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討論版電子書(Life論壇)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文集(Life論壇) → 無 我 的 修 法

您是本帖的第 3278 個閱讀者
平板 列印
標題:
無 我 的 修 法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無 我 的 修 法

無 我 的 修 法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 講授

一、總 論

(一)概 述

為什麼要講人無我和法無我呢?講「四諦」的時候,提到「道諦」包含了「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即證悟空性的智慧)」。出離心和菩提心的修法已經講過,下一個要講的就是空性的修法。

本來,在出離心沒有修好之前,沒有必要講菩提心的修法;而在菩提心沒有修好之前,也沒有必要講空性的修法。也就是說,應該先講出離心的修法,講完之後大家去實修,當絕大多數人基本上達到修法標準的時候,再講菩提心的修法,這樣講一個修一個,是最如法、最踏實的。但是,因為我們沒有這麼多時間,所以才在很短的時間裡講了許多修法。你們修的時候,不是在一天或一座當中修很多法,而是要先修出離心,在對世俗的貪欲心減少之後,再修菩提心的修法。

當然,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是很好的,但最終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證悟空性。我們心的本性,不是現在這樣具有貪瞋癡的不清淨心識,它的本體是光明的如來藏。我們可以在這個境界當中,獲得自由自在。

但是,有一個東西卻總是不讓我們得到自由。這個東西不在外面,因為外在的任何物質或精神,都不能把我們束縛在輪迴當中,都沒有辦法阻止我們解脫。以前很多的高僧大德在監獄裡也能活得那麼開心、那麼自在,他們的身體雖然被關在監獄裡坐牢,但是,他們的心已經開放,已經獲得了自由,這時,身體在哪裡都無所謂了。

所以,外在的事物是無法令我們不自由、不自在的,生生世世讓我們不自由、不幸福的,就是自己心中的一個細微執著。這個執著把我們的心和輪迴,也可以說是肉體,緊緊地連在一起,不讓它們分離。死後雖然放棄了這一世的肉身,但是,在下一世、甚至在中陰身的時候都有一個身體。所以,心的本性雖然是光明,我們自己卻看不到,從而無法獲得解脫。心從無始以來就和我們在一起,但是至今我們對它的本體仍然一無所知,若不了解這一點的話,即使擁有再豐富的世俗知識也沒有太大意義。所以,一定要斬斷這個始終把我們的身心連在一起的執著。

如同風箏斷了線後,就可以在藍天中自由自在地飛翔一樣,當我們用一種手段把這個像鋼絲一樣連接心與肉體的東西斬斷以後,就會像佛和登地以上的菩薩一樣:沒有生、老、病、死,沒有貪、瞋、癡、慢,不受任何煩惱的限制,不受任何身外之物的約束(自利),同時還能更好地利益眾生(利他)。度化眾生、利樂有情的事業是永遠不會停止的,這是我們修行、成佛的唯一目的。

那麼,該如何斬斷這個連接我們身與心的執著呢?如果它是身外之物,就可以用身外之物斬斷它,但它不是,所以,用外在的任何一種方法、手段都無法觸及它。在沒有證悟空性之前,這些話有一點不好理解,然而,對於那些對空性稍有了解和體會的人而言,這是很正常的,一點也不神秘。一旦證悟了空性,雖然沒有徹底消滅貪、瞋、癡,但粗大的煩惱會明顯減少。

那麼,「所斷」是什麼? 就是「我執」;「能斷」是什麼?就是「證悟」、「智慧」。所斷是指要斷的對象;能斷是指斷除的方法、手段。

我們要斷除煩惱,首先就要找到煩惱的根源。佛教對世出世間的一切法都很講究因果關係。若要毀滅果,就必須找到因。只有找到「因」,才能打破、毀壞它。「因」毀壞了,「果」就會自然消失。這是一個非常理性、合理的做法。

有些外道不去打破「我執」,反而通過諸如不穿衣服、長時間不吃飯、燒毀自己身體等方法,來尋求一條脫離輪迴的出路,一種精神上的解脫,印度到現在還有這種情況。因為他們沒有找到根源,所以方法錯了。肉體當然可以毀掉,這很簡單。但這只是臨時毀壞了果,並非從根本上解決它的因,果隨時都有可能再發生。比如,吃一些止痛藥可以把痛苦的感覺壓下去,但如果病根不除,過一兩個小時藥效消失後,痛還是會發作的。同樣,不解決根本原因是不管用的,所以我們要解決根本問題。

我們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否只有佛菩薩才能做到呢?凡夫是否無法做呢?不是。佛、菩薩已經斷掉我執,所以沒有必要再斷,就像沒有必要去殺已經死去的人一樣。恰恰是我們這些有執著的凡夫,才需要斷掉「執著」,而且也有辦法斷。如果在座的所有人肯把世俗間的事務基本上停止(還不是完全停止),然後一心一意投入修行的話,在死亡之前,無論時間長短,肯定能夠放下很多執著。

在座有很多三四十、四五十歲的人,如果我們能將以前為生存而投入的時間和精力用於修行,而且方法無誤的話,那麼今天我們的執著已經斷得差不多了。所以,這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只是做不做的問題,不是能不能的問題。只要做,是肯定可以做到的。所以,空性的修法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再具體講一講:什麼在束縛我們?什麼可以斷掉它?

(二)認識輪迴的根源

今天,我們為什麼作了凡夫,為什麼流轉輪迴呢?這不是人格化的上帝的安排,也不是像某些人說的那麼簡單──「無因無緣」。對凡夫而言,生命的前後兩端──過去世和未來世,是非常模糊的,我們只知道中間的一段──現世的幾十年而已。生命的起源和歸宿是一般人不容易了解的事情。正因為這樣,雖然有很多教派或個人就此問題創立了常見、斷見等種種觀點,但是,其中沒有一人能真正說清生命的真相。只有佛陀才能夠清楚明白地揭示出生命的源頭和歸宿究竟是什麼。

是什麼將我們束縛於輪迴中的呢?

我們不是自願流轉輪迴的。我曾講過,有些人在催眠的時候,說自己是故意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他們也許真有這樣的感覺,也許是在胡說。但無論如何,這都應該是自己的幻覺,是不太可能的。實際上,除了那些度化眾生的菩薩以外,沒有一個人在臨終時有主宰自己來世去向的能力。我們一直都是毫無目的地漂泊於輪迴當中,沒有任何自由可言。

也沒有一種外在之物在束縛我們。人們總是以為,是外在的事物約束了我,為了生活我必須去工作掙錢,如果不做這些事情,就沒法生存。之所以這樣認為,其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大家都在這樣做,所以我也要這樣做。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件世事是必須要做的,放下了也就放下了,只是我們認為這些事是肯定要做的,才會始終放不下。

但是,有一樣東西始終迫使我們漂泊於輪迴當中。它,就是「我執」,這個我執不是身外之物。

有了我執,就有了貪、瞋、癡。我們經常生起的貪心、瞋心、癡心、慢心、嫉妒心,都來源於「我執」。假如沒有這樣的「我執」,有沒有可能產生貪心?有沒有可能產生瞋恨心呢?不可能的!

所有煩惱的根源就是「我執」。同樣,外境也不是獨立的,而是內心的產物。

關於外境和心、物質和精神的關係,有種種學說。一些人說外境是心的產物,另一些人卻說精神是物質的產物。實際上,這個問題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根本不在我們普通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範圍之內。雖然古往今來的學者,對於這個問題曾有過各種各樣的認識、下過許多定義,但是其中絕大多數都是錯誤的。因為問題本身,已經超越了普通人感官、意識的範圍,他們也沒有能力去辨別清楚。

其關係到底是什麼樣的呢?並非精神是物質的產物,而是物質是精神的產物。這一點是有辦法證明的,不僅有理論可以證明,還有許多前輩修行者親身經歷的種種實實在在的事例可以證明。

若外境是心的現象,「心」是什麼呢?在世俗諦,從凡夫的角度看,「心」是萬法的根源;從空性的角度去觀察,則「外境」不可得,「心」亦不可得。既然「心」與「外境」都不可得,我們又為何流轉輪迴呢?因為,內心有了執著以後,這個執著首先可以建立外面的山河大地,然後可以讓所有的人迷惑顛倒、不能證悟。這是心染污後的一種能力,而非心的本性的能力。

現在我們知道,一切煩惱和外境的根源是「心」。「心」又有很多種,如心的本性光明,還有心突然產生的執著,其中,誰是輪迴的根源呢?心的本性光明不是輪迴的根源,只有心的執著才是輪迴的根源。心的執著為何是輪迴的根源呢?因為,剛才已清楚地看到,貪瞋癡是從我執產生的。雖然我們不清楚外境是如何從心產生的,但可以通過推理的方法,來抉擇外境就是心的一種現象。總之,一切好與不好的現象,都是心的執著。

所謂「心的執著」只有兩種:「人我執」和「法我執」。所有的執著都包含於其中,除此之外沒有第三種執著。所以,輪迴的根源就是「人我執」和「法我執」。

從無始至今,正是這兩種因緣將每一個人束縛在輪迴當中。在這個世界上,無論是默默無聞的普通人也好,還是功績卓著的偉人也好,所有的人都受制於它們,都被它們所統治。它們是統治者,我們就像它們的奴隸一樣。

那麼,它們究竟是怎樣的呢?「人我執」不是身外的東西。每一個人都認為有一個「我」的存在,執著「我」就是肉體或者肉體和精神的綜合體,這不是父母教的,不是老師教的,也不是自學來的,而是一種天生具備的執著,這種執著叫「人我執」。那「法我執」又是什麼呢?就是除了自身的五蘊之外,把一切身外之物(如山河大地、房屋橋樑、金錢等)執著為實有,都叫「法我執」。

例如,認為金錢是實在的,心裡就產生了「法我執」;認為「我」是存在的,就產生了「人我執」。既然「我」存在,「金錢」也存在,於是心裡就冒出一個念頭:「我」要去掙「錢」。對此,我們要捫心自問:我是如何看待金錢、名利的?我是如何看待我自己的呢?金錢、名利,沒有一個凡夫不喜歡,只是喜歡的程度不一樣而已。「人我執」,每一個凡夫都有,而且非常濃厚。這就是我們的答案。那麼,掙錢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為了享受世間的一些感官刺激,即所謂的快樂和幸福。如果能夠體會和證悟身外的金錢、我自己以及感官的刺激全部是如夢如幻的,能夠看透這些都是空性的,我們有沒有可能去追求所謂的幸福快樂、去爭權奪利呢?那是不可能的。爭什麼權?!奪什麼利?!都是空性的。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就是要把世俗諦和勝義諦分得清清楚楚,否則很多人會對空性產生誤解。因為曾經詳談過二諦的問題,在此就無需贅言了。

(三)為何要破「人我執」和「法我執」

了解為什麼要破「人我執」和「法我執」十分重要。因為輪迴的根源就是「人我執」和「法我執」。有些人雖然不願意受痛苦,但也不願意脫離輪迴,只希望在流轉的過程中生生世世享受人天福報,那麼,這種人不需要斷除這兩種執著。可是,如果我們不願意再流轉輪迴,希望了脫生老病死的痛苦、從輪迴中解脫,就一定要推翻這兩個執著,否則解脫無望。

(四)如何推翻兩種執著

從出離心生起的第二刹那起,我們就開始與輪迴分手,這時還沒有能力推翻輪迴,因為脫離輪迴的條件之一是證悟空性。若想飛速地推翻輪迴,就要學密,特別要學大手印、大圓滿之類的法。學顯宗同樣能夠了脫生死,但沒有那麼快。通過比較顯密經典和顯密修行人的進步速度,就可以看出這個差別。但是,對一般人而言,首先要用中觀的推理方法來抉擇空性,然後再去聽聞、修習大圓滿。到那時,這些中觀的修法會對證悟大有裨益。所以,我們要推翻自己的執著,先要依靠中觀的修法,最終要依靠密宗的修法。

(五)宣講中觀的殊勝並勸導修習中觀

以中觀的推理方法雖然能夠抉擇一切法是空性的,但實際的效果卻要依修行的深度而定。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僅僅聽聞而不修習中觀,也是很有意義的。這是為什麼呢?《般若波羅蜜多經》中講過:任何一個人在對空性稍有了解後,其輪迴的相續就會因此而受到破壞。因為輪迴的相續已經被破壞,所以對他而言,雖然輪迴沒有立即停止,但其不斷向前的能力已經被取消,他的輪迴就不會再延續很長時間了。從這方面講,無論修或不修,只要聽到「空性」,就有很大的收穫和利益。

佛在《般若波羅蜜多經》裡講了幾種比喻,其中我記得的有兩種。一個比喻是,(古時候,印度有些商人要到海島上取寶,他們大多是從遠離海洋的內陸出發的。)商人們從內陸出發後,當高山開始逐漸遠去、消失不見、一切都變成平原的時候,就說明已經接近了海洋(當然,這是指一些特定的地方,不是所有地方)。另外一個比喻是:有一個人在原始森林裡迷了路,徘徊良久後遇到一些牧童,這說明他已經接近了森林的邊緣,因為放牧人只會在森林的邊緣,而不可能到森林的深處。同樣,任何一個人聽到空性、聽到般若波羅蜜多,就像臨近海洋時望見平原、在森林中遇到牧童一樣,這說明此人已經接近了輪迴的邊緣。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聽到空性即使沒有證悟,也有很大作用。

但是,如果從實際修持的角度來說,僅僅聽聞而不修習,起不了太大作用,所以一定要修!修之前需要證悟,但這不是指大圓滿等密宗的證悟,純粹是一種中觀的證悟。通過邏輯推理、通過理論,對空性有了非常深刻的體會,叫做中觀的證悟。這對於在家人也好,出家人也好,都很重要。要證悟這樣的空性是否一定要出家呢?不是。無論在家、出家,無論男、女、老、少,誰都可能證悟。只要能先證悟,再通過修行,就可以推翻「我執」。

如果不推翻「我執」,它就有很強的控制力,讓我們生生世世流轉輪迴。人們認為世間最可怕的傷害就是害命,其實,這只是結束了一種臨時的生活──這一世的性命而已,卻無法使人下地獄。我們經常害怕鬼或者魔,其實,它們只能暫時使人生生病而已,也無法讓人下地獄。但是,如果不和這兩種「執著」作鬥爭,它們就會非常有力,會生生世世害我們,令我們墮入三塗。現在,如果肯反過來去推翻它,它就是軟弱的,沒有能力的。為什麼沒有能力呢?因為它所有的出發點都是沒有根據、沒有理由的,所以很容易推翻它。可是,這兩種執著在我們的心中生存了那麼長時間,如果不去觀察它的過失和不足之處,即使再沒有理由,它仍然會繼續存在下去。現在回頭觀察的時候,就很容易發現它是錯誤的,既然知道是錯誤,就容易斷除它。

理論上,我們的執著是沒有根據,應該很容易斷除的;但實際上,要通過修習中觀,而徹底推翻我執也並非易事,需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因為,我執雖然無憑無據,卻是我們無始以來的串習,要徹底推翻它,確實不太容易。

總之,認識流轉輪迴的根源相當重要。我們來此世界,不是自願的,也非造物主的安排,而是一種強有力的勢力安排我們在這個輪迴中漂蕩,這就是「人我執」和「法我執」。現在是我們起而推翻這兩個執著的時候了,這是非常重要的。

二、「人無我」的具體修法

(一)人我的概念

世俗人簡單地認為:「人」是由精神和肉體構成的。佛教又把肉體和精神分成「五蘊」。所謂「蘊」,就是集合、堆積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說,精神和肉體又可分成五個種族,這五種不同的成分叫做「五蘊」。所謂「人我」,是指對五蘊或者精神與肉體的一種先天性的「我執」。「我」是誰呢?我們會指著自己的身體說:「這是我」。比如,頭疼的時候會說「我疼」,腳疼的時候也說「我疼」,無論身體的哪一個部位感覺疼痛,我們都會說「我的頭(或腳等)疼」或說「我疼」,其中都有一個「我」字。我們不僅嘴上講了「我」字,心裡也是這樣想的。因為心裡這樣想,嘴裡才這樣說。

那麼,「人我」的範圍是什麼?「人我」的範圍就是精神和肉體。我們從來不把外物認做「我」,從來不把房子、汽車以及各種生活用品當作「我」,只認為此精神和肉體是「我」。有些人認為,死亡的時候會放棄這個身體,所以身體不是「我」,但精神會永遠延續下去,所以精神是「我」。

(二)觀察人我的推理方法

該如何觀察「人我」呢?我們依據的,是龍樹菩薩的《中論》和月稱菩薩的《入中論》。龍樹菩薩通過五種邏輯,來抉擇以上觀點是錯誤的。月稱菩薩在此基礎上,又添加了另外兩種推理方法,總共有七種推理方法。這七種推理的方法,在中觀裡叫做七相「木車因」。之所以稱作「木車」,是因為古代只有牛馬拉的木車,沒有現代的汽車、火車。為何以木車做比喻呢?因為它的構造和我們人是相似的。木車也像汽車一樣,是由很多配件組成的。同樣,我們的色身也是由皮膚、骨骼、肌肉、液體等等「配件」組成的。所以,包括機械唯物主義也說,人就像一部機器一樣。雖然他們不了解人的精神層面,但僅就肉體的某些部分而言,他們說的也沒有錯。「因」是邏輯、道理的意思。七相木車因,即七種木車的道理。因為我們現在對汽車最了解,說七相「汽車因」才是最合適的。從汽車的比喻,我們就可以看清楚「我」到底是什麼。(因為很多人對五蘊的內涵不了解,故這裡只講精神和肉體。)

首先,觀察「我」是精神、肉體,還是它們的「綜合體」。很多人會說,「我」是精神和肉體的「綜合體」。此刻,當我們反觀時會發現,如果只承認肉體是「我」,就會有很多問題,是不對的;如果承認肉體不是「我」、只有精神是「我」也不對,因為我們在頭疼的時候,會說「我疼」。所以,很多人承許它們的「綜合體」是「我」。

再進一步觀察,什麼叫作「綜合體」呢?能不能在汽車上找到一個汽車的「綜合體」呢?實際上,把所有的汽車零件組裝起來放在一邊,就是所謂的「綜合體」。但是,在「綜合體」存在的同時,除了這些配件以外,誰能找出一個「綜合體」呢?找不出來。組裝後的每一個配件與它們在組裝前分散時一模一樣,一個不多,一個不少,把這些配件一一拆下後,在每一個配件上都找不到一個「綜合體」。所以,所謂的「綜合體」,就是一種錯誤的觀點,它是引人誤入迷途的根源。

七種因中的第一因,是抉擇「我」與「五蘊」,或者「我」與「肉體和精神」非一體。

我們往往認為,「我」與「肉體和精神」是一體,精神和肉體就是「我」,除了肉體和精神以外,不會有一個單獨的「我」。

這時,我們可以依次分解觀察,首先分解肉體。人的身體至少可以分成五個部分:頭、兩隻手、兩隻腳。那麼,這五個當中誰是「我」呢?若頭是「我」,當然不對!因為如果只有一個大腦,其他什麼也沒有的話,誰會說這是「我」呢?這只是一個頭顱而已,不叫人。如果手、腳是「我」,也是錯的。因為截肢的時候,可以不要左手或右手甚至雙手,也可以不要雙腳,但截肢者還是活下來了,還是認為有「我」的存在。在人體的每一個器官上,作同樣的觀察,也都找不到一個「我」。(你們回去觀察一下,能不能找到「我」?佛教裡沒有教條,觀察時沒有任何限制和規定。)所以,在肉體上根本就找不到「我」。原來,我們認為有一個血肉及骨骼、皮膚等的綜合體是「我」;這樣分解以後,我們卻找不到一個「綜合體」,更找不到一個「我」。

還有一個希望,在精神上能否找到「我」呢?精神本身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眼睛能夠看到精神嗎?耳朵能夠聽到精神嗎?不能。只有精神自己可以看見自己。可是,通過觀察可以了知,精神是一刹那一刹那生滅的。就像電影膠片一樣,在一秒鐘裡有24幀畫面通過鏡頭,一幀一幀是分開的,不是一體的。但是,一幀的時間太短了,所以分不清24幅圖像的變化,看上去人物的舉手投足就和普通人一模一樣。又如,電腦的屏幕,一秒鐘至少有50次的掃描,但這些是肉眼看不見的,因為變化太快了,所以就引起了眼睛的幻覺。同樣,我們可以推理出心或精神就是這樣一刹那一刹那生滅的。

假如抓住現在的這一個刹那,在這一刹那之前,已經發生過的一系列刹那,現在是否還存在呢?這些都已經毀滅了,已經不存在於這個三千大千世界中了,而且也根本不存在於任何一個時空裡,它們已經徹底消失了。如果「過去」仍然存在於某一時空中,還有可能回去,但是,它已經不存在了。另外,現在的這一刹那之後、尚未發生的一系列刹那,當前是否正存在於另一個時空中,如同還未上台表演節目的演員,正在後台準備出場呢?不是這樣的。小乘最低的分別說一切有部有一些這樣的觀點,但這是錯誤的,其上的教派(如中觀派等)都不承認。

那麼,現在所謂的「我」和「我」的精神就是一刹那而已。可是,我們一直以為「我」(或「精神」)是延續的,過去世的「我」……;現世的「我」……;來生的「我」……,從來不認為「我」就是一刹那。這一刹那和我們的執著是相違的,即使存在一刹那,我們也不承認一刹那是「我」。可是,再繼續觀察,連這個「一刹那」也是不存在的。

最後,我們就抓不到任何一個東西,外面的物質也好、裡面的精神也好,或者從分解的角度看,或者從過去、現在、未來的角度看,分析到底,一個一個全都消失了。既然肉體和精神都消失了,難道同它們一體的「我」不會隨著它們一起消失嗎?

還有一種觀察的方法。就肉體而言,它可以分成五個部分。如果這五個部分都是「我」,而平時人們認為只有一個「我」,不會有很多個「我」,所以,不可能五個都是「我」。如果我們選擇其中一個是「我」,其他的不是,而四肢及頭都同樣是「我」的身體,為什麼只有一個是「我」,而其他不是「我」呢?這也沒有理由。所以,我們拿不出一個答案。

是不是因為我們太笨了呢?恰恰相反,現在我們開始變得聰明了!沒有的東西,當然拿不出來!對存在的事物一無所知,才叫愚笨;對不存在的事物能如實地認識,這叫作智慧,而非愚笨。此前,把沒有的當作有,才是最愚昧的。在中觀裡,還有很多推理的方法,這裡暫時不講。這是七種因的第一個:抉擇「我」和「五蘊」非一體。

第二個因,是抉擇「我」和「五蘊」非異體。異體就是單獨存在的意思,這顯然不合理。「我」是不可能像這個桌子一樣地在精神和肉體以外單獨存在的。如果在精神和肉體上沒有「我」的話,我們更不認為在其他地方有「我」的存在。

第三個因,是抉擇「我」並非依止於「五蘊」。「我」是否像人坐在車裡一樣地依止「五蘊」呢?經書裡將這種依止比作「獅子坐在森林當中」,「我」是否就坐在「五蘊」當中呢?也不是。因為除了精神和肉體以外根本就找不到一個我,這是實實在在的。還有,所謂五蘊或者所謂的肉體和精神是可以分解的,在分解後的每一個成分裡都找不到「我」。所以,「我」並不依止於「五蘊」。

第四個因,是抉擇「五蘊」並非依止於「我」。佛經中將這種依止喻為「山上生長的樹木依靠山而存在」。那麼,「五蘊」是否依止「我」而存在呢?也不是。因為,依照前面的思維方法,根本找不到「我」的存在,也不知道「我」在哪裡!所以,「五蘊」並不依止於「我」。

第五個因,是抉擇「五蘊」與「我」相互並不具備。

所謂具備,就如同現在我具備這本書(我手裡拿著的這本書)一樣,是不是「我」具備「五蘊」,或者「五蘊」具備「我」呢?不是。如果「我」能夠成立,則可以這樣認為,但是,因為我們根本無法找到「我」的存在,那又怎能相互具備呢?

所以,「我」與「五蘊」既不是一體,也不是異體;既不是相互依止的關係,也不是相互具備的關係。最後,月稱菩薩又加了兩個因:即第六個因和第七個因。

第六個因,是抉擇人體的總形不是「我」。例如,雖然汽車在所有的零件都拆下後就不叫汽車了,但如果各個零件處在一些特殊的位置,如輪子在下面,車框在外面,裡面的所有零件也各就其位,就產生了一個新的總形。人也是這樣,雖然分解後的每一個部分都不是「我」,但是,如果頭在最上面,兩側是雙手,胸部腹部在中間、最下面是雙腳,就產生了一個身體的總形。這個形狀應該是「我」,有人這樣認為。下面破斥:

什麼是所謂的總形呢?頭有頭的形狀,手有手的形狀,你說這些肢體的形狀是「我」?還是所有器官組合起來的新總形是「我」呢?我們會否認頭的形狀是「我」,而認為所有器官組成的一個共同總形狀是「我」。那麼,什麼是所謂的「共同總形狀」呢?除了頭、手、腳……的形狀以外,還存在一個共同總形狀嗎?還是頭的形狀+手的形狀+腳的形狀+……叫做「共同總形狀」?這樣觀察後發現,除了每個器官的形狀外,再沒有別的總形狀了。比如說,汽車的車輪是圓的,它組裝前是圓的,組裝後也是圓的。所有的零件以前是什麼樣子,組裝後還是什麼樣子,這上面沒有產生任何新的東西。所以,從這個總形狀上也找不出汽車或「我」。

第七個因,是抉擇它們的組合體(綜合體)不是「我」。

月稱菩薩對此駁斥道:如果組合體是「我」,那就把車上的所有零件都拆下來堆積在一起,這個是不是「車」呢?當然不是,只是一大堆零件、一大堆鐵,而不叫「汽車」!同樣,我們人的肉體或精神在分解後,也僅是一堆肉或者骨骼,就不叫人了。

(三)觀修的次第

這樣觀察以後,不知道你們怎麼認為?我雖然是沒有修行、有煩惱的人,但作為專門學習佛法的出家人,多少年來,我在這個問題上,曾不止一次、兩次地聽聞、思考和辯論……,通過種種方法去尋找,卻從來沒有找到過「我」的存在,而且很清楚地看到:在五蘊上,從來是不存在我的。不過,這只是書面上的理解,而不是修行的證悟。現在,你們回去找一找,不知道會如何回答?

在剛剛開始思維的時候,可能會有找到的希望,但是越觀察越失望,越找不出來!這時,我們該怎麼辦呢?

打坐前後的方法,在以前的開示裡講過,我們靜下來開始修「人無我」的時候,不是依照禪宗所講的什麼都不執著,我們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而是要通過語言最後到達「不可言」的境界,要通過思維,最後到達「不可思」的境界。如果剛剛開始修行,就抱著「不執著」這句話不放,那就不要修行了。

現在漢地有些出家人或居士認為,放生等善行都是執著,所以不能做。雖然從最高境界的角度來看,他們說的沒錯,但在凡夫的境界當中,一切都是執著,哪有不執著的呢?若凡是執著的都不能做,那麼學佛、皈依、發菩提心、念咒、六度、四攝、五戒統統都是執著,難道都要放下嗎?世間不學佛的人就更執著。作為凡夫,即使是「一了百了」,也無法做到「不執著」。所以這些都是不對的,修行是非常講究次第的,這些次第千萬不能亂了。

對初學者而言,首先要執著,特別要執著出離心和菩提心等善法,因為有了這些執著,就可以成功地走上解脫道並推翻我執。就像用香皂洗臉一樣,雖然最後連香皂也要沖洗乾淨,但首先必須要用它來洗淨污垢。同樣的,首先可以有執著,以執著去推翻執著!若一開始就不執著,那就是大錯誤。所以,靜下來修「人無我」時,不是像禪宗講的什麼都不想,而是要觀察思維。(我這樣說不是反對禪宗,禪宗不可思議的境界,不是我們現在可以企及的,而是以後要達到的目標。)

該如何思維呢?靜下來後,就觀察「我」在哪裡,方法是七相木車因。這樣反覆地觀察、思維,最後深深體會到「無我」。就像我們在屋裡沒有燈光的時候去尋找一件東西,卻沒有找到,這時誰也不敢說屋內沒有這件東西;若在燈光下仍然沒有找到,我們就敢說屋裡根本不存在這件東西一樣。我們以智慧之光去尋找「我」,反反覆覆地思維,最後不但不能找到「我」,而且會發現原來根本就不存在「我」。

當深深體會到「我」不存在的時候,就不再繼續思維,把心放下來,安住在這個無我的信念或感受當中,持續一分鐘、三分鐘、五分鐘……越長越好。在早期,它不會延續很長時間,只有幾秒鐘而已。在這個體會消失後,又從頭開始思維,再一次深深體會到「我」是不存在的。這如同在有光線的地方看書,書上有的和沒有的都會看得一清二楚一樣。這種「不存在我」的深刻感受,就叫證悟無我,這是一個初步的證悟。

有時思維累了不想思維,就既不思善也不思惡,讓心平靜下來,這叫休息。然後再去觀察,最後得到的,是「不存在我」的體會,讓心再次專注在這個空性當中,這叫作修無我。

你們是不是認為這太簡單了?是不是認為修空性還有更好的方法?有,那就是大圓滿等密法。但是,現在修大圓滿的機緣還不一定成熟。我們還是要先修出離心和菩提心,然後暫時修此「人無我」的修法,修得差不多了,再將範圍擴大,或者換成更有力的修法。這樣,就可以逐漸靠近密宗了。以上所講是人無我的修法,這些修法全部是顯宗中觀的方法,沒有涉及到密宗修法。希望大家能刻苦精進!

三、法無我的具體修法

(一)什麼是法我

要精通「法無我」,首先要了解什麼是「法我」。「法」是何意呢?本來,輪迴和涅槃的一切所知都叫作「法」,但在「人我」和「法我」分開以後,「法」的範圍就縮小了一點。除了「自我」和「我所有見」(執著屬於我的東西)以外的所有的有為法和無為法叫作「法」。「我」是什麼意思呢?「人我」的「我」可解釋為「自我」或「自己」。而「法我」的「我」不是此意,而是「實在」、「實有」的意思。

在中觀裡有紛繁複雜的斷除「法我」的具體方法,這裡就捨去複雜的,而只講最具體的。

(二)證悟法無我(空性)的方法

所謂「最具體的」,是指從三個角度進行的推理:第一是觀察「因」(指因果的「因」),抉擇不生;第二是觀察物質的本體,抉擇不住;第三是觀察「果」,抉擇「不滅」。這樣從三個角度進行觀察以後,得到什麼結論呢?就是「不生、不住、不滅」,這是三個關鍵的問題。

佛陀的《般若波羅蜜多經》和龍樹菩薩的中觀六論等告訴我們,諸法「不生」、「不住」、「不滅」。而我們卻認為萬事萬物,包括人或者外界的山河大地,都是首先有產生的階段,之後有存在的階段,最終有消亡的階段,即「有生」、「有住」、「有滅」,因此認為一切法都是存在的、實有的。

這是常人的觀點,極其簡單。他的證據來自於自身的眼耳鼻舌身,對於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所看到的、聽到的、嗅到的……就判斷它存在。比如,當眼睛看到「蟬」的誕生、生長變化直至死亡的時候,我們就說:「蟬有生、有住、有滅。」又如,當敲擊或吹奏某一樂器時,耳識就感覺到一種聲音的產生;這種聲音持續一分鐘也好、一小時也好,都認為它仍然存在,這是住的階段;最後它停止的時候,又認為這種聲音消失了。實際上,外面存不存在這樣一種聲音呢?我們凡夫認為存在。因為我們聽見了或者通過儀器看到了聲波,這就是證據,除此之外再沒有其他的證據。而這些證據都來自於耳識和眼識。因為我們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認為它們是不會有幻覺的,一切都是它們說了算:它們聽到、看到,就認為有;它們沒有聽到、看到,就認為沒有。這是常人的邏輯,也就是我們的基本邏輯,也就是全人類、全部生命的簡單邏輯。如果眼耳鼻舌身有錯,要用怎樣的辦法來挽救呢?沒法挽救。這時,即便使用最精密、最先進的儀器,還是需要用眼睛去觀察。沒有了眼耳鼻舌身,就沒有辦法認識事物。因為,一切的證據都來自於眼耳鼻舌身,假如它們有錯的話,我們就毫無辦法了。這就是常人的觀點。

佛的般若波羅蜜多的觀點是什麼呢?雖然佛理解常人的觀點,但是佛的觀點已經超越了常人。佛說過:我不與世俗人爭論,但世俗人會與我爭論。這句話的意思是:世俗人看到的,佛也不說他們沒有看到,他們是看到了,從世俗人眼睛的角度,佛可以理解這些存在的東西。但是,他們所看到的,並不一定存在;他們覺得不存在的,也不一定不存在。

如前所講,我們認為一切有為法都是有生有滅的,而證據則來自於我們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即使是上師或佛陀的教言,也要通過耳朵才能聽聞,不然如何聞法呢?總而言之,如果不靠眼耳鼻舌身,我們是沒有辦法辨別事物存在或不存在的。而現在,我們卻要通過佛的推理方法來推理觀察。

(三)抉擇法無我的邏輯

1、從因的角度去觀察,抉擇不生。從因的角度推理,叫作「破自他生因」。「破自他生」是指破除「自生」和「他生」,這種推理的邏輯叫作「因」。破自他生因也叫作金剛屑因。這種邏輯是如何推理的呢?

首先,要觀察有無「自生」的可能。這是不可能的!平時,我們也不認為諸法是「自生」的。在外道中,有「自生」的觀點,他們的依據是一個比喻:從太陽落山到第二天天明之前,雖然看不見太陽,但是,不是太陽不存在,太陽是存在的。他們認為:同樣,在稻芽沒有產生之前,僅僅是看不見稻芽而已,實際上它也是存在的。這是部分外道的觀點,常人不這麼認為,故也無須特別去破,這裡主要是破「他生」。

很多人認為:「他生」是正確的。例如,我們認為稻種和稻芽是兩種不同的物質,所以,稻芽是他生的。下面我們來仔細地觀察一下,觀察時同樣沒有教條可循。前面曾經講過,佛教裡沒有教條。所謂教條,是指對於一個教派的觀點和教義,不管是對是錯,都要去相信。但佛教並不是這樣的,那我們該如何觀察呢?

如果諸法是「他生」的,就有一個明顯的漏洞。例如,稻芽如果是因稻種而生的,那麼它們的存在是同時的,還是有先有後呢?

如果是同時存在,就不對了。因為,這意味著因、果同時存在,即因存在時果也存在,果存在時因也存在。既然因存在的時候果(自己)已經成立了,因還須對果起什麼作用嗎?實際上,這個因是沒有用的,即稻芽不因稻種而生。這種邏輯,我想大家都能夠理解。

「同時存在」的概念是什麼?即是指兩個事物不是相互觀待的,而是各各獨自成立。若因和果是同時存在的,它們之間就根本不可能有因果的聯繫。「因」根本沒有給「果」帶來什麼影響,怎麼會是它的因呢?我們從小到大一直認為,有因有緣才有果。所以,因果同時存在是不對的。

不過,很少有人覺得因果是同時存在的,大多數人的觀點是「明年長出來的稻芽,在今年的稻種上是不存在的,只有當溫度、濕度等所有的條件具備以後,才會產生一個以前不存在的新稻芽。」這是宏觀世界中常人很粗陋的觀點,而微觀世界已經超越了常人的概念。當我們在最微觀的世界中去觀察時,會發現微觀世界中的所有物質都是一刹那一刹那地生滅,第二刹那時,第一刹那已經不存在了;而第一刹那時,第二刹那還沒有誕生,那麼,所有的物質的存在都僅僅是一個刹那而已。

這一點,很多學物理的人都知道。量子物理中的測不準原理就是來自於此。測不準原理是指:對於一個非常小的粒子來說,它的速度和位置是無法同時測量的。如果它的位置可以確定,它的速度就無法測量;如果它的速度能夠測量,它的位置又無法確定。因為,速度=距離÷時間,而距離=終點位置-起點位置,時間=終止時間-起始時間,可是,粒子沒有時間的相續,僅僅是一刹那地存在,它的速度自然也就無法測量了。量子物理已經比較接近佛教的有些觀點了,但佛教所講更加細緻入微。

在這樣的微觀世界中,所有的物質都是一刹那地存在。如果認為,在第一個刹那所有的因(條件)都具備以後,於第二個刹那果才產生,就意味著:在第一個刹那所有的條件,如溫度、濕度、種子、土壤等都具足時,果還不存在;當第二個刹那果產生、存在的時候,所有的因卻早已消失不在了,它們從來沒有見過面。那麼,「因」是怎樣把它的「果」產生出來的呢?因存在時,假如果也存在,因就可能給果帶來一些影響、起到一些作用。但是,在果根本不存在的情況下,因又能影響誰、作用誰呢?仔細想想,因存在時,「果」就像虛空一樣,「因」能對虛空起作用嗎?不可能的!同樣,既然因果的存在不可避免地有前後次序,果存在的時候,因又不存在了,那因怎麼起作用呢?這就像死人和活人,當一個人誕生之時,另一個人已經死了,那個死人能對這個活人做什麼事嗎?這也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二人根本無法見面。在微觀世界中,所有的事物都是這樣,前後的兩個物質不可能在一個時空中同時存在,既然不能在同一時空相遇,它們之間又怎麼會產生因果關係呢?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既然如此,為何會產生宏觀的事物呢?這叫作因緣和合。也就是說,在不觀察時,一切都很好,可得的都能得到;但是,細微觀察的時候,這一切都沒有了存在的理由和證據,得不到因果的關係,那些平時認為非常實在的東西就開始在我們手中消失了。

經過以上分析,「他生」是不成立的。但是,只有在微觀世界中才能這樣推理。在宏觀世界中,因果就像父親和兒子一樣是可以見面的,這是常人的觀點。實際上,宏觀世界中所謂的「因」「果」之間,並沒有真正的因果關係。

「自生」不成立,「他生」也不成立,那麼「自他共生」更不成立,除此之外,有沒有第四種生呢?沒有!由此可見,所有的物質是「不生」的。因果關係不是邏輯推理的結論,而是我們眼耳鼻舌的結論。從眼耳鼻舌的角度看,有因果的存在、有六道輪迴、有學佛成佛……;但是,通過邏輯推理,從非常微觀的角度去看,這一切都不存在。

你們回去好好地思維一下,我們認為所有的物質是可以產生的,那麼它們是怎樣產生的呢?打坐前後的修法都已講過,在正式修的時候,就像上面這樣去推理,最後深深地體會到萬法是無生的。那時,心就專注於「不生」的境界當中,並於此境界中安住下來。剛開始時,時間不會很長,只有幾秒鐘或一分鐘。因為,還沒有太大的能力,這個境界會很快消失。消失的時候,又重新開始觀察物質是如何產生的。然後,又再次體會到它們是不生的,此時心又專注在這個境界當中。這叫作「不生」的修法。這樣觀察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理解、體會佛所說的「不生」。

平時,我們明明看見一切有為法都是有生的,怎麼會是「無生」呢?剛才講了,有為法的產生是我們的眼耳鼻舌的觀點和結論,「不生」則是超越了常人概念的一種更深層次的觀察與思維方法。

學化學的人更容易理解這些。當幾種化學物質混合在一起的時候,會有新的氣味或顏色產生。有些氣味和顏色在原有的物質上是絕對沒有的,但是,當它們和合之後就產生了新的物質,他們也不知道這些新物質是從何而來的。其實,這叫作因緣和合。萬法都處在這樣一張因緣的網裡、相互觀待著,兩個或更多的因素組合起來,就會產生一種新的因素。比如,為何能在完全沒有紅色的物質當中產生紅色呢?為何能在毫無臭味的材料當中產生臭味呢?它們是從哪裡來的呢?無論怎樣去尋找,都無法找到答案。「它就是這樣產生的!還需要什麼證據嗎?」人們會這樣回答。但是,這些都是我們眼耳鼻舌的幻覺,佛告訴我們這一切叫作「因緣和合」。萬法雖然不是真實存在的,我們的眼耳鼻舌卻能感受到,佛說這叫作「如幻如夢」。

夢是什麼呢?雖然我們在做夢時能看到、感受到夢境,但現實中卻並不存在夢中所見的一切現象,所以,夢是虛幻的。同理,我們眼耳鼻舌的所觸所及,若用種種方法去觀察,就都是不存在的,故稱宏觀的一切現象都是如夢如幻的。這不只是一個觀點,而且是一種修法,依此修行是可以證悟的,證悟之後就可以隨時控制外境,以前已講過很多例子。

這是我們討論的第一個角度:觀察因,抉擇不生。

2、從物質本體的角度去觀察,抉擇不住。中觀裡抉擇「無住」的推理方法,叫作「離一異因」,這相當重要,以前也曾講過多次。所謂的無住,是指眼睛當下所見之物是不存在的。常人認為這句話很荒唐:我們的眼睛明明看見它的存在,為什麼說不存在呢?要解釋這種疑問,同樣要區分二諦(即勝義諦和世俗諦),這點很重要。眼睛看見東西存在是世俗諦,是眼耳鼻舌的結論。所謂的「不存在」不是指眼睛沒有看到,眼睛是看到了!比如,做夢時所見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但這不是說沒有做過夢,我們確實做夢了。同樣,不是說眼睛沒看見,我們的眼睛確實看見了它的存在,但它卻是不存在的。

比如,將一塊布分解成毛線、毛線分解成羊毛、羊毛分解成微塵、微塵分解成更小的微塵,再分解下去,最小的微塵是什麼呢?所謂最小的微塵是指在微觀世界中不能再分的粒子。為什麼不能再分呢?如果要它成立就不能再分;如果無須成立它,要看透它究竟是什麼,就要分到底。再分下去,連最小的微塵也不能成立。最後,這塊布就消失了。現在我們看到的山河大地,包括人體等所有的物質,都是可以這樣分解的,分解到最後都會消失的。這是我們佛教的理論,量子物理還沒有達到此境界。

3、從果的角度去觀察,抉擇不滅。這種推理的邏輯叫作「破有無生因」。「因」是「邏輯」的別名,是指推理和抉擇的工具。通過此「因」去觀察,可以破「有無生」。何為「有無生」呢?比如,播下稻種之後可以發出稻芽,那麼,稻種是產生了原「有」的稻芽,還是產生了從「無」中生有的稻芽呢?這叫做「有」、「無」。我們要思維在稻芽發出的時候,是已經存在的稻芽產生出來呢,還是以前不存在的稻芽現在產生出來了?也就是觀察果的本體在果沒有誕生之前是有還是無?不是說誕生之後的有無,而是說誕生之前的有無。

如果說果誕生之前是「有」,就是自生,一般人都不這樣認為,實際上這也是不可能的。常人以為在果誕生之前它是不存在的,因緣和合後它就存在了。也就是說,在果誕生之前,因法存在的時候,果法是不存在的,是「無」。如果這樣,因又是如何讓果產生的呢?比如說,如果有樹木的存在,斧頭、鋸子才可以去砍它、鋸它;如果沒有樹木的話,拿斧頭、鋸子去砍什麼、鋸什麼呢?因為樹木不存在,這些工具就沒有辦法起作用。在仔細觀察後可以發現,因絕對沒有辦法讓果產生,果也無法看到因的存在,只是在因緣聚合之時果就出現了,因緣和合就是這樣的。

很多人以為,農民種莊稼的時候只有因沒有果。正因為沒有果才要種莊稼,如果已經有了果,為什麼還要種地呢?農民就無須種地了。正是種地之後的種種因緣,才使「沒有的果」產生。但是,「沒有的果」就像虛空一樣是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因又是如何讓它誕生的呢?在極細微的微觀世界中觀察,只能說這一切都是自然的,沒有一個因能讓「沒有的果」誕生。所以,果是不生的,不生就不可能存在,不存在就不可能消滅。這就像一個人若沒有誕生,就不可能存活;若沒有存活過,也就不可能有死亡一樣。

(四)法無我的觀修次第

修法時,我們閉著眼睛認真地思維之後,深深體會到一切法都是「不生、不住、不滅」的,眼識、耳識、鼻識等以前認為實有的東西實際上是沒有的,然後心就專注在空性的境界當中,如前所講,這叫作觀修空性,對於初學者非常重要。

如果沒有觀修只是靜坐,雖然心裡不起任何雜念的境界有可能保持很久,但也沒有太大的作用和意義。前面曾經提到過,動物冬眠的時間也很長,卻沒有什麼功德。心裡沒有正知正見只是不起念頭,則毫無意義可言。當我們深度睡眠的時候同樣沒有思維,人昏迷時也沒有思維,可這些有什麼作用呢?沒有!在色界和無色界中,天人不是在一天兩天,而是在很多劫當中都能不起一個雜念(學過《俱舍》的人知道,「劫」是一個時間概念,就人類的時間而言,是難以統計的極其漫長的時間),但是,他們還是沒有得到解脫。所以僅是追求靜心這一點並無用處,還需要有正知正見。

對於初期的修行人來說,正知正見是通過思維而獲得的。當然,學密宗的人通過氣脈明點的修法或是大圓滿的竅訣,也許無須通過如此複雜的思維就可以輕鬆地證悟。但是,這種輕鬆地證悟是需要條件的,要在修加行、積累資糧等眾多因緣具足的情況下才可能實現,若因緣不具足也沒有那麼輕鬆,所以觀修是非常重要的。

觀修的含義是指,在沒有空性感受的時候去思維,有了感受時就不再思維,心在這種境界當中安住下來,當境界消失的時候又去觀察。通過中觀的修法對空性有了較好的了解和體會後,再修大圓滿的竅訣很快就可以證悟。因為,中觀的修法已經為修大圓滿鋪路、奠基了。如果沒有這樣的過程,除非是根基非常成熟的人,否則一般的人會因執著極其濃厚而很難在一刹那間證悟。僅僅通過中觀的修法也是可以證悟的,但與密宗的竅訣相比,其速度是很慢的。

這些是中觀抉擇「法無我」的修法。「法無我」的修法在中觀的論典裡有很多,今天只是從因、果、本體這三個角度來抉擇諸法不生、不滅、不住。不生不滅是物質的本體,是實在的;有生有滅是物質的現象,是虛幻的。但我們不能以空性為由而不取捨善惡因果,這是很大的錯誤;也不能以存在因果為由而執著不空,這同樣是很大的錯誤。二諦必須圓融才談得上是中觀。

在人無我的修法裡提到過,現在有些居士聽到禪宗裡面講不執著,便對放生、念咒、拜佛、因果的取捨,統統說一句「不執著」(意思是可以不做這些)。「不執著」是最後的境界,現在我們怎麼能夠不執著呢?!從前,和尚摩訶衍到西藏桑耶寺講禪宗時就是說一切都不要執著。一些西藏人聽信其言,導致寺內原有的供佛傳統突然間斷,佛像前居然已經斷了供品。這種做法實在讓很多有識之士難以接受,他們就迎請了噶瑪拉西拉──一位印度的中觀論師來與摩訶衍辯論。為什麼要與他辯論呢?因為他不講究次第,而只說一句「不執著」,這會誤導很多初學者。

如果能夠證悟,就可以不執著,但這是需要過程的;如果沒有證悟,剛開始時就不執著於思維、修加行和因果的取捨,那麼就如米滂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裡所闡釋的那樣:如果「不執著」就可以解決問題,那麼所有的眾生在修行上都是不執著的,但他們卻並沒有解脫。所以,我們既不能墮「有邊」,也不能墮「無邊」。所謂墮「無邊」,就是指聽到禪宗講的一些「不執著」、「不可思不可言」,以及中觀有關空性的字眼,就認為無須作因果的取捨,無須修行,無須做世俗的布施、持戒等等。所謂墮「有邊」,是指因為聽說了佛、三寶、四諦、因果和輪迴的存在,就認為一切是實在的、不空的。首先,我們不要墮二邊,行中道;最後,就無所謂中道或二邊,完全沒有邊執了。在達到這個境界時,就能夠自由自在了;在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之前,我們還是不要讓自己走這些邊道。

在證悟空性之後,禪定時心就專注於空性,從此時的角度來看,一切都是不生、不滅的,但因為尚未成佛,還是會出定的。出定之後,依然有山河大地的存在,在這個境界裡仍然要積累資糧、清淨罪業、注重因果的取捨。如此修行,才能成佛有望。

(五)修法無我的作用

空性不但可以幫助我們斷除「我執」,而且可以幫我們斷除貪心、瞋心等煩惱障和一切所知障。一般來說,有貪心就修不淨觀,有瞋恨心就修慈心。可是,如果證悟了空性,貪心、瞋心就無須不淨觀和慈悲心來解決,空性就可以解決一切,它是一種綜合的對治法。這是中觀的修法,是思維和安住的交替:思維到感受至深時就靜下來,再不思維,專注於此境界中直至感受消失,又開始新一輪的思維和安住,如是反覆輪換,這是初期最好的空性修法。除非你們能在一刹那間證悟大圓滿,否則空性就是這樣一步一步修上去的。這樣修至少能夠在心裡播下殊勝的解脫種子,對治貪、瞋、癡和執著也有明顯的作用。

我們把宗喀巴大師的《三主要道》所講的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的三個修法都已經講完了。講的雖然不是很廣,但實修時這些思維基本上夠用了,這是整個藏傳佛教的要點。你們每天至少要修一、兩個小時。

漢地很多居士喜歡念誦《金剛經》、《心經》、《藥師經》和《地藏經》,這當然很好。如果有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幫助,無論是念經、燒香或拜佛都很殊勝。以前的功課也不要間斷,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來安排:念經多長時間,修行多長時間,磕頭多長時間……但最主要的是,如果沒有這些修法(指出離心、菩提心及空性的修法),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因此,若要解脫,必須要修這些修法。

(六)結 尾

對這些修法,我是用世俗的語言而非佛教的術語來講述的。如果用佛教的專有名詞講,恐怕很多人會感覺陌生、聽不懂。若是這樣,就沒有意義了。但是,講述的所有內容,都來自於佛經和論典,而不是我擅自講的,我不敢這樣做。

以前所講的全部內容,已經具備了一條比較完整的解脫道路。如果一個人能真實依此去做,就基本上可以到達比較高的境界。如果不做,則即使學遍了三藏十二部經典,也不會對修行有太大幫助。修行是很重要的!

除了空性以外的有關出離心、菩提心的道理和修法,可以在同學、同事之間或居士當中互相討論,也可以給不信佛的人講一些皈依的利益和修行的必要。這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雖然不算是傳法,但在討論或聊天時談一些有意義的話題,於無形中會利益其他的眾生,這是有必要的。其他的都不能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只有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才能解決。目前,絕大多數人仍處於修出離心和菩提心的階段,不要著急去修空性。若是非常喜歡空性的人,也可以抽時間修一修。但我們現在主要應該修出離心和菩提心。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9/1/16 上午 09:54:4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14063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