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大意---太虛大師講述
──二十四年七月在嘉興楞嚴寺講──
一 佛法與人生意欲
二 佛法與宇宙變現
三 楞嚴之行門與禪密問題
四 楞嚴之果位與頓漸問題
五 楞嚴之除障
六 楞嚴之辨惑
『楞嚴』是經名,今由楞嚴寺發起講經,故講楞嚴大意。本人初出家時,讀誦楞嚴經,頗有啟發。民三四、在普陀著大佛頂首楞嚴經攝論。民九、在湖北演講,編成楞嚴研究。楞嚴經對於本人自身修學上,亦有因緣。故今講大意,殊覺深切有味。
一佛法與人生意欲
非縱欲非節欲非絕欲
伏斷劣欲以發達勝欲
由此有楞嚴之緣起
『法』之字義最寬廣,今人稱宇宙萬『物』、宇宙萬『有』,還不及法字之寬廣。法界之法,通括一切法為名。近之如各人本身,遠之如十方法界;小之如一微塵,大之如全地球。法雖普遍於一切,但法之真實相,一切眾生迷而不知,不能認清法之實相,因此心起顛倒執著。能如實覺知者為佛,或稱佛陀、浮屠,即覺者。覺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云無上遍正覺。覺者、謂於諸法實相如如相應者,因此法是如實覺知之法,故惟佛與佛,乃能究竟。
一切眾生,無始迷惑顛倒,今以佛之覺法開示,使眾生聞而悟入。在此世界應化現身,為開示眾生故,方便說三藏十二部法,謂之佛法。楞嚴經,亦是佛隨順眾生應機說法所開示的一部經典。佛即現身人間說法,人類為眾生之一,今即以人類來代表一切眾生。
眾生的根本動力,即是意欲。意欲是一種傾向和願望的精神作用。人類或其他一切眾生相續不斷生長發展的原因,即由意欲所發動。法華經云:『三界所生,貪欲為根』。阿含經云:『三界有情,皆依食住』。住字有相續生存義。食分段食、觸食、思食、識食四種。段食、觸食,領受六塵,資養身命。段食如每天領受飲食是。觸食指所穿衣服、所住房屋、所見所聞等等而言。故衣食住均包括在食字內。思食即前途有希望,向前進取,如希望斷絕而能百折不回,勇往直前延續生命之義。識食指第八識,受前七識熏成諸業種子,持身命相續不斷義。欲界眾生,不離段食;無色界甚深禪定非非想天,壽命相續,不離識食。故三界眾生,皆依食住。圓覺經云:『欲界眾生,皆以婬欲而正性命』。欲,包括五欲。由色、聲、香、味、觸,或財、色、名、食、睡起欲。欲界中之有情眾生及無情器界,均由陰陽二性所結合而生存。據科學談物質,電子由陰電繞陽核而成原子。有情眾生更為顯著,由父母和合而成身命,生命相續。須由二性和合而成或陰或陽之性,再求和合,由矛盾而統合,由統合而矛盾。故欲界特性,即依婬欲。婬欲亦是意欲之一,為人類欲之一種。人類在天性上即有男女、飲食之意欲。欲界眾生,賴食與色生命相續,不斷地造作和享受。
對於欲界人類意欲的發展或制止,中外聖傑賢豪,主張不同。一、縱欲說:西洋的近代文化,對於意欲,縱任其流行,不加阻止。儘量的發展意欲,滿足意欲。所以征服自然,創造出物質文明。二、節欲說:中國儒家及各國賢哲,多有不主縱欲者。要在相當的限度內,施以節制,不令泛濫。三、絕欲說:中國道家及一部分宗教家與印度數論派等,修禪定求解脫,認定人生意欲是根本使人不安寧的東西;對於意欲,主張斷絕超脫。根本否認食、色五欲,超出欲界,修色、無色定、到無想定或非非想定。而佛教之聲聞、獨覺二乘法,超出三界,斷絕意欲,證無生,入涅槃,亦屬絕欲說。
大乘佛法,對於有染性的劣欲,要降伏斷除;縱劣欲則為患不淺,故除惡務盡。無漏的清淨勝欲,同是意欲,如節勝欲又妨礙向上發展,故應導引擴充。惟大乘佛法,伏斷劣欲,發達勝欲,故法身般若大悲大願。
修行者,發何種信,是何趣向,所行所趣,在何地位漸次伏斷劣欲,發達勝欲。由菩薩行以至成佛,有斷德、智德、恩德。斷德即伏斷劣欲而致;智德、恩德,即發達勝欲所成。由此有楞嚴之緣起。楞嚴經的當機人,即阿難陀尊者,為佛弟子,多聞第一。發心出家,持比丘戒,求阿羅漢四沙門果。所處行位,尚未發大乘菩提心大悲願。經云:『塗中獨歸,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遊城,次第循乞』。時因阿難未證聖果,乞食資生,因有宿緣,遇摩登伽。經云:『經歷淫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淫席,淫躬撫摩將毀戒體』。摩登伽女之母有咒術,迷惑人性。其時阿難遭遇苦難,不能自救。仗佛力說咒,由文殊師利菩薩前往救脫,並引摩登伽出家修行。
眾生生死輪迴,緣食、色之欲,初修行人易墮其難;要仗大乘佛法不可思議力之所救護,故楞嚴經之緣起,即在如此。蓋明小乘無力,自救不了,非由大乘威德以救之不可。為降伏食、色劣欲之障難,乃依菩提心四弘誓,發展大願大欲。故阿難既脫苦難,即痛哭流涕,求大乘修行禪定功德法、及聞法開悟。即云:『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依欲界生死相續之法,身心均不清潔。一念大乘智慧相應生空法空,一切劣欲降伏,真如法身現前,遂發為大乘勝欲。
以上伏斷劣欲以發達勝欲,為全經緣起,乃有以後七卷經文之演述。
一 佛法與人生意欲
二 佛法與宇宙變現
三 楞嚴之行門與禪密問題
四 楞嚴之果位與頓漸問題
五 楞嚴之除障
六 楞嚴之辨惑
『楞嚴』是經名,今由楞嚴寺發起講經,故講楞嚴大意。本人初出家時,讀誦楞嚴經,頗有啟發。民三四、在普陀著大佛頂首楞嚴經攝論。民九、在湖北演講,編成楞嚴研究。楞嚴經對於本人自身修學上,亦有因緣。故今講大意,殊覺深切有味。
一佛法與人生意欲
非縱欲非節欲非絕欲
伏斷劣欲以發達勝欲
由此有楞嚴之緣起
『法』之字義最寬廣,今人稱宇宙萬『物』、宇宙萬『有』,還不及法字之寬廣。法界之法,通括一切法為名。近之如各人本身,遠之如十方法界;小之如一微塵,大之如全地球。法雖普遍於一切,但法之真實相,一切眾生迷而不知,不能認清法之實相,因此心起顛倒執著。能如實覺知者為佛,或稱佛陀、浮屠,即覺者。覺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云無上遍正覺。覺者、謂於諸法實相如如相應者,因此法是如實覺知之法,故惟佛與佛,乃能究竟。
一切眾生,無始迷惑顛倒,今以佛之覺法開示,使眾生聞而悟入。在此世界應化現身,為開示眾生故,方便說三藏十二部法,謂之佛法。楞嚴經,亦是佛隨順眾生應機說法所開示的一部經典。佛即現身人間說法,人類為眾生之一,今即以人類來代表一切眾生。
眾生的根本動力,即是意欲。意欲是一種傾向和願望的精神作用。人類或其他一切眾生相續不斷生長發展的原因,即由意欲所發動。法華經云:『三界所生,貪欲為根』。阿含經云:『三界有情,皆依食住』。住字有相續生存義。食分段食、觸食、思食、識食四種。段食、觸食,領受六塵,資養身命。段食如每天領受飲食是。觸食指所穿衣服、所住房屋、所見所聞等等而言。故衣食住均包括在食字內。思食即前途有希望,向前進取,如希望斷絕而能百折不回,勇往直前延續生命之義。識食指第八識,受前七識熏成諸業種子,持身命相續不斷義。欲界眾生,不離段食;無色界甚深禪定非非想天,壽命相續,不離識食。故三界眾生,皆依食住。圓覺經云:『欲界眾生,皆以婬欲而正性命』。欲,包括五欲。由色、聲、香、味、觸,或財、色、名、食、睡起欲。欲界中之有情眾生及無情器界,均由陰陽二性所結合而生存。據科學談物質,電子由陰電繞陽核而成原子。有情眾生更為顯著,由父母和合而成身命,生命相續。須由二性和合而成或陰或陽之性,再求和合,由矛盾而統合,由統合而矛盾。故欲界特性,即依婬欲。婬欲亦是意欲之一,為人類欲之一種。人類在天性上即有男女、飲食之意欲。欲界眾生,賴食與色生命相續,不斷地造作和享受。
對於欲界人類意欲的發展或制止,中外聖傑賢豪,主張不同。一、縱欲說:西洋的近代文化,對於意欲,縱任其流行,不加阻止。儘量的發展意欲,滿足意欲。所以征服自然,創造出物質文明。二、節欲說:中國儒家及各國賢哲,多有不主縱欲者。要在相當的限度內,施以節制,不令泛濫。三、絕欲說:中國道家及一部分宗教家與印度數論派等,修禪定求解脫,認定人生意欲是根本使人不安寧的東西;對於意欲,主張斷絕超脫。根本否認食、色五欲,超出欲界,修色、無色定、到無想定或非非想定。而佛教之聲聞、獨覺二乘法,超出三界,斷絕意欲,證無生,入涅槃,亦屬絕欲說。
大乘佛法,對於有染性的劣欲,要降伏斷除;縱劣欲則為患不淺,故除惡務盡。無漏的清淨勝欲,同是意欲,如節勝欲又妨礙向上發展,故應導引擴充。惟大乘佛法,伏斷劣欲,發達勝欲,故法身般若大悲大願。
修行者,發何種信,是何趣向,所行所趣,在何地位漸次伏斷劣欲,發達勝欲。由菩薩行以至成佛,有斷德、智德、恩德。斷德即伏斷劣欲而致;智德、恩德,即發達勝欲所成。由此有楞嚴之緣起。楞嚴經的當機人,即阿難陀尊者,為佛弟子,多聞第一。發心出家,持比丘戒,求阿羅漢四沙門果。所處行位,尚未發大乘菩提心大悲願。經云:『塗中獨歸,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遊城,次第循乞』。時因阿難未證聖果,乞食資生,因有宿緣,遇摩登伽。經云:『經歷淫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淫席,淫躬撫摩將毀戒體』。摩登伽女之母有咒術,迷惑人性。其時阿難遭遇苦難,不能自救。仗佛力說咒,由文殊師利菩薩前往救脫,並引摩登伽出家修行。
眾生生死輪迴,緣食、色之欲,初修行人易墮其難;要仗大乘佛法不可思議力之所救護,故楞嚴經之緣起,即在如此。蓋明小乘無力,自救不了,非由大乘威德以救之不可。為降伏食、色劣欲之障難,乃依菩提心四弘誓,發展大願大欲。故阿難既脫苦難,即痛哭流涕,求大乘修行禪定功德法、及聞法開悟。即云:『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依欲界生死相續之法,身心均不清潔。一念大乘智慧相應生空法空,一切劣欲降伏,真如法身現前,遂發為大乘勝欲。
以上伏斷劣欲以發達勝欲,為全經緣起,乃有以後七卷經文之演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