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美國佛吉尼亞理工大學校園槍擊事件,引起全世界的震驚。韓籍學生趙承熙在校園裡開槍射殺了32人,之後飲彈自盡。這個事件的發生,除了提醒我們關注校園安全問題之外,如何加強對學生的關懷與心理的輔導,是另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而美國人對這個槍擊事件的追悼,則讓人有更深的感動與省思。
佛吉尼亞理工大學槍擊事件發生後,美國人在悼念活動中連兇手也一起悼念。該校在4月20日中午舉行的悼念儀式上,放飛的汽球是33個,敲響的喪鐘是33聲。次日,安放在校園中心廣場草坪上半圓的石灰岩悼念碑是33塊,其中一塊碑上寫著「2007年4月16日趙承熙」。趙承熙的悼念碑旁邊也放著鮮花和蠟燭,還有一些人留下的紙條。其中有紙條這樣寫著:「希望你知道我並沒有太生你的氣,不憎恨你。你沒有得到任何幫助和安慰,對此我感到非常心痛。所有的愛都包含在這?堙C蘿拉」;還有一張則寫著:「今後如果看到像你一樣的孩子,我會對他伸出雙手,給予他勇氣和力量,把他的人生變得更好。我希望你的家人能克服你的作為帶給他們的痛苦。希望你對其他那麼多人的生活造成的破壞儘快復原,而這類事也不再重演。希望許多人心中對你的怨恨化為寬恕。大衛。」
在守夜儀式上,他們點燃了33根蠟燭,為33個生命祈禱,牧師看著33根蠟燭說:「這?堛漕C一根蠟燭都像徵著一個生命,他們現在都很平靜,我相信他們都在上帝那?堭o到了安息。當那名兇手在開槍的時候,我相信他的靈魂在地獄?堙A而此刻,我相信上帝也和他的靈魂在一起,他也是一個受傷的靈魂。」
一位正好到美國波士頓大學訪問的中國學者余虹,看到美國人悼念的是「33」個人,而不是「32」個人,他們連兇手一起悼念,這種情形,中國人普遍是覺得陌生而驚訝的。因此寫下「有一種愛我們還很陌生」這一篇非常耐人尋味的文章,文章中余虹所提出的問題,很值得我們省思、默想。他說:(以下節錄自余虹《有一種愛我們還很陌生》一文)
「33」這個數字為什麼讓我們驚訝?為什麼我們只想到「32」而不會想到「33」?那個讓我們驚訝和意外的「33」究竟意味著什麼?沒有「33」的地方缺少什麼?為什麼我們只有「32」的悲傷經驗,而沒有「33」的悲傷經驗?換句話說,為什麼在我們的悲傷經驗中沒有兇手的位置?為什麼兇手理應是憤恨的物件,而非悲傷的對象?
悲傷的經驗起於愛,我們因愛被害者而悲傷,當悲傷將兇手包含在其中時,愛同樣給予了兇手。我們所驚訝並陌生的就是這種愛:對兇手何以不恨而愛?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愛?
為受害者悲傷,憎恨兇手,這是最為通常的悲傷經驗,它的前提是善惡區分,特點是愛恨分明;既為受害者悲傷也為兇手悲傷,它的信念是一切生命都有同樣的價值,或者說生命的價值高於一般的善惡敵我區分的價值。
我們熟悉前者的愛,而驚訝和陌生於後者的愛。我們熟悉的愛乃有分別的世俗之愛,不熟悉的愛乃無分別的神聖之愛。神聖之愛超越了所有世俗之愛的偏愛與選擇,它不以親疏敵我、義與不義、善惡是非的區分為前提和條件,它愛人如己,愛義人也愛不義的人,愛善人也愛惡人,「33」這個數字就是這種愛的見證。這種愛只有愛而沒有恨,那是一種來自基督啟示並在長期的信仰實踐中培育起來的神聖之愛。一種「愛敵人」、「愛惡人」的愛的確讓我們驚訝,一種「與恨徹底割斷了牽連」的愛的確讓我們意外。這種愛,需要有強大的文化觀念支持和信仰實踐的支撐。
「恨」是一種原始的非理性情結,也是一種傳統的道德理性情結,它們都寄生於世俗之愛。愛親友與恨敵人二位一體,於是有「對敵人的同情就是對同志的殘忍」之論;愛善人與恨惡人一體不可分,於是有「嫉惡如仇、愛恨分明」之說。有愛就有恨,彷彿天經地義,亙古不移。然而,十字架上的真理卻見證了另一種愛,一種與恨分離的愛。耶穌說:「愛你們的敵人並為那些迫害你們的人禱告……天父的光既照好人也照壞人;天父的雨既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馬太福音》)耶穌一生的講道與踐行都在向人們啟示這種無條件、無分別、化恨為愛的愛。這種愛經過兩千多年的基督信仰傳播,已成為西方文明中最有價值的一部分,並鑄造了一種相當普遍的信念和實踐態度,於是才有了「33」那個令我們驚訝的數字。
一種化恨為愛的愛並不是與社會正義相衝突的愛,並不是不要社會正義的愛,而是一種在正義的要求與踐行中將愛貫徹到底的愛。一個有聖愛情懷的人也會主張懲罰兇手,因為一個人必須為自己的罪行承擔責任,這是社會正義的基本要求,但他不會懷著對罪犯的仇恨來實施這種懲罰,而是在懲罰中有一種巨大的悲傷和憐憫,他會因一個生命被罪行所毀而痛惜,他會為罪人的不幸墮落而傷心。這種愛對己是一種悲劇性的告誡,因為自己也可能犯罪;對罪犯是一種同情式的惋惜,它會撼動罪犯內心那頑固的恨。
恨是一種非常危險的非理性激情,不管它來自何處,都可能導致罪,尤其是來自正義要求的恨。因此,如何消除恨,才是杜絕罪惡的首要問題。顯然,只有愛可以否定恨並戰勝恨,而恨不僅不能否定恨和戰勝恨,還是滋生恨的土壤,所謂「因恨生恨」,即是如此。
在美國社會的大多數公眾眼?堙A趙承熙的家人也是受害者,甚至是更大的受害者。當趙承熙的姐姐代表家人公開道歉後,馬上有人在網上回帖說:「這不是你或你家人的錯誤。」他們認為是33個家庭失去了親人,而不是32個家庭。對兇手及其家人的寬容,在美國民眾中已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精神。
一個經過了神聖之愛洗禮的社會,是一個共同以愛來承擔罪惡與不幸的社會,是一個化解仇恨的社會,那?堛漱H有福了;一個沒有經過神聖之愛洗禮的社會,是一個愛恨情仇輪迴不已的社會,在此人們不僅世世代代飽嘗了世態之炎涼和仇恨的苦果,也渾渾噩噩地參與了這種炎涼與仇恨的鑄造。
什麼時候,那陌生的愛才會進入我們的靈魂,成為中斷愛恨情仇輪迴的巨大力量?
佛吉尼亞理工大學槍擊事件發生後,美國人在悼念活動中連兇手也一起悼念。該校在4月20日中午舉行的悼念儀式上,放飛的汽球是33個,敲響的喪鐘是33聲。次日,安放在校園中心廣場草坪上半圓的石灰岩悼念碑是33塊,其中一塊碑上寫著「2007年4月16日趙承熙」。趙承熙的悼念碑旁邊也放著鮮花和蠟燭,還有一些人留下的紙條。其中有紙條這樣寫著:「希望你知道我並沒有太生你的氣,不憎恨你。你沒有得到任何幫助和安慰,對此我感到非常心痛。所有的愛都包含在這?堙C蘿拉」;還有一張則寫著:「今後如果看到像你一樣的孩子,我會對他伸出雙手,給予他勇氣和力量,把他的人生變得更好。我希望你的家人能克服你的作為帶給他們的痛苦。希望你對其他那麼多人的生活造成的破壞儘快復原,而這類事也不再重演。希望許多人心中對你的怨恨化為寬恕。大衛。」
在守夜儀式上,他們點燃了33根蠟燭,為33個生命祈禱,牧師看著33根蠟燭說:「這?堛漕C一根蠟燭都像徵著一個生命,他們現在都很平靜,我相信他們都在上帝那?堭o到了安息。當那名兇手在開槍的時候,我相信他的靈魂在地獄?堙A而此刻,我相信上帝也和他的靈魂在一起,他也是一個受傷的靈魂。」
一位正好到美國波士頓大學訪問的中國學者余虹,看到美國人悼念的是「33」個人,而不是「32」個人,他們連兇手一起悼念,這種情形,中國人普遍是覺得陌生而驚訝的。因此寫下「有一種愛我們還很陌生」這一篇非常耐人尋味的文章,文章中余虹所提出的問題,很值得我們省思、默想。他說:(以下節錄自余虹《有一種愛我們還很陌生》一文)
「33」這個數字為什麼讓我們驚訝?為什麼我們只想到「32」而不會想到「33」?那個讓我們驚訝和意外的「33」究竟意味著什麼?沒有「33」的地方缺少什麼?為什麼我們只有「32」的悲傷經驗,而沒有「33」的悲傷經驗?換句話說,為什麼在我們的悲傷經驗中沒有兇手的位置?為什麼兇手理應是憤恨的物件,而非悲傷的對象?
悲傷的經驗起於愛,我們因愛被害者而悲傷,當悲傷將兇手包含在其中時,愛同樣給予了兇手。我們所驚訝並陌生的就是這種愛:對兇手何以不恨而愛?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愛?
為受害者悲傷,憎恨兇手,這是最為通常的悲傷經驗,它的前提是善惡區分,特點是愛恨分明;既為受害者悲傷也為兇手悲傷,它的信念是一切生命都有同樣的價值,或者說生命的價值高於一般的善惡敵我區分的價值。
我們熟悉前者的愛,而驚訝和陌生於後者的愛。我們熟悉的愛乃有分別的世俗之愛,不熟悉的愛乃無分別的神聖之愛。神聖之愛超越了所有世俗之愛的偏愛與選擇,它不以親疏敵我、義與不義、善惡是非的區分為前提和條件,它愛人如己,愛義人也愛不義的人,愛善人也愛惡人,「33」這個數字就是這種愛的見證。這種愛只有愛而沒有恨,那是一種來自基督啟示並在長期的信仰實踐中培育起來的神聖之愛。一種「愛敵人」、「愛惡人」的愛的確讓我們驚訝,一種「與恨徹底割斷了牽連」的愛的確讓我們意外。這種愛,需要有強大的文化觀念支持和信仰實踐的支撐。
「恨」是一種原始的非理性情結,也是一種傳統的道德理性情結,它們都寄生於世俗之愛。愛親友與恨敵人二位一體,於是有「對敵人的同情就是對同志的殘忍」之論;愛善人與恨惡人一體不可分,於是有「嫉惡如仇、愛恨分明」之說。有愛就有恨,彷彿天經地義,亙古不移。然而,十字架上的真理卻見證了另一種愛,一種與恨分離的愛。耶穌說:「愛你們的敵人並為那些迫害你們的人禱告……天父的光既照好人也照壞人;天父的雨既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馬太福音》)耶穌一生的講道與踐行都在向人們啟示這種無條件、無分別、化恨為愛的愛。這種愛經過兩千多年的基督信仰傳播,已成為西方文明中最有價值的一部分,並鑄造了一種相當普遍的信念和實踐態度,於是才有了「33」那個令我們驚訝的數字。
一種化恨為愛的愛並不是與社會正義相衝突的愛,並不是不要社會正義的愛,而是一種在正義的要求與踐行中將愛貫徹到底的愛。一個有聖愛情懷的人也會主張懲罰兇手,因為一個人必須為自己的罪行承擔責任,這是社會正義的基本要求,但他不會懷著對罪犯的仇恨來實施這種懲罰,而是在懲罰中有一種巨大的悲傷和憐憫,他會因一個生命被罪行所毀而痛惜,他會為罪人的不幸墮落而傷心。這種愛對己是一種悲劇性的告誡,因為自己也可能犯罪;對罪犯是一種同情式的惋惜,它會撼動罪犯內心那頑固的恨。
恨是一種非常危險的非理性激情,不管它來自何處,都可能導致罪,尤其是來自正義要求的恨。因此,如何消除恨,才是杜絕罪惡的首要問題。顯然,只有愛可以否定恨並戰勝恨,而恨不僅不能否定恨和戰勝恨,還是滋生恨的土壤,所謂「因恨生恨」,即是如此。
在美國社會的大多數公眾眼?堙A趙承熙的家人也是受害者,甚至是更大的受害者。當趙承熙的姐姐代表家人公開道歉後,馬上有人在網上回帖說:「這不是你或你家人的錯誤。」他們認為是33個家庭失去了親人,而不是32個家庭。對兇手及其家人的寬容,在美國民眾中已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精神。
一個經過了神聖之愛洗禮的社會,是一個共同以愛來承擔罪惡與不幸的社會,是一個化解仇恨的社會,那?堛漱H有福了;一個沒有經過神聖之愛洗禮的社會,是一個愛恨情仇輪迴不已的社會,在此人們不僅世世代代飽嘗了世態之炎涼和仇恨的苦果,也渾渾噩噩地參與了這種炎涼與仇恨的鑄造。
什麼時候,那陌生的愛才會進入我們的靈魂,成為中斷愛恨情仇輪迴的巨大力量?
讓我們想想:
讓我們想想:
-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經排擠人?或被排擠嗎?我曾主動去關懷週遭被排擠的同學嗎?
- 我為什麼會排擠人?是否常常自以為是執行正義,卻種下了仇恨?
- 當同學受到排擠時,我應該怎麼做?當同學排擠我時,我可以怎麼做?
- 我心中對父母親人、兄弟姊妹、師長同學有過怨恨嗎?我想過「為什麼」嗎?我能寬恕嗎?
不管排擠人或被排擠,當人與人不能互相接納時,仇恨就進去了!唯有愛能解決一切的問題,我們是不是應該更包容、更寬恕、更有愛?
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子女。(瑪竇福音第五章第9節)
聖方濟和平禱詞
主啊!讓我做您的工具,去宣揚和平。
在滿是憎恨的地方,我要播下愛心的種子;在滿是創痛的地方,我要播下寬恕的種子;
在滿是疑慮的地方,我要播下信心的種子;在滿是頹喪的地方,我要播下希望的種子;
在滿是黑暗的地方,我要播下光明的種子;
神聖的主啊!
願我不企求他人的安慰,只求安慰他人;願我不企求他人的諒解,只求諒解他人;
願我不企求他人的撫愛,只求撫愛他人。
因為在施捨中,我們有所收穫,
在寬恕他人時,我們也被寬恕;
在喪失生命時,我們將復活而獲得永生!
和平是每個人都渴望的,也都祈求能與自己、與他人、與萬物、與上主和好。然而讓我們回到內心,看看自己,是否仍存在一些憎恨、疑慮?是否還有說謊、偽善、嫉妒與紛爭,而不能與自己和好,不能與他人和平相處?
讓我們播下寬恕的種子,因為在寬恕他人時,我們也被寬恕;讓我們播下愛心、信心、希望與光明的種子,消弭憎恨、疑慮、頹喪與黑暗,在寬恕與愛中與自己、他人、萬物、上主和好,才能締造真正的和平,永享平安!
在「33」與「32」之間,我們真的應該好好省思!
我深深期盼,曉明人都懂得彼此相愛,都懂得用愛來助人、服務人,用愛寬恕人,讓更多人與我們一起在天主的愛中,活出更豐富的生命!
讓我們想想:
-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經排擠人?或被排擠嗎?我曾主動去關懷週遭被排擠的同學嗎?
- 我為什麼會排擠人?是否常常自以為是執行正義,卻種下了仇恨?
- 當同學受到排擠時,我應該怎麼做?當同學排擠我時,我可以怎麼做?
- 我心中對父母親人、兄弟姊妹、師長同學有過怨恨嗎?我想過「為什麼」嗎?我能寬恕嗎?
不管排擠人或被排擠,當人與人不能互相接納時,仇恨就進去了!唯有愛能解決一切的問題,我們是不是應該更包容、更寬恕、更有愛?
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子女。(瑪竇福音第五章第9節)
聖方濟和平禱詞
主啊!讓我做您的工具,去宣揚和平。
在滿是憎恨的地方,我要播下愛心的種子;在滿是創痛的地方,我要播下寬恕的種子;
在滿是疑慮的地方,我要播下信心的種子;在滿是頹喪的地方,我要播下希望的種子;
在滿是黑暗的地方,我要播下光明的種子;
神聖的主啊!
願我不企求他人的安慰,只求安慰他人;願我不企求他人的諒解,只求諒解他人;
願我不企求他人的撫愛,只求撫愛他人。
因為在施捨中,我們有所收穫,
在寬恕他人時,我們也被寬恕;
在喪失生命時,我們將復活而獲得永生!
和平是每個人都渴望的,也都祈求能與自己、與他人、與萬物、與上主和好。然而讓我們回到內心,看看自己,是否仍存在一些憎恨、疑慮?是否還有說謊、偽善、嫉妒與紛爭,而不能與自己和好,不能與他人和平相處?
讓我們播下寬恕的種子,因為在寬恕他人時,我們也被寬恕;讓我們播下愛心、信心、希望與光明的種子,消弭憎恨、疑慮、頹喪與黑暗,在寬恕與愛中與自己、他人、萬物、上主和好,才能締造真正的和平,永享平安!
在「33」與「32」之間,我們真的應該好好省思!
我深深期盼,曉明人都懂得彼此相愛,都懂得用愛來助人、服務人,用愛寬恕人,讓更多人與我們一起在天主的愛中,活出更豐富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