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戰略高手軍事國防版(Life論壇) → 【轉貼】明朝和日本士兵戰鬥力差異成因考

您是本帖的第 9527 個閱讀者
平板 列印
標題:
【轉貼】明朝和日本士兵戰鬥力差異成因考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367
積分:119926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明朝和日本士兵戰鬥力差異成因考

明代的主要兵制,是以衛所兵為主的士兵,同時代的日本,也採用以士兵為主的兵制,但歷史表明,兩種士兵的戰鬥力卻有一定的差異:壬辰之戰明軍雖在戰略上獲勝,在具體的戰役上卻並無多少光彩可言,而東南沿海的抗倭戰鬥,明朝衛所軍面對數量無多的倭寇,屢戰屢敗,最後還是依靠戚繼光的募兵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同是士兵,戰鬥力差異如此巨大,原因何在?

裝備並不是主要問題所在。 當時日軍的裝備的確很有特色,火器方面,日本鳥槍槍管長,下有木床,有準星照門和防塵蓋,重僅5斤多,準確、易攜帶,比當時明軍裝備的無瞄準裝置的笨重火銃優越很多;在冷兵器方面,日本刀的威力也曾令明人側目。 但日本人在兵器上的劣勢也不少。 由於日本仿造的火砲以荷蘭式重砲為主,野戰中較少用砲,而明軍則自1523年(嘉靖2年)起就在南京根據葡萄牙人的輕炮仿制大樣佛朗機,後又改制成更便於攜帶的中樣、小樣佛朗機,大量裝備部隊,在野戰的砲火威力上,明軍佔有重大優勢;而冷兵器方面,日本刀固然出色,但日本人的長兵和馬隊卻並不比明軍優異,日本各式長槍桿長,刃長而薄,形制近於中國南北朝時的長矟,在使用的便利上不如明軍的常規長兵:白木杆槍和長柄刀,至於騎兵,日本馬品種的先天不足,和日本人非常奇怪地沒有把日本刀用於騎戰,使得日本騎兵無法構成對明軍騎兵的裝備優勢。

裝備上各有千秋,那麼問題只能出在兵制本身。

明代的士兵制主要採用衛所制,衛所兵的特點是,寓兵於農,守屯結合,屯田成為各級軍隊指揮員的重要指責之一,按當時的規定,邊地衛所,守屯比例為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內地則是2:8,這樣做,可以節省大量軍費開支,所以朱元璋曾得意地宣稱,“吾養兵百萬,要不費百姓一粒米”,但軍隊的戰鬥力和訓練程度,卻因為大量的屯墾任務而日漸削弱。

明代的士兵另一大特點是軍籍和民籍嚴格分開,軍丁士襲,一人從軍,一家即永遠為軍戶,輪流出丁,至期返衛,軍戶絕則勾其貼戶,永不和民人混雜。 這樣的長處在於兵源有保證,士兵的生活比較穩定,戰爭和生產兩不耽誤,但不斷的逃亡和餘丁補缺,各級將領的腐敗、吃空額和傭使士兵為農,卻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衛所兵的戰鬥力。

更深層的原因是軍戶地位的低下。

明代重文輕武,科舉入朝成為各個階層最為羨慕的坦途,當時人人誦讀的啟蒙讀物《神童詩》起首便是“少小需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在這樣的氛圍下,被明確排斥在科舉仕途之外的軍戶子弟,其社會地位顯得低下,加上明代對罪人的處罰中又有“拿來做軍”的所謂“恩軍”制度,無形中讓軍戶的社會形象更加不堪。

明代又是個商業發達的社會,生活豪奢的商人雖不入士流,卻也能得到士俗的另眼看待,而軍戶卻被嚴格束縛在屯地上,不得經商為業,這使得軍戶的士氣和生活狀況更加低下,對於正常的訓練、操典和征戰,都沒有多少積極性可言。

而此時的日本正逐步推行著“兵農分離”的政策。

原先日本各家武力的主力就是士襲化、專業化的“家臣團”,但平時務農、戰時應徵的農民仍然在數量上佔據“足輕”的主要成分。 隨著火器等更專業、更複雜兵器的推廣,以及戰爭的持久化、規模化,各大名紛紛把各自的武力專業化,建立常備軍,同時限制農民的武裝化,以確保糧源的供應和社會秩序的穩定。 早在1588年豐臣“刀狩令”頒布前,各地大名已經開始不同程度地採取上述措施,如織田家的黑紅母衣等,至豐臣氏令出,遂為定制,農民的各種武器被收繳並銷毀鑄成佛器,並被限制在土地上務農,而武家則專事武事,不得擅自離營,經營農商,這樣的措施確保了日本各大名軍隊的戰鬥力和訓練水平。

更重要的是,被約束在行伍中的武士對於這種約束是歡迎和樂於接受的。

日本和明代不同之處在於公卿的家族化和封閉性,尋常武士和國人無法通過任何渠道進入朝廷為官,而且相對於公卿階層的腐朽和無力,武家在日本社會中一直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待遇,並擁有一系列政治上、經濟上的實惠,成千上萬的日本普通人如未發跡前的秀吉一般,把有朝一日成為武士當作夢寐以求的人生目標,這樣的社會現實,為武士階層的穩定和其士氣、戰鬥力和慾望的維繫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十六士紀初,日本的“兵農分離”尚未普遍,但當時東南沿海的“倭寇”,實際上是少數日本浪人和破產武士與中國沿海海盜、武裝走私集團的組合,非職業兵的“足輕”比例很小,其成員之剽悍善戰,可想而知;而朝鮮戰場上的日軍已經是“兵農分離”後專業化了的武裝力量,戰鬥力和訓練水準有了明顯的進步。

更致命的是,同為士兵,日本方面在使用中很少打破大名、家臣們原有的各級建制,平時編制即是戰時編制;而明代的成制,是臨戰時由朝廷臨時命將授印,稱“掛印將軍”,並配備助手,組成戰時領導機關,然後從各處衛所調兵歸屬其指揮,在歸屬、出戰時又往往拆散各衛所原有編制,把他們重新組合,劃撥給各級將領,這樣就造成指揮、協調方面的很多不便。 再加之明代喜用文臣為帥,太監監軍,戰鬥力就更虛弱了。

因此戚繼光才極力主張募兵,即組建兵為將有的純志願軍隊,並在東南抗倭和北邊抗擊韃靼的戰爭中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果,可惜他的成果並沒能制度化、普遍化,其所建勇營,也在其下野後很快被編入軍戶。

勇營真正成為國家編制軍隊,已是19世紀下半葉的清末,而此時的日軍,已開始按“2-2”方塊制組建近代化軍隊和西式的參謀、後勤機關了,我們又大大落後了一步。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8/3/29 下午 08:37:19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3/29 上午 08:36:19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3125 秒, 4 次資料查詢