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佛網文章精華集(Life論壇) → 【分享】大乘佛法之不可思議與莊嚴(大乘即佛說)

您是本帖的第 9090 個閱讀者
平板 列印
標題:
【分享】大乘佛法之不可思議與莊嚴(大乘即佛說)
小江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4687
積分:59083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27日
 用支付寶給小江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分享】大乘佛法之不可思議與莊嚴(大乘即佛說)


看了本站會員佛友整理的文章【轉貼】慘了!我現在死的話必墮地獄---釋寬鏡~附圖  ),小弟我真是感觸良多,於該文中是收集了許多網友謗大乘佛法、謗佛,的現世報及懺悔錄,小弟獲益多多。

在佛網還沒建構動態論壇之前,佛網當時是靜態的傳統網頁,小弟整埋兩篇文章與大家分享,其中第2層樓介紹楞嚴經、楞嚴咒的實修體驗,有許多本站佛友及大德師兄的心得)大家如有需要,可點閱參考。

古大德云:「楞嚴經、楞嚴咒所在之處,正法必興盛」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玄奘大師是我國歷代以來的一位高僧,唐朝貞觀三年間出塞西行,留學印度十七年,回國後在二十年間譯出一千三百餘卷經典。其氣魄之雄,成就之大,可謂曠古傲今,空前絕後。他不但是一代高僧,更是偉大的留學生、翻譯家、旅行家及語言家(玄奘大師精通印度九十種方言)。當玄奘大師載譽歸國時,受到唐太宗及文武百官,還有長安城數十萬百姓的熱烈歡迎,盛況空前。其德行、學養、志節,真可謂古今第一人。

            
   (一)為西洋人所推崇的玄奘大師
           
  前些日子,有線電視「國家地理頻道」所播出的「玄奘大師專輯」時發現,連老外都那麼推崇唐朝玄奘法師,對人類文化、地理、考古以及佛學上的卓越貢獻。

  在西元六世紀即將結束,七世紀就要開始的「世紀之交」的三年裡,中國社會正處於隋文帝開皇後期的「盛世」時期,朝野上下沉浸在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裡。可是大家萬萬都沒想到,十五年後,這個大隋朝政權會在頃刻之間土崩瓦解,並為一個更強盛的新政權(唐朝)所取代。「一將功成萬骨枯」,於封建時代,每一個新朝代的建立,都是踏著數以萬計的骷髏所堆砌而成的。

  當時的人們也絕不會對他們身邊先後出生的兩個男孩給予特別的關注,然而這兩位不平凡的生命,不僅創造了中國歷史和文化上的奇蹟,且更創造了世界的歷史、宗教和文化上的奇蹟。這兩位年輕人,便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唐三藏法師玄奘大師,前者為現實世界的天才領袖,是大唐盛世的締造者;而後者則是精神宗教界的天才領袖,且對於中國大乘佛教的興起,更是開拓始祖。

  為什麼歐美的地理、考古及人類學家,會這麼推崇玄奘大師對於世界文化的貢獻呢?最主要是因一千三百年前,歐洲大陸還處於黑暗時期,更無文化、考古可言,可是在遙遠的東方中國,玄奘大師卻已花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西征取經,且在這長逾五萬里的漫漫征途,其艱難險阻和美妙神奇都是人們所難以想像的。這次西征可謂「死亡之旅「,因為除了千山萬水以及山高路遠不用說之外,還有流沙、瀚海,更可怕的是道路不熟,飲水和食物短缺,在氣候冷熱變化莫測,以及豺狼猛獸不時出沒的惡劣狀況下,只憑玄奘大師一人單槍匹馬的前行,還能活著回來,這真是奇蹟啊!

  於唐貞觀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年),玄奘大師留學印度的取經、探險之旅接近尾聲了。大師準備載譽回到祖國(中國),可是許多印度的國王、君主實在很欣賞玄奘大師,便千方百計的挽留他,甚至勸玄奘大師不要回去大唐國,乾脆就留在印度接受封地及無盡的榮華富貴,可是都一一被玄奘大師給拒絕了。

  後來印度的戒日王和鳩摩羅王,眼見實在無法「硬拗」的把玄奘大師留下,只好再連同北印度的烏地多王、跋吒王等,各大國王親率騎兵衛隊數百人,一起來歡送大師。由於這趟回程,是諸印度君王以國家軍隊的兵力來護送,所以途中便順利多了。

  當玄奘大師的車隊來到長安城外時,光是這些負載經書、文物、寶藏的馬車就有二十輛之多,而唐太宗親率文武百官及長安數十萬百姓夾道歡迎,其群眾人牆更是排到數十里外。當時的官員就曾這樣描述著:「昔日如來創降迦毘,彌勒初昇兜率天,龍神供養,大眾圍繞,雖不及彼時,亦遺法之盛也。」長安城的百姓們,都見到玄奘大師回京城的車隊上空,有五色綺雲環繞,並現五色祥光,宛轉涵蓋在經、像、文物上,紛紛鬱鬱,周圓數里,若迎若送,至寺而微。

  唐朝祖國人民幾乎將玄奘大師當成民族英雄般的看待,那種無比強烈的民族情操,印度護衛隊的軍人看在眼裡,亦深受感動。而唐太宗也很愛戴玄奘大師,常常有意無意的告訴玄奘大師說:「您還俗好不好?幫朕治理朝政,看您要什麼封侯、大臣,朕都答應您。」可是玄奘大師卻毫不考慮的加以回絕。

  唐太宗除了慶幸我大唐王朝有這麼一位成就非凡的僧人之外,更對玄奘大師西征印度十七年的日子深感好奇,還親自去向玄奘大師討教西征取經之事。於是玄奘大師便告訴皇上:「貧僧準備花一年的時間,將這次印度取經之事詳加記載,到時吾皇就可一探貧僧西征之種種經歷了。」於是玄奘大師便撰寫了「大唐西域記」一書,這可不是民間杜撰的小說「唐三藏西遊記」所可以比擬的。

  據「大唐西域記」所載,玄奘大師當初是先到玉門關,再出城進入戈壁大沙漠,而第一個來到的國家是中國的新疆,隨後一路來到北印度,以及蓮師的故鄉烏丈那國,遊遍了全印度,共經歷一百三十三個國家。很令人讚嘆的是(連外國人都讚譽有加),玄奘大師每到一個國家,都詳細的記錄了該國的幅員、城郭、地形、道路、河流、土質、作物、出產、氣候、民風、文字、服裝、貨幣、君王、國政、寺院、僧侶、外道徒、修持法門等等。這種比美現今科學、考古以及地理探險的記載,就連當今外國人都驚嘆不已。

  玄奘大師所著的「大唐西域記」,其記載的國家之多,內容之豐富、詳實,不僅超越了以往所有類似的著作,就算今日同質性的遊歷探險、地理考古之著作,也都望塵莫及。所以此書無論是對中國地理文化學的貢獻,還是對印度文化的貢獻,都可謂空前,難怪老外對玄奘大師備加推崇。
          
   (二)大乘菩薩精神的實現-玄奘大師
            
  玄奘大師於二十五歲之前,在中國境內四方求學,前後共追隨了十三位佛教高僧學法,這些經歷,奠定了玄奘大師學識淵博的基礎,而另一方面,玄奘大師在當時的佛教界亦小有名氣。可是玄奘大師也發現,各家學說互有宗派,深淺不一,見解分歧,甚至對立門互之見深矣,往往令學佛的人不知從何學起。玄奘大師自思惟著,如果這樣演變下去,會傷害到佛教在中國的生命力及延續。於是玄奘大師便發下大願,自己要親往西方印度留學,將佛陀的遺教精髓,原原版版的帶回中國,以振興中國佛教,救濟眾生慧命。

  於是玄奘大師便約了一些同參法友共襄盛舉,當一切計劃就緒後,大夥們聯名簽署,向唐朝申請出國取經。大家滿懷期望的等待好消息的到來,結果朝廷沒有批准這項計劃,其理由是:「現今唐朝初建立國,百廢待興,各地亦傳有叛亂動盪,所以你們還是暫時不要出國才好。」

  經過政府的這一記「悶棍」一敲,大夥就像被潑了一盆冷水似的,「無法度啦!」畢竟國家政令還是要遵守的。可是玄奘大師每每想到振興佛法、續佛命脈的重要,就熱淚盈眶,久久不已。於是暗地裡執行著自己的「A計劃」,有空檔時,玄奘大師就到處去學西域各地的語言、文字、方言,有點像許多人要出國留學前,先到北市補習街去把英文學好一樣。且這樣還不夠,為了西征的漫漫旅程,非得要有過人的體力不可,於是玄奘大師又有一點像歌手要辦演唱會一樣,先鍛練好體能,故早晚必須走三千公尺,上健身房,練啞鈴、單槓、舉重等,以增強翻山越嶺的能力。

  所以年輕時的玄奘大師,可不是一位只會唸書的書呆子,而是一個有心實現大乘菩薩道精神的人。什麼是「大乘精神」呢?即是自利利他,廣利、救度天下蒼生,共同成就無上佛道的精神,這與小乘佛教的自利、自了精神有極大之不同。眼看其他同參,有些是畏懼政府的禁令,有些則是心生退轉,但玄奘大師還是積極準備西征取經。終於在唐太宗貞觀三年,從長安城出發,西行經過秦州、蘭州、涼州,到達敦煌,然後經玉門關出境。後來到了唐朝的屬地「高昌」,高昌國王也很欣賞玄奘大師,希望玄奘大師能留在高昌,不要去取經啦!可是玄奘大師還是回絕了高昌王的盛情。

  玄奘大師並不因其他同參退卻「落跑」而意志消沉,反而更加對自我要求,如無法取得真經,就算死在他鄉亦在所不辭。

  這次玄奘大師在出國取經之前,就已經魔難重重了。首先,是朝廷下了禁足令;其次,是同參道友紛紛生轉退心而打消西征的念頭;第三,則是有些地方官員怕惹事上身,因此而逼迫玄奘大師回京城去。很幸運的是,慧威法師暗中相助,密遣兩位弟子護送玄奘大師出境。

  而出了玉門關之後,一路上有許多強盜集團出沒,雖然玄奘大師屢遭盜賊搶劫,可是這些盜賊多為玄奘大師的慈悲願行所感化,因此有好幾次,玄奘大師都終究得以脫困。可是,有一次玄奘大師在途中遇到信奉外道的盜匪,這班盜匪每年秋祭時,都會捉美麗的少女來祭神,這次捕抓到玄奘大師,看他長得清秀端莊且儀容偉麗,於是就選中了玄奘大師來當祭品,準備獻給天神。

  一同被捉來的人當中,有許多人都為玄奘大師向盜匪求情,甚至還有人願代玄奘大師而死,可是都徒勞無功。就在匪徒的大刀快要砍下之時,玄奘大師說:「等一等!不必急,請讓我安心歡喜的取滅入涅槃吧!」說完了,玄奘大師雙手合十,一心誦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聖號。在誦念的同時,忽然雷電交加,黑風四起,飛砂走石,河流湧浪。驚睹這種大地變色、恐怖極致的場景,這班盜匪心生恐懼,一問之下才恍然大悟,哦!原來他們將要處死祭神的,就是聖僧玄奘大師,真是罪過!罪過!

  於是這夥匪徒紛紛在聖僧前懺悔謝罪,並皈依玄奘大師,棄暗投明,玄奘大師也終於大難不死,逢凶化吉。民間小說「西遊記」中的妖魔鬼怪愛吃唐僧肉的故事,也就是這樣被引述、幻想出來的。

  後來,玄奘大師進入西北戈壁大沙漠時,不慎將自己的飲用水全打翻了。真是「千里之資,一朝斯罄」,遠望前面一片漫漫黃沙,玄奘大師不知道該往何處去,只好掉頭往回走。可是走約十餘里路時,心裡又想著:「當初發大願,若不到印度取經,絕不東歸一步,如今何故走回頭路呢?寧可就西而死,豈能東歸而生?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豈可貪生怕死!」於是玄奘大師又往沙漠方向西行而去。

  一連五天四夜,玄奘大師滴水未沾,口腔乾裂,腹內如焚。到了晚上,伸手不見五指,鬼火處處,驚風陣陣,但玄奘大師實在是太累了,終於不支倒地。玄奘大師想著,若為興我大乘佛教之誓願而死,亦在所不辭,於是心中升起了無限悲願,並默念「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聖號。在昏迷之中,忽然一陣未曾有的清涼從頭頂而下,這股清淨無雜的涼意,如同西方極樂世界八功德水般的「透心涼」,比在酷熱的夏天吃刨冰還舒服。過沒多久,玄奘大師精神百倍,睜開眼睛,復甦身體,於是又西行而去。走沒幾里,馬兒忽然不走了,哦!原來眼前有一片綠洲,及豐沛的水源,這真是太好了,感謝觀世音菩薩的護祐!於是玄奘大師補充水源,且令馬匹吃草飽餐之後,又繼續踏上西征之路了。

  而上述這段故事,又被小說家在「西遊記」中,改寫成唐三藏來到火燄山,覺得酷熱無比,於是向鐵扇公主借芭蕉扇一用,頓時酷熱化成清涼。且在「西遊記」中,唐僧每次只要遇到了不可抗拒的大災難時,觀世音菩薩都會現身相救。不過,不論是小說中,還是現實世界裡,當我們遇到苦難時,都可效法玄奘大師,將萬緣放下,至心至誠的誦念「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只要虔敬,心誠則靈。走筆至此,筆者回想起一年前,家父身逢劫難,差點一命嗚呼,筆者當時就是代家父於佛前向觀世音菩薩祈求,家父才蒙佛護祐救回一命。讀者可參閱禪門法語新知贈閱叢書第三十二集「陰陽眼」,書中有許多詳細介紹(您可親索或來信索閱,或上「佛網」參閱電子書皆可)。
          
  (三)捍衛大乘佛法的先驅-玄奘大師
        
  玄奘大師來到印度後,便馬不停蹄的到處參學,遊歷許多國家。由於玄奘大師的聰明才智,以及佛學上的成就,再加上精通各國語言,所以許多國家的君王都非常賞識他。玄奘大師留學印度期間,更是就學於印度最大的佛教學院「那爛陀寺」,且依止在戒賢法師座下修學大乘佛法。

  就在玄奘大師即將畢業前夕,鳩摩羅王派遣使者來到那爛陀寺,想邀請玄奘大師前往一會。可是,另外這方面,玄奘大師正積極準備到戒日王的處所與小乘學派的僧團法戰,因為印度小乘學派的許多領導僧侶早已下了戰書,要向這位來自中國的留學僧討教一番,因此戒賢法師便借故回絕了鳩摩羅王之邀約。當鳩摩羅王得知使者回報之訊息後,極為震怒,並再修書一封,急速傳到那爛陀寺,其信中說道:「如果不立即派遣玄奘大師前來我國,我便索性做個惡人,連菩提樹都可以毀壞了,又何況是小小的那爛陀寺呢?若不從吾王之意,我國必發動大象兵團將貴寺踏為平地。」於是,為了避免一場大災難,玄奘大師只好隨使者前往會見鳩摩羅王。

  戒日王聽說玄奘法師被鳩摩羅王強行「請」去會見,心中大怒,並下戰書,若不將玄奘大師送回,將不惜與鳩摩羅王一戰。(因玄奘大師與小乘教派的法戰日子將近,且這次大會還是戒日王主辦的,這鳩摩羅王也太不給面子了!)鳩摩羅王眼見兩國之間即將爆發戰爭,知道情況實在不妙,便親率象軍兩萬,乘船三萬艘,一路護送玄奘大師回到戒日王處所。
       
  (1)大乘、小乘以及外道之法戰
            
  玄奘大師這樣感嘆說道:「佛陀所傳之教義真諦,主要在於應時、應地、應聞法者之宿世根器因緣、法緣,以及當時領受能力而為其開示宣說的,所以不同的人,根據他們根性之差異,便有不同的了悟與理解。」

  玄奘大師又說:「佛陀入滅距今已是很久遠以前的事了,在印度,佛教各派之間的說法皆不相同,有的佛教宗派說佛已入滅一千三百年,有說一千五百年,也有說九百多年的(讀者必須再加上一千四百年,才能換算成今日之時間,因為玄奘大師是一千四百年前的唐朝人。因此南傳佛教大多說佛陀入滅已二千五百年,而北傳的大乘佛教、禪宗或密宗,則認為佛陀入滅距今為三千年。所以光是在玄奘大師的那個年代中,各流派間對於佛陀入滅之說法就因傳承之不同而有所差異了),而現今信徒是依據自己理解力之不同而來解析佛教教義。」

  「就因如此,所以部派對峙,各立門戶,種種諍論如波濤騰湧。各種異說持論不同,但目標是一致的,就是出離生死苦海。在印度共有十八個部派,都各執自己的法見、我見、教義,也都想爭在佛教界的主導權,因此紛爭不斷。」

  為了籌備這次全印度的佛法辯論大會(法戰),戒日王可謂費盡心思,共有印度的十八國的君王親臨會場,且大、小乘的僧侶有三千多人與會,婆羅門及外道共推派兩千人參與,印度那爛陀大學亦派遣一千位僧侶參加(包括玄奘大師,且為總領隊長)。此外,還有一些王公大臣、高層上流權貴,以及戒日王和鳩摩羅王親侍左右,場面宏大,華麗莊嚴。緊張!緊張!大會開辯、法戰在即啦!

  這次法戰(佛法辯論)的總辯主即是唐僧玄奘大師,他以大乘思想為主,寫下一篇闡述佛陀教義的論作,依次序的系統整合,呈現在大會場上。各個門派百攻不下,即使雞蛋裡挑骨頭,針縫裡挑沙粒,都找不到玄奘大師對大乘佛法論述的破綻。後來戒日王和鳩摩羅王更將玄奘大師的論著懸掛在大會場外展示,並當眾宣布,若是任何人能攻破玄奘大師論著中的任何一字,則玄奘大師便會被當眾斬首以謝罪。

  經過五日,與會的數千名論師、學者、僧侶,都無人能攻破玄奘大師的論著之中任何一個字。此時小乘教派弟子,與外道徒開始緊張啦!「這還得了!要是讓大乘教派得勝,那我們以後在印度宗教界哪有臉見人啊?況且還是敗在外國留學僧人的論說之下,這更沒面子了!」有些外道徒便開始動歪腦筋,準備聯合起來用計謀陷害玄奘大師。但這消息傳到二王耳中,戒日王下令:「如有一人傷觸玄奘者,斬其首;毀罵者,截其舌。若欲申辯法戰者,不拘此限。」這才震懾、制止了邪徒的歹念。

  這場法戰歷時十八天,玄奘大師終獲這場辯論大會的勝利。而這場號稱當時印度宗教的世紀之戰,真可謂驚心動魄,來參加者可都是各地佛寺的優秀代表、長老、論師,皆非等閒之輩。更重要的是,「法戰」是拿自己的生命來賭的,也就是說話算話,絕不是像現今許多人在電腦網路上隨隨便便的惡意攻擊謾罵、謗佛謗法、詆毀諸祖師菩薩的大乘思想論著所能比擬的。雖然現今是民主時代,有的人愛怎麼說就怎麼說,就算否定大乘,毀佛謗法,在人間法律上也是不用砍手砍頭的,但是在因果定律上,則要自負因果業報了,初學佛法者不可不小心啊!
         
  (2)將功補過的世親菩薩
          
  當玄奘大師遊學到阿踰陀國時,在首都城西南方五、六里處,有一座舊寺院,玄奘大師說:「這座佛寺,就是無著菩薩當年夜晚飛升到第四層天『兜率天』,聆聽補位佛(彌勒菩薩)說法的地方。無著菩薩在慈氏彌勒菩薩處,學習『瑜伽師地論』、『莊嚴大乘論』及『中邊分別論』等。佛寺旁有一佛塔,就是當初世親菩薩臨終往生兜率天後,從兜率天返回地球會見無著菩薩的地方。」

  無著、世親兩位菩薩是親兄弟,哥哥(無著菩薩)一生修持大乘佛法及奉行其教義,而弟弟(世親菩薩)則原是小乘佛教部派的論師,當他尚在小乘宗派修學時,對於大乘佛法的教義有意見,且很不以為然,甚至攻擊大乘學派。而當兄長的無著菩薩,看弟弟這樣下去真是造無量口業,更影響別人走入歧途,將來命終恐招拔舌地獄及無間地獄之苦。

  根據「大唐西域記」所載,玄奘大師遊經世親菩薩的故鄉時,在當地名山古剎積極探訪下,證實了一段無著菩薩救度世親菩薩遠離地獄惡報,且迴小向大、弘揚大乘佛法的故事。

  無著菩薩於佛陀入滅後一千年出生,他承受前輩遺風傳承,在彌沙塞部出家修習,不久改信大乘佛法。而他的弟弟世親菩薩則在一切有部出家受戒,見聞廣博,記憶力強,以小乘佛法的修學為主。由於世親菩薩的世智聰辯非常犀利,反應敏捷,因此在小乘經教方面小有成就。但在一邊修持佛法當中,卻沒注意到自己生命中細微的我慢心也一邊的在增長之中,分別取捨心亦遮蓋了他的心靈,所以行為上漸漸轉而批判大乘佛法。

  無著菩薩眼看自己的弟弟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尤其世親菩薩是這麼的聰明,又是眾人之中的影響眾,看他攻擊佛陀遺教中的其他宗派(大乘佛法),這是毀佛謗法的極大重罪。對他自己而言,它日必招無間地獄苦報;而他不當的言論思想,更會誤導一大堆信徒盲目修行,造下鬥爭、謗法之罪業,真是禍害眾生無量。無著菩薩極欲想個辦法來救度自己的親弟弟,後來臨機一動,心中自有盤算,於是便請門徒轉送一封書信給世親菩薩,信上寫著:「哥哥身患重病,將不久於人世了,您這做弟弟的可否來我住處聚一聚呢?」

  當世親菩薩接獲這凶兆之家書後,便連忙火速趕往無著菩薩之住處,想要探望自己的哥哥。而這一方面,無著菩薩早已安排徒弟們在房舍旁邊念誦大乘經典,就在此時,世親菩薩無心的聞得了大乘佛法之精義。世親菩薩果然聰明過人,當他聽到大乘佛法真正的內涵之後,心中深深的反覆思索與反省著:「自己過去因沒接觸此深奧的大乘佛教之教義而生誤解,再加上自我習性上的偏執、法執,無形中分別取捨、疑毒之妄心升起,因而蒙蔽了自己真正的智慧,造下了毀謗佛法之地獄重罪。更糟的是,還因此影響了許多人盲從跟進,修行上走入歧途,唉!真是罪過!罪過!」

  「既然我這舌頭是產生謗法罪惡的根源,我現在就應該將它割除。」於是世親菩薩順手拿了一把快刀,準備就要割下自己的舌頭時,無著菩薩當下適時制止,並對著世親菩薩說:「大乘佛法是佛教最高的真理,被諸佛盛讚,為賢聖們奉為正宗。您能夠及時覺悟,這是再好不過了。您從前用舌頭詆毀大乘,現在就應用舌頭來弘揚、讚美大乘,這樣彌補過失,改正錯誤,不是很好嗎?」世親菩薩於是在佛前發下誓願,他將盡形壽,以畢生精力顯弘大乘法義。無著菩薩一聽世親菩薩這樣的誓言後,嘿!嘿!嘿!病就好了。從此,世親菩薩便虛心的向哥哥請益大乘教義,且更深入鑽研,並寫下一百多部宣揚大乘佛法的論著,廣為流傳,度眾無數。


(四)兜率天內院-彌勒菩薩(慈氏)
            
  無著菩薩眼見自己弟弟的這條命,好像是撿回來似的,從此更珍惜手足情誼,而當時無著、世親兩位菩薩連手弘法,可謂印度大乘法脈的開花期。古來無數修習如來正法的人,都渴望自己臨終時能投生兜率天內院(彌勒菩薩淨土),更希望能在彌勒菩薩的座下修學精妙的佛法。而無著、世親及師子覺這三位善知識也不例外,他們互相約定,若是有人先往生,則來到兜率天拜見彌勒菩薩後,一定要重返人間,告知尚在人間的其他兩人。他們彼此互勉,此相約誓言要永遠記在心中哦!

  後來師子覺先去世了,但過了三年都沒有回來通報消息。不久,世親菩薩亦壽終死去,時光飛逝,一轉眼六個月過去了,還是不見世親菩薩回來通報。後來許多外道及小乘教派的信徒都在譏笑他們,外面閒言閒語傳說世親菩薩與師子覺並沒有投生彌勒淨土,反而落入惡趣中,因此他們的誓約才沒有靈驗。其實,小乘信徒除了轉世人間的釋迦牟尼佛肉身(化身)之外,一概不承認還有其他佛菩薩的存在,講得更明白一點,小乘徒眾根本就否定彌勒菩薩的存在。

  無著菩薩的弟子們心中實在很著急,因為世親菩薩若再不回來通報訊息,則外面謠言傳得那麼厲害,咱家大乘佛寺的山門恐怕都會被別的宗派給拆掉,真是急死人了!但是急歸急,日常的寺院修行功課還是要做。就在某一天傍晚,無著菩薩正在講堂上向門徒們講授佛法,忽然一陣清風吹進來,空中大放光明,耀眼奪目,連堂內燈火都被這股強光所遮蔽。在強光中,只見一位天仙從天而降,並走向講堂,向無著菩薩頂禮。 

  無著菩薩一眼就認出是弟弟世親菩薩,並說道:「您怎麼拖到這時候才回寺通報?您再不回來,我們的招牌都要被別的宗派的人給拆啦!」

  天仙(世親菩薩)回答說:「我在這裡死了以後,神識就飛往兜率天慈氏菩薩的蓮花池中,蓮花化生。整個蓮花池正盛開著,彌勒菩薩見到我時還讚美說:『好啊,廣慧!好啊,廣慧!』我只不過繞著蓮花池轉了一圈,就飛返人間,速來通報了。(因各層天的時間與地球不同,故有時間差。地球每過四百年,兜率天才過一天。)」

  無著菩薩接著又問:「那師子覺跑到哪兒去了呢?」世親菩薩回答說:「我在逛蓮花池時,看見師子覺在兜率天外院,正在與許多仙女遊戲作樂哩!我從他面前飛過去,他連看我一眼也沒有,我想他早就忘了當初的約定,怎麼還會回來通報呢?」無著菩薩又以很期待的眼神及口吻說:「您趕快說,慈氏菩薩長得是什麼樣子?說些什麼佛法?請趕快說!」

  世親菩薩回答說:「彌勒菩薩相好莊嚴,這麼美妙的德相是無法用人間言語來形容的,只能說好漂亮,好美。且彌勒菩薩在講經說法時,聲音清婉流暢,柔和優雅,使聽法受教的人不知疲倦,這正法的攝受力很強。更重要的是,哥哥您在人間所說的佛教教義與彌勒菩薩講的是一樣的。」

  玄奘大師曾造訪世親菩薩當初重返人間,向大家通報兜率天見聞的地方。且玄奘大師在參學中,更承受了彌勒菩薩所說之思想及教義的傳承。
              
   (五)龍樹菩薩慈悲的開示與告誡
           
  大乘佛法之始祖「龍樹菩薩」,是佛陀遺教經典中所預言授以懸記之成就者。此外,蓮花生大士在伏藏中,也曾預言了龍樹菩薩將出世人間,弘揚大乘思想,且蓮師更尊稱龍樹菩薩為第一伏藏師。什麼是「伏藏師」呢?於大般涅槃經及密教部經典中,都出現過「伏藏」之名詞。「伏藏」即佛菩薩預知未來世界佛法因緣的變化,深知哪一類的法門,在幾百或幾千年後的時空背景中最適合當時的眾生修持,故預先埋下這些秘密伏藏。

  這些佛菩薩親傳的真言、法本、修持儀軌、法像、法器、唐卡等經藏法寶,大多被埋藏在地、水、火、風、空之中,包括山脈、岩石、叢林,甚至香巴拉時輪金剛淨土、羅剎國及諸天宮的祕密之地•••等處,而這些都是超乎我們凡夫之想像的。

  蓮師為了數千年之中佛法之傳承命脈,更在各地及異次元時空,埋下了十八萬部的伏藏。被授記預言的後世伏藏師,便將這些法寶一一發掘,以利當時的眾生修持,其中第一伏藏師就是龍樹菩薩。而龍樹菩薩更開啟了南天鐵塔,取出大乘佛法之寶典,流通於人間。在西藏密宗的唐卡中,還畫有龍樹菩薩開啟南天鐵塔取出經書的圖像。

  佛世時,有一次,佛陀進入甚深不可思議微妙的光明禪定中,舍利弗無法察覺到佛陀正在他方世界(異次元時空)說法,在他心中起了分別心,總認為我們這娑婆世界是穢土,諸多不淨,山川河流凹凸污穢,不像他方佛國淨土般的清淨微妙平整,以黃金為地,八功德水,奇花異獸,珠寶嚴飾,莊嚴亮麗。此時文殊菩薩洞察到舍利弗心生分別取捨、好惡、好壞之妄心,於是祈請世尊度化他。後來佛陀以右手指觸地,一剎那間,山河大地六返震動,整個娑婆世界似乎被翻過一層皮似的。

  接著呈現在舍利弗眼前的,是一片光明無盡的華藏世界,此即華嚴經中所描述的釋迦世尊的光明真如佛淨土。舍利弗看了歡喜無量,且對自己妄生分別深感慚愧。所以連舍利弗這樣的大阿羅漢看我們這世界,都無法認清真象,何況我們凡夫以肉眼觀世界,當然更會被虛假的幻境所蒙蔽。

  透過佛陀的開示我們才知道,原來在地球物理現象界的背後,竟隱藏著如來光明的華藏淨土!經云:「心淨則國土淨。」「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就因為末法時期眾生五慾熾盛,追逐表相,故無法察覺諸佛菩薩所在之秘密處所,這時就需要如龍樹、蓮師、無著及世親菩薩等大成就者,取出大乘經典弘揚於世,以續佛命脈。龍樹菩薩於「大智度論」中早已開示過,修佛之人「未悟而妄自認為開悟」,因而壽終時墮入地獄受報的情形。龍樹菩薩的意思是說,證入聖位的菩薩,久遠劫之前就早已遠離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其生命中絕不會升起一絲絲的「我」有所悟,有所證,或妄自認為證果、明心見性等諸妄心所形成的偏執我慢(修行慢)。像這樣早已遠離了「人、我」二相,難道還會貪戀自己開悟與否?

    為什麼「未悟而自言開悟者」,死後會墮入地獄受報呢?其實這也是自己造業感召的。龍樹菩薩說,若修佛之人因生前修行上誤入歧途(或受邪師之影響),總認為自己已證大阿羅漢果,或證菩薩乃至佛果,不管他再怎麼世智聰辯、小聰明,反應機靈,但類似「楞嚴經」中「五陰十魔」的現象就會出現了。那大我慢心的魔力會漸漸進入當事者的心,然後此人常把小聰明當成「般若佛智」,而漸漸步入「狂禪」之途。再來就真心理性盡失,而成為影響眾,四處為人開示、印證,妄語如雨而下,造下大妄語之罪業。

  龍樹菩薩這樣描述道:「這些修行之人未悟而自認為開悟、證果,乃是一種自我催眠,亦算是修行的一種病態。當他們活著的時候拼命的造大妄語、惡口,我慢心日增,終究會成為狂禪之徒。而當無常來到,因其生前只會耍嘴皮,為妄心識神所迷惑,死後進入中陰身狀態時,才發現自己那堅固的『我執』還牢牢的鎖住自己。更妙的是,因生前好鬥爭,論是非,這股業力令其中陰身處於一種不安的狀態。」

  而後才領略到死後因妄心蒙蔽,果報種子不壞,故並沒有如其所願的入寂靜涅槃,反而只是『形影具足的鬼道眾生罷了』。可是又想起生前造大妄語,一盲引眾盲,誤導眾生,禍害眾人無數,良心越加不安。再來呢!目中無人,攻擊、謾罵出家僧眾三寶之重罪果報現前,此時『業風』強勁吹起,當事者便直墮阿鼻地獄承擔自己果報去了。」

  所以我們在家居士對三寶及出家師父一定要有恭敬之心,不可有大居士之我慢心理,更不要說「僧眾之過」,因出家僧侶,自然有其僧團依戒律來處理僧眾之過。我們不可論人是非,六祖惠能云:「只見自己過錯。」就是這道理了。
           
   (六)好好珍惜難得的「人身」
            
  我們今世生得「人身」,這是宿世善業所累積感召而來,要好好珍惜暇滿的生命,借此幻有的人身,聞知正法,守佛戒律,依教奉行,方可出離生死大海,乃至圓成佛道。

  禪宗百丈大師救度野狐的故事,是大多佛弟子熟悉的公案。有一天,百丈禪師在課堂上開示完畢後,眾弟子散去,但有一老者卻留下來,向禪師請教修行上的問題。原來這隻野狐所化的長者,是前一尊佛「迦葉佛」時代的修行者,有一天,同在迦葉佛講法的會上,鄰座的善知識向這位修行人問說:「大修行人成就非凡,還落因果業報嗎?」該修行人很主觀且振振有詞的順口答說:「大修行人,不落因果的。」哇!就這一句妄言,就已造下撥無因果的重罪了,也害了發問的這位朋友(即誤導眾生)。

  這位造大口業的行者壽終時,才發現自己生前「自以為是的」造下那句大妄語,並害人在菩提道上走錯路。更好笑的是,自己不是不落因果嗎?怎麼死後還是一個可憐的眾生(中陰身)?他越想良心越不安,終而顛倒心起而墮入畜生道,淪落為野狐。就這樣在畜生道中輪迴五百世,苦不堪言,始終良心不安,直到百丈禪師的救度,才脫狐身而去。天啊!就因未悟而自認為有所悟,且很雞婆的幫別人出主意,結果造大妄語,謗法謗佛,罪報終會現前。正如岡波巴大師所說的,造惡之人,其因果業力如影隨形,當事者想躲都躲不掉啊!

  話說玄奘大師曾來到秣底補羅國,這裡是小乘佛教的聚集地。三寶弟子都知道,「俱舍論」的作者就是世親菩薩,且俱舍論在當時也是廣為流通、為世人所稱頌的。可是,有一位以修學小乘宗派為主的眾賢論師,對於世親菩薩的大作「俱舍論」卻很不以為然。於是眾賢論師苦心鑽研,歷經十二年的努力,終於寫成了二萬五千頌、八十萬言的「俱舍雹論」。而這部論著,就是專門用來批駁世親菩薩之俱舍論的。眾賢論師對徒子徒孫們很自豪的說:「憑我的聰明才智以及正確的見解,一定能駁倒世親,挫他的鋒銳,不能讓這老頭獨占鼇頭。」於是他選了三位小乘派最精銳的弟子,向世親菩薩常住的佛寺下戰書。世親菩薩接到戰書之後向弟子們說:「我已年邁體衰了,不想再為這種無聊的爭辯浪費口舌。我要遠遊中印度,不想跟這種年輕人爭辯,大乘佛法是無諍且心胸寬廣的。」

  當世親菩薩離開佛寺後的第一天,眾賢論師的人馬即到來,當眾賢論師才踏進世親菩薩的本廟山門時,忽然全身癱瘓,不支倒地(這是三寶報應的一種症狀)。於是眾賢論師心有所悟,便寫了一封信向世親菩薩說道:「如來涅槃以後,佛弟子分成許多宗派,各有門戶之見,排斥其他部派,我在此深表懺悔。」後來眾賢論師的遺骨被弟子建塔立碑以紀念他。

  事隔許多年,毘末羅密多論師在說一切有部出家,他博覽群經,研究各部理論,遊歷印度各國。當這位小乘論師來到眾賢論師的碑塔前時,熱淚盈眶,痛哭流涕,並撫摸著碑塔說道:「眾賢論師雅量清高,弘揚大義,正要為我小乘部派樹立榜樣時,可惜卻不長壽,這麼年輕就死去。我發誓,要把世親留下來的所有論著以及大乘佛教,從我們國家掃出去,並令大乘佛法及世親的名字在地球上滅除。」(哇!好惡毒的詛咒逆願啊!)

  當毘末羅密多論師發完這種五逆惡願後,突然心神大亂,五舌重出,血液逆流,七孔出血而死。就當他快死時,知道這是一種三寶報應(因自己毀謗三寶之惡業所感召,並非三寶無故降罪),並知自己時日無多,於是很自責的寫下悔過之書信說:「大乘法教是佛法中最深奧的理論,我愚昧輕率地駁斥先輩的理論,並且主觀固執,自以為是。如今我現世報將臨,就要死了,我要告訴各位學人,以戒為師,慎重考慮自己修佛的志向,不要再受到邪師或偏執的言論所蒙蔽,而對大乘佛法有所懷疑。」

  這時大地震動,該論師便氣絕身亡,且屍體直墮地上凹陷成的一個大坑洞(有點像台灣九二一大地震的斷層一般)。這時正好有一位阿羅漢飛過該地,看了這場景,便很感嘆的說:「可惜!真苦啊!這位論師,任性固執,不好好珍惜難得的人身,而毀謗大乘,墮入了無間地獄。」

  玄奘大師曾來到該名論師受報下地獄的地方,發現地上還留有凹陷的一個大坑洞,就跟毀佛謗法的提婆達多身墮無間地獄時的情形一樣。上述的史實,是玄奘大師遊歷印度的親身經驗之談,深深值得我們後人引以為誡。人生苦短,我們應當善用此身來出離生死、生佛淨土才是啊!
            
   (七)願正法常住!大乘法義常在您左右!

             
  我們從「大唐西域記」中可以發現,玄奘大師是一位非常聰明又嚴謹考證任何事物的人,尤其在佛陀經教方面。且玄奘大師留學印度十多年期間,下了許多功夫苦心鑽研,更為當時印度佛教界所肯定。早在一千三百年前的玄奘大師,對於大乘佛法經教就已探尋認證其真實性了,筆者很難想像怎麼會於一千三百年後的今天,還有人會散佈「大乘非佛說」的這種邪說謬論呢?除了「魔願」希望正法速速在地球上滅絕消失之外,其他所有善良正信的佛弟子,都是希望正法常住人間的啊!

  試想,那隻淪落畜生道五百世的野狐,只因太主觀又偏執,妄下斷言而誤導眾生的一句話,就受到億萬年的慘痛果報,難道那些不負責任的在網路上張貼許多誤導初機學佛人,或煽動、挑起無聊的爭辯及謗法謗佛之文章的現代人,他們的良心會安嗎?他們今世臨終前,自己能了脫生死嗎?有些流通在網路上較偏執的言論,透過網路的散播,是數千、數萬人在閱讀、流傳與複製的,其大妄言及口業更勝過野狐之業報數以萬倍啊!

  「楞嚴經」與「楞伽經」是歷代禪修者的必備修佛寶典,如同出離生死的明燈、慧目,而大乘經教更是末法福薄的苦難眾生之寶船,是誰希望大醫王(佛陀)的遺教速速滅除呢?用膝蓋想也知道,就是幾千年來發下毀佛滅佛逆願的魔王波旬及其徒子徒孫了。所以年輕的學佛朋友們,在您們學佛的菩提道上真的要步步為營、多多親近善知識才好。

     如前面所述的眾賢論師,其才華出眾,聰明敏捷,可是尚未深入探究大乘佛法之奧妙,就妄下斷言,謗法謗佛,終究感召三寶報應而折壽短命,年紀輕輕就吐血氣衰而死,後進學佛的朋友可以當作借鏡。又有人會說,現今是民主時代,我愛怎麼毀謗大乘、批判藏密,是我的事。是啊!「禍福無門,唯人自召。」人生不過百年,終有一天無常一來,死後善惡業報都必須自己承擔了。

  大乘經典包括了華嚴經、法華經、阿彌陀經、金剛經、楞嚴經(咒)、楞伽經、地藏經•••等,這些大乘法寶,都是救度眾生、成就無上佛道的良方妙藥。我佛弟子應弘揚大乘菩薩道的精神,勿令大乘法寶在人間斷滅。而對那些自持阿含經以外的其他所有一切經典,全都非佛所說的人,則不必與其計較。若要知道大乘經典是如何出世的,以及大乘菩薩是如何的度眾生,請參閱下篇文章「法華無字經」。

  願正法常住!大乘法義常在您左右!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轉貼】慘了!我現在死的話必墮地獄---釋寬鏡~附圖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21010&page=1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0/4/10 下午 04:38:53編輯過]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0/4/10 上午 03:00:56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4688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