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軍支援朝鮮抗擊日本侵略的朝鮮之役,是"萬曆三大征"之一,是中國與日本歷史上的一次重要戰爭.這場戰爭中,明朝的軍事力量佔上風,尤其是明朝的水軍,創造了"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壯舉,當時堪稱是"世界第一".可是朝鮮之役中,明朝軍隊明顯是採取防守反擊的態勢,日軍入侵朝鮮(明朝的屬國),朝鮮即將亡國的情況下,才出兵與日軍作戰.那麽,擁有軍事優勢,特別是水軍力量空前強大的明朝,難道就沒有想過"先發制人",就沒有想過率先對日本進行軍事打擊嗎?
從相關的歷史資料進行分析,其實可以發現,當時的明朝朝廷,曾經有人提出過"先發制人"的戰略,只是這一戰略思想,當時的朝廷中沒有成爲主流,因此很快就被否決.
明朝"對日先發制人"的戰略,曾經有過三種設想:
(一)命令朝鮮軍隊先發制人,聯合暹羅、琉球國討伐日本.
日本對外的擴張的野心,其實早朝鮮之役發生的一年前,就已經暴露.而且,是日本人自己說出來的.朝鮮的《宣祖昭敬大王實錄》記載如下:
宣祖二十四年初,我使黃允吉往日本秀吉貽書我國使之整其軍兵與日本合動直犯上國,我國舉義斥絕。即於其年(宣祖二十四年萬曆十九年1591)四月因聖節使金應南之行具由奏聞。中朝先因許儀後亦聞倭謀令我國要結暹羅、琉球國合兵征剿。我國又因冬至使李裕仁之行再奏賊情曰:“倭奴凶悖之說小邦雖未委虛的事系上國不得不以時申聞故輒付陪臣節次陳達。欽蒙皇上不外之眷獎諭賞賚前後稠遝乃至責勉以剿賊之效。顧臣駑劣無以稱副感懼涕泣不知所報。臣竊念小邦與伊國雖曰並居東瀛之塹,茫無際畔,島嶼交錯,窟穴險遠,此乃天地所以區別醜種也。彼以舟楫爲家寇抄爲業,風飄忽往來無常。而小邦之人則短於柁櫓不習下洋。爲邊吏者惟守備是圖。小邦世被皇眷視同內服,而臣又遭際聖明沐浴殊恩,區區願忠固出常情。茲者麽麽小丑敢生逆天之計天朝曾不足以勤折棰之策而臣子之痛憤曷有其極!況以誣捏不測之言加之小邦傳播遠近。臣與舉國臣民扼腕切骨無食息之?忘。如賊之情得其則必?穿奔達;如賊之動所遇則必賈勇先登。臣將不命其承!況今重感恩諭益當率勵。苟事力所可及敢不殫竭愚慮以仰酬萬一而顧以賊遺父母之國乎?”
《宣祖實錄》的記載很明確.1591年,朝鮮使者黃允吉訪問日本,豐臣秀吉企圖拉攏朝鮮,聯合入侵明朝.由此可見,入侵朝鮮僅僅是跳板,豐臣秀吉的最終目標是入侵中國.而朝鮮對此拒絕,並派金應南爲使臣,將情況報告給了明朝朝廷.
明朝對此提出的建議是"令我國要結暹羅、琉球國合兵征剿"。要朝鮮先發制人,聯合泰國和琉球,將日本滅掉.這個設想,顯然是太不切合實際了.比較朝鮮和日本的軍事力量,歷來都是日本強而朝鮮弱,如果沒有中國幾次出兵支援,朝鮮歷史上可能要被日本滅掉n次了.自保都很困難,還能遠征日本?至於說聯合泰國(暹羅)和琉球,泰國遠在南亞,與日本沒有利益衝突,那裏是說聯合就能聯合的?就算是真的聯合作戰,朝鮮,泰國,琉球組成三國聯軍,能滅掉日本嗎?估計也很難說,冷兵器時代,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戰場上是很有力量的.朝鮮自己也很清楚與日本的差距,因此給明朝通風報信可以,要出兵遠征,朝鮮立即拒絕了:
臣竊念小邦與伊國雖曰並居東瀛之塹,茫無際畔,島嶼交錯,窟穴險遠,此乃天地所以區別醜種也。彼以舟楫爲家寇抄爲業,風飄忽往來無常。而小邦之人則短於柁櫓不習下洋。爲邊吏者惟守備是圖。
(二)利用佔據澳門的葡萄牙軍隊,滅掉日本.
這一設想是任兩廣總督的劉繼文提出的,《明神宗實錄》萬曆十九年(1591十一月壬午條記載如下“總督兩廣侍郎劉繼文備陳防倭條議。其議仍將倭奴入犯情節曉諭?夷令其擒斬關白入獻加賞賚尤銷患安邦之一策也。’著如議行。”
按《明神宗實錄》的記載,萬曆對劉繼文的這一提議是"著如議行",也就是"同意,照此執行"的意思.看來這一設想是得到批准了.可是後來的事情,就沒有下文了.也沒有發生葡萄牙軍隊遠征日本的戰事.估計是葡萄牙對遠征日本沒有興趣,此事沒有辦成,因此史書中也就再無記載了.
(三)明軍直接出兵遠征.
應該說,與前兩個設想相比,這是最具可行性的設想.明朝軍隊人多勢衆,而且擁有世界第一的水軍,明軍水師艦船遠航至日本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提出這一設想的人,是明朝的太仆寺少卿張文熙.
據<浙江通志>記載:張文熙,字念華臨桂人萬曆進士以御史按浙。壬午鄉試場無考官文熙兼董之得人爲盛。居官寬猛並濟撫安兵民,浙人服其英決建祠祀焉。曆官太仆寺卿。
萬曆二十年(1592朝鮮戰事爆發張文熙時任太仆寺少卿。當時“倭警岌岌”兵部尚書石星廣集衆思尋求對策。據載朝論雖“策倭患紛紛”卻多“無能出奇制勝者”。惟張文熙提出的“調四省兵往以搗巢”之計頗有“奇策”之譽。
張文熙提出的“調四省兵往以搗巢”之計,所謂"四省",是指浙、直、福、粵沿海四省,所謂"搗巢",就是以四省之兵乘船直接進攻日本本土.當時戰事已經發生,日軍已入侵朝鮮.張文熙此一主張在當時影響很大,被稱爲"奇策".
然而雖被稱爲"奇策",卻最終沒有被朝廷採納,因爲當時雖然也有人支援這一奇策,但是反對的人更多,站明朝朝廷的角度看,反對的人其實也很有道理,這其中反對最力的人,是南京刑科給事中徐桓,他專門上了一道《征倭當急搗巢非計乞詳以收勝算疏》的奏摺,提出了反對"搗巢"的五大理由:
(1)“日本與朝鮮隔絕大海,聲息不相聞而犬羊異類親屬不相顧,攻之未必救也。總傾其巢穴何能牽其東歸?”也就是說,朝鮮與日本相隔著大海,消息不通,進攻日本,未必能有效的牽制朝鮮的日軍,"圍魏"不一定能"救趙".應該說是有其道理的,那個時也沒有無線電通訊,明軍攻打日本本土,入侵朝鮮的日軍不可能立即知道,也就不可能撤兵回援,起不到"圍魏救趙"的效果.
(2)徐桓認爲日本“精銳尚多”且“以逸待勞”而明朝的遠征軍卻是“以勞攻逸如群羊攻猛虎”何況“風波洶湧”“萬不能濟”。這一理由,其實是把日軍的力量誇大了,而從朝鮮戰場的表現來看,當時明軍的戰鬥力還是略強於日軍的.
(3)後勤保障困難,徐桓認爲“茫茫大海運道不通兵餉何能接濟?”
(4)徐桓認爲調四省之兵遠征日本乃“必死之役”沒有人會“舍生以勇往”“勢必騷動別生事端”結果會造成“外患未除內變先作”,也就是說,此戰是置於死地的“必死之役”沒人願意打這樣的仗,如此向四省徵兵,很可能“勢必騷動別生事端”引起四省的內亂.
(5)徐桓認爲閩、廣、浙、直“每省調(兵一萬五千”會造成沿海一帶“空壘而出”導致海防空虛使“防守者何資?”而交戰的對手是“人人能戰”的“倭奴”“以六萬之師搗之”顯然“衆寡不敵勝負易分”雖然冒險卻“未必獲利”。
綜上所述,徐桓所說的理由,顯然也有其相應的道理,張文熙的"搗巢理論"雖然是"奇策",但是非常激進,能否真取得實戰勝利,卻是不好說的.作爲反對者的徐桓,也有自己的"五大理由".明朝朝廷最終還是否定了張文熙的設想,沒有出兵遠征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