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怎樣做父母?
近日收到一封郵件,發件人將一篇報導附在信後,希望引起我的關注。這篇報 導題目就很驚悚,《高考後學生身體問題爆發 18歲女生絕經男生斑禿》,講了在高考結束後,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孩子們高高興興去醫院體檢,準備輕輕鬆鬆邁進大學校門,卻意外發現個別女生出現絕經, 子宮萎縮,卵巢功能衰竭。醫生解釋說,這意味著這些女孩將終生不能生育,而維持性徵則只能靠藥物。一些男生由於長期備戰高考精神壓力過大,則出現早期前列 腺炎及失眠、焦慮等症狀,還有的頭髮大把脫落,天氣再熱,外出時只能以帽遮掩。
許多父母聞聽此訊無法面對,當即崩潰。
這位朋友在信中說,中國的教育再不能這樣搞下去了,您是有良知的學者,應該關心中國的教育改革,從而為民族的振興服務。
說得不錯,我卻不知該怎樣回信。他顯然高估了我的作用,中國的教育現狀,許 多有識之士早已發出呼籲,民間的聲音更可謂「民意鼎沸」。但教育積弊之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僅僅就一味追求高分數、高學歷這一條,雖然令人深惡 痛絕,但意見歸意見,大多數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似乎都只能屈從現狀,有意見也得隨潮流。這方面的呼籲我發過不少,但收效甚微。於是,我的回信只能十分「原 則」,比如說中國的教育確實存在很大問題,但不能急,要靠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云云。
這位朋友收到回信非但沒有怪罪,反而對我的及時回覆表示感謝,由此還引發了 他進一步交流的興趣。於是到網上搜了一搜,將有關我的「個人評述」作為附件發來:「那麼長,您看看,就一笑了之吧。」網上關於我的資料很多,我一般不看, 自己的情況自己最清楚,更何況還有博客。但這次的個人資料是作為「郵件」發來的,於是按慣例打開。內容果然不少,洋洋灑灑。在「百科名片」有一表格,上有 「畢業院校」一欄,填的竟然是「西北大學中文系」。從讀書到工作,到後來成為作家,我填寫過無數次簡歷,但只要談到學歷,我一概為「1966年北京一0一 中學高中畢業」。即使接受記者採訪,我對於自己的高中學歷也十分坦然。網上的這個信息來自何處,真令人納悶。看來,這也是社會上一味追崇高學歷潮流的產 物,一個作家不畢業於大學中文系似乎是不應該的。你沒學歷會有人給你「硬加一個」。
我雖未上過大學,但從不鄙薄高學歷。現在許多年輕人讀了大學,還要讀碩讀 博,還要雙學位,甚而博士後,這些我理解而且贊同。讀書本身是一種人生投資,畢業於名校,手握高學歷,這在人生競爭中無疑具備了某種優勢。我一直認為,人 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就是辦學,把懵懂未知的孩子們集中到學校,將那些人類普遍應當掌握的知識以最精華的課本方式一代代傳授給孩子,是一本萬利的大好事。同 時,在成長期通過與同學老師的接觸,學會怎樣與人溝通,走上社會後就能正確處理人際關係。這些都是家庭教育所不能取代的。
然而,對於目前教育中單純追求分數和高學歷,以致於釀成高三畢業女孩絕經、男孩斑禿諸如此類的悲劇,則應當引起更深刻的警惕和反思。
多年前一位母親跟我談起女兒的學習問題,她說孩子才上小學四年級就懼怕學習,說有十大煩惱,而且有輕生念頭。我當即告訴這位母親,當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孩子講出「十大煩惱」的時候,家長要一百個反省了。你讓孩子有「十大煩惱」,即使學習再好我覺得都不值得了!
在這裡要提的是我在許多場合反覆講的一句話:在全社會的教育體制一時還無法 改變時,作為家長可以做到的是「個體的清醒」。比如給孩子適當減壓,比如不片面追求孩子的分數,比如不追求高學歷,比如不要求孩子一定上名牌大學,等等。 總之,以孩子的健康快樂為最根本的成長前提。
據揚州醫院的一位醫生說:「18歲,真是花一般的年齡,這麼早就絕經,以後成家、生小孩都存在困難。」這樣的孩子即使進了最好的大學,人生於她們還會幸福嗎?
很多時候學歷並不一定那麼重要。作為「文革」前的「老三屆」,我曾因「文革」失去上大學機會;但十多年後「文革」結束恢復高考,我卻斷然放棄了各種上大學的機會,直接投身於文學創作。這是我年輕時做出的一個自覺抉擇。
我至今為這個挑戰「學歷拜物教」潮流的抉擇感到慶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