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索達吉堪布前行廣釋《輪回過患》40到41堂課

您是本帖的第 2661 個閱讀者
平板 列印
標題:
索達吉堪布前行廣釋《輪回過患》40到41堂課
whataboutu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獨孤求敗
文章:2715
積分:212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12月25日
 用支付寶給whataboutu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索達吉堪布前行廣釋《輪回過患》40到41堂課

第四十節課

思考題

166、修持共同四加行,分別可斷除對什麼的執著?你對此有何體會?

167、在學習“輪回過患”之前,為什麼要先確信前世後世存在?請舉例說明,其他宗教對此持何態度?瞭解這些有什麼必要?

168、請引用教證說明,佛經中對輪回有哪些比喻?請解釋其中任一比喻的意義。

169、觀輪回痛苦、修菩提心中,都提到了“眾生彼此之間沒有不當過父母的”,二者的側重點有何區別?請談談你的認識。

170、這節課講了哪兩個問題?你對此能產生定解嗎?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今天開始講“共同加行”的第三個引導文:

 

三、輪回過患

 

這個修法也很重要,希望大家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認真聽受。接下來過後,該輔導、該預習、該修學的,應該精勤地對待。

表面上看來,加行中的“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等修法比較簡單,可實際上真正修起來時,比其他有些修行還要難。比如說,修風脈明點、觀本尊、念咒語,心相對而言容易集中,但這裡的修行範圍比較廣,內容也很深奧,以致許多人剛開始修時,根本沒辦法入手,心也無法靜下來找到感覺。當然,這也是我們行持善法的種子比較薄弱所致,但不管怎樣,在修加行的道路上,千萬不能中途夭折,否則,這些法如果沒有修成功,除了極個別利根者以外,一般人很難修成其他的法。

所以,這次我特意安排了較長時間給你們傳講。或許有人認為:“這個時間太長了,沒有必要!”可是我經過再三考慮,覺得大家若在共同加行上磨練的時間比較長,修不共加行會比較方便;然後在不共加行上,若也花一定的精力來修學,那以後修什麼法都沒有困難。退一步說,就算你沒有修其他法,但只要能修成這些,也沒什麼可遺憾的了。

這一點,剛入佛門的道友不一定能感覺到,但你若對此終生奉行,到了晚年時,必定會明白:“當年正因為我把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修得非常扎實,如今成了一個很好的修行人。假如我剛開始就爬到最高的山頂,現在很有可能已不是這樣了。”所以,鑒於以上這些原因,我這次對《前行》作了詳盡解釋。

 

在宣講每一引導文之前,華智仁波切都有個偈頌讚歎上師如來芽尊者

  了達輪回諸事無實義,唯以大悲利益諸有情,

  不貪有寂依教行大乘,無等上師足下我敬禮。

“了達輪回諸事無實義”:他的上師完全了達輪回一切事物皆無實義。什麼是輪回一切事物呢?對世間人而言,就是降伏敵人、護持親友,以及賺錢、工作等;對修行人而言,則是為後世獲得善趣而禪修、念佛。這些無法令我們脫離輪回,故都沒有多大意義。

“唯以大悲利益諸有情”:他唯一以大乘的慈悲心來利益一切眾生。從如來芽尊者的傳記中可以看出,他從小直至圓寂之間,唯一的行為就是利益眾生,始終把利他大事放在首位,對個人的犧牲和付出毫不在乎。

“不貪有寂依教行大乘”:以智慧不貪著輪回之邊,以悲心不貪著寂滅之邊,遵照大乘佛教的宗旨,以六度萬行行持正法。

“無等上師足下我敬禮”:在如此三界無與倫比的上師足下,華智仁波切恭恭敬敬地頂禮,祈求上師加持自己早日生起對輪回的厭離心,得到超越生死的果位。

以前,阿瓊堪布的弟子夏珠仁波切曾要求:在修加行的時候,每次一定要先念前面的偈頌,然後閉眼合掌虔誠祈禱:“請根本上師為主的歷代傳承上師、諸佛菩薩加持,讓我相續中早點產生輪回無有實義的定解,並能生起看破世間的無偽出離心!”如是祈禱之後,自己再開始進行觀修。

“壽命無常”像這裡一樣,前面也有一個偈頌[1]。所以,你們修每一個引導時,都應把這些偈頌當作祈禱文來念,然後一心專修,這樣可以得到不共的加持。我個人認為,諸佛菩薩的加持很重要,假如沒有以懇切的心來祈禱,自相續中的智慧不可能引發出來。雖然諸佛菩薩對任何眾生都平等無偏地以大悲心關照,但這也需要一種信心的因緣,否則,無邊的加持不可能無緣無故就融入你心。所以,平時在修行過程中,我們一定要祈禱上師、諸佛菩薩。

現在有很多研究者,只是片面強調理論,從來不提“信心”這一層面,這不得不說是一種缺憾。因此,我們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把傳承上師的加持融入自心。一旦加持真正入了心,心就會比較堪能,不會對這個生邪見、那個生邪見,修什麼法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故這一點非常重要!

丙三(輪回過患)分二:一、總的思維輪回痛苦;二、分別思維六道各自痛苦。

丁一、總的思維輪回痛苦:

總結前兩品的內容:第一個引導文所講的暇滿人身,我們已經獲得了,得到後應覺得它來之不易,要用它認認真真地修行;第二個引導文則告訴我們,這樣的珍貴人身若能長期住留,那等一段時間再修行也來得及,可是這個人身就像水泡和陽焰一樣虛幻無常、瞬息萬變,最終必將走向死亡,故在其沒有毀滅之前,一定要抓緊時間來修行。

要知道,一個人如果想超離輪回,務必要斷除對今生和來世的執著。可是對今生的名利地位,很多人都放不下,若能把“人身難得”和“壽命無常”修好了,誠如宗喀巴大師所言[2],勢必可斬斷對今生的貪執;而如果想斷除對來世的耽著,則必須修持下面所講的“輪回過患”和“因果不虛”。

這一點,現在人都比較缺乏。我常看到許多修行人,心裡願意好好禪修、好好修學佛法,但問他為什麼這樣做時,答案往往是耽執來世的快樂、不墮惡趣,就像其他宗教徒一樣,希望自己上天堂,或往生淨土享樂。這種現象非常令人遺憾,倘若你沒考慮過來世的解脫,只是一味希求即生的快樂、健康、無病,或者來世升天享樂,那並不是真正的修行人。因此,大家一定要把追求解脫放在首位。

在座各位于修行過程中,也應該捫心自問:“我現在修加行,是為了今生,還是為來世?若為了來世的話,是想獲得善趣的快樂,還是希望從輪回中永遠解脫?”這個相當重要。因此,大家一定要祈禱上師三寶加持自己,對人天安樂沒有任何興趣,唯一就是想從火坑般的三界中得到解脫。《業分辨經》說過[3],三有之苦,猶如毒藥、猛獸、野人般恐怖,沒有什麼可貪著的,必須想方設法從中出離。當然,“超出三界”、“脫離六道”,口口聲聲誰都會說,但你真正的目標是什麼,還是應該仔細觀察。

正如前文中所講,“人身難得”教導我們一定要去修行;“壽命無常”告誡我們想修行就必須儘快。那下面的內容是什麼呢?

人死了以後,並不是像無神論、唯物論所說,如同水幹了、火滅了一樣,一了百了。如果真是這樣,我們花功夫為來世做種種準備,純屬愚癡之舉。但實際上,人死之後並非完事大吉,而必然要投生,有了投生就離不開生死輪回,因此一定要懂得“輪回過患”。

當然,學習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確信前世後世的存在,否則,很多人會對此半信半疑。這一點對藏族人而言,由於從小就受這種教育,可能問題不是很大。就像有些上師所說,藏族人歷來都是大乘根基,再加上生長的背景處處離不開佛教,故對此基本上沒有懷疑。然而,其他有些民族就不是這樣了,因為小時候的教育所致,他們將前後世存在統統斥為迷信,即使長大後以偶爾的因緣遇到了佛法,進入佛門行持善法,但一提起前世後世,他們仍抱有猶豫、懷疑的態度,不完全相信天界地獄的存在。所以對這個問題,不相信的人要先從理論上入手,不能盲目地認為“這是釋迦牟尼佛所說,因此必須承認”,而務必要通過詳細的觀察,用方方面面的道理來說服自己。

關於前世後世之說,其實自古以來就存在於世界各大宗教中。比如,古印度婆羅門教的《梨俱吠陀》一書中,已暗示人死後有靈魂的歸處;後來的《奧義書》、《薄伽梵歌》中,記載著純熟的輪回思想。

在西方,古希臘的哲學家們對靈魂之說,也作了積極研究。例如柏拉圖就提出:人死後依照生前所作善惡,轉生為人或其他生物。

而古代的漢地,宗教主要是儒教和道教。其中儒教的創始人孔子,在《論語》中說過:“未知生,焉知死?”又雲:“敬鬼神而遠之。”可見,孔子是承認有輪回、鬼神的,但採取的態度是避而不談、敬而遠之,既不肯定其有,也不肯定其無。現在有些唯物主義者也是這樣,我跟有些領導接觸的時候,經常故意說“你前世是什麼樣,你後世是什麼樣”,他們一聽,就趕緊轉移話題。然後我再次提起來時,他們也無可奈何,反而有點不好意思。

明朝有位儒學大師叫王陽明,從他的親身經歷中看,儒教也承認生命的延續。王陽明是著名的理學家,他50歲時,有一天到江蘇的金山寺去朝拜。到了那裡以後,他覺得寺中景物似曾相識,非常熟悉,於是就跟寺裡的一個出家人到處走走,結果來到一關房前,只見門窗緊閉著,上面還貼了封條。王陽明一看到這個關房,就感覺自己好像曾住過,於是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央求出家人打開來看看。

出家人連忙拒絕:“這關房是我們一位老和尚五十年前圓寂的地方,裡面供奉著他的全身舍利,他老人家遺囑交待不可開啟。請您原諒,千萬開不得!”但王陽明特別想看,就一再地請求,說哪怕只看一眼也可以。出家人實在沒辦法,只好萬分為難地打開關房,讓他進去。

王陽明進去一看,果然見到一位圓寂的老和尚端坐在蒲團上,法相莊嚴。奇怪的是,他竟和自己的容貌非常相像。舉頭看去,牆上還有一首詩:“五十年後王陽明,開門猶是閉門人,精靈去後還歸複,始信禪門不壞身。”原來,王陽明的前生,就是這位坐化的老和尚。(輪回的確是這樣,有些人即生是出家人,來世可能是在家人;有些即生是在家人,來世卻成了出家人。所以,我們在六道中流轉的次數無量無邊。)

儒教既然承認生命是延續的,那建立前世後世應該不困難。而道教主張長生不老,雖然建立前後世的論典我沒看過,但應該是有。比如道教認為,元神是肉體的主宰,它可脫離身體而獨自存在。你們應該也聽過“鐵拐李”的故事,“鐵拐李”本名李玄,他通過修煉,達到了元神可自由離體的境地。一天,他跟弟子楊子說:“為師應太上老君之約,神魂離去,肉身留在這裡,你要悉心看護。七天后若不見我神魂歸來,就將我的肉身焚化。以七天為期,切記!”說完李玄盤膝而坐,元神出竅,飄然而去。

楊子遵循師父的教言,寸步不離地看著他的肉體。到了第六天,楊子叔叔來說他母親病重,想見他最後一面。楊子慟哭不已,指著李玄的肉體說:“師父神魂出遊,臨行時叮囑我小心看護,限期七天。如今已過六天,我若走了,誰來看護?”叔叔覺得他胡說八道,人都死六天了豈能還魂?就勸他把師父的肉體火化掉了。

到了第七天,李玄辭別太上老君,老君贈他一偈:“辟谷不辟麥,車輕路亦熟。欲得舊形骸,正逢新面目。”李玄不知其中奧義。回到山洞中,不見自己的肉身,大吃一驚,出洞尋找,方知已被火化。李玄神魂無依,見不遠處有一具乞丐的屍體,便不顧一切地投魂。等起來到河邊一照,發現自己衣衫襤褸,跛足拄拐,翩翩少年變成了蓬頭垢面的“鐵拐李”。

其實,這跟藏地的奪舍法[4]有點像。以前噶瑪巴自生金剛(觀音菩薩的化身)圓寂後,想用奪舍法尋找一個新的軀殼,繼續自己未完成的事業。他看到有個剛死的三歲男孩屍體,立即使自己靈識入於其身,並轉動眼睛。其母見此情形非常害怕,說:“死人看活人,是凶兆。”就用針刺瞎了他的雙眼。噶瑪巴覺得沒有眼睛不是暇滿人身,難做利生之事,只好採取重新投胎的辦法,再次轉生為這家的孩子。

可見,靈魂是不滅的,前後世也是存在的。這並不是佛教的一家之言,天主教、基督教等其他宗教也承認,人死後要麼上天堂、要麼下地獄。只是道理上講得比較模糊,不像佛教一樣,把轉生之因、最終能否解脫等理論,分析得相當透徹。

因此,關於前後世的存在,我們佛教徒一定要了知,尤其是有些知識份子,如果道理上沒有明白,始終會心存懷疑,以分別念產生種種邪見。反之,倘若你真的有理有據,能夠證明前世後世的存在,那就不得不承認了。譬如,英國有一位老人,從小常憶起前世在兩千多年前古城佩特拉的情景,後來他專門協助考古學家,依靠對前世的回憶,發現了許多未被發現的遺址。

這樣奇妙的事情,如今確實非常非常多。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人不是突然產生的,也不是死後什麼都沒有了。現在很多人之所以那樣想,是因為對佛法沒有聞思過,不瞭解佛教的甚深道理。以前我傳講《前世今生論》時,學院很多知識份子收穫很大,尤其是一些出家人,表面上誰都承認前後世存在,畢竟你穿著袈裟、剃著光頭,否認這些的話,在別人面前也不好意思。但實際上極個別人還是有所懷疑,以這種心態去修持,並不容易得到成就。因此,這是非常關鍵的問題,大家如果確實有疑問,則應該在智者面前詢問、探討,從而引生出真實的定解。

現在很多人對前後世一片茫然,原因就是不懂佛教,不然,這方面的理論會相當豐富。其實總的來說,所謂輪回,就像陶師手中的輪盤、井中的水車、瓶中的蜜蜂一樣,接連不斷地旋轉。關於輪回,《觀佛三昧經》[5]將之喻為火輪;《佛說無常經》[6]、《入中論》[7]則喻為水車;《法句經》[8]、《大智度論》[9]、《心地觀經》[10]中比喻成車輪;《佛本行集經》[11]中喻為竹筒中的蜜蜂。就拿蜜蜂的比喻來講,將蜜蜂關在瓶內,它只能在瓶中飛來飛去,同樣,我們無論生於善趣或墮入惡趣,都超不出輪回的範圍。善趣的人間天境如同瓶內上面的空間,三惡趣就像瓶內下麵的空間,六道眾生就像《俱舍論》中所言,以有漏的善業、不善業為因,連續不斷地投生流轉,為此叫做“輪回”。

現在很多人修行時,根本沒想過脫離輪回,只是每天念經參禪,卻沒有通達空性,也沒以菩提心來攝持。這樣行持善法是有漏的,以此為因,會周而復始在輪回中流轉,時而快樂、時而痛苦。如《法華經》雲:“以諸欲因緣,墜墮三惡道,輪回六趣中,備受諸苦毒。”意即眾生以各種欲望的因緣有時候墮入三惡趣,有時候從三惡趣解脫,轉生到三善趣中去,這樣周而復始在輪回裡流轉不停,感受無邊痛苦,即是輪回的一種本性。之所以把它叫做“輪回”,《寶論》中用旋火輪無初、無中、無尾的比喻,也進行了說明[12]介紹十二緣起時,大家會明白這個道理。

因此,我們一定要超離這個輪回。就好比關在監獄裡的人,雖然暫時吃得好、穿得好,但那裡畢竟是牢獄,誰都希望有一天得到釋放。同樣,我們如今有吃有穿,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但它畢竟不離痛苦的本性,因而每個人都要有嚮往解脫之心,否則就不叫真正的修行人。

 

在這個輪回中,我們無始以來一直漂泊,眾生彼此之間沒有不當過父母、親友、怨敵或平常人的。《大集經》雲:“無有一眾生,非我父母者。”《梵網經》也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方面的教證,佛陀宣講得特別多。在噶當派、格魯派、寧瑪派的教言中,不管是觀輪回痛苦,還是修菩提心,也都強調一切眾生當過自己的父母。這並不是佛教故事,也不是神話傳說,故對於前後世的存在,大家一定要深信不疑。佛陀在《菩薩本行經》、《本生經》、《六度集經》等經典中,皆說過他在因地時曾轉生為婆羅門、上師等,佛陀是不說妄語的實語者,既然他也在輪回中當過各種各樣的人,我們眾弟子就更不用說了。只不過我們不知道前世當過什麼而已,但實際上,輪回、前後世決定存在。

佛經中說,假設把整個大地的土,摶成棗核大小的丸子,口裡數著“這個眾生的母親是這個,那個有情的母親是那個”,數一個就拿出一個丸子,那麼即使土丸全部數完,眾生之間互為母親的次數也無法窮盡。龍猛菩薩在《親友書》中雲:“地土摶成棗核丸,其量不及為母數。”《大般涅經》也講過類似的道理[13],有時間的話,大家應該儘量看一些大乘經典,多瞭解一下其中的比喻和內容。

我們自無始以來,沒有誰不是這樣轉生的,在此期間,因利慾薰心斷過的頭顱和肢體不計其數。不說投生為軀體龐大的眾生,即便是生為螞蟻、蚊子等小含生,將所有肢體堆於一處,也一定比須彌山王還高。佛陀在《雜阿含經》中雲:“一人一劫中,積聚其身骨,常積不腐壞,如毗富羅[14]山。”因口中無食、身上無衣,感受饑寒交迫等痛苦而哭過的淚水,若未乾涸而收集起來,肯定遠遠多於汪洋大海。(尤其是女眾特別愛哭,好多人也知道自己眼淚太多了,如果把這些淚水集於一處,不敢說堪比江河,但肯定比一盆水要多。)僅僅生在地獄時所喝過的銅汁鐵水,也比四大海洋的水還多。

所以,每個人沒什麼可傲慢的,就算你再有學問、再有財富、再有地位,但一想起自己前世曾生為各種各樣的眾生,傲氣很容易就消下來了。縱然你是國家的一些大領導,假如不信因果而造下可怕惡業,來世也會轉生為被眾人踐踏的小含生。

對於這些甚深道理,多思維還是非常重要。表面上這些很簡單,但作為一個修行人,具有如此定解不可缺少。倘若你能對此堅信不疑,一想起輪回的痛苦,必定會特別害怕。聖天論師也說:“若凡夫亦知,一切生死苦,則於彼刹那,身心同毀滅。”意思是凡夫人若像聖者一樣,現量了知輪回一切生死諸苦,則於了知的當下,身心會因無法承受而崩潰。然而,我們不要說無始以來,僅僅是“今生死後來世會依善惡業而感受苦樂”,這麼一個簡單的理念,許許多多的人仍不相信。不信佛教的人倒情有可原,但信佛教的人若沒有這種正知正見,那就太遺憾了。

輪回雖然如是可怕,但我們若生不起刹那的出離心,還執迷不悟地貪執各種瑣事,在未來漫無邊際的時日中,必然會變本加厲地感受痛苦。就算你依靠隨福德分的些微善業,獲得了梵天和帝釋那樣萬壽無疆、富足圓滿、威風凜凜、相貌堂堂的身體,在天界享受無比快樂,也擺脫不了死亡的命運,並且善業窮盡之後,還要飽嘗惡趣的悲慘痛苦。那暫時擁有榮華富貴、健康無病等微不足道安樂的人們,在幾年或幾個月,甚至短短幾天時間內,更容易因善業耗盡而變得一貧如洗、可憐兮兮,甚至不願意也要感受惡趣的難忍痛苦

輪回的整個悲慘狀況,大家若去深深思維,就會恍然大悟:“哦,原來人們特別貪執的對境,不過如此而已!”所以說,現在暫時的幸福快樂,就好似夢中興旺發達之時突然醒來一樣,有什麼實質可言呢?《大圓滿心性休息》雲:“如夢富足醒時無。”一個人做夢的時候富貴無比,但當醒來時,一切都會消失無餘。同樣,我們今生即使成為億萬富翁、世界最出名的人,可是五蘊聚合一旦散開,一旦離開這個世間,還有這些名聲地位嗎?沒有的,就像《竅訣寶藏論》裡所講的一樣[15]

我平時身心比較放鬆時,常再三觀察這些道理,不斷提醒自己:“我每天這樣貪執很多事,但死亡到來的那一天,除了行持過的善法有用以外,其他什麼東西都幫不上忙,善惡業會緊緊跟隨著自己。”因此,這個輪回真的特別可怕!沒有去思維的話,很多人都迷迷糊糊的,每天耽著無意義的事情,但如果真正去觀察,自己就像屠宰場裡的犛牛一樣,死到臨頭卻毫不自知,還在貪戀牛圈裡的暫時快樂,以致距離解脫遙遙無期。如《心地觀經》所雲:“眾生沒在生死海,輪回五趣[16]無出期。”

所以,大家獲得難得的人身、遇到解脫妙法時,應像盲人抓住大象的尾巴一樣,牢牢抓住機遇,內心默默發願:“從現在開始,我全心全意追求解脫,再也不要沉溺在輪回中了,否則太可怕了!”應該有這樣的想法。不然的話,就算我們依靠一點點善果,感得眼前的幸福快樂,可是引業一旦耗盡,根本沒有刹那住留的權利。不要說人類,即便是坐在天衣鋪設的如意寶座上盡情享受五欲妙樂的天王,壽命結束之後,也會在睜眼閉眼的瞬間,頭朝下墮入地獄,在熾燃鐵地上感受痛苦。如《正法念處經》雲:“天上欲退時,心生大苦惱,地獄眾苦毒,十六不及一。”再者,太陽和月亮[17]雖擁有普照四洲的光芒,但他們後,也會轉生於伸手不見五指、漆黑一片的暗處。(像海底深處或大山中間的眾生,前世肯定也當過光芒萬丈的天人。按照有些經典的觀點,今生譭謗佛法、毀壞佛經、對傳授佛法製造違緣的人,來世將生於特別黑暗和恐怖的地方。)可見,輪回中似是而非的安樂,沒有任何可信賴的。

大家應該知道,六道輪回是真實存在的,勝義中雖什麼都不承許,但世俗中一切真實無欺。就像我們現在雖看不見加拿大、美國華盛頓,但它們並非沒有,同樣的道理,餓鬼、地獄、天堂、色界、無色界,我們的肉眼儘管看不到,但許多依據皆可證明其存在。而這些,都屬於輪回,屬於輪回就不會有快樂。因此,我們要下決心:今生今世一定全力以赴脫離輪回苦海,獲得永久安樂的圓滿正等覺果位。這才是最究竟的目標。

你們很多人來學院不少年了,白天、晚上都在修持,但捫心自問:你想過解脫沒有?有些居士學佛法二十多年了,但你問一問自己:學佛是不是為了解脫?所以這個問題很重要,每個人都要想一想。當然,上述道理並不是口頭會說就可以了,而要細緻入微地思維,像《前行備忘錄》中所講的一樣,要完整具足加行、正行、後行來實地修行。

總而言之,你們應當明白:第一、輪回六道確實存在;第二、必須要從中獲得解脫。今天講的就是這兩個問題。如果你對這兩個問題有所懷疑,就應通過聞思來探討、辯論;如果你沒有任何疑惑,堅信“輪回肯定存在,輪回中沒有任何快樂,一定要獲得解脫”,以這樣的心態來修行,那麼它的力量很強大,會讓你迅速斬斷對今生來世的貪執。否則,我們若執著今生的錢財名利、來世轉生善趣享樂,修什麼法都不會成功的!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1] 頌雲:“現見三有無常幻化相,捨棄今世瑣事如唾涎,苦行修習追隨先輩跡,無等上師足下我敬禮。”

[2] 宗喀巴大師在《三主要道論》中雲:“人身難得壽無常,修此可斷今生執。無欺業果輪回苦,修此可斷後世執。”

[3] 《業分辨經》雲:“三有之苦,無有清涼之時,故如火坑;恐怖悲慘,故如處於暴怒猛獸、野人之中;難有解脫時機,故如困于國王囹圄中;屢屢湧現,故如海濤;摧善趣命根,故如哈拉哈拉毒。”

[4] 奪舍法:噶舉派方便道“那若六法”之一,是讓靈識進入屍體,使屍體複有生命的一種密法。由瑪爾巴譯師親自從印度求取。

[5] 《觀佛三昧經》雲:“佛告大眾,三界眾生輪回六趣,如旋火輪。”

[6] 《佛說無常經》雲:“迴圈三界內,猶如汲井輪。”

[7] 《入中論》雲:“如水車轉無自在。”

[8] 《法句經》雲:“捨身複受身,如輪轉著地。”

[9] 《大智度論》雲:“業力故輪轉,生死海中回。”

[10] 《心地觀經》雲:“有情輪回生六道,猶如車輪無始終。”

[11] 《佛本行集經》雲:“眾生流轉煩惱海,猶如蜂在竹孔間。”

[12] 《寶鬘論》雲:“三道之輪回,無初中末轉,猶如旋火輪,彼此互為因。”

[13] 《大般涅槃經》雲:“揣此大地猶如棗等易可窮極,生死難盡。”

[14] 毗富羅:譯曰廣博脅山。在摩竭陀國,常人所見,故佛常常引之為喻。

[15] 《竅訣寶藏論》雲:“死時拋棄今生之身體,以及受用親友等一切,誰亦無用獨自而前往。”

[16] 五趣:又稱五道,指眾生由善惡業所感而應趣往之處所,即地獄、餓鬼、旁生、人、天。此中自天趣又別開阿修羅,故又總稱六道。大乘多說六趣,說一切有部則說五趣。

[17] 《俱舍論》中說,太陽和月亮都屬於天人,分別居於日宮、月宮之中,他們身體發出的光芒遍於四大部洲。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3/11/22 上午 10:16:07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17188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