的書籍,一旦出現在大庭廣眾之下,反而助長貴族子弟學習清朝風俗。

這些日本達官子弟為何羨慕清朝?其實,準確的說不是整個清朝,而是江南地區,18世紀的清朝江南依然是日本羨慕與學習的榜樣。

《清俗紀聞》中福州夏日能買到冰,「暑期有販冰者。冰可用於冰冷魚類、鮮果等,或盛於盆中賞玩。此外,遠路運魚時可用冰防止損失,故販魚商人日購置冰一二百斤以保鮮魚。每斤冰價約三四文。」清朝乾隆年間,福州人過得雅尚殷實,很讓隔海的日本國民艷羨,卻讓德川幕府憂心忡忡。

除此之外,《清俗紀聞》裏記載當時三吳之地諸多官民生活實況,日常起居、年節習俗、禮儀往來、言行舉止,事無巨細,一一記敘,且附有大量插圖,包括屋舍、衣服、工具、器皿、玩物,以及當時中國人的生活場景,比18世紀日本而言,更會玩、更好玩、更富裕.......自然容易引起達官子弟的羨慕與模仿。

序文二的黑澤惟直,也談到了中國如今是「辮發腥膻」,但卻也指出三代聖王傳承下來的風俗,在中國如今並非蕩然無存,而是還存在部分,還值得日本學習。

又清商之來瓊浦者,多系三吳之人,則其所說,亦多三吳之風俗,乃六朝以來故家遺俗確守不變者,就斯編亦可見其仿佛也。我東方古昔盛時,聘唐之舶留學之員傳乎彼而存乎此者,則皆三代聖王之禮樂。則今日民間通行禮俗有不同於彼變於夷者同也。

簡單的說就是,江蘇、浙江、福建三吳之地的人們,至今還保留中華風俗,清朝並未全部化為「蠻夷」,並未全部變夏為夷,並認為中華與滿清不同,兩者應該區別對待。

序言三的中井曾弘言論與黑澤惟直差不多,認為江南一帶還是傳承了中華遺風,並未由夏化夷,所謂「北京、盛京之間民俗名物,其為滿也純矣。西南方或大滿而小漢矣。其小滿而大漢可以觀唐宋遺風者,獨有閩浙而已。」閩浙的小滿而大漢,其中大漢說的就是還保留傳統唐宋遺風。

可見,18世紀日本眼裏的清朝,既非徹底一無是處,也非全然美贊,而是一種比較矛盾的態度,承認三吳之地傳承中華遺風,又蔑視清朝「辮發腥膻」等,與我們多數中國人想的不一樣。總得來說,日本普遍的態度是區別對待中華與滿清,彼時承認推崇三吳之地的中華之風,貶低清朝的「辮發腥膻」。

六字名號隨口出,佛光一路伴君行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23/3/17 上午 08:18:36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意淨言靈
等級:版主
文章:12866
積分:126031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5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甲午戰爭之「驅逐韃虜 恢復中華」
1894年8月爆發日清甲午戰爭,日本提出尊華攘夷-「驅逐韃虜 恢復中華」的口號,試圖分裂滿漢。
日本人從來就不認為清朝代表「中華」,而更多日本人只是把滿人當做一個占據了中華的「胡虜」,藥店「樂善堂」首席間諜宗方小太郎甚至為進攻東北的日軍起草了一封檄書─「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傑」。

「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傑」

「先哲有言曰:‘有德受命,有功受賞。’又曰:‘唯命不於常,善者則得之,不善者則先哲有言曰失之。滿清氏元(原)塞外之一蠻族,既非受命之德,又無功於中國,乘朱明之衰運,暴力劫奪,偽定一時,機變百出,巧操天下。當時豪傑武力不敵,吞恨抱憤以至今日,蓋所謂人眾勝天者矣。今也天定勝人之時且至焉。

熟察滿清氏之近狀,入主暗弱,乘簾弄權,官吏鬻職,軍國瀆貨,治道衰頹,綱紀不振,其接外國也,不本公道而循私論,不憑信義而事詭騙,為內外遠邇所疾惡。

曩者,朝鮮數無禮於我,我往懲之,清氏拒以朝鮮為我之屬邦,不容他邦干預。

我國特以重鄰好而敬大國,是以不敢強爭焉,而質清氏,以其應代朝鮮納我之要求,則又左右其辭曰,朝鮮自一國,內治外交,吾不敢關[聞]。彼之推辭如此也。而彼又陰唆嗾朝鮮君臣,索所以苦我日本者施之。

昨東學黨之事,滿清氏實陰煽之而陽名鎮撫,破天津之約,派兵朝鮮,以遂其陰謀也。善鄰之道果安在耶?是白癡我也,是牛馬我也。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是我國之所以舍樽俎而執旗鼓,與貴國相周旋也。

抑貴國自古稱禮儀國,聖主明王世之繼出,一尊信義,重禮讓。今蔑視他邦,而徒自尊大,其悖德背義莫甚矣。

是以上天厭其德,下民倦其治,將卒離心,不肯致心,故出外之師,敗於牙山,殲於豐島,潰於平壤,溺於海洋。

每戰敗衄,取笑萬國。是蓋滿清氏之命運已盡,而天下與棄之因也。我日本應天從人,大兵長驅。以問罪於北京朝廷,將迫清主面縛乞降,盡納我要求,誓永不抗我而後休矣。

雖然,我國之所懲伐在滿清朝廷,不在貴國人民也;所願愛新覺羅氏,不及聳從士卒也。若謂不然,就貴國兵士來降者證之。

夫貴國民族之與我日本民族同種、同文、同倫理,有偕榮之誼,不有與仇之情也。切望爾等諒我徒之誠,絕猜疑之念,察天人之向背,而循天下之大勢,唱義中原,糾合壯徒,革命軍,以逐滿清氏於境外,起真豪傑於草莽而以托大業,然後革稗政,除民害,去虛文而從孔孟政教之旨,務核實而復三代帝王之治。我徒望之久矣。

幸得卿等之一唱,我徒應乞於宮〈而〉聚義。故船載糧食、兵器,約期赴肋。時不可失,機不復來。古人不言耶:天與不取,反受其咎。卿等速起。勿為明祖所笑!」

日軍在中國用漢文發布的所有公告,幾乎都在不斷強調自己的「解放者」形象,要漢族起來「驅逐韃虜 恢復中華」。

日本的“中華”意識宣傳,在當時和此後的中國是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日本官方的《日清戰爭實記》記載,九連城「當地居民簞食壺漿迎我王師,攜來雞和豬獻給我軍」,日本隨軍記者因此感慨:「東西旦夕相望,庶民子來’,古人之言,不欺我也。」

日本陸軍大臣、親自擔任第一軍司令長官的山縣有朋,隨即下令發出安民告示,免除當地百姓本年稅款,「告示貼出以後,效果頗佳,逃避戰亂的人陸續回家,其中甚至有人請求為日本軍隊效力。」

一些西方外交官就註意到,在通商口岸,漢人的抗日情緒便遠低於滿人。

英國駐天津總領事寶士德(Henry Barnes Bristow)向倫敦報告說,天津水師學堂的漢人學員,對甲午戰爭前景並不樂觀,甚至認為日本能戰勝也是好事,可以借此推翻朝廷。

寶士德為此擔心天津漢人暴動,要求派遣更多的軍艦以備不測。

更大的影響是甲午戰爭爆發的三個月後中國國民黨的前身興中會,由孫中山創立,於1894年11月24日成立於美國夏威夷檀香山,宗旨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

也採用日本的「驅逐韃虜 恢復中華」的口號。好笑的是國民黨教育卻解釋為孫中山因甲午戰爭失敗,對清廷絕望,決定革命「驅逐韃虜 恢復中華」。

之後,孫中山自己主動向日本投懷送抱,為廣州與惠州革命去懇求日本給予革命支援。

日本繼續對興中會、華興會等提供庇護,甚至對袁世凱二十一條,很多條款之前早就和南方的革命黨人達成了共識,只是孫中山一直沒有機會掌握政權,未及付諸實現而已。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3/3/17 上午 09:48:19編輯過]

六字名號隨口出,佛光一路伴君行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23/3/17 上午 09:48:07

 5   5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6152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