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 【轉貼】修行圖解

您是本帖的第 2051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修行圖解
godaikin2003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蝙蝠俠
文章:631
積分:8002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3月4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godaikin2003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修行圖解

修行圖解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一、 圖表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二、解說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二、解說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此圖,外面的大圓,代表佛性;裡面的黑點,表示心中的妄念亦稱煩惱。壇經云:「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修行修心,心若無妄念,即能明心見性,故華嚴經云:「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

但眾生有佛性,為何不能成佛呢?涅槃經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煩惱覆故,不知不見;是故應當勤修方便,斷壞煩惱。」雖然煩惱的心念有無數,歸納來說莫過於貪、瞋、癡三種,以圖中三大黑點來表示。因三毒而障礙我們成佛,故行者當「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然一切的煩惱皆由貪、瞋、癡所起,而此三毒又從何來?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故此三毒,是由妄想、執著所產生的。

而自性妄執皆因無明所起,何謂無明?大乘起信論說,無明為不覺;不覺即是愚癡。以十二因緣中敘述,眾生的生死輪迴,全因無明所致,故當轉「無明」為「明」。又當如何轉?涅槃經云:「若與煩惱諸結俱者,名為無明。若與一切善法俱者,名之為明。」故行者當依諸佛教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此圖,裡面的-表示心中的惡念、瞋念;+表示心中的善念、貪念。善念、惡念皆是妄念,此念皆依自性妄執而起分別、對待。

分別善惡、正邪、順逆、好壞、吉凶、禍福、夭壽、美醜、貧富、貴賤、智愚、勝敗、強弱、大小、多寡等。因此,面對境界,心有取捨,喜歡即生起貪心,想要執取擁有;討厭即生起瞋心,想要捨棄遠離;時時生起貪瞋之心,即是愚癡的表現。所以於生活中心常不平、不滿,故不能以平常心來處世。

因為有分別心,故產生人我的對待,甚至對立及抗衡,如金剛經中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由此衍生人與人之爭鬥,家與家之爭好,國與國之爭勝,故人類的爭端,永不止息。

眾生因不明白“諸法實相,緣起性空”的真相,故以自己無知的想法、看法、作法,來面對這個世界以及自己的人生。那該如何修正此觀念呢?壇經有云:「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若能了悟諸法空相,自然不起妄想,心無取捨,念無貪瞋,則生平等空慧,而以平常心來過生活,平等心來待人,時時心中保持平靜的狀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此圖,裡面的▲表示念頭。有情的眾生必然有心念,念頭只是念頭,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了不可得,故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要因各種妄念,而產生困擾;應要於此,生起覺性。

涅槃經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不但念頭如此,世間一切事物,皆不離此法則。我們舉五蘊來觀察:

從身體來說,不舒服時,觀察苦的生起,只要一直觀照著它,苦的感覺便會消失;當苦的感覺消失時,舒服的感覺就會生起,但只要繼續觀照它,樂的感覺便會消失;當樂的感覺消失時,不苦不樂的感覺就會生起,再觀照它,不苦不樂的感覺就會消失;當不苦不樂的感覺消失時,苦樂的感覺又會再度生起。這就是五蘊中的色蘊,是無常、生滅、變化的。

從感受來說,不快樂時,觀察苦的生起,只要一直觀照著它,苦的感覺便會消失;當苦的感覺消失時,快樂的感覺就會生起,但只要繼續觀照它,樂的感覺便會消失;當樂的感覺消失時,不苦不樂的感覺就會生起,再觀照它,不苦不樂的感覺就會消失;當不苦不樂的感覺消失時,苦樂的感覺又會再度生起。這就是五蘊中的受蘊,是無常、生滅、變化的。

從想法來說,有想法時,觀察它的生起,只要一直觀照著它,它便會消失;當舊的想法消失時,新的想法就會生起,但只要繼續觀照它,此想法便會消失。當此想法消失時,其他的想法又會生起,再觀照它,此想法亦會消失。這就是五蘊中的想蘊,是無常、生滅、變化的。

從心念來說,有念頭時,觀察它的生起,只要一直觀照著它,它便會消失;當前念消失時,後念就會生起,但只要繼續觀照它,此念便會消失。當此念消失時,後念又會生起,再觀照它,此念亦會消失。這就是五蘊中的行蘊,是無常、生滅、變化的。

從意識來說,有概念時,觀察它的生起,只要一直觀照著它,它便會消失;當舊的概念消失時,新的概念就會生起,但只要繼續觀照它,此概念便會消失。當新概念消失時,其他的概念又會生起,再觀照它,其他的概亦會消失。這就是五蘊中的識蘊,是無常、生滅、變化的。

除了靜中觀察五蘊,於日常生活行動中亦當如是:苦事有生有滅,樂事有生有滅;好事有生有滅,不好之事有生有滅;順境有生有滅,逆境有生有滅。一切現象,皆有生有滅,無有一法,不是生滅;當深觀至此,行者的心,自然漸漸不再對任何事物產生執著。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此圖裡面的○,表示執空的念頭。原本眾生執有「我」及「我所」有的一切,經行深觀照五蘊的空相,終於發覺身、心、世界,皆是因緣所生之法,實無不變的主體。「我」只不過是五蘊的和合及展現,且世間的所有事物也隨著各種因緣而形成;既然「無我」,那麼「我所」執著的一切就會脫落。

現在的我是緣生,總有一天會緣滅;緣滅之後,必然隨著過去的因緣和現在的條件再度重新緣生;未來亦是如此。若是具有強烈的貪瞋癡的條件,則緣生為三惡道;若貪瞋癡較弱,而有持戒、修善、禪定等夾雜的條件,則緣生到三善道;若已具足戒定慧,則緣生為三聖道;若福慧圓滿,心地清淨,則緣生為佛道。

從「妄執」的分別,到諸行「無常」,進而認識「我」的本質是「無我」,此時唯有寂靜的感覺,心念好似靜止的狀態,但不可沈守空寂而執空;應再思惟「無我」的真實義,才能了悟生命的意義,及萬物生生不息的由來。

無我即是空,空即是佛性,佛性即是自性,故壇經云:「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但空並非沒有作用,而是遇緣則生,妙用無窮無盡,故壇經又云:「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此圖裡面的+,不是善念,而是正念。眾生雖有善念,但此善念常帶有動機及目的,稱之有相布施;菩薩明白實相,故有正念,利益一切眾生心不執著,稱之無相布施。金剛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相」有生滅來去,「性」無生滅來去。著相不能見自性如來,故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自性無來去,故又云:「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而離相方能見性,故云:「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但凡夫執事迷理,因為不明實相,而著此現象,隨著生滅而生起諸多的煩惱,以致流轉生死,苦不堪言。那麼何謂實相?實體(空)無有生滅之相,簡稱無生,故維摩經云:「諸法畢竟,不生不滅。」無生則無滅,離一切生滅現象,方能解脫自在。

但無生卻能生一切萬法,無我卻能千百億化身,故諸佛、菩薩各有其願力,隨著緣生度一切眾生,應以何身得度,即化何身,故法華經云:「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此圖,無明已明,轉迷為覺,迷時眾生,覺時為佛;心佛眾生,本無差別,只緣迷悟,故有不同。圓中的空白並非頑空,而是清淨無染的自性,無念已無妄念,故念念清淨,但清淨的自性卻能生一切萬法,故壇經云:「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但為何又有三乘之別?什麼又是涅槃呢?所謂涅槃即是佛性,見性才是徹底的解脫。依涅槃經說:二乘人不見佛性,故聲聞乘稱為小涅槃,緣覺乘稱為中涅槃;菩薩少見佛性,故菩薩乘稱為大涅槃;佛徹見佛性,故一佛乘稱為大般涅槃。

那如何才能達到大般涅槃的境界?當轉識成智。前圖皆有八個符號,代表八識;此圖已轉八識成四智。然智與識其體本同,只是轉名不轉體。迷時用識,悟了生智;迷時名阿賴耶識,悟時則名如來藏。故壇經云:「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六七識為因,五八識為果,故因轉果則轉。第六識的特性,即是妄想、分別,第七識的特性,即是執著。今妄想、執著已破,故一切種智則生。

又該如何轉識成智?即是息妄顯真。妄念之所以向外攀緣,且執著不斷,皆因不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以及自己生命的本質,故執事迷理,見相著相,不是著有的常見,便是著無的斷見,各執取一端,而不能見到真相的全貌。

佛性即是中道,不落空有一邊,涅槃經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從有生有滅的法相,悟道不生不滅的法性,見到緣起性空之理體;再由不生不滅的法性,展現有生有滅的法相,見到性空緣起的妙用。不但見空,亦見不空,故言:「實相無相,無不相。」心經亦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相因性有,故色不異空;性由相顯,故空不異色;一切即一,故色即是空;一即一切,故空即是色。

行者當深觀緣起中道,自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明心」即明白自心作佛,「見性」即見到心性本空,「成佛」即因般若的空慧而徹底覺悟,故此三事,即是吾人之一心。

所謂:「法無頓漸,人有利鈍。」利根者頓悟頓證,鈍根者漸悟漸修。凡修行當依自身的條件來修學,但皆不離解行並進,定慧等持。今以此修行圖解,供養諸位,自悟自修,自成佛道!


這是一趟從此岸走到彼岸、從晦暗走到澄明、從荒原走到淨土的旅程。從最不簡單的第一步,回到最簡單的最後一步。從人性的混沌,返回靈性的最初。這是悉達多的覺悟之路,也是每個人的那條路。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0/5/28 上午 08:56:28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4688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