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修 心 七 要 ─ 堪千貢噶旺秋仁波切 傳講

您是本帖的第 7626 個閱讀者
平板 列印
標題:
修 心 七 要 ─ 堪千貢噶旺秋仁波切 傳講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修 心 七 要 ─ 堪千貢噶旺秋仁波切 傳講

   

大堪布貢噶旺秋仁波切 講述

張惠娟居士 翻譯

前 言

敬禮大悲心

弘揚聖教遍十方  三世佛子共行道

清淨三學修覺心  敬禮無比上師足

住持正法頂莊嚴  出生利樂大寶藏

諸善弟子數勸請  謹依師語而開顯

為了利益如父如母的眾生,同時也為了要證得無上佛陀果位的緣故,今天到這邊來聽聞甚深的教法,在聞法之前我們首先要能夠如是的生起菩提心。所聽的法是無著賢所說的【大乘修心七要】。

大乘的【修心七要】,最先是由阿底峽尊者在西藏所傳的不共教法。頌文一開始,先對本尊頂禮,亦即頂禮大悲觀世音菩薩。再來,就是無著賢頂禮自己的根本上師,文中無著賢認為自己的根本上師在戒、定、慧三學上都極為清淨,在勝義諦菩提心及世俗諦菩提心上都修持得非常熟練,而且遍十方弘揚佛陀的教法,是執持教法者的最上頂嚴,無人能跟自己的上師比,因此向上師頂禮。這是無著賢頂禮自己根本上師的頂禮文。在修行的時候,對於自己的具恩上師,我們都可以這樣的皈依跟頂禮。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子唯一行走的道路,一切利樂出處的寶藏,就是這個教法。由於跟我有緣的一些弟子一再地請求,因此我就依著上師所講的,在這裡將這個教法的文義加以述說。

我與世人等  欲證無上覺

依根菩提心  堅固如山王

大悲遍十方  不依二邊智

修持此教授

為了要利益如父如母的眾生,想要獲得無上清淨圓滿菩提果的男女老少,首先應發菩提心,為了要修勝義諦菩提心跟世俗諦菩提心,我們必須非常精進的修持。

龍樹菩薩曾經說過:「世間人如果想要得到無上菩提,有三個根本。一個是菩提心,且這個菩提心必須像須彌山一樣的鞏固;另一個根本是無邊的悲心;第三個根本是無二智慧,也就是不執有、不執無的無二智慧。」

龍樹菩薩講說此偈語的意思就是說,凡想要證得菩提果者,其主要的因就是要能生起菩提心。所謂菩提心,就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要證得遍智佛陀果位;為了證得遍智佛陀果位,必須依著菩提行如法修行。因此,這句話就包含著願菩提心跟行菩提心,這兩種菩提心必須如須彌山一樣的穩固,並且有如剛發菩提心時所承諾般,在往後都能不退轉、不違背如實去做。

第二個主因,我們應知道遍虛空的眾生皆是自己過去生的父母親,自己過去生的父母親在三界的輪迴苦海中,正嘗受著共同的生、老、病、死苦,和個別的寒熱、飢渴、愚痴苦。如欲去除一切眾生的痛苦,引導他們證得無上佛陀果位,在我們內心中,首先要具有無邊的悲心,這就是證得菩提的第二主因。

第三個主因就是要捨離人我執及法我執,要捨離執有和執無,一切的戲論邊都要去除,不執一切戲論的無二智慧就是第三個主因。

要修菩提心證得佛果的這個教法,由阿底峽尊者講述,阿底峽尊者的名字又稱為「拉記」,就是「唯一尊」的意思。此乃由於西藏人對阿底峽尊者的信心,因此稱他為「唯一尊」。

在西藏,於赤松德贊王時代,蓮花生大士、寂護大師和赤松德贊王,他們三位將印度經部、續部的一切教法翻譯成藏文並傳入西藏。之後,有位名叫朗達的國王,生起邪見將西藏的佛法全部連根剷除。日後西藏人為了恢復日漸沒落的佛法,又從印度迎請阿底峽班智達進入西藏,因此阿底峽尊者對西藏的恩德是極為浩瀚的。

阿底峽尊者原是東印度一個王國的太子,他捨王政出家修學佛法,後來成為五十個班智達中學問最為淵博的一位。在阿底峽尊者傳中,提到他曾依止過一百五十位上師,在如此多的上師當中,最主要的有法鎧論師,這位法鎧論師為了修菩提心,將自己身體的肉割下並施捨予他人,法鎧上師的一生只修慈心跟悲心,最後,他完全無誤的證得空性。還有一位上師,就是慈瑜伽論師,這一位上師具有真正能將其他眾生的痛苦取來並自己嘗受的修持證量。阿底峽尊者另外一位主要的上師是SERLINBA,中文譯作金洲上師。「金洲」是一個地名,就是現今的印尼。當時的阿底峽尊者曾經到過印尼,依止這位卻吉札巴(藏譯)上師,跟著他學習十二年。這位金洲上師一生所修的都是慈心、悲心跟菩提心。他曾親見彌勒尊者,彌勒尊者並且為他說法,他具有如此功德。到過印尼的人,可以看到當年金洲上師所蓋寺廟、塔的遺跡,沒去過的人也都可以從照片上看到,他所建造的寺廟、塔,都是非常神奇的。

阿底峽尊者主要就是依止這三位上師而得到教法,而這三位上師中又以金洲上師所傳的為主要。阿底峽尊者過去在西藏所傳的,至今仍流傳著。

有關這個教法的開示法有很多種,例如:宗喀巴祖師所說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也是依著這個教法而來的。這教法主要是依著切喀瓦善知識所做的綱要來分科判。阿底峽尊者到達西藏後,有三個主要的弟子,一為「庫」,一為「俄」,一為「種」,現在所講到的切喀瓦是種頓巴的弟子,種頓巴就是三位主要弟子中的「種」。切喀瓦將阿底峽尊者所傳下來的教法,分成七個要點。

首先,明示修前行所依的法。第二,修持時要先發菩提心,也就是正修菩提心。第三,修菩提心時,不管產生任何惡緣障礙,都要能夠將它轉成菩提道,取惡緣成菩提道。第四,歸納一生的修持。第五,修心所成的量。第六,修心時應守的誓言。第七,修心時的學處。

切喀瓦將阿底峽尊者所傳下的教法,總共分成這七個要點,從過去一直廣傳到現在,非常有名,稱為【修心七要】。

壹、修學諸加行

在七個修心要點中,正文一開始就講到先學前行。在前行法中又分為三點,就是思惟暇滿難得、思惟死無常、思惟輪迴過患。首先我們要思惟暇滿難得。

一、修暇滿難得

我們現在所得到的身體,讓我們隨時都可以修行,想修行就能修行,想見上師就能見上師,且修行所需的衣食等順緣都具足。如此,就稱為是有佛法的人身。這個非常殊勝、暇滿、有佛法的人身,其中的「暇」字,指的是有閒暇,「滿」指的是一切順緣都具足。總括來說,「暇」就是不具修行的違緣障礙,「滿」就是具有修行所需的一切有利條件。

所謂修行的違緣,就是身處三界六道中的地獄、餓鬼、畜生跟長壽天;生在沒有佛及佛法的暗劫,雖同樣生為人,卻是生在沒有佛陀、沒有佛法的暗劫中;生在有佛法的時期,但所生之處卻不興佛法,是沒有佛法的邊地;生在佛法興盛的地方,但是自己的心中卻具有邪見、不信三寶;亦或是雖信三寶,但卻為瘖啞或心智愚痴者。以上所講這八個就是我們修行時的違緣障礙。現在我們並沒有這八個違緣,所以我們獲得的人身就稱為閒暇的人身。

圓滿所指的是修行的順緣,圓滿在他(異己)上要具足的是:第一,佛陀降臨世間;第二,佛陀降臨世間後,佛說法;第三,佛陀所說的法至今仍住世間;第四,佛法住世間,且自己對佛法亦有信心,可進入佛門;第五,並有善知識可依止。這些是在他上所要具足的。

在自己身上要具足的,是我們生在六道中的人道,所以稱為人圓滿;第二,我們生在有佛法的中國,這個中國指的是佛法興盛的地方;第三,眼、耳、鼻、舌、身五根肢體都具足;第四我們沒有造殺父、殺母、出佛身血的惡業;第五,我們對佛法有信心,因而入佛門。

現在的我們並沒有落在八無暇中,而且十圓滿也具足,我們這八暇、十圓滿的人身是異常殊勝的,這表示自己在過去世中行了很多善根功德,現在才得到這個暇滿人身。將來我們若還想再得到這麼殊勝的暇滿人身,一樣的,也要行無量無邊的善根功德。

我們要行善,所謂的善是什麼?所謂善就是:不殺害其他眾生的生命;不偷、不搶他人錢財或他人資具;斷除邪淫,不與非配偶者發生關係;不欺騙,不打妄語;不惡口,不罵人;不兩舌,不挑撥離間;不講無意義的話語;不貪心;不具害心,不具傷害他人的心;不具邪見。以上所講十種惡業,若全都不做,就稱為善。總而言之,在皈依三寶後,隨自己能力所能夠持守的受居士戒、或受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八關齋戒等,任何一種並去持守,這就是行善。

三界六道裡有無量無邊的眾生,這無量無邊的眾生要行善的因緣是極為稀少,就因為行善的因緣稀少,自然十八暇滿人身的果也就極難獲得。從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阿修羅道及天道眾生的數目上來看,能夠得到有佛法、殊勝的十八暇滿人身,其機率是非常低。

因此,我們在得到非常殊勝難得的十八暇滿人身後,一定要讓它具有意義,要把握這個人身,讓自己在來世能夠獲得解脫並至佛陀的果位。我們一定要這樣一再地思惟,然後如法清淨修行。

二、修死歿無常

現在,我們得到了殊勝異常的十八暇滿人身,但是這個人身能夠在這世間活多久,我們根本無法預知,假若我們不快點修持,有可能突然間就死亡。我們所得的人身是一定會死的,我們不會永遠的活在這個世間,凡有生必有死。眾生會在什麼時候死亡,是完全不一定的。有些一剛生下就死亡,有些是生下後沒幾天就死亡,有些是生下來幾個月後死亡,有些是生下來後活了幾年就死亡,又有那活四十幾歲的、活五十幾或六十歲的,也有活一百歲的人。

每個眾生、每個人,會在什麼時候死亡是不一定的。世間的情形既然如此,因此我們要想一想,自己會在何時死亡?我們並不知道,不但不知道,連死亡的時間也不一定。

從自己的壽命上來想,想想自己明天是否會死?或者下個月、或者明年會不會離開這個世間而到其他世間去?跟這個世界分離的時間在什麼時候呢?我們說不上來,我們根本無法確知自己將在什麼時候死亡。

如果現在我們不思惟死無常,每天我們將為這一世的吃、喝、穿、住等事情所轉、所左右、所騙。有一天,我們在想著其他事情的時候,突然就死亡了,任何人都有可能發生這種情形。

佛陀在經典中曾提到,三界的無常就像秋天裡天空的雲彩般,眾生的生死不斷的輪轉交替著,聖賢者來看,就像一場歌舞劇般。眾生的壽命如風一樣,在剎那剎那間就消失了。從我們生下來到死亡,這當中的壽命有如水從高山往下流般地急速流失、很快地耗盡。

我們得到殊勝、有佛法的人身,想修行是隨時可以修行。雖然得到這樣的人身了,但是,我們卻不一定會在什麼時候死亡,因此我們必須經常地、一再地思惟無常。

我們在世間所從事的士農工商等工作,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為了讓自己不死,雖然如此,但是導致我們死亡的條件因素卻很多,這些因素不用去找就會降臨到我們身上,它是非常多的。讓我們活著的因緣條件是那麼少,而導致我們死亡的因素卻是那麼多,今天會不會死,自己也都沒有把握。

因此,當我們想要修行的念頭一生起的時候,就必須馬上修行,並且努力精進的修。絕對不可說:我今天不修沒關係,明天再修;明天不修後天修。像這樣一再地拖延,極有可能在還沒有開始修行前就死亡了,是有這種危險性的,我們必須一再地思惟這種情形。

當我們獲得難得的八暇十圓滿人身後,對於死亡要常加思惟,對無常思惟得越多,法就修得越多;我們要是無法思惟無常,就無法將佛法修得好。我們若是不修持佛法,哪天生命終了,閻羅王要來帶走我們時,才後悔自己這一生沒有好好修行,到生命臨終才生起後悔之心是沒有用的。因此,噶當巴上師就說:「思惟死無常是激勵我們走在法的道路上,是幫助我們的上師。」

三、修因果業力

第三要講到思惟業因果,善惡是業,果是苦樂,也就是說業有善業跟惡業,果有樂果跟苦果。我們得到十八暇滿人身後,就應思惟為何是難獲得的?道理在哪裡?知道後還要思惟,我們現在所獲的暇滿人身是很難長久活在這世間的,因此我們思惟無常,之後,還要再想想,當我們死後,是不是就像水潑在地上乾掉般完全沒有了?來世會生在善道或惡道?到底來世我們將生到什麼地方?來世會是怎樣的情形?這些都取決於我們所造、所行的善惡業,我們要思惟這個道理。

得到暇滿人身後,要一再地思惟死無常,經過這樣的思惟後,對於不殺生等善業,也做了相當的修行,死的時候就能生到善道或得到解脫。所謂的善道,就是像現在所得到的有佛法的暇滿人身,或甚至比這個人身還殊勝的人身,以及生在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天道中,這就是善道。講到解脫,指的是從輪迴的生、老、病、死苦中解脫出來,得到聲聞乘的果位或得到緣覺乘的果位,或得到最頂上、最殊勝的佛陀果位,這就是所謂的解脫。

思惟死無常並進入佛門,在死亡來臨前,我們若能如法修行,那麼我們將得到來世善道身的果,讓我們的身心都能夠得到快樂,這種情形是絕對真實不欺誑的。

我們現在雖然得到殊勝的暇滿人身,若是不思惟死無常,一心只想著這一世的世間事業,想著怎樣照顧自己的親人,怎樣消滅自己的仇敵,怎樣去跟他人競爭,整個心都被貪、瞋、痴、慢、疑所左右、所轉,然後就做出很多的殺、盜、淫等惡業,那麼死後將馬上墮到地獄道或餓鬼道,除此外,再也沒有其他的去處可去。談到地獄跟餓鬼,現在我們當然看不到,但是像山上的野獸、小鳥、狗等動物,以及海中的動物,我們的眼睛還是能看到畜生道的。若是來世墮到畜生道,會有什麼樣的痛苦,我們現在用眼睛看就可以知道。

餓鬼道又分外障的餓鬼、內障的餓鬼,地獄道則有八熱地獄、八寒地獄、近邊地獄、孤獨地獄。以上所講地獄、餓鬼眾生的痛苦,若是一一去想,那真是無法想像、也不敢想像,因為他們的苦是無法思議的。

在地獄、餓鬼、畜生道中,所受寒熱、飢渴、愚痴及被役使等的痛苦,主要都是在我們得到人身時,因具有惡心念並且在行為上造了殺生、偷盜、邪淫等十惡業或五無間重罪,所得到的結果。

同樣生為人,不管是男或是女,有些人就有很多的病痛;有些人經常的遭受水災、火災或猛獸、官司等的傷害;有些人有缺手、斷腳、瘖啞等殘廢情形;有些人有心裡老是不穩定而發瘋的情形;有些人老是經常的同自己的仇敵相遇。總之,雖然生為人卻不快樂,有很多痛苦,這往往是因為自己過去的惡心念所造的惡果,絕對不是無因無緣突然發生的。

同樣生為人,有些人沒有病痛且非常長壽,想做什麼都能如願達成,一生富裕、快樂、無憂無慮。這種情形也不是無因無緣產生的,那是過去世心中常存善念、幫助他人所得的結果。

行善所得的果是快樂,造惡所得的果是痛苦,這種情形是絕對沒有欺誑的,這也是佛陀在經典中所告訴我們的。我們應如是的一再思惟,在自己這一生中,盡力的斷除身、口、意的惡業,然後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行一切善。

貳、正修菩提心

講到修菩提心,就是要修勝義諦菩提心跟世俗諦菩提心。在修勝義諦菩提心上,分為前行、正行跟結行三個部分。

一、修勝義菩提心

(一)、修加行

在修菩提心之前,我們首先應皈依跟發心。在皈依及發心上,我們依阿底峽尊者所做的皈依發心偈來唸誦,也就是平常我們所唸的:

桑傑卻檔措吉秋南拉,強秋巴杜達尼架速企;

達及謹叟吉貝索南吉,卓拉片企桑傑竹巴修,

此偈的意思為:

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諸福德,為利眾生願成佛。

在正修菩提心之前,我們都應像這樣唸誦並皈依、發心。

皈依、發心後,就是向上師、本尊祈請。先觀想自己的上師、善知識與本尊大悲觀世音菩薩是無二無別的,然後一再地向上師、大悲觀世音菩薩祈請。

我們要這樣想:上師跟本尊大悲觀世音菩薩的體性是無二無別的,正端坐在自己前面的虛空中,自己在上師、本尊前獻上七支供養,也就是頂禮支、供養支、懺罪支、隨喜其他眾生善根的隨喜支、請轉法輪支、請佛住世不入涅槃支,然後將所有善根功德為利他而迴向的迴向支。這跟【普賢行願品】中的前段相同,也是我們平常課誦的內容,按照這樣去唸誦並且思惟文字的意義,以此供養上師本尊。若不按【普賢行願品】唸誦也可以,我們可依照自己所知道的唸誦、獻七支供養。

獻完七支供養後,接著坐在舒適的座墊上,雙腳結金剛跏趺坐,數息二十一次,以氣的一呼一吸算一次,如此數二十一次,在這當中不混亂、不錯誤、不多不少的數息二十一次。

皈依、發心和七支供養都是讓我們累積資糧、清淨罪障的方法,數息二十一次是讓我們的心能夠定下來,勝任修行,以上是加行的部分。

(二)、修正行

思諸法如夢  觀心性無生

對治亦自解  道體住賴耶

本頌正文中所講「諸法如夢」,就是說一切為我們所執取的境,如色、聲、香、味、觸、外器世間的山河大地、內在的有情眾生等,所現一切景象有如夜晚的夢境一般,沒有差別。實際上是因為我們的心識迷惑了,才顯現出外在的器世間以及內在的有情眾生,其實除了心以外,再也沒有其他的法。對於這些實際上是我們所捏造虛構的器世間、有情眾生,我們都應將它斷除。應知一切法都是我們迷惑的心識所展現的,它只是一種顯現而已,並無實性。對於一切外在的境都應如此瞭解、深信,然後安定下來,內觀自己的心性。

當如此修時,我們可能會認為自己的心是真實的、是存在的。這時就要觀明知心及無生。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將心任持在明知的體性中,然後觀察自己的心,去找出心是從何而生?如何生?當我們這樣去找時,根本找不到,因此「生」是空的。

我們用什麼方法觀察分析呢?我們可以這樣觀察:是不是從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生起?或從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生起?或從虛空中生起?到底它生起之處在哪裡?眼識生起時,我們就觀察眼識到底是從眼識的境──色所生起呢?或是從眼根生起?抑或是從境、根之中生起?如此觀察、如此尋找,根本找不到生起的方法,所以我們說「生」是空的。

再來,講「生、住、滅」中的「住」,這住也是空的。心到底住在何處?住在上半身還是住在下半身?住在身外還是住在身內?是住在皮膚上還是在肉上?住在骨頭上還是在骨髓上?現在我們這個心到底住在何處?是住在這個手腳身體以外呢?或是在屋子?或山、水?或其他眾生身上?心到底住在什麼地方?我們去找、去慢慢的觀察,然後保持在自心的心性中。如此去找,根本找不到心的住處,所以「生、住、滅」中間的住是空的。

心的滅也是空的。一開始就找不到「生」,中間的「住」也找不到,自然就沒有「滅」,所以說最後的「滅」也是空的。這就像一開始根本就沒生小孩,一個不會生育的女人的孩子死亡了,這是根本不存在的。

如此觀察生、住、滅,然後再清楚看看「心」,它的顏色是白?是紅、黃?是圓形的?是長方形的?還是橢圓的?當我們如此去找時,就清清楚楚的知道,「心」根本沒有任何顏色,沒有任何形狀。「心」住在身外或是住在身內?它不在身內也不在身外,根本找不到它的住處,所以我們心識的體性根本是無實的。知道後,我們就在無念中禪定,然後保持在明智的體性中。

如此住定時,也就是說安住在自己的面目上時,就會認為自己的身心是空的、是一無所有的,也就是對治實有的,對治到一切都是無的,這種念頭會產生。接著本頌就說:「對治亦自滅」或稱:「對治自地解脫」。用思惟自己身心是空的,來對治身心是實有的執著。接著再看看「身心是空的」這個對治法的體性,這個對治法也是沒有自性的,然後離一切戲論,將我們的心安住在離一切戲論中。

要如何安住在如此的境界中?本頌說:「道體住含藏」,這就是說要離七識。我們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在這六識上又加上第七意識,第七意識就是一直執著著「我、我、我」,執「我」的這個識,就稱為第七意識。這七識的戲論要全部遠離,並且了然自心的本性是無的,是沒有任何顏色、沒有任何形狀,沒有生、沒有住也沒有滅。心不執著一切,住在清清楚楚的無念中,這就是本頌中「住含藏」或「住賴耶」的意思。

總而言之,心是清明、無念的安住,是清清楚楚的,就像完全沒有風吹動的燈燭一般,在這樣的境界中,能安住多久就安住多久,如此觀察自己的心性,然後保持在心性中。

(三)、修結行

中間修幻夫

在本頌中說:「座與座間修幻夫」,當我們在禪定時生起怎樣的覺受,下座後也要隨著這樣的覺受。換句話說,下座後的行、住、坐、臥一切威儀中,也應觀自他眾生以及外在山河大地的一切景象有如幻相般,它雖然清清楚楚的顯現,但體性卻是無實的。下座後的一切行為,要能夠具有這樣的正念和正知,要知道一切只是顯現,體性是無實的。不管在禪定或是後得的情境中,心都是善的,要知道一切都是如夢如幻的,具有這樣的正念跟正知,這個是最勝的修行。以上是修勝義菩提心的方法。

二、修世俗菩提心

(一)、修根本

雜修二取捨  彼二乘風息

修世俗菩提心有禪定和後得,首先講禪定。本頌所講的就是施、取二法輪流修。施、取二法輪流修的意思是說,將自己的樂跟樂因的善,施予他人,而眾生的罪業、痛苦自取承受,這是非常重要的教法。

寂天菩薩說:「如果自己與他人想要快速得到救護,就必須行自他交換,這是非常秘密殊勝的法。要是自己的快樂跟別人的痛苦不如實做交換,就沒有辦法成佛,而且在輪迴的世間也不會有快樂。」又說:「為了平息自己的傷害和平息其他眾生的痛苦的緣故,要將自己送給其他的眾生,照顧其他眾生有如照顧自己般。」

在修自他交換的時候,要先從自己的母親想起。無論生我們的母親是活著或已過世,都要有如在世般的,想像她就在自己的面前。從自己入胎開始,一直到撫育期間,母親都是非常慈愛的養育、照顧我,讓我今天能夠聽聞佛法並且行在成佛的道上,這都是母親所給予的,母親的恩德非常廣大。不僅這一世或過去世,無始以來曾有多世都為我的母親,當她是我的母親時,總是以慈眼看我,對我百般呵護照顧,不讓我受到傷害,幫助我的身心得到快樂。母親的恩德是非常浩瀚的,我們要憶想著母親的這種恩德。

要如此思惟:「母親為了照顧我,就像僕人對主人一樣,現在母親卻在三界中遭受生老病死的種種痛苦。」因母親正遭受種種痛苦而生起悲心,這種想法在心中要非常殷切、強烈的生起,並且為了要報答母親的大恩,因此我要將傷害母親身心的痛苦去除清淨。

我們知道生老病死真正傷害著母親的身心,而傷害母親身心的因就是業和煩惱,母親的苦因正是業煩惱的「集」,也就是苦、集、滅、道的集,這些我們都自取承受。所以,我們要一再地如此思惟,將母親的苦和苦因自取承受。要如此思惟:母親身心所有的生老病死、寒熱、飢渴等痛苦,和造成這痛苦的因──業、煩惱,全無遺漏的總集起來並進入自己的心中。如果能這樣思惟,應當生起歡喜之心。

我們要思惟怎樣才能幫助自己的母親,讓母親得到快樂。如果我們將自己身心的快樂及得到身心快樂的善業給母親,就能夠幫助她,讓她得到快樂。那麼我們就將自己身心上的一切快樂以及快樂因的善業,毫無珍惜、全無保留的都給母親。再這樣想:我們將自己的快樂及樂因施給母親,母親的身心馬上就得到快樂,並且具足了修行佛法的善緣,具有成佛的力量。「若能這樣,不知該有多好。」我們心裡如此一再地思惟並充滿歡喜。

將自己所有的快樂及樂因善業施給母親,將母親身心的痛苦、罪業自取承受。一再地做這種觀想,之後並再思惟,依著「將自己的善和快樂給母親,將母親的罪業、痛苦自取承受」的因緣,母親現在具有無邊快樂並具有快速成佛的力量。

將自己的樂及善施給母親,將母親的痛苦、罪障自取。這種自他交換菩提心的修法,是先以自己的母親為對象開始修持,待修持稍稍嫻熟後,再漸次的將觀想對象擴大到父親、兄弟姊妹、親人、友人、自己的同鄉,到最後緣著等虛空所有一切眾生,來做施跟取的觀想修持。

從無始以來到現在,等虛空一切眾生皆曾是自己的父母親,他們曾為自己父母親的次數是無法計算的。當眾生為自己父母親時,不斷的利益、幫助自己,對自己只有恩德而已。具恩的父母眾生,現正處於三界輪迴中遭受一般生老病死的痛苦,以及三惡道中個別的寒熱、飢渴、愚痴等的種種痛苦。「一切如父如母眾生,若能從輪迴惡道的痛苦中解脫出來,不知該有多好。」心中要生起如是強烈的悲心。

如此父母眾生,在輪迴惡道的一切痛苦,整個聚集起來融入到自己的心間。將自己這個身體、身上所有的受用,以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善根,都有如太陽光芒般的放光照射,將所有一切受用善根放光,全部都施給父母眾生,讓父母眾生的身心都能夠得到快樂,並且善根福德不斷的增長。「父母親要是能夠如此,不曉得有多好。」心中強烈的生起這樣的想法。

這種自他交換菩提心,必須依著我們的氣息來做。本頌中所講「彼二乘風息」的意思,就是要我們依著呼吸的氣息來修自他交換的菩提心。將氣息慢慢呼出的時候,就觀想自己身心中的快樂以及樂因的善,如太陽生起般光芒四射的進入其他眾生的身上,將眾生身上的罪障、痛苦全部去除,有如太陽出來後大地的黑暗整個被清除般。當氣息內吸的時候,觀想其他眾生身心上痛苦跟苦因的惡業,全部化成一團烏黑進入自己心中,進入心中後再整個化為空。這種將樂、苦、善、惡業交換的施取方法,是不共的教法,是在禪定時候的修持。

接著講下座後的後得修持。

(二)、修後得

三境毒善根  諸威儀持頌

取次從自起

本頌中「三境三毒三善根」的意思,就是當色、聲、香、味、觸、法六境非常美好時,我們就生起貪;當色、聲、香、味、觸、法六境不為我們喜歡時,我們就起瞋恚之心;至於不是美也不是不美者,也就是處在兩者之間的,我們心中就生起愚痴。面對所意欲的境、所不意欲的境或非意欲也非不意欲的境,我們分別生起貪、瞋、痴三毒,這情形也有很多其他眾生都跟自己一樣。將一切眾生心中的貪、瞋、痴三毒,完全無遺的聚集在自己心中,然後再將它化空,如此眾生心中就沒有貪、瞋、痴三毒,就全都是善的,我們要一再地做這樣的觀想。

為了不讓我們忘記,為了讓我們能一再地憶想,本頌中提到「諸威儀以文字修」。講到「諸威儀」,指的是一切行為,包括到任何地方、任何處所,或是睡覺,或是吃、喝等一切時刻中。我們的口中要唸誦著:「希望父母眾生心中的罪業以及罪業的苦,都在自己身上成熟;自己身心中的快樂跟善,都能夠在眾生身上出現。」口中如此唸誦,心中亦強烈的生起這樣的想法。

為了讓自己有能力去取父母眾生身心的痛苦,我們必須按照「取」的次第來修。對於未來將傷害我們的痛苦,現在就將它取來;未來將傷害自己的痛苦現在自取,就是要將罪惡斷除,這是為了不讓罪業在未來傷害自己,讓自己產生痛苦。同樣的,我們也去幫助其他眾生,讓他們也能夠斷除罪業。

以上將正修菩提心的修勝義諦菩提心及修世俗諦菩提心講完。接著講第三要點──取惡緣成菩提道。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5/31 上午 03:34:09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10938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