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爺遍地走國戚亂朝綱
1856年9月2日(太平天國六年七月二十七日)突然發生的天京事變,東王楊秀清以下官員2萬余人死在韋昌輝、秦日綱等人的刀下。原來傳說有天王密詔殺楊的說法,但洪秀全始終否認,所傳楊秀清逼封萬歲和天王密詔迄今沒有確切的證據,因而近人一般認為是韋昌輝矯詔。無論如何,這均是腐敗引致政治上的爭權奪利所引起的必然結果。天京事變使太平天國受到致命的打擊。
太平天國前期共封了五個對起義和建朝有過貢獻的外姓王。這五王為從廣西向南京進軍的途中戰死了的南王馮雲山和西王肖朝貴;在天京事變中被北王韋昌輝殺了的東王楊秀清;隨後又被天王洪秀全捕殺的北王韋昌輝;天京事變後五個外姓王就只剩下翼王石達開一個人了。
天京事變後,石達開回朝輔政,受到滿朝文武臣民的擁護。可是此時洪家兄弟在東王死後急於封王,先由天王封其長兄洪仁發為安王,又封其出獄不久的次兄洪仁達為福王,用以牽制石達開。石達開忿然領兵出走,發誓不再回來。
石達開出走後,在滿朝文武臣民的抗議聲中,洪秀全不得不把兩個王兄的爵位革掉以謝天下,但還是未能把石達開及其率領的幾十萬精兵召回天京,從而喪失了一次振興天國的機會。
太平軍經過天京事變損失了幾萬名精華骨幹,加上翼王石達開分裂出走帶走了幾十萬精兵,使太平天國的軍事力量大為削弱,形勢岌岌可危。此時,曾國藩統率的湘軍四路圍攻安慶,揚言年內攻破天京活捉洪秀全。幸由新起的青年猛將陳玉成在安徽重振軍威,與李秀成及撚軍合力向敵人反攻,於1858年11月15日在三河大戰中,一舉殲滅了湘軍主力李續賓部6千餘人。後又乘勝追擊,不戰而解了安慶之圍,保衛了天京上游的門戶。陳玉成又回師皖北,大破清軍於廬州,活捉了清朝安徽巡撫李孟群,這才把天京事變後兩年來十分危急的局勢扭轉並穩定下來。
洪秀全鑒於封王兄引起的風波,宣佈天朝永遠不再封王,在原來的侯爵之上,增設豫、燕、福、安、義,共6等爵位,記功封陳玉成為成天豫,封李秀成為合天侯。同時恢復前期的五軍主將制,以陳玉成為前軍主將,李秀成為後軍主將,楊輔清為中軍主將,韋俊為右軍主將,李世賢為左軍主將,而以陳玉成為“又正掌率”、李秀成為副掌率,統率全軍。這新的爵位的制訂及封號,大體上反映了天京事變後,各路太平軍的隸屬關係和按照軍事才能而形成的指揮系統,上下悅服,太平天國又一次出現了亂後重建的中興景象。
可是三河大捷後僅5個月和廬州大捷後僅一個月,洪秀全又看中了剛從香港回來的族弟洪仁玕。這種對家庭無功而節節高封的做法,受到全軍上下的指斥,人們尤其為陳玉成所受到的壓制抱不平。這一用人唯親無功受封的事件,大大挫傷了將士們的心,不但把皖北大捷以後天國又一次興旺復興的良機喪失,而且直接搖撼了本來就不牢固的太平天國軍事基礎。
毫無功勞的王弟洪仁玕雖也再三懇辭,不料洪秀全在失掉了楊秀清的制約以後,一意孤行地維護其家天下的權威,自食其不再封王的誓言,居然把洪仁玕\\封王。為了平息不滿,又將陳玉成等封王。
可是封了陳玉成卻又引起新的連鎖反應。陳玉成由於功勞巨大,原來以封爵中的第二等豫爵提任又正掌率是得人心的,現在突然越階四級封了王,自然又有其他有功的戰將攀比。首先是駐在浦口防守天京北大門的後軍主將李秀成,與他原來的部將已經叛變投敵的李昭壽秘密通信,被人發現後報到天朝。天王洪秀全駭得不知所措,一面下令封江防變,一面親書“萬古忠義”的手詔把李秀成封為忠王。接著封中軍主將楊輔清為輔王、左軍主將李世賢為侍王,剩下右軍主將韋俊因系韋昌輝之弟受封晚,在安徽池州率部數萬人叛變投敵。
這些被封的大大小小洪家王成為京城一霸。尤其是當了“京內又正總鑒”的信王洪仁發、“禦林兵馬哥”勇王洪仁達為首的洪氏家族王党,總攬朝政,橫行天京。如他們借出售“洪氏票”掌管城門進出,連忠王李秀成有一次出城調兵也得拿出10萬兩銀子的買路錢才得出城。又如在天京尚未陷入最後一次重圍前,朝中有人建議提前購運糧食回京儲備,以備戰時之需。但由於進出城門的“洪氏票”價格昂貴,運糧回來後須交納重稅,運糧無利可圖,販運糧食的人不肯再去購糧,以至後來天京被圍後果然出現糧荒。洪秀全號召軍民吃草,美其名曰“甜露”。他本人就是因吃草生病,無藥醫治而死的(有的記載是服毒自盡)。
由於洪秀全對無功的王兄王弟濫封王,一時間封王之風迅速蔓延開來,幾個王兄更是仗勢賣官鬻爵,隨便濫封。後來,實在沒有爵位可封了,就在“王”字頭上加一“斜字,造成新字”𦬊“,為六等王,總共封了2700多個王。
所有受封為王的,不論等級,不分有職無職,一朝受封,立即修王府,選美人,辦儀仗,出門時前呼後擁,盈街塞巷。按太平天國禮制規定,低至最底層管轄25個人的十六級小官“兩司馬”出門時可乘四人抬的黑轎,上面領兵的將王等人其威風更不用說了。至今浙江還流傳侍王李世賢出門坐54人抬的龍鳳黃轎,轎上可以召集部下開會。王爺轎輿所到之處,小官和軍民百姓都要回避,回避不及的要就地低首下跪迎送,如果不小心撞了儀仗,輕則杖責,重則斬首。因為當時王爺太多,百姓們迎不勝迎,遂流傳出民謠:“王爺遍地走,小民淚直流“
這麼多的王爺需要大量的雜役服侍,於是就抓兵拉夫,招降納叛。反過來為了養兵,為了營造安樂窩,他們又巧立名目,橫徵暴斂,諸如店捐、股捐、月捐、日捐、房捐、局捐、灶捐、禮拜捐、門牌稅、人頭稅、犒師費等等二三十種。田賦則由天朝初時制定的每畝一鬥七升五合,兩年中即增加到每畝七鬥。
地皮刮下來,都進了大小王爺和地方官的腰包,於是盛行在天京的大興土木、講排場的奢侈風氣又刮到了蘇、浙新占區,許多王府官舍紛紛興建起來。現在仍保留下來壯麗宏大的浙江金華侍王府、江蘇蘇州忠王府,都是在戰火紛飛的兩三年時間興建起來的。尤其是蘇州忠王府宮殿、住宅、園林三部分,連後來的新主人李鴻章也為之驚歎:“忠王府瓊樓玉宇,曲欄洞房,真如神仙窟宅。”“花園三四所,戲臺兩三座,平生所未見之境也。”(轉引自羅爾綱《太平天國》史卷38)這座建築從1860年6月太平軍攻佔蘇州開始,到1863年12月蘇州失守,“匠作數百人,終年不輟,工且未竣,城已破矣。”(《劫餘灰錄》)
李秀成自稱他擁有百萬雄兵,所以財大氣粗,除了蘇州的這座“園亭花木,無一不精”的王府以外,在天京另建有一所更恢宏巍峨的王府,有意無意地與大權旁落有氣無力的天王比富爭榮。他毫不隱諱地向1861年訪問天京的英國翻譯富禮賜自誇他的新王府的壯麗。富禮賜在他的《天京遊記》中說:“忠王又自誇彼之新邸,除天王宮外,為太平天國中之最佳最美的建築物。”
富禮賜在忠王的舊王府住過,由忠王的兄弟親自接待,他在書中寫著在忠王府的見聞:“筷子、叉、匙羹均用銀制,刀子為英國製品,酒杯為銀質鑲金的。”
“他(指王弟)把忠王所藏的許多珍奇的東西給我看。除了天王之外,只有忠王有一頂真金的王冠,以餘觀之,此真極美精品也。冠身為極薄金片,鏤成虎形,虎身及虎尾長大可繞冠前冠後;兩旁各有一小禽,當中則有鳳凰屹立冠頂。冠之上下前後複鑲以珠寶,余曾戴之頭上,其重約三磅。忠王又有一金如意,上面嵌有許多寶玉及珍珠,……凡各器物可用銀質者皆用銀制,刀鞘及帶均是銀的,傘柄是銀的,扇子、鞭子、蚊拍其柄全是銀的,而王弟之手上則金鐲銀鐲累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