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 【轉貼】「戒律很重要?!」─定弘法師學戒心得(節要)

您是本帖的第 1340 個閱讀者
平板 列印
標題:
【轉貼】「戒律很重要?!」─定弘法師學戒心得(節要)
jerryman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彌陀妙音弟子!!!
等級:左冷禪
文章:1438
積分:12691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9年8月19日
 用支付寶給jerryman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戒律很重要?!」─定弘法師學戒心得(節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WALqmFpHnw&feature=emb_logo

定弘法師學戒後的這篇心得報告後學讀後感慨萬千,真正體認到戒律實在太重要了。如不懂得或不嚴持戒律的話,就如同法師所言「舉手投足無不是罪、無不是業」。後學揣自將定弘法師報告之文字版節要(註)與同修分享,以期共霑法益。並盼蓮友們能信願持名、持戒念佛,果真能如此則往生有望矣。阿彌陀佛!

註:本文因係口語轉成文字,特精簡原文以便閱讀, 並酌予分段(小標題係後學自訂)。

緣起

    定弘因在台灣學戒簽證到期,回到香港拜望師父上人。老人家詢問在正覺精舍學戒有什麼見聞、心得,定弘就做了詳細的匯報。淨空師父聽後讓定弘講一個「戒律很重要」專題,一個問號、一個感嘆號。因為這句話是章嘉大師在他求學三年中反覆強調的,當時聽了一直沒放在心上。直到大師往生後,思惟大師這一生教他些什麼?這句話就躍入腦海,忽然明白了,戒律確實是很重要,就從問號變成感嘆號。

 

    原來師父也是以為戒律只是一種生活習慣,是佛當年在古印度時的生活方式。好像搬到今天的中國現代社會不一定能適用,定弘也是帶著這個問號。結果師父悟出來了,戒律不光是生活的方式或習慣,它是我們這一生能出三界的階梯,如果不持戒,那我們想出三界是不可能的。它跟世間的禮儀不一樣,世間的禮儀是人與人間維持良好關係的一套制度,我們守禮就有和諧。但是戒不光是使僧團和諧,更重要的是幫助得定,幫助開智慧。所以佛法三無漏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一切諸佛菩薩都不可越逾的修學次第。所以我非常感恩有這樣學戒的因緣,這個因緣也是佛菩薩的安排,不可思議。

 

學戒的因緣

    果清律師跟師父上人幾十年都沒有聯繫。直到今年農曆年前,果清律師帶著四個出家弟子忽然來香港拜訪師父。這是五比丘來訪,當時定弘也做接待,果清律師見到師父非常的恭敬,搭衣頂禮,並且稱老恩師,獻上禮物,然後在香港住了五天,聽經。有一次師父就對果清律師介紹我,說這是定弘,我讓他來跟你學戒律。當時師父就讓我當場拜師了,然後下來跟我說出家不能不學戒,不學戒想要這一生能成就、自利,想要利他、要弘法,都是難度很大的。因為佛法是靠戒定慧三學,而且將來要是弘法,人家說你沒學過戒律、沒住過僧團,會譏嫌你,你就很多障礙。談了好幾次,終於把我這思想勉強疏通了。因為我本來是想出家後一門深入《無量壽經》,將來希望專弘《無量壽經》。想想既然師父這樣來安排,一定是有他的良苦用心,於是我就答應去學戒。

     師父讓我學三年,他說古時候規矩是出家後五夏之內要專精戒律。所謂專精戒律,就是其他經教都得放下,專門學戒律,把這二百五十條比丘戒開遮持犯都要學會、學好,這是紮根。有這個戒的基礎,再深入經教,你真正能夠得定,能夠開慧。所以他讓我至少學三年,最好是學五年。

 

學戒道場-正覺精舍

    過年後我就向師父告辭,去了正覺精舍。之前已早聞正覺精舍的名氣,是一個很好的持戒道場,心裡也很想有機緣能夠去參學。來到寺院後,發現那裡磁場很不一樣,真的是清淨。精舍裡頭住了大概六十位比丘僧,純男眾道場。每個人都很有道心,都不講話,那裡也不做經懺佛事,也不接觸外面的信眾,很少有什麼觀光遊客,就是很安靜。每個人都是做自己的功課,除了共修的課程,大家都自己用功;有幾位比丘身上搭的衣真的是百納衣。一位戒位法師已經在精舍住了二、三十年,從沒出過寺院門,也從沒穿過一件新衣服,都是從他師父那撿回來的舊衣,已經縫縫補補很多次了,原來的布都已沒了,全是縫上去的那個布,他的中褂、袈裟真的是百納衣。那邊很多比丘都是穿自己縫補的衣服,很少人穿嶄新的衣服。

 

學習初期的不適應

    我一到那就感覺自己很慚愧,不用講話,一看到人家的道風,就自嘆不如,人家真能修少欲知足。每天都是過午不食,大部分人只日中一食。很多人也持不捉金錢戒,就不碰金錢,持戒非常精嚴。進去後感到自己像個俗人,進到一個清淨的僧團裡,又不懂得戒。雖去受了三壇大戒,回來後從沒去認真研讀,佛制半月誦戒,從來也沒有去誦。這一進去後,簡直舉手投足都被人呵責,因為舉手投足都犯戒。------(因後文之舉例涉比丘戒,故不錄載。)

 

    在頭一個月自己就感覺得懵了,真的舉手投足無不是罪、無不是業。所以當時感覺挺苦惱,覺得這些戒怎麼這麼麻煩!結果那邊的法師說就是要這麼麻煩,出家如果什麼都那麼自由、那麼放逸的話,那你怎麼修行?

佛就是這樣慈悲,讓你這樣通過麻煩你就能夠,第一,生起少欲知足的心。吃的東西不能亂吃,亂吃會犯戒,你就少欲了,少吃算了,因為一貪就麻煩。所以這頭一個月在那邊真的就是在很苦惱、很掙扎的過程中熬過來,因為什麼都不懂,走到哪都怕犯戒。進到廁所,有時候忘了脫長衫,犯戒,忘了換鞋也犯戒;所以這些習慣原來都沒養成。

 

    經過一、二個月之後,慢慢的就養成一點習慣了。然後發現這些細節方面能這樣注重,人的心就開始細膩起來。我原來的心是很粗的,真的是浮躁,大概我們這一代人都有這個通病。從小到大都是在功利思想的薰陶下成長,學業、事業要跟人家競爭,通過爭的心理、功利的心理的薰陶,人就變得浮躁,心浮氣躁是沒辦法學道。所以弘一大師有兩句話說,「意粗性躁,一事無成;心平氣和,千祥駢集」,駢就是就是一起湧現的意思。原來我們都是心浮氣躁,所以你看那些小小戒,它就是對治你的心浮氣躁,因為一心浮氣躁就會忘掉持這個戒。通過這種注重這些細微的戒行,就能夠慢慢把心調伏下來,你的意念就會很謹慎,就不敢放逸,所以這都是世尊對我們很慈悲的一種愛護。

 

戒律的精神──一心敬慎

    戒律的精神是什麼?在《大智度論》裡面講到四個字-「一心敬慎」,一心是一心不亂的一心,敬是誠敬,慎是謹慎。我們一般人都放逸,自己的心念沒有辦法認真的去控制,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在想什麼,常常處於無明的狀態,而要真正得三昧、得涅槃,最重要的就是不放逸。

蕅益大師《沙彌十戒威儀錄要》裡面講,怎麼得涅槃?要不放逸。持戒就是幫助我們不放逸,這才能夠有可能出三界。我們為什麼覺得持戒很困難?就是因為我們放逸慣了。其實很多這些生活,戒律就是生活,但是這個生活不是普通凡俗的生活,它是讓你成聖成賢、成佛作祖的生活。那就是需要在身口意上去收攝,讓你在細節上很謹慎、很小心、不放逸。慢慢你這個一心敬慎就能出來了,一心敬慎你的心就慢慢就平和,心平氣和。

 

    所以得三昧心平氣和是基礎,如果心是浮躁的,那三昧不可能得到。就好像我在精舍裡每天用完齋洗缽,洗缽那我洗得很快,洗完擦乾就準備收了。有一位法師跑來跟我說,你看你這缽拿水淋一淋,水一顆顆的粘在缽上,說明沒洗乾淨,上面有點油垢,所以水不能夠很順利的滑落下來,粘在上面都是水珠。然後他把他的缽拿給我看,拿水一淋,上面都不粘水,很光滑。然後跟我講,洗缽都要用心,如果小節不用心,你念佛能得三昧嗎?洗缽你不能夠小心謹慎,你的念頭上能小心謹慎嗎?所以這都是我們很好的學處。

 

    所以為什麼師父說戒律很重要,為什麼佛講要因戒得定、因定開慧,現在我初步懂得一些了,真的跟世間禮是不同的。當然禮也是教你敬慎,而戒要求標準就更高,就是讓你的心整個定得下來。當你對這些小節都能夠把握得住的時候,你就能夠對你的心念把握得住;你的身口能夠收攝的時候,你的意念也能收攝。自己原來也是對戒法口頭上很注重,內心裡沒注重,而且剛出家,原來俗人的習氣很深重,放逸慣了。所以通過這兩個月的學習,慢慢才了解,做一個出家人該怎麼做法,不是說剃了頭搭上衣就行了,那必須得學戒。

 

    為什麼要學戒?出家要辦比丘事,持戒是比丘的本分。既然走了出家的路,就必須要拿出出家人的好樣子來,好樣子就是戒律。佛法要依靠僧來傳,僧廣義上講是和合眾,狹義上講就是專指出家眾,是佛法三寶的一個形象代表。如果出家人沒有真正持戒,沒有拿出好樣子,穿上袈裟,行為上跟俗人沒兩樣,那佛法也就沒有了,至少僧寶的形象也就在這世間消失了。所以我到正覺精舍為什麼很震撼?就看到了僧寶的形象,真正是感覺到師父講經裡常提到的,若欲復興佛法,必須要恢復叢林制度,叢林就是僧住處。怎麼建立?正覺精舍做出個榜樣來了,就是依戒法來建立。裡頭住了六十位比丘僧,人這麼多都很和合,這是很少有、很難得,在精舍裡面這六十個人住在一起和合共處,這就是僧團,這果清律師的功德無量無邊。他能夠建立起這樣的僧團,用什麼建立?就用如來的戒法。

 

毘尼住世,佛法久住

    比丘戒本最後講到,「此經久住世,佛法得熾盛」。此經就是戒經,戒經能夠長久住世,佛法就能夠興盛起來。如果沒有人持戒,它也說沒有人布薩,布薩就是說戒、誦戒,戒又不誦又不持,那佛法就衰了。所以佛在最後涅槃之前興起大悲,集合比丘僧告諸大眾,說我雖然涅槃了,但是你們要以戒為師,只要戒在佛法就在。毘尼住世,佛法壽命,毘尼就是戒律,戒法能在這個世間,有人去修、去持、去弘揚,那佛法就能夠久住,僧團就得以建立,修行人就得以安穩。所以戒如慈母,善護行人,我們尊重戒法要像尊重自己父母、尊重世尊一樣,它能夠善護我們,讓我們遠離魔障。修行肯定會出魔障的,假如我們戒不夠清淨,這個魔關就過不了,甚至有可能會出現造極重的業。那都是因為什麼?不是你真想去造這個業,是當時糊塗了,放逸了,你不謹慎,放鬆自己,業力做主,所以隨著業力就造罪業。

 

    持戒都不能好好持,你說你想去西方嗎?你能對得起世尊嗎?所以自己這兩個月在精舍的學戒過程中,不斷的思惟這些問題,現在想通了,要辦比丘事,至少要五年把戒學好。所以這次再回去就準備在正覺精舍結夏安居。結夏安居也是比丘必須要做的事情,等於深入學習戒法。

 

五年學戒後再弘法

    我去到那邊就感覺到學戒要學的東西太多,沒時間打閒岔,我要用這三、五年時間趕緊把這個戒學起來,才對得起出家一場。那邊的法師們告訴我,要學戒就是這前五年,再過五年你再想學就沒那個心了。現在我是剛剛新戒比丘,趕緊就學,今年開始結夏。結夏當中就是專精戒律,把戒律學好了將來才能夠真正深入經教。所以我想弘法也不著急,我弘揚淨土、弘揚《無量壽經》的志願是不會改變的。但是現在暫緩幾年,先把這個本分事做好,把比丘戒、菩薩戒包括沙彌戒都得要學。學好之後那將來自然弘法的因緣會很殊勝,而且別人不會譏嫌你,因為你是按部就班來的。

 

    佛在《地藏十輪經》說如果一個人在小乘戒法上沒有真正做過努力,就直接入大乘,就聽講大乘的經論,這是很大的罪。往往你會產生邪見,甚至會壞亂佛法。所以《佛藏經》裡講,「佛弟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者,非佛弟子」。不是佛弟子是什麼?是羅剎,那是來壞亂正法的,自己就感受到這一點了。所以現在亡羊補牢,如果再過幾年可能師父勸我學我都沒心學了,沒心學的時候往往就產生一些錯誤的知見,會輕視戒法。甚至講話的時候,講開示、講經往往有意無意就會輕毀戒法,這等於謗法、謗戒,這個因果、這個業就很重。所以我就非常的感恩有這樣的因緣,這真是如果不是佛菩薩來救我,那是很危險的。

 

學習內容-比丘戒、菩薩戒、南山三大部

    現在我先開始背戒本,三月七號到正覺精舍,當晚就拜見果清和尚,清公就給我做了依止法。按照戒法每到一個地方,必須依止那裡的上座比丘,如果五夏之內,不依止一個和尚那是不如法的。所以他老人家就給我布置學習的任務。首先把比丘戒本背起來,二百五十條戒,要能夠誦戒。比丘戒還是滿厚的,加上前後的偈子,背得快的至少半小時,背得慢的像我這樣得一小時多;現在比丘戒我已經能背下來了。下面清公和尚就讓我背菩薩戒,《梵王菩薩戒本》,那個比比丘戒更長,都得背。

 

    南山三大部是我們將來要學的課程,現在正覺精舍副住持天因法師每個禮拜講兩次南山三大部。這是道宣律祖偉大著作,宋代的靈芝元照律師作的註釋,這三大部。南山是終南山,是律宗發源地,是祖庭。這南山三大部,一個就是《行事鈔資持記》,現在我們正在學這個;第二個是《戒本疏行宗記》;第三個是《羯磨疏濟緣記》,講隨機羯磨的。隨機羯磨就是比丘應該怎麼個作持,有些什麼做法。譬如說你得了新的衣服要怎麼去受持,得了錢,嚴格來講比丘是不能受錢的,這最嚴格,不捉金銀。但是按照《根本有部律》裡面講是可以開緣,就是你要說淨。意思就是你不能把這個錢當作自己有,你等於代某人來捉持,這錢是他的不是我的,我幫他拿著。作這種心念,說淨,這就變成你的淨財了,這個你就可以暫時捉用。這些你不作法那就是染,所以這些都屬於隨機羯磨類。很多這方面的事情都需要學習,這叫辦比丘事。

 

    南山三大部學下來,這律就可以說是比較的精通。然後你想再成為律師,那還不行,還得要去閱律藏。當然想不想成為律師,這是各人的志向問題了,定弘本身本人也不希望一定要做什麼律師,起碼把比丘戒這個本分事得學好,然後還是要弘揚淨土。就像蕅益大師,當時是有人稱他是律師,但是他不以律師身分自居。蓮池大師也是對戒律很有研究。每位祖師都是研究過律的,都是精嚴持戒的,但是他們都是專修淨土。因為什麼?這是出家人的本分,你不盡不行。

 

    自己現在在精舍裡頭除了背戒、學戒以外,還每天依然讀誦四個根。因為我們師父上人就講戒律的基礎還是這四個根,《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沙彌律儀》。這次去到精舍發現,因為定弘之前有講過《沙彌十戒威儀錄要》,當然是很粗淺的,去到精舍之後發現原來果清律師也是專門弘揚蕅益大師的《沙彌十戒威儀錄要》,他也讓我們要受持這個,特別他這裡頭開遮持犯講得很精準,那我就讀這篇。還有就是《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經》我讀師父上人的《節要》,每天。這都屬於戒,《弟子規》是根本的,戒的根本,《感應篇》也是根本。所以從四個根一直到比丘戒、到菩薩戒這一條龍,都得要讀,都得要持,這個戒才叫做精嚴。

 

布薩(半月誦戒)

    正覺精舍是半月誦戒,非常的如法。誦戒就一個人升高座誦,所有比丘眾就在底下聽,他等於代佛誦戒。因為佛當年在世的時候也是這樣誦戒的,佛在高座把戒講出來,所有底下的比丘僧就聽。大家輪流背誦,上台之後就把整個比丘戒本從頭到尾背出來。比丘戒與菩薩戒要半月半月誦戒,誦完比丘戒就誦菩薩戒,未受戒的人都得出去,不能聽,這叫布薩。原來我對布薩這事沒什麼了解,沒有參加過,現在去了之後知道布薩真是太好的一個做法,佛制定的做法。這個布薩不光是說大家溫習一遍戒本而已,你不溫習就會忘記,要不斷的去背誦,這只是一個好處。更重要的好處是,布薩之前所有的比丘僧眾把自己犯戒的罪都得懺乾淨,要清淨才能布薩。所以偈子上講,「持戒清淨如滿月」,你才能夠去布薩。

 

    怎麼清淨?犯了戒你要懺悔。懺悔有很多種懺法,一般來講是作法懺,除了上二篇的罪以外,底下的波逸提罪都可以作法,尼薩耆波逸提罪都可以作法懺。作法有對首懺,就兩個人互相對著,你向我發露懺悔,我向你發露懺悔。這是最簡單的方法,一般是懺小罪,突吉羅、波逸提這都可以用對首懺。如果是尼薩耆波逸提叫捨墮,捨墮罪就得要集眾,你要是不集眾你到界外去,界外也得集眾,這是不用集那麼多人了,那個就要相對麻煩一點。但是有這些罪必須得懺乾淨,否則你參加布薩你就影響了僧團的清淨。所以布薩是一種每半個月(十五天或十四天)讓我們僧團整飭自己的身心,讓自己還得清淨,這個做法是很殊勝的,這樣的話僧團就清淨和合。因為有罪業夾雜進來,僧團就不清淨,佛法就會有毀損,所以這個布薩真是一種佛的良苦用心。沙彌是不能參加比丘誦戒的,在家人更不可以,沙彌可以誦沙彌戒,如果受了《梵網菩薩戒》也可以誦《梵網菩薩戒》。

 

    在家人也可以誦戒,也是一樣半月半月誦戒。弘一大師有編一個在家居士半月半月誦戒的儀規,也就是沿用僧團的這種做法。也是必須得懺悔。譬如說你受了五戒,這半月之中有沒有犯五戒?有犯的得懺,看那罪的程度大小。一般來講,如果是中下等的罪,這個叫作法懺就行了,對首法或者是集僧或者向大眾懺都可以。但是如果是犯了重罪的,就像犯四重戒,殺人、偷盜,這是偷盜五錢以上。五錢到底是多少?說法不一,有人說大概是一千台幣以上價值的東西,就是犯了重戒。還有邪淫,就是淫欲,不淨行。還有就是妄語,這個妄語是講大妄語,未證言證,未得謂得,實際上都是叫大妄語。犯了這四重戒的必須得要取相懺。蕅益大師《梵網菩薩戒經》後面有一個就是懺,梵網懺儀,就專門教你怎麼取相懺。就是你要拜懺懺悔求佛感應,要見瑞相現前,或者夢中、或者定中見了這些好相,那才叫做把罪懺掉;沒見好相,這個罪是懺不了。這是指犯重戒的人才一定要用這種做法,一般是作法懺就可以。把罪懺清淨了、布薩了,這就是和合僧團。師父常講,如果一個地方有和合僧團出現,這個地方不遭災難,龍天護持、善神擁護。這個和合僧團必須是清淨僧團,所以只要這半月當中有這麼一次,那個功德就不可限量,真的可以幫助世界消災免難,這些都是我去到那邊之後有了這些體會。

 

教授比丘尼採「廣教誡敕」方式

    清公和尚給我安排除了背《比丘戒》、《梵網菩薩戒》外,我還得背《比丘尼戒》。我當時奇怪比丘還要學《比丘尼戒》?他說佛交給比丘有個使命,就是教授比丘尼。你要教授她你必須懂,不懂你怎麼教授她?所以《比丘尼戒》也得背。他說將來你要教授比丘尼才行,教授比丘尼自唐朝到現在都只有略教誡敕。因為比丘尼僧和合的時候,她們要半月半月來頂禮比丘僧足,求請教誡比丘尼。現在都沒有人真正去教誡了,只是有個略教誡敕,就講一句,「爾比丘尼僧精勤行道,謹慎莫放逸」,這一句話傳過去就行了。但是廣教誡敕從唐朝以後就沒有了,清公和尚把這個恢復起來。所以在正覺精舍附近一些比丘尼持戒道場,她們也很重視這個布薩,也啟請果清律師去做廣教誡敕,廣說,等於是給她們上課。這個是非常好的,因為佛法是教育,我們出家人更要受教育。

 

    戒法沒人教真的不懂,光是看戒本也未必能看得懂。比丘戒本我剛開始看的時候真的看不懂,因為它有些術語真的你不看註解是完全不知道。譬如說「壞鬼神村」,怪就是壞,壞字念成怪,把鬼神村給壞了,什麼意思?壞鬼神村就是犯戒。原來你去把那個草地給踏壞了,破壞了這些樹木花草,那是鬼神居住的地方,那叫做壞鬼神村。這不說哪知道?所以戒法要有人去弘揚。

 

果清律師的三大貢獻

    清公和尚貢獻很大,對於戒律近代的弘揚真的是功德無量。他主要三大貢獻,我自己私下總結的三大貢獻。

    第一個貢獻,依戒法真正建立起比丘僧團。

    師父上人常講要恢復叢林制度,果清律師做出來了,默默的做,三十年如一日,做到現在很穩定,真的是道場的榜樣。每個人在裡頭修都是非常的用功,很有道心,早上有的人一點半起床就開始讀經,少欲知足不用說了,每個人都是求生淨土,道場裡頭的道風就是持戒念佛。

 

    第二個貢獻,就是恢復廣教誡敕,對比丘尼僧。

    因為比丘、比丘尼這個體是一樣,都是傳承佛出家大戒,互相之間都要幫助,要互相的學習。廣教誡敕,實際上就是現在講的辦班教學,這非常重要。能夠教授比丘尼這個資格的,必須得二十臘以上,得要那麼大年紀的人,初學的不行。初學的大家座談一下講講戒本是可以,要正式的教誡那是不可以的,他是用僧團去差使,有這樣一定的做法才能成就。你成就這個法就有龍天的護持,佛法就賴以能夠熾盛。

 

    第三個貢獻,到泰國受南傳的比丘戒,把戒體傳回中國。

    大家可能聽過蕅益大師、弘一大師說過,中國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了。為什麼?沒有真正得戒的比丘,沒有得戒的比丘也就不能傳授比丘戒,傳授的按照這個儀式儀軌做了也不得戒。所以弘一大師當年就有這樣的心願,他聽說泰國還有比丘戒體,當時就很想到泰國受南傳的比丘戒,把這個戒體傳回來中國;可惜弘公未能夠滿願就往生了。果清律師把這個願圓滿了,他過去就帶著弟子到了泰國受南傳的比丘戒。

 

    這樁事情是很不容易做的,為什麼?背比丘戒的戒條用巴利文,你得學巴利文。而且得適應他們的生活方式,這對於上了年紀的人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清公和尚非常的慈悲,非常的有願力,就把這個事情做圓滿了;所以他就得了比丘戒的戒體傳回來。現在在台灣傳戒,就全都是曾經到泰國受過南傳比丘戒的,有比丘戒體。這樣如法如律的傳戒,才能夠把僧種救回來,這個功德是很大。他老人家傳戒要求是很嚴格的,一般傳戒期限是四十五天,不像一般三十天就行了,四十五天要學的東西很多,而且要求也很嚴格。傳戒的三師,他們要把這個傳戒的儀規全都用背的,不能看本子念的,所以都是很如法的,所以這是清公和尚的三大貢獻。

 

果清律師的行持-「生弘律範,死歸安養」

    清公和尚他老人家一生就謹守著宋代靈芝元照律師的這個行持,叫「生弘律範,死歸安養」。在生的時候弘揚戒律,做世間人的榜樣,做出家的模範,生弘律範。死歸安養,安養就是極樂世界,所以他老人家也是專門念佛,求生淨土。他曾經閉關閉過三次,每次都是三年,第一次在這三年當中打了一次般舟三昧;成功的打了第一次般舟三昧。第二次又閉關三年,而且每年有一次般舟三昧。他老人家很謙虛,他說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成就,只是在毅力的磨練上增強了很多。一般要打般舟三昧的人通常都是律師,專門學律宗。因為什麼?沒有一個非常精嚴戒律的護持,沒有護戒神的護持,很難成功,必定是出現魔障,這個法子不是普通人能學的。唐朝的道宣律祖,可以說他也是專門學這個修這個的,一生打了二十一次的般舟三昧,他也是念佛求生淨土。我們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學這個法門,一般人我們信願念佛,但是也要持戒念佛。持戒是修佛行,佛的身口就是戒律,念佛是心地清淨,身口意都與佛相應,這個就是念佛,所以你看淨宗的祖師哪個不是持戒念佛?最突出的蕅益大師,他一生在戒律上下了三十年的功夫。

 

具足持淨戒

    《華嚴經》上講,「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什麼叫具足?一條都不能犯,一條都不能少。你是比丘就得要盡到比丘的這樣一個本分,你是在家優婆塞就要盡在家優婆塞的本分,優婆夷也盡優婆夷的本分。本分是什麼?就是戒。所以我們師父就在最近講《科註》二百九十集裡面有談到,他說不僅出家人要持戒、要學戒,在家人也要學戒,各學各的戒,你持什麼戒就得學什麼戒。不是說我去受了個戒,完成了形式,戒本就束之高閣,再也不去研究,這就是犯罪了。

 

    在家也有菩薩戒,有的受六重二十八輕戒,比較簡單,在家菩薩。有的受《梵網菩薩戒》,十重四十八輕戒,這個就更殊勝,跟出家的這戒是同樣的,在家人一樣能受。不僅在家人受,戒本上講,一切有心者皆當受佛戒,你只要有心,你只要是個有情眾生,你是天也好,龍也好,鬼也好,畜生也好,地獄道眾生,都可以受《梵網菩薩戒》,都能夠作菩薩,發菩提心作菩薩。我們出家了也要受這個,做菩薩比丘,這叫具足持淨戒。

 

懺悔錯誤的知見

    我原來就有一個不太正確的知見,到了精舍之後自己就反省懺悔。什麼知見?因為我看蕅益大師講南宋以後中國沒有比丘了,去受戒也得不到比丘戒體。所以我知道自己沒有得比丘戒體,我就不能叫比丘,甚至不是個沙彌。沙彌也是需要至少兩位比丘給你傳,一個比丘都沒有你哪裡能夠得沙彌戒?所以弘一大師自稱出家多分優婆塞,他還不是滿分,多分。因為五戒,優婆塞就是五戒,優婆夷也是五戒,這五戒可以滿分受,也可以多分受,也可以少分受,甚至一條受也可以。你就專受個不殺生戒也可以,其他四條先不受,受一條做一條。所以弘一大師說自己是多分,我自己覺得我只是少分,那我就少分出家優婆塞,我就以這個身分來念佛求生淨土、弘法利生就行了,我這麼個想法。

 

    這種想法其實不是謙虛,弘一大師說自己是多分出家優婆塞是謙虛的說法,你看大師那比丘戒持得多好,人家真在學習。我自己以此為借口不學了,反正我不是比丘我就不學比丘戒了,就沒碰比丘戒本。你看這就是不同了,弘一大師那是真在學、真在持,而自己謙虛說自己沒做到,所以退而說自己是出家優婆塞,我們不一樣。所以到了正覺精舍,才發現自己這個觀念錯了,然後讀了菩薩戒本,才知道菩薩要持三聚淨戒。三聚這個聚是指類,三類淨戒。哪三類?第一律儀戒,第二攝善法戒,第三饒益有情戒,這叫三聚淨戒。都要持得清淨,這才是菩薩,這叫護持如來淨戒,護持如來正法,菩薩事業。比丘戒就是律儀戒,我們不學那不是菩薩,說老實話就是違反菩薩戒的,犯戒了,沒有尊重如來戒法,沒有護法護戒的心,這是沒有菩提心,甚至菩薩戒也沒有學。你看那戒本上講得很清楚,如果不誦菩薩戒,不誦十重戒,十重戒都不去誦的話,這種人不是菩薩,不是如來弟子。

 

    我覺得自己就是這麼一個人,所以去到那裡真的是慚愧,也向比丘僧懺悔自己觀念錯誤,這屬於邪見。也可能在以前講課的時候,有意無意把這個意思講出來也誤導過不少的人,在這裡我就向大家懺悔。如果你們之前聽到我曾經有講過類似的這種對於戒法不重視的這些話語,你把它捨掉,要重視戒法,這是菩薩發心,這是發菩提心。所以雖然我們去受了戒沒有得戒體,但是不代表我們不學,要去認認真真的學,這叫攝律儀戒,這是菩薩戒要求的。所以弘一大師講,雖然我們沒得戒體,但是我們必須得要去受,受了比丘戒,你就能夠讀比丘戒本,否則你不能讀比丘戒本。白衣、沙彌都不可以去看比丘戒本的,為什麼?怕你犯盜法這個重罪。因為戒是非常神聖的,比丘戒是很神聖,你不能以輕慢的心隨便的去碰,要非常隆重的。就你發願去學,發願去受持,你去受戒之後,你才有資格去學。而且你學了之後,如果你沒有受比丘戒就學了,你看了比丘戒,然後對照比丘僧這個行為,發現某人犯戒,你起毀謗輕慢的心,這也是造罪業。所以佛遮止你犯罪,慈悲,不讓你看比丘戒。所以我們要學比丘戒,必須得受比丘戒,受了之後雖然沒得戒體,但是要學。

 

    所以弘一大師出家後一個月就受大戒,受了大戒之後他就學,人家是真學。他的誓言說,盡捨身命,誓要護持《四分律》在神州發揚光大。《四分律》是五部律裡面其中一部,中國道宣律祖開創,在中國可以說所有出家人都是學這個《四分律》。但是這《四分律》裡面,律祖你看南山三大部,它是融合了各部律在裡頭,它不是光有《四分律》,《四分律》沒有講到的,它各部律都有,是很完備的一個戒法體系。這都是菩薩再來做的這個事情,後人就把它學好,把它持續弘揚下去就夠了,不需要再增加新的。所以弘一大師就是給我們做近代的一個持戒念佛的好榜樣,他把南山三大部都作了科判,還作了一個《行事鈔資持記》的一個叫《扶桑集釋》。就有點像我們師父上人現在《科註》作那個名詞術語的解釋一樣,他也把南山三大部裡面這些難字難詞,或者是一些術語註了解釋,等於像字典一樣,方便我們查閱。另外還作了《比丘戒相表記》,把比丘戒本全部做成表解的形式,方便我們去學習,這個貢獻是很大。

 

    這是真正的菩薩,人家是真在持律儀戒。還要持善法戒,凡是善法都要修,只要有緣就要去做利益眾生的事業,饒益有情戒,這是菩薩的本分。你說受了戒不學戒,這沒有盡菩薩本分,就不叫菩薩了,我去到精舍我才發現真的自己錯了。從現在開始認真學戒,這是盡本分,受了菩薩戒就當菩薩了。原來毀犯佛戒甚至邪見誤人,現在要真懺悔,用什麼懺悔?用自己的行動。定弘現在學了戒法就知道自己罪過,輕毀戒法、不學戒法、毀犯戒法。現在發心就是嚴持戒律,將來有緣我們弘揚戒律。師父上人未盡的志願,譬如說建立叢林,真正傳統的叢林,建立僧團,我們要發心,在師父的這個基礎上去推動,希望佛法將來能夠復興,戒法復興了佛法就能復興,這是佛講的。

 

    自己要成就也是要從戒開始,戒為無上菩提本,這是菩提的根本。往生也是要持戒念佛,而且你能嚴持淨戒,將來往生可以得上品,這是真正修諸功德。你看《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清楚,我們有這個緣,上輩者行作沙門,捨家棄欲,行作沙門,修諸功德。什麼是功德?戒定慧是功德。既然遇到這個緣了不可以放過,放過了那叫自暴自棄。而且還是古德所謂忝辱沙門,忝辱就是侮辱,侮辱佛門,侮辱沙門的形象,那不僅是你自己個人的問題了,那是貽誤無量眾生,那結的業就重。

 

    所以我的這個錯誤的看法現在澄清了,大家也就知道了,不管你現在有沒有得比丘戒,要學,這是辦比丘事,這是維護佛法形象。包括在家優婆塞、優婆夷要學,你受了菩薩戒的要學。受菩薩戒,《梵網菩薩戒》的註解很多,包括師父上人曾經也講過菩薩戒,《梵網.菩薩心地品》。這些參考資料很多,要去學,將來有機會我也希望跟大家匯報,跟大家分享學習心得。菩薩戒本裡講,如果國有災難,或是自己多煩惱、多業障或者多疾病,或者眾生有苦難、水火刀兵劫等等,你能夠講菩薩戒,講大乘經,就能夠幫助這個地方消災免難。所以師父上人每天講《無量壽經》,那就是幫助我們消災免難。所以定弘也是發了這個願,希望將來將功贖罪,過去輕毀戒法,現在發心認真學,將來也希望能夠有弘揚的因緣,當然自己先要做到。你自己真正做到,然後你還有可能真正得比丘戒的。

 

末世欲得比丘戒的幾種方法

    蕅益大師講末世欲得比丘戒靠什麼方法?拜地藏占察輪相。這是一種好方法,但是很艱難,為什麼?要拜到得到清淨輪相,這是很不容易得到的,就是你真正清淨了,比丘戒體自然恢復,因為這是性德。然後你見好相,有地藏菩薩,等於地藏菩薩給你受戒一樣,這個是很不容易的感應。這是一種特殊的方法,可以得戒的,那這個就不得了了,這是人中之寶。這種方法弘一大師當時也非常鼓勵年輕人學,因為這是真要發大願專門去持戒,專門修這個很好。

 

    另外一種,就是現在我們清公和尚從南傳把戒體傳回來,將來如果有機會,能夠在清公和尚那裡求得一個增益戒。雖然你現在已經受了比丘戒,還能再受一次,叫增益戒,期望那時候你能用至誠懇切的心求得比丘戒體。所以和尚明年在圓通寺傳三壇大戒,讓我去受一個增益戒。這是另外一種方法,真欲得比丘戒體,這就很好。

 

    當然這些都要看因緣,對一個真正念佛求往生的人,最重要的就是看破放下。其實看破放下了,你所謂的比丘戒體不得而得,你得清淨心了。你得清淨心就得三昧了,得三昧叫定共戒;如果你開智慧、開悟了,道共戒,那你就真正是聖人了。即使沒得也不要緊,信願求生淨土,臨終的時候一樣蒙佛接引,一到西方那肯定得戒,你真的就是入比丘僧團了。那邊全是清淨比丘僧,而且是菩薩比丘,得佛戒,菩薩三聚淨戒全部圓滿了。

 

    如果你有心說我此生把罪懺掉,可以按照蕅益大師取相懺法,拜《梵網菩薩戒》的取相懺,這通常是比丘三聚淨戒、菩薩三聚淨戒,毀犯了重戒。菩薩是十重戒,比丘是四重戒,毀犯了之後拜出清淨的好相,可以自動得戒,不僅得菩薩戒,你可以恢復菩薩戒體。至於比丘戒的話,其實因為你原來也沒得,也不必去擔心說你有毀犯的問題,因為那都是名義上。像弘一大師講你根本沒有得比丘戒,所以你的罪沒有那麼重。將來想要求受比丘戒還是可以的,拜出清淨輪相你就是菩薩,然後你再進取比丘戒。譬如說在清公和尚那裡得一個增益戒,甚至自己拜求一個比丘戒,用清淨輪相,用蕅益大師的占察輪相拜出比丘戒都是可以。

 

    這些做法如果做不來還沒有關係,因為淨土法門殊勝。阿彌陀佛第二十一願悔過得生願裡講的,「若有宿惡」,宿惡是包括你過去生、今生已經曾經造過的惡,犯了罪。「若有宿惡,聞我名字,即自悔過」,你懺悔,知道錯了,以後不造了,能夠「便持經戒,願生我國」,你重新發願學戒持戒,以後不再犯了,發願求生西方。「命終不復更墮三惡道,即生我國」,你就能到西方,這是特別法門。

 

結語

    所以這兩個月當中通過學習有這麼一點點體會。師父老人家也很希望我們年輕的學子們,真正發大心把佛教帶回到教育,把佛法振興起來。欲要振興,首先自己把戒學好,因為這不光是你自己往生的問題,要往生你自己念佛就沒問題,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是易行道。但是你還要期望能承當弘護正法的責任,那戒就不可不學,在家出家一樣都要學。學好了你才能過如法如律的生活,你的行持才可以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你做世間人的榜樣。而且特別是我們出家人,真正把戒都做好了,威儀具足了,世間人自然就生起敬慕之心,你可以成為人天師表,真正能夠讓佛法復興,大家不會再輕視佛法了。

 

    我們佛法為什麼衰?這些人才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我們自己肩上的使命是很重,要發這個大願,這就是菩提心。像彌勒菩薩講十種菩提心裡面的其中一種,為護持正法不惜身命。學戒苦不苦?苦!要以苦為師,要少欲知足,甚至要能夠修頭陀行,更殊勝。頭陀行就是十二種苦行,比比丘戒要求就更嚴格了。頭陀行裡面有一食法,就是只吃一頓飯,我現在也在學習。本來是吃兩頓,現在改成吃一頓,剛開始的時候受不了,覺得挺餓的,一直都盼著午餐。現在不去想,不去想其實也不難,非時不飲漿,我們在精舍也能做到。

 

    其實人只要真正發心是可以做到的,你能持幾條算幾條。包括這十二條裡頭有糞掃衣,穿的就是撿回來的衣服。我真的就去垃圾桶裡面撿了一件人家丟棄了的短褂,都破了,我就把它補起來了。補也要學,精舍裡面有兩台三十年歷史的衣車,腳踏衣車,我在那學補,那些法師教我,所以很多東西學。而且補,他告訴我都要如法如律,律上還講教你怎麼補,叫反勾刺。就是你這個針扎下去退一下,退一格往前扎三格,然後再退一格再進三格,這叫反勾刺。這樣補法這衣服就補得很牢,佛當時教的。他說這樣的補法你這衣服就可以不用說淨了,不用去加法了。我才明白,用衣車等於是你要倒回去幾針,你看什麼都有律法在裡頭。所以一舉一動實際上都要謹慎,都不能放逸,這就是佛良苦用心,幫助我們心細膩、心定,所以盡量的去受持。受持不是為自己,更不能說我受這個能做個自我標榜,你看我這個多好,我這能吃一頓飯,你還吃兩頓,還吃三頓,你這樣看不起人的話,你就全沒有戒法了。受持這個是什麼?為了正法長久住世,我們盡力的去做,盡到心力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你的菩提心。而你能夠為世間人做出這個少欲知足的樣子來,給大家就是一個提醒,欲為苦本,多欲就多苦,少欲知足就常樂,出家人就是要做這個榜樣。如果出家人的衣物很多很多,錢財有很多很多,這不像出家人了。

 

    所以我到了精舍,我就自己立了願,我帶過去的一箱衣服就這麼多,以後不再增加了,以前的衣服全捨了。錢也不碰了,不碰就不染。先要用最嚴格的方法來約束自己,因為我們是初學。等到什麼時候你已經修成就了,那時候給你一億塊錢,你拿到手上心都不動,這時候你去碰就沒有關係,你可以用它來利益眾生。現在不行,現在你吃三頓飯跟吃一頓飯就是不一樣,吃一頓飯你就覺得少欲知足,你的心就不敢亂跑,不敢亂動念頭。動念頭你會消耗能量,你會餓,逼著自己不能亂動,就不想出寺院門。出門很累,你吃一頓能量不夠,你自然就不會亂動,你吃三頓身強力壯你出去外面造業了。什麼時候你能吃三頓?你已經沒有分別執著就可以吃三頓了。譬如說你吃山珍海味跟吃大便一個味道,行,你吃三頓也沒問題。不行,你就得認認真真的持戒,從根本開始修,次第修,循序漸進,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三無漏學,一切佛菩薩之所學,我們不能例外。

 

    所以師父提到戒律很重要,定弘也是到了那邊才很有感受。當然這個感受還是很粗淺,因為學得很淺。但是自己心願是定了,一定得拿出五年的時間深入戒律,符合佛制,五夏專精戒律。然後將來弘揚大乘、弘揚淨土,我們才有這個基礎,也能夠令大眾對我們所說的這些經法有信心。這個不光是為自己的,真的要去為利他而去行持,要把佛法好榜樣做出來。定弘自己很慚愧,以前造了很多業,一來是跟大家懺悔,二來也是跟大家表態。從今以後痛改前非,認真的學戒,不辜負師父上人對我的期許,不辜負父母、護法、四眾同修們對我的期望。也要真正對得起自己出家一場,不能夠隨隨便便的,要認認真真的,希望我們大家共勉,尤其是我們出家眾。在家眾我們認真的學好自己的戒,也是護持佛法,發心護持僧寶、護持正法。出家人的使命是弘法,在家人使命是護法,當然在家也有弘法的,弘護一體,這樣佛法就能興盛。師父常講佛法要靠我們這下一代,這是老人家對我們的厚望,我們要把這個責任承當起來。謝謝大家。

***宋朝淡癡道人曾受到地府的邀請參訪地獄,後委託其弟子將地獄實情寫成"玉曆寶鈔"一書,以勸世人莫做惡事並告知若已經做了惡事,該如何贖罪,以減免地獄刑罰或免刑?玉曆寶鈔可參考下面這帖"動畫版玉曆寶鈔":

【動畫:玉曆寶鈔】自殺死的人死後有多慘?用佛法以活潑輕鬆的方式詮釋玉曆寶鈔,說明甚麼不能作、陰間各殿地獄及如何贖罪,以免現世悲慘,壽終後又須墮入惡道受苦,並附上現世真實因果案例證明!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66001&replyID=&skin=1

 

【佛法動畫】3D高清動畫輕輕鬆鬆了解:甚麼是佛法?阿彌陀佛是甚麼人?觀世音菩薩是甚麼人?地藏王菩薩是甚麼人?普賢菩薩是甚麼人?西方極樂世界是甚麼地方?宇宙人生的真相?如何創造幸福快樂的人生?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DwEW_0OiUXe13JEuzhxyQ

 

若覺得本文使您獲益良多,請多多轉貼至自己的社群如臉書或LINE等分享,使更多人知道如何斷惡修善修福,增加人間正能量,自然使世界和平,家庭和睦、人間少災少病,社會祥和,這樣我們的子子孫孫才能世世代代幸福地生活下去。而且轉貼、分享勸善文是一種法佈施,佛說一切施中,法施為勝""法施"功德福報不可思議,動動手指頭,轉貼勸善文,輕而一舉,不花任何成本,就能修福,利益眾生,為甚麼不做呢詳見《真實故事》法佈施(寫作、轉貼、分享)勸善文,消自己業障非常迅猛(附真實案例)!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59095

       

轉發∼引用金剛經類的般若經典後,人的雜念煩惱會突然消失,停住在清靜愉悅的奇妙心境。

  

轉發∼戒殺放生的文章後,自己會感到十分吉祥連家人當天都會很開心,總之就是快樂的心境。      

    
轉發∼戒邪淫的文章後,人會變得相貌端莊,身體聖潔、心裡清涼,邪惡的欲望頓消。

    轉發∼佈施得福的文章後,人會更踴躍地去佈施。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0/11/26 上午 11:51:48編輯過]

盡一切惡得須陀洹、然後佈施遠離諸苦 受苦眾生令得解脫、怖畏眾生令得遠離!南無僧伽吒!!!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9/12/19 上午 07:54:25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21875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