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 坐禪?甚麼是直心?甚麼是真正的定?靜坐與修定?何謂無念?如何念佛誦經持咒?【轉貼自淨空法師"六祖壇經"講記-22】

您是本帖的第 806 個閱讀者
平板 列印
標題:
坐禪?甚麼是直心?甚麼是真正的定?靜坐與修定?何謂無念?如何念佛誦經持咒?【轉貼自淨空法師"六祖壇經"講記-22】
jerryman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彌陀妙音弟子!!!
等級:左冷禪
文章:1439
積分:1270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9年8月19日
 用支付寶給jerryman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坐禪?甚麼是直心?甚麼是真正的定?靜坐與修定?何謂無念?如何念佛誦經持咒?【轉貼自淨空法師"六祖壇經"講記-22】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東嶽大帝"回生寶訓":

一日行善,福雖未至,禍自遠矣;

一日行惡,禍雖未至,福自遠矣。


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

作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損人利己,切宜戒之。

 

盡一切惡得須陀洹、 然後布施遠離諸苦 

受苦眾生令得解脫、怖畏眾生令得遠離 

          南無僧伽吒!!!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第十一集)

【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

大師指示我們修成佛道最簡單直接的一種方法。『一切處』,也就是一切時,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樣的場所,『行』是行動,這『住』是講我們安住在某個地方,「行住坐臥」,無論是任何環境之下,只要我們能夠常行一直心,這就叫做『一行三昧』。

【如淨名經云。】

  《淨名經》就是《維摩詰經》。

  【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

後面一句大師省略了兩個字,「直心是道場」,後面是「直心是菩薩淨土」,

【莫心行諂曲。】

  這個是把直心的樣子說出來,著重是在心理。『諂』是諂媚,有巴結人、攀緣的意思。『曲』就是曲曲折折、彎彎曲曲,所以心不直。離開諂與曲,這個就是直心的樣子。
     

【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

  這是指一些修行人的毛病,說得很好聽,事實上他並沒有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

  【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

這個也是直心的一種相貌。無論是世出世間法,不但是講世間法,包括佛法在內,一切法裡面如果你有執著,心就不直了。所以總需要將一切執著放下

  【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

這個迷是對於教理不通達,跟他講『一行三昧』,他就執著有一個「一行三昧」。換句話說,這就是前面所講的口說心不行。

 【直言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

以為坐在那裡不動,妄念不起,這就叫「一行三昧」,行住坐臥四威儀中。你這個四威儀當中,只有一個坐著心不起念才叫一行三昧,站起來、走著、睡著覺的時候那就沒有了,這個是錯誤的。

【作此解者。即同無情。】

如果果然是坐在那個地方就是一行三昧,那我們看看那個大石頭,放在那裡幾千年,它都在那裡不動,那它是一行三昧嗎?所以這個觀念是錯誤的,等於無情一樣。

【卻是障道因緣。】

  所以這種見解就是障道,障礙我們修一心不亂的大道。

  【善知識。道須流通。何以卻滯。】

『道』是必須要流通的,換句話說,「道」是活活潑潑的,而不是死呆板的坐在那裡不動,心不起念,那像塊木頭、像個石頭一樣,那是死呆板的,不是活活潑潑的。

心不住法。道即通流。

這是真正的流通,道是本來流通。心一住法,這一住就變成障礙了,就好像堵塞一樣。『不住』確實所謂是周遍法界,無所不在。

  【心若住法。名為自縛。】

等於說自己把自己畫了個圈圈,關在裡面,自己用繩索將自己綑綁起來。俗話常說「作繭自縛」,

修學佛法,如果『心』裡面要是『住法』,就是執著法,「住」是執著的意思,執著在法相裡面,那就是自己束縛了自己。
       

  【若言坐不動是。】

  假如你要說『坐不動』這個就是禪、就是定、就是三昧的話,下面祖師舉個公案來說。

  【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

在《維摩經》上,說舍利弗在深林之中打坐,在那裡入定,遇到了維摩居士。維摩居士問他,你在這裡幹什麼?他說我在這入定。結果維摩就告訴他,把他教訓了一頓,真正的大定不是呆板的在那裡面壁枯坐,真正的定是心在一切法中如如不動,了了分明,這個才是一行三昧。

【善知識。又有人教坐。】

  就是教人打坐。

  【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初級的佛法確實是要從這裡下手。可是萬萬不可以執著,執著那就是毛病了。從這個地方下手,這是對的、是應該的,最初修定是以靜坐為最方便。『看心觀靜』是一種初級修定的方法,所謂是觀察自己的妄念、念頭的起滅,一直要到心不動了,妄念不起了,這是好境界,但是不可以執著。如果對於這些道理不明白,這是迷人,他不曉得祖師教學的方便,認為這就是功德,執著不放的話就變成病了。『便執成顛』,這就是禪家所講的著魔了,

像這樣一個老師傳一個老師,如此相教,這是很大的錯誤。為什麼?這是不能夠成就真正的禪定,只能夠說是把妄想、妄念把它伏住一下而已,也不過就是伏妄念時間長短而有差別,其實它不是真正的定。
     

  【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

譬如燈光,說明定與慧是分不開的,的確是一體的,如同燈與光一樣,有燈就有光,有光一定有燈。
       

  【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說明了定慧是一體,是不能夠分開的。

【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

  這『正教』就是世尊一代教學,實在講沒有頓漸之法。頓漸是因人而有的,不是法門裡頭有頓漸。
     

  【人性自有利鈍。】

  這是講一般人的根性,此地這個『性』不是講本性,是講根性,或者我們講習性。《三字經》裡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那個性是講的本性,可是後面這個習就是講的習性。因為習性染著有厚薄不同,所以這個習性差別就很大了,就有利、有鈍。

  【迷人漸契。】

  這是講根性比較鈍的人,他就是漸漸的他能夠契入。
     

  【悟人頓修。】

  聰明、根性利的人,也就是煩惱輕的人,他可以頓修,可以頓悟。這個漸頓是從這兒來的。
       

  【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

你漸契也好,頓修也好,只要見了性,一定是平等的。決定不會說利根的人見的性要比鈍根人見的強,

見性一定是平等的。所以說是『自見本性,即無差別』,這是講利根與鈍根完全沒有差別,心性是平等的。

  【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不是真的有這個事情。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

這是叫著大眾,說明六祖所傳的這個法門,也是大乘佛法的法門,也可以說是一乘佛法的法門。『從上以來』,這個「上」可以一直追溯到釋迦牟尼佛,從釋迦牟尼佛傳給迦葉尊者,一代一代,二十八傳到達摩祖師,由達摩再第六傳到了惠能大師,這就是「從上以來」。傳的什麼?

  【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祖祖相傳的就是這三句十二個字。這個三句非常重要,

這就是如來本來的正教。


    『無念』,是六根(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緣一切境界的時候,眼根緣色塵、耳根聞聲塵,乃至意根聞法塵,這個時候沒有分別執著,對境不起心、不動念,這就叫「無念」。

雖然無念,可是根與塵相接的時候是了了分明,也就是說六根不染六塵境界,並不是無知。

我們一般世俗人這個無念就是無知,什麼念都不起,什麼事情他也不曉得,所以這個無念是死的。佛法裡面講的無念是活的,是什麼都知道,可是他不動心、不起念。這不起念是什麼?就是不起煩惱。譬如在境界裡面,我們眼見色,見得了了分明是,可是在這個色境界裡面不起貪見,很美之色不起貪愛,或者是不順我們心意的也不起厭惡。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把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可是鏡子對外面境界的確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也沒有染污,從鏡子本身來說它是無念。這是講「無念為宗」,宗就是修行的宗旨。

「諸法實相,是一切法無相」。實相裡面講,無相無不相。這個無不當作什麼都沒有說,這個無是有;換句話說,相是有。有,為什麼說它無?因為所有相都沒有自性。譬如《金剛經》給我們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然是虛妄,所以我們就叫它做無相。所以這個無是有,也稱之為妙有,妙有跟無相是一個意思。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也是說明無相的意思,就是無相之相。我們如果真正認清楚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實相是無相之相,我們在一切相裡頭就不執著了,在一切相裡面就解脫了,就不會再染著了,就真正能夠達到無念。換句話說,唯有無念,才能夠見到無相之相;唯有悟到無相之相的時候,才會做到真正的無念。

 

 

『無住』,這個意思是相通的。六祖大師很重視這兩個字,因為他在《金剛經》裡頭是從「無住」兩個字而悟入的,就是經裡面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是聽這一句經文而悟得無上菩提。換句話說,他就得到了無念,證得了無相之相。無住就是實相的異名,實相就是性空的異名。所以這三個名詞是有連帶關係的,也可以說是一而三,三而一。此乃祖祖相傳之本來正教,

說明這個宗旨與體性。

  【無相者。】

 【於相而離相。】

  這叫無相。『離』是什麼?「離」分別執著妄想。相在不在?相當然在,但是這個相是妄相。所以明白這個妄相的真正事實,這個妄相就是實相。你不明瞭它的究理,我們叫妄相;明白它的究竟,那就叫實相。實相無相,實相無不相,實相無相無不相。無相是從體性上說的,無不相是從現象上說的,現象是有的,體性是空寂的。所以我們在一切相裡頭應當要離相,就像六祖前面偈子給我們講的,要常常保持心中無一物。所以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是真正的無相,也是我們修行之理體。
     

 【無念者。於念而無念。】

  譬如佛法裡常常教人念佛,二六時中,佛念不斷,這是有念。一定是念而無念,雖然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心裡面並不在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上起分別執著,這就叫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念佛如此,誦經、持咒都要懂得無念而念的方法,才能夠把我們自己無始劫來的無明念盡,自性現前。無住為本。

 【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

『本性』的確是清淨、是無為的。世間一切善惡、好醜、是非、真妄,這都是我們虛妄的分別。如果我們真正覺悟了,這些事相並不是我們真如本性裡面本來有的。而這些事情實在講是本來空,只要我們覺悟到心性裡面決定沒有這些東西,我們就不會在這個境界裡再生虛妄的分別執著了,所以才能夠把這個事情看空。

這個地方的看空,就是《金剛經》裡面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是這個意思。因此我們在境界裡不起心、不動念,『不思酬害』。

  修行在用功最要緊的,就是我們念念之中。

我們的念頭是一種相續相。會用功的人,就在這個地方用功夫,就是『念念之中,不思前境』,「前境」是我們眼前的境界,對於眼前的境界我們有覺、有觀,不起分別、不起妄想,這就叫「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今念」是現在的念頭,這個地方「前念」是指前一個念頭,『後念』是指底下這個念頭。『念念相續不斷』,如果你想前、想現在、也想後來,這就是相續相,這個就叫做『繫縛』。換句話說,你要問三界六道輪迴是怎麼來的?我們可以說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前後際妄念不斷而生的。

 

 【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這是講根本的一個修行原則,無論在什麼法上我們都『不住』,就是不著相,你不著相你就沒有繫縛,沒有繫縛就得到解脫、就得到自在。所以說之為『無住為本』。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

離就是不著、不取相,像《金剛經》佛告訴須菩提尊者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個不取,不是說你不知道。那個相,哪個相好、哪個相醜,你了了分明,你比誰都清楚。可是怎麼樣?你並不取。就同鏡子照外面的境界一樣,心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這就叫『外離一切相』,這叫『無相』。

  【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

一切境界相不取、不染、不著,你這個心多清淨。『體』就是性,我們的心性是清淨的,清淨的心體就是法身,就是諸佛的法身。

  【此是以無相為體。】

  把這個修行的根本,修行之體,說出來了。

  【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

  這個叫『無念』。

  【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

在丁福保《箋註》裡頭,他舉了一個公案。是唐朝有源律師曾經問慧海和尚,慧海是六祖大師的學生,也是六祖座下開悟的四十三位之一,他問慧海和尚,他說,和尚,修道你還用功嗎?慧海和尚說,我用功。他說,和尚,你用什麼功夫?和尚答覆他說,我飢來,肚子餓了,就吃飯,睏了就睡覺。這位律師就說,哪一個人不是飢來吃飯睏來眠?慧海就告訴他說,那一些人他不會吃飯,他也不會睡覺。為什麼?到吃飯的時候,他要挑三揀四;睡覺的時候,他也不老實睡覺,他想來想去、想東想西。

所謂不會用功的,就是在境界上起心動念,這就是不會,這就是凡夫。聖人在境界上已經不起心、不動念了,連吃飯睡覺都不起心、不動念。吃飯的時候起心動念,就是在菜餚上,這個菜好,那個菜味道不錯,這個很好吃,這就起心動念了。這個就不是吃飯了,是在境界裡面生煩惱,心為境界所轉。睡覺的時候還想東想西,睡覺的時候,你這個心也為境界所轉。這些都叫做不老實,都是在起心動念,不叫做無念。

 【若只百物不思。】

  這又是一個錯誤的曲解了意思。假如說無念是什麼念頭都沒有。

  【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

念頭斷盡了,人死了。死了怎麼樣?死了四十九天他又去投胎去了。這個叫大錯特錯。所以有人修行,什麼念頭都不起,那變成無想定。無想定修成了,果報在無想天。無想天是外道天,死了以後還是要墮落、還是要輪迴,這豈不是大錯了嗎?

【學道者思之。】

  要好好的想一想。

  【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

對於釋迦牟尼佛祖祖所教的法門大意,你要是不知道,不能夠正確真正的了解,你自己錯了,那就罷了,你自作自受你還能怪人?如果你再要教別人,那你這個罪就重了,那是自錯又害別人。到了你修行沒有結果,或者修行反而墮落了。譬如我們在灌頂大師所註解的《大勢至圓通章疏鈔》裡面,大師給我們舉出一百種念佛的果報,裡面居然說念佛有墮在阿鼻地獄,

『不識法意』,盲修瞎練,自欺欺人,這是墮落。墮落他還不肯認錯,他又毀謗佛經,這就是罪上又加罪了。

  【所以立無念為宗。】

『無念』不是說沒有念頭,而是沒有妄念,他有正念。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不是什麼都不明瞭,而是樣樣都明瞭。

 

【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

  為什麼要立無念為宗旨?

  【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

這個『緣』就是緣故,只是為了這麼一個緣故,有些人口裡講明心見性了,事實上他是個迷人,他在境界上還是有念頭。

  【念上便起邪見。】

  他有分別、有執著,有是非、有高下,這就是妄念,妄念也叫做邪念。
        

  【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

【自性本無一法可得。】

《起信論》裡面說,「一切眾生,本來常住。入於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畢竟無得」。像《心經》最後給我們講的「無智亦無得」,智是能證之智,得是所證的菩提涅槃,兩者俱不可得。《傳心法要》卷下裡頭也有一段文說,「菩提者」,菩提是覺,就是覺心,「不可以心得,不可以身得,不可以性得」。為什麼?真如本性就是本源自性天真佛,怎麼可以說是以佛再去得佛?所以說「不可以佛更得佛,不可以無相更得無相,本無所得,無得亦不可得,所以道無一法可得」。這是「只教你了取本心,當下了時」,那個了的相也不可得。無了不了,這個無了不了的相,這個相也不可得,這才是真正的證得。

【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這是六祖所傳的法門,他是以這個為修學的宗旨,也就是修學的綱領。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

『塵勞』就是煩惱。如果我們具體的說,像《唯識》、《百法》裡所講的五十一個心所,這五十一個心所裡面最顯著的是善十一法、根本煩惱六法、隨煩惱二十法,這個我們通常稱之為『塵勞之心』。他這些妄念不會現前的,這個就是『無』的意思。
      

  【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

真如本性就是念之理體,這個念是『真如之用』。我們通常佛法裡面叫觀照,或者叫照見,這個照見就是念,就是無念之念,是照見的意思,就是「真如之用」。

【真如自性起念。】

  底下給我們揀別。

  【非眼耳鼻舌能念。】

  眼耳鼻舌是講的識,是講六識。

  【真如有性。所以起念。】

就是它起作用,這個地方的念就是它起觀照的作用。眼能見、耳能聽、舌能嘗、鼻能嗅,乃至於意能知,見聞覺嘗嗅知,它的性就是自性,所以它起作用,而且這種作用是二六時中從來無有間斷的。

佛在楞嚴會上,就六根舉眼根給我們做一個例子,說眼根的根性,就是見性,是常住的,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就是常住真心,見性如是,聞性、覺性、嘗性無不如是。所以這個就是真如之用,也就是自性之用。這個地方講真如之用,跟真如自性起念是一樣的意思。所以『真如有性,所以起念』。

  【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

因為真如是一切法的本體,如果沒有本體,哪來的六根六塵?眼耳是講六根,舉兩個字代表,色聲是講六塵,也舉兩個做代表。如果沒有體性的話,這些相都不可能存在。這就說明了真如本性它是有作用的,這個作用叫做念,叫做正念。如果你迷了真如本性,所起的作用我們就叫它做妄念。所謂無念是無妄念,換句話說,無有迷性的妄念,而有正覺的正念,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

『見聞覺知』都包括在裡面了,統統都包括了。說到「見聞覺知」,就是六根根性。
        

  【而真性常自在。】

 見聞覺知起的作用,就是六根根性對外面境界所起的作用,是『真性自在』的作用,在《華嚴》裡面講就是無障礙的作用。

  【故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這個『能善分別』。「分別有三」,

第一種就是「自性分別」,

第二種叫「計度分別」,

第三種叫「隨念分別」。

 

雖然講三種分別,我們無論是真性,或者無論是用的妄識,這三種統統都有。這一念分別三種都具足,從體上講是自性分別,從相上講有計度、有隨念。

這個地方經上著重在計度分別上。這『法相』是指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差別相,能夠隨一切眾生的知見為他一一指陳,這就是「能善分別諸法相」。像諸佛菩薩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分別無量無邊的法相。凡夫的這個分別,他的心隨境轉,這叫凡夫。佛菩薩的這個分別,心不為境界所轉。

 

『於第一義而不動』,就是他不隨境界轉,這個就是真如本性起作用。如果是心隨著分別法相而轉的話,那就是妄識,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起作用。八識五十一心所起作用,是凡夫;真如本性起作用,那是佛菩薩。

 

《楞伽經》裡面講,「第一義者,聖智自覺所得」,聖智是如來果位上所證得的真正智慧,自覺所得的;「非言說妄想覺境界」,佛法裡頭常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是指的這個意思,不是言語能夠說得出來的,也不是我們思惟想像當中的境界,這個是聖智自覺。

 

「第一義者,是聖樂處」,這個聖就是如來與大菩薩常說的離苦得樂,他們得的是究竟樂、是真樂,這第一義也是指這麼一個境界。「因言而入,非即是言」,

 

佛在經裡面是以言說來把這個境界說出來,理論與方法給我們講出來,希望我們也能夠證入。但是這個言語文字,所謂「第一義」,並不是聖樂處,聖樂處是真有,「於第一義而不動」也就是上上禪定,這一句話諸位要記住,為什麼?與底下這一章有關係,底下是教我們如何去坐禪。

 

第四章是「教授坐禪」。禪定是佛法修學裡面的根本法。

這個坐禪究竟怎麼坐法?什麼才叫坐禪?這個裡面學問很大。是不是一定要盤腿面壁就叫做坐禪?在這個地方祖師要為我們做一個說明。

 

【教授坐禪第四】

「古德云,不憶一切法,乃名為禪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臥皆是禪定」。這個不憶一切法就是心裡面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就像六祖所講的「本來無一物」,不憶一切法就是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就是真正的禪定。所以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只要你心裡保持著本來無一物,那麼你都在禪定裡。由此可知,這個禪定不一定是用一種形式在打坐。又說「坐禪雖標榜三業不動」,這三業就是身口意,三業不動,「然一切處心不動,則語默動靜無往不禪。若謂坐是禪,而其他非禪」,這個不是祖師門中的真正禪定。祖師門中真正的禪定是本來無一物,他不管你是行住坐臥,只要你能夠保持著心地清淨,一念不生,無論你在什麼時候,無論你在什麼環境裡面,都叫做禪定。

這個地方『教授坐禪』是以此為宗旨。

【師示眾云。】

  這個『示』就是開示,開示大眾說。

  【善知識。何名坐禪。】

  這提出什麼叫坐禪?

  【此法門中。無障無礙。】

心在一切法裡頭,才起一個心、動個念,就是障礙。得無障礙,像清涼在《華嚴疏鈔》裡面告訴我們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個就是如來所說的坐禪。

  【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

『坐』並不是叫我們盤腿面壁,

「坐」是什麼?是一個代表的字,因為我們坐在這個地方就是不動,不動就叫做坐,坐在這裡就不動了,

坐這個相顯得穩當,立在那個地方不見得穩當,坐在這裡很安然、很穩當、很自在,取這個意思。所以說只要我們在一切境界裡,『外』就是在外境上,在六塵境界裡不動心、不起念,一切了了分明,這個就是坐。
        

  【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什麼是禪?『見自性不動』就叫做『禪』。

於前面一章所講的,「於第一義而不動」,那就是「禪」。

  【善知識。何名禪定。】

  前面把坐禪兩個字的意思說出來了,再說什麼叫『禪定』。

  【外離相為禪。】

 

於一切相不執著,不取於相,就叫做「離相」,這個叫禪。
      

  【內不亂為定。】

  這個心很清涼、很自在,一點都不亂,前面我跟諸位講過,一心不亂,這就是禪定。

  【外若著相。內心即亂。

要是執著世間一切法相,你生煩惱,你心亂了。你要是執著佛法裡面的一切法相,你有障礙,你心也亂了。

修行能不能得定,關鍵在此地。

【外若離相。心即不亂。】

對於外面境界不執著、不分別,我們的心就不亂。
       

  【本性自淨自定。】

真正講禪定,像佛在《楞嚴》上所講的,統統都是講的自性本定,所謂是首楞嚴大定。六祖大師在此地所說的,跟首楞嚴大定是一樣的境界。

  【只為見境思境即亂。

自性本定,本定為什麼失掉了?就因為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被境界所欺騙了,不曉得一切境界、一切有為法是虛妄的。你把這一切有為的境界當作真實了,你在裡面起心動念,所以你心亂了,你的自性本定就這樣失掉了,不能夠現前。
     

  【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真正禪定就是如此。可見得沒有離開外境,六根常在六境之中,像一面鏡子,了了分明,如如不動,這是真正的禪定。《華嚴經》鬻香長者示現修禪定,這六波羅蜜裡頭他示現的禪定波羅蜜。他在哪裡修?在市廛修。什麼叫市廛?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市場,人最多、最熱鬧的地方,他到那個地方去。換句話說,他在那個地方什麼都看得到、什麼都聽得到、什麼都接觸得到,而在這個境界裡頭能夠見諸境心不亂,這叫真正的禪定。

 【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這是對禪定下了一個定義。

  【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菩薩戒經云。我本性元自清淨。】

《高子遺書》卷一裡有這麼幾句話說,「但自默觀吾性」,只要你自己,默觀就是反省、檢點我們自己的本性,也就是自性清淨心,「本來清淨無物,不可自生纏擾」,這纏擾是自生的。我們的性本來完全具足,一切法統統在裡面,佛法、菩薩法、聲聞緣覺法,沒有一絲毫欠缺,所以不可以自己懷疑虧欠了。我們真如本性本來是蕩平正直,也就是平等正直,所以不可以自作迂曲。我們本性本來是廣大無有邊際的,不可以自以為是侷促。「吾性本來光明照朗,不可自為迷昧。吾性本來易簡直截,不可自增造作」。這是解釋《菩薩戒經》裡面的一句話,就是我們的本性本來是清淨的。

 【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這三個『自』字很重要,正是說明了佛法教學的特色,佛法絕不依賴任何人,為什麼?任何人都幫不上忙。這個事情是要我們自己悟、自己修、自己行、自己去證,證得佛道。

《楞嚴》在「十番顯見」裡面有幾句經文說明,見性是心,就是眼根的見性,見性不動,見性也不滅,見性也不失,無還、不雜、無礙、不分、超情、離見。這就是《楞嚴經》裡面很有名的「十番顯見」,這一共是有十句,「是心」一句、「不動」是一句、「不滅」是一句、一直到「離見」,這十句,「是謂之楞嚴大定,是謂之性定」。六祖教給我們的,跟《楞嚴經》所講的,完全是同一個境界,這是真正的禪定、是無上的禪定、是諸佛如來所證的禪定,也是諸佛菩薩所傳、所教給我們修學的大定。

【然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

這個『著』字當用字講,又可以當作著相講。

 

坐禪的時候不可以用分別心、不可以用妄心,也用不著作意的去觀清淨的境界,用不著,就是說不可以著清淨的相。譬如說坐禪,心很清淨,這很自在,你要是著清淨的相、自在的相,那就錯了。為什麼?你就不清淨了。清淨自在自己能不能感覺到?能感覺到。感覺到可不能夠執著,一執著就失掉了清淨、失掉了自在了。

【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

  這就是說為什麼不能用心、為什麼不能執著。你要是用心、要是著心了:

  【心元是妄。】

  這個『心』是講妄心,分別執著八識五十一心所的心,這個心是妄心。即然是妄心了,所以妄心要捨棄,我們不能再用它。

  【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

  曉得八識五十一心所是如夢幻泡影,因此我們絕不執著它。如果你執著一個清淨的境界:

  【若言著淨。】

  我們的自性本來是清淨的。

  【人性本淨。】

  本來是清淨的。

  【由妄念故。蓋覆真如。】

 由於『妄念』的緣故,『蓋覆』了『真如』。那個「妄念」是妄不是真的,顯出一個不清淨的相,那不清淨的相是妄相不是真相。所以只要:

  【但無妄想。性自清淨。

這是說明了為什麼不可以用意識心、為什麼不能著清淨的相,把這個所以然的道理給我們說明白了。

  【起心著淨。卻生淨妄。】

  那又是一個妄想、又是一個妄念。

  【妄無處所。著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

  你要在無形相裡去建立一個淨的相,而說這是自己的功夫,這是錯誤!所以你要有這樣一個見解,那是障礙了你自己的本性,你又被這個淨相束縛住了。既有束縛,你就不能夠見性。

【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

  這幾句話很要緊。

  【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

讀了大師這一句話,也許你馬上心裡就動個念頭了,那要是這樣的人不是變成白痴了,對於一切是非善惡都不能辨別了?你要起這一念,就又錯了,為什麼?因為你已經見到人的是非善惡過患了。

清淨心中一切境界無不明瞭、無不通達,而無有障礙,怎麼會不曉得是非善惡過患?當然曉得,曉得怎麼樣?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他不取於相,這就叫『自性不動』。
       

  【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

一般不曉得如來教法真實義的人,他學坐禪只是面壁、盤著腿,所謂是眼觀鼻、鼻觀心,身不動,『身雖不動』。可是他起來的時候,出了定:

  【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

心大大的又動了。哪裡曉得佛所說的坐禪是要你心不動!身動不動無關緊要,身坐不坐不要緊,心不動就是坐禪。

 【若著心著淨。卻障道也。】

  你要是用心,你要是執著在境界裡面,這就錯了,這就不是真正坐禪了。


   

盤腿面壁,眼觀鼻、鼻觀心這個辦法還要不要?我給諸位說,還要。不要說看了這個一說,那我們這個可以廢掉了,我們從此也可以不必去打坐了,禪堂也可以不要了,早晚功課也可以不要了,只要二六時中我們心如如不動就可以了。這個話在理上講沒錯,在事上講你又著了相。著了什麼?祖師給你開示這一番言教,你又執著這個,你豈不是又錯了?教你不要執著,這才是真正禪定,你聽了這一番話之後,又被祖師言語所轉,又被祖師牽著鼻子走,你還是算不了好漢,你還是錯了。究竟怎樣才是對的?你要是拿這一句話來問我,我就叫你把這一段的經文念上三千遍,好好的去參,自然就會開悟了。

以上摘錄自淨空法師講解的"六祖壇經"11逐字稿,以下為"逐字稿"及"教材講義"下載連結網址,若摘要中有不清楚的部分或想要更深入了解,可自行查閱逐字稿原文,本篇有標示本摘要出自第幾集,以方便大家查閱,願大家深入佛法經藏,智慧如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http://www1.amtb.tw/bt/amtb_jindian.asp?web_choice=34&web_amtb_index=293

***宋朝淡癡道人曾受到地府的邀請參訪地獄,後委託其弟子將地獄實情寫成"玉曆寶鈔"一書,以勸世人莫做惡事並告知若已經做了惡事,該如何贖罪,以減免地獄刑罰或免刑?玉曆寶鈔可參考下面這帖"動畫版玉曆寶鈔":

【動畫:玉曆寶鈔】自殺死的人死後有多慘?用佛法以活潑輕鬆的方式詮釋玉曆寶鈔,說明甚麼不能作、陰間各殿地獄及如何贖罪,以免現世悲慘,壽終後又須墮入惡道受苦,並附上現世真實因果案例證明!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66001&replyID=&skin=1

 

【佛法動畫】3D高清動畫輕輕鬆鬆了解:甚麼是佛法?阿彌陀佛是甚麼人?觀世音菩薩是甚麼人?地藏王菩薩是甚麼人?普賢菩薩是甚麼人?西方極樂世界是甚麼地方?宇宙人生的真相?如何創造幸福快樂的人生?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DwEW_0OiUXe13JEuzhxyQ

 

若覺得本文使您獲益良多,請多多轉貼至自己的社群如臉書或LINE等分享,使更多人知道如何斷惡修善修福,增加人間正能量,自然使世界和平,家庭和睦、人間少災少病,社會祥和,這樣我們的子子孫孫才能世世代代幸福地生活下去。而且轉貼、分享勸善文是一種法佈施,佛說一切施中,法施為勝""法施"功德福報不可思議,動動手指頭,轉貼勸善文,輕而一舉,不花任何成本,就能修福,利益眾生,為甚麼不做呢詳見《真實故事》法佈施(寫作、轉貼、分享)勸善文,消自己業障非常迅猛(附真實案例)!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59095

       

轉發∼引用金剛經類的般若經典後,人的雜念煩惱會突然消失,停住在清靜愉悅的奇妙心境。

  

轉發∼戒殺放生的文章後,自己會感到十分吉祥連家人當天都會很開心,總之就是快樂的心境。      

    
轉發∼戒邪淫的文章後,人會變得相貌端莊,身體聖潔、心裡清涼,邪惡的欲望頓消。

    轉發∼佈施得福的文章後,人會更踴躍地去佈施。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2/3/6 下午 10:05:16編輯過]

盡一切惡得須陀洹、然後佈施遠離諸苦 受苦眾生令得解脫、怖畏眾生令得遠離!南無僧伽吒!!!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22/3/6 上午 09:59:39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26563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